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译文及主要思想

《学记》

原文:

,求善良,足以謏(sǒu,小有声音)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发虑宪发虑宪,求善良,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

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教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道”:古今异义,指儒家之道。)

,教学为先。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yuè“说”)命》曰:“念终始典于

学”。其此之谓乎!

学然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

,,。后知不足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困惑)。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故曰:教学相长(促进)也。《兑命兑命》曰:“学学半学学半”(前一个“学”字音xiào,本字读作“斅”,意思是教育别人,后一个“学”字音xué,意思是向别人学习)。其此之谓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xiáng),术(suì)有序,国有学。

,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比年(隔一年)入学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敬业乐群;

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坚

,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yuè“悦”强的意志)而不反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

。"。服而远者怀(向往)之,此大学之道也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蚁”)子时术之子时术之"

其此之谓乎!

。大学始教,皮弁(biàn)祭菜,示敬道也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yì)三,官其始

。夏楚(夏(jiǎ)圆和楚也。入学鼓箧(qiè),孙(以逊顺之心)其业也其业也。

方,一种教杖)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dì)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

,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音:liè同后文“陵”而弗语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超越)

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纲要)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等也。此七者,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

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

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

。“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

其此之谓乎!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发然后禁发然后禁,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

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学者有四失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

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臧,臧,罕譬而喻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

。“三王四代唯其师”师不可不慎也师不可不慎也。《记》曰《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其此之谓乎!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客,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记问之学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

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良冶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

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古之学者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

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

可以有志于本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学记》译文:

(执政者)发布政令,征求品德善良(的人士辅佐自己),可以得到小小的声誉,不能够耸动群众的听闻;(如果他们)接近贤明之士,亲近和自己疏远的人,可以耸动群众的听闻,但不能起到教化百姓的作用。君子想要教化百姓,并形成好的风俗,就一定要重视设学施教啊!

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首先要设学施教。《尚书·兑命》篇中说:“始终要以设学施教为主”,就是谈的这个道理啊!

尽管有味美可口的菜肴,不吃是不会知道它的美味的;尽管有高深完善的道理,不学习也不会了解它的好处。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感到困惑。知道自己学业的不足,才能反过来严格要求自己;感到困惑然后才能不倦的钻研。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兑命》篇说:“(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古代设学施放,每二十五家的“闾”设有学校叫“塾”,每一“党”有自己的学校叫“庠”,每一“术”有自己的学校叫“序”,在天子或诸侯的国都设立有大学。

(学校)里每年招收学生入学,每隔一年对学生考查一次。第一年考查学生断句分章等基本阅读能力的情况,第三年考查学生是否专心学习和亲近同学,第五年考查学生是否在广博的学习和亲近老师,第七年考查学生讨论学业是非和识别朋友的能力,(这一阶段学习合格)叫“小成”。第九年学生能举一反三,推论事理,并有坚强的信念,不违背老师的教诲,(达到这一阶段的学习标准)叫做“大成”。唯其这样,才能教化百姓,移风易俗,周围的人能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也会来归顺他,这就是大学教人的宗旨。古书上说:“(求学的人)应效法小蚂蚁衔土不息而成土堆的精神,(不倦地学习,可以由“小成”到“大成”)”。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大学开学的时候,(天子或官吏)穿着礼服,备有祭菜来祭祀先哲,表示尊师重道,学生要吟诵《诗经·小雅》中(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篇(叙述君臣和睦)的诗,使他们一入学就产生要作官的感受;要学生按鼓声开箱取出学习用品,使他们严肃地对待学业;同时展示戒尺,以维持整齐严肃的秩序;(学生春季入学,教官)没有夏祭不去考查学生,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按自己的志愿去学习。(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先观察而不要事先告诉他们什么,以便让他们用心思考;年长的学生请教教师,年少的学生要注意听,而不要插问,因为学习应循序渐进,不能越级。这七点,是施教顺序的大纲。古书上说:“在教学活动中,教宫首先要尽职,读书人要先立志”,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大学的教育活动,按时令进行,各有正式课业;休息的时候,也有课外作业。课外不学杂乐,课内就不可能把琴弹好;课外不学习音律,课内就不能学好诗文;课外不学好洒扫应对的知识,课内就学不好礼仪。可见,不学习各种杂艺,就不可能乐于对待所学的正课。所以,君子对待学习,课内受业要学好正课;在家休息,要学好各种杂艺。唯其这样,才能安心学习,亲近师长,乐于与群众交朋友,并深信所学之道,尽管离开师长辅导,也不会违背所学的道理。《兑命》篇中说?只有专心致志谦逊恭敬,时时刻刻敏捷地求学,在学业上就能有所成就",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今天的教师,单靠朗诵课文,大量灌输,一味赶进度,而不顾学生的

接受能力,致使他们不能安下心来求学。教人不能因材施教,不能使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学的方法违背了教学的原则,提出的要求不合学生的实际。这样,学生就会痛恶他的学业,并怨恨他的老师,苦于学业的艰难,而不懂得它的好处。虽然学习结业,他所学的东西必然忘得快,教学的目的也就达不到,其原因就在这里啊!

大学施教的方法:在学生的错误没有发生时就加以防止,叫做预防;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教育,叫做及时;不超越受教育者的才能和年龄特征而进行教育,叫做合乎顺序;互相取长补短,叫做观摩。这四点,是教学成功的经验。

错误出现了再去禁止,就有坚固不易攻破的趋势;放过了学习时机,事后补救,尽管勤苦努力,也较难成功;施教者杂乱无章而不按规律办事,打乱了条理,就不可收拾;自己一个人瞑思苦想,不与友人讨论,就会形成学识浅薄,见闻不广;与不正派的朋友来往,必然会违逆老师的教导;从事一些不正经的交谈,必然荒废正课学习。这六点,是教学失败的原因。

君子不但懂得教学成功的经验,又懂得教学失败的原因,就可以当好教师了。所以说教师对人施教,就是启发诱导:(对学生)诱导而不牵拉;劝勉而不强制;指导学习的门径,而不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教师对学生)诱导而不牵拉,则师生融洽;劝勉而不强制,学生才能感到学习容易;启发而不包办,学生才会自己钻研思考。能做到师生融洽,使学生感到学习容易,并能独立思考,可以说是做到了善于启发诱导了。

学生在学习上有四种过失,是施教的人必须要了解的:人们学习失败的原因,或者是因为贪多,或者是知识面偏窄,或者是态度轻率,或者是畏难中止。这四点,是由于学生的不同心理和才智所引起的。教师懂得受教育者的不同心理特点,才能帮助学生克服缺点。教育的作用,就是使受教育者能发挥其优点并克服其缺点。

会唱歌的人,不仅声音悦耳,动人心弦,还要使人情不自禁地跟着唱。会教人的人,不仅给人以知识,还要诱导学生自觉地跟着他学。教师讲课,要简单明确,精练而完善,举例不多,但能说明问题。这样,才可以达到

使学生自觉地跟着他学的目的。

君子要根据学生学习时感到难易不同,从而看出学生的资才的好坏,然后能做到分别情况,对学生多方面的启发诱导。能够多方面启发诱导,才能当好教师。能当好教师才能做官长,能做官长才能当人君。所以说,当教师的,就是教统治权术的人。因为这个缘故,所以选择教师不可不慎重。古书上说:“古代君王以选择教师为首要任务”。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在教育工作中,尊敬教师是难能可贵的。尊敬教师才能重视他传授的道。在上的君王能尊师重道,百姓才能专心求学。所以君王不以臣子相待的臣子有两种人:一是正在代表死者受祭祀的人,不以臣子相待;二是教师,不以臣子相待。根据礼制,(这二种人)虽被天子召见,可以免去朝见君王的礼节,这就是为了表示尊师重道的缘故。

会学习的人,能使教师费力不大而效果好,并能感激教师;不会学习的人,即使老师很勤苦而自己收效甚少,还要埋怨教师。会提问的人,象木工砍木头,先从容易的地方着手,再砍坚硬的节疤一样,(先问容易的问题,再问难题),这样,问题就会容易解决;不会提问题的人却与此相反。会对待提问的人,要回答得有针对性,象撞钟一样,用力小,钟声则小,用力大,钟声则大,从容地响,让别人把问题说完再慢慢回答;不会回答问题的恰巧与此相反。以上这些,讲的是有关进行教学的方法。

单靠死记一些零碎的知识,不能作个好教师,一定(要有渊博的知识),随时准备根据学生的提问并给以圆满的回答才行。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然后告诉他(从某些方面钻研)是可以的;告诉了他以后,仍不能理解,就不要再讲下去了。

(若要学到父亲高超的手艺),高明的冶金匠的儿子,一定要先去学缝皮袄;高明的弓匠的儿子,一定要先去学编撮箕,用来学拉车的小马,要放在车后跟着走。君子懂得了这三例(是通过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反复练习、循序渐进)使事业成功的道理,就可以搞好教学工作了。

古代求学的人,能够对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举一反三。鼓不等同于五声,而五声中没有鼓音,就不和谐;水不等同于五色,但五色没有水调和,

就不能鲜明悦目;学习不等同于五官,但五官不经过学习训练就不会发生好的功能;师不等同于五服之亲,但没有教师的教导,人们不可能懂得五服的亲密关系。

君子说,德行很高的人,不限于只担任某种官职;普遍的规律,不仅仅适用于那一件事物;有大信实的人,用不着他发誓后才信任他;天有四季变化,无须划一,也会守时。懂得这四点,(就可以领会到做事求学),也要抓住根本的道理了。古代的三王祭祀江河的时候,都是先祭河而后祭海,这是因为河是水的本源,而海是水的归宿。这才叫抓住了根本!

教育教学论著——学记【简介】

《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

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问题的论著。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问题的论著。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

。据郭沫若考证,国晚期国晚期。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学记》文字言简意赅,,的篇幅,阐述“教”与“学”的辩证关系。认为只有通过“学”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学业方面的差距(“学然后知不足”),只有通过“教”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知识和经验方面的贫乏(“教然后知困”)。看到差距,才能力求上进,看到贫乏,才能鞭策自己,从而得出“教学相长”的正确结论。《学师以崇高的地位。提出严师和尊师的思想。《学记》是研究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宝贵资料。书中在总结先秦儒家教学经验基础上提出的教学原理,教学原则与方法,以及尊师重道的思想,对中国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发

》是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中国也是世界珍贵的教育遗产之一。《学记《学记》

以《大学》为其政治基础,以《中庸》为其哲学基础的。

《学记》

原文:

,求善良,足以謏(sǒu,小有声音)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发虑宪发虑宪,求善良,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

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教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道”:古今异义,指儒家之道。)

,教学为先。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yuè“说”)命》曰:“念终始典于

学”。其此之谓乎!

学然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

,,。后知不足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困惑)。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故曰:教学相长(促进)也。《兑命兑命》曰:“学学半学学半”(前一个“学”字音xiào,本字读作“斅”,意思是教育别人,后一个“学”字音xué,意思是向别人学习)。其此之谓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xiáng),术(suì)有序,国有学。

,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比年(隔一年)入学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敬业乐群;

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坚

,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yuè“悦”强的意志)而不反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

。"。服而远者怀(向往)之,此大学之道也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蚁”)子时术之子时术之"

其此之谓乎!

。大学始教,皮弁(biàn)祭菜,示敬道也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yì)三,官其始

。夏楚(夏(jiǎ)圆和楚也。入学鼓箧(qiè),孙(以逊顺之心)其业也其业也。

方,一种教杖)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dì)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

,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音:liè同后文“陵”而弗语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超越)

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纲要)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等也。此七者,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

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

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

。“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

其此之谓乎!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发然后禁发然后禁,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

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学者有四失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

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臧,臧,罕譬而喻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

。“三王四代唯其师”师不可不慎也师不可不慎也。《记》曰《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其此之谓乎!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客,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记问之学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

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良冶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

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古之学者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

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

可以有志于本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学记》译文:

(执政者)发布政令,征求品德善良(的人士辅佐自己),可以得到小小的声誉,不能够耸动群众的听闻;(如果他们)接近贤明之士,亲近和自己疏远的人,可以耸动群众的听闻,但不能起到教化百姓的作用。君子想要教化百姓,并形成好的风俗,就一定要重视设学施教啊!

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首先要设学施教。《尚书·兑命》篇中说:“始终要以设学施教为主”,就是谈的这个道理啊!

尽管有味美可口的菜肴,不吃是不会知道它的美味的;尽管有高深完善的道理,不学习也不会了解它的好处。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感到困惑。知道自己学业的不足,才能反过来严格要求自己;感到困惑然后才能不倦的钻研。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兑命》篇说:“(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古代设学施放,每二十五家的“闾”设有学校叫“塾”,每一“党”有自己的学校叫“庠”,每一“术”有自己的学校叫“序”,在天子或诸侯的国都设立有大学。

(学校)里每年招收学生入学,每隔一年对学生考查一次。第一年考查学生断句分章等基本阅读能力的情况,第三年考查学生是否专心学习和亲近同学,第五年考查学生是否在广博的学习和亲近老师,第七年考查学生讨论学业是非和识别朋友的能力,(这一阶段学习合格)叫“小成”。第九年学生能举一反三,推论事理,并有坚强的信念,不违背老师的教诲,(达到这一阶段的学习标准)叫做“大成”。唯其这样,才能教化百姓,移风易俗,周围的人能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也会来归顺他,这就是大学教人的宗旨。古书上说:“(求学的人)应效法小蚂蚁衔土不息而成土堆的精神,(不倦地学习,可以由“小成”到“大成”)”。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大学开学的时候,(天子或官吏)穿着礼服,备有祭菜来祭祀先哲,表示尊师重道,学生要吟诵《诗经·小雅》中(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篇(叙述君臣和睦)的诗,使他们一入学就产生要作官的感受;要学生按鼓声开箱取出学习用品,使他们严肃地对待学业;同时展示戒尺,以维持整齐严肃的秩序;(学生春季入学,教官)没有夏祭不去考查学生,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按自己的志愿去学习。(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先观察而不要事先告诉他们什么,以便让他们用心思考;年长的学生请教教师,年少的学生要注意听,而不要插问,因为学习应循序渐进,不能越级。这七点,是施教顺序的大纲。古书上说:“在教学活动中,教宫首先要尽职,读书人要先立志”,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大学的教育活动,按时令进行,各有正式课业;休息的时候,也有课外作业。课外不学杂乐,课内就不可能把琴弹好;课外不学习音律,课内就不能学好诗文;课外不学好洒扫应对的知识,课内就学不好礼仪。可见,不学习各种杂艺,就不可能乐于对待所学的正课。所以,君子对待学习,课内受业要学好正课;在家休息,要学好各种杂艺。唯其这样,才能安心学习,亲近师长,乐于与群众交朋友,并深信所学之道,尽管离开师长辅导,也不会违背所学的道理。《兑命》篇中说?只有专心致志谦逊恭敬,时时刻刻敏捷地求学,在学业上就能有所成就",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今天的教师,单靠朗诵课文,大量灌输,一味赶进度,而不顾学生的

接受能力,致使他们不能安下心来求学。教人不能因材施教,不能使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学的方法违背了教学的原则,提出的要求不合学生的实际。这样,学生就会痛恶他的学业,并怨恨他的老师,苦于学业的艰难,而不懂得它的好处。虽然学习结业,他所学的东西必然忘得快,教学的目的也就达不到,其原因就在这里啊!

大学施教的方法:在学生的错误没有发生时就加以防止,叫做预防;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教育,叫做及时;不超越受教育者的才能和年龄特征而进行教育,叫做合乎顺序;互相取长补短,叫做观摩。这四点,是教学成功的经验。

错误出现了再去禁止,就有坚固不易攻破的趋势;放过了学习时机,事后补救,尽管勤苦努力,也较难成功;施教者杂乱无章而不按规律办事,打乱了条理,就不可收拾;自己一个人瞑思苦想,不与友人讨论,就会形成学识浅薄,见闻不广;与不正派的朋友来往,必然会违逆老师的教导;从事一些不正经的交谈,必然荒废正课学习。这六点,是教学失败的原因。

君子不但懂得教学成功的经验,又懂得教学失败的原因,就可以当好教师了。所以说教师对人施教,就是启发诱导:(对学生)诱导而不牵拉;劝勉而不强制;指导学习的门径,而不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教师对学生)诱导而不牵拉,则师生融洽;劝勉而不强制,学生才能感到学习容易;启发而不包办,学生才会自己钻研思考。能做到师生融洽,使学生感到学习容易,并能独立思考,可以说是做到了善于启发诱导了。

学生在学习上有四种过失,是施教的人必须要了解的:人们学习失败的原因,或者是因为贪多,或者是知识面偏窄,或者是态度轻率,或者是畏难中止。这四点,是由于学生的不同心理和才智所引起的。教师懂得受教育者的不同心理特点,才能帮助学生克服缺点。教育的作用,就是使受教育者能发挥其优点并克服其缺点。

会唱歌的人,不仅声音悦耳,动人心弦,还要使人情不自禁地跟着唱。会教人的人,不仅给人以知识,还要诱导学生自觉地跟着他学。教师讲课,要简单明确,精练而完善,举例不多,但能说明问题。这样,才可以达到

使学生自觉地跟着他学的目的。

君子要根据学生学习时感到难易不同,从而看出学生的资才的好坏,然后能做到分别情况,对学生多方面的启发诱导。能够多方面启发诱导,才能当好教师。能当好教师才能做官长,能做官长才能当人君。所以说,当教师的,就是教统治权术的人。因为这个缘故,所以选择教师不可不慎重。古书上说:“古代君王以选择教师为首要任务”。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在教育工作中,尊敬教师是难能可贵的。尊敬教师才能重视他传授的道。在上的君王能尊师重道,百姓才能专心求学。所以君王不以臣子相待的臣子有两种人:一是正在代表死者受祭祀的人,不以臣子相待;二是教师,不以臣子相待。根据礼制,(这二种人)虽被天子召见,可以免去朝见君王的礼节,这就是为了表示尊师重道的缘故。

会学习的人,能使教师费力不大而效果好,并能感激教师;不会学习的人,即使老师很勤苦而自己收效甚少,还要埋怨教师。会提问的人,象木工砍木头,先从容易的地方着手,再砍坚硬的节疤一样,(先问容易的问题,再问难题),这样,问题就会容易解决;不会提问题的人却与此相反。会对待提问的人,要回答得有针对性,象撞钟一样,用力小,钟声则小,用力大,钟声则大,从容地响,让别人把问题说完再慢慢回答;不会回答问题的恰巧与此相反。以上这些,讲的是有关进行教学的方法。

单靠死记一些零碎的知识,不能作个好教师,一定(要有渊博的知识),随时准备根据学生的提问并给以圆满的回答才行。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然后告诉他(从某些方面钻研)是可以的;告诉了他以后,仍不能理解,就不要再讲下去了。

(若要学到父亲高超的手艺),高明的冶金匠的儿子,一定要先去学缝皮袄;高明的弓匠的儿子,一定要先去学编撮箕,用来学拉车的小马,要放在车后跟着走。君子懂得了这三例(是通过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反复练习、循序渐进)使事业成功的道理,就可以搞好教学工作了。

古代求学的人,能够对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举一反三。鼓不等同于五声,而五声中没有鼓音,就不和谐;水不等同于五色,但五色没有水调和,

就不能鲜明悦目;学习不等同于五官,但五官不经过学习训练就不会发生好的功能;师不等同于五服之亲,但没有教师的教导,人们不可能懂得五服的亲密关系。

君子说,德行很高的人,不限于只担任某种官职;普遍的规律,不仅仅适用于那一件事物;有大信实的人,用不着他发誓后才信任他;天有四季变化,无须划一,也会守时。懂得这四点,(就可以领会到做事求学),也要抓住根本的道理了。古代的三王祭祀江河的时候,都是先祭河而后祭海,这是因为河是水的本源,而海是水的归宿。这才叫抓住了根本!

教育教学论著——学记【简介】

《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

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问题的论著。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问题的论著。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

。据郭沫若考证,国晚期国晚期。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学记》文字言简意赅,,的篇幅,阐述“教”与“学”的辩证关系。认为只有通过“学”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学业方面的差距(“学然后知不足”),只有通过“教”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知识和经验方面的贫乏(“教然后知困”)。看到差距,才能力求上进,看到贫乏,才能鞭策自己,从而得出“教学相长”的正确结论。《学师以崇高的地位。提出严师和尊师的思想。《学记》是研究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宝贵资料。书中在总结先秦儒家教学经验基础上提出的教学原理,教学原则与方法,以及尊师重道的思想,对中国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发

》是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中国也是世界珍贵的教育遗产之一。《学记《学记》

以《大学》为其政治基础,以《中庸》为其哲学基础的。


相关文章

  • 严复译本_天演论_的变异现象_以功能翻译理论为视角的研究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外语版) 2007年第6期 (总第146期) 严复译本<天演论>的变异现象 ---以功能翻译理论为视角的研究 梁真惠 ) 3 摘 要:,尤其是费米尔的目的论为理论依据,系统地探讨了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翻译的 ...查看


  • 西方翻译简史
  • 第一章 绪论 (一)翻译史发展 1.西方最早译作 广义上:约公元前3C,72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利山大城翻译<旧约>,<七十二子希腊文本>: 严格意义上:约公元前3C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 ...查看


  • 再探翻译质量评估参数_何三宁
  • NO.2 2012 再探翻译质量评估参数 何三宁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摘 要:翻译是有文本参照的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是始终贯穿着人类思维的一种认知与推理过程,其目的是在不断追求意义的最大趋同.翻译的本质为译文质量评价构成了语言.实体 ...查看


  • 功能目的论观照下的政论文翻译
  • [摘 要]以<政府工作报告>为代表的中国政论文是中国进行对外宣传.展示中国形象.表明立场的重要媒介,而其英译文本则是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翻译质量异常重要.功能目的论强调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和方法,为中国政论文翻译提供了理 ...查看


  • 经典名著最佳译本
  • 一口气找这么多,谁也说不清.人文.上译都是老社,译林.漓江是文革后的产物.老社有些拳头产品不错,如<堂吉诃德>人文杨绛,<安娜卡列尼娜>上海译文草婴等.新社长处在新译,如傅东华译的<飘>,不要人云亦云.如 ...查看


  • 解构主义学派1
  • 1992年漓江出版社的编辑找到董燕生,邀请他重新翻译<堂吉诃德>.当时,杨绛版的<堂吉诃德>面世已经14年.在<听杨绛谈往事>中,杨绛曾经回忆翻译这部72万字的译著前后经历整整二十年时间.为了以读懂原著, ...查看


  • 必修一名著导读
  • 必修一名著导读 <论语> [简介]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的书.<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查看


  • 翻译批评与赏析
  • 一.什么是翻译批评? 翻译批评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遵循一定的翻译原则.并运用一定的方法,对某一译作所作的评价.这种评价必须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杜绝胡批乱评和感想式的点评,应该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历史地.客观地.全面地.系统地去观察和分析 ...查看


  • 从"春晓"英译谈诗歌译文赏析
  • 从"春晓"英译谈诗歌译文赏析 摘要 诗歌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古诗英译也是传递文化.研究语言的必由之路.许渊冲的"美化之艺术"观点是对诗歌翻译和赏析方法的核心概括,其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 ...查看


  • 论语为政篇第二
  • 论语为政篇第二 孔子 [本篇引语] <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