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是汉高祖刘邦的大将,和萧何、张良,并称为“汉兴三杰”。
可是,刘邦对于韩信实际上并不信任;韩信对刘邦也颇有不满。刘邦做了皇帝以后,先把韩信的大将名义和兵权解除,改封为“楚王”。接着,又说韩信阴谋反叛,准备逮他。刘邦采用另一谋士陈平的计策,假称游览云梦(沼泽名,楚之名胜,在今湖北境内),并通知诸侯在陈地相会,想借此袭击韩信。韩信知道了,很是着急,既不敢见刘邦,又不敢公开反抗,不知如何是好。这时,项羽的旧部有一个名叫钟离昧的,住在韩信家里。因为他和韩信是老朋友,刘邦却正要捉拿他。有人便向韩信建议:杀了钟离昧,带着他的头,见刘邦,就可以没事了。韩信为了自身的安全,果然牺牲了朋友。可是,韩信一见刘邦,仍被立即逮捕,解进京去。刘邦也不游云梦了,就回洛阳。到洛阳以后,宣布大赦,韩信被赦免罪,又改封而降为“淮阴侯”。
由于这段故啊,后为比喻设计捉人,就叫做“伪游云梦”。
有一次,刘邦曾问韩信:“依你看来,像我这样的人能带多少人马?”韩信答道:“陛下带十万人马还差不多。”刘邦问道那么你呢。韩信不客气地说:“臣多多而益善耳(我越多越好)!”刘邦于是笑道:“你既然如此善于带兵,怎么被我逮住了呢?”韩信沉吟半晌才说:“您虽然带兵能力不如我,可是您有管将的能力啊。”
由于这段故事,后来形容越多越好,就叫做“多多益善”,也叫做“韩信将兵,多多益善”。有时只说“韩信将兵”,人们也能理解它就是“多多益善”的意思。多谋善断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他足智多谋,又善于判断,而且很会用人。他的部下有不少能于的谋臣和将领,如张昭、周瑜、鲁肃、程普、吕蒙等。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从北方挥兵南下。荆州牧刘表正在这时死去,他的儿子刘琮率众投降曹操。曹操兵力大盛,乘势直逼江南,威胁东吴。
当时刘备进驻夏口,派诸葛亮来见孙权,想联合孙权抗击曹操。
孙权手下的许多文臣、武将看到曹操兵力强大,十分害怕,都劝孙权向曹操屈膝投降。孙权听到这些言论,深为失望。
素来得到孙权器重的大臣鲁肃,单独入见孙权说:“那些力主投降的人,是要断送主公的事业。他们投降曹操,仍能得个一官半职;主公降曹,又会落得怎样的结果呢?”
于是孙权立即召回带兵在外的大将周瑜,共商对策。周瑜也坚决反对投降,他和孙权、鲁肃的主张相同,赞成联合刘备对抗曹操。
周瑜还具体分析了双方形势,指出曹操冒险用兵,犯兵家四忌:一、后方不安定;二、北军不惯水战;三、粮草不足;四、军士远涉江湖,不服水土,多生疾病。而江东基础稳固,兵精粮足,定能一举战胜曹操。
主降群臣坚持己见,认为曹操得了荆州,东吴已无长江天险可守,八十万曹军顺流东下,势不可接,只有迎降才是上策。孙权听罢,深感不排除干扰,江东基业就要断送。
他当机立断,霍地拔出佩剑,嚓的一声,狠狠砍去案桌一角,声色俱厉地说:“从今以后,谁敢再说投降曹操的话,就同这张桌子一样!”
孙权决定出兵,群臣纷纷议论统帅人选,认为周瑜智谋出众,当然可以授以重任;但东吴还有一员最早跟随孙坚起兵、能征惯战的老将程普。究竟由谁挂帅,大家一时还猜不透。
连日来,孙权也为此事日夜操心。最后他认为周瑜是杰出的将才,又是抗曹态度最坚决的大臣,所以决定任命周瑜为吴军主要统帅。
数日后,孙权召集文武,当众将佩剑赐给周瑜,封他为大都督,老将程普为副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参谋长),率领三万水军,与刘备会师,共同迎击曹操。
双方的军队在赤壁交战,孙、刘一方用计放火烧了曹军的战船,把曹操打得大败而回。
这一战大大削弱了曹操的力量,使孙权在江东一带站稳了脚跟,奠定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基础。
孙权当政时,吴国很是强盛。他死后,他的小儿子孙亮继位,不久被废,由孙权的另一个儿子孙休执政。以后,孙权时代一批忠诚能干的老臣都死了,加上内部不稳,末帝孙皓又腐败无能,吴国终于被晋所灭。
后来,西晋文学家陆机写了一篇《辨亡论》,用文学的形式总结了东吴政权成功的历史经验,热情地赞扬孙权“畴咨俊茂,好谋善断”,就是说孙权很会访求人才,听取各方面意见,自己又有智谋,善于判断。尔虞我诈春秋时期,楚国欺负宋国弱小,屡次派兵攻打,企图吞并宋国。公元前595年9月,楚庄王看见难以征服宋国,打算撤兵。申叔时向楚庄王献计:
在占领的宋国土地上建造房屋,屯兵耕作,装出准备长期作战的架势,宋国一定会投降。楚庄王采纳了申叔时的建议。宋国见此形势很害怕,派华元夜入楚师,对楚主将公子侧说:“我们不接受城下之盟,坚持战争到底。”公子侧闻言,得知宋抱死守的决心,便报告了楚庄王。后来,按宋要求退兵三十里,并答定盟约:“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意思是说,今后楚宋两国要和平共处,真心相待,不互相猜疑、互相欺骗。
后来,人们从“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引申出“尔虞我诈”为成语,形容互不信任,互相欺诈。
韩信是汉高祖刘邦的大将,和萧何、张良,并称为“汉兴三杰”。
可是,刘邦对于韩信实际上并不信任;韩信对刘邦也颇有不满。刘邦做了皇帝以后,先把韩信的大将名义和兵权解除,改封为“楚王”。接着,又说韩信阴谋反叛,准备逮他。刘邦采用另一谋士陈平的计策,假称游览云梦(沼泽名,楚之名胜,在今湖北境内),并通知诸侯在陈地相会,想借此袭击韩信。韩信知道了,很是着急,既不敢见刘邦,又不敢公开反抗,不知如何是好。这时,项羽的旧部有一个名叫钟离昧的,住在韩信家里。因为他和韩信是老朋友,刘邦却正要捉拿他。有人便向韩信建议:杀了钟离昧,带着他的头,见刘邦,就可以没事了。韩信为了自身的安全,果然牺牲了朋友。可是,韩信一见刘邦,仍被立即逮捕,解进京去。刘邦也不游云梦了,就回洛阳。到洛阳以后,宣布大赦,韩信被赦免罪,又改封而降为“淮阴侯”。
由于这段故啊,后为比喻设计捉人,就叫做“伪游云梦”。
有一次,刘邦曾问韩信:“依你看来,像我这样的人能带多少人马?”韩信答道:“陛下带十万人马还差不多。”刘邦问道那么你呢。韩信不客气地说:“臣多多而益善耳(我越多越好)!”刘邦于是笑道:“你既然如此善于带兵,怎么被我逮住了呢?”韩信沉吟半晌才说:“您虽然带兵能力不如我,可是您有管将的能力啊。”
由于这段故事,后来形容越多越好,就叫做“多多益善”,也叫做“韩信将兵,多多益善”。有时只说“韩信将兵”,人们也能理解它就是“多多益善”的意思。多谋善断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他足智多谋,又善于判断,而且很会用人。他的部下有不少能于的谋臣和将领,如张昭、周瑜、鲁肃、程普、吕蒙等。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从北方挥兵南下。荆州牧刘表正在这时死去,他的儿子刘琮率众投降曹操。曹操兵力大盛,乘势直逼江南,威胁东吴。
当时刘备进驻夏口,派诸葛亮来见孙权,想联合孙权抗击曹操。
孙权手下的许多文臣、武将看到曹操兵力强大,十分害怕,都劝孙权向曹操屈膝投降。孙权听到这些言论,深为失望。
素来得到孙权器重的大臣鲁肃,单独入见孙权说:“那些力主投降的人,是要断送主公的事业。他们投降曹操,仍能得个一官半职;主公降曹,又会落得怎样的结果呢?”
于是孙权立即召回带兵在外的大将周瑜,共商对策。周瑜也坚决反对投降,他和孙权、鲁肃的主张相同,赞成联合刘备对抗曹操。
周瑜还具体分析了双方形势,指出曹操冒险用兵,犯兵家四忌:一、后方不安定;二、北军不惯水战;三、粮草不足;四、军士远涉江湖,不服水土,多生疾病。而江东基础稳固,兵精粮足,定能一举战胜曹操。
主降群臣坚持己见,认为曹操得了荆州,东吴已无长江天险可守,八十万曹军顺流东下,势不可接,只有迎降才是上策。孙权听罢,深感不排除干扰,江东基业就要断送。
他当机立断,霍地拔出佩剑,嚓的一声,狠狠砍去案桌一角,声色俱厉地说:“从今以后,谁敢再说投降曹操的话,就同这张桌子一样!”
孙权决定出兵,群臣纷纷议论统帅人选,认为周瑜智谋出众,当然可以授以重任;但东吴还有一员最早跟随孙坚起兵、能征惯战的老将程普。究竟由谁挂帅,大家一时还猜不透。
连日来,孙权也为此事日夜操心。最后他认为周瑜是杰出的将才,又是抗曹态度最坚决的大臣,所以决定任命周瑜为吴军主要统帅。
数日后,孙权召集文武,当众将佩剑赐给周瑜,封他为大都督,老将程普为副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参谋长),率领三万水军,与刘备会师,共同迎击曹操。
双方的军队在赤壁交战,孙、刘一方用计放火烧了曹军的战船,把曹操打得大败而回。
这一战大大削弱了曹操的力量,使孙权在江东一带站稳了脚跟,奠定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基础。
孙权当政时,吴国很是强盛。他死后,他的小儿子孙亮继位,不久被废,由孙权的另一个儿子孙休执政。以后,孙权时代一批忠诚能干的老臣都死了,加上内部不稳,末帝孙皓又腐败无能,吴国终于被晋所灭。
后来,西晋文学家陆机写了一篇《辨亡论》,用文学的形式总结了东吴政权成功的历史经验,热情地赞扬孙权“畴咨俊茂,好谋善断”,就是说孙权很会访求人才,听取各方面意见,自己又有智谋,善于判断。尔虞我诈春秋时期,楚国欺负宋国弱小,屡次派兵攻打,企图吞并宋国。公元前595年9月,楚庄王看见难以征服宋国,打算撤兵。申叔时向楚庄王献计:
在占领的宋国土地上建造房屋,屯兵耕作,装出准备长期作战的架势,宋国一定会投降。楚庄王采纳了申叔时的建议。宋国见此形势很害怕,派华元夜入楚师,对楚主将公子侧说:“我们不接受城下之盟,坚持战争到底。”公子侧闻言,得知宋抱死守的决心,便报告了楚庄王。后来,按宋要求退兵三十里,并答定盟约:“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意思是说,今后楚宋两国要和平共处,真心相待,不互相猜疑、互相欺骗。
后来,人们从“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引申出“尔虞我诈”为成语,形容互不信任,互相欺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