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市场学

. 劳动力市场的构成要素:(多选)【P6-7】

(一)主体要素(劳动力市场的主体要素是指劳动力市场上参与市场活动的单位 或个人,是劳动力市场形成的前提。)(单选)

(二)价格要素

(三)基础要素

(四)保障要素

(五)调控要素

2.按照交易方式和途径可以将劳动力市场分为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单选)【P8】

3.劳动力市场的功能:(多选)【P11-12】

(一)资源配置

(二)激励鞭策

(三)经济促进

(四)信息传递

(五)窗口导向

4.劳动力市场的基本运行机制:(多选)【P14-16】

(一)供求机制(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的基本要素)

(二)竞争机制

(三)工资机制(工资机制是劳动力市场竞争过程中的重要的自我制衡机制,它反映在工资变动与供求变

动之间相互制约的有机联系和运动上。)

5.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其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必须遵循劳动力的边际产品收益等于工资率的原则。{MRP(边际产品收益)=VMP(边际产品价值)=MP*P(边际产量*产品价格)=MC(边际成本)=W(工资率)}(单选)【P32】

6.影响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因素:【P42-44】(多选)

(一)产品的需求弹性{产品价格上升,产品需求的数量降低(产品需求曲线无

弹性时不成立),需求的弹性越大,产品需求下降就越多,从而导致企业减少所需的劳动力幅度就越大。所以,产品的需求弹性越大,劳动力需求的弹性就越大。

(二)劳动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劳动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越大,劳动力需求的 弹性就越大,反之亦然。)

(三) (各个要素的可替代性越大,劳动力需求的弹性也就越 大)

因素影响:

1. 技术方面的因素(替代越容易,劳动力需求曲线就越有弹性;反之, 弹性就越小)

2. 制度方面的因素

(四)资本的供给弹性(资本的供给弹性越大,其价

格的上升速率就越快,企业 以资本替代劳动的程度就越低,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就越小,即降低了劳动力需求的弹性;反之则越大。)

7.有关弹性的劳动力供给(劳动力供给对劳动力价格或工资的反应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P83-84】(多选) (一)无限弹性的劳动力供给 (二)劳动力供给的正弹性

(三)劳动力供给的逆变弹性 (四)劳动力供给的无弹性

8.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教育,培训等人力资本投资可以带来较高的回报预期,那么,人力资本投资将会对劳动力供给产生负向的影响作用。

【P81】(单选)

9.当劳动力需求等于劳动力供给时,劳动力市场处于均衡状态,也就是此时的工资率为均衡工资率,或称为出清工资率;此时的就业量也即为均衡就业量。

【P91】(单选)

10. 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P119-122】(多选)

1.年龄因素(在影响劳动力流动的诸多因素中,年龄

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年龄越大,流动行为越少)

2.教育程度(教育程度低的劳动者的就业市场相对来说较为狭小,就业的机会也会较小。文化程度越高,其迁移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迁移率也就越高)

3.迁移距离与迁移成本(劳动力流动的可能性与迁移的距离成反方向变动)

4.家庭因素(许多经验研究表明,未婚者比已婚者更易流动,妻子就业阻碍着流动,妻子就业时间越长的家庭越不易流动,有学龄儿童的家庭不易流动) 5. 职业与技术等级(一般来说,流动率与技术等级成反相关)

11.拉尼斯—费景汉模型:拉尼斯,费景汉在刘易斯模型的基础上建立劳动力流动模型,这集中反映在他们的“农业劳动力转移三阶段论”中。【P125 】(单选)

12. 托达罗模型的出发点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移民的决策,是很据“预期”收

入最大化目标作出的。【P127】(单选)

13.基本的哈里斯—托达罗模型假定,城市工资率在某种程度上是外生决定的。【P128】(单选)

14.该模型还表明:强行阻碍和限制劳动力的转移可能会减少农业部门的净福利。【P128】(单选)

15.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主要观点:【P140-143】(多选)

(一)二元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二)职位竞争理论

(三)激进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激进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秉承了马克思主 义的分析方法)

(另:谁提出的观点?观点是什么?现代主义分割学派的理论可谓多种多样,主要包括米歇尔*帕雷论,莱斯特*瑟罗,罗伯特

*

卢卡斯等人的双元(二元)结构理论以及米歇尔* 雷克,

大卫*戈登等人的激进的分割劳动力市场理论等。他们分析过程在研究兴趣的关注点(报酬或流动)

,市场分割的界限(如按工作划分,按产业划分,按性别划分以及按人种或年龄划分等)

及所采用的调查研究方法是

定性还是定量的等方面有很大差异。)【P140】

16.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包括两个方面:即由所有制决定的体制性分割和由区域差异决定的城乡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

【P145】(单选)

17.体制性分割:是由我国在转轨过程中存在的就业双轨制造成的,它主要表现在:公有制与非公有制劳动力市场的差别。【P145-146】(单选)

18.城乡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主要是由历史原因造成的。【P146】

19.1957年12月,国务院通过《关于各单位从农村招用临时工的暂行规定》,明确要求城市“一切部门的劳动调配必须纳入计划,增加人员必须通过劳动部门统一调配”,并且,“不得私自介绍农民到城市和工矿区域找工作”。从那时起,我国的城市体质内部建立起了排斥农村居民的就业制度。【P149】(单选)

20.劳动力市场分割对我国就业的影响:转轨期间,我国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和不同所有制类型的企业之间构成的劳动力市场是非一体化的,是被分割的,而且这种分割更多的不是体现为功能性分割,而是一种制度性分割。【P150】(单选)

21. 调控劳动力市场的宏观政策:【P162-165】(多选)

(一)财政与货币政策(1.财政政策: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主要政策之一,期 一般定义是: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即对

政府支出和收入水平所作的选择。

(二)2.货币政策:即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宏观经济管理政策。)【概念熟悉就行】

(三)收入政策(是政府采取的通过对工资和物价的控制来制止或预防通货 膨胀的政策,其理论基础主要是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理论。

)【概念熟悉就行】

(三)人力资源政策(其主要是针对劳动力市场上的结构性失业而提出的扩大就业政策,主要依据是人力资本理论。)(概念熟记,名词解释中有)

22. 就业的功能:【P181-182】(多选)

1. 就业对劳动者个人的功能

(1)劳动者生活保障功能(就业具有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的功能,这是其他功 能的基础和前提)

(2)劳动者自我价值实现和发展的功能

(3)劳动者服务社会的功能

2. 就业对社会的功能

(1) 增加社会财富功能

(2) 社会稳定的功能

(3) 社会发展的功能

23. 弱势群体的分类:【P202-203】(多选) (一)

女性劳动群体 (二)残疾人群体 (三)未成年及儿童

24. 我国现阶段弱势群体状况:【P203】(单选)

(一)生理性弱势群体

(二)社会性弱势群体

25.弱势群体的成因:【P205-206】(多选)

(一)城乡差距扩大

(二)城市化进程缓慢

(三)产业结构调整

(四)市场经济竞争出现分配不公

26.与城里人相比,农村户口的人在出生,教育,就业,养老等方面都处于不平等的起点。再加上在体制转轨过程中,原有机制失效,导致贫富差距进一步夸大,更加剧了弱势群体的不利地位和劣势程度。【P207】(单选)

27.第三部门的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国家出

NGO

)为研究对象。【P213】(单选)

名词解释:

劳动力市场:通过劳动供求双方自愿进行劳动使用权转让和购买活动的总和。

劳动力市场一般共性 市场 开放 竞争 层次 规范 劳动力市场构成要素 主体 价格 基础 保障 调控 功能 资源配置 激励鞭策 经济促进 信息传递 窗口导向

市场机制:市场经济体系中各要素间相互联系和制约关系的运机理,具表现商品的需求、供给、价值、价格、竞争等各基素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的相互联系、作用、制约的关系和变动趋势 三运行机制 供求竞争工资 劳市场的障碍和缺陷 信息障碍市场缺陷制度障碍劳需求:企业在某特定时期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到的劳动量. 无差异曲线表示给个人带来某一特定水平的效用或满足的实际收入和闲暇时间组合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宏观经济状况 国家社会经济政策 劳动适龄人口规模 教育体制与供给规模 工资政策及关系 社会保障制度 人们的商品意识程度和社会分工程度 劳动力供给弹性:劳动力供给弹性是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 劳动力流动是指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劳动者为了与生产资料结合的

需要,在生产过程之外,在不同的地理区域范围和不同的工作岗位之间的迁移和流动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形式1企业组织及集团内部流动2地域之间的流动 3行业之间的流动4职业之间的流动 5劳动力队伍本身的流动6就业和失业之间的流动劳动力流动的规律性 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流动 从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流动 农村向城市流动 从体力劳动想脑力劳动流动 从经济落后国家和地区向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流动.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原因:1区域间劳动力供求的不平衡2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3经济周期引起的波动4不同国家和地区间同质劳动力的工资差别5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6与工作匹配的意愿劳动力市场费均衡分析 自愿失业与非自愿失业 劳短缺与过剩 工资漂浮于平均主义劳动力供给弹性的分类: 供给无弹性 供给有无限弹性 单位供给弹性 供给富有弹性 供给缺乏弹性内部劳市场产生的条件 专业技巧和知识 建立员工对组织的忠诚 有效地激励员工 有利于人员的筛选 劳动力市场分割 由于政治、经济等外在的制度性因素或经济内生因素的制约,使劳市场划分为两个或多个具有不同特征和运行规则领域 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形成原因:1由于歧视和文化习俗造成的2由于技术进步以及竞争因素造成的3由于政策法规造成,

即制度性分割促进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措施1稳步推进户籍改革,彻底破除体制性障碍2进一步建立健全劳动保障法规体系和政策体系3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构建城乡统一的培训机制4加快搭建城乡统筹就业的劳动保障服务平台,推进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国企内部劳市场特征用工比较规范 社会保障制度完备,福利收入高 隐性失业严重人力资源政策 指政府通过对劳动力进行重新教育和培训,提高其就业适应能力,达到改善劳动力供给结构,提高劳动力市场运行效率等目的的政策 劳市场进行经性调节人资政策有哪些加强就业服务 实施创业就业计划 加大教育投资 激励就业 劳动法对劳动市场的影响 保护劳者法利益 保证劳市场在竞争公平基础上运行 能够改善劳动关系 有利于形成完善的劳市场规则 有利于劳市场的稳定影响工资水平和就业量劳市场进行经常性调节的人资政策有哪些加强就业服务 实施创业就业计划 加大教育投资 激励就业 开发临时性就业岗位就业的功能 就业对劳动者个人 劳动者生活保障 自我价值实现和发展 服务社会就业社会功能 增加社会财富 社会稳定 社会发展 灵活就业意义 有效开拓就门路,增就业岗位 增弱势群体收入,减城镇贫困人口 有利于劳资源优化配置加快发展灵

活就业的对策 转变劳动者就业观念 实施积极的灵活就业政策 完善就业法律法规 完善灵活就业的服务体系弱势群体的成因 城乡差距扩大 城市化进程缓慢 产业结构调整 市场经济竞争出现分配不公解决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问题的政策措施 1广覆盖、社会化、可持续2用制度保证合法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3完善社会保险制度 4建立完善的社会救助制度:健全最低保障制度、广发的帮助、教育援助、精神援助5建立与完善沟通制度 .公共就业服务的作业与功能 有利于促进就业 有利于培育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供求结合的实现是国家和干预劳动力市场的主要手段 能够促进社会稳定公共就业服务的内容 职业介绍 提供职业培训 管理与发放失业津贴 组织生产自救就业培训对具有劳动能力的人获得从事某种职业和工作所必需的专业技术知识、实际操作技能、职业道德、职业心理职业纪律等而进行的教育训练. 培训内容:1上岗资格培训2转岗技能与知识的培训3在岗技术知识的培训完善我国公共就业服务的措施 依靠政策力量 加大政府投入 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做好对特殊群体的就业服务 推进就业服务的社会化 推行以人为本服务理念,提高就业培训质量

职业介绍原则

1客观性

2引导性

3科学性

4无偿性

简答题:

人力资源的特点 自有性 生物性 时效性 创造性 能动性 连续性制定和实施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意义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发展战略总规划的核心要件. 人力资源规划是组织管理的重要依据.

人力资源规划对合理利用人力资源,提高企业劳动效率,降低人工成本,增加企业经济效益有重要作用. 人力资源规划有助于发挥人力资源个体的能力,满足员工的发展要求,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主程序:

1信息的收集、整理.

2确定规划期限.

3根据企业整体发展规划,运用各种科学方法预测出组织对未来人员的要求

4对现有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进行反馈、调整. 业务外包的优势:

1能使组织把资源集中于那些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关的活动上

2可以有效地降低和控制企业的运营成本,舒缓资金压力,实现高效运作.

3 降低企业的风险.

4适用于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

5能够帮助企业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这一点对于管理资源相对不足的中小企业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6有助于企业留住优秀员工

制定和实施人资战略规划的意义

1是企业发展战略总规划的核心要件.

2是组织管理的重要依据.

3.对合理利用人力资源,提高企业劳动效率,降低人工成本,增加企业经济效益有重要作用.

4有助于发挥人力资源个体的能力,满足员工的发展要求,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组织的内涵1组织是一个社会实体。2组织具有确定的目标。3组织具有精心设计的结构和协调作用4组织与外部环境紧密联系组织发展具有哪些特征:1是个动态系统,看成一个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2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3以有计划的再教育手段实现改革的策略4目标和计划具有重要作用,要特别重视目标管理网络招聘的优点 1通过在线招聘可以使企业获得更大规模的求职者储备库2对

于某些技术性较强的工作来说,在线招聘所能够获得的应聘者素质比较高3适应性强,不受时间、地域和场所等条件的限制,供需双方足不出户即可进行直接交流4网络招聘相对来说比较便宜 职位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1设计多少个职位,不等于安排多少个人员,职位数和人数不能混为一谈.2注意各职位工作的饱和度.3要注意能及匹配 实施有效的组织发展计划:有计划的介入、收集资料、组织诊断、资料反馈与讨论、行动介入 组织发展变革的压力1技术的不断进步2知识的爆炸3产品的迅速老化4劳动力素质的变化5职业生活质量的提高外部招聘的优点1有利于平息和缓和内部竞争者之间的紧张关系 2.能够为组织带来新的活力 3.可以通过外部招聘为组织树立良好的形象 4.可以规避涟漪效应产生的各种不良反应 职业生涯设计的作用 对个人的作用 帮助个人确定职业发展目标鞭策个人努力工作 引导员工发挥潜能评估工作成绩对企业的作用 1保证企业未来人才的需要 2使企业留住优秀人才 3使企业人力资源得到有效开发 个人职业生涯设计的步骤: 确定人生目标 自我评估 职业生涯机会的评估 职业的选择 职业生涯路线的选择 设定职业生涯目标 制定行动计划与措施 评估与回馈 职业生涯管理流程 1员工自我评估2组织

对员工的评估3职业信息的传递4职业咨询与指导5员工职业发展设计为什么要进行员工培训1 员工培训是企业发展的支柱2逐渐成为员工对企业的要求3培训为企业树立良形象制定培训计划的内容:选定培训对象 .遴选培训者 设计培训课程 选择培训形式和方法 培训时机选择 培训工作组织提高企业文化有效性的基本措施:1从个人愿景到共同愿景,2把握方向,塑造整体形象,3使命宣言与使命感,4发展核心价值观,融入组织理念激励的原则: 物资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充分考虑员工的个体差异,实行差别激励的原则 实事求是原则 公平公正原则 区别对待、适度激励原则 系统性原则 目标结合原则寻求奖惩的最佳结合点:奖励和惩罚要相互结合,以奖为主、以罚为辅,奖励要适度、奖惩应指赂具体行为企业文化的功能:企业文化可以加强企业对职工激励的功能 企业文化可以增强企业内部职工的凝聚力 良好的企业激励文化有利于降低企业的成本有效目标体系的原则:1有效目标要具体现实 2要与主管的权限相一致3要具有适度的灵活性4含义应该明确 5 要与员工的能力和经验相应绩效指标确立基本步骤:1工作分析2工作流程分析3绩效特征分析4理论验证5要素调查确定指标6指标的修订绩效沟通的原则: 沟通应该真诚

沟通应该及时 沟通应该具有针对性 沟通应该定期 沟通应该具有建设性 绩效沟通的内容: 工作目标与任务 工作评估 要求与期望 绩效考评系统设计的原则: 绩效考评制度化原则 责任与权利相结合的原则 客观公正原则 公开原则 沟通原则 效益原则前薪酬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对薪酬功能的错误定位 薪酬管理与企业战略、文化及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脱节 薪酬结构零散,基本薪酬的决定基础混乱 薪酬系统的激励手段单一,激励效果较差 薪酬管理过程不透明,沟通不足 制定企业战略薪酬的步骤:1.评估薪酬的意义和目的 2.开发薪酬战略,使之同企业经营战略和环境相匹配 3.实施薪酬战略 4.对薪酬战略和经营战略匹配进行再评价薪酬战略对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有:增值功能 激励功能 配置与协调功能 帮助员工实现自我价值功能 职位薪酬的优点: 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同共同酬 有利于按照职位系列进行薪酬管理,操作比较简单,管理成本较低 晋升和基本薪酬增加之间的连带性制约了员工提高自身技能和能力的动力处理劳动关系的基本原则:要兼顾各方利益 要以协商为主解决争议 及时处理原则 以法律为准绳 劳动争议以预防为主 明确管理责任 劳动争议处理的基本原则: 调解和及时处理原则 合法原则 公正原则 企业处理劳动

争议纠纷的对策: 强化劳动合同管理,规范劳动用工行为 依法制定内部规章制度 理顺劳动关系,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制

劳动力市场学

第一章 绪论

1. 劳动力市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劳动力市场是指某一专业的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双方自愿进行的劳动力使用权转让与购买的一系列活动。广义的劳动力市场是指许许多多的狭义的劳动力市场综合而成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名词解释)

2. 劳动力的特点和本质:(多选)

1)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

2)劳动力存在于活的人体之中;

3)劳动力是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单选)

4. 实际工资:是劳动者得到的货币工资实际能够购买到的生活资料和服务(包括房租、水电、交通、教育等各项支出)的数量。(名词解释)

6. 劳动力市场的特征:

1)劳动力市场的一般共性:市场性、开放性、竞争性、

层次性、规范性。(多选)

2)劳动力市场的特性:(简答题)

①劳动力市场的交易关系是契约关系;

②劳动力市场交易受大量非价格因素的影响; ③劳动力市场交易主体地位不对等;

④劳动力市场交易主体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性。

7. 劳动力市场的构成要素:主体要素、价格要素、基础要素、保障要素、调控要素。(多选)

8. 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是买方和卖方在企业内的职位空缺中彼此搜寻的劳动力市场形式。(名词解释)

9. 内部劳动力市场有三个基本特征:(简答题)

(1)有高度的组织与管理。

(2)把特权地位给予已经聘用的人而不是给外部人。

(3)工资常常高于当地平均工资水平,规则与程序受外部劳动力市场条件的影响相对较少。

10. 按照劳动力交易的社会条件划分:一级劳动力市场与次级劳动力市场。(多选)

11. 劳动力市场的功能:资源配置、激励鞭策、经济促进、信息传递、窗口导向。(简答题)

12. 劳动力市场的基本运行机制: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

13. 工资机制:是劳动力市场竞争过程中的重要自我

制衡机制,它反映在工资变动与供求变动之间相互制约的有机联系和运动。(名词解释)

14. 非经济性因素对劳动力市场运行的影响?(简答题) 答:劳动力市场的非经济性因素包括组织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它们通过改变供求双方的对比状态和工资价格的水平等经济要素,间接地对劳动力市场运行产生影响。

1.社会性因素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影响劳动力市场的人员构成。另一方面表现为影响劳动力的供求与工资。

15. 劳动力市场运行存在的障碍(论述题)

16劳动力市场自身的不稳定。具体体现在:一方面,

件给定的情况下,只要降低劳动力费用,就会使利润相应增加,两者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企业有尽可能降低人工费用,特别是降低工资的动机。而另一方面,作为劳动者,其他条件不变,工资越高,其得到 1的效用就相应增加,因此,劳动者存在着获得高工资的动机。 2)劳动力市场的障碍和缺陷。具体体现在:

u 信息障碍:是指由于信息缺陷和信息偏误,劳动力市场不能达成互惠交易。劳动者缺乏必要的信息,会 出现职业选择面过窄、选择不当,甚至不能就业的问题;企业缺乏必要的信息,也难于把合适的人配备到工作岗位上。

u 市场缺陷:是指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工资刚性等市场自身的缺陷,或者交易参与主体由于观念或习惯的 干扰,劳动力市场不能达到均衡最优。

u 制度障碍:是指劳动力市场的某些惯例、政策法规、体制安排给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造成了阻碍。

第二章 劳动力需求分析

1. 2. 3. 4.

(单选) (单选) MP):是指额外增加一单位的劳动量所带来的产出增量。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指相对于生产过程中的可变要素的投入而言的,某种不变要素(如资本)和某种可变要素(如劳动)的持续追加的搭配进行生产活动,一旦当可变要素的数量超过某一水平时,则持续增加的可变要素所带来的产量增量,也即边际产量会不断减少。

5. 生产的三个阶段中关于生产函数的总结(总产量TP、边际产量MP、平均产量AP之间的关系)

6. 劳动力需求弹性: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我们将其定义为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表达式:Ed=劳动力需求变化的百分比/工资率变化的百分比。(计算题) 设Ed为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弹性,△L/L表示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W/W表示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

7. 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分类:需求无弹性、需求有无限弹性、单位需求弹性、需求富有弹性、需求缺乏弹性。

8. 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弹性为正值,表示一类劳动力的工资率上升引起了另一类劳动力需求的增加,这两类劳动称为总替代。

9. 分析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论述题)

第三章 劳动力供给分析

1. 2. ,家庭全体成员向社会提供的劳动量的 总和。

3. 也就是说一个社会的经济活动所能利用 的劳动力总量。

4. 仅仅是由工资率变动所引起的劳动力供给的变动,这种

变动表现为在同一条劳动力供给曲线上的移动。 5. 由于其他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劳动力供给的变动。劳动

力供给的变动表现为整条劳动力供给曲线的移动。 6. 7.

8. 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实际上是一条将市场中的所有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水平相加的结果,它描述的是在一定市场工资水平下,市场上提供劳动供给的所有劳动数量总和的一种关系。

29. 劳动参与率: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的现实劳动力占该范围的劳动适龄人口(或潜在劳动力)的比例。(名词)

10. 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有哪几个方面?(论述题)

1) 宏观经济状况:当经济总体形势好,处于高涨、繁荣状态下,经济增长率越高,就业机会越多,工资水平 越高,就会有更多人有更强的就业欲望和信心,从而劳动力参与率越高,社会劳动力供给越多。如果经济长期处于衰退状态,失业者长期找不到工作,就可能打击个人心情,失去寻找工作的耐心和意愿,这将使他们退出劳动力群体,从而使劳动力参与率降低。

2) 国家的社会经济政策:国家的政策特别是其中的生育政策,它不仅影响总人口规模,而且影响到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及其发展趋势,从而影响劳动适龄人口规模。另一方面,它会调节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

从而导致劳动力参与率变化。一般来说,男性人口比例越高,社会的劳动力参与率也越高。在年龄结构上,一个老龄化的社会与年轻型人口的社会,所导致的劳动力参与率是截然不同的。

3) 劳动适龄人口规模:一般说国家规定的就业年龄越小,退休年龄越大,劳动适龄人口比例越大。

4) 教育体制与教育供给规模:劳动者受教育时间的长短对劳动力参与率有直接的影响。

5) 工资政策及工资关系: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在个人消费品分配方面要有差别,复杂劳动应比简单劳动获得更多的劳动收入,在此基础上形成较为合理的工资分配关系。

6) 社会保障制度:对劳动力参与率产生直接的影响作用。劳动普及型社会保障制度会降低劳动力参与率,就业型社会保障制度会刺激劳动力参与率的提高。

7) 人们的商品意识程度和社会分工程度:其趋势是人们的商品观念越浓,社会分工程度越高,家务劳动社会化程度越高,人们从事家务劳动的必要时间就会越少,处于就业年龄女性的社会就业越多,从而劳动力参与率越高。

11. 劳动力供给弹性: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名

词解释)

12.

13.

14. 在某一工资率水平之下,工资率的上升会导致个人劳动力供给时间的增加;而在此工资率水平之上,工资率的上升反而会导致个人劳动力供给时间的减少。 15.

劳动力供给的无弹性,是市场工资率的变动对于第四章 劳动力市场均衡分析

1

2.凯恩斯的失业均衡:是一个 论,因为失业就意味着劳动力市场上供给大于需求,此时即使在商品市场和资金市场上都存在着供求相等,但从整个经济体系来看仍然存在超额供给,因而是非均衡的,而不是均衡的。

3.劳动力供求变动对静态均衡的影响?(简答题)

1) 劳动力供给变动对均衡的影响。劳动力需求曲线不变,劳动力供给曲线右移,均衡工资率下降,均衡就业量增加;劳动力供给曲线左移,均衡工资率提高,均衡就业量减少。

2) 劳动力需求变动对均衡的影响。劳动力需求曲线右

移,均衡工资率提高,均衡就业量增加;劳动力需求曲线左移,均衡工资率下降,均衡就业量减少。

3) 劳动力供给曲线和劳动力需求曲线同时变动对劳动力市场均衡的影响。

4.劳动力市场是一个比较典型的非均衡市场,主要原因是:

1) 由于劳动力需求是派生需求,所以劳动力需求的数量除受工资率调节外,还要受产品市场需求的调节。

2) 工资率作为劳动力价格,具有相当大的刚性。

3) 由于劳动是人谋生的手段,劳动力供给除受工资调节外,还要受人的主观偏好、财富总量和社会心理、历史、文化等因素的调节。

5.自愿失业:是指由于存在工资刚性,市场工资率不能随着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的变化而进行调整,或者由于存在有关工资率方面的法律规定,使工资率不能下降到最低工资率之下,即由于实际工资率太高而引起的劳动力供给大于劳动力需求,从而造成劳动者失业的现象。(名词解释)

6.非自愿失业:是一种市场非均衡的现象,它不是由于实际工资率太高而引起的,而是因为产品需求下降使厂商销售发生困难,对劳动力供给产生数量限制而引起的失业。(名词解释)

37.工资漂浮:是市场非均衡的结果,指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中存在的自下而上层层提高工资的倾向,以及由这种倾向造成的工资轮番上升的现象。(名词解释) 8义倾向。

9.如果将组织外部的各种人才供给来源称为外部劳动力市场,相应地,组织内部的人才资源可以称为“内部劳动力市场”。

10选。

11.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成因?(简答题)

1) 存在劳动力替换的成本。

2) 岗位的特殊性。

3) 劳动力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性。

第五章 劳动力流动

1. 劳动力流动:是指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劳动者为了与生产资料结合的需要,在生产过程之外,在不同的地理区域范围和不同的工作岗位之间的移动和流动。(名词解释)

2. 劳动力流动的条件:(多选)

1) 劳动力个人所有权的实现。

2) 不同地区和工作之间存在着经济福利方面的差别。

3) 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享有充分的就业自主权。

4) 社会分工造成的劳动技巧和工作能力的专门化。

3. 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分析?(简答题)

1) 区域间劳动力供求的不平衡。

2)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3) 经济周期引起的波动。

4) 不同国家和地区间同质劳动力的工资差别。

5) 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

6) 与工作匹配的意愿。

4. 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形式(多选)

A、企业组织及集团内部的流动;B、地域之间的流动;

C、行业之间的流动;

D、职业之间的流动; E、劳动力队伍本身的流动; F、就业和失业之间的流动。

5. 地域之间的流动(多选):地区之间的流动、国家之间的流动。

6. 劳动力流动的规律性?(简答题)

1) 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流动。

2) 从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流动。

3) 从农村向城市流动。

4) 从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流动。

5) 从经济落后国家地区向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流动。

7. 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论述题)

1) 年龄因素: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在其他条件相同的

情况下,年龄越大,流动行为越少。

2) 教育程度:从教育程度对劳动力流动的决策看,教育程度越高,劳动力流动的可能性就越大。

3) 迁移距离与迁移成本:统计结果表明,随着流动成本的上升,流动的劳动者数量就会随之下降。迁移距 离通过两个途径影响劳动力的流动:①通过劳动就业信息影响劳动力的流动;②通过迁移成本影响劳动力的流动。

4) 家庭因素:在年龄、学历相同的情况下,已婚劳动力比单身劳动力更不易流动。

5) 职业与技术等级:技术水平越高,流动率越低。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的流动性要比熟练工人的流动性小 4得多。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的总流动率要低于体力劳动者的流动率。

8. 劳动力流动的有关理论:

1)

2) 拉尼斯—费景汉模型,被称为“刘易斯—拉尼斯—费模型”。拉尼斯、费景汉在刘易斯模型的基础上建立劳动力流动模型,这集中反映在他们的“农业劳动力转移三阶段论”中。

▲拉尼斯、费景汉把经济发展过程和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为零。

第二阶段: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大于零,但小于农业劳动力的平均收入水平,或者说,小于不变制度的工资。

第三阶段:农业边际劳动生产率大于零,且大于农业劳动力的平均收入水平,或者说,大于不变制度工资。

3) 托达罗模型,出发点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移民的决策,是根据“预期”收入最大化目标作出的。

▲托达罗模型的政策含义为:(1)扩大农村中的就业机会,以缩小城乡之间的不平衡;(2)由于拓展城市少量的就业机会可能引来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供给,导致更多的失业,因此开创城市就业无助于解决城市就业问题;(3)农村居民的学历越高,其城市转移的预期收入就越高,因而不加区别的发展教育事业会进一步加剧劳动力的转移和城市的失业;(4)应当重视农村和农业的发展,鼓励农村的综合开发,增加农村的就业机会,提供教育和卫生设施,发展电力、供水和交通,改善农村的生活条件等等,从而缓解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

9. 劳动力流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障碍,这突出表现在:

A、争夺就业岗位的冲突。

B、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流出农村社会体系,又难以被城市社会所接纳,往往成为社会管理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

C、户籍障碍。

D、成本障碍。

10. 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的政策措施?(论述题)

1) 加快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通过市场调节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

A、发展劳动力市场,逐步通过市场调节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B、劳动力市场要面向全社会劳动者统一开放、有序运作。

2) 深化劳动人事体制改革,逐步消除限制劳动力流动的体制性因素。

A、加快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

B、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3) 完善法律法规。市场经济说到底是法制经济,首先应抓紧与《劳动法》相配套的法规的建设,减少各地政策性因素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从立法角度保障参与流动的劳动者享有平等权利;其次要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保护参与流动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第三是加快配套规章制度建设,逐步制定全国统一规范的劳动力流

动管理制度。

4)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劳动者素质。

A、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

B、大力推进普通教育的发展;

C、发展职业教育;

D、实施职业资格推入制度

5) 加快城市化进程。 应加快我国有潜力、有前景的大中城市的发展。

第六章 劳动力市场分割与一体化

1.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形成原因?(简答题)

1) 由于歧视和文化习俗造成的劳动力市场的分割。

2) 由于技术进步以及竞争因素造成的劳动力市场分割。

3) 由于政策法规造成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即制度性分割。

2

3.职位竞争理论包括的内容(多选/简答题)

1) 职位有好有坏,其数量种类和结构由技术进步状况决定,生产力的提高归功于职位而不是工人。

2) 各职位之间的工资是不同的,但每个职位上的工资却是相对固定的,其高低由技术状况、社会习俗、工会力量、培训费在雇主和雇员之间的分配等决定。

3) 每个工人的工资收入取决于他在劳动力阶梯中的位置,处在阶梯上端的工人更有机会获得好的职位,从而收入较高;而处在阶梯末端的工人则只能得到较差的职位,其收入也就相对较低。

4) 相应地,教育没有了人力资本理论中的那种提高生产的作用,而只是一种“信号”,起着“过滤器”的作用。 54.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特点(简答题)

1) 城乡分割明显,城镇内部的劳动力也具有分割性,但是界限模糊。

2) 导致分割的因素种类多,但是制度性因素显著。

3) 分割状态变迁的速度非常快。

4) 市场分割的非制度因素影响增大。

5.国有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的特征:

A、用工比较规范;B、社会保障制度完备,福利收入高。C、隐性失业严重。

6.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影响(多选题)

A、降低经济效率;B、扭曲收入分配关系;

C、不利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D、有违公正原则,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7.促进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措施?/如何实现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简答题)

1) 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彻底破除体制性障碍。

2) 进一步建立健全劳动保障法规体系和政策体系。

3)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构建城乡统一的培训机制。

4) 加快搭建城乡统筹就业的服务平台,推进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

第七章 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调控与规制

1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确保市场机制正常发挥功能的制度结构,另一方面是从总体上调控劳动力市场以弥补市场缺陷的宏观政策。(选择题)

2.最低劳动标准包括最低工资标准、最长劳动时间标准、其他劳动条件标准等。

3.确定和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时应当综合参考下列因素:(多选题)

A、劳动者本人及平均赡养人口的最低生活费用。B、社会平均工资水平。

C、劳动生产率。 D、就业状况。 E、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4.最低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的制度。(名词解释)

5励或处罚等。

6.★人力资源政策,又称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劳动力进行重新教育和培训,提高其就业适应能力,达到改善劳动力供给结构,提高劳动力市场运行效率等目的的政策。(名词解释)

7.各国对劳动力市场进行经常性调节的人力资源政策主要有几个方面:(简答题)

A、加强就业服务;B、实施创业就业计划;C、加大教育投资;D、激励就业;E、开发临时性就业岗位。

8.公共部门的就业决策与企业部门的差异表现在:(简答题)

1) 公共部门的就业决策受政治体制的和群众意见的约束。

2) 公共部门生产和服务规模的决策者是各级政府,凭借国家权利为实现国家职能活动所决定,其决策目标通常为服务最大化。

3) 政府部门的就业量与国家活动保持同向变化,而与经济周期则保持一定距离。

4) 公共物品的生产规模受到财政收入水平的硬约束。

5) 公共部门的产品或服务具有很大的外部性,不能用货币指标进行准确的评价与度量。不能用货币来计量其价值。

6) 公共部门产品性质不同于企业部门产品。需求没有弹性的。

9.公共部门雇员的工资性收入的特点。(简答题)

1) 工资收入中附加福利的比重要高于私人部门。

2) 社会保险待遇高于各类企业部门,辞职率低于各类企业部门。

3) 职业工资结构比较平均化。

10.劳动法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简答题)

1) 保护劳动者合法利益。

62) 保证劳动力市场在竞争和公平的基础上运行。

3) 能够改善劳动关系,有利于形成完善的劳动力市场规则。

4) 有利于劳动力市场的稳定。

5) 影响工资水平和就业量。

11.劳动保护是现代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每个国家所面临的一大社会问题。

12.劳动保护的含义:(选择题)

1) 广义的劳动保护是指有关劳动保护的全部法律规范,不仅包括在劳动过程中保护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的法

规,而且还包括劳动报酬、劳动保险、奖励处罚、人员的录用、辞退和调动及民主管理等各种权利在内。

2) 狭义的劳动保护,是指国家和企业为了保护生产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改善劳动条件而采取的各

种组织和技术措施的总和。

13.职业许可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1) 短期内可以限制特定职业的劳动力供给,提高市场工资。

2) 为那些获得许可的工人提供经济租金,同时也造成那些没有获得许可的工人的效率损失。

3) 为获得有限的许可证而进行的竞争。

第八章 非正规就业与灵活就业

1.弹性就业:是指不限时间、不限收入、不限场所的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它是相对于全日制就业形式而言的。

2季节就业、承包就业、传呼就业、独立就业) 雇用型派遣就业和登记型派遣就业、钟点工等。

3.就业的功能(论述题)

1) 就业对劳动者个人的功能。

A、劳动者生活保障功能,就业具有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的功能,这是其他功能的基础与前提。

B、劳动者自我价值实现和发展的功能。

C、劳动者服务社会的功能。就业协调了人与人之间分

工与协作的关系,为人们服务于社会提供了途径。

2) 就业的社会功能。

A、增加社会财富功能。就业使分离的生产要素得以结合,从而生产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提供经济基础。没有就业活动,人类的财富就失去了源泉。

B、社会稳定的功能。就业问题解决的如何关系到社会的平等与稳定的环境。劳动就业可以使社会成员各得其所,安心工作,使良好的工作秩序、生活秩序和社会秩序得以维护。相反,就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

C、社会发展的功能。就业是一种经济活动,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4.就业形势严峻的成因(简答题)

1) 劳动力市场严重供大于求。

2) 大规模产业结构调整阶段,吸纳新增劳动力能力还比较弱。

3) 社会保障体系有待完善。

4) 劳动者整体素质和部分城镇职工的就业、择业观念是影响就业的两个重要方面。

5.我国非正规就业存在的问题(简答题)

1) 非正规就业无组织性。

2) 非正规就业人员劳动权益未受保护。

3) 非正规就业人员缺乏社会保障。

4) 行政执法部门存在执法手段不当现象。

6.发展非正规就业的意义(简答题)

1) 可以缓解我国目前面临着的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的基本稳定。

2) 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运行机制的市场化。

3) 有利于国有经济的体制改革。

7

8

79.灵活就业的意义(简答题)

1) 有效开拓就业门路,增加就业岗位。

2) 增加弱势群体收入,减少城镇贫困人口。

3) 有利于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10.国外政府促进灵活就业的经验或措施(论述题/简答题)

1) 政府在信贷、税收、财政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A、国际劳工组织在部分工业化国家,如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和荷兰等国,开展了通 过小型信贷手段帮助失业人员自营就业的计划。

B、丹麦政府为支持自营就业,制定并实施了家庭服务计划。方法是政府财政对自营就业者创办的企业提供补助。

2) 政府建立指导机构,对灵活就业提供法律和政策咨询。

3) 政府保护灵活就业者的合法权益。

4) 政府积极引导不规范灵活就业的发展。

11.政府从哪些方面保护灵活就业者的合法权益?(简答题)

1) 制定用工标准,保护灵活就业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2) 改革和发展专门的社会保障制度。

3) 加强对灵活就业劳动者的教育培训。

12.加快发展灵活就业的对策。(多选题)

A、转变劳动者就业观念;B、实施积极的灵活就业政策;C、完善就业法律法规;D、完善灵活就业的服务体系。

第九章 劳动力市场中的弱势群体

1. 弱势群体人员形成弱势地位的原因(简答题)

1)城乡差距扩大;2)城市化进程缓慢;3)产业结构调整;4)市场经济竞争出现分配不公。

2.

3. 弱势群体社会保障的问题?(简答题)

1)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太小

2)社会保障资金得不到保证

3)社会保障制度不能发挥平衡收入、缩小差别的作用。

4. 解决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问题的政策措施?(论述题/简答题)

1)广覆盖、社会化、可持续。

在社会目标上,要达到公平和大多数人的基本权利;经济目标上要达到收支方面的可持续性和对经济增 长的激励作用;政治目标上,要达到不同人群利益关系的平衡及其连续性。同时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2)用制度保证合法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

明确非劳动收入合法有效的途径,从法律上、制度上界定收入的合法和非法,有效地保护一切的合法收入。

3)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部分,它所占用的资金与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相比居于首位。社会保险应是解决下岗失业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的主要措施。要完善社会保险的制度体系,应把改革重点放在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三大块上。

4)建立完善的社会救助制度。社会保障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保障弱势群体的生存权,更要保障其发展权。社会救助制度作为社会保险制度的有益补充,被誉为保障社会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在保障弱势全体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方面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

5)建立与完善沟通机制。一项政策是否得到落实,运行是否成功,政府的精心设计固然重要,但建立与完善沟通机制,倾听“基层”的“声音”也不能忽视。

5. 如何建立完善的社会救助制度?(简答题)

1)健全最低保障制度。

2)广泛的援助包括:经济援助、教育援助、精神援助。

第十章 公共就业服务

81.

2.

3.

4. 公共就业服务最早产生在20世纪初的英国。 (多选) 公共就业服务:是非营利性的公益性服务,向求职人员和用人单位提供免费的就业服务。(名词解释) 公共就业服务的作用与功能(简答题)

1)公共就业服务有利于促进就业。

2)有利于培育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供求结合的实现。

3)是国家调节和干预劳动力市场的主要手段。

4)能够促进社会稳定。

5.

6. 职业介绍的原则(多选):客观性、引导性、科学性、无偿性。

7. 就业培训,也称职业培训,是指对具有劳动能力的人获得从事某种职业和工作所必需的专业技术知识、实际

操作技能、职业道德、职业心理和职业纪律等而进行的教育训练。(名词解释)

8. 就业培训所包括的内容(简答题)

1)上岗资格培训;2)转岗技能与知识的培训;3)在岗技术与知识的培训。

9. 失业补贴是指国家对失业者提供的收入支持以保障其基本生活,它主要由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进行管理和发

放。

10. 失业保险的资格条件:1)必须达到规定的资格期限。2)必须是非自愿性失业。3)履行某些义务。(多选)

11. 失业保险制度的功能(多选):减轻国家经济负担;促进就业功能。

12. 我国公共就业服务存在的问题(简答题)

1)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在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

2)公共就业服务的效率和质量问题表现在:信息服务质量不高;就业培训质量不高;对困难群体的帮助不够;对劳动力市场缺乏有效的宏观管理。

3)资金和组织管理问题:(1)劳动保障部门内部机构之间权责划分不明确;(2)在建设就业服务机构的各项硬件及软件资源方面,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4)从业人员问题。编制较少、机构薄弱、文化程度低、工作能力和经验不足等等。

13. 完善我国公共就业服务的措施(简答题)

1)依靠政策力量;2)加大政府投入;3)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4)做好对特殊群体的就业服务;

5)推进就业服务的社会化;6)推行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提高就业培训质量。

7)加强信息化建设工作;8)加大“一条龙”就业服务的推广力度。

9)大量培养和充实就业服务从业人员。

14. 凯恩斯提出了“非自愿失业”概念。所谓“非自愿失业”,是指工人愿意接受比当前实际工资更低的工资,

但仍找不到工作。

2011年1月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劳动力市场学 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常见的劳动力市场形式是( C )

A.完全竞争市场 B.垄断市场 C.不完全竞争市场 D.寡头市场

2.劳动力市场的供求与工资的关系表现为( A )

A.劳动力供过于求,工资下降 B.劳动力供小于求,工资下降

C.工资增加,一定导致劳动力供给增加 D.劳动力市场的供求与工资没有关系

3.处于生产第二阶段,下列表述比较恰当的是( C )

A.TP以递减的速率增加 B.MP增加且大于AP C.MP减少且小于AP D.AP增加

4.在等产量图示中,将不同的等产量线上斜率为无穷大或为零的点分别连接起来的曲线就是脊线,在 9

. 劳动力市场的构成要素:(多选)【P6-7】

(一)主体要素(劳动力市场的主体要素是指劳动力市场上参与市场活动的单位 或个人,是劳动力市场形成的前提。)(单选)

(二)价格要素

(三)基础要素

(四)保障要素

(五)调控要素

2.按照交易方式和途径可以将劳动力市场分为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单选)【P8】

3.劳动力市场的功能:(多选)【P11-12】

(一)资源配置

(二)激励鞭策

(三)经济促进

(四)信息传递

(五)窗口导向

4.劳动力市场的基本运行机制:(多选)【P14-16】

(一)供求机制(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的基本要素)

(二)竞争机制

(三)工资机制(工资机制是劳动力市场竞争过程中的重要的自我制衡机制,它反映在工资变动与供求变

动之间相互制约的有机联系和运动上。)

5.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其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必须遵循劳动力的边际产品收益等于工资率的原则。{MRP(边际产品收益)=VMP(边际产品价值)=MP*P(边际产量*产品价格)=MC(边际成本)=W(工资率)}(单选)【P32】

6.影响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因素:【P42-44】(多选)

(一)产品的需求弹性{产品价格上升,产品需求的数量降低(产品需求曲线无

弹性时不成立),需求的弹性越大,产品需求下降就越多,从而导致企业减少所需的劳动力幅度就越大。所以,产品的需求弹性越大,劳动力需求的弹性就越大。

(二)劳动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劳动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越大,劳动力需求的 弹性就越大,反之亦然。)

(三) (各个要素的可替代性越大,劳动力需求的弹性也就越 大)

因素影响:

1. 技术方面的因素(替代越容易,劳动力需求曲线就越有弹性;反之, 弹性就越小)

2. 制度方面的因素

(四)资本的供给弹性(资本的供给弹性越大,其价

格的上升速率就越快,企业 以资本替代劳动的程度就越低,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就越小,即降低了劳动力需求的弹性;反之则越大。)

7.有关弹性的劳动力供给(劳动力供给对劳动力价格或工资的反应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P83-84】(多选) (一)无限弹性的劳动力供给 (二)劳动力供给的正弹性

(三)劳动力供给的逆变弹性 (四)劳动力供给的无弹性

8.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教育,培训等人力资本投资可以带来较高的回报预期,那么,人力资本投资将会对劳动力供给产生负向的影响作用。

【P81】(单选)

9.当劳动力需求等于劳动力供给时,劳动力市场处于均衡状态,也就是此时的工资率为均衡工资率,或称为出清工资率;此时的就业量也即为均衡就业量。

【P91】(单选)

10. 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P119-122】(多选)

1.年龄因素(在影响劳动力流动的诸多因素中,年龄

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年龄越大,流动行为越少)

2.教育程度(教育程度低的劳动者的就业市场相对来说较为狭小,就业的机会也会较小。文化程度越高,其迁移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迁移率也就越高)

3.迁移距离与迁移成本(劳动力流动的可能性与迁移的距离成反方向变动)

4.家庭因素(许多经验研究表明,未婚者比已婚者更易流动,妻子就业阻碍着流动,妻子就业时间越长的家庭越不易流动,有学龄儿童的家庭不易流动) 5. 职业与技术等级(一般来说,流动率与技术等级成反相关)

11.拉尼斯—费景汉模型:拉尼斯,费景汉在刘易斯模型的基础上建立劳动力流动模型,这集中反映在他们的“农业劳动力转移三阶段论”中。【P125 】(单选)

12. 托达罗模型的出发点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移民的决策,是很据“预期”收

入最大化目标作出的。【P127】(单选)

13.基本的哈里斯—托达罗模型假定,城市工资率在某种程度上是外生决定的。【P128】(单选)

14.该模型还表明:强行阻碍和限制劳动力的转移可能会减少农业部门的净福利。【P128】(单选)

15.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主要观点:【P140-143】(多选)

(一)二元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二)职位竞争理论

(三)激进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激进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秉承了马克思主 义的分析方法)

(另:谁提出的观点?观点是什么?现代主义分割学派的理论可谓多种多样,主要包括米歇尔*帕雷论,莱斯特*瑟罗,罗伯特

*

卢卡斯等人的双元(二元)结构理论以及米歇尔* 雷克,

大卫*戈登等人的激进的分割劳动力市场理论等。他们分析过程在研究兴趣的关注点(报酬或流动)

,市场分割的界限(如按工作划分,按产业划分,按性别划分以及按人种或年龄划分等)

及所采用的调查研究方法是

定性还是定量的等方面有很大差异。)【P140】

16.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包括两个方面:即由所有制决定的体制性分割和由区域差异决定的城乡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

【P145】(单选)

17.体制性分割:是由我国在转轨过程中存在的就业双轨制造成的,它主要表现在:公有制与非公有制劳动力市场的差别。【P145-146】(单选)

18.城乡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主要是由历史原因造成的。【P146】

19.1957年12月,国务院通过《关于各单位从农村招用临时工的暂行规定》,明确要求城市“一切部门的劳动调配必须纳入计划,增加人员必须通过劳动部门统一调配”,并且,“不得私自介绍农民到城市和工矿区域找工作”。从那时起,我国的城市体质内部建立起了排斥农村居民的就业制度。【P149】(单选)

20.劳动力市场分割对我国就业的影响:转轨期间,我国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和不同所有制类型的企业之间构成的劳动力市场是非一体化的,是被分割的,而且这种分割更多的不是体现为功能性分割,而是一种制度性分割。【P150】(单选)

21. 调控劳动力市场的宏观政策:【P162-165】(多选)

(一)财政与货币政策(1.财政政策: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主要政策之一,期 一般定义是: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即对

政府支出和收入水平所作的选择。

(二)2.货币政策:即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宏观经济管理政策。)【概念熟悉就行】

(三)收入政策(是政府采取的通过对工资和物价的控制来制止或预防通货 膨胀的政策,其理论基础主要是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理论。

)【概念熟悉就行】

(三)人力资源政策(其主要是针对劳动力市场上的结构性失业而提出的扩大就业政策,主要依据是人力资本理论。)(概念熟记,名词解释中有)

22. 就业的功能:【P181-182】(多选)

1. 就业对劳动者个人的功能

(1)劳动者生活保障功能(就业具有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的功能,这是其他功 能的基础和前提)

(2)劳动者自我价值实现和发展的功能

(3)劳动者服务社会的功能

2. 就业对社会的功能

(1) 增加社会财富功能

(2) 社会稳定的功能

(3) 社会发展的功能

23. 弱势群体的分类:【P202-203】(多选) (一)

女性劳动群体 (二)残疾人群体 (三)未成年及儿童

24. 我国现阶段弱势群体状况:【P203】(单选)

(一)生理性弱势群体

(二)社会性弱势群体

25.弱势群体的成因:【P205-206】(多选)

(一)城乡差距扩大

(二)城市化进程缓慢

(三)产业结构调整

(四)市场经济竞争出现分配不公

26.与城里人相比,农村户口的人在出生,教育,就业,养老等方面都处于不平等的起点。再加上在体制转轨过程中,原有机制失效,导致贫富差距进一步夸大,更加剧了弱势群体的不利地位和劣势程度。【P207】(单选)

27.第三部门的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国家出

NGO

)为研究对象。【P213】(单选)

名词解释:

劳动力市场:通过劳动供求双方自愿进行劳动使用权转让和购买活动的总和。

劳动力市场一般共性 市场 开放 竞争 层次 规范 劳动力市场构成要素 主体 价格 基础 保障 调控 功能 资源配置 激励鞭策 经济促进 信息传递 窗口导向

市场机制:市场经济体系中各要素间相互联系和制约关系的运机理,具表现商品的需求、供给、价值、价格、竞争等各基素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的相互联系、作用、制约的关系和变动趋势 三运行机制 供求竞争工资 劳市场的障碍和缺陷 信息障碍市场缺陷制度障碍劳需求:企业在某特定时期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到的劳动量. 无差异曲线表示给个人带来某一特定水平的效用或满足的实际收入和闲暇时间组合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宏观经济状况 国家社会经济政策 劳动适龄人口规模 教育体制与供给规模 工资政策及关系 社会保障制度 人们的商品意识程度和社会分工程度 劳动力供给弹性:劳动力供给弹性是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 劳动力流动是指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劳动者为了与生产资料结合的

需要,在生产过程之外,在不同的地理区域范围和不同的工作岗位之间的迁移和流动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形式1企业组织及集团内部流动2地域之间的流动 3行业之间的流动4职业之间的流动 5劳动力队伍本身的流动6就业和失业之间的流动劳动力流动的规律性 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流动 从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流动 农村向城市流动 从体力劳动想脑力劳动流动 从经济落后国家和地区向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流动.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原因:1区域间劳动力供求的不平衡2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3经济周期引起的波动4不同国家和地区间同质劳动力的工资差别5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6与工作匹配的意愿劳动力市场费均衡分析 自愿失业与非自愿失业 劳短缺与过剩 工资漂浮于平均主义劳动力供给弹性的分类: 供给无弹性 供给有无限弹性 单位供给弹性 供给富有弹性 供给缺乏弹性内部劳市场产生的条件 专业技巧和知识 建立员工对组织的忠诚 有效地激励员工 有利于人员的筛选 劳动力市场分割 由于政治、经济等外在的制度性因素或经济内生因素的制约,使劳市场划分为两个或多个具有不同特征和运行规则领域 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形成原因:1由于歧视和文化习俗造成的2由于技术进步以及竞争因素造成的3由于政策法规造成,

即制度性分割促进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措施1稳步推进户籍改革,彻底破除体制性障碍2进一步建立健全劳动保障法规体系和政策体系3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构建城乡统一的培训机制4加快搭建城乡统筹就业的劳动保障服务平台,推进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国企内部劳市场特征用工比较规范 社会保障制度完备,福利收入高 隐性失业严重人力资源政策 指政府通过对劳动力进行重新教育和培训,提高其就业适应能力,达到改善劳动力供给结构,提高劳动力市场运行效率等目的的政策 劳市场进行经性调节人资政策有哪些加强就业服务 实施创业就业计划 加大教育投资 激励就业 劳动法对劳动市场的影响 保护劳者法利益 保证劳市场在竞争公平基础上运行 能够改善劳动关系 有利于形成完善的劳市场规则 有利于劳市场的稳定影响工资水平和就业量劳市场进行经常性调节的人资政策有哪些加强就业服务 实施创业就业计划 加大教育投资 激励就业 开发临时性就业岗位就业的功能 就业对劳动者个人 劳动者生活保障 自我价值实现和发展 服务社会就业社会功能 增加社会财富 社会稳定 社会发展 灵活就业意义 有效开拓就门路,增就业岗位 增弱势群体收入,减城镇贫困人口 有利于劳资源优化配置加快发展灵

活就业的对策 转变劳动者就业观念 实施积极的灵活就业政策 完善就业法律法规 完善灵活就业的服务体系弱势群体的成因 城乡差距扩大 城市化进程缓慢 产业结构调整 市场经济竞争出现分配不公解决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问题的政策措施 1广覆盖、社会化、可持续2用制度保证合法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3完善社会保险制度 4建立完善的社会救助制度:健全最低保障制度、广发的帮助、教育援助、精神援助5建立与完善沟通制度 .公共就业服务的作业与功能 有利于促进就业 有利于培育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供求结合的实现是国家和干预劳动力市场的主要手段 能够促进社会稳定公共就业服务的内容 职业介绍 提供职业培训 管理与发放失业津贴 组织生产自救就业培训对具有劳动能力的人获得从事某种职业和工作所必需的专业技术知识、实际操作技能、职业道德、职业心理职业纪律等而进行的教育训练. 培训内容:1上岗资格培训2转岗技能与知识的培训3在岗技术知识的培训完善我国公共就业服务的措施 依靠政策力量 加大政府投入 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做好对特殊群体的就业服务 推进就业服务的社会化 推行以人为本服务理念,提高就业培训质量

职业介绍原则

1客观性

2引导性

3科学性

4无偿性

简答题:

人力资源的特点 自有性 生物性 时效性 创造性 能动性 连续性制定和实施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意义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发展战略总规划的核心要件. 人力资源规划是组织管理的重要依据.

人力资源规划对合理利用人力资源,提高企业劳动效率,降低人工成本,增加企业经济效益有重要作用. 人力资源规划有助于发挥人力资源个体的能力,满足员工的发展要求,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主程序:

1信息的收集、整理.

2确定规划期限.

3根据企业整体发展规划,运用各种科学方法预测出组织对未来人员的要求

4对现有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进行反馈、调整. 业务外包的优势:

1能使组织把资源集中于那些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关的活动上

2可以有效地降低和控制企业的运营成本,舒缓资金压力,实现高效运作.

3 降低企业的风险.

4适用于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

5能够帮助企业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这一点对于管理资源相对不足的中小企业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6有助于企业留住优秀员工

制定和实施人资战略规划的意义

1是企业发展战略总规划的核心要件.

2是组织管理的重要依据.

3.对合理利用人力资源,提高企业劳动效率,降低人工成本,增加企业经济效益有重要作用.

4有助于发挥人力资源个体的能力,满足员工的发展要求,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组织的内涵1组织是一个社会实体。2组织具有确定的目标。3组织具有精心设计的结构和协调作用4组织与外部环境紧密联系组织发展具有哪些特征:1是个动态系统,看成一个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2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3以有计划的再教育手段实现改革的策略4目标和计划具有重要作用,要特别重视目标管理网络招聘的优点 1通过在线招聘可以使企业获得更大规模的求职者储备库2对

于某些技术性较强的工作来说,在线招聘所能够获得的应聘者素质比较高3适应性强,不受时间、地域和场所等条件的限制,供需双方足不出户即可进行直接交流4网络招聘相对来说比较便宜 职位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1设计多少个职位,不等于安排多少个人员,职位数和人数不能混为一谈.2注意各职位工作的饱和度.3要注意能及匹配 实施有效的组织发展计划:有计划的介入、收集资料、组织诊断、资料反馈与讨论、行动介入 组织发展变革的压力1技术的不断进步2知识的爆炸3产品的迅速老化4劳动力素质的变化5职业生活质量的提高外部招聘的优点1有利于平息和缓和内部竞争者之间的紧张关系 2.能够为组织带来新的活力 3.可以通过外部招聘为组织树立良好的形象 4.可以规避涟漪效应产生的各种不良反应 职业生涯设计的作用 对个人的作用 帮助个人确定职业发展目标鞭策个人努力工作 引导员工发挥潜能评估工作成绩对企业的作用 1保证企业未来人才的需要 2使企业留住优秀人才 3使企业人力资源得到有效开发 个人职业生涯设计的步骤: 确定人生目标 自我评估 职业生涯机会的评估 职业的选择 职业生涯路线的选择 设定职业生涯目标 制定行动计划与措施 评估与回馈 职业生涯管理流程 1员工自我评估2组织

对员工的评估3职业信息的传递4职业咨询与指导5员工职业发展设计为什么要进行员工培训1 员工培训是企业发展的支柱2逐渐成为员工对企业的要求3培训为企业树立良形象制定培训计划的内容:选定培训对象 .遴选培训者 设计培训课程 选择培训形式和方法 培训时机选择 培训工作组织提高企业文化有效性的基本措施:1从个人愿景到共同愿景,2把握方向,塑造整体形象,3使命宣言与使命感,4发展核心价值观,融入组织理念激励的原则: 物资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充分考虑员工的个体差异,实行差别激励的原则 实事求是原则 公平公正原则 区别对待、适度激励原则 系统性原则 目标结合原则寻求奖惩的最佳结合点:奖励和惩罚要相互结合,以奖为主、以罚为辅,奖励要适度、奖惩应指赂具体行为企业文化的功能:企业文化可以加强企业对职工激励的功能 企业文化可以增强企业内部职工的凝聚力 良好的企业激励文化有利于降低企业的成本有效目标体系的原则:1有效目标要具体现实 2要与主管的权限相一致3要具有适度的灵活性4含义应该明确 5 要与员工的能力和经验相应绩效指标确立基本步骤:1工作分析2工作流程分析3绩效特征分析4理论验证5要素调查确定指标6指标的修订绩效沟通的原则: 沟通应该真诚

沟通应该及时 沟通应该具有针对性 沟通应该定期 沟通应该具有建设性 绩效沟通的内容: 工作目标与任务 工作评估 要求与期望 绩效考评系统设计的原则: 绩效考评制度化原则 责任与权利相结合的原则 客观公正原则 公开原则 沟通原则 效益原则前薪酬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对薪酬功能的错误定位 薪酬管理与企业战略、文化及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脱节 薪酬结构零散,基本薪酬的决定基础混乱 薪酬系统的激励手段单一,激励效果较差 薪酬管理过程不透明,沟通不足 制定企业战略薪酬的步骤:1.评估薪酬的意义和目的 2.开发薪酬战略,使之同企业经营战略和环境相匹配 3.实施薪酬战略 4.对薪酬战略和经营战略匹配进行再评价薪酬战略对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有:增值功能 激励功能 配置与协调功能 帮助员工实现自我价值功能 职位薪酬的优点: 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同共同酬 有利于按照职位系列进行薪酬管理,操作比较简单,管理成本较低 晋升和基本薪酬增加之间的连带性制约了员工提高自身技能和能力的动力处理劳动关系的基本原则:要兼顾各方利益 要以协商为主解决争议 及时处理原则 以法律为准绳 劳动争议以预防为主 明确管理责任 劳动争议处理的基本原则: 调解和及时处理原则 合法原则 公正原则 企业处理劳动

争议纠纷的对策: 强化劳动合同管理,规范劳动用工行为 依法制定内部规章制度 理顺劳动关系,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制

劳动力市场学

第一章 绪论

1. 劳动力市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劳动力市场是指某一专业的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双方自愿进行的劳动力使用权转让与购买的一系列活动。广义的劳动力市场是指许许多多的狭义的劳动力市场综合而成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名词解释)

2. 劳动力的特点和本质:(多选)

1)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

2)劳动力存在于活的人体之中;

3)劳动力是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单选)

4. 实际工资:是劳动者得到的货币工资实际能够购买到的生活资料和服务(包括房租、水电、交通、教育等各项支出)的数量。(名词解释)

6. 劳动力市场的特征:

1)劳动力市场的一般共性:市场性、开放性、竞争性、

层次性、规范性。(多选)

2)劳动力市场的特性:(简答题)

①劳动力市场的交易关系是契约关系;

②劳动力市场交易受大量非价格因素的影响; ③劳动力市场交易主体地位不对等;

④劳动力市场交易主体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性。

7. 劳动力市场的构成要素:主体要素、价格要素、基础要素、保障要素、调控要素。(多选)

8. 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是买方和卖方在企业内的职位空缺中彼此搜寻的劳动力市场形式。(名词解释)

9. 内部劳动力市场有三个基本特征:(简答题)

(1)有高度的组织与管理。

(2)把特权地位给予已经聘用的人而不是给外部人。

(3)工资常常高于当地平均工资水平,规则与程序受外部劳动力市场条件的影响相对较少。

10. 按照劳动力交易的社会条件划分:一级劳动力市场与次级劳动力市场。(多选)

11. 劳动力市场的功能:资源配置、激励鞭策、经济促进、信息传递、窗口导向。(简答题)

12. 劳动力市场的基本运行机制: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

13. 工资机制:是劳动力市场竞争过程中的重要自我

制衡机制,它反映在工资变动与供求变动之间相互制约的有机联系和运动。(名词解释)

14. 非经济性因素对劳动力市场运行的影响?(简答题) 答:劳动力市场的非经济性因素包括组织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它们通过改变供求双方的对比状态和工资价格的水平等经济要素,间接地对劳动力市场运行产生影响。

1.社会性因素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影响劳动力市场的人员构成。另一方面表现为影响劳动力的供求与工资。

15. 劳动力市场运行存在的障碍(论述题)

16劳动力市场自身的不稳定。具体体现在:一方面,

件给定的情况下,只要降低劳动力费用,就会使利润相应增加,两者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企业有尽可能降低人工费用,特别是降低工资的动机。而另一方面,作为劳动者,其他条件不变,工资越高,其得到 1的效用就相应增加,因此,劳动者存在着获得高工资的动机。 2)劳动力市场的障碍和缺陷。具体体现在:

u 信息障碍:是指由于信息缺陷和信息偏误,劳动力市场不能达成互惠交易。劳动者缺乏必要的信息,会 出现职业选择面过窄、选择不当,甚至不能就业的问题;企业缺乏必要的信息,也难于把合适的人配备到工作岗位上。

u 市场缺陷:是指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工资刚性等市场自身的缺陷,或者交易参与主体由于观念或习惯的 干扰,劳动力市场不能达到均衡最优。

u 制度障碍:是指劳动力市场的某些惯例、政策法规、体制安排给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造成了阻碍。

第二章 劳动力需求分析

1. 2. 3. 4.

(单选) (单选) MP):是指额外增加一单位的劳动量所带来的产出增量。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指相对于生产过程中的可变要素的投入而言的,某种不变要素(如资本)和某种可变要素(如劳动)的持续追加的搭配进行生产活动,一旦当可变要素的数量超过某一水平时,则持续增加的可变要素所带来的产量增量,也即边际产量会不断减少。

5. 生产的三个阶段中关于生产函数的总结(总产量TP、边际产量MP、平均产量AP之间的关系)

6. 劳动力需求弹性: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我们将其定义为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表达式:Ed=劳动力需求变化的百分比/工资率变化的百分比。(计算题) 设Ed为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弹性,△L/L表示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W/W表示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

7. 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分类:需求无弹性、需求有无限弹性、单位需求弹性、需求富有弹性、需求缺乏弹性。

8. 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弹性为正值,表示一类劳动力的工资率上升引起了另一类劳动力需求的增加,这两类劳动称为总替代。

9. 分析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论述题)

第三章 劳动力供给分析

1. 2. ,家庭全体成员向社会提供的劳动量的 总和。

3. 也就是说一个社会的经济活动所能利用 的劳动力总量。

4. 仅仅是由工资率变动所引起的劳动力供给的变动,这种

变动表现为在同一条劳动力供给曲线上的移动。 5. 由于其他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劳动力供给的变动。劳动

力供给的变动表现为整条劳动力供给曲线的移动。 6. 7.

8. 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实际上是一条将市场中的所有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水平相加的结果,它描述的是在一定市场工资水平下,市场上提供劳动供给的所有劳动数量总和的一种关系。

29. 劳动参与率: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的现实劳动力占该范围的劳动适龄人口(或潜在劳动力)的比例。(名词)

10. 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有哪几个方面?(论述题)

1) 宏观经济状况:当经济总体形势好,处于高涨、繁荣状态下,经济增长率越高,就业机会越多,工资水平 越高,就会有更多人有更强的就业欲望和信心,从而劳动力参与率越高,社会劳动力供给越多。如果经济长期处于衰退状态,失业者长期找不到工作,就可能打击个人心情,失去寻找工作的耐心和意愿,这将使他们退出劳动力群体,从而使劳动力参与率降低。

2) 国家的社会经济政策:国家的政策特别是其中的生育政策,它不仅影响总人口规模,而且影响到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及其发展趋势,从而影响劳动适龄人口规模。另一方面,它会调节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

从而导致劳动力参与率变化。一般来说,男性人口比例越高,社会的劳动力参与率也越高。在年龄结构上,一个老龄化的社会与年轻型人口的社会,所导致的劳动力参与率是截然不同的。

3) 劳动适龄人口规模:一般说国家规定的就业年龄越小,退休年龄越大,劳动适龄人口比例越大。

4) 教育体制与教育供给规模:劳动者受教育时间的长短对劳动力参与率有直接的影响。

5) 工资政策及工资关系: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在个人消费品分配方面要有差别,复杂劳动应比简单劳动获得更多的劳动收入,在此基础上形成较为合理的工资分配关系。

6) 社会保障制度:对劳动力参与率产生直接的影响作用。劳动普及型社会保障制度会降低劳动力参与率,就业型社会保障制度会刺激劳动力参与率的提高。

7) 人们的商品意识程度和社会分工程度:其趋势是人们的商品观念越浓,社会分工程度越高,家务劳动社会化程度越高,人们从事家务劳动的必要时间就会越少,处于就业年龄女性的社会就业越多,从而劳动力参与率越高。

11. 劳动力供给弹性: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名

词解释)

12.

13.

14. 在某一工资率水平之下,工资率的上升会导致个人劳动力供给时间的增加;而在此工资率水平之上,工资率的上升反而会导致个人劳动力供给时间的减少。 15.

劳动力供给的无弹性,是市场工资率的变动对于第四章 劳动力市场均衡分析

1

2.凯恩斯的失业均衡:是一个 论,因为失业就意味着劳动力市场上供给大于需求,此时即使在商品市场和资金市场上都存在着供求相等,但从整个经济体系来看仍然存在超额供给,因而是非均衡的,而不是均衡的。

3.劳动力供求变动对静态均衡的影响?(简答题)

1) 劳动力供给变动对均衡的影响。劳动力需求曲线不变,劳动力供给曲线右移,均衡工资率下降,均衡就业量增加;劳动力供给曲线左移,均衡工资率提高,均衡就业量减少。

2) 劳动力需求变动对均衡的影响。劳动力需求曲线右

移,均衡工资率提高,均衡就业量增加;劳动力需求曲线左移,均衡工资率下降,均衡就业量减少。

3) 劳动力供给曲线和劳动力需求曲线同时变动对劳动力市场均衡的影响。

4.劳动力市场是一个比较典型的非均衡市场,主要原因是:

1) 由于劳动力需求是派生需求,所以劳动力需求的数量除受工资率调节外,还要受产品市场需求的调节。

2) 工资率作为劳动力价格,具有相当大的刚性。

3) 由于劳动是人谋生的手段,劳动力供给除受工资调节外,还要受人的主观偏好、财富总量和社会心理、历史、文化等因素的调节。

5.自愿失业:是指由于存在工资刚性,市场工资率不能随着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的变化而进行调整,或者由于存在有关工资率方面的法律规定,使工资率不能下降到最低工资率之下,即由于实际工资率太高而引起的劳动力供给大于劳动力需求,从而造成劳动者失业的现象。(名词解释)

6.非自愿失业:是一种市场非均衡的现象,它不是由于实际工资率太高而引起的,而是因为产品需求下降使厂商销售发生困难,对劳动力供给产生数量限制而引起的失业。(名词解释)

37.工资漂浮:是市场非均衡的结果,指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中存在的自下而上层层提高工资的倾向,以及由这种倾向造成的工资轮番上升的现象。(名词解释) 8义倾向。

9.如果将组织外部的各种人才供给来源称为外部劳动力市场,相应地,组织内部的人才资源可以称为“内部劳动力市场”。

10选。

11.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成因?(简答题)

1) 存在劳动力替换的成本。

2) 岗位的特殊性。

3) 劳动力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性。

第五章 劳动力流动

1. 劳动力流动:是指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劳动者为了与生产资料结合的需要,在生产过程之外,在不同的地理区域范围和不同的工作岗位之间的移动和流动。(名词解释)

2. 劳动力流动的条件:(多选)

1) 劳动力个人所有权的实现。

2) 不同地区和工作之间存在着经济福利方面的差别。

3) 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享有充分的就业自主权。

4) 社会分工造成的劳动技巧和工作能力的专门化。

3. 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分析?(简答题)

1) 区域间劳动力供求的不平衡。

2)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3) 经济周期引起的波动。

4) 不同国家和地区间同质劳动力的工资差别。

5) 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

6) 与工作匹配的意愿。

4. 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形式(多选)

A、企业组织及集团内部的流动;B、地域之间的流动;

C、行业之间的流动;

D、职业之间的流动; E、劳动力队伍本身的流动; F、就业和失业之间的流动。

5. 地域之间的流动(多选):地区之间的流动、国家之间的流动。

6. 劳动力流动的规律性?(简答题)

1) 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流动。

2) 从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流动。

3) 从农村向城市流动。

4) 从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流动。

5) 从经济落后国家地区向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流动。

7. 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论述题)

1) 年龄因素: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在其他条件相同的

情况下,年龄越大,流动行为越少。

2) 教育程度:从教育程度对劳动力流动的决策看,教育程度越高,劳动力流动的可能性就越大。

3) 迁移距离与迁移成本:统计结果表明,随着流动成本的上升,流动的劳动者数量就会随之下降。迁移距 离通过两个途径影响劳动力的流动:①通过劳动就业信息影响劳动力的流动;②通过迁移成本影响劳动力的流动。

4) 家庭因素:在年龄、学历相同的情况下,已婚劳动力比单身劳动力更不易流动。

5) 职业与技术等级:技术水平越高,流动率越低。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的流动性要比熟练工人的流动性小 4得多。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的总流动率要低于体力劳动者的流动率。

8. 劳动力流动的有关理论:

1)

2) 拉尼斯—费景汉模型,被称为“刘易斯—拉尼斯—费模型”。拉尼斯、费景汉在刘易斯模型的基础上建立劳动力流动模型,这集中反映在他们的“农业劳动力转移三阶段论”中。

▲拉尼斯、费景汉把经济发展过程和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为零。

第二阶段: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大于零,但小于农业劳动力的平均收入水平,或者说,小于不变制度的工资。

第三阶段:农业边际劳动生产率大于零,且大于农业劳动力的平均收入水平,或者说,大于不变制度工资。

3) 托达罗模型,出发点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移民的决策,是根据“预期”收入最大化目标作出的。

▲托达罗模型的政策含义为:(1)扩大农村中的就业机会,以缩小城乡之间的不平衡;(2)由于拓展城市少量的就业机会可能引来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供给,导致更多的失业,因此开创城市就业无助于解决城市就业问题;(3)农村居民的学历越高,其城市转移的预期收入就越高,因而不加区别的发展教育事业会进一步加剧劳动力的转移和城市的失业;(4)应当重视农村和农业的发展,鼓励农村的综合开发,增加农村的就业机会,提供教育和卫生设施,发展电力、供水和交通,改善农村的生活条件等等,从而缓解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

9. 劳动力流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障碍,这突出表现在:

A、争夺就业岗位的冲突。

B、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流出农村社会体系,又难以被城市社会所接纳,往往成为社会管理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

C、户籍障碍。

D、成本障碍。

10. 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的政策措施?(论述题)

1) 加快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通过市场调节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

A、发展劳动力市场,逐步通过市场调节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B、劳动力市场要面向全社会劳动者统一开放、有序运作。

2) 深化劳动人事体制改革,逐步消除限制劳动力流动的体制性因素。

A、加快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

B、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3) 完善法律法规。市场经济说到底是法制经济,首先应抓紧与《劳动法》相配套的法规的建设,减少各地政策性因素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从立法角度保障参与流动的劳动者享有平等权利;其次要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保护参与流动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第三是加快配套规章制度建设,逐步制定全国统一规范的劳动力流

动管理制度。

4)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劳动者素质。

A、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

B、大力推进普通教育的发展;

C、发展职业教育;

D、实施职业资格推入制度

5) 加快城市化进程。 应加快我国有潜力、有前景的大中城市的发展。

第六章 劳动力市场分割与一体化

1.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形成原因?(简答题)

1) 由于歧视和文化习俗造成的劳动力市场的分割。

2) 由于技术进步以及竞争因素造成的劳动力市场分割。

3) 由于政策法规造成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即制度性分割。

2

3.职位竞争理论包括的内容(多选/简答题)

1) 职位有好有坏,其数量种类和结构由技术进步状况决定,生产力的提高归功于职位而不是工人。

2) 各职位之间的工资是不同的,但每个职位上的工资却是相对固定的,其高低由技术状况、社会习俗、工会力量、培训费在雇主和雇员之间的分配等决定。

3) 每个工人的工资收入取决于他在劳动力阶梯中的位置,处在阶梯上端的工人更有机会获得好的职位,从而收入较高;而处在阶梯末端的工人则只能得到较差的职位,其收入也就相对较低。

4) 相应地,教育没有了人力资本理论中的那种提高生产的作用,而只是一种“信号”,起着“过滤器”的作用。 54.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特点(简答题)

1) 城乡分割明显,城镇内部的劳动力也具有分割性,但是界限模糊。

2) 导致分割的因素种类多,但是制度性因素显著。

3) 分割状态变迁的速度非常快。

4) 市场分割的非制度因素影响增大。

5.国有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的特征:

A、用工比较规范;B、社会保障制度完备,福利收入高。C、隐性失业严重。

6.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影响(多选题)

A、降低经济效率;B、扭曲收入分配关系;

C、不利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D、有违公正原则,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7.促进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措施?/如何实现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简答题)

1) 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彻底破除体制性障碍。

2) 进一步建立健全劳动保障法规体系和政策体系。

3)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构建城乡统一的培训机制。

4) 加快搭建城乡统筹就业的服务平台,推进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

第七章 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调控与规制

1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确保市场机制正常发挥功能的制度结构,另一方面是从总体上调控劳动力市场以弥补市场缺陷的宏观政策。(选择题)

2.最低劳动标准包括最低工资标准、最长劳动时间标准、其他劳动条件标准等。

3.确定和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时应当综合参考下列因素:(多选题)

A、劳动者本人及平均赡养人口的最低生活费用。B、社会平均工资水平。

C、劳动生产率。 D、就业状况。 E、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4.最低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的制度。(名词解释)

5励或处罚等。

6.★人力资源政策,又称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劳动力进行重新教育和培训,提高其就业适应能力,达到改善劳动力供给结构,提高劳动力市场运行效率等目的的政策。(名词解释)

7.各国对劳动力市场进行经常性调节的人力资源政策主要有几个方面:(简答题)

A、加强就业服务;B、实施创业就业计划;C、加大教育投资;D、激励就业;E、开发临时性就业岗位。

8.公共部门的就业决策与企业部门的差异表现在:(简答题)

1) 公共部门的就业决策受政治体制的和群众意见的约束。

2) 公共部门生产和服务规模的决策者是各级政府,凭借国家权利为实现国家职能活动所决定,其决策目标通常为服务最大化。

3) 政府部门的就业量与国家活动保持同向变化,而与经济周期则保持一定距离。

4) 公共物品的生产规模受到财政收入水平的硬约束。

5) 公共部门的产品或服务具有很大的外部性,不能用货币指标进行准确的评价与度量。不能用货币来计量其价值。

6) 公共部门产品性质不同于企业部门产品。需求没有弹性的。

9.公共部门雇员的工资性收入的特点。(简答题)

1) 工资收入中附加福利的比重要高于私人部门。

2) 社会保险待遇高于各类企业部门,辞职率低于各类企业部门。

3) 职业工资结构比较平均化。

10.劳动法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简答题)

1) 保护劳动者合法利益。

62) 保证劳动力市场在竞争和公平的基础上运行。

3) 能够改善劳动关系,有利于形成完善的劳动力市场规则。

4) 有利于劳动力市场的稳定。

5) 影响工资水平和就业量。

11.劳动保护是现代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每个国家所面临的一大社会问题。

12.劳动保护的含义:(选择题)

1) 广义的劳动保护是指有关劳动保护的全部法律规范,不仅包括在劳动过程中保护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的法

规,而且还包括劳动报酬、劳动保险、奖励处罚、人员的录用、辞退和调动及民主管理等各种权利在内。

2) 狭义的劳动保护,是指国家和企业为了保护生产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改善劳动条件而采取的各

种组织和技术措施的总和。

13.职业许可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1) 短期内可以限制特定职业的劳动力供给,提高市场工资。

2) 为那些获得许可的工人提供经济租金,同时也造成那些没有获得许可的工人的效率损失。

3) 为获得有限的许可证而进行的竞争。

第八章 非正规就业与灵活就业

1.弹性就业:是指不限时间、不限收入、不限场所的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它是相对于全日制就业形式而言的。

2季节就业、承包就业、传呼就业、独立就业) 雇用型派遣就业和登记型派遣就业、钟点工等。

3.就业的功能(论述题)

1) 就业对劳动者个人的功能。

A、劳动者生活保障功能,就业具有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的功能,这是其他功能的基础与前提。

B、劳动者自我价值实现和发展的功能。

C、劳动者服务社会的功能。就业协调了人与人之间分

工与协作的关系,为人们服务于社会提供了途径。

2) 就业的社会功能。

A、增加社会财富功能。就业使分离的生产要素得以结合,从而生产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提供经济基础。没有就业活动,人类的财富就失去了源泉。

B、社会稳定的功能。就业问题解决的如何关系到社会的平等与稳定的环境。劳动就业可以使社会成员各得其所,安心工作,使良好的工作秩序、生活秩序和社会秩序得以维护。相反,就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

C、社会发展的功能。就业是一种经济活动,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4.就业形势严峻的成因(简答题)

1) 劳动力市场严重供大于求。

2) 大规模产业结构调整阶段,吸纳新增劳动力能力还比较弱。

3) 社会保障体系有待完善。

4) 劳动者整体素质和部分城镇职工的就业、择业观念是影响就业的两个重要方面。

5.我国非正规就业存在的问题(简答题)

1) 非正规就业无组织性。

2) 非正规就业人员劳动权益未受保护。

3) 非正规就业人员缺乏社会保障。

4) 行政执法部门存在执法手段不当现象。

6.发展非正规就业的意义(简答题)

1) 可以缓解我国目前面临着的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的基本稳定。

2) 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运行机制的市场化。

3) 有利于国有经济的体制改革。

7

8

79.灵活就业的意义(简答题)

1) 有效开拓就业门路,增加就业岗位。

2) 增加弱势群体收入,减少城镇贫困人口。

3) 有利于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10.国外政府促进灵活就业的经验或措施(论述题/简答题)

1) 政府在信贷、税收、财政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A、国际劳工组织在部分工业化国家,如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和荷兰等国,开展了通 过小型信贷手段帮助失业人员自营就业的计划。

B、丹麦政府为支持自营就业,制定并实施了家庭服务计划。方法是政府财政对自营就业者创办的企业提供补助。

2) 政府建立指导机构,对灵活就业提供法律和政策咨询。

3) 政府保护灵活就业者的合法权益。

4) 政府积极引导不规范灵活就业的发展。

11.政府从哪些方面保护灵活就业者的合法权益?(简答题)

1) 制定用工标准,保护灵活就业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2) 改革和发展专门的社会保障制度。

3) 加强对灵活就业劳动者的教育培训。

12.加快发展灵活就业的对策。(多选题)

A、转变劳动者就业观念;B、实施积极的灵活就业政策;C、完善就业法律法规;D、完善灵活就业的服务体系。

第九章 劳动力市场中的弱势群体

1. 弱势群体人员形成弱势地位的原因(简答题)

1)城乡差距扩大;2)城市化进程缓慢;3)产业结构调整;4)市场经济竞争出现分配不公。

2.

3. 弱势群体社会保障的问题?(简答题)

1)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太小

2)社会保障资金得不到保证

3)社会保障制度不能发挥平衡收入、缩小差别的作用。

4. 解决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问题的政策措施?(论述题/简答题)

1)广覆盖、社会化、可持续。

在社会目标上,要达到公平和大多数人的基本权利;经济目标上要达到收支方面的可持续性和对经济增 长的激励作用;政治目标上,要达到不同人群利益关系的平衡及其连续性。同时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2)用制度保证合法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

明确非劳动收入合法有效的途径,从法律上、制度上界定收入的合法和非法,有效地保护一切的合法收入。

3)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部分,它所占用的资金与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相比居于首位。社会保险应是解决下岗失业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的主要措施。要完善社会保险的制度体系,应把改革重点放在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三大块上。

4)建立完善的社会救助制度。社会保障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保障弱势群体的生存权,更要保障其发展权。社会救助制度作为社会保险制度的有益补充,被誉为保障社会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在保障弱势全体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方面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

5)建立与完善沟通机制。一项政策是否得到落实,运行是否成功,政府的精心设计固然重要,但建立与完善沟通机制,倾听“基层”的“声音”也不能忽视。

5. 如何建立完善的社会救助制度?(简答题)

1)健全最低保障制度。

2)广泛的援助包括:经济援助、教育援助、精神援助。

第十章 公共就业服务

81.

2.

3.

4. 公共就业服务最早产生在20世纪初的英国。 (多选) 公共就业服务:是非营利性的公益性服务,向求职人员和用人单位提供免费的就业服务。(名词解释) 公共就业服务的作用与功能(简答题)

1)公共就业服务有利于促进就业。

2)有利于培育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供求结合的实现。

3)是国家调节和干预劳动力市场的主要手段。

4)能够促进社会稳定。

5.

6. 职业介绍的原则(多选):客观性、引导性、科学性、无偿性。

7. 就业培训,也称职业培训,是指对具有劳动能力的人获得从事某种职业和工作所必需的专业技术知识、实际

操作技能、职业道德、职业心理和职业纪律等而进行的教育训练。(名词解释)

8. 就业培训所包括的内容(简答题)

1)上岗资格培训;2)转岗技能与知识的培训;3)在岗技术与知识的培训。

9. 失业补贴是指国家对失业者提供的收入支持以保障其基本生活,它主要由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进行管理和发

放。

10. 失业保险的资格条件:1)必须达到规定的资格期限。2)必须是非自愿性失业。3)履行某些义务。(多选)

11. 失业保险制度的功能(多选):减轻国家经济负担;促进就业功能。

12. 我国公共就业服务存在的问题(简答题)

1)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在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

2)公共就业服务的效率和质量问题表现在:信息服务质量不高;就业培训质量不高;对困难群体的帮助不够;对劳动力市场缺乏有效的宏观管理。

3)资金和组织管理问题:(1)劳动保障部门内部机构之间权责划分不明确;(2)在建设就业服务机构的各项硬件及软件资源方面,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4)从业人员问题。编制较少、机构薄弱、文化程度低、工作能力和经验不足等等。

13. 完善我国公共就业服务的措施(简答题)

1)依靠政策力量;2)加大政府投入;3)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4)做好对特殊群体的就业服务;

5)推进就业服务的社会化;6)推行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提高就业培训质量。

7)加强信息化建设工作;8)加大“一条龙”就业服务的推广力度。

9)大量培养和充实就业服务从业人员。

14. 凯恩斯提出了“非自愿失业”概念。所谓“非自愿失业”,是指工人愿意接受比当前实际工资更低的工资,

但仍找不到工作。

2011年1月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劳动力市场学 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常见的劳动力市场形式是( C )

A.完全竞争市场 B.垄断市场 C.不完全竞争市场 D.寡头市场

2.劳动力市场的供求与工资的关系表现为( A )

A.劳动力供过于求,工资下降 B.劳动力供小于求,工资下降

C.工资增加,一定导致劳动力供给增加 D.劳动力市场的供求与工资没有关系

3.处于生产第二阶段,下列表述比较恰当的是( C )

A.TP以递减的速率增加 B.MP增加且大于AP C.MP减少且小于AP D.AP增加

4.在等产量图示中,将不同的等产量线上斜率为无穷大或为零的点分别连接起来的曲线就是脊线,在 9


相关文章

  • 中国劳动力市场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 摘 要 劳动力市场就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由市场来配置劳动力资源和调节劳动力供求关系的运行机制.劳动力市场在整个市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我国劳动力市场建设相对滞后,建设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查看


  • 劳动力市场灵活性对FDI 区位分布的影响--基于中国31 省市数据的实证经验
  • 劳动力市场灵活性对FDI区位分布的影响 --基于中国31省市数据的实证经验 周申 杨红彦 [内容提要]本文系统地分析了劳动力市场灵活性因素对中国1999-2009年间31个省市地区FDI流入和分布的影响.模型提出了劳动力市场灵活性通过生产率 ...查看


  • 劳动力市场学重点
  • *劳动力市场含义的理解:劳动力市场是通过劳动力供求双方自愿进行的劳动力使用权转让和购买活动的总和,理解如下:1劳动力市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2劳动力市场有有形和无形之分:3其基本要素是价格:4是受多种非市场因素影响的动行机制. *劳动力市场的 ...查看


  • 要着重发展生产要素市场
  • 作者:杨圣明 人民日报 1995年06期 在创建和构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把发展和培育市场的重点放在何处,这是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 着重发展生产要素市场,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要求 生产要素市场主要是指由劳动力市场.土地 ...查看


  • 2011年1月自学考试_劳动力市场学试卷和答案
  • 2011年1月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劳动力市场学 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常见的劳动力市场形式是( C ) A.完全竞争市场 B.垄断市场 C.不完全竞争市场 D.寡头市场 2.劳动力市场的供求 ...查看


  • 2011年1月劳动力市场学试卷
  • 劳动力市场学试卷 (课程代码11365) 重要提示: 1.本试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应考者必须在"答题卡"上按要求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查看


  • 2011劳动力市场学
  • 劳动力市场学 2011年 1月8号上午考 1. 劳动力市场:是指通过劳动供求双方自愿进行劳动力使用权转让和购买活动的总和. 2. 动力:有三种含义,一是指人的劳动能力:二是指有劳动能力.从事劳动活动的人,即劳动者:三是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 ...查看


  • 第五章 薪酬水平及其外部竞争性
  • 第五章 薪酬水平及其外部竞争性 本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薪酬水平及其外部竞争性决策 第二节 薪酬水平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 第三节 市场薪酬调查 详细讲义: 第一节 薪酬水平及其外部竞争性决策 一.薪酬水平及其外部竞争性的概念与作用 1.如何 ...查看


  •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本质上不相容
  • 陈朝文 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改革,经济体制方面,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就是改革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认为社会主义也是市场经济体制,只不过是姓"社"的市场经济体制,给全党全国下发了整个改革纲领性的文件--&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