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养生思想

儒家养生思想

儒家学派创始于春秋末期,后世把孔子、孟子作为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其学术思想被后世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封为正统思想,对中华民族精神生活影响很大,自然也影响到养生学。 养生理念:

修身养性:仁德、孝道;

中庸平和:和为贵,欲而不贪;

饮食养生:美食、卫生;

兴趣广泛:“六艺” —— 礼、乐、射、御、书、数。

(一).修身养性

1. 倡仁德——施“仁”于人

儒家宣扬“仁„的学说,孔子提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观点。“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 讲孝道——敬老爱幼

《孟子》云: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孝者寿”)

3.“仁”者寿

孔子提出“仁者寿”,“智者寿”。“仁”是修养品德,勤奋学习的结果。仁德之人乐观大度,没有忧愁。孔子明确告诉后人说:

“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勤奋好学品德是孔子所提倡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治学精神。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仁德之君子,心胸开朗,积极向上,精神乐观豁达,使自己处于平衡状态。

社会调查证明,与人为善有利于健康。美国耶鲁大学病理学家曾对7000多人进行跟踪调查,结果表明, 凡与人为善的人其死亡率明显降低。

(二).中庸平和

1. “和为贵”的人生理念

孔子在《论语》中曰:“礼之用,和为贵”。

《中庸》云:“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荀子提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

“和”的思想是中华民族普遍具有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和”就是强调“天人调谐”,其包括和谐、和睦、和平、和善、祥和、中和等含义,蕴涵着和以处众、和衷共济、共生共荣、政通人和、内和外顺等深刻的处世哲学和人生理念。“和”的思想, 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养生健身之道,也是经商发财之道、社会发展之道。

2.“欲而不贪”,知足常乐

儒家提倡中庸之道,主张勤俭节用,克己复礼。

孔子曰:“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常以“修己”、“克己”约束自己,不放纵自己的欲望,只有这样才能产生知足常乐的作用。《孟子 尽天下》也说:“养心莫善于寡欲”。《论语》中指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赞扬其弟子那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艰苦作风,抨击统治阶级的贪得无厌的丑恶行为。

3.因人而宜,养生“三戒”

孔子根据人的年龄不同,总结出著名的养生“三戒”有: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确为经验之谈。

4. 顺应天道,养气中和

西汉前期儒家大师董仲舒将中庸思想和养生相结合,强调养气中和。他说:“循天之道,以养其身;中者,天地之所始终;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能以中和养其身者,其寿极命”。这种以“天人感应”为中心,以中和之道养身健体的思想是颇有道理的。

(三).饮食养生

孔子是美食家,他很提倡饮食卫生,并提出饮食原则和宜忌,这是我国养生文献中有关饮食卫生的最早记载。

1. 饮食精美

《论语 乡党》中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礼记 内则》中言:“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甘滑”。这种顺应四时的饮食烹调,可使饮食精美,烹调味美,可增加食欲,促进吸收,有利健康。

2. 饮食卫生

孔子在饮食卫生方面提出“八不食”的膳食禁忌:

“食殪而霭不食,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酱不食”。

进食卫生提出:“食不言,寝不语”。这些饮食卫生要求对健康是有益的。

(四). 兴趣广泛

孔子一生颠破流离,能享73岁的高寿,在当时的确是一个奇迹。除了他科学地遵循上面所谈的一些养生原则和方法外,兴趣广泛,多才多艺也是保证身心健康重要条件。孔子自言他的一生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的确是对他一生的生活的概括总结。孔子知识渊博,爱好广泛,他不仅精通诗、书,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对“六艺” —— 礼、乐、射、御、书、数等各种活动都非常有兴趣。他十分欣赏“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乐曲。正是这种广泛的性趣爱好,陶冶的性情,促进了健康长寿。

儒家养生思想

儒家学派创始于春秋末期,后世把孔子、孟子作为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其学术思想被后世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封为正统思想,对中华民族精神生活影响很大,自然也影响到养生学。 养生理念:

修身养性:仁德、孝道;

中庸平和:和为贵,欲而不贪;

饮食养生:美食、卫生;

兴趣广泛:“六艺” —— 礼、乐、射、御、书、数。

(一).修身养性

1. 倡仁德——施“仁”于人

儒家宣扬“仁„的学说,孔子提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观点。“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 讲孝道——敬老爱幼

《孟子》云: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孝者寿”)

3.“仁”者寿

孔子提出“仁者寿”,“智者寿”。“仁”是修养品德,勤奋学习的结果。仁德之人乐观大度,没有忧愁。孔子明确告诉后人说:

“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勤奋好学品德是孔子所提倡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治学精神。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仁德之君子,心胸开朗,积极向上,精神乐观豁达,使自己处于平衡状态。

社会调查证明,与人为善有利于健康。美国耶鲁大学病理学家曾对7000多人进行跟踪调查,结果表明, 凡与人为善的人其死亡率明显降低。

(二).中庸平和

1. “和为贵”的人生理念

孔子在《论语》中曰:“礼之用,和为贵”。

《中庸》云:“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荀子提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

“和”的思想是中华民族普遍具有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和”就是强调“天人调谐”,其包括和谐、和睦、和平、和善、祥和、中和等含义,蕴涵着和以处众、和衷共济、共生共荣、政通人和、内和外顺等深刻的处世哲学和人生理念。“和”的思想, 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养生健身之道,也是经商发财之道、社会发展之道。

2.“欲而不贪”,知足常乐

儒家提倡中庸之道,主张勤俭节用,克己复礼。

孔子曰:“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常以“修己”、“克己”约束自己,不放纵自己的欲望,只有这样才能产生知足常乐的作用。《孟子 尽天下》也说:“养心莫善于寡欲”。《论语》中指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赞扬其弟子那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艰苦作风,抨击统治阶级的贪得无厌的丑恶行为。

3.因人而宜,养生“三戒”

孔子根据人的年龄不同,总结出著名的养生“三戒”有: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确为经验之谈。

4. 顺应天道,养气中和

西汉前期儒家大师董仲舒将中庸思想和养生相结合,强调养气中和。他说:“循天之道,以养其身;中者,天地之所始终;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能以中和养其身者,其寿极命”。这种以“天人感应”为中心,以中和之道养身健体的思想是颇有道理的。

(三).饮食养生

孔子是美食家,他很提倡饮食卫生,并提出饮食原则和宜忌,这是我国养生文献中有关饮食卫生的最早记载。

1. 饮食精美

《论语 乡党》中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礼记 内则》中言:“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甘滑”。这种顺应四时的饮食烹调,可使饮食精美,烹调味美,可增加食欲,促进吸收,有利健康。

2. 饮食卫生

孔子在饮食卫生方面提出“八不食”的膳食禁忌:

“食殪而霭不食,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酱不食”。

进食卫生提出:“食不言,寝不语”。这些饮食卫生要求对健康是有益的。

(四). 兴趣广泛

孔子一生颠破流离,能享73岁的高寿,在当时的确是一个奇迹。除了他科学地遵循上面所谈的一些养生原则和方法外,兴趣广泛,多才多艺也是保证身心健康重要条件。孔子自言他的一生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的确是对他一生的生活的概括总结。孔子知识渊博,爱好广泛,他不仅精通诗、书,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对“六艺” —— 礼、乐、射、御、书、数等各种活动都非常有兴趣。他十分欣赏“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乐曲。正是这种广泛的性趣爱好,陶冶的性情,促进了健康长寿。


相关文章

  • 论中医养生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_江玉
  • 中医药理论研究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10年8月第31卷第8期总第410期 论中医养生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 江 玉 摘要:以古代文献为依据, 研究中医养生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形态间的密切关联.认为道家文化是中医养生理论的思想渊源, ...查看


  • 天人合一与养生.处世.审美--儒家与道家的天道观
  • 天人合一与养生. 处世. 审美 -----儒家与道家的天道观 已故国学大师钱穆,在其最后遗稿<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中指出: "'天人合一'论,是中国对人类最大的贡献." 钱先生写这篇文章时已经是九十 ...查看


  • 浅析儒学对中医学的影响
  • 浅析儒学对中医学的影响 [摘要]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的关系非常密切,儒家阴阳.五行.中和.太极.运气学说为中医学理论建构提供了材料和原则:儒学中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中庸等思想,均对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尤 ...查看


  • 传统文化与养生
  • 在儒家的养生理论中,孔子首先提出了"仁者寿"(<论语·雍也>)的观点,后来又十分肯定地提出:"大德必得其寿"(<礼记·中庸>),认为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可能长寿. 在中国传统文化 ...查看


  • [黄帝内经]的-中和-观
  • 2008年1月河北学刊 Jan..2008 第28卷第1期 HebeiAcademicJoumal V01.28 No.1 <黄帝内经>的"中和"观 张巧霞 (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河北保定071002) [ ...查看


  • 儒家的入世与道家的出世对中国的影响
  • 儒家的入世与道家的出世对中国的影响 摘 要 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作为传统文化的两个学派,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在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儒家和道家思想中所包含的人生哲学做出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在我们当代 ...查看


  • 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
  • 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 尤随炬 药科学院制药工程08(1)0803509114 摘要:纵观中国的发展历史,饮食除了满足人类的发展需求外,在社会,养生等方面尽体现了其博大精深的文化作用,中国的饮食能有如此大的魅力,是与其中的文化内涵休戚相关的. ...查看


  • 健康养生之道:儒家养生三秘法(图)
  • 儒家圣人孔子一句"仁者寿",把人们带入了圣贤境界. 什么是仁者寿?诸葛长青认为,孔夫子的仁者寿,提醒人们行善积德,造福社会.关爱他人,如此自然会有长寿之道. 儒家学问,就像山泉水,看似平淡,实际上包含了深深天地之道. 就 ...查看


  • 中华文化的三大传统
  • 历史上有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儒家入世,道家隐世,佛家出世之评论,这大体上反映了儒.道.佛三家的基本特质和彼此差异.儒.道.佛三家虽各有所重而相径庭,然仍能融合会通,相济相补,构成彼此共存共荣的文化格局,长期以来支配和影响着中华民族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