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山川之美

山川之美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展示优美风景图片,请同学们欣赏;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么?喜欢用相机镜头捕捉下你们沿途看到的美景么?在开始今天的课文前,老师想先请大家一起来欣赏几幅照片,大家一起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说说对于图片的感受,导入课文

生:看到山、水、树(什么样的山、水、树)

看到高耸入云的山、清澈的水、翠绿的树„„(给你什么感受)

优美、壮丽、让人惊叹不已、让人心生向往„„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我们都感受到了眼前几幅图画为我们展现的自然之美。其实,我们国家的自然风光是数不胜数的,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为之折腰,写下了许许多多不朽的名篇,大家能说出几篇有名的山水诗篇吗?

生:李白《望庐山瀑布》、王之涣《登鹳雀楼》、孟浩然《宿建德江》„„ 师:我们说这样的名篇佳作可谓不胜枚举,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既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被称为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乃是一篇“诗画结合”之佳作,那它究竟是怎样的一篇文章呢?我们马上一起来学习感受一下今天的课文《山川之美》。

二、作者及作品背景介绍

师:在开始课文学习前,老师先为大家简要介绍一下本文的作者和作品产生的背景。

1、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因看透尘世,于齐武帝永明十年辞官,归隐茅山。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但每每遇有国家大事,朝廷常派人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故时人称为“山中宰相”。他著作颇丰,但多为道术和医药方面之作,诗文则多数亡佚。他的《山川之美》,又称《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2、作品背景介绍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原名《答谢中书书》。

三、课文朗读

1、自由朗读,标注字音;

师:刚才,我们对于本文的作者和写作背景做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下面,请同学们首先自由朗读课文,标出你认为应该注意的字音。

注意:颓、鳞、与(第四声,音同“玉”)

2、个人朗读,指出不足;

师:我们已经对本文的生字做好了注音工作,接着,老师想有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朗读一下本文,其他的同学做一下点评,看看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 注意:字音、停顿、节奏

3、录音示范,幻灯提示朗读

师:对于刚才同学的朗读,我们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议,那么老师把同学们对于朗读停顿和节奏把握的建议展示在了PPT 上,配合我们的课文录音,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究竟要怎样朗读这篇课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齐声朗读

师:在感受了录音示范,参照了老师在幻灯上的提示之后,相信我们的同学一定都能把握住本文的朗读重点了,那么我们就一起来大声朗读课文。

四、字句释疑,疏通文意

1、疑难字句释疑

师:刚才我们已经通过了课文的朗读关,下面我们就开始进行字句关的攻克。首先,请同学们参照自己的预习作业以及手中的古汉语字典,翻一翻、看一看还有哪些字句的意思是你把握不了的,可以提出来,向老师和同学们寻求帮助。

注意: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四时俱备:都,全。

晓雾将歇:晓,清晨;歇,消散。

夕日欲颓:欲,将要;颓,坠落。

沉鳞竞跃:沉鳞,潜游水中的鱼;竞,竞相。

实是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欲界:人间;欲,欲望。

自康乐以来:康乐,即谢灵运,封康乐公,是南朝晋宋间山水诗人。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未,不;复,再;与,参与,指欣赏;奇,奇丽。不再有能欣赏这样的奇丽景色的人了,或再也没有能欣赏这奇丽景色的人了。)

2、文意疏通

师:我们已经一起解决了疑难字句的疑问,下面有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翻译一下这篇文章的意思吗?

生:翻译

师:好的,同学的翻译基本落实了刚才我们说到的字词句的意思,那么我们说这篇文章其实是一篇优美的山水小品文,所以我们在翻译的时候也要特别注意语句的流畅与优美。下面,我们一起来参照老师给出的译文,再完善一下我们对于这篇课文的翻译。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青。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猴长啸之声、鸟雀鸣叫之声此起彼伏;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竞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师:我们一起把文章的翻译读一读,然后将其中的重点语句记录在书上的空白处。在通晓了文章的大致意思之后,让我们拿起书本,再次朗读一下这篇课文,并在脑海中及时反应出每句话的大意作为巩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个人朗读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山川之美》这篇文章,作者是?(陶弘景),这篇文章又名?(《答谢中书书》)。很好,下面,我们先请一位同学为大家示范朗读一下文章,看看上节课老师提到的朗读中需要注意的地方他是否记住了。

2、集体朗读

师:很好,老师说过的朗读要注意的地方有哪些?(字音、停顿、节奏)这位同学都注意到了吗?不错,刚才那位同学都注意到了,那么现在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课文,注意,边朗读边回想大家上节课一起和老师疏通的文意。

3、以开火车的方式巩固文意

师:好的,同学们读得都非常的不错,现在赶紧把课文的意思在脑海中再回顾一次,然后我们请一个小组的同学以开火车的方式为大家逐句巩固一下。

二、整体把握

1、梳理文章结构

师:同学们,在刚才的朗读和翻译的过程中,不知道同学们留意到没有,这篇文章的结构是如何的呀?我们说文章结构有哪几种?(总—分,总—分—总)这篇文章是属于?(总—分—总结构)非常好,那么具体是怎么安排的呢?哪位同学能为大家分析一下。

生:第一句是总起,“高峰入云”到“沉鳞竞跃”是分写,最后的是总结。 师:非常好,我们可以说这篇文章是短小精悍,脉络清晰。(PPT 展示) 总起: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分写: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总结: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精读品味

1、体会作者写景之法

师:刚才我们分析了本文的结构是“总—分—总”,第一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为统领全文之句,那么大家觉得这句话中的哪个词是最关键的字眼呢?(美)很好,也就是说作者其实是围绕着“美”这个字展开全文的。那么作者是通过什么展现“山川之美”的呢?(通过景物描写)文中共提到了哪些景物呢? 生:高峰、清流、石壁、树木、晓雾、猿鸟、夕日、沉鳞

师:很好,找的很全面,那么作者对于景物的铺排是很随意的么?它们是不是显得杂乱无章?(不是)那作者是如何安排它们的呢?有没有线索可循?

生:我觉得作者是按早晚的顺序来写的。其中“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是早上之景,“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是傍晚之景。

师:很好,刚才这位同学找到了作者写景的时间线索,他找到了早晚的景色,亦即“晨昏之景”,那么除了这些呢?还有什么时间的景色么?

生:除了早晚的景色,还有一年四季都有的景色,文中说“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师:除了树木是四季都有的景色,还有其他景物是四季都可以看到的吗? 生:高峰、清流、石壁也是四季都可以看到的。

师:很好,所以我们说作者在安排景物时,先从四时之景写起,然后再写了晨昏之景。

此处板书

山 四时之景

美 晨昏之景

师:好的,刚才通过讨论,我们找到了作者写景的时间线索,并整理出了“四时之景”和“晨昏之景”,那么我们在学习《祖父和我》以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都提到了在描写景物时可以用到“多角度描写”,即从“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方面展开描写,那么这篇文章中能不能找到类似的多角度描写呢?

生:可以找到,作者在描写“四时之景”时就是从“视觉”角度出发的。 师:很好,那么“晨昏之景”呢?

生:“晨昏之景”是从“听觉”角度出发描写的。(对于“晨昏之景”从“听觉”出发一点,学生可能不太容易发现,要注意引导,尤其“沉鳞竞跃”,要让他们明白鱼儿竞相跳出水面是会发出声音的。)

此处板书

山 四时之景

川 (视觉)

之 晨昏之景

美 (听觉)

师:既然说作者对“四时之景”的描述是从视觉角度出发的,那么作者的视线是如何变化的呢?

生:“高峰入云”是仰视;“清流见底”是俯视;“两岸石壁”和“青林翠竹”是平视。

此处板书

仰视:高峰

山 四时之景 俯视:清流

川 (视觉) 平视:石壁、树林

之 晨昏之景

美 (听觉)

师:好的,我们说作者从视觉出发展开的描写,视线非常的明确清晰,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听觉角度出发描写的景物,主要是“晓雾中的猿鸟相鸣之声”和“夕阳里的鱼儿竞跃之声”,老师想请问大家,作者在这里只是想描写这样两种声音么?他真正的目的是什么?(引导学生联想山中清晨与黄昏的静谧之景,缘何能清晰地听到这两种声音,是因为安静)

生:我觉得作者写这两种声音的目的是为了突出山中清晨和黄昏的安静。

师:非常好!我们说动与静其实是辩证统一的,如果没有动,就无法具体表现静

的程度和状态,所以“以动写静”是我们在表现静时常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在古诗中用的尤其普遍,我们可以把书翻到第56页,先来一起朗读一下书后的知识卡片。(朗读56页)这样一种写作手法,我们就称为“以动衬静”。 此处板书

仰视:高峰

山 四时之景 俯视:清流

川 (视觉) 平视:石壁、树林

之 晨昏之景 晓雾,猿鸟乱鸣 以动

美 (听觉) 夕日,沉鳞竞跃 衬静

师:那么谁能具体说说,在写“晨昏之景”时,什么是以什么动,衬什么静呢? 生:是以“猿鸟相鸣”之声衬“晓雾将歇”之静;以“沉鳞竞跃”之声衬“夕日欲颓”之静。

师:其实,在这篇文章中,不仅有“以动衬静”的动静组合,还有其他的“动静组合”,同学们能找到么?(有难度,引导他们在四时之景中寻找)

生:静:高峰 动:流水

静:青林翠竹 动:石壁五色交辉

师:同学们找的都很好,作者在描写“四时之景”时也用到了很多的动静组合,我们可以称之为“动静结合”之法。

此处板书

仰视:高峰

山 四时之景 俯视:清流 动静结合

川 (视觉) 平视:石壁、树林

之 晨昏之景 晓雾,猿鸟乱鸣 以动

美 (听觉) 夕日,沉鳞竞跃 衬静

师:通过我们刚才的分析,以及老师的板书,我们可以发现,尽管本文展开描写景色的句子只有短短的40个字,可是作者的铺排却可谓是独具匠心,颇费了一番心思,对于景物的描写可以说是层次井然,条理分明的。

景物描写总结:从“山川之美”的“美”字出发,主要选取了山中“四时之景”

和“晨昏之景”展开描写,其中“四时之景”从视觉角度出发,分别选取仰视、俯视和平视的角度,以“动静结合”的手法展开描述;“晨昏之景”则从听觉角度出发,采用“以动衬静”的手法,通过描写晓雾中的猿鸟相鸣之声和夕阳下的鱼儿竞跃之声来突出山中的寂静。(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引导学生来总结“写景之法”)

2、领会作者所抒之情

师:我们说作者对于这样一篇小品文的创作其实是颇费一番心思的,那么他如此独具匠心地描写背后承载着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和情感呢?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引导学生注意结尾句的抒怀之情,结合作品的写作背景揣摩作者的情怀。) 生:全文所表达的是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自豪之感。因为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欣赏这种美景,而作者自己就是一个懂得欣赏人,可见他的自豪之感。

遗憾之感。因为作者感叹从谢灵运之后,就在也没有人能倾心欣赏这样的美景了。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徜徉山水中时怡然自得的心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作者描绘江南的山水风光,既是想从友人那里得到共鸣,又是希望和友人共同欣赏。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作者用诗一样精炼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片美不胜收的大好风光。这里有着山水相映之美,同时文章的意境是美的,结构是美的,语言更是美的。这里也无处不在的流露着作者对这片美景的由衷赞叹和热爱。

四、朗读总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一个美丽的世界,倾听着陶弘景为谢征描绘的江南美好山水风光,读完此文,我们只觉齿间留香。我们也和作者一样,情不自禁地爱上了我们祖国大地的大好河山。就让我们一起为这份无尽的美丽而陶醉、感动吧。请记住:“如果你歌颂美,即使你在沙漠的中心,你也会有听众。”最后,让我们再次拿起书本,有感情地诵读此文,在书声琅琅中结束我们今天的讲课。

山川之美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展示优美风景图片,请同学们欣赏;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么?喜欢用相机镜头捕捉下你们沿途看到的美景么?在开始今天的课文前,老师想先请大家一起来欣赏几幅照片,大家一起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说说对于图片的感受,导入课文

生:看到山、水、树(什么样的山、水、树)

看到高耸入云的山、清澈的水、翠绿的树„„(给你什么感受)

优美、壮丽、让人惊叹不已、让人心生向往„„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我们都感受到了眼前几幅图画为我们展现的自然之美。其实,我们国家的自然风光是数不胜数的,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为之折腰,写下了许许多多不朽的名篇,大家能说出几篇有名的山水诗篇吗?

生:李白《望庐山瀑布》、王之涣《登鹳雀楼》、孟浩然《宿建德江》„„ 师:我们说这样的名篇佳作可谓不胜枚举,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既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被称为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乃是一篇“诗画结合”之佳作,那它究竟是怎样的一篇文章呢?我们马上一起来学习感受一下今天的课文《山川之美》。

二、作者及作品背景介绍

师:在开始课文学习前,老师先为大家简要介绍一下本文的作者和作品产生的背景。

1、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因看透尘世,于齐武帝永明十年辞官,归隐茅山。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但每每遇有国家大事,朝廷常派人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故时人称为“山中宰相”。他著作颇丰,但多为道术和医药方面之作,诗文则多数亡佚。他的《山川之美》,又称《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2、作品背景介绍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原名《答谢中书书》。

三、课文朗读

1、自由朗读,标注字音;

师:刚才,我们对于本文的作者和写作背景做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下面,请同学们首先自由朗读课文,标出你认为应该注意的字音。

注意:颓、鳞、与(第四声,音同“玉”)

2、个人朗读,指出不足;

师:我们已经对本文的生字做好了注音工作,接着,老师想有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朗读一下本文,其他的同学做一下点评,看看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 注意:字音、停顿、节奏

3、录音示范,幻灯提示朗读

师:对于刚才同学的朗读,我们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议,那么老师把同学们对于朗读停顿和节奏把握的建议展示在了PPT 上,配合我们的课文录音,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究竟要怎样朗读这篇课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齐声朗读

师:在感受了录音示范,参照了老师在幻灯上的提示之后,相信我们的同学一定都能把握住本文的朗读重点了,那么我们就一起来大声朗读课文。

四、字句释疑,疏通文意

1、疑难字句释疑

师:刚才我们已经通过了课文的朗读关,下面我们就开始进行字句关的攻克。首先,请同学们参照自己的预习作业以及手中的古汉语字典,翻一翻、看一看还有哪些字句的意思是你把握不了的,可以提出来,向老师和同学们寻求帮助。

注意: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四时俱备:都,全。

晓雾将歇:晓,清晨;歇,消散。

夕日欲颓:欲,将要;颓,坠落。

沉鳞竞跃:沉鳞,潜游水中的鱼;竞,竞相。

实是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欲界:人间;欲,欲望。

自康乐以来:康乐,即谢灵运,封康乐公,是南朝晋宋间山水诗人。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未,不;复,再;与,参与,指欣赏;奇,奇丽。不再有能欣赏这样的奇丽景色的人了,或再也没有能欣赏这奇丽景色的人了。)

2、文意疏通

师:我们已经一起解决了疑难字句的疑问,下面有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翻译一下这篇文章的意思吗?

生:翻译

师:好的,同学的翻译基本落实了刚才我们说到的字词句的意思,那么我们说这篇文章其实是一篇优美的山水小品文,所以我们在翻译的时候也要特别注意语句的流畅与优美。下面,我们一起来参照老师给出的译文,再完善一下我们对于这篇课文的翻译。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青。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猴长啸之声、鸟雀鸣叫之声此起彼伏;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竞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师:我们一起把文章的翻译读一读,然后将其中的重点语句记录在书上的空白处。在通晓了文章的大致意思之后,让我们拿起书本,再次朗读一下这篇课文,并在脑海中及时反应出每句话的大意作为巩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个人朗读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山川之美》这篇文章,作者是?(陶弘景),这篇文章又名?(《答谢中书书》)。很好,下面,我们先请一位同学为大家示范朗读一下文章,看看上节课老师提到的朗读中需要注意的地方他是否记住了。

2、集体朗读

师:很好,老师说过的朗读要注意的地方有哪些?(字音、停顿、节奏)这位同学都注意到了吗?不错,刚才那位同学都注意到了,那么现在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课文,注意,边朗读边回想大家上节课一起和老师疏通的文意。

3、以开火车的方式巩固文意

师:好的,同学们读得都非常的不错,现在赶紧把课文的意思在脑海中再回顾一次,然后我们请一个小组的同学以开火车的方式为大家逐句巩固一下。

二、整体把握

1、梳理文章结构

师:同学们,在刚才的朗读和翻译的过程中,不知道同学们留意到没有,这篇文章的结构是如何的呀?我们说文章结构有哪几种?(总—分,总—分—总)这篇文章是属于?(总—分—总结构)非常好,那么具体是怎么安排的呢?哪位同学能为大家分析一下。

生:第一句是总起,“高峰入云”到“沉鳞竞跃”是分写,最后的是总结。 师:非常好,我们可以说这篇文章是短小精悍,脉络清晰。(PPT 展示) 总起: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分写: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总结: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精读品味

1、体会作者写景之法

师:刚才我们分析了本文的结构是“总—分—总”,第一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为统领全文之句,那么大家觉得这句话中的哪个词是最关键的字眼呢?(美)很好,也就是说作者其实是围绕着“美”这个字展开全文的。那么作者是通过什么展现“山川之美”的呢?(通过景物描写)文中共提到了哪些景物呢? 生:高峰、清流、石壁、树木、晓雾、猿鸟、夕日、沉鳞

师:很好,找的很全面,那么作者对于景物的铺排是很随意的么?它们是不是显得杂乱无章?(不是)那作者是如何安排它们的呢?有没有线索可循?

生:我觉得作者是按早晚的顺序来写的。其中“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是早上之景,“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是傍晚之景。

师:很好,刚才这位同学找到了作者写景的时间线索,他找到了早晚的景色,亦即“晨昏之景”,那么除了这些呢?还有什么时间的景色么?

生:除了早晚的景色,还有一年四季都有的景色,文中说“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师:除了树木是四季都有的景色,还有其他景物是四季都可以看到的吗? 生:高峰、清流、石壁也是四季都可以看到的。

师:很好,所以我们说作者在安排景物时,先从四时之景写起,然后再写了晨昏之景。

此处板书

山 四时之景

美 晨昏之景

师:好的,刚才通过讨论,我们找到了作者写景的时间线索,并整理出了“四时之景”和“晨昏之景”,那么我们在学习《祖父和我》以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都提到了在描写景物时可以用到“多角度描写”,即从“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方面展开描写,那么这篇文章中能不能找到类似的多角度描写呢?

生:可以找到,作者在描写“四时之景”时就是从“视觉”角度出发的。 师:很好,那么“晨昏之景”呢?

生:“晨昏之景”是从“听觉”角度出发描写的。(对于“晨昏之景”从“听觉”出发一点,学生可能不太容易发现,要注意引导,尤其“沉鳞竞跃”,要让他们明白鱼儿竞相跳出水面是会发出声音的。)

此处板书

山 四时之景

川 (视觉)

之 晨昏之景

美 (听觉)

师:既然说作者对“四时之景”的描述是从视觉角度出发的,那么作者的视线是如何变化的呢?

生:“高峰入云”是仰视;“清流见底”是俯视;“两岸石壁”和“青林翠竹”是平视。

此处板书

仰视:高峰

山 四时之景 俯视:清流

川 (视觉) 平视:石壁、树林

之 晨昏之景

美 (听觉)

师:好的,我们说作者从视觉出发展开的描写,视线非常的明确清晰,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听觉角度出发描写的景物,主要是“晓雾中的猿鸟相鸣之声”和“夕阳里的鱼儿竞跃之声”,老师想请问大家,作者在这里只是想描写这样两种声音么?他真正的目的是什么?(引导学生联想山中清晨与黄昏的静谧之景,缘何能清晰地听到这两种声音,是因为安静)

生:我觉得作者写这两种声音的目的是为了突出山中清晨和黄昏的安静。

师:非常好!我们说动与静其实是辩证统一的,如果没有动,就无法具体表现静

的程度和状态,所以“以动写静”是我们在表现静时常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在古诗中用的尤其普遍,我们可以把书翻到第56页,先来一起朗读一下书后的知识卡片。(朗读56页)这样一种写作手法,我们就称为“以动衬静”。 此处板书

仰视:高峰

山 四时之景 俯视:清流

川 (视觉) 平视:石壁、树林

之 晨昏之景 晓雾,猿鸟乱鸣 以动

美 (听觉) 夕日,沉鳞竞跃 衬静

师:那么谁能具体说说,在写“晨昏之景”时,什么是以什么动,衬什么静呢? 生:是以“猿鸟相鸣”之声衬“晓雾将歇”之静;以“沉鳞竞跃”之声衬“夕日欲颓”之静。

师:其实,在这篇文章中,不仅有“以动衬静”的动静组合,还有其他的“动静组合”,同学们能找到么?(有难度,引导他们在四时之景中寻找)

生:静:高峰 动:流水

静:青林翠竹 动:石壁五色交辉

师:同学们找的都很好,作者在描写“四时之景”时也用到了很多的动静组合,我们可以称之为“动静结合”之法。

此处板书

仰视:高峰

山 四时之景 俯视:清流 动静结合

川 (视觉) 平视:石壁、树林

之 晨昏之景 晓雾,猿鸟乱鸣 以动

美 (听觉) 夕日,沉鳞竞跃 衬静

师:通过我们刚才的分析,以及老师的板书,我们可以发现,尽管本文展开描写景色的句子只有短短的40个字,可是作者的铺排却可谓是独具匠心,颇费了一番心思,对于景物的描写可以说是层次井然,条理分明的。

景物描写总结:从“山川之美”的“美”字出发,主要选取了山中“四时之景”

和“晨昏之景”展开描写,其中“四时之景”从视觉角度出发,分别选取仰视、俯视和平视的角度,以“动静结合”的手法展开描述;“晨昏之景”则从听觉角度出发,采用“以动衬静”的手法,通过描写晓雾中的猿鸟相鸣之声和夕阳下的鱼儿竞跃之声来突出山中的寂静。(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引导学生来总结“写景之法”)

2、领会作者所抒之情

师:我们说作者对于这样一篇小品文的创作其实是颇费一番心思的,那么他如此独具匠心地描写背后承载着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和情感呢?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引导学生注意结尾句的抒怀之情,结合作品的写作背景揣摩作者的情怀。) 生:全文所表达的是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自豪之感。因为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欣赏这种美景,而作者自己就是一个懂得欣赏人,可见他的自豪之感。

遗憾之感。因为作者感叹从谢灵运之后,就在也没有人能倾心欣赏这样的美景了。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徜徉山水中时怡然自得的心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作者描绘江南的山水风光,既是想从友人那里得到共鸣,又是希望和友人共同欣赏。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作者用诗一样精炼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片美不胜收的大好风光。这里有着山水相映之美,同时文章的意境是美的,结构是美的,语言更是美的。这里也无处不在的流露着作者对这片美景的由衷赞叹和热爱。

四、朗读总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一个美丽的世界,倾听着陶弘景为谢征描绘的江南美好山水风光,读完此文,我们只觉齿间留香。我们也和作者一样,情不自禁地爱上了我们祖国大地的大好河山。就让我们一起为这份无尽的美丽而陶醉、感动吧。请记住:“如果你歌颂美,即使你在沙漠的中心,你也会有听众。”最后,让我们再次拿起书本,有感情地诵读此文,在书声琅琅中结束我们今天的讲课。


相关文章

  • 答谢中书书中考试题集锦(含答案)
  • <答谢中书书>中考题集锦 1 (二)(11分)[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二.1. ...查看


  • 答谢中书书中考试题集锦(含答案).PDF
  • <答谢中书书>中考题集锦 (二)(11 分)[甲]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青林翠 竹 1.台州市(09 浙江省) 四时俱备.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 ...查看


  • 答谢中书书 1
  •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字词的梳理: 2.根据注释翻译课文,并能背诵默写课文: 3.了解文章中的优美意境,严密结构和凝练的语言. 学习重点:翻译课文,掌握字词,背诵默写课文 学习难点:文章优美的意境,严密的结构,凝 ...查看


  •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 陶渊明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陶弘景的这篇<答谢中书书>作为山水小品名篇,被收在中学课本中,许多人上学时都读过.当夏日山里的深青色连连绵绵地铺展 ...查看


  • 文言文山水篇比较阅读
  • 中考山水类文言文比较阅读题 一.[参考范围]:<三峡>.<湖心亭看雪>.<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 二.[比较阅读训练题] (一).<答谢中书书>和<与朱元思书>选 ...查看


  • [答谢中书书]参考答案
  • <答谢中书书>参考答案 1. ⑴消散.⑵都完备,都具有.⑶坠落.⑷争相跳出水面.⑸自,从.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2.⑴回复中书鸿胪谢徵的书信 中书鸿胪 ⑵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3.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 ...查看


  •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资料
  • 答谢中书书 一.作者介绍 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期的文学家. 二.重点字词解释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查看


  •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网友来稿)
  • 南向店一中 闵守辉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短文<答谢中书书>. 2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 .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准备: ...查看


  • 泉州实验中学初二小石潭记作业答案
  • <小石潭记> 1.本文选自<柳河东全集>,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因其出生于河东,故称柳河东.其人文名远播,与韩愈并称韩柳.写本文时,他正因政治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本文是<永州八记>之一. 2.古代四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