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
付店镇中心小学 熊文静
教学目标
1、认识寓言这种文体,知道它是通过短小精练的故事来说明生活中的一个道理,启迪智慧。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懂得双方相争持,让第三者得了利。
教学过程
一、认识寓言,导入新课
1、教师导言: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那你们知道什么是寓言吗?
2、学生自由读课文后面的提示。
(1)、指名反馈。
(2)、引导认识寓言这种文体的特点。
(3)、回忆学过的《坐井观天》、《亡羊补牢》、《天鹅、大虾和梭鱼》。
3、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则寓言。
4、教师板书:鹬蚌相争
5、学生读题。
6、出示图片,认识鹬、蚌这两种动物。
二、学习生字,初读课文
1、出示文中的生字,学生查字典学习。
2、在文中找出生字、注音,自由把课文读通顺。
3、师生合作读课文。(师读旁白)
4、边读边思考:鹬和蚌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三、理解课文,感悟明理
1、教师导读:鹬和蚌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1)、指名反馈。
(2)、引读课文第1、2自然段。
(3)、理解“不住、立刻”——体会鹬对蚌肉的垂涎,“急忙、紧紧、不肯放松”——体会蚌的强烈反击,自我保护。
(4)、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第1、2自然段。
2、教师导读:它们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互相争持。听听,它们在说些什么?
(1)、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第3、4自然段。
(2)、引导理解:他们为什么互不相让?
a、学生自由发言。
b、引导体会它们俩都在想着等对方坚持不住时,自己就可以制服对方了。
(3)、学生有感情的分角色读第3、4自然段。
3、这鹬蚌相争,互不相让的结果呢?
(1)、指名发言。
(2)、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理解“毫不费力”,懂得打鱼人不费力气,轻而易举的得到了鹬和蚌。
4、启发明理: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1)、学生畅所欲言。
(2)、教师引导感悟:如果双方只顾着自己的利益互相争持,互不相让,只会让第三者得利。
四、总结课堂,启迪智慧
1、议一议:鹬和蚌怎样做才不会被打鱼人捉走?
(1)、学生与同桌讨论。
(2)、指名反馈,交流。
2、教师总结:鹬和蚌双方只要有一方让一让,松开对方,各自为了对方着想一下,就能够避免被打鱼人捉走的命运。
五、结束课堂,布置作业
1、和邻居的小朋友说一说《鹬蚌相争》的故事。
2、阅读、收集其它的寓言故事,和同学们交流。
板书设计
鹬蚌相争
鹬蚌相争
付店镇中心小学 熊文静
教学目标
1、认识寓言这种文体,知道它是通过短小精练的故事来说明生活中的一个道理,启迪智慧。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懂得双方相争持,让第三者得了利。
教学过程
一、认识寓言,导入新课
1、教师导言: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那你们知道什么是寓言吗?
2、学生自由读课文后面的提示。
(1)、指名反馈。
(2)、引导认识寓言这种文体的特点。
(3)、回忆学过的《坐井观天》、《亡羊补牢》、《天鹅、大虾和梭鱼》。
3、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则寓言。
4、教师板书:鹬蚌相争
5、学生读题。
6、出示图片,认识鹬、蚌这两种动物。
二、学习生字,初读课文
1、出示文中的生字,学生查字典学习。
2、在文中找出生字、注音,自由把课文读通顺。
3、师生合作读课文。(师读旁白)
4、边读边思考:鹬和蚌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三、理解课文,感悟明理
1、教师导读:鹬和蚌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1)、指名反馈。
(2)、引读课文第1、2自然段。
(3)、理解“不住、立刻”——体会鹬对蚌肉的垂涎,“急忙、紧紧、不肯放松”——体会蚌的强烈反击,自我保护。
(4)、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第1、2自然段。
2、教师导读:它们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互相争持。听听,它们在说些什么?
(1)、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第3、4自然段。
(2)、引导理解:他们为什么互不相让?
a、学生自由发言。
b、引导体会它们俩都在想着等对方坚持不住时,自己就可以制服对方了。
(3)、学生有感情的分角色读第3、4自然段。
3、这鹬蚌相争,互不相让的结果呢?
(1)、指名发言。
(2)、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理解“毫不费力”,懂得打鱼人不费力气,轻而易举的得到了鹬和蚌。
4、启发明理: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1)、学生畅所欲言。
(2)、教师引导感悟:如果双方只顾着自己的利益互相争持,互不相让,只会让第三者得利。
四、总结课堂,启迪智慧
1、议一议:鹬和蚌怎样做才不会被打鱼人捉走?
(1)、学生与同桌讨论。
(2)、指名反馈,交流。
2、教师总结:鹬和蚌双方只要有一方让一让,松开对方,各自为了对方着想一下,就能够避免被打鱼人捉走的命运。
五、结束课堂,布置作业
1、和邻居的小朋友说一说《鹬蚌相争》的故事。
2、阅读、收集其它的寓言故事,和同学们交流。
板书设计
鹬蚌相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