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2001年9月颁布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新课标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标准》的出台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其基本职责和任务不再是过去的被动、接受学习,而是自主学习。体育教师不能再单纯以传授运动技术为主要目标,更多的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课堂中强调健康,使健康的理念成为了新课标的最终目标。
一、体育教师基本职责的转变
体育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技能、技术的传授者。以往体育教师的基本职责就是严格地执行教学大纲,进行运动技术讲解,并考查与考试。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是既定计划的实施者,学生是既定计划的接受者。
要改变以往的状况,教师首先要明确“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学理念。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观点,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学生创造和提供成长条件,努力构建民主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确定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强调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社会适应的三维健康观。“健康第一”思想的提出,为体育教学的改革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体育教师的基本职责必须从传统的运动技能传授者向指导者、设计者、研究者、组织者的角色转变。
二、体育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无论是过去和现在,学生的基本职责和任务都是学习。“自主学习”既是新课程学生角色的基本职责和任务,也是现代教学中倡导的学习方式。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就不再是被动接受运动技能、技术的机器,而能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制定可行的锻炼计划,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
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来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师生始终是平等的。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变化为前提的。教师既不视学生为承纳课程知识的容器,也不被学生视作获取知识的对象和手段,而应该成为学生掌握知识的“催化剂”。在体育课堂上或课后,教师要对学生的优秀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他们有更多的信心去实现下一个目标,提高学生对体育课学习的兴趣。教师作为促进者的关键在于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自己去练习、观察、探究,使他们将身心全部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教师要充分鼓励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关心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进步,使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学生在视、听、触觉中培养创造性思维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体育教师是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引导者
高校体育不应是“终结性体育”,而是由学校教育向社会实际过渡的一个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要抓住高校体育教学的特点和优势,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并授之以终身体育实施过程的知识体系。
在体育教学中要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既要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也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充分认识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通过体育课的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实践,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使学生学会科学的锻炼方法,懂得健康的重要性,学会自我评价,自觉投身体育锻炼,为今后走出校门,开展“完全靠自觉行为来维系的终身体育活动”打下良好基础。这就要求教师不仅仅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更应该成为学生进行终身体育锻炼的引导者。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的提出及实施下,学校体育的功能及目标更多要定位于促进心理健康、开发智力和对学生进行德育及健康意识的培养,传授体育知识技能,为终身体育打基础。在新课标下的体育课教学要形成“学生自主型”的自由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课堂教育中强调健康,为健康而进行课堂学习。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学生进行终身体育锻炼的引导者,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发展。
教育部2001年9月颁布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新课标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标准》的出台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其基本职责和任务不再是过去的被动、接受学习,而是自主学习。体育教师不能再单纯以传授运动技术为主要目标,更多的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课堂中强调健康,使健康的理念成为了新课标的最终目标。
一、体育教师基本职责的转变
体育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技能、技术的传授者。以往体育教师的基本职责就是严格地执行教学大纲,进行运动技术讲解,并考查与考试。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是既定计划的实施者,学生是既定计划的接受者。
要改变以往的状况,教师首先要明确“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学理念。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观点,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学生创造和提供成长条件,努力构建民主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确定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强调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社会适应的三维健康观。“健康第一”思想的提出,为体育教学的改革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体育教师的基本职责必须从传统的运动技能传授者向指导者、设计者、研究者、组织者的角色转变。
二、体育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无论是过去和现在,学生的基本职责和任务都是学习。“自主学习”既是新课程学生角色的基本职责和任务,也是现代教学中倡导的学习方式。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就不再是被动接受运动技能、技术的机器,而能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制定可行的锻炼计划,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
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来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师生始终是平等的。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变化为前提的。教师既不视学生为承纳课程知识的容器,也不被学生视作获取知识的对象和手段,而应该成为学生掌握知识的“催化剂”。在体育课堂上或课后,教师要对学生的优秀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他们有更多的信心去实现下一个目标,提高学生对体育课学习的兴趣。教师作为促进者的关键在于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自己去练习、观察、探究,使他们将身心全部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教师要充分鼓励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关心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进步,使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学生在视、听、触觉中培养创造性思维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体育教师是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引导者
高校体育不应是“终结性体育”,而是由学校教育向社会实际过渡的一个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要抓住高校体育教学的特点和优势,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并授之以终身体育实施过程的知识体系。
在体育教学中要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既要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也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充分认识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通过体育课的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实践,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使学生学会科学的锻炼方法,懂得健康的重要性,学会自我评价,自觉投身体育锻炼,为今后走出校门,开展“完全靠自觉行为来维系的终身体育活动”打下良好基础。这就要求教师不仅仅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更应该成为学生进行终身体育锻炼的引导者。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的提出及实施下,学校体育的功能及目标更多要定位于促进心理健康、开发智力和对学生进行德育及健康意识的培养,传授体育知识技能,为终身体育打基础。在新课标下的体育课教学要形成“学生自主型”的自由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课堂教育中强调健康,为健康而进行课堂学习。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学生进行终身体育锻炼的引导者,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