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管理创新的辩证逻辑和科学路径

胡 晓 《 光明日报 》( 2013年04月07日   07 版)

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是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保证。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并要求“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加强社会管理创新,需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具体实际的科学路径。

社会管理创新中的辩证逻辑

社会管理创新要实现正式制度与非制度因素的辩证统一。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社会管理创新首先是制度创新,需要在现有的社会资源和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对现有的社会管理模式及管理方法进行完善,建构与时俱进的社会管理制度,为人们的活动空间创造一个充满活力的制度环境。同时,实现社会管理创新,还需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因此,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制度不仅需要不断完善滞后的社会管理理念、体制机制、法律政策以及方法手段,还需要尊重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价值信念、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道德伦理等非制度因素,实现社会管理创新之正式制度与非制度因素的辩证统一。

社会管理创新需要高度重视依法治理与以德治理的辩证统一。不可否认,中国在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因此,社会管理创新需要强调以法治理的社会管理方式、制度及其运行机制,使社会管理创新建立在“依法治国”的社会基石之上。同时,法治建设需要思想道德建设先行,法治的完善离不开道德制约。只有在实行法治的同时实行以德治理,以道德教育、道德自律和道德建设作为依法治理的后盾,切实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依法治理才能进入良性循环。

社会管理创新要实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的辩证统一。社会管理创新需要克服传统行政体系的“管制”思维。单一的管理体系不仅容易造成政府机构机构臃肿、效率低下、官僚主义问题、腐败问题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还容易导致资本与权力的合谋。因此,十八大报告强调,“行政体制改革是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换言之,社会管理创新需要注重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把人的幸福作为其努力的终极目的。因此,社会管理创新要实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的辩证统一,政府机构要严格履行各自的职责,为公民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

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科学路径

十八大报告明确了“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并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作出了部署。在社会管理领域,十八大报告所蕴含的辩证思想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方向。

以破除滞后的管理制度为逻辑起点,充分挖掘社会的活力。社会主义社会要求建立以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分配公平以及权利公平为主要内容的分配制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来健全社会的公共服务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不公通常是由制度、市场与政策的不完善与失灵所造成的,因此,为了实现社会管理创新之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辩证统一,不仅需要从法律、政策、组织机构、管理方法等层面进行顶层设计,还要求从社会主体的角度来探求政府、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体的多元参与机制以及社会共识的达成,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

以共享的价值观念为立足点,注重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从社会管理创新的依法治理与以德治理的辩证关系出发,基于法律和道德的共享价值观念成为了一种必然的科学选择。道德品格是法治的前提,法律的产生以道德为基础,没有对道德理念的追求,法律就可能成为专制与奴役的工具。法的正义与否,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立法者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水准。在现实社会中,频频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通常与部分官员的道德品德低下以及法治意识淡薄紧密相关。社会管理创新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管理创新,只有在实行法治的同时实行德治,以道德教育、道德自律和道德建设作为法治的后盾,才能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

以服务型政府建设为推动力,加快转变政府公共行政职能。社会管理创新要实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的辩证统一,转变传统的政府角色,使建构全新的服务型政府治理模式成为一种必然方向。建设服务型政府不是局限于狭义的政府改革,而是要通过对政府与公民角色的重新定位,将实现公民的公共利益作为合法基础,充分体现公民的参与及公民与政府的合作,通过全方位的公民参与开辟治理国家的新途径。因此,从整体上拓展并畅通公民有序参与公共决策和社会管理的途径,积极组建社会公共事务协商议事机构,完善公共事务的公示制度、听证制度、信息查询咨询制度和民主参与制度,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根本要求。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胡 晓 《 光明日报 》( 2013年04月07日   07 版)

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是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保证。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并要求“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加强社会管理创新,需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具体实际的科学路径。

社会管理创新中的辩证逻辑

社会管理创新要实现正式制度与非制度因素的辩证统一。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社会管理创新首先是制度创新,需要在现有的社会资源和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对现有的社会管理模式及管理方法进行完善,建构与时俱进的社会管理制度,为人们的活动空间创造一个充满活力的制度环境。同时,实现社会管理创新,还需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因此,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制度不仅需要不断完善滞后的社会管理理念、体制机制、法律政策以及方法手段,还需要尊重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价值信念、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道德伦理等非制度因素,实现社会管理创新之正式制度与非制度因素的辩证统一。

社会管理创新需要高度重视依法治理与以德治理的辩证统一。不可否认,中国在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因此,社会管理创新需要强调以法治理的社会管理方式、制度及其运行机制,使社会管理创新建立在“依法治国”的社会基石之上。同时,法治建设需要思想道德建设先行,法治的完善离不开道德制约。只有在实行法治的同时实行以德治理,以道德教育、道德自律和道德建设作为依法治理的后盾,切实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依法治理才能进入良性循环。

社会管理创新要实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的辩证统一。社会管理创新需要克服传统行政体系的“管制”思维。单一的管理体系不仅容易造成政府机构机构臃肿、效率低下、官僚主义问题、腐败问题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还容易导致资本与权力的合谋。因此,十八大报告强调,“行政体制改革是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换言之,社会管理创新需要注重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把人的幸福作为其努力的终极目的。因此,社会管理创新要实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的辩证统一,政府机构要严格履行各自的职责,为公民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

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科学路径

十八大报告明确了“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并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作出了部署。在社会管理领域,十八大报告所蕴含的辩证思想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方向。

以破除滞后的管理制度为逻辑起点,充分挖掘社会的活力。社会主义社会要求建立以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分配公平以及权利公平为主要内容的分配制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来健全社会的公共服务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不公通常是由制度、市场与政策的不完善与失灵所造成的,因此,为了实现社会管理创新之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辩证统一,不仅需要从法律、政策、组织机构、管理方法等层面进行顶层设计,还要求从社会主体的角度来探求政府、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体的多元参与机制以及社会共识的达成,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

以共享的价值观念为立足点,注重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从社会管理创新的依法治理与以德治理的辩证关系出发,基于法律和道德的共享价值观念成为了一种必然的科学选择。道德品格是法治的前提,法律的产生以道德为基础,没有对道德理念的追求,法律就可能成为专制与奴役的工具。法的正义与否,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立法者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水准。在现实社会中,频频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通常与部分官员的道德品德低下以及法治意识淡薄紧密相关。社会管理创新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管理创新,只有在实行法治的同时实行德治,以道德教育、道德自律和道德建设作为法治的后盾,才能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

以服务型政府建设为推动力,加快转变政府公共行政职能。社会管理创新要实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的辩证统一,转变传统的政府角色,使建构全新的服务型政府治理模式成为一种必然方向。建设服务型政府不是局限于狭义的政府改革,而是要通过对政府与公民角色的重新定位,将实现公民的公共利益作为合法基础,充分体现公民的参与及公民与政府的合作,通过全方位的公民参与开辟治理国家的新途径。因此,从整体上拓展并畅通公民有序参与公共决策和社会管理的途径,积极组建社会公共事务协商议事机构,完善公共事务的公示制度、听证制度、信息查询咨询制度和民主参与制度,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根本要求。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相关文章

  •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60年发展历程.成就与经验
  • 冯敬诺 杨信礼 http://www.workercn.cn2009/9/23 10:43来源:    学习时报 http://theory.workercn.cn/c/2009/09/23/[**************].html    ...查看


  • 领导干部辩证思维能力的提升路径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领导干部辩证思维能力的提升路径 作者:丁毅 来源:<求知导刊>2015年第05期 摘 要:辩证思维能力是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工作能力.领导干部提升辩证思维能力,需 ...查看


  • 近两年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综述
  • 作者:张书林 理论建设 2013年05期 [中图分类号]D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767(2013)01-20-06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 ...查看


  • 公共行政实践总体性的基本构成与重建路径
  • 作者:刘晶 行政科学论坛 2015年08期 尽管公共行政的公共性本质决定了其有着强烈的现实问题取向和人类终极关怀,但是,公共行政所脱胎的19世纪末期的时代背景,尤其是当时盛行的对自然科学技术方法及其成果的极度崇拜,使其在其产生之时就有着严重 ...查看


  •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实现中国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
  • 作者:柳行 <光明日报>( 2016年06月11日 07版) [知行论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 ...查看


  • 论中国政治研究中的建构主义途径
  • 社会科学 2008年第11期王礼鑫:论中国政治研究中的建构主义途径 论中国政治研究中的建构主义途径 王礼鑫* 摘 要:建构主义是政治学理论中近年来兴起的新的研究途径.西方新制度主义政 治学研究对观念的重视,推动了中国政治学者开展建构主义性质 ...查看


  • 我国当代大学组织变革理论研究进展_程俊
  • 现代教育管理·2014年第4期 我国当代大学组织变革理论研究进展① 程 俊,罗英姿 (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南京210095) 摘要:我国当代大学组织变革的理论研究主要包括大学组织制度和组织文化变革研究.大学外部制度 变革研究涉及大学领导体制和 ...查看


  • 2016年度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
  • 2016年度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 课 题 指 南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 ...查看


  • 利率市场化改革问题研究综述_李菁
  • <经济问题探索>2014年第8期 利率市场化改革问题研究综述 李 12菁,蔡彤娟 * (1.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100872; 2.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100029)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界围绕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