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夫君子之于道,虽无或疑之也,虽未尝不率循之也,而穷变通久以曲成夫道者。
2、苛政兴,足以病国虐民,而尚未足以亡;政虽苛,犹然政也。
3、夫欲使天下之无小人,小人之必不列于在位,虽尧、舜不能。
4、洒扫应对,形也。有形,则必有形而上者。精义入神,形而上者也。然形而上,则固有其形矣。
5、大张之余,必仍之以弛;大弛之余,必仍之以张。
6、故圣人见天于心,而后以其所见之天为神之主。
7、知所不豫,行且通焉。
8、知者,务知其所以言之密藏,而非徒以言也。
9、以能言为长,以贬削为荣,以罢闲为乐,任意以尽言,而惟恐不给。
10、唐之乱,贿赂充塞于天下为之耳。
11、言有大而无实,无实者,不祥之言也。
12、私欲之中,天理所寓。
13、是者有功,而功不必如其所期;非者无功,而功固已施于世。
14、乃居德于弘,则正心诚意之不讲,而天下之大本以遗;自谓无疑于道,则格物致知之不用,而天地之化育,其日迁于吾前者,具忘之矣。
15、吾之与学者相接也,教无不可施。吾则因其所可知,而示之知焉;因其所可行,而示之行焉。其未能知,而引之以知焉;其未能行,而勉之以行焉。未尝无有以诲之也。
16、盖心原以应事,而事必有其理。其事其理,则皆散见于文而可学也。
17、唯智小而图大,志陋而欲饰其短者,乐引取之,以钳天下之口,而遂其非。不然,望而知其为妄人,岂难辨哉?
18、力行而后知之真。
19、方祭乃思敬,则必不能敬;方丧乃思哀,则必不能哀。
20、杂用其心以求德于天下,则其所谓德者,岂其能以自喻而有以自慊乎?
2
第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1、夫君子之于道,虽无或疑之也,虽未尝不率循之也,而穷变通久以曲成夫道者。
2、苛政兴,足以病国虐民,而尚未足以亡;政虽苛,犹然政也。
3、夫欲使天下之无小人,小人之必不列于在位,虽尧、舜不能。
4、洒扫应对,形也。有形,则必有形而上者。精义入神,形而上者也。然形而上,则固有其形矣。
5、大张之余,必仍之以弛;大弛之余,必仍之以张。
6、故圣人见天于心,而后以其所见之天为神之主。
7、知所不豫,行且通焉。
8、知者,务知其所以言之密藏,而非徒以言也。
9、以能言为长,以贬削为荣,以罢闲为乐,任意以尽言,而惟恐不给。
10、唐之乱,贿赂充塞于天下为之耳。
11、言有大而无实,无实者,不祥之言也。
12、私欲之中,天理所寓。
13、是者有功,而功不必如其所期;非者无功,而功固已施于世。
14、乃居德于弘,则正心诚意之不讲,而天下之大本以遗;自谓无疑于道,则格物致知之不用,而天地之化育,其日迁于吾前者,具忘之矣。
15、吾之与学者相接也,教无不可施。吾则因其所可知,而示之知焉;因其所可行,而示之行焉。其未能知,而引之以知焉;其未能行,而勉之以行焉。未尝无有以诲之也。
16、盖心原以应事,而事必有其理。其事其理,则皆散见于文而可学也。
17、唯智小而图大,志陋而欲饰其短者,乐引取之,以钳天下之口,而遂其非。不然,望而知其为妄人,岂难辨哉?
18、力行而后知之真。
19、方祭乃思敬,则必不能敬;方丧乃思哀,则必不能哀。
20、杂用其心以求德于天下,则其所谓德者,岂其能以自喻而有以自慊乎?
2
第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