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方方中篇小说[涂自强的个人悲伤][散文欣赏]

自赎的悲伤与时代的叹息

——读方方中篇小说《涂自强的个人悲伤》

黄叶斌

方方的中篇小说《涂自强的个人悲伤》(原载《十月》2013年第2期),讲述的是一个农村出身的大学毕业生,为了个人的前途和照顾母亲在城市打拼奋斗的悲剧故事。在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宏观情况下,作者以一个普通青年的成长经历和自赎败北的典型个案,告诉人们:在美好愿望与现实困境之间,应该怎样寻找到一条过渡、平衡和实现的路径?在崇尚个人奋斗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知识青年应该如何寻求一种专业、社会和理想的结合点?在目前盛行“拼爹”的时代,一个毫无权势背景的大学生,应该怎样在就业、创业和发展的过程中,获取一种在规避制度缺陷和时代硬伤中的勇气、信心和毅力?

这篇“新写实”小说,带给读者诸多思考与反省:一个优秀而富于才华的大学生,为何在城市的就业大军中惨遭失败?难道仅仅是个人的素质问题吗?社会的公平、公正和公开,是否能够在职场上得到真正的实现?社会资源的发现、积累和利用,在一个人的成长、成才和成功的过程中,会扮演一种怎样的角色?主人公凃自强因癌症晚期而殒命的结局,是否在自赎的悲伤中,给人一种深情怜悯和时代叹息的警示与呐喊?

从文本来看,作者对于主人公寄予了同情和惋惜的情怀。凃自强是从贫困而荒凉的村子里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他为了节省车费,上学路上是边徒步边打工的;为了节省生活费,他在学校食堂打工几年,没有乱花一分钱;他所使用的手机、电脑等,都是同学赠送的废旧物品;本来导师看好他的品学兼优准备接纳为研究生,可是,因为一场家庭突变父亲病故而放弃了这次考研机会;在城市寻找就业机会发展自己时,因母亲在身边发生的几次意外而数次搁浅;在得知自己身患癌症时,他将母亲妥善安置在寺庙里,并且托付同学照顾……这些情节并不复杂离奇,好像就是我们身边发生的一些故事,也是现实生活中的一幕幕平常事件的缩影。它反映了一个社会群体中的现实之痛:在社会资源和信息资源不公平、不对称、不完善的现实背景下,一个人的成功和成才需要付出怎样的高额成本和人文代价;在社会经济转型期的改革开放年代,社会阶层固化的危险是怎样在侵吞、毒害、剥蚀、异化着一个人的自信心和创造力;在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大学生的事业前程和人格尊严是怎样被贫富环境和世俗眼光的利剑所阉割、中伤、玷污、肢解的。因此,从某种意义来说,当下的大学生群体(主要指完全依靠个人力量就业创业者),也是属于与下岗工人、农民工和残疾人一样的弱势群体范畴。不同的是,他们是以知识分子的形象出现于中国的劳动力舞台上,其打拼磨砺的程度和获取成功的机率具有更加特殊的意义。(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小说中的主人公形象,是当代大学生的一个楷模。他勤奋而踏实、孝顺而真诚、节俭而质朴,在他身上集中展示了中国传统美德的人格魅力。可惜,他的种种努力却因为工作的窘迫、生活的尴尬和命运的作弄而陷入悲剧的泥淖。他与现实的碰撞、与命运的抗争、与潜规则的对弈,皆是个人单枪匹马地奋斗的写照。在没有外力的援助和社会资源的利用下,个人力量是多么地卑微和脆弱,是多么地不堪一击。其实,作为一个励志的典型,一个职场的奋斗者,一个囧途的跋涉者,我们在肯定其勇气和意志的同时,是否还是可以看到,一个时代的公平环境和一种制度的公正实施,对于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就业具有何等重要的制约、指导和引领作用。

对比手法的运用,是该小说的主要创作手段。如同辈人生存境况的对比:那些凭借父辈的权力优势而获得较好工作岗位的同辈人,那些学业平庸而趾高气扬的职场白领,那些不学无术而耻笑蜗居者的所谓“精英”,对于像凃自强那样的无背景无资源无基础的奋斗者,是一种怎样的亵渎、嘲讽和挤压。当然,还有社会温暖与现实困境的对比:在主人公徒步上学的路途上,许多好心而善良的民工、农民和乡亲给予他及时而有效的物质援助;在学校食堂打工时,工友师傅们总是对他特殊照顾,免去他的生活费,并提供更多的学习时间;同学的废旧电子产品,能够无偿地送给他使用……这些闪烁着人性光辉的举措,对主人公的孤寂内心无疑是一种莫大的慰藉,对他的孤身奋斗也是一种道义的支持,对他的几乎绝望的困境更是增添了一种希望的亮色。尽管文本中没有一句评判议论的词语,但是,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现实生活中两股暗流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生活河床上的奔腾态势。

作者的语言风格,依然延续其冷静内敛而客观中肯的特点,于细节的刻画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中,展示着其平静叙事中的激愤、诗意描述中的褒贬、个案解剖中的思考。可以说,凃自强这类人物形象,他的自赎的悲伤,折射出一种时代的叹息。在城乡二元结构依然长期存在的条件下,农村青年的身份认同的焦虑是会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的。但是,对于当今和未来的大学生们,对于社会人力资源的主管部门,也是一种激励、一种反思、一种呼唤、一种观照。它的警示意义,在于如何从制度层面上,给予大学生就业更多的人性化的关注、理解和援助;同时,社会就业机制的确立,如何更加体现公正、公开、公平的竞争环境。

自赎的悲伤与时代的叹息

——读方方中篇小说《涂自强的个人悲伤》

黄叶斌

方方的中篇小说《涂自强的个人悲伤》(原载《十月》2013年第2期),讲述的是一个农村出身的大学毕业生,为了个人的前途和照顾母亲在城市打拼奋斗的悲剧故事。在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宏观情况下,作者以一个普通青年的成长经历和自赎败北的典型个案,告诉人们:在美好愿望与现实困境之间,应该怎样寻找到一条过渡、平衡和实现的路径?在崇尚个人奋斗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知识青年应该如何寻求一种专业、社会和理想的结合点?在目前盛行“拼爹”的时代,一个毫无权势背景的大学生,应该怎样在就业、创业和发展的过程中,获取一种在规避制度缺陷和时代硬伤中的勇气、信心和毅力?

这篇“新写实”小说,带给读者诸多思考与反省:一个优秀而富于才华的大学生,为何在城市的就业大军中惨遭失败?难道仅仅是个人的素质问题吗?社会的公平、公正和公开,是否能够在职场上得到真正的实现?社会资源的发现、积累和利用,在一个人的成长、成才和成功的过程中,会扮演一种怎样的角色?主人公凃自强因癌症晚期而殒命的结局,是否在自赎的悲伤中,给人一种深情怜悯和时代叹息的警示与呐喊?

从文本来看,作者对于主人公寄予了同情和惋惜的情怀。凃自强是从贫困而荒凉的村子里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他为了节省车费,上学路上是边徒步边打工的;为了节省生活费,他在学校食堂打工几年,没有乱花一分钱;他所使用的手机、电脑等,都是同学赠送的废旧物品;本来导师看好他的品学兼优准备接纳为研究生,可是,因为一场家庭突变父亲病故而放弃了这次考研机会;在城市寻找就业机会发展自己时,因母亲在身边发生的几次意外而数次搁浅;在得知自己身患癌症时,他将母亲妥善安置在寺庙里,并且托付同学照顾……这些情节并不复杂离奇,好像就是我们身边发生的一些故事,也是现实生活中的一幕幕平常事件的缩影。它反映了一个社会群体中的现实之痛:在社会资源和信息资源不公平、不对称、不完善的现实背景下,一个人的成功和成才需要付出怎样的高额成本和人文代价;在社会经济转型期的改革开放年代,社会阶层固化的危险是怎样在侵吞、毒害、剥蚀、异化着一个人的自信心和创造力;在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大学生的事业前程和人格尊严是怎样被贫富环境和世俗眼光的利剑所阉割、中伤、玷污、肢解的。因此,从某种意义来说,当下的大学生群体(主要指完全依靠个人力量就业创业者),也是属于与下岗工人、农民工和残疾人一样的弱势群体范畴。不同的是,他们是以知识分子的形象出现于中国的劳动力舞台上,其打拼磨砺的程度和获取成功的机率具有更加特殊的意义。(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小说中的主人公形象,是当代大学生的一个楷模。他勤奋而踏实、孝顺而真诚、节俭而质朴,在他身上集中展示了中国传统美德的人格魅力。可惜,他的种种努力却因为工作的窘迫、生活的尴尬和命运的作弄而陷入悲剧的泥淖。他与现实的碰撞、与命运的抗争、与潜规则的对弈,皆是个人单枪匹马地奋斗的写照。在没有外力的援助和社会资源的利用下,个人力量是多么地卑微和脆弱,是多么地不堪一击。其实,作为一个励志的典型,一个职场的奋斗者,一个囧途的跋涉者,我们在肯定其勇气和意志的同时,是否还是可以看到,一个时代的公平环境和一种制度的公正实施,对于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就业具有何等重要的制约、指导和引领作用。

对比手法的运用,是该小说的主要创作手段。如同辈人生存境况的对比:那些凭借父辈的权力优势而获得较好工作岗位的同辈人,那些学业平庸而趾高气扬的职场白领,那些不学无术而耻笑蜗居者的所谓“精英”,对于像凃自强那样的无背景无资源无基础的奋斗者,是一种怎样的亵渎、嘲讽和挤压。当然,还有社会温暖与现实困境的对比:在主人公徒步上学的路途上,许多好心而善良的民工、农民和乡亲给予他及时而有效的物质援助;在学校食堂打工时,工友师傅们总是对他特殊照顾,免去他的生活费,并提供更多的学习时间;同学的废旧电子产品,能够无偿地送给他使用……这些闪烁着人性光辉的举措,对主人公的孤寂内心无疑是一种莫大的慰藉,对他的孤身奋斗也是一种道义的支持,对他的几乎绝望的困境更是增添了一种希望的亮色。尽管文本中没有一句评判议论的词语,但是,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现实生活中两股暗流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生活河床上的奔腾态势。

作者的语言风格,依然延续其冷静内敛而客观中肯的特点,于细节的刻画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中,展示着其平静叙事中的激愤、诗意描述中的褒贬、个案解剖中的思考。可以说,凃自强这类人物形象,他的自赎的悲伤,折射出一种时代的叹息。在城乡二元结构依然长期存在的条件下,农村青年的身份认同的焦虑是会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的。但是,对于当今和未来的大学生们,对于社会人力资源的主管部门,也是一种激励、一种反思、一种呼唤、一种观照。它的警示意义,在于如何从制度层面上,给予大学生就业更多的人性化的关注、理解和援助;同时,社会就业机制的确立,如何更加体现公正、公开、公平的竞争环境。


相关文章

  • 涂自强的个人悲伤
  • <涂自强的个人悲伤>连载阅读 他率先要做的事,是以巨大的毅力努力打拼,以在这城市活下来.争取成为这个城市的一员.但就是这样一个卑微的愿望,也不容易达到. 蚁族的卑微理想:在这个城市活下去 新浪读书:你是从什么时候关注到" ...查看


  • 2013中国小说排行榜揭晓
  • 现代快报 昨天,中国小说学会在兴化市召开新闻发布会, 中国小说学会2013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随之揭晓,25部作品榜上有名,其中苏童.乔叶.贾平凹等名家大家之作迭现. 来自全国各地的28位评委,经过认真细致的遴选和讨论,遵循严格的投票程序,最 ...查看


  • 后青春期的诗[散文欣赏]
  • (一) 一本书.一幅字.一个故事.日落日升,云聚云散.六月,清澈透明的天空,是后青春期的诗. 六月,是个忙碌的季节,再也不需要温暖来疗伤.依然听着阿信,每一首五月天都是一段故事.想起<后青春期的诗>,"终于我们不再为了 ...查看


  • 先行者的天空和大地
  • 余世存 北岛送我一本他新出版的诗文集,系香港明报出版的"2000年文库----当代中国文库精读"丛书中的"北岛"卷.这本书从法国旅行,辗转来到我的手中.我与北岛并不相识,在他开始思考.写作.成名的年代 ...查看


  • 雕刻在青春底版上的彼岸花[散文欣赏]
  • 誓言往往像甜而脆的薄饼,进入嘴巴就会慢慢的溶化.可是它又会迅速地潜伏进你的体内,占领你的心.--题记 淡淡存在,轻轻叫嚣. 闷热的夏天仿佛瞬间失去了知了的气息,黏湿的空气侵占每个细胞,仿佛常年堵塞在下水道里的垃圾似的封塞毛孔,让人烦厌,不时 ...查看


  • 北京的雪--苏忆安自传改编爱情小说[散文欣赏]
  • 我还是放弃了考南方的学校,一路北上,离开了我久居的江南,向我不曾到过的北方前进:我心里百感交集,不知道是因为紧张,还是因为期待,只是不明白自己选择北京的理由是什么,是为了梦想,还是为了心中的那个人. 两年前,我心爱的人北上京城,在北京生根发 ...查看


  • 高一语文导学案我的四季附答案
  • 高一语文导学案 编号: 教学过程 一.预习内容 1.关于作者 张洁,当代著名女作家.原籍辽宁,1937年出生于北京,读小学和中学时爱好音乐和文艺.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到第一机械工业部工作.197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 ...查看


  • 双面人,有时阳光明媚,有时沉默不语[散文欣赏]
  • QQ:******[br/]文/玉絮[br/]仿佛很久都没有写日志了依旧静静地躺在床头却想留下点什么坐了许久突然却发现自己词穷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回忆往事历历在幕仿佛回到了原点 其实我痛恨自己闭上眼看着自己一步一步地堕落那时的岁月并不安好 ...查看


  • 汝果欲学诗
  •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面对当前语文课时间的减少,有人有些彷徨,其实大可不必.古人云: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我想这不仅应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也是老师教好语文的要诀. 大语文是无处不在的特点决定了学习语文但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即便多设几堂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