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册备课
一、教学内容:
该教材贴近学生的心理,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每课的主题都有美术带来的有趣的惊喜。六年级美术教材一共分为20课。每一课都侧重于“造型·表现” 、“设计·应用” 、“欣赏·评述” 、“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中的一个方面,同时也有不少系列的课,教学内容前后联系比较紧密,非常适合学生较深入地做一个专题。并且有些教学内容还设计成了案例学习、问题学习和项目学习,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应多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究学习,增加学生集体合作的机会。其次本册教材继续体现了人美版教材的可操作性强、贴近生活、关注美术文化的渗透和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等特点。 二、教学目标: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运用各种工具材料进行制作。运用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了解书作品的特征,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熟悉美术语言的基本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三、教材分析:
(一)教材编排体系、意图:
该教材贴近学生的心理,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每课的主题都有美术带来的有趣的惊喜。内容丰富,从而使学生的头脑中逐渐形成简单、具体的形象。 (二)教材编写特点:
该教材贴近学生的心理,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每课的主题都有美术带来的有趣的惊喜。六年级美术教材一共分为20课。每一课都侧重于“造型·表现” 、“设计·应用” 、“欣赏·评述” 、“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中的一个方面,同时也有不少系列的课,教学内容前后联系比较紧密,非常适合学生较深入地做一个专题。并且有些教学内容还设计成了案例学习、问题学习和项目学习,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应多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究学习,增加学生集体合作的机会。其次本册教材继续体现了人美版教材的可操作性强、贴近生活、关注美术文化的渗透和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等特点。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造型·表现”:在教学中,让学生运用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选择合适自己的各种工具、材料,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发展美术创作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2、“设计·应用”:运用对比和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方法和媒材的加工方法,进行设计和装饰,美化身边的环境。
3、“欣赏·评述”: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等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能用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4、“综合·探索”:结合学校和社区的活动,以美术与科学课程和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策划、制作、表演与展示,体会美术与环境及传统文化的关系。 五、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经过了五年的美术学习,他们对美术了解的也相对较多,大多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知
识和经验,其抽象思维、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动手制作能力也相对有所提高。本学期继续一方面进一步培养学生认识美术这一学科的特点,了解更多的美术知识,尝试使用不同的工具,运用不同的表现方式,体验形、色的变化与魅力。另一方面则更加侧重对美术文化的学习和渗透,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感受美术所带来的乐趣。 六、教学措施:
1、教师本人积极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多看、多读、多思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案例。在深入透彻地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灵活多样的实施教学。
2、在教学中,多遵循审美的规律, 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比较。多通过比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3、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积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通过思考、讨论、对话等活动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美术语言。老师鼓励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4、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 5、注重教学评价,使评价能真正地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
6、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
7、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像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尽可能尝试计算机和网络美术教学,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开阔视野,进行自学。 七、课时安排: 每周1课,每课占用2课时。
第1 课 形体切挖
课时:2 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在泥做的六面体或圆柱体上进行切挖。 2、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和造型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体是由哪些基本形体切挖的 【教学难点】
各个形体的切挖变化及整体的把握 【教学具准备】
师:范图、实例、制作材料
生:萝卜、橘子、苹果、肥皂、花泥、小刀 教学过程
课题2点的集合
教学设计: 课时:2课时 一、 教材分析
通过形象的例子来一起认识点、线、面作为造型要素的特点与联系。点作为一种视觉元素, 其意义是比较广泛的。在自然形态中,人既可感知点,也可视之,点是物象的浓缩。康定斯基说:“点是最简洁最坚强的主张,因此点是绘画最初的要素。”
古希腊人喜欢用马赛克拼贴的方式装饰他们的建筑;点彩派画家能够用色点来表现耀眼的阳光;现代派画家用不同形状的点勾画诗一样的图画„„这些都充分显示了点的有序和无序排列的美感。 二、 学生状况分析
作为预备年级的学生,他们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果单从知识方面入手,势必会造成枯燥乏味。其次学生的好动心很强,在广泛的点的集合的作品中,根据学生的喜好选择自己能够完成的绘画作品形式进行创作,从而体会点的无穷韵味。 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点、线、面在美术作品中的作用及点的集合形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各种点与线的美术作品的欣赏,使其掌握不同点的表现形式,从而有选择的进行创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点、线作品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提高艺术修养。
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点与线的集合的形式。
2.教学难点:点、线、面的联系与画面美的体现。 五、 教学资源
学生:水粉或水彩颜料、彩笔、彩色纸、剪刀、胶水、铅画纸 教师:多媒体课件、作画工具、材料 六、 教学过程
课题3远去的路
课时:2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透视的基本变化规律。 2、学习、了解平行线和消失点概念。 3、欣赏名家作品,品味透视在美术中的魅力。 4、联系生活,感受生活中的透视变化。 教学重点:
1、了解和掌握透视变化的基本规律。 2、透视基本规律的运用。
教学难点:透视规律的理解和在实践中的运用 教学工具:名家美术作品、建筑风景照片等 教学过程:
课题4 线与造型
教学目标
*观察自然界的美丽图形和纹理,感受线的节奏美、韵律美。
*欣赏并参考彩陶纹样,掌握用线装饰物体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描绘出坛坛罐罐。 *能运用流畅的线条合理组织画出有趣的发式。
*能具体细致地装饰描画对象,在线的疏密关系的对比处理中提高对形式美的认识和表现能力。 教学建议
1本课的学生作业特别要强调线的疏密对比关系,可采用正误作业对比的方式引导学生辨析,掌握合适的线的组织方法。
2本课要求学生认真用线去排列,锻炼儿童踏实认真做事的耐心和毅力,因此在巡堂指导中,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逐一进行帮助鼓励,注意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
3在画坛罐时可利用示范或步骤图让学生明白装饰的基本方法,如可以用各种点、线、形重复排列或交叉、交错排列,也可以将大面积空间用线分割后,再用点、线、形进行装饰,并做到启发学生创造性地发挥表现。
4学生作业一般具有夸张表现性、主观处理表现性、装饰性等特点,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将错就错,随意描画形象,顺势发展画面,如有的学生发现自己画的坛坛罐罐不对称,会很着急,可指导他再补画一根线条,将已画的线作纹样装饰处理。 教学过程
课题5 风景写生
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简单的风景构图知识,利用所学的透视和构图知识进行风景写生。 巩固对透视概念的理解,提高造型能力与构图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简单的风景构图知识,巩固对透视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如何把透视和构图知识运用到绘画实践中。 教学过程:
课题6 让剪影动起来
(设计、应用) 课时:3 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用黑色卡纸制作剪影人物。 2、了解皮影艺术的特点。
3、增强对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了解。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皮影的图片、文字资料。
2、准备黑色卡纸、针线、竹条、剪刀、刀片等用于制作剪影的材料。
3、选择几个传统剧目或故事(民间故事、成语故事)。所选择的剧目或故事,内容和情节应简单、易懂。 第1-2 课时
课题:7 漂浮的画
一、教材分析:“漂浮”,这两个三点水偏旁的汉字组合,勾勒出了一幅漂在水面随水而动的优美画面,由此“漂浮的画”让我们产生无限美好的遐想和创作的欲望„„这节课我试图通过“肌理”的一种制作方法——吸附法的演示、实践、感悟、创新,向学生展示油漆和水之间密切而又美妙的关系,展现其肌理的美,同时让他们运用已掌握的色彩知识和配色方法,结合点,线,面的美术知识,完成心中“漂浮的画”。 二、学生状况分析:学生对“漂浮的画”的制作充满了好奇心和表现欲,他们已基本掌握了色彩的基础知识和常用的调色配色方法,他们已不满足于仅仅拿笔调和颜色来作画,他们渴望用更新颖的方法更自由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朝气和活力。这堂课用吸附法表现“肌理”的教学内容,正符合满足他们的这一需求,能充分展示他们的艺术个性。 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 掌握制作“肌理”的基本方法-吸附法。 2.合理安排画面上的点,线,面,做到要有疏密变化。
课题:8 山山水水
一、教材分析
本课和《彩墨家园》是四、五年级中国水墨画系列的延续。但是在保持前两个年级主要注重水墨体验和感受传统的前提下,开始接触中国绘画典型的表现技法。但是,千万不能把这两课视为中国画的技法学习课。因为中国绘画的核心是创作者的有感而发。所以在导语中特别介绍了“山水画”的概念,并选择了从较为工整到大胆写意的三幅艺术家的作品进行欣赏。
接着是非常详尽的“石的画法”、“皴法”与“水纹”的画法,它们基本上涵盖了山水用笔的基本技法。“学生作品”则选择的是大块墨色渲染与勾染结合方法的两幅作品,它们和艺术家的作品相映成趣,共同构成了水墨山水画的不同表现方法,可以供学生创作时参考。 二、教学思路
采用回忆描述—欣赏图片—分析讨论—直观演示—尝试体验—欣赏评述的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通过回忆和欣赏的美丽风景,抒发内心情感并加深感受。创设情境,让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用分析讨论的方式介绍画中的美景,了解由远到近的笔墨变化。教师再直观演示,让学生了解远景和近景的表现形式及方法。
课题:9 彩墨家园 一、教材分析
本课和《山山水水》是四、五年级中国水墨画系列的延续。但是在保持前两个年级主要注重水墨体验和感受传统的前提下,开始接触中国绘画典型的表现技法。但是,千万不能把这两课视为中国画的技法学习课。因为中国绘画的核心是创作者的有感而发。所以在导语中特别加入了“浓浓的乡情饱含其中”的语句,并选择了以现代艺术家为主的四幅作品进行欣赏。
接着是非常详尽的“树干树枝”“点叶”与“点景”的画法,同时涉及中国画的“章法”概念。它们和《山山水水》中的几种技法加在一起基本上涵盖了中国画用笔的基本技法。“学生作品”选择内容和艺术家的作品较为接近,但是章法布局、疏密关系不尽相同,它们和艺术家的作品相映成趣,可以供学生创作时参考。 二、教学思路
在知识点上,本课同上一课《山山水水》均属于中国山水画的范畴,《山山水水》侧重学习中国山水画中的山和水的表现方法,而本课侧重学习树和点景的表现方法,这也是本课的重点。
可以采用“欣赏—演示—体验”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分析作品,学习名家作品中树和点景、景物的远近是如何表现的,由教师现场演示绘画技法,讲解重点。引导学生体验用墨彩结合的方法,表现家乡的美景,突破难点。
6 年级《美术课程标准》中的活动建议是尝试中国画的表现方法,体验笔墨趣味。在教学中应降低难度,所以在名家作品欣赏上选择用笔简练、有笔墨趣味的齐白石和石涛。
课题:10 我们做乐器
课时:2-3 课时 教学目的:
1、 让学生通过欣赏了解乐器及乐器的发展,学习运用不同的材料制作乐器。 2、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设计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乐器 难点:设计乐器 教具准备:
教师:课件( 有关青铜编钟、藏族大鼓、战国彩绘虎座鸟架悬鼓等乐器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
学生:准备制作乐器的竹筒、铁管、铁盒、陶泥„„ 。 教学过程:
课题12:保护文物
领域:综合探索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绘制文物,了解其用途和作用。
2、调查了解文物资源,增强学生的文物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艺术观察能力,绘制宣传小报,了解保护文物的意义,
3、塑造带有人文主题色彩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热爱我国传统文化的情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提高欣赏水平。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文物造型、用途与价值,培养学生尊重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文物的意识和热爱我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2)、绘制宣传手抄报,仿制文物。 教具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录像。 教学过程:
课题13:古建筑保护
教学目标:
1、欣赏、了解古建筑的特点与风格, 2、临摹古建筑,懂得爱护古建筑。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欣赏了解古建筑,懂得爱护古建筑。
2、要求学生,注意合理构图 ,注意虚实的处理和色彩搭配。 教学难点:
能比较准确地画出古建筑的外形,并能向老师和同学介绍作品。 教学过程:
课题:14 电脑美术
学习领域:综合探索 课 时:1 课时
教学目标:1 指导学生打开电脑并进入操作系统画图程序的界面。
2 指导学生采用界面上的绘画工具进行绘画和复制、粘贴游戏。 3 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创意和操作感受电脑美术课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采用界面上的绘画工具进行绘画和复制、粘贴游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采用界面上的绘画工具组合新颖的画面。 作业设计:利用复制、粘贴的功能组合画面。并且可以用改变大小的 教学过程:
课题15:中国画和油画
课时:2 课时 教材分析
1 中国绘画有着悠久的历史 。唐朝的《五牛图》也是最早的纸本作品,到张大千的墨山水也经历了由古典到现代由工笔到重彩写意人物都经历了几个阶段。
2.油画由西方传入我国,但是我国近现代的油画作品也有了长逐的进展,由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到装饰味十足的戏剧人物,也是写实与抽象相互穿插。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们了解中国绘画的发展史,和中国绘画都有着那些的表现技法。 能力目标:增强学生们的知识和对美学的认识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创新目标:让学生主体参与,在绘画作品中找到最能打动自己的地方在哪儿里。
德育目标:在绘画作品的创作过程中都有一种喻意在里面。让同学们知道我们学习了这一课不但提高了我们的审美意识,也让同学们明白了一种新的创作思路。
重 点:首先,我们在接触中国绘画的时候就应该明确它的绘画工具都有哪些?各种不同的画法都能体现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其次,每幅美术作品都有一定的喻意,它的涵义是什么? 难 点:通同学们看作的同时要想,安表现的是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创新点:让同学们去发现,去想去激发他们潜在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去发掘艺术的真谛。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空白点:通过讲解让学生们自己理解。 教具的选择与使用目的
把自己的国画作品带入课堂,让同学们能更进一步更真实的看到国画作品让学生们有信心相信自己也会做的更好。
教学过程中的五环节设计:
全册备课
一、教学内容:
该教材贴近学生的心理,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每课的主题都有美术带来的有趣的惊喜。六年级美术教材一共分为20课。每一课都侧重于“造型·表现” 、“设计·应用” 、“欣赏·评述” 、“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中的一个方面,同时也有不少系列的课,教学内容前后联系比较紧密,非常适合学生较深入地做一个专题。并且有些教学内容还设计成了案例学习、问题学习和项目学习,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应多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究学习,增加学生集体合作的机会。其次本册教材继续体现了人美版教材的可操作性强、贴近生活、关注美术文化的渗透和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等特点。 二、教学目标: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运用各种工具材料进行制作。运用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了解书作品的特征,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熟悉美术语言的基本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三、教材分析:
(一)教材编排体系、意图:
该教材贴近学生的心理,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每课的主题都有美术带来的有趣的惊喜。内容丰富,从而使学生的头脑中逐渐形成简单、具体的形象。 (二)教材编写特点:
该教材贴近学生的心理,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每课的主题都有美术带来的有趣的惊喜。六年级美术教材一共分为20课。每一课都侧重于“造型·表现” 、“设计·应用” 、“欣赏·评述” 、“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中的一个方面,同时也有不少系列的课,教学内容前后联系比较紧密,非常适合学生较深入地做一个专题。并且有些教学内容还设计成了案例学习、问题学习和项目学习,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应多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究学习,增加学生集体合作的机会。其次本册教材继续体现了人美版教材的可操作性强、贴近生活、关注美术文化的渗透和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等特点。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造型·表现”:在教学中,让学生运用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选择合适自己的各种工具、材料,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发展美术创作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2、“设计·应用”:运用对比和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方法和媒材的加工方法,进行设计和装饰,美化身边的环境。
3、“欣赏·评述”: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等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能用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4、“综合·探索”:结合学校和社区的活动,以美术与科学课程和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策划、制作、表演与展示,体会美术与环境及传统文化的关系。 五、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经过了五年的美术学习,他们对美术了解的也相对较多,大多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知
识和经验,其抽象思维、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动手制作能力也相对有所提高。本学期继续一方面进一步培养学生认识美术这一学科的特点,了解更多的美术知识,尝试使用不同的工具,运用不同的表现方式,体验形、色的变化与魅力。另一方面则更加侧重对美术文化的学习和渗透,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感受美术所带来的乐趣。 六、教学措施:
1、教师本人积极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多看、多读、多思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案例。在深入透彻地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灵活多样的实施教学。
2、在教学中,多遵循审美的规律, 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比较。多通过比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3、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积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通过思考、讨论、对话等活动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美术语言。老师鼓励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4、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 5、注重教学评价,使评价能真正地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
6、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
7、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像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尽可能尝试计算机和网络美术教学,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开阔视野,进行自学。 七、课时安排: 每周1课,每课占用2课时。
第1 课 形体切挖
课时:2 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在泥做的六面体或圆柱体上进行切挖。 2、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和造型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体是由哪些基本形体切挖的 【教学难点】
各个形体的切挖变化及整体的把握 【教学具准备】
师:范图、实例、制作材料
生:萝卜、橘子、苹果、肥皂、花泥、小刀 教学过程
课题2点的集合
教学设计: 课时:2课时 一、 教材分析
通过形象的例子来一起认识点、线、面作为造型要素的特点与联系。点作为一种视觉元素, 其意义是比较广泛的。在自然形态中,人既可感知点,也可视之,点是物象的浓缩。康定斯基说:“点是最简洁最坚强的主张,因此点是绘画最初的要素。”
古希腊人喜欢用马赛克拼贴的方式装饰他们的建筑;点彩派画家能够用色点来表现耀眼的阳光;现代派画家用不同形状的点勾画诗一样的图画„„这些都充分显示了点的有序和无序排列的美感。 二、 学生状况分析
作为预备年级的学生,他们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果单从知识方面入手,势必会造成枯燥乏味。其次学生的好动心很强,在广泛的点的集合的作品中,根据学生的喜好选择自己能够完成的绘画作品形式进行创作,从而体会点的无穷韵味。 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点、线、面在美术作品中的作用及点的集合形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各种点与线的美术作品的欣赏,使其掌握不同点的表现形式,从而有选择的进行创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点、线作品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提高艺术修养。
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点与线的集合的形式。
2.教学难点:点、线、面的联系与画面美的体现。 五、 教学资源
学生:水粉或水彩颜料、彩笔、彩色纸、剪刀、胶水、铅画纸 教师:多媒体课件、作画工具、材料 六、 教学过程
课题3远去的路
课时:2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透视的基本变化规律。 2、学习、了解平行线和消失点概念。 3、欣赏名家作品,品味透视在美术中的魅力。 4、联系生活,感受生活中的透视变化。 教学重点:
1、了解和掌握透视变化的基本规律。 2、透视基本规律的运用。
教学难点:透视规律的理解和在实践中的运用 教学工具:名家美术作品、建筑风景照片等 教学过程:
课题4 线与造型
教学目标
*观察自然界的美丽图形和纹理,感受线的节奏美、韵律美。
*欣赏并参考彩陶纹样,掌握用线装饰物体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描绘出坛坛罐罐。 *能运用流畅的线条合理组织画出有趣的发式。
*能具体细致地装饰描画对象,在线的疏密关系的对比处理中提高对形式美的认识和表现能力。 教学建议
1本课的学生作业特别要强调线的疏密对比关系,可采用正误作业对比的方式引导学生辨析,掌握合适的线的组织方法。
2本课要求学生认真用线去排列,锻炼儿童踏实认真做事的耐心和毅力,因此在巡堂指导中,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逐一进行帮助鼓励,注意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
3在画坛罐时可利用示范或步骤图让学生明白装饰的基本方法,如可以用各种点、线、形重复排列或交叉、交错排列,也可以将大面积空间用线分割后,再用点、线、形进行装饰,并做到启发学生创造性地发挥表现。
4学生作业一般具有夸张表现性、主观处理表现性、装饰性等特点,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将错就错,随意描画形象,顺势发展画面,如有的学生发现自己画的坛坛罐罐不对称,会很着急,可指导他再补画一根线条,将已画的线作纹样装饰处理。 教学过程
课题5 风景写生
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简单的风景构图知识,利用所学的透视和构图知识进行风景写生。 巩固对透视概念的理解,提高造型能力与构图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简单的风景构图知识,巩固对透视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如何把透视和构图知识运用到绘画实践中。 教学过程:
课题6 让剪影动起来
(设计、应用) 课时:3 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用黑色卡纸制作剪影人物。 2、了解皮影艺术的特点。
3、增强对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了解。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皮影的图片、文字资料。
2、准备黑色卡纸、针线、竹条、剪刀、刀片等用于制作剪影的材料。
3、选择几个传统剧目或故事(民间故事、成语故事)。所选择的剧目或故事,内容和情节应简单、易懂。 第1-2 课时
课题:7 漂浮的画
一、教材分析:“漂浮”,这两个三点水偏旁的汉字组合,勾勒出了一幅漂在水面随水而动的优美画面,由此“漂浮的画”让我们产生无限美好的遐想和创作的欲望„„这节课我试图通过“肌理”的一种制作方法——吸附法的演示、实践、感悟、创新,向学生展示油漆和水之间密切而又美妙的关系,展现其肌理的美,同时让他们运用已掌握的色彩知识和配色方法,结合点,线,面的美术知识,完成心中“漂浮的画”。 二、学生状况分析:学生对“漂浮的画”的制作充满了好奇心和表现欲,他们已基本掌握了色彩的基础知识和常用的调色配色方法,他们已不满足于仅仅拿笔调和颜色来作画,他们渴望用更新颖的方法更自由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朝气和活力。这堂课用吸附法表现“肌理”的教学内容,正符合满足他们的这一需求,能充分展示他们的艺术个性。 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 掌握制作“肌理”的基本方法-吸附法。 2.合理安排画面上的点,线,面,做到要有疏密变化。
课题:8 山山水水
一、教材分析
本课和《彩墨家园》是四、五年级中国水墨画系列的延续。但是在保持前两个年级主要注重水墨体验和感受传统的前提下,开始接触中国绘画典型的表现技法。但是,千万不能把这两课视为中国画的技法学习课。因为中国绘画的核心是创作者的有感而发。所以在导语中特别介绍了“山水画”的概念,并选择了从较为工整到大胆写意的三幅艺术家的作品进行欣赏。
接着是非常详尽的“石的画法”、“皴法”与“水纹”的画法,它们基本上涵盖了山水用笔的基本技法。“学生作品”则选择的是大块墨色渲染与勾染结合方法的两幅作品,它们和艺术家的作品相映成趣,共同构成了水墨山水画的不同表现方法,可以供学生创作时参考。 二、教学思路
采用回忆描述—欣赏图片—分析讨论—直观演示—尝试体验—欣赏评述的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通过回忆和欣赏的美丽风景,抒发内心情感并加深感受。创设情境,让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用分析讨论的方式介绍画中的美景,了解由远到近的笔墨变化。教师再直观演示,让学生了解远景和近景的表现形式及方法。
课题:9 彩墨家园 一、教材分析
本课和《山山水水》是四、五年级中国水墨画系列的延续。但是在保持前两个年级主要注重水墨体验和感受传统的前提下,开始接触中国绘画典型的表现技法。但是,千万不能把这两课视为中国画的技法学习课。因为中国绘画的核心是创作者的有感而发。所以在导语中特别加入了“浓浓的乡情饱含其中”的语句,并选择了以现代艺术家为主的四幅作品进行欣赏。
接着是非常详尽的“树干树枝”“点叶”与“点景”的画法,同时涉及中国画的“章法”概念。它们和《山山水水》中的几种技法加在一起基本上涵盖了中国画用笔的基本技法。“学生作品”选择内容和艺术家的作品较为接近,但是章法布局、疏密关系不尽相同,它们和艺术家的作品相映成趣,可以供学生创作时参考。 二、教学思路
在知识点上,本课同上一课《山山水水》均属于中国山水画的范畴,《山山水水》侧重学习中国山水画中的山和水的表现方法,而本课侧重学习树和点景的表现方法,这也是本课的重点。
可以采用“欣赏—演示—体验”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分析作品,学习名家作品中树和点景、景物的远近是如何表现的,由教师现场演示绘画技法,讲解重点。引导学生体验用墨彩结合的方法,表现家乡的美景,突破难点。
6 年级《美术课程标准》中的活动建议是尝试中国画的表现方法,体验笔墨趣味。在教学中应降低难度,所以在名家作品欣赏上选择用笔简练、有笔墨趣味的齐白石和石涛。
课题:10 我们做乐器
课时:2-3 课时 教学目的:
1、 让学生通过欣赏了解乐器及乐器的发展,学习运用不同的材料制作乐器。 2、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设计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乐器 难点:设计乐器 教具准备:
教师:课件( 有关青铜编钟、藏族大鼓、战国彩绘虎座鸟架悬鼓等乐器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
学生:准备制作乐器的竹筒、铁管、铁盒、陶泥„„ 。 教学过程:
课题12:保护文物
领域:综合探索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绘制文物,了解其用途和作用。
2、调查了解文物资源,增强学生的文物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艺术观察能力,绘制宣传小报,了解保护文物的意义,
3、塑造带有人文主题色彩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热爱我国传统文化的情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提高欣赏水平。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文物造型、用途与价值,培养学生尊重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文物的意识和热爱我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2)、绘制宣传手抄报,仿制文物。 教具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录像。 教学过程:
课题13:古建筑保护
教学目标:
1、欣赏、了解古建筑的特点与风格, 2、临摹古建筑,懂得爱护古建筑。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欣赏了解古建筑,懂得爱护古建筑。
2、要求学生,注意合理构图 ,注意虚实的处理和色彩搭配。 教学难点:
能比较准确地画出古建筑的外形,并能向老师和同学介绍作品。 教学过程:
课题:14 电脑美术
学习领域:综合探索 课 时:1 课时
教学目标:1 指导学生打开电脑并进入操作系统画图程序的界面。
2 指导学生采用界面上的绘画工具进行绘画和复制、粘贴游戏。 3 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创意和操作感受电脑美术课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采用界面上的绘画工具进行绘画和复制、粘贴游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采用界面上的绘画工具组合新颖的画面。 作业设计:利用复制、粘贴的功能组合画面。并且可以用改变大小的 教学过程:
课题15:中国画和油画
课时:2 课时 教材分析
1 中国绘画有着悠久的历史 。唐朝的《五牛图》也是最早的纸本作品,到张大千的墨山水也经历了由古典到现代由工笔到重彩写意人物都经历了几个阶段。
2.油画由西方传入我国,但是我国近现代的油画作品也有了长逐的进展,由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到装饰味十足的戏剧人物,也是写实与抽象相互穿插。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们了解中国绘画的发展史,和中国绘画都有着那些的表现技法。 能力目标:增强学生们的知识和对美学的认识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创新目标:让学生主体参与,在绘画作品中找到最能打动自己的地方在哪儿里。
德育目标:在绘画作品的创作过程中都有一种喻意在里面。让同学们知道我们学习了这一课不但提高了我们的审美意识,也让同学们明白了一种新的创作思路。
重 点:首先,我们在接触中国绘画的时候就应该明确它的绘画工具都有哪些?各种不同的画法都能体现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其次,每幅美术作品都有一定的喻意,它的涵义是什么? 难 点:通同学们看作的同时要想,安表现的是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创新点:让同学们去发现,去想去激发他们潜在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去发掘艺术的真谛。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空白点:通过讲解让学生们自己理解。 教具的选择与使用目的
把自己的国画作品带入课堂,让同学们能更进一步更真实的看到国画作品让学生们有信心相信自己也会做的更好。
教学过程中的五环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