一、价格传导关系受阻及其代表性解释 始于2003年的这轮经济增长使价格传导关系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上游产品价格涨幅远远大于下游产品价格涨幅,上游产品涨价后不能及时向下游传导、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不能向居民消费价格传导。 这一现象引起了经济理论界的普遍关注。大多数人认为,消费品价格不能跟随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反而平稳走低的关键原因是产能过剩,即产品供给大大超过需求。另一种观点认为,不同的决定因素阻碍了消费者价格和生产者价格之间的顺畅传导;2003年诮费价格指数轻微上涨主要是由粮食和食品价格推动,生产价格指数上涨主要是由部分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推动。有人将阻止价格从上游向下游有效传导的原因归纳为五个方面:一是由于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各个环节的变化产生了叠加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力量;二是供过于求的市场约束;三是科技进步、物流成本降低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增强了工业企业的消化能力;四是消费结构的变化弱化了生活资料价格上涨的力量;五是现行CPI统计制度的设计使生产资料价格的影响不能完全反映出来。 这些解释均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居民消费价格偏低和生产资料价格偏高的原因,但没有找到生产资料价格不能顺畅传递到消费者价格的根本原因。生产资料价格和居民消费价格对应着不同的产品与市场。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因市场结构而异。相关市场的市场结构决定着它们价格的传导机制和效应。因此,只有从市场结构入手才能真正揭示中国价格传导关系受阻之谜。 二、市场结构与价格决定 根据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单个市场在供求的作用下会实现局部均衡,形成局部均衡价格。相互关联的两个竞争性市场在供求力量的作用下能实现一般均衡,形成一般均衡价格。 生活资料需求是原始需求,生产资料需求是派生需求,因此生活资料的供求和价格直接影响生产资料的供求和价格。在生活资料市场上,随着需求的增加,生活资料价格上升,竞争性厂商增加生活资料产品的供给。生活资料生产的扩张需要厂商增加生产资料的投入,于是引起生产资料需求上升。在生产贵料市场上,需求增加造成价格上涨,从而引起生产资料供给增加。反之,如果生活资料需求下降会引起反向的市场传导效应。 生产资料的价格决定了生活资料的成本,因此生产资料的供求和价格直接影响生活资料的供求和价格。在生产资料市场上,由于生产资料生产成本增加,致使原有价格下,生产资料供给减少,于是在需求不变时生产资料价格上升。生产资料价格上升意味着生活资料成本增加,生活资料产品的生产就会减少。在生活资料市场上,生活资料供给减少使其价格上升。反之,当生产资料生产成本下降,其供给增加会带来反向的市场冲击。 总之,在竞争性的生产资料市场和生活资料市场达到一般均衡后,上下游两个市场就会形成有效传导的一体化价格作用机制:价格同升同降。 但是,一旦生产资料市场和生活资料市场不都是竞争性市场,它们只能形成局部均衡价格,两个市场之间的价格传导关系就会被割裂,上下游价格出现不协调的变动方向和变动幅度。正如中国的生产资料市场是垄断性的,生活资料市场是竞争性的,所以两个市场之间的价格不能有效传递。 三、中国的市场结构与供求状况 (一)垄断性的生产资料市场维持着高利润和高价格。 中国生产资料市场上的生产者主要是中央企业,它们控制着原材料、燃料、动力产品的供给。由于历史、产品性质、行业利益或国家经济安全等原因,生产资料的生产具有强烈的垄断特征。有关数据显示,对上游行业利润贡献最大的是生产原材料、燃料、动力产品的中央企业。由此可见,资源垄断背后的权力垄断维持了上游生产资料企业利润的持续增长,而非企业自身经营管理和市场竞争力增强的结果。 生产资料垄断性生产的结果是上游产品价格进一步上升和上游垄断企业利润率居高不下。由于垄断性生产,生产资料的供给满足不了本轮经济扩张的需求,因而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以至于2002年11月以来的33个月里,不仅生产资料产品价格步步走高,而且生产资料土产企业的利润增长率也居高不下。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4年中国工业企业“1000大”调查报告显示,盈利主要集中在石油开采行业、钢铁行业、汽车行业、电子通信设备制造行业以及化工、电力等行业,它们全年实现利润占“1000大”企业利润总额的近四分之三。 (二)竞争性的生活资料市场供过于求,利润率严重下降。 消费品市场进入壁垒低,接近于完全竞争,大部分产品基本上供过于求。商务部对2004年600种主要商品供求状况的分析显示,供过于求的商品占74.3%,供求基本平衡的占25.7%,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同时,2004年一季度以来企业存货水平增长过快表明国内市场供过于求的状况日趋严重。 面对过剩的供给和不旺的需求,生活资料生产企业只能以竞争的方式化解高成本。多数下游企业通过自身消化或降价促销的方式展开竞争,或者通过加强管理、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等措施,实现最大程度的内部消化,来扩大市场份颧。另外,竞争性企业无力争取垄断利润,在价格竞争中只能获得合理的正常利润。上游产品价格连续3年居高不下,而下游产品的价格始终没有上去,“两头挤”使得下游利润空间遭到了挤压,效益大幅下滑。正如家电、通讯、电子、棉纺织和食品制造等工业消费品市场价格,并没有因为上游产品价格上涨、成本增加而提高,反而出现了不升反降现象。 四、结 论 实际上价格传导关系断裂的根本原因是生产资料市场和生活资料市场的市场结构的差异。其他因素只能在这一根本原因的基础上发挥叠加作用。 要改变上下游价格割裂的状况,必须从根本上消除市场结构的差异性,印降低垄断程度增强竞争性。当然其他条件的改变也有助于这一状况的改善,如抑制投资扩张,扩大居民消费等等,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生活资料市场竞争性程度的提高是市场化改革的必然结果,但是生产资料市场的垄断性短期内难以改变。因此,上下游价格传导关系断裂是这种市场结构下的正常现象。 (责任编辑:赵爱清)
一、价格传导关系受阻及其代表性解释 始于2003年的这轮经济增长使价格传导关系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上游产品价格涨幅远远大于下游产品价格涨幅,上游产品涨价后不能及时向下游传导、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不能向居民消费价格传导。 这一现象引起了经济理论界的普遍关注。大多数人认为,消费品价格不能跟随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反而平稳走低的关键原因是产能过剩,即产品供给大大超过需求。另一种观点认为,不同的决定因素阻碍了消费者价格和生产者价格之间的顺畅传导;2003年诮费价格指数轻微上涨主要是由粮食和食品价格推动,生产价格指数上涨主要是由部分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推动。有人将阻止价格从上游向下游有效传导的原因归纳为五个方面:一是由于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各个环节的变化产生了叠加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力量;二是供过于求的市场约束;三是科技进步、物流成本降低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增强了工业企业的消化能力;四是消费结构的变化弱化了生活资料价格上涨的力量;五是现行CPI统计制度的设计使生产资料价格的影响不能完全反映出来。 这些解释均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居民消费价格偏低和生产资料价格偏高的原因,但没有找到生产资料价格不能顺畅传递到消费者价格的根本原因。生产资料价格和居民消费价格对应着不同的产品与市场。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因市场结构而异。相关市场的市场结构决定着它们价格的传导机制和效应。因此,只有从市场结构入手才能真正揭示中国价格传导关系受阻之谜。 二、市场结构与价格决定 根据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单个市场在供求的作用下会实现局部均衡,形成局部均衡价格。相互关联的两个竞争性市场在供求力量的作用下能实现一般均衡,形成一般均衡价格。 生活资料需求是原始需求,生产资料需求是派生需求,因此生活资料的供求和价格直接影响生产资料的供求和价格。在生活资料市场上,随着需求的增加,生活资料价格上升,竞争性厂商增加生活资料产品的供给。生活资料生产的扩张需要厂商增加生产资料的投入,于是引起生产资料需求上升。在生产贵料市场上,需求增加造成价格上涨,从而引起生产资料供给增加。反之,如果生活资料需求下降会引起反向的市场传导效应。 生产资料的价格决定了生活资料的成本,因此生产资料的供求和价格直接影响生活资料的供求和价格。在生产资料市场上,由于生产资料生产成本增加,致使原有价格下,生产资料供给减少,于是在需求不变时生产资料价格上升。生产资料价格上升意味着生活资料成本增加,生活资料产品的生产就会减少。在生活资料市场上,生活资料供给减少使其价格上升。反之,当生产资料生产成本下降,其供给增加会带来反向的市场冲击。 总之,在竞争性的生产资料市场和生活资料市场达到一般均衡后,上下游两个市场就会形成有效传导的一体化价格作用机制:价格同升同降。 但是,一旦生产资料市场和生活资料市场不都是竞争性市场,它们只能形成局部均衡价格,两个市场之间的价格传导关系就会被割裂,上下游价格出现不协调的变动方向和变动幅度。正如中国的生产资料市场是垄断性的,生活资料市场是竞争性的,所以两个市场之间的价格不能有效传递。 三、中国的市场结构与供求状况 (一)垄断性的生产资料市场维持着高利润和高价格。 中国生产资料市场上的生产者主要是中央企业,它们控制着原材料、燃料、动力产品的供给。由于历史、产品性质、行业利益或国家经济安全等原因,生产资料的生产具有强烈的垄断特征。有关数据显示,对上游行业利润贡献最大的是生产原材料、燃料、动力产品的中央企业。由此可见,资源垄断背后的权力垄断维持了上游生产资料企业利润的持续增长,而非企业自身经营管理和市场竞争力增强的结果。 生产资料垄断性生产的结果是上游产品价格进一步上升和上游垄断企业利润率居高不下。由于垄断性生产,生产资料的供给满足不了本轮经济扩张的需求,因而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以至于2002年11月以来的33个月里,不仅生产资料产品价格步步走高,而且生产资料土产企业的利润增长率也居高不下。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4年中国工业企业“1000大”调查报告显示,盈利主要集中在石油开采行业、钢铁行业、汽车行业、电子通信设备制造行业以及化工、电力等行业,它们全年实现利润占“1000大”企业利润总额的近四分之三。 (二)竞争性的生活资料市场供过于求,利润率严重下降。 消费品市场进入壁垒低,接近于完全竞争,大部分产品基本上供过于求。商务部对2004年600种主要商品供求状况的分析显示,供过于求的商品占74.3%,供求基本平衡的占25.7%,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同时,2004年一季度以来企业存货水平增长过快表明国内市场供过于求的状况日趋严重。 面对过剩的供给和不旺的需求,生活资料生产企业只能以竞争的方式化解高成本。多数下游企业通过自身消化或降价促销的方式展开竞争,或者通过加强管理、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等措施,实现最大程度的内部消化,来扩大市场份颧。另外,竞争性企业无力争取垄断利润,在价格竞争中只能获得合理的正常利润。上游产品价格连续3年居高不下,而下游产品的价格始终没有上去,“两头挤”使得下游利润空间遭到了挤压,效益大幅下滑。正如家电、通讯、电子、棉纺织和食品制造等工业消费品市场价格,并没有因为上游产品价格上涨、成本增加而提高,反而出现了不升反降现象。 四、结 论 实际上价格传导关系断裂的根本原因是生产资料市场和生活资料市场的市场结构的差异。其他因素只能在这一根本原因的基础上发挥叠加作用。 要改变上下游价格割裂的状况,必须从根本上消除市场结构的差异性,印降低垄断程度增强竞争性。当然其他条件的改变也有助于这一状况的改善,如抑制投资扩张,扩大居民消费等等,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生活资料市场竞争性程度的提高是市场化改革的必然结果,但是生产资料市场的垄断性短期内难以改变。因此,上下游价格传导关系断裂是这种市场结构下的正常现象。 (责任编辑:赵爱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