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托物寓意”类作文的命题形式 “托物寓意”类作文就其写作样式来说,要求能运用多种手法,准确、生动地说明、描写事物,并能从具体事物的某种自然属性或特点上生发想象和联想,力求表达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托物寓意”类作文试题的命制方式和其他类型的作文并没有太大的差异,一般也都是命题、半命题或话题作文。从题目本身来说,一般有两种形式: 1. 独词式。这种方式是直接以“物”来命题,前后不带任何修饰成分,也没有相关的提示,由考生在审题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生发思考、发掘素材。例如2012年江苏省淮安市的中考作文题是“那条河”,2011年山东省德州市的中考作文题是“风筝”,2011年甘肃省的作文题是“雨露”。 2. 复合式。题目中虽也出现了“物”,但作了一些修饰和提示。命题者常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突出“物”的某种特征或发掘“物”背后的精神品质。比如, 2012年湖北省荆州市的中考作文题之一“温暖的阳光”, 2012年浙江省义乌市的中考作文题“那是一本 的笔记本”,2012年广西省玉林、防城港市的中考作文题是“给你(我)一片阳光”,等等。 就其关注的热点来看,“托物寓意”类作文题所选的“物”都具有某种积极向上的品质,容易引发同学们对美好情感的感受或良好品质的思考。比如从“阳光”中感受温暖,在“大树”上看到坚强,从“大海”里体会宽容,在“星星”上看到希望,等等。因此,这个“物”应该是人们所熟知的,能让所有考生都有话可说。 二、“托物寓意”类作文的命题趋势 1.就命题的价值取向而言,“托物寓意”类作文会继续采取“以物喻人”“寓理于物”的命题方式,发挥积极的价值导向作用,使人从具体朴素的“物”上能够联想到社会现象、思考人生问题,表达较为深刻的哲理。在考查同学们的写作基本功的同时,也对同学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适当的评价。 2.就命题方式而言,除了会继续以“命题”“半命题”“话题”等形式来命制外,“读写一体”极有可能是一种命题方向,即将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写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既能节约卷面空间,也有助于将同学们的思维引向深入。另外,基于作文的文体要明确的呼声,描写片断的考查形式也有可能会出现。 3.就命题内容而言,生活中常见、易见而又容易被忽略的“物”都有可能登上舞台,因为越是能从这些“细小”事物身上发现“深刻”的道理,这样的道理就越有价值。另外,“独词式”命题不会太多,因为考生既常见又能写的“物”毕竟还是有限的。如想翻新,命题者只有对“物”的象征意义重新提炼发掘。 三、“托物寓意”类作文的写作技巧 从字面上看,“景”“物”“情”“理”四个方面是相互独立的,然而一旦融入到具体的文字中,又很难将四者截然分开,因为写“物”必然涉及“情”“景”“理”。怎样才能写好“托物寓意”类作文呢?下面,我来给大家支两招。 1.取象于物,立意求深。将一枚铜钱放在手中,有人觉得它就是一枚实实在在的铜钱,有人却从中悟出了做人的智慧,正所谓“取象于钱,外圆内方”,也就是做人应该外表随和,内里严正。的确如此,托物寓意类的文章,写物只是手段,寓意或喻人才是目的。因此,文章要想出彩、有新意,在构思时,必须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展开联想和想象,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深入挖掘事物所包含的意蕴。要善于打破常规思维深入思考,也要善于反弹琵琶逆向思考。比如看见螃蟹行走,我们既可以联想到“漠视交通规则”,也可以联想到“趾高气扬、横行霸道”,还可以联想到“敢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等等。总之,不管是花草树木还是日月星辰,重要的是要找到物与人在形象与品质上的相似之处,要能别出心裁地挖掘其精神内核,做到立意要新更要深。 2012年湖北省黄石市的中考满分作文《沿途的风景》的开篇有段非常美丽的风景描写。如果文章继续罗列沿途的风景,你可能会觉得文章美倒是很美,但是味道淡了一些。怎样才能让作文的语言优美又醇厚呢?作者接着写道: 放眼远眺,我在路途上发现了他们。他们有着黑玫瑰一样的皮肤、历经艰辛依旧坚定的眼神。铁铲、锤子等工具静置旁边。我看呆了,是啊,这风景就是像他们这样的人创造出来的,为了造就一次这样的风景,他们要遭受多少次烈日的炙烤,又要付出多少汗水呢!他们是远道而来的农民工,他们是这风景的创造者,他们也是时代的奠基者。 看完这段“风景”描写,你的心里是不是感觉有些沉重?尽管这不是美丽的自然风景,却是打动人心的独特“景观”。正如作者所说,这些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是这风景的创造者,他们也是时代的奠基者”。如此构思立意,既新颖独到又准确深刻。 2.精雕细刻,描写求真。对“托物寓意”类作文来说,深刻新颖的立意固然重要,但立意不能脱离“物”而单独存在,必须从物的特征生发开去。比如要以物喻人,就要在对物进行精雕细刻的同时,找到物与人的精神品质的相似点。这里的相似可以是形似,也可以是神似,但都需要对相似点反复地摹写、放大,要紧紧地抓住“物”的“色”“形”“声”“态”“神”等方面的特征,细腻地描摹物的外在形象,并抓住其与人的内在品质相关联的突出特点来写,让读者在看过文章后如见其物,领会其精神品质。 比如,2012年山东省青岛市的中考优秀作文《我终于明白了你的良苦用心》,作者先从一株白玉兰切入: 一树摇曳的白玉兰,庄严而又圣洁,刹那间纯净了我的心灵。只可惜西边的枝叶比较稀疏,我在心里不禁暗叹那树干能力不济。都说万物皆有自己存在的理由,可看来看去,我还是弄不懂。 如果接下来文章直接转到用白玉来比喻母亲,就显得非常生硬、蹩脚了。读者可能就会发问:那么多的树、那么多的花,为什么偏偏白玉兰像母亲呢?所以,接下来描写白玉兰,对其内涵的挖掘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 我看到了一种极美的景致,远远望去,一朵洁白而又硕大的白玉兰花静静地绽放在高高的枝头,周围是墨绿色的叶片。我不禁惊诧于它的素雅,惊诧于它的高洁。如果你不注意,就会无视它的存在。它不像别的花开满枝头,而是一棵树上只开有几朵,有的树上甚至只有一朵。 增加这样一段细致的描绘,我们就能发现下面关于母爱的抒写就有了载体,读者也就能顺着作者的思路,体会到母爱与白玉兰之间的相似之处。是啊,有时候,我们的母亲就像一朵素雅高洁的玉兰花,她对子女的爱从不做作,也不矫情,始终实实在在却又默不作声。 3.寓意抒怀,叙述求曲。古语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就像没有人喜欢看空洞的风景一样,没有哪一个人会喜欢直白的“状物”。要想让文章寓意深远、回味悠长,就要在写物时多加一点“情”“理”做调料,再加上一些曲折的叙事来增添味道。要想让“物”“情”与“理”之间的结合不留痕迹、合情合理,就要对“物”的自然属性和品质特征着意挖掘和提炼,还要在抒情言理之前安排好叙述的层次,设计好铺垫,营造好氛围,达到一波三折、引人入胜的目的。 比如在2012年山东省烟台市的中考优秀作文《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中,有位考生以“我曾无数次地对着天空许愿。我记得,满天繁星,带给我感动”一句开头,相信很多读者会以为“许愿”一定关乎“最好的朋友”,作者却将笔锋一转,用三段文字忆起了家事:“七岁那年,我一个人在卧室里偷偷地哭泣,门外是父母的争吵声,他们总是把离婚挂在嘴边……”可能就在读者猜测家事与最好的朋友有何关联时,作者将笔锋再转:“我听说,星空可以带给人幸运,我要许愿,我轻轻地闭上双眼,双手合十,在心里默默地许愿:‘希望爸爸妈妈不要分开。’我注视着天边的一颗小星星,在幽深的夜幕下,它是那么的微不足道。可是,它好像听见了我的愿望,跟身旁的星星喃喃低语。”那么最好的朋友到底是谁呢?作者给出了一个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答案:“我对它们诉说着心中所有的愁绪,它们安静地倾听,像一位知心朋友,不时给我安慰……星空,你是我最好的朋友。” 把星星当作倾诉的对象,把星空当成坦诚相待的知己,这个立意本身并不新奇,但作者却通过一波三折的叙述——一边描写美丽的星空,一边回首令人烦恼的家事,将主辅两条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叙述相当出彩,让人读来感到饶有兴味。
一、“托物寓意”类作文的命题形式 “托物寓意”类作文就其写作样式来说,要求能运用多种手法,准确、生动地说明、描写事物,并能从具体事物的某种自然属性或特点上生发想象和联想,力求表达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托物寓意”类作文试题的命制方式和其他类型的作文并没有太大的差异,一般也都是命题、半命题或话题作文。从题目本身来说,一般有两种形式: 1. 独词式。这种方式是直接以“物”来命题,前后不带任何修饰成分,也没有相关的提示,由考生在审题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生发思考、发掘素材。例如2012年江苏省淮安市的中考作文题是“那条河”,2011年山东省德州市的中考作文题是“风筝”,2011年甘肃省的作文题是“雨露”。 2. 复合式。题目中虽也出现了“物”,但作了一些修饰和提示。命题者常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突出“物”的某种特征或发掘“物”背后的精神品质。比如, 2012年湖北省荆州市的中考作文题之一“温暖的阳光”, 2012年浙江省义乌市的中考作文题“那是一本 的笔记本”,2012年广西省玉林、防城港市的中考作文题是“给你(我)一片阳光”,等等。 就其关注的热点来看,“托物寓意”类作文题所选的“物”都具有某种积极向上的品质,容易引发同学们对美好情感的感受或良好品质的思考。比如从“阳光”中感受温暖,在“大树”上看到坚强,从“大海”里体会宽容,在“星星”上看到希望,等等。因此,这个“物”应该是人们所熟知的,能让所有考生都有话可说。 二、“托物寓意”类作文的命题趋势 1.就命题的价值取向而言,“托物寓意”类作文会继续采取“以物喻人”“寓理于物”的命题方式,发挥积极的价值导向作用,使人从具体朴素的“物”上能够联想到社会现象、思考人生问题,表达较为深刻的哲理。在考查同学们的写作基本功的同时,也对同学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适当的评价。 2.就命题方式而言,除了会继续以“命题”“半命题”“话题”等形式来命制外,“读写一体”极有可能是一种命题方向,即将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写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既能节约卷面空间,也有助于将同学们的思维引向深入。另外,基于作文的文体要明确的呼声,描写片断的考查形式也有可能会出现。 3.就命题内容而言,生活中常见、易见而又容易被忽略的“物”都有可能登上舞台,因为越是能从这些“细小”事物身上发现“深刻”的道理,这样的道理就越有价值。另外,“独词式”命题不会太多,因为考生既常见又能写的“物”毕竟还是有限的。如想翻新,命题者只有对“物”的象征意义重新提炼发掘。 三、“托物寓意”类作文的写作技巧 从字面上看,“景”“物”“情”“理”四个方面是相互独立的,然而一旦融入到具体的文字中,又很难将四者截然分开,因为写“物”必然涉及“情”“景”“理”。怎样才能写好“托物寓意”类作文呢?下面,我来给大家支两招。 1.取象于物,立意求深。将一枚铜钱放在手中,有人觉得它就是一枚实实在在的铜钱,有人却从中悟出了做人的智慧,正所谓“取象于钱,外圆内方”,也就是做人应该外表随和,内里严正。的确如此,托物寓意类的文章,写物只是手段,寓意或喻人才是目的。因此,文章要想出彩、有新意,在构思时,必须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展开联想和想象,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深入挖掘事物所包含的意蕴。要善于打破常规思维深入思考,也要善于反弹琵琶逆向思考。比如看见螃蟹行走,我们既可以联想到“漠视交通规则”,也可以联想到“趾高气扬、横行霸道”,还可以联想到“敢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等等。总之,不管是花草树木还是日月星辰,重要的是要找到物与人在形象与品质上的相似之处,要能别出心裁地挖掘其精神内核,做到立意要新更要深。 2012年湖北省黄石市的中考满分作文《沿途的风景》的开篇有段非常美丽的风景描写。如果文章继续罗列沿途的风景,你可能会觉得文章美倒是很美,但是味道淡了一些。怎样才能让作文的语言优美又醇厚呢?作者接着写道: 放眼远眺,我在路途上发现了他们。他们有着黑玫瑰一样的皮肤、历经艰辛依旧坚定的眼神。铁铲、锤子等工具静置旁边。我看呆了,是啊,这风景就是像他们这样的人创造出来的,为了造就一次这样的风景,他们要遭受多少次烈日的炙烤,又要付出多少汗水呢!他们是远道而来的农民工,他们是这风景的创造者,他们也是时代的奠基者。 看完这段“风景”描写,你的心里是不是感觉有些沉重?尽管这不是美丽的自然风景,却是打动人心的独特“景观”。正如作者所说,这些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是这风景的创造者,他们也是时代的奠基者”。如此构思立意,既新颖独到又准确深刻。 2.精雕细刻,描写求真。对“托物寓意”类作文来说,深刻新颖的立意固然重要,但立意不能脱离“物”而单独存在,必须从物的特征生发开去。比如要以物喻人,就要在对物进行精雕细刻的同时,找到物与人的精神品质的相似点。这里的相似可以是形似,也可以是神似,但都需要对相似点反复地摹写、放大,要紧紧地抓住“物”的“色”“形”“声”“态”“神”等方面的特征,细腻地描摹物的外在形象,并抓住其与人的内在品质相关联的突出特点来写,让读者在看过文章后如见其物,领会其精神品质。 比如,2012年山东省青岛市的中考优秀作文《我终于明白了你的良苦用心》,作者先从一株白玉兰切入: 一树摇曳的白玉兰,庄严而又圣洁,刹那间纯净了我的心灵。只可惜西边的枝叶比较稀疏,我在心里不禁暗叹那树干能力不济。都说万物皆有自己存在的理由,可看来看去,我还是弄不懂。 如果接下来文章直接转到用白玉来比喻母亲,就显得非常生硬、蹩脚了。读者可能就会发问:那么多的树、那么多的花,为什么偏偏白玉兰像母亲呢?所以,接下来描写白玉兰,对其内涵的挖掘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 我看到了一种极美的景致,远远望去,一朵洁白而又硕大的白玉兰花静静地绽放在高高的枝头,周围是墨绿色的叶片。我不禁惊诧于它的素雅,惊诧于它的高洁。如果你不注意,就会无视它的存在。它不像别的花开满枝头,而是一棵树上只开有几朵,有的树上甚至只有一朵。 增加这样一段细致的描绘,我们就能发现下面关于母爱的抒写就有了载体,读者也就能顺着作者的思路,体会到母爱与白玉兰之间的相似之处。是啊,有时候,我们的母亲就像一朵素雅高洁的玉兰花,她对子女的爱从不做作,也不矫情,始终实实在在却又默不作声。 3.寓意抒怀,叙述求曲。古语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就像没有人喜欢看空洞的风景一样,没有哪一个人会喜欢直白的“状物”。要想让文章寓意深远、回味悠长,就要在写物时多加一点“情”“理”做调料,再加上一些曲折的叙事来增添味道。要想让“物”“情”与“理”之间的结合不留痕迹、合情合理,就要对“物”的自然属性和品质特征着意挖掘和提炼,还要在抒情言理之前安排好叙述的层次,设计好铺垫,营造好氛围,达到一波三折、引人入胜的目的。 比如在2012年山东省烟台市的中考优秀作文《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中,有位考生以“我曾无数次地对着天空许愿。我记得,满天繁星,带给我感动”一句开头,相信很多读者会以为“许愿”一定关乎“最好的朋友”,作者却将笔锋一转,用三段文字忆起了家事:“七岁那年,我一个人在卧室里偷偷地哭泣,门外是父母的争吵声,他们总是把离婚挂在嘴边……”可能就在读者猜测家事与最好的朋友有何关联时,作者将笔锋再转:“我听说,星空可以带给人幸运,我要许愿,我轻轻地闭上双眼,双手合十,在心里默默地许愿:‘希望爸爸妈妈不要分开。’我注视着天边的一颗小星星,在幽深的夜幕下,它是那么的微不足道。可是,它好像听见了我的愿望,跟身旁的星星喃喃低语。”那么最好的朋友到底是谁呢?作者给出了一个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答案:“我对它们诉说着心中所有的愁绪,它们安静地倾听,像一位知心朋友,不时给我安慰……星空,你是我最好的朋友。” 把星星当作倾诉的对象,把星空当成坦诚相待的知己,这个立意本身并不新奇,但作者却通过一波三折的叙述——一边描写美丽的星空,一边回首令人烦恼的家事,将主辅两条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叙述相当出彩,让人读来感到饶有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