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颁奖辞”教学设计
点化姓名成奇句,抓住特征是必须,名句歌词适当引,修辞主题要牢记
近年来,中央电视台每年都要举办各类专题性质的人物评选活动。如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年度经济人物、年度法制人物等等。这些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人物评选活动,旨在歌颂先进人物闪光的心灵、倡导某种人格精神、弘扬社会正气,从而体现我们时代的精神风貌。这类活动已成为社会公众十分关注的对象,并且已成为一种特定的电视文化现象。在颁奖典礼上,致颁奖词是不可缺少的环节。我们一方面被优秀人物的先进事迹所激励,同时我们又被深刻、优美的颁奖词所感染。
一、什么是颁奖词
颁奖词是在某一主题的颁奖典礼上,对获奖对象的事迹所作的一种陈述评价性的礼仪文稿。
通过这种宣读颁奖词的方式,让大众了解获奖对象的事迹以及所体现的一种超乎寻常的人格精神,从而取得一种教育的效果。因此,它必须借助于优美的语言文字对获奖对象进行准确的陈述与评价。
二、颁奖词的特点
(一)情感性
饱含情感,真挚赞美人物的事迹与精神,以达到以情感人的艺术效果。
(二)深刻性
对人物事迹的评价,必须体现一定的深度,触及人物的精神内核,将人物的壮举提升到一定的思想高度。
(三)简洁性
颁奖词非常精练简洁。为适应电视节目的播出时间要求,寥寥数句,即见人物的神韵与风采。
(四)系列性 在颁奖典礼上,授奖对象一般不是单个的,因此,这类文稿的写作往往是一个系列。尽管主题相同,但是具体人物对象的事迹不同。这就要求写作时必须做到因人定论、因事定调,有针对性地表达出每个人的个性特点。(对单个颁奖词可略)
三、颁奖词的写法
(一)大笔写意,点明人物的事迹。
写意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不求工细,注重神态的表现和抒发作者的情趣。在这里,引申为一种叙事方法,是指从大处着眼,抓住人物最主要的令人钦敬的事迹,简要概述,如同画写意画,力求用最简洁的笔墨,勾勒出丰满的笔下之物。
因此,颁奖词不要求详尽地交代人物事迹的来龙去脉或是细枝末节。在新闻传媒非常发达的时代,人物事迹点到为止,人们自然心领神会。
例如: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获奖者魏青刚的颁奖词: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为了一个陌生人,他在滔天巨浪中三进三出,危险面前,他根本不需要选择,因为这瞬间动作源自内心品质。从人群中一跃而出,又悄然回到人群中去,他,是侠之大者。
这段文字对魏青刚下海救人的事迹介绍,就是简洁的“他在滔天巨浪中三进三出”,至于具体的过程,没有去详细交代。但是英雄的侠义之举如在眉睫之前。这种大笔写意的手法,笔法简洁、描人绘物非常传神,显得气势宏大、撼人心魄。
(二)纵深开掘,彰显人物的精神。
对人物精神的赞美是颁奖词写作的重点,也是难点。通过人物的事迹,引出对人物精神的评价。因此,在颁奖词中,要体现出人物的闪光心灵、人格魅力,或是人物的坚强意志、
思想品质等等。要体现一定的哲理意味。
例如: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获奖者徐本禹的颁奖词:
如果眼泪是一种财富,徐本禹就是一个富有的人,在过去的一年里,他让我们泪流满面。从繁华的城市,他走进大山深处,用一个刚刚毕业大学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也许一个人力量还不能让孩子眼睛铺满阳光,爱,被期待着。徐本禹点亮了火把,刺痛了我们的眼睛。
这段文字对徐本禹的精神与责任感提炼得很到位。“如果眼泪是一种财富,徐本禹就是一个富有的人”,徐本禹以自己的行动让我们感动,这种感动源自于我们对他人格精神的钦敬。物质上不富有的他,以其义举获得了全社会的尊重,这比物质上的财富更有价值。这句话具有一定的哲理意味。他“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他的行为是发自内心的,体现了他的人生价值取向,因而通过这段文字,我们看到了徐本禹崇高的品质、闪光的心灵、忘我的人生境界。
(三)综合表达,事、理、情有机融合。
颁奖词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叙述、议论、抒情。这三种表达方式要求综合运用。将人物事迹、精神以及对人物的赞美之情有机融合在一起,做到水乳交融,自然成趣。 例如: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获奖者邰丽华的颁奖词:
从不幸的谷底到艺术的巅峰,也许你的生命本身就是一次绝美的舞蹈,于无声处,展现生命的蓬勃,在手臂间勾勒人性的高洁,一个朴素女子为我们呈现华丽的奇迹,心灵的震撼不需要语言,你在我们心中是最美的。
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的节目《千手观音》堪称“绝美的舞蹈”,以邰丽华为代表的演员,将生命之美演绎得让人惊叹。这段颁奖词将叙述、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融在一起,浑然天成。
(四)言简意丰,自然流畅音韵美。
颁奖词一般很简短。这就要求语言高度浓缩,言简意赅。这样的语言往往字字珠玑、意蕴丰富,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同时还要求语言自然流畅,音韵铿锵悦耳,富有音乐美。
(五)抓住特征:生理特征和职业特征
丁晓兵:这个用左手敬军礼的人,我们以他为骄傲。
黄舸:„„一个四肢无力的孩子,每天都在和死神赛跑„„
李丽:身体被命运抛弃,心灵却唱出强者的歌„„她用轮椅为爱心画出最美的轨迹。 邰丽华:从不幸的谷底到艺术的巅峰,于无声处再现生命的蓬勃,在手臂间勾勒人性的高洁„„
练习:周星驰,从不起眼的小小龙套到举世闻名的喜剧之王。史铁生,从20岁失去双腿到用手中的钢笔写出一片天,请结合他们的姓名和生理职业特征,写一小段话,50字以内。(二者任选一)
参考答案:描摹小人物的辛酸悲喜,挖掘最底层的正邪善恶。用离奇和夸张揭示缘与劫的真谛,用荒诞和诙谐演绎笑与泪的人生。本是群星中最不起眼的小角色,他却努力发光让自己照彻整个天空,他是一颗驰过香港影坛的神奇彗星!
注意:表达生理缺陷,不可太过直接,要运用修辞使之含蓄。
(六)化用诗句名言和歌词
阅读下面几段颁奖辞,总结其规律。
孟祥斌:风萧萧,江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他在冰冷的河水中睡去,给我们一个温暖的启示。
谢延信:当命运的暴风雨袭来时,他横竖不说一句话,生活的重担压在肩膀上,他的头却从没有低下!他就像是一匹老马,没有驰骋千里,却一步一步地到达了善良的峰顶。
霍英东:生于忧患,以自强不息成就人生传奇。逝于安乐,用赤诚赢得生前身后名。他有这样的境界:达则兼济天下。
林秀贞:用30载爱心让一村之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练习2:
盲人歌者杨光,请结合他的姓名和生理职业特点,再运用化用名句的方法(现代诗歌古诗不限)写一段颁奖辞,50字以内。
颁奖词的写法:
(一)大笔写意,点明人物的事迹。
(二)纵深开掘,彰显人物的精神。
(三)综合表达,事、理、情有机融合。
(四)言简意丰,自然流畅音韵美。
(五)抓住特征:生理特征和职业特征。
(六)化用诗句名言和歌词。
四、颁奖辞的常用手法
1、对偶和对称
沙场带兵敢称无愧无悔,把守国门能说有骨有节。
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
一个真正的战士,在和平年代也能找到自己的方向;一个忠诚的战士,在垂危的时候,不会忘记自己的使命。
小结:所谓对称句,就是两两对举出现,字数大致相同,句式大致整齐。
比如”如果人生是一首歌曲,童年就是轻灵跳跃的前奏;如果人生是一个故事,童年就是充满悬念的开头;
对偶是将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成对地排列起来的修辞法。对字数、词性、平仄都有要求。而在具体操作时,我们只要做到句式整齐、词性相对,字数相等就可以了,平仄可以不加考虑。
2、比喻的技巧
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博喻式)
他像一把号角,让理想与激动,在士兵心中蔓延。
他来自人群,像一粒尘土,微薄、微细、微乎其微,寻找不到,又随处可见。(喻体扩展式)
五、注意格调,以赞扬精神,褒奖贡献为主要精神。
烟花陨落,满地尘埃,绽开时绝地妖娆,消失处了无声息。没有人知道你倒下时的巨痛会不会变成春天的草叶,只听见山海关的风里有诗坛寂寞的叹息„„
你沿着铁轨以梦为马去寻找永远,你以告别的方式去周游世界,你扑倒的姿势不叫诀别而叫做涅槃。你这海的儿子是那个时代真正的神话:你用诗歌诠释了真理、圣洁和温暖的真谛。
小结:点化姓名成奇句,抓住特征是必须,名句歌词适当引,修辞主题要牢记。
201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详细事迹及其颁奖词
2013-02-20 09:13 “感动中国”2012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于2013年2月19日晚8点在央视一套综合频道播出,罗阳、林俊德、李文波、张丽莉、陈家顺、陈斌强、周月华艾起夫妇、何玥、高秉涵、高淑珍被选为年度人物。下面请跟我们一起走进爱与感动的海洋—— “感动中国”人物 拨动心灵深处的弦。
总有一种力量让人泪流满面。在2012年度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人物的节目录制现场,无论是观众,还是主持人、受访者,似乎都被一种无声的精神力量感动着,不经意间热泪盈眶。
2012年度的“感动中国”人物,有的是从事国家高科技研究工作的院士、工程师,有的是负责一方工作的人民公仆,更多的则是“小人物”。他们中有些人为国家、民族贡献出了全部青春甚至生命,更多的则是在看似波澜不惊的平凡生活中赢得了尊重。
当物欲的强光让人迷失,当财富与权力霸占一席之地,当社会的价值取向被影响……静下心来听一听这些人物的故事吧,他们用自己的生命热忱让你我重拾感动与感激之情,拨动你我心灵深处最柔软的那根弦。
1.林俊德:工作到最后一刻
【颁奖词】大漠,烽烟,马兰。平沙莽莽黄入天,英雄埋名五十年。剑河风急云片阔,将军金甲夜不脱。战士自有战士的告别,你永远不会倒下!
【事迹】林俊德,中国工程院院士、总装备部某基地研究员林俊德,2012年病逝。 林俊德入伍52年,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倾尽心血,在癌症晚期,仍以超常的意志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林俊德的中学和大学都是靠政府助学金完成的。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从事核试验研究。由于核爆炸具有极大的破坏性,测量仪器研制一直存在很大难度。林俊德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独立创新制作了钟表式压力自记仪,为测量核爆炸冲击波参数提供了完整可靠的数据。在之后40多年的科研旅途中,他先后获得30多项科技成果。
2012年5月4日,他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为了不影响工作,他拒绝手术和化疗。5月26日,因病情突然恶化,他被送进重症监护室。醒来后,他强烈要求转回普通病房,他说:“我是搞核试验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现在最需要的是时间。”
林俊德住院期间,整理移交了一生积累的全部科研试验技术资料;多次打电话到实验室指导科研工作。5月31日上午,已极度虚弱的林俊德,先后9次向家人和医护人员提出要下床工作。于是,病房中便出现了震撼人心的一幕:病危的林俊德,在众人的搀抬下,向数步之外的办公桌,开始了一生最艰难也是最后的冲锋……
5小时后,心电仪上波动的生命曲线,从屏幕上永远地消失了。这位军人,完成了生命中最后的冲锋。
临终前,林俊德交待:把我埋在马兰。马兰,一种在“死亡之海”罗布泊大漠中仍能扎根绽放的野花。坐落在那里的中国核试验基地,就是以这种野花来命名的。
2.陈斌强:“绑着”母亲上班的孝子
【颁奖词】小时候,这根布带就是母爱,妈妈用它背着你。长大了,这布带是儿子的深情,你用它背着妈妈。有一天,妈妈的记忆走远了,但爱不会,它在儿女的臂膀上一代代传承。
【事迹】陈斌强,38岁,浙江磐安县冷水镇中心学校初中语文教师。
陈斌强9岁时父亲车祸去世,妈妈独自抚养三个孩子长大。2007年,妈妈得了老年痴呆症,丧失了日常生活能力。
一天,陈斌强的姐姐在无意中提到,妈妈最大的愿望就是和儿子住在一起。陈斌强回忆起多年来妈妈对自己的付出,他决定再困难也不会丢下妈妈。
那时,陈斌强的儿子不到两岁,妻子建议他把妈妈送到养老院去,他说:“一个连儿子都不认识的老人,送到养老院,被欺负了怎么办?”为了照顾妈妈,他硬是把儿子提前一年送进幼儿园。
为了能每天亲自照顾母亲,他每天用一根布条把母亲绑在自己身上,骑着电动车行驶30公里去学校上班。开始同事们都不太理解,说:“这样带在身边照顾,一两天倒可以,一年两年怎么吃的消?”可陈斌强做到了,一连五年,风雨无阻带着妈妈上班。
照顾母亲的生活异常辛苦。陈斌强一天到晚连轴转:晚上9时,服侍母亲睡下;凌晨1时,准时起床抱母亲上厕所;清晨5时,闹钟响起,他要赶在师生之前起床,将母亲房间打扫干净,处理好母亲的大小便;早上7时喂过母亲吃饭后,开始学校一天的工作。
尽管生活上的事儿很多,可是陈斌强的教学任务却一点也没落下,他教着两个班语文,负责教初一学生广播体操,总管学校体艺2+1活动。他总说:“我是跑着走的。”
3. 何玥:主动捐献器官的小学生
【颁奖词】正是花样年华,你却悄然离开。你捐出自己,如同花朵从枝头散落,留得满地清香。命运如此残酷,你却像天使一样飞翔。你来过,你不曾离开,你用平凡生命最后的闪光,把人间照亮。
【事迹】人物介绍:何玥,女,12岁,广西桂林人,小学生。因肿瘤扩散至脑部组织,2012年11月脑死亡。在她听说自己的生命只剩3个月时,决定将自己的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
“虽然我们的女儿没了,但我们帮她完成了心愿,我们很欣慰!”在演播室,何玥的父母从走上舞台的那一刻起,就几度泣不成声。
去年4月,何玥即将小学毕业之时,被查出患有高度恶性小脑胶质瘤。9月初,她的病情突然复发,肿瘤扩散至脑部组织。在听说生命只剩3个月时,何玥做出了父母亲人都难以理解的决定……
那天,何玥对刚打工回家的父亲说的第一句话是,“爸爸,我想把器官捐出去,行不行?”吓了一大跳的父亲把何玥骂了一顿,因为按桂林老家的风俗,人死后尸体被剖开无异于大逆不道。何玥哭了:“我希望能尽自己的能力给别人生的希望。”最终,爸爸妈妈含泪同意了。11月17日凌晨0时10分,小何玥在医院里走完了短短12年的人生路。凌晨4时,她的两个肾被送到解放军第181医院捐给了两名患者,她的肝也救助了需要的病患。
在旁人眼里,何玥一直是个品学兼优有爱心的孩子。家里满满一面墙贴着“三好学生”之类的荣誉奖状。2008年汶川地震时,她曾让父母捐出一个月的工资。被查出脑瘤后,学校为她捐钱,她却要把钱捐给更需要的人……
为了给小何玥治病,何玥父母已经欠下了10万元的债务。但为了完成女儿的遗愿,他们拒绝了器官捐献的补贴,也从未主动找过接受何玥器官救助的患者。他们想以最美的方式,实现女儿的“最美愿望”。
4.陈家顺:“变身”民工的“卧底局长”
【颁奖词】为乡亲卧底,你吃遍所有的苦,为百姓打工,你换来群众最多的甜。你乔装改扮,却藏不住心底最深的惦念;你隐姓埋名,可我们都知道你是谁,为了谁。
【事迹】人物介绍:1968年出生,云南省沾益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沾益县驻浙江义乌劳务工作站站长。为保障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利益,从2007年9月起,陈家顺先后深入多家用工企业,以农民工的身份应聘到企业“卧底”打工。
在很多被陈家顺关照过的农民工眼里,“陈老师”好像什么都不怕。但陈家顺说自己有“软肋”,最怕的就是“老百姓说你们干部骗人”。
现年45岁的陈家顺,是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记者在演播室内见到他,腰板挺直,但身材明显单薄,脸上多少看得出知识分子气息。虽然在舞台上尽力放慢步伐,但他仍没法儿掩饰平日走路频率很快的习惯。
几年前,陈家顺被派往浙江义乌,担任义乌劳务工作站站长。麻烦事接踵而来:此前劳务输出由乡镇、村负责宣传动员,但是乡亲出去后常说外面的情况和听到的宣传不一样。陈家顺成了乡亲们的“出气筒”,有打工者甚至想揍他一顿。
陈家顺辗转反侧,问题出哪儿了?为把真实的用工信息传达给乡亲,也为了更好地给乡亲们维权,他下了决心:以一个普通农民工的身份去求职,实地体验农民工的生活工作。 不曾想,一“卧底”就是好几年。他几次进出工厂和农民工子弟学校,当过组装工、装卸工,看过仓库,当过“猪倌”。“你是农民工吗?”他说刚开始“卧底”时,别人常直截了当地问他,因为他的书生气与干活手势,看着十有八九是个“假民工”。去一家养殖场面试时,陈家顺特意摘掉了400多度的近视眼镜,厂方说他不像养猪人,他立马回应“别看我像不像,要看我是不是能干得下来!”
“最受不了难闻的气味,开始两天连饭都吃不下去,直到一周后才基本适应。每天早上起来最辛苦的就是清洗猪舍,刚开始时要花3小时才清洗完,后来熟能生巧,只花1小时就能干完了。”一个月后,陈家顺在重点收集了工作环境、生活条件、工资待遇、子女上学等“情报”后辞职,推荐了几位乡亲来这里务工。
为了尽可能多地了解各行业信息,陈家顺逼着自己快速学习、上手。比如,刚学会养猪,又得适应工厂流水线上的作业。“卧底”打工时,但凡找到用工条件相对优越的,总会眼前一亮。他曾应聘到一家中等规模的饰品厂,待遇和条件很不错:保底工资不低,因工作需要加班,厂里会补发加班费,还有免费的工作餐。一个月后,他介绍了20多名老乡过来,事先郑重其事和老板谈好条件:报销工人过来的车费,每月的工资按时发,尽量给工人安排技术性岗位……
有人说他这样做太辛苦了,他却认个死理:“别总觉得老百姓抱怨多,其实他们讲究的就是实在和信任。你提供的用工信息与实际情况相差十万八千里,怎么指望大伙儿相信你?我们当官的,如果今天的事情都做不好,又怎么指望让老百姓相信你描绘的蓝图?”
陈家顺爱给自己找麻烦,很多农民工朋友都有他的手机号,他早已把自己当成了他们中的一分子。“我们再辛苦,终究背后是有组织依靠的,而农民工呢?他们漂泊异乡,无依无靠,那是真的辛苦!”随着在媒体上的曝光率不断增多,现在陈家顺“卧底”越来越难了,但他说,只要心里装着农民工朋友,即便换个方式,也可以为他们做事。
5.高淑珍:守护“炕头课堂”14载
【颁奖词】粗糙的手支起课桌,宽厚的背挡住风雨。有了爱,小院里的孩子一天天茁壮起来。你的心和泥土一样质朴,你洒下辛苦的种子,善良会生长成参天大树。
【事迹】高淑珍,56岁,河北滦南县司各庄镇洼里村普通农村妇女。她的儿子王利国4岁得了类风湿,落下残疾,到上学年龄不能上学。高淑珍心疼儿子,想在家办个小课堂。由于附近村庄也有些因肢残不能上学的孩子,1998年4月她的“炕头课堂”开讲。老师是女儿王国光,5个孩子、4张课桌、2块小黑板和借来的旧课本……高淑珍家里响起读书声。 “炕头课堂”一开就是14年。14年间,她接收了近百名残疾孩子,却从未收过一分钱。母女二人每天用自行车接送孩子,中午就在她家一起吃大锅饭。渐渐地,自行车接不过来,她一咬牙买了旧面包车。有两个肢残严重的孩子,她怕路上颠坏了,就一直抱怀里。再后来,为让孩子少受罪,她索性让孩子住在家里,免费吃住读书。
慕名而来的孩子越来越多,高淑珍为多挣几个钱,每天天不亮就骑着自行车,驮着批发来的日用品赶集,一骑就是100多里地。有时下大雪没有集市,高淑珍就走街串户地卖。她说,“我一天出去挣十块、二十块,给孩子买点好吃的,我心里头欢喜,骑着车子都有劲。”
6.张丽莉:“最美女教师”
【颁奖词】别哭,孩子,那是你们人生最美的一课。你们的老师,她失去了双腿,却给自己插上了翅膀;她大你们不多,却让我们学会了许多。都说人生没有彩排,可即便再面对那一刻,这也是她不变的选择。
【事迹】张丽莉,女,28岁。从哈尔滨师范大学毕业后,分配到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任初三(3)班班主任。
2012年5月8日,放学时分,张丽莉在路旁疏导学生。一辆停在路旁的客车,因驾驶员误碰操纵杆失控,撞向学生,危急时刻,张丽莉向前一扑,将车前的学生用力推到一边,自己却被撞倒了。
车轮从张丽莉的大腿辗压过去,肉都翻卷起来,路面满是鲜血,惨不忍睹。被轧伤后她有时清醒有时昏迷,在送医院的途中,还对大家说:要先救学生。昏迷多天后,张丽莉醒来的第一句话是:“那几个孩子没事吧!”
经过抢救,张丽莉被迫高位截肢。她的亲人和医护人员都不敢想象她知道真相的后果会是怎样,但张丽莉很快接受了事实,还反过来安慰父亲说:“当时车祸的场景我还记得,很幸运,如果车轮从我的头碾过去,你们就看不到我了,我救了学生,也保住了命,今后一定会幸福的。”
有人问张丽莉,“你后悔吗?”她回答:“不后悔。这样做是我的本能。我已经28岁了,我已和父母度过28年的快乐时光。那些孩子还小,他们的快乐人生刚刚开始。”
7.李文波:南沙守礁97个月
【颁奖词】二十年坚守,你站成了一块礁石,任凭风吹浪打。却只能愧对青丝白发。你也有梦,可更知肩上的责任比天大。你的心中自有一片海,在那里,祖国的风帆从不曾落下。
【事迹】李文波,男,48岁,山东平度人,中国海军南海守礁士兵。
李文波21岁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当年入伍,三年后赴南沙永暑礁守礁。
20多年来,他先后29次赴南沙执行守礁任务,累计守礁97个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军内外气象部门提供水文气象数据140多万组,创造了国内守礁次数最多、时间最长、
成果最丰的纪录,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度评价。
长期恶劣环境下的生活,李文波的身体大不如从前,风湿病越来越重,但他仍然坚持一次不落地守礁,还经常顶替战友。除了坚守岗位,李文波还不断创新,为守礁工作总结经验,编写教材。他设计出了南沙第一套水文气象月报表程序,还编撰完成了《海洋水文气象观测教材》。
为了守礁,李文波亏欠家里太多。他新婚5天后回到南沙,20多年来,与妻子真正在一起的时间不到3年。2003年4月,李文波第一次回到老家,才知道母亲已经卧病在床3年, 2005年9月,母亲病危,李文波回到老家陪伴母亲仅十天,就接到执行南沙守礁的命令,在前往南沙的舰艇上他接到了母亲病逝的消息,一个人长跪在甲板上向北方失声痛哭。 李文波说:“南沙守礁是我一生的荣耀,就算下辈子坐轮椅,也没什么后悔的!”
8. 高秉涵:执着归乡的台湾老兵
【颁奖词】海峡浅浅,明月弯弯。一封家书,一张船票,一生的想念。相隔倍觉离乱苦,近乡更知故土甜。少小离家,如今你回来了,双手颤抖,你捧着的不是老兵的遗骨,一坛又一坛,都是满满的乡愁。
【事迹】人物介绍:台湾律师,老兵。1936年出生于山东菏泽。高秉涵的一生,凝聚了所有台湾老兵经历的坎坷和艰辛,同时也见证了海峡两岸从隔绝到沟通的一段特殊历史。 初登央视演播厅,74岁的高秉涵颤颤巍巍。他说,腿脚还挺利落,只是实在难以抑制激动的心情。从后台走到舞台中央,是一段起伏弯曲的布景桥,高秉涵却把这看作黄河、长江,是任何一切能勾连起他对故乡强烈思念的图景。
家是什么?高秉涵说:“家就是这个曾经再怎么努力都回不来的地方,但我从没有放弃过努力!”60多年生活在台湾,镌刻在高秉涵脑海中的却是另一个地名:山东菏泽。他出生在菏泽,在那儿度过了年少时光,菏泽才是他的家乡。高秉涵想家,但也深知,对他这样一个大半生住在海岛上的“外省人”来说,通往家乡的路意味着什么。
高秉涵不愿去回忆离开母亲、离开老家村庄的清晨,可那个清晨总会从记忆中清晰地跳出来。1948年,山东菏泽处于国共两党“拉锯区”,高秉涵的父亲高金锡被枪毙,母亲宋书玉告诉他,“因为你父亲是国民党”。
当国民政府所属军队及地方各级政府开始陆续向长江以南撤退时,宋书玉将曾经参加过“三青团”的儿子送到国民政府在南京设立的“流亡学校”。在儿子高秉涵的印象里,一辈子都在小学教书的母亲几乎没经历过团圆:两个女儿在抗战初期外出求学没了音信,而后丈夫死了,又决定让儿子离开。少年高秉涵用了6个月,穿越6个省份,足足走了2000多里地,挤上了由厦门开往金门的班船。数十年后,他在图书馆翻查史料,发现自己乘坐的,是那年由厦门驶往台湾的最后一班船,日期是1949年10月16日。而半个月前,在遥远的北京,新中国宣布成立。
对所有从各个港口逃至台湾的人来说,回家是最迫切的梦想,可他们中大部分人都未能踏上故土与亲人团聚。其中一人,甚至被高秉涵宣判了死刑——1963年,高秉涵从台湾国防管理学院法律系毕业后,被派往金门任审判员,“金门逃兵”是他审理的第一个案子。 那个“金门逃兵”的家就在对岸厦门,他本是渔民,与偏瘫的母亲相依为命,在一次给母亲抓药的路上被强拉入伍到了台湾。碰上天气晴朗时,隔着并不宽阔的海峡,一眼就能看到家乡,他决定利用自己的渔夫本领游回家。他偷偷搞到一个汽车轮胎,趁人不注意时坐轮胎下海,游了整整一夜。天快亮时,他到岸了。海水冲涩了眼睛,他尚未看清便举手大喊:“我是从小金门逃来的,没带武器!”可没想到,他游了一整夜,最终却游回了金门海岸。一星
期后,这个因“回家”获罪的“金门逃兵”被处以极刑。高秉涵哭得难以自已,他对这份即使拼掉性命也要回家的心情感同身受。
高秉涵曾想过各种办法联系母亲。1979年,大陆与台湾尚无法通信,他委托美国的同学帮忙寄出第一封家书。他也不知道自己的村子是否仍在,就写了“山东菏泽市西北35里地处高庄”,收信人是母亲“宋书玉”。不长的信中,他写道:“我之所以要艰苦奋斗地活下去,就是为有朝一日能再见到我娘一面,绝不会像两个姐姐一样,在抗日战争爆发时,就生死不明……娘,我会活着回来!”高秉涵不知道,在海峡这头,杳无音信的两个姐姐实际上去了延安,当上了共产党干部,在他踏上逃难路那年才第一次回家。年迈的母亲找回了女儿们,却失去了儿子的音讯。等待终于耗尽了她的全部生命,就在这封信辗转寄达的一年前,宋书玉逝世于吉林辽源……
如今,两岸已经开通直航,回家不再如先前那般艰辛。200多个从菏泽一路历经战火和逃难来到台湾的同乡,组成了“菏泽旅台同乡会”,高秉涵来台时年龄最小,在同乡会里最年轻,被推选为会长。他视每一个同乡为亲人,虽已无法再见母亲,他却尽力帮每一个同乡与亲人团聚。74岁高龄的他,仍坚持每年清明或中秋陪伴想要回家的同乡一起返乡。
“我答应过他们,只要还有一个人要回家,我就陪着他们一起回来。”对每一个希望魂归故里的乡亲,他都会亲手带上骨灰坛,站到菏泽老家的村头,完成骨灰主人生前的愿望。
9.周月华、艾起:“爬”遍青山送医上门
【颁奖词】她背起药箱,他再背起她。他心里装的全是她,而她的心里还装着整个村庄。一条路,两个人,二十年。大山巍峨,溪水蜿蜒,月华皎洁,爱正漫漫的升起。
【事迹】周月华,女,43岁,重庆市北碚区柳荫镇西河村乡村医生,艾起是她的丈夫。 周月华出生后8个月被诊断为先天性小儿麻痹症,左腿残疾,这一切并没有摧垮她生活的意志。凭着自己的执着,周月华完成了中学学业并成功从卫校毕业。
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周月华因身体残疾而四处碰壁。后来,看到乡亲们每次都要步行几个小时才能到镇上医院看病,她就动了行医的心思。
周月华将平时省吃俭用下来的200元加上家中仅有的600元储蓄作为开诊所的启动资金,又把家里堂屋修整了出来做场地,药品采购则靠两个弟弟用小竹筐一筐筐往回背 ,1990年11月,周月华的“柳荫镇西河村卫生室”终于正式挂牌营业了。
“我喜欢我的工作,喜欢我现在所做的一切。” 周月华说道,“住在偏远地方,农民看病要走上好几小时。所以我现在做多一点,让乡亲们少跑一点,少花一点,自己会感到很开心。” 最开始行医时,周月华右肩挎的是药箱,左肩杵着拐杖在山间艰难行走,这种行医方式直到她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二条左腿――她的丈夫,艾起。
周月华和艾起结婚之后,无论上山涉水,刮风下雨,只要有出诊,艾起便会揽起周月华的手,用宽阔的后背将她背到病人家里。“背你一辈子,我无怨无悔!”这个男人用20年的行动,默默支持着妻子的事业。
二十多年来,她硬是靠着拐杖和丈夫的后背,“爬”遍了方圆13平方公里的大小山岭,为辖区近5000村民带去了医疗服务。
“没有他,这么多年,我做不到的。”周月华说道,“他是我这辈子的第二条左腿。”“我背着她走了18年。我说过要背她一辈子,就要实现这个诺言,永远都不放弃。”周月华的丈夫艾起说。
10. 罗阳:用生命托举歼-15
【颁奖词】如果你没有离开,依然会,带吴钩,巡万里关山。多希望你只是小憩,醉一下再挑灯看剑,梦一回再吹角连营。你听到了么?那战机的呼啸,没有悲伤,是为你而奏响!
【事迹】罗阳,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长、总经理。2012年11月25日,随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参与舰载机起降训练的罗阳,在执行任务时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心原性猝死,不幸殉职。
罗阳1982年毕业于北京航天航空大学高空设计专业。他所在的沈飞集团是中国重要的歼击机研制生产基地。在他担任中航工业沈飞董事长、总经理的5年,是沈飞新型号飞机任务最多、最重的5年。他采取多种措施推动研制进度,创造了新机研制提前18天总装下线,从设计发图到成功首飞仅用10个半月的奇迹。
2012年1月,罗阳担任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舰载机歼-15研制现场总指挥。没有经验,也没有现成的关键技术可以借鉴,航空制造大国对技术的封锁,留给航空人的只有自主创新一条路可走。在航母上,罗阳坚持亲力亲为,与科研人员一起整理试验数据,观看每次起降过程,记录和分析飞机状态,出现身体不适,也没有中途下舰,甚至都没有去找医护人员检查,直至人生最后一刻。
11.湄公河“10·5惨案”专案组:抓获糯康(特别致敬奖)
刘跃进,男,53岁。现任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公安部禁毒局局长,湄公河“105案”专案组组长。
2011年10月,东南亚缅泰边境的“糯康集团”制造“湄公河105惨案”,杀害13名中国船员,震惊世界。公安部禁毒局局长刘跃进带领专案组成员,深入案发地,经过6个多月的努力,将策划实施“105”的特大武装贩毒集团首犯糯康抓获。
湄公河“105案”密谋策划于境外、组织实施于境外、犯罪后又逃匿藏身于境外,中国公安机关的侦查、调查、取证、抓捕等工作主要在境外开展,犯罪首领糯康与地方势力关系良好。这都给案件的侦破带来了极大难度。
糯康的大本营主要是在湄公河的缅甸一侧,他和他手下骨干分子多数时间待在缅甸。被警方追捕后,糯康逃走杳无音讯。今年2到4月间,专案组的调查进入了低潮,东南亚各国警方都认为,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刘跃进带领干警不断搜集新线索,并据此调整策略。为了把糯康挤到老挝,刘跃进积极和缅甸的军方警方加强联系,督促他们加强对糯康的清剿。终于,经过六个月的努力,糯康在老挝被抓获。
2012年9月20日,“105案”开庭审理,11月6日首犯糯康被判处死刑。
湄公河“105”案成功侦破,告慰了逝者及家属,维护了我国法律的尊严,彰显了我国政府保护公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决心和能力,也树立了国际警务和司法合作的典范,有力打击了跨国犯罪活动,有效维护了湄公河流域安全。
“写好颁奖辞”教学设计
点化姓名成奇句,抓住特征是必须,名句歌词适当引,修辞主题要牢记
近年来,中央电视台每年都要举办各类专题性质的人物评选活动。如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年度经济人物、年度法制人物等等。这些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人物评选活动,旨在歌颂先进人物闪光的心灵、倡导某种人格精神、弘扬社会正气,从而体现我们时代的精神风貌。这类活动已成为社会公众十分关注的对象,并且已成为一种特定的电视文化现象。在颁奖典礼上,致颁奖词是不可缺少的环节。我们一方面被优秀人物的先进事迹所激励,同时我们又被深刻、优美的颁奖词所感染。
一、什么是颁奖词
颁奖词是在某一主题的颁奖典礼上,对获奖对象的事迹所作的一种陈述评价性的礼仪文稿。
通过这种宣读颁奖词的方式,让大众了解获奖对象的事迹以及所体现的一种超乎寻常的人格精神,从而取得一种教育的效果。因此,它必须借助于优美的语言文字对获奖对象进行准确的陈述与评价。
二、颁奖词的特点
(一)情感性
饱含情感,真挚赞美人物的事迹与精神,以达到以情感人的艺术效果。
(二)深刻性
对人物事迹的评价,必须体现一定的深度,触及人物的精神内核,将人物的壮举提升到一定的思想高度。
(三)简洁性
颁奖词非常精练简洁。为适应电视节目的播出时间要求,寥寥数句,即见人物的神韵与风采。
(四)系列性 在颁奖典礼上,授奖对象一般不是单个的,因此,这类文稿的写作往往是一个系列。尽管主题相同,但是具体人物对象的事迹不同。这就要求写作时必须做到因人定论、因事定调,有针对性地表达出每个人的个性特点。(对单个颁奖词可略)
三、颁奖词的写法
(一)大笔写意,点明人物的事迹。
写意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不求工细,注重神态的表现和抒发作者的情趣。在这里,引申为一种叙事方法,是指从大处着眼,抓住人物最主要的令人钦敬的事迹,简要概述,如同画写意画,力求用最简洁的笔墨,勾勒出丰满的笔下之物。
因此,颁奖词不要求详尽地交代人物事迹的来龙去脉或是细枝末节。在新闻传媒非常发达的时代,人物事迹点到为止,人们自然心领神会。
例如: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获奖者魏青刚的颁奖词: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为了一个陌生人,他在滔天巨浪中三进三出,危险面前,他根本不需要选择,因为这瞬间动作源自内心品质。从人群中一跃而出,又悄然回到人群中去,他,是侠之大者。
这段文字对魏青刚下海救人的事迹介绍,就是简洁的“他在滔天巨浪中三进三出”,至于具体的过程,没有去详细交代。但是英雄的侠义之举如在眉睫之前。这种大笔写意的手法,笔法简洁、描人绘物非常传神,显得气势宏大、撼人心魄。
(二)纵深开掘,彰显人物的精神。
对人物精神的赞美是颁奖词写作的重点,也是难点。通过人物的事迹,引出对人物精神的评价。因此,在颁奖词中,要体现出人物的闪光心灵、人格魅力,或是人物的坚强意志、
思想品质等等。要体现一定的哲理意味。
例如: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获奖者徐本禹的颁奖词:
如果眼泪是一种财富,徐本禹就是一个富有的人,在过去的一年里,他让我们泪流满面。从繁华的城市,他走进大山深处,用一个刚刚毕业大学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也许一个人力量还不能让孩子眼睛铺满阳光,爱,被期待着。徐本禹点亮了火把,刺痛了我们的眼睛。
这段文字对徐本禹的精神与责任感提炼得很到位。“如果眼泪是一种财富,徐本禹就是一个富有的人”,徐本禹以自己的行动让我们感动,这种感动源自于我们对他人格精神的钦敬。物质上不富有的他,以其义举获得了全社会的尊重,这比物质上的财富更有价值。这句话具有一定的哲理意味。他“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他的行为是发自内心的,体现了他的人生价值取向,因而通过这段文字,我们看到了徐本禹崇高的品质、闪光的心灵、忘我的人生境界。
(三)综合表达,事、理、情有机融合。
颁奖词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叙述、议论、抒情。这三种表达方式要求综合运用。将人物事迹、精神以及对人物的赞美之情有机融合在一起,做到水乳交融,自然成趣。 例如: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获奖者邰丽华的颁奖词:
从不幸的谷底到艺术的巅峰,也许你的生命本身就是一次绝美的舞蹈,于无声处,展现生命的蓬勃,在手臂间勾勒人性的高洁,一个朴素女子为我们呈现华丽的奇迹,心灵的震撼不需要语言,你在我们心中是最美的。
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的节目《千手观音》堪称“绝美的舞蹈”,以邰丽华为代表的演员,将生命之美演绎得让人惊叹。这段颁奖词将叙述、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融在一起,浑然天成。
(四)言简意丰,自然流畅音韵美。
颁奖词一般很简短。这就要求语言高度浓缩,言简意赅。这样的语言往往字字珠玑、意蕴丰富,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同时还要求语言自然流畅,音韵铿锵悦耳,富有音乐美。
(五)抓住特征:生理特征和职业特征
丁晓兵:这个用左手敬军礼的人,我们以他为骄傲。
黄舸:„„一个四肢无力的孩子,每天都在和死神赛跑„„
李丽:身体被命运抛弃,心灵却唱出强者的歌„„她用轮椅为爱心画出最美的轨迹。 邰丽华:从不幸的谷底到艺术的巅峰,于无声处再现生命的蓬勃,在手臂间勾勒人性的高洁„„
练习:周星驰,从不起眼的小小龙套到举世闻名的喜剧之王。史铁生,从20岁失去双腿到用手中的钢笔写出一片天,请结合他们的姓名和生理职业特征,写一小段话,50字以内。(二者任选一)
参考答案:描摹小人物的辛酸悲喜,挖掘最底层的正邪善恶。用离奇和夸张揭示缘与劫的真谛,用荒诞和诙谐演绎笑与泪的人生。本是群星中最不起眼的小角色,他却努力发光让自己照彻整个天空,他是一颗驰过香港影坛的神奇彗星!
注意:表达生理缺陷,不可太过直接,要运用修辞使之含蓄。
(六)化用诗句名言和歌词
阅读下面几段颁奖辞,总结其规律。
孟祥斌:风萧萧,江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他在冰冷的河水中睡去,给我们一个温暖的启示。
谢延信:当命运的暴风雨袭来时,他横竖不说一句话,生活的重担压在肩膀上,他的头却从没有低下!他就像是一匹老马,没有驰骋千里,却一步一步地到达了善良的峰顶。
霍英东:生于忧患,以自强不息成就人生传奇。逝于安乐,用赤诚赢得生前身后名。他有这样的境界:达则兼济天下。
林秀贞:用30载爱心让一村之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练习2:
盲人歌者杨光,请结合他的姓名和生理职业特点,再运用化用名句的方法(现代诗歌古诗不限)写一段颁奖辞,50字以内。
颁奖词的写法:
(一)大笔写意,点明人物的事迹。
(二)纵深开掘,彰显人物的精神。
(三)综合表达,事、理、情有机融合。
(四)言简意丰,自然流畅音韵美。
(五)抓住特征:生理特征和职业特征。
(六)化用诗句名言和歌词。
四、颁奖辞的常用手法
1、对偶和对称
沙场带兵敢称无愧无悔,把守国门能说有骨有节。
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
一个真正的战士,在和平年代也能找到自己的方向;一个忠诚的战士,在垂危的时候,不会忘记自己的使命。
小结:所谓对称句,就是两两对举出现,字数大致相同,句式大致整齐。
比如”如果人生是一首歌曲,童年就是轻灵跳跃的前奏;如果人生是一个故事,童年就是充满悬念的开头;
对偶是将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成对地排列起来的修辞法。对字数、词性、平仄都有要求。而在具体操作时,我们只要做到句式整齐、词性相对,字数相等就可以了,平仄可以不加考虑。
2、比喻的技巧
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博喻式)
他像一把号角,让理想与激动,在士兵心中蔓延。
他来自人群,像一粒尘土,微薄、微细、微乎其微,寻找不到,又随处可见。(喻体扩展式)
五、注意格调,以赞扬精神,褒奖贡献为主要精神。
烟花陨落,满地尘埃,绽开时绝地妖娆,消失处了无声息。没有人知道你倒下时的巨痛会不会变成春天的草叶,只听见山海关的风里有诗坛寂寞的叹息„„
你沿着铁轨以梦为马去寻找永远,你以告别的方式去周游世界,你扑倒的姿势不叫诀别而叫做涅槃。你这海的儿子是那个时代真正的神话:你用诗歌诠释了真理、圣洁和温暖的真谛。
小结:点化姓名成奇句,抓住特征是必须,名句歌词适当引,修辞主题要牢记。
201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详细事迹及其颁奖词
2013-02-20 09:13 “感动中国”2012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于2013年2月19日晚8点在央视一套综合频道播出,罗阳、林俊德、李文波、张丽莉、陈家顺、陈斌强、周月华艾起夫妇、何玥、高秉涵、高淑珍被选为年度人物。下面请跟我们一起走进爱与感动的海洋—— “感动中国”人物 拨动心灵深处的弦。
总有一种力量让人泪流满面。在2012年度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人物的节目录制现场,无论是观众,还是主持人、受访者,似乎都被一种无声的精神力量感动着,不经意间热泪盈眶。
2012年度的“感动中国”人物,有的是从事国家高科技研究工作的院士、工程师,有的是负责一方工作的人民公仆,更多的则是“小人物”。他们中有些人为国家、民族贡献出了全部青春甚至生命,更多的则是在看似波澜不惊的平凡生活中赢得了尊重。
当物欲的强光让人迷失,当财富与权力霸占一席之地,当社会的价值取向被影响……静下心来听一听这些人物的故事吧,他们用自己的生命热忱让你我重拾感动与感激之情,拨动你我心灵深处最柔软的那根弦。
1.林俊德:工作到最后一刻
【颁奖词】大漠,烽烟,马兰。平沙莽莽黄入天,英雄埋名五十年。剑河风急云片阔,将军金甲夜不脱。战士自有战士的告别,你永远不会倒下!
【事迹】林俊德,中国工程院院士、总装备部某基地研究员林俊德,2012年病逝。 林俊德入伍52年,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倾尽心血,在癌症晚期,仍以超常的意志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林俊德的中学和大学都是靠政府助学金完成的。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从事核试验研究。由于核爆炸具有极大的破坏性,测量仪器研制一直存在很大难度。林俊德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独立创新制作了钟表式压力自记仪,为测量核爆炸冲击波参数提供了完整可靠的数据。在之后40多年的科研旅途中,他先后获得30多项科技成果。
2012年5月4日,他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为了不影响工作,他拒绝手术和化疗。5月26日,因病情突然恶化,他被送进重症监护室。醒来后,他强烈要求转回普通病房,他说:“我是搞核试验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现在最需要的是时间。”
林俊德住院期间,整理移交了一生积累的全部科研试验技术资料;多次打电话到实验室指导科研工作。5月31日上午,已极度虚弱的林俊德,先后9次向家人和医护人员提出要下床工作。于是,病房中便出现了震撼人心的一幕:病危的林俊德,在众人的搀抬下,向数步之外的办公桌,开始了一生最艰难也是最后的冲锋……
5小时后,心电仪上波动的生命曲线,从屏幕上永远地消失了。这位军人,完成了生命中最后的冲锋。
临终前,林俊德交待:把我埋在马兰。马兰,一种在“死亡之海”罗布泊大漠中仍能扎根绽放的野花。坐落在那里的中国核试验基地,就是以这种野花来命名的。
2.陈斌强:“绑着”母亲上班的孝子
【颁奖词】小时候,这根布带就是母爱,妈妈用它背着你。长大了,这布带是儿子的深情,你用它背着妈妈。有一天,妈妈的记忆走远了,但爱不会,它在儿女的臂膀上一代代传承。
【事迹】陈斌强,38岁,浙江磐安县冷水镇中心学校初中语文教师。
陈斌强9岁时父亲车祸去世,妈妈独自抚养三个孩子长大。2007年,妈妈得了老年痴呆症,丧失了日常生活能力。
一天,陈斌强的姐姐在无意中提到,妈妈最大的愿望就是和儿子住在一起。陈斌强回忆起多年来妈妈对自己的付出,他决定再困难也不会丢下妈妈。
那时,陈斌强的儿子不到两岁,妻子建议他把妈妈送到养老院去,他说:“一个连儿子都不认识的老人,送到养老院,被欺负了怎么办?”为了照顾妈妈,他硬是把儿子提前一年送进幼儿园。
为了能每天亲自照顾母亲,他每天用一根布条把母亲绑在自己身上,骑着电动车行驶30公里去学校上班。开始同事们都不太理解,说:“这样带在身边照顾,一两天倒可以,一年两年怎么吃的消?”可陈斌强做到了,一连五年,风雨无阻带着妈妈上班。
照顾母亲的生活异常辛苦。陈斌强一天到晚连轴转:晚上9时,服侍母亲睡下;凌晨1时,准时起床抱母亲上厕所;清晨5时,闹钟响起,他要赶在师生之前起床,将母亲房间打扫干净,处理好母亲的大小便;早上7时喂过母亲吃饭后,开始学校一天的工作。
尽管生活上的事儿很多,可是陈斌强的教学任务却一点也没落下,他教着两个班语文,负责教初一学生广播体操,总管学校体艺2+1活动。他总说:“我是跑着走的。”
3. 何玥:主动捐献器官的小学生
【颁奖词】正是花样年华,你却悄然离开。你捐出自己,如同花朵从枝头散落,留得满地清香。命运如此残酷,你却像天使一样飞翔。你来过,你不曾离开,你用平凡生命最后的闪光,把人间照亮。
【事迹】人物介绍:何玥,女,12岁,广西桂林人,小学生。因肿瘤扩散至脑部组织,2012年11月脑死亡。在她听说自己的生命只剩3个月时,决定将自己的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
“虽然我们的女儿没了,但我们帮她完成了心愿,我们很欣慰!”在演播室,何玥的父母从走上舞台的那一刻起,就几度泣不成声。
去年4月,何玥即将小学毕业之时,被查出患有高度恶性小脑胶质瘤。9月初,她的病情突然复发,肿瘤扩散至脑部组织。在听说生命只剩3个月时,何玥做出了父母亲人都难以理解的决定……
那天,何玥对刚打工回家的父亲说的第一句话是,“爸爸,我想把器官捐出去,行不行?”吓了一大跳的父亲把何玥骂了一顿,因为按桂林老家的风俗,人死后尸体被剖开无异于大逆不道。何玥哭了:“我希望能尽自己的能力给别人生的希望。”最终,爸爸妈妈含泪同意了。11月17日凌晨0时10分,小何玥在医院里走完了短短12年的人生路。凌晨4时,她的两个肾被送到解放军第181医院捐给了两名患者,她的肝也救助了需要的病患。
在旁人眼里,何玥一直是个品学兼优有爱心的孩子。家里满满一面墙贴着“三好学生”之类的荣誉奖状。2008年汶川地震时,她曾让父母捐出一个月的工资。被查出脑瘤后,学校为她捐钱,她却要把钱捐给更需要的人……
为了给小何玥治病,何玥父母已经欠下了10万元的债务。但为了完成女儿的遗愿,他们拒绝了器官捐献的补贴,也从未主动找过接受何玥器官救助的患者。他们想以最美的方式,实现女儿的“最美愿望”。
4.陈家顺:“变身”民工的“卧底局长”
【颁奖词】为乡亲卧底,你吃遍所有的苦,为百姓打工,你换来群众最多的甜。你乔装改扮,却藏不住心底最深的惦念;你隐姓埋名,可我们都知道你是谁,为了谁。
【事迹】人物介绍:1968年出生,云南省沾益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沾益县驻浙江义乌劳务工作站站长。为保障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利益,从2007年9月起,陈家顺先后深入多家用工企业,以农民工的身份应聘到企业“卧底”打工。
在很多被陈家顺关照过的农民工眼里,“陈老师”好像什么都不怕。但陈家顺说自己有“软肋”,最怕的就是“老百姓说你们干部骗人”。
现年45岁的陈家顺,是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记者在演播室内见到他,腰板挺直,但身材明显单薄,脸上多少看得出知识分子气息。虽然在舞台上尽力放慢步伐,但他仍没法儿掩饰平日走路频率很快的习惯。
几年前,陈家顺被派往浙江义乌,担任义乌劳务工作站站长。麻烦事接踵而来:此前劳务输出由乡镇、村负责宣传动员,但是乡亲出去后常说外面的情况和听到的宣传不一样。陈家顺成了乡亲们的“出气筒”,有打工者甚至想揍他一顿。
陈家顺辗转反侧,问题出哪儿了?为把真实的用工信息传达给乡亲,也为了更好地给乡亲们维权,他下了决心:以一个普通农民工的身份去求职,实地体验农民工的生活工作。 不曾想,一“卧底”就是好几年。他几次进出工厂和农民工子弟学校,当过组装工、装卸工,看过仓库,当过“猪倌”。“你是农民工吗?”他说刚开始“卧底”时,别人常直截了当地问他,因为他的书生气与干活手势,看着十有八九是个“假民工”。去一家养殖场面试时,陈家顺特意摘掉了400多度的近视眼镜,厂方说他不像养猪人,他立马回应“别看我像不像,要看我是不是能干得下来!”
“最受不了难闻的气味,开始两天连饭都吃不下去,直到一周后才基本适应。每天早上起来最辛苦的就是清洗猪舍,刚开始时要花3小时才清洗完,后来熟能生巧,只花1小时就能干完了。”一个月后,陈家顺在重点收集了工作环境、生活条件、工资待遇、子女上学等“情报”后辞职,推荐了几位乡亲来这里务工。
为了尽可能多地了解各行业信息,陈家顺逼着自己快速学习、上手。比如,刚学会养猪,又得适应工厂流水线上的作业。“卧底”打工时,但凡找到用工条件相对优越的,总会眼前一亮。他曾应聘到一家中等规模的饰品厂,待遇和条件很不错:保底工资不低,因工作需要加班,厂里会补发加班费,还有免费的工作餐。一个月后,他介绍了20多名老乡过来,事先郑重其事和老板谈好条件:报销工人过来的车费,每月的工资按时发,尽量给工人安排技术性岗位……
有人说他这样做太辛苦了,他却认个死理:“别总觉得老百姓抱怨多,其实他们讲究的就是实在和信任。你提供的用工信息与实际情况相差十万八千里,怎么指望大伙儿相信你?我们当官的,如果今天的事情都做不好,又怎么指望让老百姓相信你描绘的蓝图?”
陈家顺爱给自己找麻烦,很多农民工朋友都有他的手机号,他早已把自己当成了他们中的一分子。“我们再辛苦,终究背后是有组织依靠的,而农民工呢?他们漂泊异乡,无依无靠,那是真的辛苦!”随着在媒体上的曝光率不断增多,现在陈家顺“卧底”越来越难了,但他说,只要心里装着农民工朋友,即便换个方式,也可以为他们做事。
5.高淑珍:守护“炕头课堂”14载
【颁奖词】粗糙的手支起课桌,宽厚的背挡住风雨。有了爱,小院里的孩子一天天茁壮起来。你的心和泥土一样质朴,你洒下辛苦的种子,善良会生长成参天大树。
【事迹】高淑珍,56岁,河北滦南县司各庄镇洼里村普通农村妇女。她的儿子王利国4岁得了类风湿,落下残疾,到上学年龄不能上学。高淑珍心疼儿子,想在家办个小课堂。由于附近村庄也有些因肢残不能上学的孩子,1998年4月她的“炕头课堂”开讲。老师是女儿王国光,5个孩子、4张课桌、2块小黑板和借来的旧课本……高淑珍家里响起读书声。 “炕头课堂”一开就是14年。14年间,她接收了近百名残疾孩子,却从未收过一分钱。母女二人每天用自行车接送孩子,中午就在她家一起吃大锅饭。渐渐地,自行车接不过来,她一咬牙买了旧面包车。有两个肢残严重的孩子,她怕路上颠坏了,就一直抱怀里。再后来,为让孩子少受罪,她索性让孩子住在家里,免费吃住读书。
慕名而来的孩子越来越多,高淑珍为多挣几个钱,每天天不亮就骑着自行车,驮着批发来的日用品赶集,一骑就是100多里地。有时下大雪没有集市,高淑珍就走街串户地卖。她说,“我一天出去挣十块、二十块,给孩子买点好吃的,我心里头欢喜,骑着车子都有劲。”
6.张丽莉:“最美女教师”
【颁奖词】别哭,孩子,那是你们人生最美的一课。你们的老师,她失去了双腿,却给自己插上了翅膀;她大你们不多,却让我们学会了许多。都说人生没有彩排,可即便再面对那一刻,这也是她不变的选择。
【事迹】张丽莉,女,28岁。从哈尔滨师范大学毕业后,分配到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任初三(3)班班主任。
2012年5月8日,放学时分,张丽莉在路旁疏导学生。一辆停在路旁的客车,因驾驶员误碰操纵杆失控,撞向学生,危急时刻,张丽莉向前一扑,将车前的学生用力推到一边,自己却被撞倒了。
车轮从张丽莉的大腿辗压过去,肉都翻卷起来,路面满是鲜血,惨不忍睹。被轧伤后她有时清醒有时昏迷,在送医院的途中,还对大家说:要先救学生。昏迷多天后,张丽莉醒来的第一句话是:“那几个孩子没事吧!”
经过抢救,张丽莉被迫高位截肢。她的亲人和医护人员都不敢想象她知道真相的后果会是怎样,但张丽莉很快接受了事实,还反过来安慰父亲说:“当时车祸的场景我还记得,很幸运,如果车轮从我的头碾过去,你们就看不到我了,我救了学生,也保住了命,今后一定会幸福的。”
有人问张丽莉,“你后悔吗?”她回答:“不后悔。这样做是我的本能。我已经28岁了,我已和父母度过28年的快乐时光。那些孩子还小,他们的快乐人生刚刚开始。”
7.李文波:南沙守礁97个月
【颁奖词】二十年坚守,你站成了一块礁石,任凭风吹浪打。却只能愧对青丝白发。你也有梦,可更知肩上的责任比天大。你的心中自有一片海,在那里,祖国的风帆从不曾落下。
【事迹】李文波,男,48岁,山东平度人,中国海军南海守礁士兵。
李文波21岁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当年入伍,三年后赴南沙永暑礁守礁。
20多年来,他先后29次赴南沙执行守礁任务,累计守礁97个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军内外气象部门提供水文气象数据140多万组,创造了国内守礁次数最多、时间最长、
成果最丰的纪录,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度评价。
长期恶劣环境下的生活,李文波的身体大不如从前,风湿病越来越重,但他仍然坚持一次不落地守礁,还经常顶替战友。除了坚守岗位,李文波还不断创新,为守礁工作总结经验,编写教材。他设计出了南沙第一套水文气象月报表程序,还编撰完成了《海洋水文气象观测教材》。
为了守礁,李文波亏欠家里太多。他新婚5天后回到南沙,20多年来,与妻子真正在一起的时间不到3年。2003年4月,李文波第一次回到老家,才知道母亲已经卧病在床3年, 2005年9月,母亲病危,李文波回到老家陪伴母亲仅十天,就接到执行南沙守礁的命令,在前往南沙的舰艇上他接到了母亲病逝的消息,一个人长跪在甲板上向北方失声痛哭。 李文波说:“南沙守礁是我一生的荣耀,就算下辈子坐轮椅,也没什么后悔的!”
8. 高秉涵:执着归乡的台湾老兵
【颁奖词】海峡浅浅,明月弯弯。一封家书,一张船票,一生的想念。相隔倍觉离乱苦,近乡更知故土甜。少小离家,如今你回来了,双手颤抖,你捧着的不是老兵的遗骨,一坛又一坛,都是满满的乡愁。
【事迹】人物介绍:台湾律师,老兵。1936年出生于山东菏泽。高秉涵的一生,凝聚了所有台湾老兵经历的坎坷和艰辛,同时也见证了海峡两岸从隔绝到沟通的一段特殊历史。 初登央视演播厅,74岁的高秉涵颤颤巍巍。他说,腿脚还挺利落,只是实在难以抑制激动的心情。从后台走到舞台中央,是一段起伏弯曲的布景桥,高秉涵却把这看作黄河、长江,是任何一切能勾连起他对故乡强烈思念的图景。
家是什么?高秉涵说:“家就是这个曾经再怎么努力都回不来的地方,但我从没有放弃过努力!”60多年生活在台湾,镌刻在高秉涵脑海中的却是另一个地名:山东菏泽。他出生在菏泽,在那儿度过了年少时光,菏泽才是他的家乡。高秉涵想家,但也深知,对他这样一个大半生住在海岛上的“外省人”来说,通往家乡的路意味着什么。
高秉涵不愿去回忆离开母亲、离开老家村庄的清晨,可那个清晨总会从记忆中清晰地跳出来。1948年,山东菏泽处于国共两党“拉锯区”,高秉涵的父亲高金锡被枪毙,母亲宋书玉告诉他,“因为你父亲是国民党”。
当国民政府所属军队及地方各级政府开始陆续向长江以南撤退时,宋书玉将曾经参加过“三青团”的儿子送到国民政府在南京设立的“流亡学校”。在儿子高秉涵的印象里,一辈子都在小学教书的母亲几乎没经历过团圆:两个女儿在抗战初期外出求学没了音信,而后丈夫死了,又决定让儿子离开。少年高秉涵用了6个月,穿越6个省份,足足走了2000多里地,挤上了由厦门开往金门的班船。数十年后,他在图书馆翻查史料,发现自己乘坐的,是那年由厦门驶往台湾的最后一班船,日期是1949年10月16日。而半个月前,在遥远的北京,新中国宣布成立。
对所有从各个港口逃至台湾的人来说,回家是最迫切的梦想,可他们中大部分人都未能踏上故土与亲人团聚。其中一人,甚至被高秉涵宣判了死刑——1963年,高秉涵从台湾国防管理学院法律系毕业后,被派往金门任审判员,“金门逃兵”是他审理的第一个案子。 那个“金门逃兵”的家就在对岸厦门,他本是渔民,与偏瘫的母亲相依为命,在一次给母亲抓药的路上被强拉入伍到了台湾。碰上天气晴朗时,隔着并不宽阔的海峡,一眼就能看到家乡,他决定利用自己的渔夫本领游回家。他偷偷搞到一个汽车轮胎,趁人不注意时坐轮胎下海,游了整整一夜。天快亮时,他到岸了。海水冲涩了眼睛,他尚未看清便举手大喊:“我是从小金门逃来的,没带武器!”可没想到,他游了一整夜,最终却游回了金门海岸。一星
期后,这个因“回家”获罪的“金门逃兵”被处以极刑。高秉涵哭得难以自已,他对这份即使拼掉性命也要回家的心情感同身受。
高秉涵曾想过各种办法联系母亲。1979年,大陆与台湾尚无法通信,他委托美国的同学帮忙寄出第一封家书。他也不知道自己的村子是否仍在,就写了“山东菏泽市西北35里地处高庄”,收信人是母亲“宋书玉”。不长的信中,他写道:“我之所以要艰苦奋斗地活下去,就是为有朝一日能再见到我娘一面,绝不会像两个姐姐一样,在抗日战争爆发时,就生死不明……娘,我会活着回来!”高秉涵不知道,在海峡这头,杳无音信的两个姐姐实际上去了延安,当上了共产党干部,在他踏上逃难路那年才第一次回家。年迈的母亲找回了女儿们,却失去了儿子的音讯。等待终于耗尽了她的全部生命,就在这封信辗转寄达的一年前,宋书玉逝世于吉林辽源……
如今,两岸已经开通直航,回家不再如先前那般艰辛。200多个从菏泽一路历经战火和逃难来到台湾的同乡,组成了“菏泽旅台同乡会”,高秉涵来台时年龄最小,在同乡会里最年轻,被推选为会长。他视每一个同乡为亲人,虽已无法再见母亲,他却尽力帮每一个同乡与亲人团聚。74岁高龄的他,仍坚持每年清明或中秋陪伴想要回家的同乡一起返乡。
“我答应过他们,只要还有一个人要回家,我就陪着他们一起回来。”对每一个希望魂归故里的乡亲,他都会亲手带上骨灰坛,站到菏泽老家的村头,完成骨灰主人生前的愿望。
9.周月华、艾起:“爬”遍青山送医上门
【颁奖词】她背起药箱,他再背起她。他心里装的全是她,而她的心里还装着整个村庄。一条路,两个人,二十年。大山巍峨,溪水蜿蜒,月华皎洁,爱正漫漫的升起。
【事迹】周月华,女,43岁,重庆市北碚区柳荫镇西河村乡村医生,艾起是她的丈夫。 周月华出生后8个月被诊断为先天性小儿麻痹症,左腿残疾,这一切并没有摧垮她生活的意志。凭着自己的执着,周月华完成了中学学业并成功从卫校毕业。
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周月华因身体残疾而四处碰壁。后来,看到乡亲们每次都要步行几个小时才能到镇上医院看病,她就动了行医的心思。
周月华将平时省吃俭用下来的200元加上家中仅有的600元储蓄作为开诊所的启动资金,又把家里堂屋修整了出来做场地,药品采购则靠两个弟弟用小竹筐一筐筐往回背 ,1990年11月,周月华的“柳荫镇西河村卫生室”终于正式挂牌营业了。
“我喜欢我的工作,喜欢我现在所做的一切。” 周月华说道,“住在偏远地方,农民看病要走上好几小时。所以我现在做多一点,让乡亲们少跑一点,少花一点,自己会感到很开心。” 最开始行医时,周月华右肩挎的是药箱,左肩杵着拐杖在山间艰难行走,这种行医方式直到她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二条左腿――她的丈夫,艾起。
周月华和艾起结婚之后,无论上山涉水,刮风下雨,只要有出诊,艾起便会揽起周月华的手,用宽阔的后背将她背到病人家里。“背你一辈子,我无怨无悔!”这个男人用20年的行动,默默支持着妻子的事业。
二十多年来,她硬是靠着拐杖和丈夫的后背,“爬”遍了方圆13平方公里的大小山岭,为辖区近5000村民带去了医疗服务。
“没有他,这么多年,我做不到的。”周月华说道,“他是我这辈子的第二条左腿。”“我背着她走了18年。我说过要背她一辈子,就要实现这个诺言,永远都不放弃。”周月华的丈夫艾起说。
10. 罗阳:用生命托举歼-15
【颁奖词】如果你没有离开,依然会,带吴钩,巡万里关山。多希望你只是小憩,醉一下再挑灯看剑,梦一回再吹角连营。你听到了么?那战机的呼啸,没有悲伤,是为你而奏响!
【事迹】罗阳,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长、总经理。2012年11月25日,随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参与舰载机起降训练的罗阳,在执行任务时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心原性猝死,不幸殉职。
罗阳1982年毕业于北京航天航空大学高空设计专业。他所在的沈飞集团是中国重要的歼击机研制生产基地。在他担任中航工业沈飞董事长、总经理的5年,是沈飞新型号飞机任务最多、最重的5年。他采取多种措施推动研制进度,创造了新机研制提前18天总装下线,从设计发图到成功首飞仅用10个半月的奇迹。
2012年1月,罗阳担任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舰载机歼-15研制现场总指挥。没有经验,也没有现成的关键技术可以借鉴,航空制造大国对技术的封锁,留给航空人的只有自主创新一条路可走。在航母上,罗阳坚持亲力亲为,与科研人员一起整理试验数据,观看每次起降过程,记录和分析飞机状态,出现身体不适,也没有中途下舰,甚至都没有去找医护人员检查,直至人生最后一刻。
11.湄公河“10·5惨案”专案组:抓获糯康(特别致敬奖)
刘跃进,男,53岁。现任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公安部禁毒局局长,湄公河“105案”专案组组长。
2011年10月,东南亚缅泰边境的“糯康集团”制造“湄公河105惨案”,杀害13名中国船员,震惊世界。公安部禁毒局局长刘跃进带领专案组成员,深入案发地,经过6个多月的努力,将策划实施“105”的特大武装贩毒集团首犯糯康抓获。
湄公河“105案”密谋策划于境外、组织实施于境外、犯罪后又逃匿藏身于境外,中国公安机关的侦查、调查、取证、抓捕等工作主要在境外开展,犯罪首领糯康与地方势力关系良好。这都给案件的侦破带来了极大难度。
糯康的大本营主要是在湄公河的缅甸一侧,他和他手下骨干分子多数时间待在缅甸。被警方追捕后,糯康逃走杳无音讯。今年2到4月间,专案组的调查进入了低潮,东南亚各国警方都认为,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刘跃进带领干警不断搜集新线索,并据此调整策略。为了把糯康挤到老挝,刘跃进积极和缅甸的军方警方加强联系,督促他们加强对糯康的清剿。终于,经过六个月的努力,糯康在老挝被抓获。
2012年9月20日,“105案”开庭审理,11月6日首犯糯康被判处死刑。
湄公河“105”案成功侦破,告慰了逝者及家属,维护了我国法律的尊严,彰显了我国政府保护公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决心和能力,也树立了国际警务和司法合作的典范,有力打击了跨国犯罪活动,有效维护了湄公河流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