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新闻与人类日常生活的关系

如何看待新闻与人类日常生活的关系

首先是传统媒体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关系。

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最主要任务是通过新闻事业影响人们政治生活,其次是影响人们经济生活和文化娱乐生活。

以报道、记录、宣传、批判、形成舆论为内容的新闻事业的功能,是报刊的主要任务。它满足知识届“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欲望,对人们,尤其是知识界的政治生活有重大影响。后来,报刊上开始登载商业广告、娱乐信息,而且比重日益增大,但新闻活动仍被人们认为是报刊的主要特征。

影视:最主要任务是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其次是影响人们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影视总是带有政治导向的,影响着人们的政治生活;但其主要任务是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消磨闲暇时光,发散剩余能量,转换情绪,获得休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影视中夹带大量商业广告,甚至出现电视商场的专题节目,引导人们消费,它对人们经济生活的影响日益增大。

互联网:通过全球范围的最大限度的信息传递,全方位的彻底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互联网的出现将人类推向新的生存空间。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更主动 、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如果将每一个人视为地球上的一点,那么互联网就是把所有的点贯穿起来的连线,它把整个地球构成一个一体化的世界。人在终端,网上可以听广播、看电影、办公务、治疾病、炒股票、购商品、施救助、玩游戏等等。互联网彻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另外,虽然传统媒体已经对人类关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是,我们不能不承认的是,新媒体对人类关系产生了更大的影响。当然,这里的新媒体是要打引号的,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相对于旧媒体来说,每一个新出现的媒体都可以称之为新媒体;还有一层含义是,特别指我们今天面对的网络,就是主要由技术驱动的媒体革命。

用这种方式来看,书籍给人类带来的是阅读关系和分离的名声关系。书籍崇拜至今还在。书籍带给人类的是文字关系。这种关系后来被报刊发展到了某种极致,对文字的崇敬被逐步消解。我们可以把书籍视为人类的第一个移动媒体,它建立的关系也是移动的,还有一点垂直的色彩,也就是我们曾经诟病的划分阶层,掌握文字的变成了社会精英。而报刊把这种关系变成了平行的、大众的、固定的。便士报降低了文字的等级关系,在这个意义上说,报刊是真正的大众传播。

如果说报刊对于书籍来说是一种水到渠成的变化,那么,广播和电视在当时就具有更多的新媒体味道。广播给人类带来了声音关系,这是人类首次脱离视觉传播。电视再次把人类带回视觉传播时代,只不过这一次是螺旋式的上升,属于全景式的视觉关系。假如说纸质媒体更多的是自己看,是直接阅读,那么,电影和电视可以说更多的是别人在替我们看,好比是间接阅读。

真正的新媒体时代给我们带来了网络关系,这种关系好像是一盘散沙,鼓励了个人主义。历史地看,人类似乎经历了三种传播模式,第一种是中介人模式,新闻记者和编辑充当中介人,媒体是中介机构,媒体生产的是中介产品。第二种是自己人模式,自己人做给自己人,

彭博社是代表,节省了中介。第三种是关系人模式,以微博为例,突出关系传播,云传播,由点而面的扩散式传播。这三种传播模式也可以是共存的。

与此相对应,我们再来看看人类的三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模式。第一种,中心型,周围的关系都以他为中心,容易成为聚会的焦点,名人多属于此类型。第二种,中介型,他不是人际关系的中心点,但是,他是枢纽,社会交往圈内的很多人都是通过他才认识彼此的。第三种,紧密型,他的圈子里的所有人都和他保持着最短的人际关系距离。在这三种模式中,我们可以发现,网络影响最大的是第三种模式。而传统媒体影响最多的似乎是第一种模式。至于第二种模式,那好像就是为媒体人量身定做的。

我们可以发现,新媒体兼具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特质,它把个人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变成了横向的。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这也正是社交网站的功能。最近几年,电视相亲节目非常走红,在分析这种节目流行的社会背景时,有一个原因容易被忽视,就是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也是在这同时期兴起的,它们反映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对社会关系的渴望。关系在这里是一个关键词。现在一些论文把微博这样的媒介叫作社会媒体,看上去就显得别扭,这是直译的英文。可能称之为社交媒介更贴切。

如今的媒体本身也正在呈现出一种碎片化的趋势。特别是在新媒体时代,技术不断拆分媒体,比如说博客和微博。媒体和媒体之间的界限进一步模糊。在概念上,碎片化对应的是微传播,那么,有没有微受众?如果说有微传播和微内容,就相应地会有微受众。受众的微化并非都是好事。从内容化的受众到渠道化的受众,再到管道化的受众,新媒体给我们带来了躲进小楼成一统的机会,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受众的主动性。媒体的方便性好像一把双刃剑,它让受众变成了微小的传者。

新媒体有可能局限我们的视线。新媒体没有完全取代旧媒体,但是它们却似乎在阻挡我们的眼光。新媒体只是对读者作了一次再分配。我们被套在一个又一个新媒体圈子里,这可以被分隔治理。在这种情况下,媒介社会被细分化了。

参考文献:

[1] 刘宏,新闻传播对人类关系的影响,青年记者,2012年5月,第9期。

[2] 重庆大学新闻网,新媒体对大学生生活的影响,

http://news.cqu.edu.cn/news/article/show.php?itemid=34018

[3] 网易,技术要为改进人类生活而服务,

http://news.163.com/14/1114/02/AAVS67DI00014Q4P.html

[4] 马丹,大众传媒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新闻传播》,2013年05期

如何看待新闻与人类日常生活的关系

首先是传统媒体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关系。

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最主要任务是通过新闻事业影响人们政治生活,其次是影响人们经济生活和文化娱乐生活。

以报道、记录、宣传、批判、形成舆论为内容的新闻事业的功能,是报刊的主要任务。它满足知识届“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欲望,对人们,尤其是知识界的政治生活有重大影响。后来,报刊上开始登载商业广告、娱乐信息,而且比重日益增大,但新闻活动仍被人们认为是报刊的主要特征。

影视:最主要任务是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其次是影响人们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影视总是带有政治导向的,影响着人们的政治生活;但其主要任务是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消磨闲暇时光,发散剩余能量,转换情绪,获得休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影视中夹带大量商业广告,甚至出现电视商场的专题节目,引导人们消费,它对人们经济生活的影响日益增大。

互联网:通过全球范围的最大限度的信息传递,全方位的彻底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互联网的出现将人类推向新的生存空间。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更主动 、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如果将每一个人视为地球上的一点,那么互联网就是把所有的点贯穿起来的连线,它把整个地球构成一个一体化的世界。人在终端,网上可以听广播、看电影、办公务、治疾病、炒股票、购商品、施救助、玩游戏等等。互联网彻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另外,虽然传统媒体已经对人类关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是,我们不能不承认的是,新媒体对人类关系产生了更大的影响。当然,这里的新媒体是要打引号的,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相对于旧媒体来说,每一个新出现的媒体都可以称之为新媒体;还有一层含义是,特别指我们今天面对的网络,就是主要由技术驱动的媒体革命。

用这种方式来看,书籍给人类带来的是阅读关系和分离的名声关系。书籍崇拜至今还在。书籍带给人类的是文字关系。这种关系后来被报刊发展到了某种极致,对文字的崇敬被逐步消解。我们可以把书籍视为人类的第一个移动媒体,它建立的关系也是移动的,还有一点垂直的色彩,也就是我们曾经诟病的划分阶层,掌握文字的变成了社会精英。而报刊把这种关系变成了平行的、大众的、固定的。便士报降低了文字的等级关系,在这个意义上说,报刊是真正的大众传播。

如果说报刊对于书籍来说是一种水到渠成的变化,那么,广播和电视在当时就具有更多的新媒体味道。广播给人类带来了声音关系,这是人类首次脱离视觉传播。电视再次把人类带回视觉传播时代,只不过这一次是螺旋式的上升,属于全景式的视觉关系。假如说纸质媒体更多的是自己看,是直接阅读,那么,电影和电视可以说更多的是别人在替我们看,好比是间接阅读。

真正的新媒体时代给我们带来了网络关系,这种关系好像是一盘散沙,鼓励了个人主义。历史地看,人类似乎经历了三种传播模式,第一种是中介人模式,新闻记者和编辑充当中介人,媒体是中介机构,媒体生产的是中介产品。第二种是自己人模式,自己人做给自己人,

彭博社是代表,节省了中介。第三种是关系人模式,以微博为例,突出关系传播,云传播,由点而面的扩散式传播。这三种传播模式也可以是共存的。

与此相对应,我们再来看看人类的三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模式。第一种,中心型,周围的关系都以他为中心,容易成为聚会的焦点,名人多属于此类型。第二种,中介型,他不是人际关系的中心点,但是,他是枢纽,社会交往圈内的很多人都是通过他才认识彼此的。第三种,紧密型,他的圈子里的所有人都和他保持着最短的人际关系距离。在这三种模式中,我们可以发现,网络影响最大的是第三种模式。而传统媒体影响最多的似乎是第一种模式。至于第二种模式,那好像就是为媒体人量身定做的。

我们可以发现,新媒体兼具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特质,它把个人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变成了横向的。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这也正是社交网站的功能。最近几年,电视相亲节目非常走红,在分析这种节目流行的社会背景时,有一个原因容易被忽视,就是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也是在这同时期兴起的,它们反映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对社会关系的渴望。关系在这里是一个关键词。现在一些论文把微博这样的媒介叫作社会媒体,看上去就显得别扭,这是直译的英文。可能称之为社交媒介更贴切。

如今的媒体本身也正在呈现出一种碎片化的趋势。特别是在新媒体时代,技术不断拆分媒体,比如说博客和微博。媒体和媒体之间的界限进一步模糊。在概念上,碎片化对应的是微传播,那么,有没有微受众?如果说有微传播和微内容,就相应地会有微受众。受众的微化并非都是好事。从内容化的受众到渠道化的受众,再到管道化的受众,新媒体给我们带来了躲进小楼成一统的机会,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受众的主动性。媒体的方便性好像一把双刃剑,它让受众变成了微小的传者。

新媒体有可能局限我们的视线。新媒体没有完全取代旧媒体,但是它们却似乎在阻挡我们的眼光。新媒体只是对读者作了一次再分配。我们被套在一个又一个新媒体圈子里,这可以被分隔治理。在这种情况下,媒介社会被细分化了。

参考文献:

[1] 刘宏,新闻传播对人类关系的影响,青年记者,2012年5月,第9期。

[2] 重庆大学新闻网,新媒体对大学生生活的影响,

http://news.cqu.edu.cn/news/article/show.php?itemid=34018

[3] 网易,技术要为改进人类生活而服务,

http://news.163.com/14/1114/02/AAVS67DI00014Q4P.html

[4] 马丹,大众传媒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新闻传播》,2013年05期


相关文章

  • 答题技巧详解(含例题)
  • 答题技巧篇 叶雨浩 前言 最近老是有人问我:书都看完一遍了,理论都知道,但是一做题,脑袋里的知识就很乱,无从下笔啊„„关于这个问题,有两个办法可以解决:一是看质量高的真题答案,自己总结出答案好在哪里:二是掌握一些基本的答题技巧,有些题是完全 ...查看


  • 初一上学期政治复习资料
  • 初一上学期政治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走进新天地 1.中学和小学相比有什么不同?(教材P2) 答:(1)学习科目增多了:(2)学习负担加重了:(3)对自主管理的要求高了:(4)走进中学,我们的学校生活变得非常丰富. 2.我们怎样适应初中生活?( ...查看


  • 09年播音主持即兴评述最新题目汇总
  • 09年播音主持即兴评述最新题目汇总 第一部分 中学生素质 1.生活富裕了是否还需要节俭 2.谈谈雷锋精神 3.自然就是美 4.公民素质与社会道德 5. 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 6.你如何理解"压力就是动力" 7.时间能改变一 ...查看


  • 新闻学考研必须掌握的50个知识点
  • 新闻学考研必须掌握的50个知识点 1.新闻学的学科归属与基本构成(理论新闻学.历史新闻学.应用新闻学).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意识形态属性. 2.新闻的定义(陆定一.李良荣).新闻的基本特征与新闻的要素. 3.新闻起源与新闻本原的异同.马克思 ...查看


  • 媒体与受众人种学研究的进路
  • [摘要] 人种学(ethnography ,或译作民族志)研究方法在西方的传媒与受众研究中兴起并大有兴旺之象,在媒体与"全球化"进程伴行,以及受众日益分化的今天,结合人类学与传播学是种自然的趋势.因此有必要梳理媒体与受众 ...查看


  • 新祥旭考研辅导-2017年考研:新闻传播学必背50道基础题
  • 2017年考研:新闻传播学必背50道基础题 新闻传播学是近年来的热门专业,是很多考生的选择,对于一些基础的重要的题目,考生一定要引起注意.在此新祥旭分享新闻传播学必背50道基础题,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的复习专业课: 1.新闻学的学科归属与基 ...查看


  • 乡土文学的地域性_反思与深入
  • 逖 二二 二 乡土文学的地域性:反思与深入 贺仲明 霉摘要:地域性是人们评论乡土文学的重要视角,也被认为是乡土文学的基本特征. 鬟但是,近年来,一些乡土作家表示出对地域性的批判和拒绝.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当前耋乡土文学创作界和批评界有密切关系 ...查看


  • 如何看待负面社会新闻
  • 如何看待负面社会新闻 "负面新闻信息是指具有新闻价值的消极的事实所释放出的信息.所谓负面新闻,大众普遍会认为负面新闻首先应该是坏消息,好消息不能归入负面之列:负面新闻应该是会影响什么人的形象,破坏什么人的威信,对安定团结有害之类: ...查看


  • 自主招生面试
  • 2014年自主招生面试形式解析 http://gaokao.eol.cn/ 来源: 作者:智康1对1 2014-03-12 自主招生面试有以下几种形式: 由于面试的特殊性,需要考官与考生之间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所以,从面试的考生规模上划分,面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