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关系辨析

  【摘 要】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唯物史观是一般形态的历史哲学,剩余价值理论是资本主义这一特殊历史形态的历史哲学,它们相伴而生,唯物史观对剩余价值理论的发现有指导作用,剩余价值理论又证明了一般形态的唯物史观。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又从各自的角度论证了共产主义的必然性。

  【关键词】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社会主义

  众所周知,马克思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可是,我们也同样知道,马克思的伟大成果不是他一个人的贡献,他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继承;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是对费尔巴哈的批判继承。真正属于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则是他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这两者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现实。我们不能机械地把两者截然分开,实际上,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是一个历史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两者是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互相促进、互相补充和互相渗透的。

  具体来看,历史唯物主义属于一般形态的历史哲学,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一种假设。然而剩余价值理论却把一般形态的唯物史观作为自己的哲学方法论,在这种哲学方法论指导下的经济学研究最终得出的结论则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固有矛盾性和它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也就是说这个结论是对唯物史观的证明。

  一、唯物史观是对人类社会历史一般规律的揭示,是假设

  唯物史观的形成,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1843年马克思写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手稿的阶段,在这篇手稿中第一次提出了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观点;第二,1844年马克思写作《经济学哲学手稿》,在这篇手稿中提出了社会生产方式决定政治上层建筑诸因素和社会意识各种形式的观点;第三,1845年到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合写《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的阶段,第一次阐明了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另外,在后来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之中,马克思又对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内容及其体系作了最全面、最系统、最经典概述。至此,历史唯物主义彻底形成。

  历史唯物主义虽然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基本的发展方向,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基本上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同时也指出了社会发展的各阶段的动力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内在矛盾。这里当然也包括了资本主义社会,并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的存在而必定会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命运。然而,单纯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却不能进一步说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根源,也就是说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的发生。所以,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只是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只是一个假设,并没有对各阶段的,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提供一个根源性的解释。

  二、剩余价值学说是对唯物史观的具体证明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解释不了资本主义社会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根源。而马克思的另外一个伟大发明――剩余价值学说做到了这一点。剩余价值学说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和劳动的二重性基础上的,马克思把人的劳动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两个部分,必要劳动生产的是维持工人自己及其家人基本生活的价值,剩余劳动生产的则是剩余价值,这部分剩余价值是超出工人的正常工作时间外所生产的价值,这些剩余价值虽然由工人生产,却完全被资本家无偿占有。

  由于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迫于竞争的外在压力,资本家开始进行资本积累,也就是就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进行社会在生产,或者说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越来越有社会性.另一方面,资本愈来愈集中于少数资本家手中,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完全服从于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的目的。这样,生产的社会性与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并且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直接表现为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有计划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有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即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这两个矛盾激化,必然引起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爆发。这成为了资本主义为自己所挖掘的坟墓,即由于经济危机的存在,资本主义必将灭亡。这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不谋而合,也就从逻辑上证明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空想社会主义者由于其历史唯心观,看不到无产阶级及其他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把社会主义理想的实现寄托在个别“天才人物”身上,甚至乞求统治者发善心来帮助其实现社会主义。这种‘社会主义”只陷入纯粹的空想中。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内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而不是人们或某个“天才”“理性”活动的结果,从而使社会主义建立在现实的基拙上,揭示了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从而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途径。唯物史观同时揭示了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社会主义事业是千百万群众的事业,如果没有无产阶级这一先进生产力代表的领导,不宣传群众、组织群众,不发挥、不依靠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不会有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因此,由于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人民群众,而不是所谓的“天才人物”,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

  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隐藏在资本主义社会自由、民主、平等伪善面具下的真正面目,即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只是工人付出的劳动中的很小的一部分,工人在工厂的绝大部分劳动是没有任何报酬的,所生产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剩余价值的发现让我们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所谓的“平等”面具下的实质上的不平等,其剥削实质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没有什么两样,只是形式更加隐蔽。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资本主义社会里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势必会引起无产阶级的反抗,资本主义社会终究也逃不过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一样的被推翻和取代的命运。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表明,只要还存在剥削的社会,就必定会灭亡。当资本主义社会的无产阶级一旦强大起来,终究会消灭资产阶级,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建立一个真正能实现人人平等的,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这就是社会主义社会。所以说,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综上可以看出,在马克思理论自身的发展完善过程中,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是相伴而生的。唯物史观揭示一般规律,是假设;剩余价值学说则是对唯物史观的具体证明,两者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8 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摘 要】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唯物史观是一般形态的历史哲学,剩余价值理论是资本主义这一特殊历史形态的历史哲学,它们相伴而生,唯物史观对剩余价值理论的发现有指导作用,剩余价值理论又证明了一般形态的唯物史观。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又从各自的角度论证了共产主义的必然性。

  【关键词】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社会主义

  众所周知,马克思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可是,我们也同样知道,马克思的伟大成果不是他一个人的贡献,他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继承;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是对费尔巴哈的批判继承。真正属于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则是他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这两者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现实。我们不能机械地把两者截然分开,实际上,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是一个历史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两者是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互相促进、互相补充和互相渗透的。

  具体来看,历史唯物主义属于一般形态的历史哲学,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一种假设。然而剩余价值理论却把一般形态的唯物史观作为自己的哲学方法论,在这种哲学方法论指导下的经济学研究最终得出的结论则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固有矛盾性和它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也就是说这个结论是对唯物史观的证明。

  一、唯物史观是对人类社会历史一般规律的揭示,是假设

  唯物史观的形成,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1843年马克思写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手稿的阶段,在这篇手稿中第一次提出了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观点;第二,1844年马克思写作《经济学哲学手稿》,在这篇手稿中提出了社会生产方式决定政治上层建筑诸因素和社会意识各种形式的观点;第三,1845年到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合写《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的阶段,第一次阐明了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另外,在后来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之中,马克思又对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内容及其体系作了最全面、最系统、最经典概述。至此,历史唯物主义彻底形成。

  历史唯物主义虽然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基本的发展方向,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基本上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同时也指出了社会发展的各阶段的动力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内在矛盾。这里当然也包括了资本主义社会,并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的存在而必定会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命运。然而,单纯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却不能进一步说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根源,也就是说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的发生。所以,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只是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只是一个假设,并没有对各阶段的,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提供一个根源性的解释。

  二、剩余价值学说是对唯物史观的具体证明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解释不了资本主义社会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根源。而马克思的另外一个伟大发明――剩余价值学说做到了这一点。剩余价值学说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和劳动的二重性基础上的,马克思把人的劳动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两个部分,必要劳动生产的是维持工人自己及其家人基本生活的价值,剩余劳动生产的则是剩余价值,这部分剩余价值是超出工人的正常工作时间外所生产的价值,这些剩余价值虽然由工人生产,却完全被资本家无偿占有。

  由于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迫于竞争的外在压力,资本家开始进行资本积累,也就是就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进行社会在生产,或者说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越来越有社会性.另一方面,资本愈来愈集中于少数资本家手中,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完全服从于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的目的。这样,生产的社会性与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并且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直接表现为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有计划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有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即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这两个矛盾激化,必然引起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爆发。这成为了资本主义为自己所挖掘的坟墓,即由于经济危机的存在,资本主义必将灭亡。这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不谋而合,也就从逻辑上证明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空想社会主义者由于其历史唯心观,看不到无产阶级及其他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把社会主义理想的实现寄托在个别“天才人物”身上,甚至乞求统治者发善心来帮助其实现社会主义。这种‘社会主义”只陷入纯粹的空想中。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内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而不是人们或某个“天才”“理性”活动的结果,从而使社会主义建立在现实的基拙上,揭示了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从而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途径。唯物史观同时揭示了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社会主义事业是千百万群众的事业,如果没有无产阶级这一先进生产力代表的领导,不宣传群众、组织群众,不发挥、不依靠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不会有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因此,由于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人民群众,而不是所谓的“天才人物”,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

  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隐藏在资本主义社会自由、民主、平等伪善面具下的真正面目,即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只是工人付出的劳动中的很小的一部分,工人在工厂的绝大部分劳动是没有任何报酬的,所生产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剩余价值的发现让我们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所谓的“平等”面具下的实质上的不平等,其剥削实质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没有什么两样,只是形式更加隐蔽。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资本主义社会里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势必会引起无产阶级的反抗,资本主义社会终究也逃不过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一样的被推翻和取代的命运。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表明,只要还存在剥削的社会,就必定会灭亡。当资本主义社会的无产阶级一旦强大起来,终究会消灭资产阶级,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建立一个真正能实现人人平等的,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这就是社会主义社会。所以说,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综上可以看出,在马克思理论自身的发展完善过程中,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是相伴而生的。唯物史观揭示一般规律,是假设;剩余价值学说则是对唯物史观的具体证明,两者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8 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相关文章

  • 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 知识点及题型猜测(备注:下划线部分为原文语句,红色字体为题型猜测)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意识的本质和能动作用(第8页) (一)简述:意识的起源是什么? 第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产物:第二,意识是社会的产物.生产劳 ...查看


  • 马哲复习资料2015
  • 1.马克思主义:(狭义)即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 (广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也包括列宁等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 ...查看


  • 成人高考自考政治目录
  • P2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 1.哲学:哲学观与方法论:哲学的基本问题 P3 哲学主要派别(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p4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源 p5 马克思 ...查看


  • 马克思原理作业答案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业答案2012年12月16日 23:00:5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业一参考答案 一. 单项选择题 1-5 CAAAB 6-10 CBBCA 11-15 BCDAA 16-20 C ...查看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题目
  • 武汉大学2005--2006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B) 一.在下面各题的 4个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 1项,并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哲学上的一元论 ...查看


  • 行测基础知识
  •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 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 ...查看


  • 马原辨析题汇总
  •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 3.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是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辨析题参考答案 1".马克 ...查看


  •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考试题ABC
  •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考试题 (B) 2009.1 一.辨析题(每题6分,共30分) 1. 科学社会主义就是社会主义科学 科学社会主义得研究对象是以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作为研究客体,并且包括根 本变革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而创建社会主义和 ...查看


  •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 .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 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