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孝的学习思考

论语中的孝的学习思考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孝道是极其重要的一个道德规范。论语中提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者也其为仁之本与!”可见在儒学中,孝已经被视为人成才立德的一个基础。论语中对于孝道所作的一个较为粗略的概括即“无违”,在孔子与樊迟的对话中,孔子揭示了孝的本质:“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本文将就相对来说更具有现实意义的前者展开讨论。

如何事父母以礼呢?礼的核心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对于父母亲情这种时间最直接最本真的亲情,孔子认为:“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对于这句话,钱穆先生评注道:若徒知养而不敬,则无以别与养犬马,何孝之可言?可以看出,在孔子看来,对于父母的孝绝不是停留在物质上,更多的是精神上的。那么如何做到事父母以礼呢?论语代表儒家给出了一些很是经典和代表性的合理答案。

首先,是父母的第一步就是要爱惜自己的身体。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克尽孝道,以保身体为本,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对于父母在世的儿女来说,爱护自己的身体是最直接减轻父母忧虑的办法,“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可见,孔子看来,父母担忧的终极问题是儿女的身体,同时,爱护自己的身体也是为守护孝道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的保障,是使尽孝行为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对于父母不在世界的儿女,自己的身体是和父母联系最直接最亲密的物品,爱护自己的身体不仅是对远去的父母的尊敬,也是落在自己身上的家族的传承和发扬责任的担当。

然后,更进一步,论语中强调敬父母时的诚意。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中解释道, 色难:此有两解。一,难在承望父母之颜色。《小戴记〃曲礼》有云:视于无形,听于无声。能在无形无声中体会得父母之意,始是孝。一,孝子奉侍父母,以能和额悦色为难。《小戴记〃祭法》有云: 孝子之有深爱者, 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人之面色,即其内心之真情流露,色难仍是心难。不管是钱穆先生所解释的前者还是后者,从中都看出孔子对孝的过程中用心的重视,能承望父母之颜色必然是在用心事父母之后才有所得的,而用心事父母之后,这种对父母的深爱也必然会流露于言表。所以若是能做到用心敬爱父母,色难也就不是问题了。

最后,论语中对于孝的终极要求是要做到对父母的顺。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在这里钱穆先生注释道,父母有过,为子女者惟当微言讽劝,所谓下气怡色柔声以谏。所谓几谏,仅微见己志而已,不务竭言。若父母不从,仍当起敬起孝,不违逆。待父母心气悦怿,再相机进谏。不违可有两解:一是不违其父母,二是不违其原初几谏之意。既恐唐突以触父母之怒,又务欲置父母于无过之地,此见孝子之深爱。然敬是敬父母,则不违当以不违父母为是。子女见父母有过,当忧不当怨。或说劳,劳苦义。谏不从,当反复再谏,虽劳而不怨。然此反复再谏,仍当是几谏,则乃操心之劳,仍是忧义。此章见父子家人相处,情义当兼尽。为子女者,尤不当自处于义,而伤对父母之情。若对父母无情,则先自陷于大不义,故必一本于至情以冀父母之终归于义。如此,操心甚劳,然求至情大义兼尽,则亦惟有如此。对比于其他的事之以礼,“子曰:“为人臣之礼,不显谏,三谏而不听,则逃之。”孔子强调了对待父母的礼的特殊性,君臣之间的关系可以变换,而与父母的关系式与生俱来的,作为子女要做到孝,对待父母的行为要做到顺从和支持,即使是意见不合时,

也要化怨为忧,努力在不违父母的情况下使父母免陷于不义之地。我想,这对我们生活在现代的追求个性的青春期的同学,有很大借鉴和参考意义。

《论语》的孝道思想承载着儒家传统孝道观的根基,从一个宽广一点的角度看,我们不难看出,孝是作为儒家对于社会秩序讨论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因为这个部分是由人与人之间最亲密的亲情构成的,这个部分的稳固对全社会的安定和谐起着根本基石的作用。可以说孝道正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雏形,传承着中国文化的价值观。《论语》孝道观有其不可磨灭的价值,对人类文明发展具有指导意义。但是我们也看到,在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之中,对于孝道的理解也产生了各种不同的理解,诸如二十四孝中出现的部分在今天看来很荒唐的孝的故事如埋儿奉母,哭竹生笋,我们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也应该注意加以明辨,这就要求我静下心来,抛弃成见,从原著从真正的经典中去寻找正确的答案。

论语中的孝的学习思考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孝道是极其重要的一个道德规范。论语中提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者也其为仁之本与!”可见在儒学中,孝已经被视为人成才立德的一个基础。论语中对于孝道所作的一个较为粗略的概括即“无违”,在孔子与樊迟的对话中,孔子揭示了孝的本质:“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本文将就相对来说更具有现实意义的前者展开讨论。

如何事父母以礼呢?礼的核心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对于父母亲情这种时间最直接最本真的亲情,孔子认为:“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对于这句话,钱穆先生评注道:若徒知养而不敬,则无以别与养犬马,何孝之可言?可以看出,在孔子看来,对于父母的孝绝不是停留在物质上,更多的是精神上的。那么如何做到事父母以礼呢?论语代表儒家给出了一些很是经典和代表性的合理答案。

首先,是父母的第一步就是要爱惜自己的身体。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克尽孝道,以保身体为本,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对于父母在世的儿女来说,爱护自己的身体是最直接减轻父母忧虑的办法,“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可见,孔子看来,父母担忧的终极问题是儿女的身体,同时,爱护自己的身体也是为守护孝道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的保障,是使尽孝行为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对于父母不在世界的儿女,自己的身体是和父母联系最直接最亲密的物品,爱护自己的身体不仅是对远去的父母的尊敬,也是落在自己身上的家族的传承和发扬责任的担当。

然后,更进一步,论语中强调敬父母时的诚意。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中解释道, 色难:此有两解。一,难在承望父母之颜色。《小戴记〃曲礼》有云:视于无形,听于无声。能在无形无声中体会得父母之意,始是孝。一,孝子奉侍父母,以能和额悦色为难。《小戴记〃祭法》有云: 孝子之有深爱者, 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人之面色,即其内心之真情流露,色难仍是心难。不管是钱穆先生所解释的前者还是后者,从中都看出孔子对孝的过程中用心的重视,能承望父母之颜色必然是在用心事父母之后才有所得的,而用心事父母之后,这种对父母的深爱也必然会流露于言表。所以若是能做到用心敬爱父母,色难也就不是问题了。

最后,论语中对于孝的终极要求是要做到对父母的顺。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在这里钱穆先生注释道,父母有过,为子女者惟当微言讽劝,所谓下气怡色柔声以谏。所谓几谏,仅微见己志而已,不务竭言。若父母不从,仍当起敬起孝,不违逆。待父母心气悦怿,再相机进谏。不违可有两解:一是不违其父母,二是不违其原初几谏之意。既恐唐突以触父母之怒,又务欲置父母于无过之地,此见孝子之深爱。然敬是敬父母,则不违当以不违父母为是。子女见父母有过,当忧不当怨。或说劳,劳苦义。谏不从,当反复再谏,虽劳而不怨。然此反复再谏,仍当是几谏,则乃操心之劳,仍是忧义。此章见父子家人相处,情义当兼尽。为子女者,尤不当自处于义,而伤对父母之情。若对父母无情,则先自陷于大不义,故必一本于至情以冀父母之终归于义。如此,操心甚劳,然求至情大义兼尽,则亦惟有如此。对比于其他的事之以礼,“子曰:“为人臣之礼,不显谏,三谏而不听,则逃之。”孔子强调了对待父母的礼的特殊性,君臣之间的关系可以变换,而与父母的关系式与生俱来的,作为子女要做到孝,对待父母的行为要做到顺从和支持,即使是意见不合时,

也要化怨为忧,努力在不违父母的情况下使父母免陷于不义之地。我想,这对我们生活在现代的追求个性的青春期的同学,有很大借鉴和参考意义。

《论语》的孝道思想承载着儒家传统孝道观的根基,从一个宽广一点的角度看,我们不难看出,孝是作为儒家对于社会秩序讨论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因为这个部分是由人与人之间最亲密的亲情构成的,这个部分的稳固对全社会的安定和谐起着根本基石的作用。可以说孝道正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雏形,传承着中国文化的价值观。《论语》孝道观有其不可磨灭的价值,对人类文明发展具有指导意义。但是我们也看到,在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之中,对于孝道的理解也产生了各种不同的理解,诸如二十四孝中出现的部分在今天看来很荒唐的孝的故事如埋儿奉母,哭竹生笋,我们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也应该注意加以明辨,这就要求我静下心来,抛弃成见,从原著从真正的经典中去寻找正确的答案。


相关文章

  •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答案+过关-三合一
  • 五莲县实验学校 七 年级 语文 上导学案 课时: 3 10 <论语>十二章 学习目标:1.识记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和作家作品 班级:七()班 小组: 组内学号: 姓名: 学号: 2.理解各则语录的含义以及古人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 ...查看


  •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论语给我的人生启示
  •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论语给我的人生启示)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论语>给我的人生启示 [内容摘要]人非生而知之者,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习贵在有良好的方法和端正的态度,以及学以致其道的目的.良好的方法就是 ...查看


  • [论语]教育思想
  • <论语>中所蕴含的教育思想 <论语>是我国第一部以语录体形式的著作,它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最重要的一部经典著作. <论语>大部分记言,小部分记事,只有极少数篇章称得上是比较完整的文章.全 ...查看


  •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试讲--论语教案
  • <论语>十则教案 一 教学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能对照反省自己. 二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十则 ...查看


  • 论语说课稿
  • <论语十则>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论语十则>,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情况分析.教学构思.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教学分析:<论语 ...查看


  • 2016届[论语十二则]复习资料
  • <论语十一章>复习资料 一.文学常识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和<大 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q ...查看


  • 新课标全国卷高考默写篇目[论语]理解性默写
  • 练习一 1.<论语>中,指出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论语>中强调只要善于学习,到处都有老师的句子是: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论语>中孔子强调学习态度要端正 ...查看


  • 教师国学经典学习心得体会
  • 教师国学经典学习心得体会(范文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们炎黄子孙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和心灵家园.国学经典则是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中国人的文化根基,是中华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诵读国学 ...查看


  • 语文版[〈论语〉六则]
  • 第一课时 一.简介孔子及<论语>: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自汉以后,孔子的思想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