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贵有疑,疑能得教益

读书贵有疑,疑能得教益

【摘要】闲暇之余,我常与学生谈心,当被问及对课文内容是否

发生过质疑时,回答是肯定的很少。这使我很是困惑:书海茫茫,

知识无穷,怎会无疑可问呢?早在宋代时,陆九渊就说过:“为学

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特别是在大力倡

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如此不能质疑,又谈何发挥其主动性,促

使其更好的发展呢?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我认为培养学生的质疑

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质疑能力 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

(2012)12(a)-0158-01

1 质疑能力是新课标的培养目标之一

《语文课程标准》初中阶段目标阅读一项中明确指出:“对课文的

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

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现代教学论指出:从本质上讲,

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推进学习的是问题。可见具有质疑

能力是学生应达到的一项学习目标。这就要求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语

文教学活动中,让其主动地去发现并解决问题,不失为发挥学生主

体作用的一种好方法。而从阅读角度来说,学生提出问题最大的价

值就是有助于理解。孔子曾说过:“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因此,

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比被动回答问题更为有效。

2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途径

2.1教师主动设疑,做好学生的领路人

身为世范,为人师表。养成学生质疑的习惯,最具说服力的莫过

于教师的以身作则。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只会迷信权威、毫无创见

的教师,怎么会培养出敢于质疑、富于创新的学生?在教学中,教

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依据文章的重难点,设计出数个有一定深度、

具有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有的放矢地研读课文。例如,

教读《故乡》时,我这样质疑:作者为什么说杨二嫂是“一个画图

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仅仅是因为她外貌消瘦吗?文中多次出

现的“圆规”,属于什么修辞手法?小说的主题究竟是什么?教师

的这种教法,往往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2教会学生方法,多方位设疑

教学中,我通常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了解所学内

容的重难点,再深入到篇章之中,引导他们产生疑问,并且创设学

生生疑的种种条件,启发他们积极思维。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

手:

1)在文中不同位置多次出现的相同句子。

有时一篇文章中相同的句子会多次出现,具体语境又往往不同,

那么它所表达的意思当然也就不同,这显然是作者有意为之。在阅

读教学的过程中对此情况应高度重视,不仅要提出质疑,而且要力

求想深想透。如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一文中,作者就着力描写了

孔乙己的三次受嘲讽,其中两次的结尾都有一句“店内外充满了快

活的空气。”对此,不妨请学生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这

两次出现的语句对刻画人物的性格、表现文章的主题有何作用?通

过交流讨论,学生们就会明白:同样的句子多次出现,节奏上有诗

一般的回环反复,内容上则着力渲染了哄笑的声浪和快活的空气,

笑声迭起,悲凉的意味就越浓。这样以“乐境”写哀情,充分表现

出取笑的人们的冷酷与麻木,孔乙己所处社会的冷漠无情。

2)文章中极富表现力的词、句。

优美的文章中往往会有一些极富表现力的词、句,经过作者的精

心锤炼、组织,或生动形象,或清新雅致,或准确鲜明,或言简意

赅,可谓恰到好处。在教读朱自清的《春》时,我请学生自主设疑,

有的同学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春天来了,草从土地里生长出来,

作者为什么要用“偷偷”“钻”来形容呢?能不能将它换成“长”

或“蹿”?同学们在积极的思考之后,明白了“钻”字之所以用得

好,是因为它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表现了春草生命力的顽

强。“偷偷地”则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这样

写赋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识,富有情趣,惹人喜爱。若将“钻”换成

“长”或“蹿”就平淡了,既不能表现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语言也

不生动形象。

3)看似前后矛盾之处

一些作品的文字看似前后矛盾,其实却独具匠心。只要带着疑问,

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深入思考,认真体会,就一定会取得豁然开朗的

效果。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连

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

该句中的“似乎”与“确凿”是两个意义相反的词语,把它们连用

在一起,似乎矛盾。然而结合课文内容对其进行研读之后,就会明

白:“似乎”是因为距今年代较远,记忆不是非常清晰,可在那时

却又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迹,因此又用了“确凿”。两个看似矛盾

的词语连用,实则更好地突出了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

4)独立成段的词语、句子

有时作者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或个人的某种感情,在文章中,往往

用词或句子独立成段的方式来表达。

5)意犹未尽处

有些文章常有意犹未尽之处,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思考和想象空间。

遇到这种情况,就要善于对其提出疑问,并挖掘其深层含义,领会

其弦外之音。

(3)利用现有材料,强化设疑观念。

初中语文教材中就有不少名人善疑的例子,如《怀疑与学问》中

有戴震幼时读书善疑的例子:《发问的精神》一文中有牛顿、瓦特、

释迦牟尼等善疑而成名的例子。此外,我还让学生在课下搜集一些

关于质疑的名言。通过种种方式,使学生明白质疑是打开一切知识

宝库的钥匙,是人类学术、文化进步的第一步,使他们充分认识到

质疑对于读书、学习的重要性,从而使质疑观念深入到每位同学的

心底。

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

是上进。”疑是深入学习知识的起点,也是闪现智慧火花的开端。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以达到促进他

们自主创新学习的目的,极大地提高学生阅读、鉴赏的水平和审美

的能力。

读书贵有疑,疑能得教益

【摘要】闲暇之余,我常与学生谈心,当被问及对课文内容是否

发生过质疑时,回答是肯定的很少。这使我很是困惑:书海茫茫,

知识无穷,怎会无疑可问呢?早在宋代时,陆九渊就说过:“为学

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特别是在大力倡

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如此不能质疑,又谈何发挥其主动性,促

使其更好的发展呢?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我认为培养学生的质疑

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质疑能力 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

(2012)12(a)-0158-01

1 质疑能力是新课标的培养目标之一

《语文课程标准》初中阶段目标阅读一项中明确指出:“对课文的

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

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现代教学论指出:从本质上讲,

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推进学习的是问题。可见具有质疑

能力是学生应达到的一项学习目标。这就要求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语

文教学活动中,让其主动地去发现并解决问题,不失为发挥学生主

体作用的一种好方法。而从阅读角度来说,学生提出问题最大的价

值就是有助于理解。孔子曾说过:“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因此,

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比被动回答问题更为有效。

2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途径

2.1教师主动设疑,做好学生的领路人

身为世范,为人师表。养成学生质疑的习惯,最具说服力的莫过

于教师的以身作则。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只会迷信权威、毫无创见

的教师,怎么会培养出敢于质疑、富于创新的学生?在教学中,教

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依据文章的重难点,设计出数个有一定深度、

具有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有的放矢地研读课文。例如,

教读《故乡》时,我这样质疑:作者为什么说杨二嫂是“一个画图

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仅仅是因为她外貌消瘦吗?文中多次出

现的“圆规”,属于什么修辞手法?小说的主题究竟是什么?教师

的这种教法,往往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2教会学生方法,多方位设疑

教学中,我通常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了解所学内

容的重难点,再深入到篇章之中,引导他们产生疑问,并且创设学

生生疑的种种条件,启发他们积极思维。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

手:

1)在文中不同位置多次出现的相同句子。

有时一篇文章中相同的句子会多次出现,具体语境又往往不同,

那么它所表达的意思当然也就不同,这显然是作者有意为之。在阅

读教学的过程中对此情况应高度重视,不仅要提出质疑,而且要力

求想深想透。如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一文中,作者就着力描写了

孔乙己的三次受嘲讽,其中两次的结尾都有一句“店内外充满了快

活的空气。”对此,不妨请学生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这

两次出现的语句对刻画人物的性格、表现文章的主题有何作用?通

过交流讨论,学生们就会明白:同样的句子多次出现,节奏上有诗

一般的回环反复,内容上则着力渲染了哄笑的声浪和快活的空气,

笑声迭起,悲凉的意味就越浓。这样以“乐境”写哀情,充分表现

出取笑的人们的冷酷与麻木,孔乙己所处社会的冷漠无情。

2)文章中极富表现力的词、句。

优美的文章中往往会有一些极富表现力的词、句,经过作者的精

心锤炼、组织,或生动形象,或清新雅致,或准确鲜明,或言简意

赅,可谓恰到好处。在教读朱自清的《春》时,我请学生自主设疑,

有的同学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春天来了,草从土地里生长出来,

作者为什么要用“偷偷”“钻”来形容呢?能不能将它换成“长”

或“蹿”?同学们在积极的思考之后,明白了“钻”字之所以用得

好,是因为它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表现了春草生命力的顽

强。“偷偷地”则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这样

写赋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识,富有情趣,惹人喜爱。若将“钻”换成

“长”或“蹿”就平淡了,既不能表现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语言也

不生动形象。

3)看似前后矛盾之处

一些作品的文字看似前后矛盾,其实却独具匠心。只要带着疑问,

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深入思考,认真体会,就一定会取得豁然开朗的

效果。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连

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

该句中的“似乎”与“确凿”是两个意义相反的词语,把它们连用

在一起,似乎矛盾。然而结合课文内容对其进行研读之后,就会明

白:“似乎”是因为距今年代较远,记忆不是非常清晰,可在那时

却又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迹,因此又用了“确凿”。两个看似矛盾

的词语连用,实则更好地突出了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

4)独立成段的词语、句子

有时作者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或个人的某种感情,在文章中,往往

用词或句子独立成段的方式来表达。

5)意犹未尽处

有些文章常有意犹未尽之处,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思考和想象空间。

遇到这种情况,就要善于对其提出疑问,并挖掘其深层含义,领会

其弦外之音。

(3)利用现有材料,强化设疑观念。

初中语文教材中就有不少名人善疑的例子,如《怀疑与学问》中

有戴震幼时读书善疑的例子:《发问的精神》一文中有牛顿、瓦特、

释迦牟尼等善疑而成名的例子。此外,我还让学生在课下搜集一些

关于质疑的名言。通过种种方式,使学生明白质疑是打开一切知识

宝库的钥匙,是人类学术、文化进步的第一步,使他们充分认识到

质疑对于读书、学习的重要性,从而使质疑观念深入到每位同学的

心底。

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

是上进。”疑是深入学习知识的起点,也是闪现智慧火花的开端。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以达到促进他

们自主创新学习的目的,极大地提高学生阅读、鉴赏的水平和审美

的能力。


相关文章

  • [晨读如沐]阅读答案
  • 晨读如沐 李丹崖 ①看<世说新语>,发现古代名士有两大习惯,一为晨沐,二为晨读. ②晨沐很好理解,就是早晨洗个热水澡,冲走梦魇和惊悸,洗去美梦里的虚幻和不切实际,精神抖擞地走向崭新而美妙的一天. ③那么晨读呢,也很好理解.人云, ...查看


  • 一件小事给我的教益(500字)作文
  • 精选作文:一件小事给我的教益(500字) 作文 记忆中,有很多很多事情在脑海中,只是记忆的印象总是那么模糊不清.但那一件小事,至今在脑海中中浮现.阿甘是我们班的化学科代表,可是每次化学考试她都不如我考得好,但那一次改变了她在我心目中的地位. ...查看


  • 名家推荐六部书
  • 名家推荐六部书.txt2008太不正常了,一切都不正常!在这个关键时刻,中国男足挺身而出,向全世界证明:中国男足还是正常的!名家推荐六部书 事实证明,只有多读经典名著,对我们才有真正深切的帮助与教益 如今的出版物越来越丰富多彩了,但与民众的 ...查看


  • 晒一晒给当兵的弟弟一封信
  • 晒一晒 弟弟: 你是咱们家人引以为傲的孩子. 先代家人向你的班长和战友问声过年好! 你们都是好样的! 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 开始感觉俩年的时间说长也长说短也短, 从未分开太久, 但现在的分开感觉弟弟你的选择是正确的. 军营的生活对你 ...查看


  • 创建绿色校园实施方案
  • 涵西中心小学创建美丽校园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推动全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根据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战略部署,根据区教育系统深入开展以生态校园.书香校园.人文校园.平安校园.和谐校园为主要内容的 ...查看


  • 读书学习活动方案
  • xx医院2013年读书学习活动方案 为了引导全院职工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干部职工的学习热情,不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着力把学习型单位建设向纵深推进,结合我院实际,院务委员会研究决定在全院开展读书活动,现将全员读书学习活动方案通知如 ...查看


  • 教师读后感
  • <教师读书要有五心>读后感 中阳楼中心小学 任慧敏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学记>曰:"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 ...查看


  • [优秀作文]我谈"读好书.读书好.好读书"
  • 关于读书,我相信有9个字是非常适合它的:读好书.读书好.好读书. 英国作家柯南道尔讲:"我认为人的脑子本来像一间空空的小阁楼,应该有选择地把一些家具装进去.只有傻瓜才会把它碰到的各种各样的破烂杂碎一古脑儿装进去."因此, ...查看


  • 主题班会的发言稿
  • 主持人(合):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四年级1班<与好书交朋友>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甲: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与书交朋友,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增添人们的阅历,丰富人的各种知识-- 乙:很多同学都喜欢阅读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