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惠峰 发表于:2009年02月28日 [357人阅读]
内容摘要:为了巩固、检查学生学习的效果,每个学生都得亲历解题。而解题致错原因有很多,但大多是心因性错误。因此,本文作者结合课标要求,结合教学实践,试用心理学知识来疏导解题时学生的各种心理障碍。使学生在获得应试技巧的同时,不断提升思维品质到一个新的层面。
教师研究学生解题致错原因,并作心理学上的深度分析具有现实的指导作用,是一种可以立竿见影的有意义的事情。
关键词:试题错因、心理障碍、疏导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遇到学生发生解题错误这是非常常见的事情,例如在课堂练习时,或者在课后的作业中,还有在单元测验、各类考试中真是屡见不鲜,然而,对待这些错误,一般老师都是就错纠错,最多再进行一下致错原因的分析,让学生懂得为什么错的原因和道理,很少有人会从心理角度去作深度分析,并提出疏导方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解题的心理素质。学生解题发生错误的原因有许多,笔者经教学实践归纳出有以下五种。
1、知识技能没有掌握
这类解题错误最常见。因为有些题目其中包含着几个知识点,由于学生对某个知识点没有掌握,解题就卡壳。例如在不等式的学习中有一题:若方程组 的解为一对非负数,求 的取值范围。该题结合了二元一次方程组与不等式组的相关知识,只要有某种知识不会应用,那么整个题目就做不出答案。因为初中数学知识是步步加深,环环相扣的。只有在初一知识掌握的情况下,才能进而解决初二的问题。特别在中考试题中,这种表现更为明显,因为只有知识综合的试题,才能考查出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
2、知识技能理解有偏差
对于这类致错原因主要是:解题的知识技能虽然掌握,但由于对题目的理解有偏差,题中该用的知识没用上,不该用的知识点却用上了。这类错误,说明相似的数学概念发生了混淆。例如初中数学中的应用题,学生对题中表达的等量关系,不能清晰地把握,所以得不出相应的代数方程,因此也就解决不了问题,你说他方程式不会解,那就有冤学生之嫌。
3、抓不住题中的关键信息
审题要清,这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审题不清必然导致解题错误。审题要到位,必须学会寻找题中的中心词、关键词,善于捉住题中的有效、有用信息,从而找到正确解题的途径,因为关键词语是帮助审清题意的关键。例如在初中有关函数的题目中,要从函数的图像中去发现有用信息,并会解读因果关系,从而获得正确的解题思路。只有抓住了那些有助解题的重要信息,复杂问题解决的就会变得比较简单。
4、遇上篇幅较长的新题不想做
现在的数学中考许多题目都含新意,而且为了使试题有知识背景,文字篇幅明显增多,有的试题文字量可高达两三百字,阅读量相当大。学生遇到这样的题目,题目还没有看完,头倒先大起来了。一些懒惰者、自卑者总以为:这么复杂的题目,我怎么会做呢。其实他们不是真的不会做,大半是被试题的长篇幅吓倒不想做,于是索性跳过去不做了,即使做,也是粗枝大叶瞎做!
5、脑里想的与笔下写的不一致
这类解题错误也是经常遇见的,导致这类错误的原因有许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学生在做题时,或写得过快,或想得过快,思维的速度与落笔作答不同步。有时,认为题目很简单,就不加思索地写下去;有时思维迅速而导致解题不规范;还有少数学生,其思维品质不良,脑发育不正常,导致说的与想的不一致,想的与做的不一致。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解题错误,这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致错原因也有多种多样,但大多是心因性错误。教学上产生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了问题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我们老师该要积极地探求疏导去解题心理障碍的方法与途径。怎样认识学生发生的解题错误?首先,学生发生的错误就像一面镜子,它会照出你老师教学中的失误,照出你学生学习中的问题,而这些错误可以及时提醒我们去采用相应措施进行补救;其次,错误还能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去揭示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过程,了解学生产生错误的根源;再者,错误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是一种客观存在,尝试错误、纠正错误就是学生不断成长发展的过程。因此,把学生的解题错误作为课题来研究,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学生为本的课改理念。
考察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及水平,目前仍然采用纸笔测试的手段,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主要通过做题来实现,因此,对学生解题致错的原因进行科学的研究,就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众多的致错原因里都是由于在解题时产生了不良的心理因素而导致的。因此,要用心理学知识去解决学生的心因性问题。那么解题中学生怎么会产生不良的心理因素呢?通过观察和思考,笔者总结出如下几种影响解题的不良心理因素,并提出相应的疏导对策,以利学生获得较高的应试技巧。
第一、惯性思维
在解题过程中,惯性思维往往最容易产生。所谓惯性思维就是总以自己解题的惯性为先导,用想当然的定势思维来处理试题或习题。试题中各个知识点间存在着连贯性相关性,同一类题目确实可以用同一类方法去解决,但是如果大同前提下,出现了小异,有的学生就不会去关注了。有时还会习惯性地把自己的某一偏见作为正确答案写上去,也不加以检验。比如在初一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因为刚刚学过解一元一次方程,在求得一个未知数后就结束解题,从而导致解题产生不完整错误。同时惯性思维还有另一种表现,就是在遇到一些题目时,总觉得好像以前做过,但实际上题目中的意思已经有所变化,如果按照以前题目的解法就会产生错误,这种惯性思维对灵活性强的试题是一个大害。因为现在的试题都是用活度来体现难度的。对此如何来克服习惯性思维的弊病?笔者认为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加强提醒,及时告诫学生审题应该注意哪些要素,做完题目要学会检查,题中所给条件是否全部用过,解题步骤是否完整清晰?要让学生知道:要做对题,首先要审清题,审清方法要捉住题中关键词句所提供的信息条件。要学会把任何一道题目都当作新题来思考,防止老题目中有细小的但影响大的变动。以达到每做一题,心中都有把握,处处谨慎才能步步踏实,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
第二、自大心理
所谓自大心理就是自以为是,思维敏捷者往往显得粗糙,总认为自己什么都行,然而漏洞却很多。自大心理不同于自信心理,自大心理的人对知识的掌握只是一知半解,而有自信心的人则是胸有成竹,处世不惊。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就遇到过这样一例,某位学生在小学中的成绩相当好,觉得初中知识也不会难倒哪里去,在学习有理数的加减时,认为和小学时的加减运算差不多,对于计算符号不加注意,结果计算错误相当严重。比如像 的结论写成 ,问他怎么得出 这个结论的?他说:“因为 ,所以 就等于 。”该生产生这个错误就是夜朗自大的表现。没有深入研究、虚心求学的态度,致使其对有理数的减法理解,还停留在小学知识的体系中。具有这种心理的学生我们教师要经常给他“施压”,所谓响鼓要用重锤敲,让他知道知识发展无止境,人的认识要不断跟上变化的时代,盲目自大最多只能学得一知半解。新的知识应该从新的视角去看待。只有领会了知识的真实内涵,才能便捷应用,正确解题。要提高自身思维的科学性,只有不断严格要求、主动训练才行。
第三、惧怕心理
惧怕心理就是在解题时害怕自己做错,害怕考试成绩不理想而受到他人责备,从而影响学习质量。惧怕心理的产生有很多原因,有的学生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遇到数学考试就产生恐惧,从而影响考试成绩;有的仅在考试中有一题不会做,就认为自己不行了。或者害怕自己放弃了这道试题就会影响考分,越是担心惧怕心理负担就越重,花了不少时间,最后还是做错。考试中,试题难易是有层次的,但不一定严格按顺序进行,如果被倒数第四道题卡住,且不能及时跳出来,那么当他发现后面三道题中有两题都会做,这时考试时间可能已近尾声,时间流逝催促,心理越发紧张,可以使原本会做的题目也做错。现在的各类试题中,由于受到新课改的倡导,很多试题都有相应的知识背景,试题结构相当新颖,学生对题中所涉及的背景搞不清楚,因而产生恐惧心理,认为自己不能解决如此“复杂”的问题,从而滋生退却思想,然而,越是怕就越是找不到解题思路。总而言之,要克服学生的惧怕心理,首先要经常开导他们:试题的难度决不会超出学生的认知范围,即使遇及也要知难而进。特别在平时的作业和练习中,要学会争取的同时学会放弃,努力把自己的能力,在有限的时间里,充分表现出来,而不要为了一棵树而放弃整片树林。同时,平时练习到一些新题,要注意它们的结构呈现的方式,教导学生即使遇到没有见过的试题也不要慌张,要仔细审题,要相信自己的学习能力,然后沉着机智地应对新题。
第四、厌烦心理
现在的学生或多或少都有厌学情绪,不愿意练习做题,对完成作业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学生一旦有了厌烦心理,解题错误肯定相当严重,作业中做错题比例可高达90%以上,如果是考试,成绩就是超低分。如果遇上篇幅较多的题目,那就肯定不做了。因为他不愿意花时间去解读去理解,其实有些长题只要认真读一读、想一想是容易解决的,题中知识的落脚点,还是比较低的。发现学生出现做题厌烦现象,我们教师先要解决他们的学习态度问题,只有学习态度端正了,其厌烦情绪才能消失。
第五、焦虑心理
有些学生脑子很聪明,但为要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一遇考试就会产生焦虑心理,生怕自己考砸有失面子。特别是期中考试和期末大考,这种焦虑情绪更为严重,因为考不好就要吃批评。还有些学生平时不用功,考前就紧张。紧张到连本该会做的题目也会做错。况且,焦虑的情绪一旦产生,不会短期就消除,因此影响考前的复习效果是必然的。要克服这一心理倾向,老师应积极开导学生,从自己的薄弱点复习,遇到困难及时向老师请教,思想上,要保持放松心态,行动上,要有积极举措。长期坚持必有成效。
第六、多疑心理
多疑心理就是对自己所做的什么事情都产生怀疑。特别当答案校对后,发现不一致时,就以为自己可能错了,从不想可能是他人错了,总是怀疑自己。有时候连非常简单的题目还要产生疑虑,导致反复逗圈子,这样不但浪费了解题时间,而且还强化了自己的自卑心理。多疑心理对于学生的学习害处甚大,如不及时疏导纠正,其后果也很严重。只有及时引导他们树立信心,或者创造机会让学生获得成功,并用语言激励来强化学生的自信心理,才能使多疑心理逐步消失,才能使其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情,去投入新的学习。
综上所述,研究学生解题致错的心理因素,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成绩、提高办事的自信心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是一件很有现实意义的符合课改精神的举措。
郭惠峰 发表于:2009年02月28日 [357人阅读]
内容摘要:为了巩固、检查学生学习的效果,每个学生都得亲历解题。而解题致错原因有很多,但大多是心因性错误。因此,本文作者结合课标要求,结合教学实践,试用心理学知识来疏导解题时学生的各种心理障碍。使学生在获得应试技巧的同时,不断提升思维品质到一个新的层面。
教师研究学生解题致错原因,并作心理学上的深度分析具有现实的指导作用,是一种可以立竿见影的有意义的事情。
关键词:试题错因、心理障碍、疏导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遇到学生发生解题错误这是非常常见的事情,例如在课堂练习时,或者在课后的作业中,还有在单元测验、各类考试中真是屡见不鲜,然而,对待这些错误,一般老师都是就错纠错,最多再进行一下致错原因的分析,让学生懂得为什么错的原因和道理,很少有人会从心理角度去作深度分析,并提出疏导方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解题的心理素质。学生解题发生错误的原因有许多,笔者经教学实践归纳出有以下五种。
1、知识技能没有掌握
这类解题错误最常见。因为有些题目其中包含着几个知识点,由于学生对某个知识点没有掌握,解题就卡壳。例如在不等式的学习中有一题:若方程组 的解为一对非负数,求 的取值范围。该题结合了二元一次方程组与不等式组的相关知识,只要有某种知识不会应用,那么整个题目就做不出答案。因为初中数学知识是步步加深,环环相扣的。只有在初一知识掌握的情况下,才能进而解决初二的问题。特别在中考试题中,这种表现更为明显,因为只有知识综合的试题,才能考查出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
2、知识技能理解有偏差
对于这类致错原因主要是:解题的知识技能虽然掌握,但由于对题目的理解有偏差,题中该用的知识没用上,不该用的知识点却用上了。这类错误,说明相似的数学概念发生了混淆。例如初中数学中的应用题,学生对题中表达的等量关系,不能清晰地把握,所以得不出相应的代数方程,因此也就解决不了问题,你说他方程式不会解,那就有冤学生之嫌。
3、抓不住题中的关键信息
审题要清,这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审题不清必然导致解题错误。审题要到位,必须学会寻找题中的中心词、关键词,善于捉住题中的有效、有用信息,从而找到正确解题的途径,因为关键词语是帮助审清题意的关键。例如在初中有关函数的题目中,要从函数的图像中去发现有用信息,并会解读因果关系,从而获得正确的解题思路。只有抓住了那些有助解题的重要信息,复杂问题解决的就会变得比较简单。
4、遇上篇幅较长的新题不想做
现在的数学中考许多题目都含新意,而且为了使试题有知识背景,文字篇幅明显增多,有的试题文字量可高达两三百字,阅读量相当大。学生遇到这样的题目,题目还没有看完,头倒先大起来了。一些懒惰者、自卑者总以为:这么复杂的题目,我怎么会做呢。其实他们不是真的不会做,大半是被试题的长篇幅吓倒不想做,于是索性跳过去不做了,即使做,也是粗枝大叶瞎做!
5、脑里想的与笔下写的不一致
这类解题错误也是经常遇见的,导致这类错误的原因有许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学生在做题时,或写得过快,或想得过快,思维的速度与落笔作答不同步。有时,认为题目很简单,就不加思索地写下去;有时思维迅速而导致解题不规范;还有少数学生,其思维品质不良,脑发育不正常,导致说的与想的不一致,想的与做的不一致。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解题错误,这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致错原因也有多种多样,但大多是心因性错误。教学上产生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了问题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我们老师该要积极地探求疏导去解题心理障碍的方法与途径。怎样认识学生发生的解题错误?首先,学生发生的错误就像一面镜子,它会照出你老师教学中的失误,照出你学生学习中的问题,而这些错误可以及时提醒我们去采用相应措施进行补救;其次,错误还能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去揭示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过程,了解学生产生错误的根源;再者,错误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是一种客观存在,尝试错误、纠正错误就是学生不断成长发展的过程。因此,把学生的解题错误作为课题来研究,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学生为本的课改理念。
考察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及水平,目前仍然采用纸笔测试的手段,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主要通过做题来实现,因此,对学生解题致错的原因进行科学的研究,就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众多的致错原因里都是由于在解题时产生了不良的心理因素而导致的。因此,要用心理学知识去解决学生的心因性问题。那么解题中学生怎么会产生不良的心理因素呢?通过观察和思考,笔者总结出如下几种影响解题的不良心理因素,并提出相应的疏导对策,以利学生获得较高的应试技巧。
第一、惯性思维
在解题过程中,惯性思维往往最容易产生。所谓惯性思维就是总以自己解题的惯性为先导,用想当然的定势思维来处理试题或习题。试题中各个知识点间存在着连贯性相关性,同一类题目确实可以用同一类方法去解决,但是如果大同前提下,出现了小异,有的学生就不会去关注了。有时还会习惯性地把自己的某一偏见作为正确答案写上去,也不加以检验。比如在初一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因为刚刚学过解一元一次方程,在求得一个未知数后就结束解题,从而导致解题产生不完整错误。同时惯性思维还有另一种表现,就是在遇到一些题目时,总觉得好像以前做过,但实际上题目中的意思已经有所变化,如果按照以前题目的解法就会产生错误,这种惯性思维对灵活性强的试题是一个大害。因为现在的试题都是用活度来体现难度的。对此如何来克服习惯性思维的弊病?笔者认为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加强提醒,及时告诫学生审题应该注意哪些要素,做完题目要学会检查,题中所给条件是否全部用过,解题步骤是否完整清晰?要让学生知道:要做对题,首先要审清题,审清方法要捉住题中关键词句所提供的信息条件。要学会把任何一道题目都当作新题来思考,防止老题目中有细小的但影响大的变动。以达到每做一题,心中都有把握,处处谨慎才能步步踏实,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
第二、自大心理
所谓自大心理就是自以为是,思维敏捷者往往显得粗糙,总认为自己什么都行,然而漏洞却很多。自大心理不同于自信心理,自大心理的人对知识的掌握只是一知半解,而有自信心的人则是胸有成竹,处世不惊。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就遇到过这样一例,某位学生在小学中的成绩相当好,觉得初中知识也不会难倒哪里去,在学习有理数的加减时,认为和小学时的加减运算差不多,对于计算符号不加注意,结果计算错误相当严重。比如像 的结论写成 ,问他怎么得出 这个结论的?他说:“因为 ,所以 就等于 。”该生产生这个错误就是夜朗自大的表现。没有深入研究、虚心求学的态度,致使其对有理数的减法理解,还停留在小学知识的体系中。具有这种心理的学生我们教师要经常给他“施压”,所谓响鼓要用重锤敲,让他知道知识发展无止境,人的认识要不断跟上变化的时代,盲目自大最多只能学得一知半解。新的知识应该从新的视角去看待。只有领会了知识的真实内涵,才能便捷应用,正确解题。要提高自身思维的科学性,只有不断严格要求、主动训练才行。
第三、惧怕心理
惧怕心理就是在解题时害怕自己做错,害怕考试成绩不理想而受到他人责备,从而影响学习质量。惧怕心理的产生有很多原因,有的学生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遇到数学考试就产生恐惧,从而影响考试成绩;有的仅在考试中有一题不会做,就认为自己不行了。或者害怕自己放弃了这道试题就会影响考分,越是担心惧怕心理负担就越重,花了不少时间,最后还是做错。考试中,试题难易是有层次的,但不一定严格按顺序进行,如果被倒数第四道题卡住,且不能及时跳出来,那么当他发现后面三道题中有两题都会做,这时考试时间可能已近尾声,时间流逝催促,心理越发紧张,可以使原本会做的题目也做错。现在的各类试题中,由于受到新课改的倡导,很多试题都有相应的知识背景,试题结构相当新颖,学生对题中所涉及的背景搞不清楚,因而产生恐惧心理,认为自己不能解决如此“复杂”的问题,从而滋生退却思想,然而,越是怕就越是找不到解题思路。总而言之,要克服学生的惧怕心理,首先要经常开导他们:试题的难度决不会超出学生的认知范围,即使遇及也要知难而进。特别在平时的作业和练习中,要学会争取的同时学会放弃,努力把自己的能力,在有限的时间里,充分表现出来,而不要为了一棵树而放弃整片树林。同时,平时练习到一些新题,要注意它们的结构呈现的方式,教导学生即使遇到没有见过的试题也不要慌张,要仔细审题,要相信自己的学习能力,然后沉着机智地应对新题。
第四、厌烦心理
现在的学生或多或少都有厌学情绪,不愿意练习做题,对完成作业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学生一旦有了厌烦心理,解题错误肯定相当严重,作业中做错题比例可高达90%以上,如果是考试,成绩就是超低分。如果遇上篇幅较多的题目,那就肯定不做了。因为他不愿意花时间去解读去理解,其实有些长题只要认真读一读、想一想是容易解决的,题中知识的落脚点,还是比较低的。发现学生出现做题厌烦现象,我们教师先要解决他们的学习态度问题,只有学习态度端正了,其厌烦情绪才能消失。
第五、焦虑心理
有些学生脑子很聪明,但为要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一遇考试就会产生焦虑心理,生怕自己考砸有失面子。特别是期中考试和期末大考,这种焦虑情绪更为严重,因为考不好就要吃批评。还有些学生平时不用功,考前就紧张。紧张到连本该会做的题目也会做错。况且,焦虑的情绪一旦产生,不会短期就消除,因此影响考前的复习效果是必然的。要克服这一心理倾向,老师应积极开导学生,从自己的薄弱点复习,遇到困难及时向老师请教,思想上,要保持放松心态,行动上,要有积极举措。长期坚持必有成效。
第六、多疑心理
多疑心理就是对自己所做的什么事情都产生怀疑。特别当答案校对后,发现不一致时,就以为自己可能错了,从不想可能是他人错了,总是怀疑自己。有时候连非常简单的题目还要产生疑虑,导致反复逗圈子,这样不但浪费了解题时间,而且还强化了自己的自卑心理。多疑心理对于学生的学习害处甚大,如不及时疏导纠正,其后果也很严重。只有及时引导他们树立信心,或者创造机会让学生获得成功,并用语言激励来强化学生的自信心理,才能使多疑心理逐步消失,才能使其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情,去投入新的学习。
综上所述,研究学生解题致错的心理因素,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成绩、提高办事的自信心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是一件很有现实意义的符合课改精神的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