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的课堂讨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成了课改的一个重要内容,课堂上让学生合作学习成了课堂教学的亮点,小组讨论也由此成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形式。
讨论与讲授不同,讨论是双向的。如果说讲授是向学生传递信息,那么讨论则是让学生积极从事学习,并允许学生提出疑问,进行探究、做出反应。由于学生在准备讨论时,没有现成的思路可循,必须独立思考、归纳、分析、表达,所以讨论时,往往容易走题、漫无目的、杂乱无章。针对讨论的这一特点,笔者认为要想充分发挥讨论的功能和作用,确实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就必须先对讨论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
首先教师对讨论目标的定位, 既要避免过于抽象,又要难易适度。组织讨论时,要明确什么是重点、要解决哪些难点,要掌握哪些知识、提高哪些能力等等。总之,教师必须胸有成竹。只有明确了讨论的目标,才能设计出好的论题、选择正确的讨论方法;才能从实际出发,兼顾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控制讨论过程;才能做到既能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又收到启发诱导、举一反三的效果;反之,不仅会降低讨论的质量和效果,甚至会窒息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泯灭他们思维的火花。
其次是寻准讨论的时机,关键是把讨论的支配权还给学生,根据学生的需要决定何时讨论,其实质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认可。如果教师只是想着自己的教案,只是按预定的方案组织讨论,而忽视了学生是否有讨论的需要,就很可能出现讨论超前或滞后的现象。所以教师在课堂是一定要准确把握学生的思维状况,并据此选择讨论的最佳时机。如果学生没有讨论的需要,即使教案上没有安排,也要组织讨论,理清头绪。
最后在课堂讨论中,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要花费更大的精力加以指导。
首先,教师在参与学生小组讨论时,要善于把握学生发言的本质,对学生表述的内容及其思维状态作出迅速、准确的判断,及时发现学生讨论方向上的偏差和讨论过程中思维“卡壳”的地方,给予必要的疏导,使讨论顺利进行下去。
其次,要教给讨论的方法,这是讨论取得实效的保证。
1、教师要对小组讨论的模式进行必要的训练,不仅要让学生明白讨论是一种“研讨”,不能冷嘲热讽,不要过分纠缠对与不对,要重在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
2、教师应要求学生认真准备讨论发言,清楚地想好自己要表述的观点,组织好语言,表达清楚,有说服力。
浅谈小学数学的课堂讨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成了课改的一个重要内容,课堂上让学生合作学习成了课堂教学的亮点,小组讨论也由此成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形式。
讨论与讲授不同,讨论是双向的。如果说讲授是向学生传递信息,那么讨论则是让学生积极从事学习,并允许学生提出疑问,进行探究、做出反应。由于学生在准备讨论时,没有现成的思路可循,必须独立思考、归纳、分析、表达,所以讨论时,往往容易走题、漫无目的、杂乱无章。针对讨论的这一特点,笔者认为要想充分发挥讨论的功能和作用,确实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就必须先对讨论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
首先教师对讨论目标的定位, 既要避免过于抽象,又要难易适度。组织讨论时,要明确什么是重点、要解决哪些难点,要掌握哪些知识、提高哪些能力等等。总之,教师必须胸有成竹。只有明确了讨论的目标,才能设计出好的论题、选择正确的讨论方法;才能从实际出发,兼顾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控制讨论过程;才能做到既能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又收到启发诱导、举一反三的效果;反之,不仅会降低讨论的质量和效果,甚至会窒息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泯灭他们思维的火花。
其次是寻准讨论的时机,关键是把讨论的支配权还给学生,根据学生的需要决定何时讨论,其实质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认可。如果教师只是想着自己的教案,只是按预定的方案组织讨论,而忽视了学生是否有讨论的需要,就很可能出现讨论超前或滞后的现象。所以教师在课堂是一定要准确把握学生的思维状况,并据此选择讨论的最佳时机。如果学生没有讨论的需要,即使教案上没有安排,也要组织讨论,理清头绪。
最后在课堂讨论中,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要花费更大的精力加以指导。
首先,教师在参与学生小组讨论时,要善于把握学生发言的本质,对学生表述的内容及其思维状态作出迅速、准确的判断,及时发现学生讨论方向上的偏差和讨论过程中思维“卡壳”的地方,给予必要的疏导,使讨论顺利进行下去。
其次,要教给讨论的方法,这是讨论取得实效的保证。
1、教师要对小组讨论的模式进行必要的训练,不仅要让学生明白讨论是一种“研讨”,不能冷嘲热讽,不要过分纠缠对与不对,要重在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
2、教师应要求学生认真准备讨论发言,清楚地想好自己要表述的观点,组织好语言,表达清楚,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