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

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

穆睿智

马克思的《资本论》出版后,人们对他使用的方法,理解得很差。马克思肯定了考夫曼的看法。考夫曼说:“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同,生产关系和支配生产关系的规律就不同。马克思给自己提出的目的是,从这个观点出发去研究和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阐明了支配着一定社会机体的产生、生存、发展和死亡以及为另一个更高的机体所代替的特殊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集,第23页)马克思认为这就是唯物辩证法。

恩格斯提出了哲学基本问题。认为自然物为本源,意识是自然界的产物。恩格斯在哲学基本问题中,只讲到自然本源和意识,没有人怎么能产生意识?马克思说:“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但这里所说的人们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他们受着自己的生产力的一定发展以及与这种发展相适应的交往(直到它的最遥远的形式)的制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30页)人是思想意识的生产者,思想意识是人脑的产物,这是无疑的。这里的人是现实的活人,他们必须通过劳动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解决人们生活需要。这样,人才能生存,才能产生意识因此他们必须受生产力与交往形式(即社会生产关系)的制约。“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同上,第二卷,第83页)

在生产实践中,马克思始终坚持以生产里为前提。生产力中的三要素都是自然物。坚持以生产力为前提,坚持以自然物为前提,就是坚持唯物主义。何为生产关系?马克思说:“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它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特有的社会性质。资本是已经转化为资本的生产资料,这种生产资料本身不是资本,就像金和银本身不是货币一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20页)生产关系不是物,不是生产资料,而是体现在物上的一种劳动。人改造自然,不是孤立的个人行动。而是在前人劳动,他人劳动基础之上进行的。这就形成了一种劳动关系。这种劳动关系就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所以,这些观念,范畴,也同它们所表现的关系一样,不是永恒的。他们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08、109页)

在1844年,马克思说:“全部所谓世界史不外是人通过的劳动的诞生”的。他还说:“无产与有产之间的对立,只要还没有把它理解为劳动与资本之间的对立,那它就还是一种无关紧要的对立,就还没有把握住的能动关系,它的内在的关系,就还没有把它理解为矛盾。”(《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70页)马克思认为把握了有产与无产的对立,还没把握住它的内在关系。而资本与劳动才是内在的本质的矛盾。在1861年马克思又说:“生产过程和价值增值的过程的结果,首先是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本身的、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本身再生产和新生产。这种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实际上是这个过程的比其物质结果更为重要的结果。”(《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第554页)马克思认为在生产过程中,社会关系、生产关系比物质结果更为重要。又说:资本家与雇佣工人“本身不过是资本与雇佣劳动的体现者,人格化,是由社会生产过程加在个人身上的一定的社会性质,是这些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物。”(同上,第25卷,第995页)在《资本论》中,他主张通过劳动改造自然,使社会劳动体现在自然物上,赋予自然物一定的社会性,使其成为社会存在。物是社会存在的外壳,社会劳动、社会生产关系是社会存在的内在本质。

马克思说:“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为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

社会,并且是构成为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得社会。古代社会、封建社会和资产阶段社会都是这样的总和,而其中每一个生产关系的总和同时又标示着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独特阶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363页)在生产力的推动下,必然产生原始社会生产关系,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关系。这些社会生产关系是历史各阶段的内在本质。

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突出讲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以生产力为前提,随着生产力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坚持了唯物主义。到了人类社会,出现了劳动改造自然,使社会劳动体现到自然物上去、形成了社会存在。生产关系是社会存在的内在本质,物是社会存在的外壳。在人类社会里,“一旦生活经过了一定的发展时期,由一定阶段进入另一阶段时,它就开始受另外规律支配。”(同上,第二卷,第217页)这些不同的规律,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支配着一定社会机体的产生、生存,发展和死亡以及为另一个更高的机体所代替的特殊规律。”从自然本质到社会本质,这是一个辩证的过程,是辩证法的体现。如果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有共同的本质,受同一规律支配,那就否定了世界上质变,否定了世界上的发展变化,否定了辩证法。

马克思指出:“经济学家们毫无例外地都忽略了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既然商品有二重性——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那么,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也必然具有二重性,而像斯密,李嘉图等人那样只是单纯地分析劳动,就必然处处都碰到不能解释的现象。实际上,这就是批判地理解问题的全部秘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集,第364页)马克思认为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揭示了生产力,抽象劳动揭示了生产关系。马克思指出斯密,李嘉图等人不掌握劳动二重性。而且“经济学家们毫无例外地忽略了”劳动二重性。当然了恩格斯也不例外。他努力研究自然辩证法。忽视了劳动二重性,忽视了社会生产关系。在它看来“以往的历史总是象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而且实质上也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同上,第四卷,第478页)恩格斯强调自然科学的作用,努力研究自然辩证法,认为历史与自然界,服从同一规律,他坚持了唯物主义原则,忽视了辩证法,不掌握社会劳动,社会生产关系,走向了历史唯心主义。

马克思指出:“人类史是我们自己创造的,而自然史不是我们自己创造的。工艺学揭示出人对自然的活动方式,人的物质生活的生产过程,从而揭示出社会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起源。„„后面这种方法是唯一唯物主义的方法,因而也是唯一科学的方法。那种排除历史过程的,抽象的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的缺点,每当它的代表越出自己的专业范围时,就在他们抽象的和唯心主义的观念中立刻显露出来。”(法文泽东《资本论》第374、375页注释)马克思指出人类史是我们自己创造的,而自然史不是我们自己创造的。这二者本质不同,想用一个共同规律解决二者问题,是行不通的。认为自然是本原,这是对的。但是认为意识是自然界的产物,这是不对的。马克思认为:人的物质生活的生产过程,从而揭示出社会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起源。这是唯一的科学方法。那种脱离社会生产关系,排除了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越出自己的专业范围时,进入社会历史领域,就成一种抽象认识和历史唯心主义。

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

穆睿智

马克思的《资本论》出版后,人们对他使用的方法,理解得很差。马克思肯定了考夫曼的看法。考夫曼说:“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同,生产关系和支配生产关系的规律就不同。马克思给自己提出的目的是,从这个观点出发去研究和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阐明了支配着一定社会机体的产生、生存、发展和死亡以及为另一个更高的机体所代替的特殊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集,第23页)马克思认为这就是唯物辩证法。

恩格斯提出了哲学基本问题。认为自然物为本源,意识是自然界的产物。恩格斯在哲学基本问题中,只讲到自然本源和意识,没有人怎么能产生意识?马克思说:“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但这里所说的人们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他们受着自己的生产力的一定发展以及与这种发展相适应的交往(直到它的最遥远的形式)的制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30页)人是思想意识的生产者,思想意识是人脑的产物,这是无疑的。这里的人是现实的活人,他们必须通过劳动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解决人们生活需要。这样,人才能生存,才能产生意识因此他们必须受生产力与交往形式(即社会生产关系)的制约。“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同上,第二卷,第83页)

在生产实践中,马克思始终坚持以生产里为前提。生产力中的三要素都是自然物。坚持以生产力为前提,坚持以自然物为前提,就是坚持唯物主义。何为生产关系?马克思说:“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它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特有的社会性质。资本是已经转化为资本的生产资料,这种生产资料本身不是资本,就像金和银本身不是货币一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20页)生产关系不是物,不是生产资料,而是体现在物上的一种劳动。人改造自然,不是孤立的个人行动。而是在前人劳动,他人劳动基础之上进行的。这就形成了一种劳动关系。这种劳动关系就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所以,这些观念,范畴,也同它们所表现的关系一样,不是永恒的。他们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08、109页)

在1844年,马克思说:“全部所谓世界史不外是人通过的劳动的诞生”的。他还说:“无产与有产之间的对立,只要还没有把它理解为劳动与资本之间的对立,那它就还是一种无关紧要的对立,就还没有把握住的能动关系,它的内在的关系,就还没有把它理解为矛盾。”(《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70页)马克思认为把握了有产与无产的对立,还没把握住它的内在关系。而资本与劳动才是内在的本质的矛盾。在1861年马克思又说:“生产过程和价值增值的过程的结果,首先是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本身的、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本身再生产和新生产。这种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实际上是这个过程的比其物质结果更为重要的结果。”(《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第554页)马克思认为在生产过程中,社会关系、生产关系比物质结果更为重要。又说:资本家与雇佣工人“本身不过是资本与雇佣劳动的体现者,人格化,是由社会生产过程加在个人身上的一定的社会性质,是这些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物。”(同上,第25卷,第995页)在《资本论》中,他主张通过劳动改造自然,使社会劳动体现在自然物上,赋予自然物一定的社会性,使其成为社会存在。物是社会存在的外壳,社会劳动、社会生产关系是社会存在的内在本质。

马克思说:“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为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

社会,并且是构成为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得社会。古代社会、封建社会和资产阶段社会都是这样的总和,而其中每一个生产关系的总和同时又标示着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独特阶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363页)在生产力的推动下,必然产生原始社会生产关系,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关系。这些社会生产关系是历史各阶段的内在本质。

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突出讲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以生产力为前提,随着生产力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坚持了唯物主义。到了人类社会,出现了劳动改造自然,使社会劳动体现到自然物上去、形成了社会存在。生产关系是社会存在的内在本质,物是社会存在的外壳。在人类社会里,“一旦生活经过了一定的发展时期,由一定阶段进入另一阶段时,它就开始受另外规律支配。”(同上,第二卷,第217页)这些不同的规律,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支配着一定社会机体的产生、生存,发展和死亡以及为另一个更高的机体所代替的特殊规律。”从自然本质到社会本质,这是一个辩证的过程,是辩证法的体现。如果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有共同的本质,受同一规律支配,那就否定了世界上质变,否定了世界上的发展变化,否定了辩证法。

马克思指出:“经济学家们毫无例外地都忽略了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既然商品有二重性——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那么,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也必然具有二重性,而像斯密,李嘉图等人那样只是单纯地分析劳动,就必然处处都碰到不能解释的现象。实际上,这就是批判地理解问题的全部秘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集,第364页)马克思认为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揭示了生产力,抽象劳动揭示了生产关系。马克思指出斯密,李嘉图等人不掌握劳动二重性。而且“经济学家们毫无例外地忽略了”劳动二重性。当然了恩格斯也不例外。他努力研究自然辩证法。忽视了劳动二重性,忽视了社会生产关系。在它看来“以往的历史总是象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而且实质上也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同上,第四卷,第478页)恩格斯强调自然科学的作用,努力研究自然辩证法,认为历史与自然界,服从同一规律,他坚持了唯物主义原则,忽视了辩证法,不掌握社会劳动,社会生产关系,走向了历史唯心主义。

马克思指出:“人类史是我们自己创造的,而自然史不是我们自己创造的。工艺学揭示出人对自然的活动方式,人的物质生活的生产过程,从而揭示出社会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起源。„„后面这种方法是唯一唯物主义的方法,因而也是唯一科学的方法。那种排除历史过程的,抽象的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的缺点,每当它的代表越出自己的专业范围时,就在他们抽象的和唯心主义的观念中立刻显露出来。”(法文泽东《资本论》第374、375页注释)马克思指出人类史是我们自己创造的,而自然史不是我们自己创造的。这二者本质不同,想用一个共同规律解决二者问题,是行不通的。认为自然是本原,这是对的。但是认为意识是自然界的产物,这是不对的。马克思认为:人的物质生活的生产过程,从而揭示出社会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起源。这是唯一的科学方法。那种脱离社会生产关系,排除了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越出自己的专业范围时,进入社会历史领域,就成一种抽象认识和历史唯心主义。


相关文章

  • 这是我多年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心得体会
  • 这是我多年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心得体会. 随着冷战的结束及和平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特别是苏东社会主义的解体,历史向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新的理论要求和挑战.与此同时,在我国的思想界和理论界出现了关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及历史是非的 ...查看


  • [反杜林论]的逻辑和方法
  • <反杜林论>的逻辑思维方法探讨 邓太平 摘要:恩格斯从批判杜林哲学入手,创立了唯物辩证法的逻辑系统,从而在丰富和发展马克主义哲学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研究<反杜林论>的逻辑和方法,不仅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反杜林 ...查看


  •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发展历程
  •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发展历程 恩格斯在给威·桑巴特的信中写道:"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的看法 ...查看


  • 重新审视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空间--重读[神圣家族]
  • [内容提要]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内部存在着两个派别,即机械唯物主义和人本唯物主 义,二者有不同的理论来源.理论特征和理论归宿.从研究主题的历史性转换这一视角看, 唯物主义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形成了三种历史形态,即自然唯物主义.人本唯物主义和 ...查看


  • 重新审视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空间
  • 作者:杨耕 <学术研究> 2001年05期 [中图分类号]BO-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1)01-0005-08 历史常常出现这样一种奇特的现象,即一个伟大思想家的某部著作以至全部著作,往往在 ...查看


  • 安启念:马克思与辩证唯物主义
  • 20 世纪 30 年代,苏联哲学家建立了名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随后斯大林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的推广与运用.此后,在大多数人眼里,辩 ...查看


  •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之路
  • 作者:闵家胤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2年03期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对马克思主义的建党理论做了全 面的创新,是一篇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献.他为我们树立了进行理论创新的光辉榜样.同时 ,号 ...查看


  • 俞吾金:被遮蔽的马克思(3)
  • 马克思的费尔巴哈化 众所周知,费尔巴哈比马克思大14岁,他青年时期听过黑格尔的课,深受黑格尔思想的影响.后来,他又起来批判黑格尔的思辨哲学,尤其是他的代表作<基督教的本质>(1841)的出版,使他成了当时德国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 ...查看


  • 重思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
  • 作者:王庆丰 天津社会科学 2014年01期 在阿尔都塞看来,马克思<资本论>第二版跋中的"颠倒"问题是辩证法发展史上的一个"路标".这个问题不仅是理解马克思与黑格尔辩证法理论传承关系的核 ...查看


  •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
  •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 摘要: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自然也是阐释马克思哲学的主要参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适应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解放全人类的活动而产生的,是革命性.批判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德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