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现状调查
◆郭莲花
[摘
要]为了使教师和家长能够更有效地实施生涯规划教育,让中学生尽早树立人生规划意识,项目组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中学生的基本情况和他们对自身、对社会、对职业、对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了解程度等问题展开研究。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有必要指导学生从认识自我、走向社会、走进大学、走近职业和开设相关课程等方面加强中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关键词]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专题调研[[中图分类号]G4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4)12-0092-04
,即人生的生涯(Career)原有“道路之意”
发展道路,又可指人或事物所经历的途径,或者个人一生的发展过程,也指个人一生中所扮演的系列角色与职业。所谓生涯规划,即指一个人生涯过程的妥善安排。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测评公司
(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要在普通高中“建立学生,以此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发展指导制度”
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的指导。这就为我们开展生涯规划教育提供了政策依据。
本研究对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现状的调查,一方面是区分中学生个人的一些不同情况,主要是学校类型、所在年级、高中分科、性别、父母文化程度和父母职业等情况;另一方面是全面了解中学生的生涯教育情况,主要是对自身、对社会、对职业的了解程度和对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了解以及自身的生涯规划状况等。课题组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其中,关于中学生个人基本情况方面设计了8个题目,关于中学生对生涯教育的了解方面设计了33个题目,这些均为封闭性题目。调查样本范围比较广,涉及初中、高中的普通班和实验班共10个班;调查样本的总数为424份,其中有效样本为404份,有效样本占样本总数的95.28%。随后,课题组对有效问卷的数据进行编码,并用SPSSForWindows(19.0)和Excel进行数据录入、管理和分析。该问卷调查所抽取的样本均来自市区级重点中学,分布在初一、初二、高一、高二以及高三共五个年级,分别占
一、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研究背景及其
方法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的必然要求,它能有效地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以及终身教育融为一体。在中学阶段进行系列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在人生发展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形成初步的人生规划与设计能力,树立终身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但是,生涯规划教育在我国进行理论研究的时间还比较短暂。由于中学生生涯教育的缺失,学生往往盲目选择发展目标和被动学习,普遍对自身和社会认识不足,又无一技之长,即使成年也较难独立生存,迷茫感和焦虑感尤其严重。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仅出现在大学,被称为“就业指导”,而在中小学几乎没有对学生进行过职业生涯教育。许多人还没有意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
国家从“七五”到“十一五”期间都有研究职业生涯教育有关问题的重点课题。2006年3月,“职业生涯教育理论与实践座谈会”由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和职业生涯教育项目组组织召开,社会上开始出现专业的服务机构与组织,如北森
郭莲花|北京市第八中学教师(北京100033)。
-92-
到样本总数的16.5%、20.0%、30.7%、14.2%和18.6%。其中,高中文科占高中样本总数的20.8%;理科占高中样本总数的78.8%;男生占样本总数的42.5%,女生占样本总数的57.5%。
在该项问卷调查中,父亲学历占样本总数的比例,高中及以下的为14%,专科学历占6.7%,本科占40.7%,研究生占38.6%。母亲学历占样本总数的比例,高中及以下的占12.9%,专科学历占11.5%,本科占52.3%,研究生占23.2%。由此可见,父母亲学历为本科及以上的达到近80%的比例。该问卷调查中父亲职业占样本总数的比例,公务员占19.5%,专业技术人员占29.9%,企业管理人员占31.1%,工人占3.8%,军人占5.5%,教师占1.4%,个体户占5.2%,无业者占3.6%。母亲职业占样本总数的比例,公务员占16.2%,专业技术人员占33.6%,企业管理人员占24%,工人占2.6%,军人占1.7%,教师占10%,个体户占5.2%,无业者占6.7%。由此可见,父母亲职业为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及企业管理人员者居多,占比为80%左右。
表2
变量名称非常了解比较了解一般了解不太了解一点都不了解
中学生对社会情况了解程度社会经济形势14.2%34.8%39%10.3%1.7%
社会就业形势14.2%43.2%35.1%6.1%1.4%
社会人才需求形势14.9%35.1%35.1%13.3%1.6%
(三)中学生对大学的了解程度
从调查中发现,中学生对大学的专业设置情况以及大学专业与未来就业的关系比较缺乏了解(见表3)。其中,有60%左右的中学生对大学情况不太了解。这就证明在中学阶段有必要通过讲座等形式为学生普及一些大学专业设置情况以及所学专业与未来就业之间关系等方面的信息。另外,最想了解大学知名度的占10.5%,最想了解大学专业设置的占40.9%,最想了解大学教学方式的占19.7%,最想了解大学生活方式的占12.6%,最想了解大学就业情况的占16.4%。
表3变量名称非常了解比较了解一般了解不太了解一点都不了解
中学生对大学专业设置了解程度
大学的专业设置10.6%31.8%35.1%19.6%2.9%
大学所学专业与未来就业的关系
15.1%
31.9%34.5%15.4%3.1%
二、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一)中学生对自身情况的了解
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中学生对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以及价值观都比较了解,尤其是重点学校和名牌学校的学生(见表1)。可见,有近80%的中学生对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以及价值观认识比较清晰。
表1
变量名称非常了解比较了解一般了解不太了解一点都不了解
(四)中学生对职业的了解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工作内容以及职业目标比较明确(见表4)。他们选择职业的主要依据是自己的兴趣,并且最希望了解未来职业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可见,只有基于自身感兴趣的职业才会使中学生真正发挥自身的潜能。
表4变量名称非常了解比较了解一般了解不太了解一点都不了解
中学生对自身情况了解程度兴趣46.7%41.3%9.2%2.1%0.7%
性格38.4%50.5%8.5%1.7%0.9%
能力28.5%52.4%17%1.4%0.7%
价值观32.5%45%17.7%3.1%1.7%
中学生对将来就业情况了解程度
自己想从事的职业25.7%32.8%24.1%13%4.4%
未来所从事工作的内容16.2%32.5%30.2%17.3%3.8%
自己的职业目标24.6%33.8%25.1%13%3.5%
(二)中学生对社会的了解程度
总体而言,中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对整个社会的变化缺乏了解的途径和渠道,因而他们对当前的社会经济形势、社会就业形势以及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了解程度还不够(见表2)。其中,有40%左右的中学生不了解当前的社会经济形势、就业形势和人才需求形势。
调查数据显示,中学生了解职业和社会的最主要途径是互联网,占样本总数的51.3%;其次
-93-
是报刊和父母,分别占22.9%和23.1%;最后是老师和同学,分别占1.4%和1.2%。可见,占一半的中学生了解职业和社会的最主要途径是互联网。中学生最想了解职业与工作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各种职业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占样本总数的53.1%;其次是职业门类,占22.4%;再次是职业的收入及地位,占16.7%;最后是就业信息的来源,占7.3%。
中学生对自己未来职业或专业选择的主要依据是自己的兴趣,占样本总数的79.3%;其次是父母或长辈的建议,占17.9%;再次是学校的指导,占1.7%;最后是老师、朋友或同学的建议,占0.5%。中学生面临职业选择时最看重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占样本总数的54.2%;其次是收入和工作的稳定性,分别占18.4%和18.2%;最后是热门或声望,占样本总数的8.3%。
题,分别占17.8%和15.4%;最后是知识学习主题,占11.6%。中学生最希望的教学方式首先是社会实践,占有效样本的59.3%;其次是定期讲座,占17.6%;再次是系统讲授和讨论座谈,分别占10.7%和10.5%;最后是作业,占1.9%。
(六)中学生对自己未来规划的一些认识
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中学生对自己的未来还是有一定的规划的。他们认为,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自身素质的高低;而一个人幸福与否,则取决于家庭是否幸福。中学生对自己未来有规划的,占有效样本的76.4%;没有规划的占23.6%。中学生认为一个人的成功主要取决于知识和能力的,占59.5%;其次是人际关系和努力,分别占12.6%和11.4%;最后是机遇运气以及对未来的规划,均占8.3%。中学生认为一个人的幸福主要是家庭幸福美满的占59.5%;其次是经济收入和人际关系,分别占15.7%和12.6%;最后是称心如意的工作和社会地位,分别占有效样本的7.4%和4.8%。
大多数中学生更愿意主动与家长探讨未来的职业和发展问题;同时,他们也希望能在中学阶段接受生涯规划教育,并在中、高考填报志愿时得到有效的指导。问卷结果显示,中学生主动与家长探讨个人职业与发展问题,经常和比较经常的占42.7%,有时探讨的占32.1%,不大探讨和完全不探讨的占25.2%。中学生与教师探讨个人职业与发展问题,经常和比较经常探讨的占11.3%,有时探讨的占18.5%,不大探讨和完全不探讨的占70.2%。中学生认为中学阶段进行职业规划为时过早的占23.3%,认为没必要规划的占6.5%,认为应该未雨绸缪提前规划的占70.2%。中学生认为在填报中、高考志愿时非常有必要和比较有必要得到指导的占83.9%,认为不需要指导的占11.8%,认为无所谓随便报的占4.3%。
(五)中学生对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了解
从调查得知,中学开设生涯规划教育的比例较低,绝大多数中学生对生涯规划教育不甚了解,而且对生涯规划指导的满意度不高,他们很希望学校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其中,学校开设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占样本总数的29%;没有开设的占71%。中学生对生涯规划教育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占42.5%,一般了解的占35.5%,不太了解和一点都不了解的占22.0%。中学生对生涯规划指导满意度,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占41.5%,满意度为一般的占43.4%;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占15.1%。中学生认为有必要在中学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占69%;认为没必要的占12.7%;认为无所谓的占18.3%。中学生认为可开设一节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占有效样本总数的50.1%,可开两节的占32.2%,可开三节的占7.2%,可开四节的占10.5%。
中学生对生涯规划教育的需求较为强烈。中学生最感兴趣的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内容,首先是生涯规划技能,占有效样本总数的42.6%;其次是人际关系,占32.2%;再次是自我认识,占19.7%;最后是学习方法,占5.5%。中学生最喜欢的生涯规划教育指导形式,首先是面谈,占65.9%;其次为网络渠道,占24.3%;最后是书信交流和短信沟通,分别占5%和4.8%。中学生最希望听到的报告或讲座是与未来发展有关的主题,占有效样本的29.7%;为能力素质提高方面的主题,占25.4%;为大学专业和社会职业的主
三、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调查结论及其工作建议
(一)卡方检验结果分析
卡方检验结果表明,学校类型、年级、性别等样本调查情况,都在不同程度上对中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现状有所影响。学校类型卡方检验结果显示p=0.02,表明不同类型学校的学生在对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以及价值观的了解程度上存在着很大差异;不同类型学校开设生涯规划教
-94-
育课程的情况也存在着差异。年级类型卡方检验结果显示p=0.00,表明不同年级的学生对自己兴趣的了解程度存在着很大差异;不同年级的学生对自己将来想从事的职业了解程度存在着很大差异;不同年级的学生对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大学专业设置情况、大学专业与未来就业的关系、对未来所从事的工作的具体内容以及自己职业目标的了解程度都存在着显著差异。性别卡方检验结果显示p=0.02,表明不同性别的中学生对当前的经济形势、生涯规划教育的了解程度存在着显著差异;他们对自己未来的规划、了解升学的内容、关于报告会或者讲座的主题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认识都存在着显著差异;他们与教师探讨个人职业与发展问题的频率、职业选择最看重的内容以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课频率也存在着显著差异。
卡方检验结果还表明,父母亲的学历和职业对中学生生涯发展具有较大影响。父亲学历卡方检验结果显示p=0.03,母亲学历卡方检验结果显示p=0.01,表明父亲和母亲的不同学历对中学生兴趣的了解程度存在着显著差异,对中学生生涯规划指导活动的满意度、了解职业和社会的途径以及对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教学方式、与教师探讨个人职业与发展问题的频率等方面的影响存在着显著差异。父亲职业卡方检验结果显示p=0.02,母亲职业卡方检验结果显示p=0.01。表明父亲职业不同的中学生对大学专业设置情况的了解程度以及与教师探讨个人职业与发展问题的频率存在着显著差异。母亲的不同职业对中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程度以及对社会和职业的了解程度存在着显著差异。
业的设置情况、对大学专业与未来就业关系有较为详尽的了解,才会在中学阶段为将来升大学选,“走近职业”是开展中择填报合适的志愿。第四
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条件。中学生只有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工作内容以及职业目标有比较透彻的了解,才会在高校里明确自己将要努力和前进的目标,从而以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到大学学习生活中去,汲取自己未来发展的营养。,“设置课程”是开展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第五
有效途径。中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的课堂教学中度过的,为此有必要在他们的课程表中专门设立“职业生涯指导”课程,并将其常态化,力争在其他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或者是各种社团活动中也渗透生涯规划教育。这样,中学生就会尽早树立人生规划意识,势必会对其一生产生深远影响。
(三)工作建议
通过专题调查与研究,提出以下工作建议:一是教育行政部门有必要出台一系列的规范中学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政策以及具体的实施策略。例如,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纳入中学生必修科目,并将其排入正式课程表中;对一线中学教师开展有关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的培训和进修;提供充分的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社会课堂资源。二是学校应该开设一些基于学生兴趣的课程门类,以便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邀请在社会各行各业中知名的校友或者是家长给中学生开设一些关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的系列讲座,弥补中学生在这方面信息的欠缺。学校应给中学生开辟广泛的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渠道,并将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考核体系之中。三是家长和教师应该抓住中学生这一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和职业生涯的探索期,帮助他们发现兴趣,并在充分尊重他们兴趣的前提之下确定大致的发展方向,理性且合理地填报中考和高考志愿,为他们今后的成功幸福人生奠定良好基础。四是中学生应该尽快行动起来,用责任心提升理想的高度和广度,通过了解自己的特长、兴趣、个性、价值观,同时了解社会的需求,知己知彼,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并凭借坚韧的意志、和谐的心态,一步步成为最好的自己。中学生应结合个人背景初步确定其人生目标,并明确阶段性目标,设定学业路线(包括专业和学校),以确保学习的事半功倍,获得实现目标所必需的素质和能力。
(责任编辑赵国成)
(二)调查结论
,“认识自通过调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
我”是开展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一个重要考虑
因素。中学生只有对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以及价值观等方面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才会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也才能进一步对今后的人生,“走向社会”是开规划有更为明确的目标。第二
展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必经之路。中学生只有对当前的社会经济形势、就业形势以及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较为充分的了解,才会设计出切实可行的职业规划线路图,也才能让自己的职业
,“走进大学”是开展中学生生涯更为现实。第三
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条件。中学生只有对大学专
-95-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现状调查
◆郭莲花
[摘
要]为了使教师和家长能够更有效地实施生涯规划教育,让中学生尽早树立人生规划意识,项目组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中学生的基本情况和他们对自身、对社会、对职业、对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了解程度等问题展开研究。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有必要指导学生从认识自我、走向社会、走进大学、走近职业和开设相关课程等方面加强中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关键词]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专题调研[[中图分类号]G4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4)12-0092-04
,即人生的生涯(Career)原有“道路之意”
发展道路,又可指人或事物所经历的途径,或者个人一生的发展过程,也指个人一生中所扮演的系列角色与职业。所谓生涯规划,即指一个人生涯过程的妥善安排。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测评公司
(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要在普通高中“建立学生,以此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发展指导制度”
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的指导。这就为我们开展生涯规划教育提供了政策依据。
本研究对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现状的调查,一方面是区分中学生个人的一些不同情况,主要是学校类型、所在年级、高中分科、性别、父母文化程度和父母职业等情况;另一方面是全面了解中学生的生涯教育情况,主要是对自身、对社会、对职业的了解程度和对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了解以及自身的生涯规划状况等。课题组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其中,关于中学生个人基本情况方面设计了8个题目,关于中学生对生涯教育的了解方面设计了33个题目,这些均为封闭性题目。调查样本范围比较广,涉及初中、高中的普通班和实验班共10个班;调查样本的总数为424份,其中有效样本为404份,有效样本占样本总数的95.28%。随后,课题组对有效问卷的数据进行编码,并用SPSSForWindows(19.0)和Excel进行数据录入、管理和分析。该问卷调查所抽取的样本均来自市区级重点中学,分布在初一、初二、高一、高二以及高三共五个年级,分别占
一、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研究背景及其
方法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的必然要求,它能有效地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以及终身教育融为一体。在中学阶段进行系列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在人生发展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形成初步的人生规划与设计能力,树立终身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但是,生涯规划教育在我国进行理论研究的时间还比较短暂。由于中学生生涯教育的缺失,学生往往盲目选择发展目标和被动学习,普遍对自身和社会认识不足,又无一技之长,即使成年也较难独立生存,迷茫感和焦虑感尤其严重。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仅出现在大学,被称为“就业指导”,而在中小学几乎没有对学生进行过职业生涯教育。许多人还没有意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
国家从“七五”到“十一五”期间都有研究职业生涯教育有关问题的重点课题。2006年3月,“职业生涯教育理论与实践座谈会”由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和职业生涯教育项目组组织召开,社会上开始出现专业的服务机构与组织,如北森
郭莲花|北京市第八中学教师(北京100033)。
-92-
到样本总数的16.5%、20.0%、30.7%、14.2%和18.6%。其中,高中文科占高中样本总数的20.8%;理科占高中样本总数的78.8%;男生占样本总数的42.5%,女生占样本总数的57.5%。
在该项问卷调查中,父亲学历占样本总数的比例,高中及以下的为14%,专科学历占6.7%,本科占40.7%,研究生占38.6%。母亲学历占样本总数的比例,高中及以下的占12.9%,专科学历占11.5%,本科占52.3%,研究生占23.2%。由此可见,父母亲学历为本科及以上的达到近80%的比例。该问卷调查中父亲职业占样本总数的比例,公务员占19.5%,专业技术人员占29.9%,企业管理人员占31.1%,工人占3.8%,军人占5.5%,教师占1.4%,个体户占5.2%,无业者占3.6%。母亲职业占样本总数的比例,公务员占16.2%,专业技术人员占33.6%,企业管理人员占24%,工人占2.6%,军人占1.7%,教师占10%,个体户占5.2%,无业者占6.7%。由此可见,父母亲职业为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及企业管理人员者居多,占比为80%左右。
表2
变量名称非常了解比较了解一般了解不太了解一点都不了解
中学生对社会情况了解程度社会经济形势14.2%34.8%39%10.3%1.7%
社会就业形势14.2%43.2%35.1%6.1%1.4%
社会人才需求形势14.9%35.1%35.1%13.3%1.6%
(三)中学生对大学的了解程度
从调查中发现,中学生对大学的专业设置情况以及大学专业与未来就业的关系比较缺乏了解(见表3)。其中,有60%左右的中学生对大学情况不太了解。这就证明在中学阶段有必要通过讲座等形式为学生普及一些大学专业设置情况以及所学专业与未来就业之间关系等方面的信息。另外,最想了解大学知名度的占10.5%,最想了解大学专业设置的占40.9%,最想了解大学教学方式的占19.7%,最想了解大学生活方式的占12.6%,最想了解大学就业情况的占16.4%。
表3变量名称非常了解比较了解一般了解不太了解一点都不了解
中学生对大学专业设置了解程度
大学的专业设置10.6%31.8%35.1%19.6%2.9%
大学所学专业与未来就业的关系
15.1%
31.9%34.5%15.4%3.1%
二、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一)中学生对自身情况的了解
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中学生对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以及价值观都比较了解,尤其是重点学校和名牌学校的学生(见表1)。可见,有近80%的中学生对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以及价值观认识比较清晰。
表1
变量名称非常了解比较了解一般了解不太了解一点都不了解
(四)中学生对职业的了解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工作内容以及职业目标比较明确(见表4)。他们选择职业的主要依据是自己的兴趣,并且最希望了解未来职业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可见,只有基于自身感兴趣的职业才会使中学生真正发挥自身的潜能。
表4变量名称非常了解比较了解一般了解不太了解一点都不了解
中学生对自身情况了解程度兴趣46.7%41.3%9.2%2.1%0.7%
性格38.4%50.5%8.5%1.7%0.9%
能力28.5%52.4%17%1.4%0.7%
价值观32.5%45%17.7%3.1%1.7%
中学生对将来就业情况了解程度
自己想从事的职业25.7%32.8%24.1%13%4.4%
未来所从事工作的内容16.2%32.5%30.2%17.3%3.8%
自己的职业目标24.6%33.8%25.1%13%3.5%
(二)中学生对社会的了解程度
总体而言,中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对整个社会的变化缺乏了解的途径和渠道,因而他们对当前的社会经济形势、社会就业形势以及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了解程度还不够(见表2)。其中,有40%左右的中学生不了解当前的社会经济形势、就业形势和人才需求形势。
调查数据显示,中学生了解职业和社会的最主要途径是互联网,占样本总数的51.3%;其次
-93-
是报刊和父母,分别占22.9%和23.1%;最后是老师和同学,分别占1.4%和1.2%。可见,占一半的中学生了解职业和社会的最主要途径是互联网。中学生最想了解职业与工作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各种职业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占样本总数的53.1%;其次是职业门类,占22.4%;再次是职业的收入及地位,占16.7%;最后是就业信息的来源,占7.3%。
中学生对自己未来职业或专业选择的主要依据是自己的兴趣,占样本总数的79.3%;其次是父母或长辈的建议,占17.9%;再次是学校的指导,占1.7%;最后是老师、朋友或同学的建议,占0.5%。中学生面临职业选择时最看重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占样本总数的54.2%;其次是收入和工作的稳定性,分别占18.4%和18.2%;最后是热门或声望,占样本总数的8.3%。
题,分别占17.8%和15.4%;最后是知识学习主题,占11.6%。中学生最希望的教学方式首先是社会实践,占有效样本的59.3%;其次是定期讲座,占17.6%;再次是系统讲授和讨论座谈,分别占10.7%和10.5%;最后是作业,占1.9%。
(六)中学生对自己未来规划的一些认识
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中学生对自己的未来还是有一定的规划的。他们认为,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自身素质的高低;而一个人幸福与否,则取决于家庭是否幸福。中学生对自己未来有规划的,占有效样本的76.4%;没有规划的占23.6%。中学生认为一个人的成功主要取决于知识和能力的,占59.5%;其次是人际关系和努力,分别占12.6%和11.4%;最后是机遇运气以及对未来的规划,均占8.3%。中学生认为一个人的幸福主要是家庭幸福美满的占59.5%;其次是经济收入和人际关系,分别占15.7%和12.6%;最后是称心如意的工作和社会地位,分别占有效样本的7.4%和4.8%。
大多数中学生更愿意主动与家长探讨未来的职业和发展问题;同时,他们也希望能在中学阶段接受生涯规划教育,并在中、高考填报志愿时得到有效的指导。问卷结果显示,中学生主动与家长探讨个人职业与发展问题,经常和比较经常的占42.7%,有时探讨的占32.1%,不大探讨和完全不探讨的占25.2%。中学生与教师探讨个人职业与发展问题,经常和比较经常探讨的占11.3%,有时探讨的占18.5%,不大探讨和完全不探讨的占70.2%。中学生认为中学阶段进行职业规划为时过早的占23.3%,认为没必要规划的占6.5%,认为应该未雨绸缪提前规划的占70.2%。中学生认为在填报中、高考志愿时非常有必要和比较有必要得到指导的占83.9%,认为不需要指导的占11.8%,认为无所谓随便报的占4.3%。
(五)中学生对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了解
从调查得知,中学开设生涯规划教育的比例较低,绝大多数中学生对生涯规划教育不甚了解,而且对生涯规划指导的满意度不高,他们很希望学校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其中,学校开设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占样本总数的29%;没有开设的占71%。中学生对生涯规划教育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占42.5%,一般了解的占35.5%,不太了解和一点都不了解的占22.0%。中学生对生涯规划指导满意度,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占41.5%,满意度为一般的占43.4%;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占15.1%。中学生认为有必要在中学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占69%;认为没必要的占12.7%;认为无所谓的占18.3%。中学生认为可开设一节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占有效样本总数的50.1%,可开两节的占32.2%,可开三节的占7.2%,可开四节的占10.5%。
中学生对生涯规划教育的需求较为强烈。中学生最感兴趣的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内容,首先是生涯规划技能,占有效样本总数的42.6%;其次是人际关系,占32.2%;再次是自我认识,占19.7%;最后是学习方法,占5.5%。中学生最喜欢的生涯规划教育指导形式,首先是面谈,占65.9%;其次为网络渠道,占24.3%;最后是书信交流和短信沟通,分别占5%和4.8%。中学生最希望听到的报告或讲座是与未来发展有关的主题,占有效样本的29.7%;为能力素质提高方面的主题,占25.4%;为大学专业和社会职业的主
三、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调查结论及其工作建议
(一)卡方检验结果分析
卡方检验结果表明,学校类型、年级、性别等样本调查情况,都在不同程度上对中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现状有所影响。学校类型卡方检验结果显示p=0.02,表明不同类型学校的学生在对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以及价值观的了解程度上存在着很大差异;不同类型学校开设生涯规划教
-94-
育课程的情况也存在着差异。年级类型卡方检验结果显示p=0.00,表明不同年级的学生对自己兴趣的了解程度存在着很大差异;不同年级的学生对自己将来想从事的职业了解程度存在着很大差异;不同年级的学生对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大学专业设置情况、大学专业与未来就业的关系、对未来所从事的工作的具体内容以及自己职业目标的了解程度都存在着显著差异。性别卡方检验结果显示p=0.02,表明不同性别的中学生对当前的经济形势、生涯规划教育的了解程度存在着显著差异;他们对自己未来的规划、了解升学的内容、关于报告会或者讲座的主题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认识都存在着显著差异;他们与教师探讨个人职业与发展问题的频率、职业选择最看重的内容以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课频率也存在着显著差异。
卡方检验结果还表明,父母亲的学历和职业对中学生生涯发展具有较大影响。父亲学历卡方检验结果显示p=0.03,母亲学历卡方检验结果显示p=0.01,表明父亲和母亲的不同学历对中学生兴趣的了解程度存在着显著差异,对中学生生涯规划指导活动的满意度、了解职业和社会的途径以及对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教学方式、与教师探讨个人职业与发展问题的频率等方面的影响存在着显著差异。父亲职业卡方检验结果显示p=0.02,母亲职业卡方检验结果显示p=0.01。表明父亲职业不同的中学生对大学专业设置情况的了解程度以及与教师探讨个人职业与发展问题的频率存在着显著差异。母亲的不同职业对中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程度以及对社会和职业的了解程度存在着显著差异。
业的设置情况、对大学专业与未来就业关系有较为详尽的了解,才会在中学阶段为将来升大学选,“走近职业”是开展中择填报合适的志愿。第四
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条件。中学生只有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工作内容以及职业目标有比较透彻的了解,才会在高校里明确自己将要努力和前进的目标,从而以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到大学学习生活中去,汲取自己未来发展的营养。,“设置课程”是开展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第五
有效途径。中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的课堂教学中度过的,为此有必要在他们的课程表中专门设立“职业生涯指导”课程,并将其常态化,力争在其他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或者是各种社团活动中也渗透生涯规划教育。这样,中学生就会尽早树立人生规划意识,势必会对其一生产生深远影响。
(三)工作建议
通过专题调查与研究,提出以下工作建议:一是教育行政部门有必要出台一系列的规范中学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政策以及具体的实施策略。例如,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纳入中学生必修科目,并将其排入正式课程表中;对一线中学教师开展有关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的培训和进修;提供充分的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社会课堂资源。二是学校应该开设一些基于学生兴趣的课程门类,以便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邀请在社会各行各业中知名的校友或者是家长给中学生开设一些关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的系列讲座,弥补中学生在这方面信息的欠缺。学校应给中学生开辟广泛的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渠道,并将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考核体系之中。三是家长和教师应该抓住中学生这一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和职业生涯的探索期,帮助他们发现兴趣,并在充分尊重他们兴趣的前提之下确定大致的发展方向,理性且合理地填报中考和高考志愿,为他们今后的成功幸福人生奠定良好基础。四是中学生应该尽快行动起来,用责任心提升理想的高度和广度,通过了解自己的特长、兴趣、个性、价值观,同时了解社会的需求,知己知彼,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并凭借坚韧的意志、和谐的心态,一步步成为最好的自己。中学生应结合个人背景初步确定其人生目标,并明确阶段性目标,设定学业路线(包括专业和学校),以确保学习的事半功倍,获得实现目标所必需的素质和能力。
(责任编辑赵国成)
(二)调查结论
,“认识自通过调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
我”是开展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一个重要考虑
因素。中学生只有对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以及价值观等方面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才会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也才能进一步对今后的人生,“走向社会”是开规划有更为明确的目标。第二
展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必经之路。中学生只有对当前的社会经济形势、就业形势以及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较为充分的了解,才会设计出切实可行的职业规划线路图,也才能让自己的职业
,“走进大学”是开展中学生生涯更为现实。第三
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条件。中学生只有对大学专
-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