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说明文阅读
说明文在近几年全国各地的语文中考试卷中所占的比例也逐年增大,其难度也在逐年提高。从各地的中考题看,出题角度更侧重于对能力的考查,相应的文体知识已被淡化了,且在选材与命题中呈现以下趋势:
1.阅读材料以课外为主,注重选文的科学价值。选文视野开阔,材料以生态环境、前沿科学、社会热点问题、民俗风情、传统文化为主,注重时代性、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近几年,前沿科学、社会热点问题的比例不断加大。
2.以考查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和说明方法为主,并关注领会作品所体现出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主要考点有:(1)判断说明的对象,正确体会被说明对象的特征;(2)了解说明顺序,正确划分文章结构;(3)辨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4)理解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整体感知文章(文段、文句)的内容(含义),并品析重点词句的作用;(5)创新性试题和鉴赏类题目,主要形式有:课内外知识的迁移、学科知识间的渗透与运用、知识阅读后的感悟与创新、社会热点问题的思索与个人见解、品析鉴赏与自主探究等。
3.题型上仍以简答题为主,但选择题的比例在逐渐扩大,有的省市甚至全部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有的省市还出现了判断题。
第24讲 说明的对象及特征
考点一:说明文的分类
(1)事物说明文:介绍事物形体特征的说明文。
(2)事理说明文:介绍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规律等科学知识的说明文。
考点二:明确说明对象
(1)首先,要区分说明文的类型。事物说明文中事物本身就是说明对象,对象往往可以从题目中找出来。事理说明文中的说明对象不能只看题目,只有通读全文,在整体感知文章大概内容的基础上,经思考分析后才能明确文章的说明对象。事理说明文的对象往往就是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
(2)其次,抓住文章中心句及关键性词语。值得注意的是,整篇文章有整篇文章的说明对象,局部段落有局部段落的说明对象,千万不要把局部的说明对象当作整篇文章的说明对象。
考点三: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和概括说明的内容
(1)找中心句:事物的特征或说明的内容一般有概括性的中心句。文章的中心句一般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如果是段落的中心句则出现在段落的开篇或结尾。
(2)概括、提炼、归纳。有时文中没有明显交代事物的特征,有时交代的特征只是表面而非本质的,就需要用概括、提炼的方法来归纳事物的特征。
(2015·安徽)
拟态——神奇的自然礼物
康乐
①当你在森林小径散步时,可能会看到一片不起眼的枯叶,但你的脚还没有踏上去,“枯叶”却突然飞起,瞬间变成一只闪耀着墨蓝色光泽的美丽蝴蝶。它翩然飞去,很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原来是罕见的枯叶蝶。 ②你或许还会看到一只虎甲在路上迅速跳动,细看却觉蹊跷——“虎甲”竟然长着超长的触角!原来这是一种①②螽斯的若虫,它模拟虎甲的体色、外形和跳跃行为,以防被猎食。直至完成最后一次蜕皮,它就会成为一只巨大的螽斯,前翅宽阔,脉络清晰,像一片树叶。
③这就是大自然里奇妙的拟态!
④拟态,表现为一种生物与另一种生物或周围自然界物体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很高,简直难以分辨,可以保护其中某一物种或两个物种。这种相似性可表现在外形、颜色、气味、鸣声和行为等方面。拟态非常神奇,也很常见,在动物、植物和真菌界都存在,也吸引了很多科技工作者探究其原因和机制。
⑤已有的科学研究认为,一方面,大自然的“进化接力赛”促进了不同物种之间互惠互利的协同进化,导致了
拟态;另一方面,为了适应相似的选择压力而导致的平行进化也会促进拟态的发生。研究者推测导致拟态的生物机制可能是这样的:第一步是与调节形态变化有关的修饰基因发生突变;第二步是具更小表型影响的基因受到了选择,导致相似性程度增加。事实上,亲缘关系很近的动物并不都采用拟态的对策适应环境。相似的基因组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大的表型变异和分化?更多物种的拟态及其机制仍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探索。
⑥拟态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大自然的馈赠,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神奇、复杂和美丽,使自然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多样和有序。拟态的美学特征也经常让我们深感意外,同时也让我们领悟到它存在的道理,从而激发我们的好奇心。
(选自《大自然》总第183期,有删改)
【注】 ①螽(zhōng)斯:一种昆虫。②若虫:蝗虫等不完全变态的昆虫,在卵孵化之后,翅膀还没有长成期间,外形跟成虫相似,但较小,生殖器官发育不全,这个阶段的昆虫叫作若虫。
1.阅读①—④段,用文中的词语填空。(考点三)
枯叶蝶和螽斯都有外形和________两个方面的拟态,而螽斯的拟态还表现在________方面。
2.从第④段看,拟态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考点三)
3.从全文看,拟态有什么作用?(考点三)
【思路点拨】 第1题考查内容概括与思路梳理。根据第④段的介绍,我们知道拟态在动物、植物和真菌界都存在,表现在外形、颜色、气味、鸣声和行为等方面。回头看①段,介绍了枯叶蝶外形和颜色方面的特点;第②段介绍螽斯的若虫,模拟虎甲的体色、外形和跳跃行为。通过综合分析不难看出,在拟态行为上,螽斯比枯叶蝶更为高级,不仅表现在外形和体色方面,还表现在行为上。
第2题考查说明对象的特征。本文说明的对象是“拟态”,第④段对“拟态”作了充分的介绍。该段共三句话,前两句的关键词是“相似性”。第三句介绍“拟态”“也很常见,在动物、植物和真菌界都存在”,关键词是“常见”。
第3题考查提取筛选内容信息的能力。统观全文,大体按照:引出说明对象(拟态)——分析成因——介绍作用的思路进行说明。文章最后一段介绍拟态的作用,主要从美化自然、稳定生态系统、激发人们的好奇心三个方面入手。此外,选文第④段中“可以保护其中某一物种或两个物种”一句提到拟态在保护物种方面的作用,不能忽视。解答此题,要紧扣“从全文看”这一题目要求,把要点找全。
【参考答案】 1.颜色(或“体色”);行为
2.相似性;普遍性(或“常见”)(意思对即可)
3.可以保护其中某一物种或两个物种;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神奇、复杂和美丽,使自然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多样和有序;拟态的美学特征让我们领悟到它存在的道理,从而激发我们的好奇心。(意思对即可
)
1.(考点一、二)本文是一篇______说明文,说明对象是______。
2.(考点三)第①段和第②段侧重写了拟态__________的特点。
(一)(2016·原创)
羊年说羊(节选)
余夫
①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中,羊与人相伴,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岁月。远古时期,羊曾是人们狩猎的对象。后来,人们发现羊性情温顺、繁殖能力较强,就将其驯养。一般人都认为羊是愚蠢的动物,但事实并非如此。现在有充足的证据表明,羊比人们想象中的要聪明得多,甚至可以说是相当精明。
②羊病了会自我治疗。科学家发现,如果所吃食物让它们感觉不舒服,出现便秘和胃灼痛,羊就会挑选其他一些可以通便或帮助止痛的食物。也就是说,它们能正确地认出并吃下那些能治病的食物。
③羊有着难以臵信的记忆力,能辨认和记住面孔,包括它们同类的面孔和人的面孔,甚至能区分人高兴和愤怒的表情。科学家为羊搭建了一个带有两个门的羊棚,每个门后面各放一个食料槽,这两个门唯一的区别就是上面挂有不同的照片:第一个门上挂着面带微笑的人像或颇感惬意的羊的像;在第二个门上则挂着面带怒容的人像或受惊的羊的像。然后,他们便往羊棚里赶羊。结果发现,绝大多数羊都喜欢进第一个门。科学家发现羊至少可以识别....50,并记住一两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它们知道与愤怒的面孔相比,高兴的面孔是什么样的。而且,..种不同的面孔.......
羊更喜欢人微笑温和的面容,而讨厌发怒、受惊时的表情。
④羊会用声音表达感情,雌羊能辨别它们每只羔羊的声音。这说明,在人听来都是一样的咩咩声,其含义可能是各不相同的。不仅如此,羊的发声特征虽然受到遗传限制,但也可以随着后天环境的变化而形成属于某一个小群体的“口音”。英国科学家在一些羊生下来一周时记录了它们的叫声,随后将这些羊放到不同羊群中喂养,在它们长大一些后再记录它们的叫声。有趣的是,虽然有亲缘关系的羊最初的叫声都很相似,但随着它们在不同的羊群中成长,它们的叫声特征逐渐与所在羊群中其他羊的叫声趋同。也就是说,它们已经慢慢习得了这个小群体的“口音”。这说明,群体生活可以影响羊的发声系统。
⑤羊还能通过连猴子都经常会失败的心理测试。英国科学家在羊的面前依次放臵成对的不同颜色的桶,每次有一个桶中盛有食物。然后,他们将食物从一个桶中移入另一个桶中,同时还改变桶的颜色,最后改变桶的形状。但羊不仅认出了不同的颜色组合,并根据颜色组合的不同改变行为,它们还会根据桶的形状的变化改变行为。科学家说,一般只有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能做出这类反应,其他大型动物要做到是很困难的。澳大利亚科学家将一群羊放进复杂的迷宫中进行试验,发现它们不仅能够找到走出迷宫的方法,而且走的次数越多,走出迷宫就越容易。
⑥此外,羊还有非凡的嗅觉。以色列警方已经据此训练出全球第一只专门闻炸弹的“反恐山羊”,其嗅觉灵敏度甚至超过了警犬。这只山羊名叫拉洛莎,是一只两岁的母羊。它对各种炸药的气味非常敏感,与警犬相比,性格乖巧的羊看上去无疑要友善得多。很明显,羊正日渐成为警方的宠儿。 .
(选自《百科知识》2015年第1期,有删改)
★1.(考点一、二)本文说明的对象是______,本文介绍了它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特征。
★2.(考点三)羊的聪明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呢?结合文章第②—⑥段的内容,请你完成下列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羊有难以置信的记忆力→(2)__________________→羊能通过连猴子都经常失败的心理测试→(3)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⑤段使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你指出其中一种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4.请你从说明文语言的角度,分析文章第③段和第⑥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科学家发现羊至少可以识别50种不同的面孔。
(2)羊正日渐成为警方的宠儿。
5.2015年1月5日,羊年生肖邮票《乙未年》开始全国发行(见右图)。该邮票以绵羊作为造型基础,蕴含着吉祥祝福之意。请你认真观察图示,用简洁、平实的语言说出该邮票两个方面的美好寓意。
(二)(2015·鄂州)
米树香香,糖树甜甜
乔娟
①食品安全问题让人们越来越怀念在真实泥土里生发出的无污染绿色蔬菜,在日月精华里慢慢长成的农家猪。当注水米、抛光米、含铬含铅米充斥市场,连吃碗米饭都成了奢望时,人就会变得越来越爱幻想:如果有那么一种树,来自自然来自山,不喂饲料不喂药,不结苹果不结梨,结出大米白又白。你会认为我在异想天开吗?且慢嘲笑,在地球的某一角,真有这样一种天然纯生专结大米的树。在马来半岛、印尼诸岛和巴布亚新几内亚这些风光旖旎的岛屿上,生长着一种棕榈科植物,它并无美丽的身姿,开花也不好看,但超务实、超有爱:专门向人提供赖以生存的口粮——大米。不用费心想什么绕口的名字,就叫它米树好啦。
②米树终年常绿,10年就可长到20米,舒展开的叶子比双人伞还要大,足足有6米。当然,与宽叶相配的是它那直径足有8米的粗壮树干。长这么粗并不是单纯肥胖,人家粗,粗得务实,是专为大肚能容而生的。那胖胖的树干里含有丰富的淀粉,这种淀粉就是当地土著居民最重要的食物来源——西谷大米。你会问,明明是淀粉,怎么变成大米了呢?是这样:土著人把米树砍倒后,将树干锯成均匀的一段段,再把每个段落劈成两半儿,用竹制斧头把段落内的淀粉刮出来,放在水桶里用劲儿搅拌,待淀粉沉到桶底,撇去最上面的水,把沉淀好的淀粉晾干,就变成了洁白均匀晶莹剔透的颗粒物——西谷大米。用它做成的米饭,清香可口,软糯滑爽。
③大米好吃却不易得。米树20年的寿命注定了它的不平凡。它和我国南方的竹子一样,一生只开一次花,且开花即
死。它死后,不管活着时体内存有几百公斤淀粉,都会在死后消失得无影无踪,只留下一段干瘪空虚的树干兀自挺立。所以在当地,米树开花是让人心慌的事,一定要抢在时间前面,抢在米树开花前收集淀粉。只要把握得好,一棵米树足足可以得到400斤西谷大米,很高产。
④有米树就应该有糖树,香香甜甜相伴永远。大自然超级给力!加拿大真有糖树。叫槭树,又叫糖槭树,是加拿大的标志和国花,堪称国宝,所以加拿大又叫“槭树之国”,加拿大的国旗、国徽图案上都有槭树叶子。这种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树不仅外形美丽,还超有“内涵”,它为人们送来甜蜜。每到春天,工人们就在高达40米,寿命500年的糖槭树树干上打孔,孔内插上管子,这样,白色的树汁就会慢慢流到桶内。用这种树液熬制出来的糖浆,色泽亮黄,香甜如蜜。它的主要成分是蔗糖、葡萄糖和果糖,营养价值非常高,可以加工成枫糖,并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业。
⑤我国独具慧眼,早在1958年,庐山种植园就引进了糖槭树,继而在湖北、辽宁、北京、南京、长沙等地引种成功。如果有朝一日再引进米树,吃着树上结出的大米,喝着树上流的蜜水,我们的生活就更完美了!
(选自《知识窗》2014年第7期)
1.文章第①段用生动的文字,从食品安全问题写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考点三)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出米树或糖树的三个突出特点。
3.文章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考点三)下列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A.米树终年常绿,有10年的寿命,可长到20米高,舒展开的叶子可达6米宽,树干直径可达8米粗。
B.在马来半岛、印尼诸岛和巴布亚新几内亚这些风光旖旎的岛屿上生长的米树,每一棵都给人们提供足足400斤的西谷大米。
C.米树一生只开一次花,且开花即死,所以在当地,一定要抢在米树开花时收集淀粉。
D.用“槭树之国”加拿大的槭树树液熬制出来的糖浆,营养价值非常高,可以加工成枫糖,并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业。
第25讲 说明的顺序和结构
考点一:说明顺序
1.说明顺序的种类
(1)时间顺序:以时间的推移说明事物的变化过程。即以时间的先后安排说明的内容,介绍事物的发生、发展、演变、事物的制作过程以及步骤的一种说明顺序,主要特征是用一些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2)空间顺序:按被说明对象的空间存在形式,或自上而下,或由前而后,或从外到内,或由一中心点向四面扩散进行说明的一种顺序。如介绍建筑物的文章。
(3)逻辑顺序:按照事物内部的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规律进行说明的一种顺序。常见的逻辑顺序有:由现象到本质、由特点到用途、由原因到结果、由整体到部分、由主要到次要、由概括到具体、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由分析到综合。
2.如何确定说明顺序?
(1)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事物还是事理。一般事物说明文采用空间或时间顺序,事理说明文采用的是逻辑顺序。
(2)把握语言的标志。空间顺序有“东”“西”“南”“北”“上”“下”“左”“右”等方位词作标志语;时间顺序有表时间的发展、事物各个阶段的标志语;而逻辑顺序有“首先”“其次”“为什么”“原来”“因此”等标志语。
(3)分清主次,综合归纳。一篇说明文可以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的,一定要分清主要的是哪种顺序。
考点二:说明文的结构
1.说明文结构的种类
(1)递进式:各层之间的关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
(2)连贯式:按照事物发展过程安排层次,各层次之间前后互相承接。
(3)并列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并列的。
(4)总分式(总分式、总分总式、分总式)。
2.如何分析说明文的结构层次?
(1)整篇文章的结构划分。说明文的结构层次跟说明顺序密切相关。如果文章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说明的,那么其结构层次就可以按照时间的变换来划分;如果是按照逻辑顺序来说明的,其结构层次则为“总分”式。
(2)每一自然段的层次划分。一般来说,说明文一个语段说明的中心往往是很明显的,其语句间的关系常常是中心句与支撑句的关系,一定要弄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注意“大层次”与“小层次”之间的关系。
(2015·聊城)
会呼吸的建筑
(一)(2016·原创)
洋葱能预防流感吗?
阮光锋
①最近,多地相继发现H7N9禽流感病例,让人们对流感的担忧又多了一些。网上有传闻称,一个医生在一次流感爆发中发现,有一家人将洋葱放在房间里而全家人幸免感染。医生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洋葱表面有流感病毒,所以他认为洋葱可以吸收流感病毒。还有人建议把洋葱的两头切掉,插在叉子上,然后把叉子放在花瓶里,晚上放在患者身旁,第二天洋葱变黑了,就证明洋葱吸收并杀死了流感病毒。
②然而,洋葱可以预防流感的传闻有科学依据吗?洋葱真的能杀死病毒吗?
③洋葱是生活中的常见蔬菜,而且的确有一定的杀菌抑菌作用。早在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就发现洋葱具有一定的杀菌效果。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洋葱中的含硫化合物具有抑制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活性的作用。除了硫化物以外,洋葱还含有一些抗真菌蛋白和多肽类物质。洋葱的提取物对一些霉菌、真菌等有一定的抑菌活性。另外,洋葱中的某些槲皮素氧化物对幽门螺杆菌和一些金黄色葡萄球菌也表现出一定的抗菌活性。
④由于洋葱有杀菌抑菌作用,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人们又从洋葱中提取出精油,作为药物使用,用来治疗和控制传染病。但是,临床上并没有用洋葱预防、治疗流感的研究。另外,流感病毒是一种病毒,并不是真菌和细菌,现在也并没有洋葱能杀死病毒的相关证据。
⑤网络上的流言提到,如果把洋葱两头切掉放到第二天其切面会变黑,便说明洋葱吸收并杀死了流感病毒。这个说法看上去非常有说服力,对于不了解食品化学反应的人来说也非常有“杀伤力”。其实,切掉洋葱两头久放会变黑,并不是因为切面吸收了流感病毒或者病菌,而是一种最常见的食品化学反应——酶促褐变。
⑥果蔬、薯类中天然存在一类“酚氧化酶”,同时也富含具有抗氧化作用的“多酚类物质”。这两样东西如果碰到一起,再加上氧气,就会发生酶促褐变反应,结果是从无色状态变成有颜色的物质,而且随着氧化,颜色从红变褐,从褐变黑。很多食材都会发生酶促褐变,凡是蔬菜水果和薯类加工品,几乎不可避免要面临酶促褐变。
⑦其实,食物并不会主动吸收病毒或者细菌。相反,食物并不希望细菌侵袭,因为细菌侵袭会加快食物腐败。比如,长期放臵的食物,如果被腐败菌、霉菌等侵袭,就会腐败、发霉,加速食物的变质。
⑧不过,有些食物因为富含营养物质,会比较有利于一些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所以更容易吸引细菌等微生物。比如馒头发霉,就是因为能量物质丰富、水分丰富,有利于霉菌生长,才会发霉。但这也是有前提的:就是食物所在的环境里有霉菌。如果你将馒头放在无菌环境里,馒头也是不可能发霉的。
⑨网络流言中的医生在洋葱表面观察到了流感病毒,只能说明这个房间里存在流感病毒,并不是它吸收了病毒。洋葱表面是否会有流感病毒,还是要看你周围的环境是否有流感病毒,如果没有,根本就不会看到流感病毒。
⑩所以,别相信房间里放个洋葱能防流感的传闻,预防H7N9禽流感还是要加强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少接触活禽,吃禽肉尽量烹调至熟透。如果你放个洋葱在房间里,它的结果只能是干枯变质,而将切开的洋葱放在房间里,味道可能并不好,还可能让你泪流不止。
(节选自《百科知识》2014年第6期)
★1.(考点一)文章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简要概括作者是怎样按照这种顺序进行说明的。
★2.(考点二)结合文章,说说本文是按照怎样的结构来进行说明的。
3.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4.结合语境,简要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这个说法看上去非常有说服力,对于不了解食品化学反应的人来说也非常有“杀伤力”。 ...
(2)凡是蔬菜水果和薯类加工品,几乎不可避免要面临酶促褐变。 ..
5.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洋葱有杀菌抑菌的作用,但不能杀死病毒。
B.把洋葱两头切开放到第二天其切面会变黑,是因为酶促褐变。
C.富含营养物质的食物容易发霉,是因为这些食物本身容易产生霉毒。
D.在房间里放个洋葱对预防流感不起任何作用。
(二)(2016·原创)
国家公祭鼎揭秘
①2014年12月13日上午10时,国家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和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85岁的夏淑琴以及13岁的大屠杀遇难者后代阮泽宇一同走上公祭台,为国家公祭鼎揭幕。随着幕布降下,一尊高1650mm、重2014公斤的三足圆形铜鼎呈现眼前。
②“国家公祭鼎”采用“三足两耳”的器型,以在安徽寿县出土的东周时期用来祭祀的礼器、最大的圆鼎“楚大鼎”(又称“铸客大鼎”)为原型,按等比例放大铸造。
③“国家公祭鼎”高1650mm,鼎上外口径1266mm,内口径1156mm,鼎耳高498mm,鼎足高915mm,底座为高450mm,长宽各2000mm的黑金沙石,铭刻有“国家公祭鼎”五个篆体鎏金大字。铜质的鼎身和铜质的底座重2014公斤,石质的底座重1213公斤,象征2014年12月13日,举行首次国家公祭。
④南京艺术学院院长邬烈炎率领的团队参与了“国家公祭鼎”的器型、鼎身和底座纹饰设计,邬烈炎向新京报记者介绍说,“国家公祭鼎”的放大比例考虑到了纪念仪式现场的环境,还需做到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现有纪念碑、和平大钟、灾难墙等其他纪念物相协调。
⑤“国家公祭鼎”鼎颈部纹饰为传统雷纹,鼎足上端采用犀角纹,足下端为象腿足形,两足在前,一足在后,圆睛张目,粗犷有力,象征中华民族在历史记忆中觉醒,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
⑥“鼎身和底座纹饰集合了南京的市花梅花,以及象征和平与重生的橄榄枝,云纹,古城墙纹等多种元素。”邬烈炎介绍说,南京艺术学院共组织了十余名设计学院教师,组成“国家公祭鼎”设计小组,历时三个多月,才最终确定了“国家公祭鼎”鼎身和底座的纹饰。
⑦“国家公祭鼎”的底座,由东南大学建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建筑技术科学系主任张宏率领的团队设计制作。铜质底座铸有南京标志建筑城墙图案,象征首次国家公祭在古城南京举办。
⑧“国家公祭鼎”由中国金陵古艺术研究所采取传统青铜铸造工艺制作。“从7月份接到铸造任务到参与设计方案修改再到最终浇铸成功,前前后后有近半年的时间。”金陵古艺术研究所所长王丰陵向新京报记者介绍说,鼎上的纹饰、文字都由手工雕刻完成。国家公祭鼎设计方案定稿后,金陵古艺术研究所又用了一周的时间来铸造,于11月27日最终完成了公祭鼎的设计和铸造工作。
⑨据了解,“国家公祭鼎”正面铸有160字的铭文,魏碑简体字,邬烈炎介绍这一方面是青铜鼎的传统,另一方面也考虑到魏碑简体字较容易辨认。铭文由中宣部、江苏省委宣传部、南京市委宣传部组织古文研究专家撰写,经中央办公厅修改,报中央领导审定。铭文描述了南京大屠杀给中华民族造成的巨大灾难,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愤怒和强烈谴责之情,对遇难同胞表示痛悼、祭奠之意。记述了南京大屠杀激发全民抗战,中国人民最终取得胜利的历程,表达了铭记历史、警示未来,维护和平、圆梦中华的坚强意志和决心。考虑到祭器是古鼎,历史文化积淀深厚,铭文采用“骈文”体来写,讲究对仗押韵,立意内涵深刻、行文气势磅礴,与国家公祭鼎浑然一体,体现历史和文化的厚重感,增强了公祭的感染力、震撼力、历史传导力。
⑩鼎后侧左右两边铸有记事,共287个汉字,楷体简体字。详细记载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设立“国家公祭日”和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举办首次国家公祭的事实。
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铭文
泱泱华夏,赫赫文明。仁风远播,大化周行。洎及近代,积弱积贫。九原板荡,百载陆沉。侵华日寇,毁吾南京。劫掠黎庶,屠戮苍生。卅万亡灵,饮恨江城。日月惨淡,寰宇震惊。兽行暴虐,旷世未闻。同胞何辜,国难正殷。哀兵奋起,金戈鼍鼓。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乙酉既捷,家国维新。昭昭前事,惕惕后人。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1.(考点二)这篇说明文以____________为说明对象,采用__________的结构方式进行说明。
2.本文题目为“国家公祭鼎揭秘”,作者在文中向读者揭了哪些秘?
3.第③段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4.(考点一)本文介绍国家公祭鼎主要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请简要分析。
5.文末是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鼎铭文,请仔细阅读,从内容、表述以及语言等任选一角度说说这段铭文具有什么特点。
第26讲 说明的方法及作用
温情提示:(1)说明方法的判断:可根据说明方法各自的特点或标志来判断。
(2)概括不同说明方法的作用: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进行分析,并注意此说明方法重点说明了事物怎样的特点。
(2015·漳州)
丹诏名胜九侯山
(一)(2015·重庆B卷)
数字时代,我们的大脑被改变了
晓 辉
(二)(2016·预测)
老鼠为何自投猫嘴?
贝莫停
老猫睡着了。一只小耗子蹦蹦跳跳地来到它嘴边,拉拉它的长须。老猫睁开眼睛,简直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幕。不过,它并没有表现出寓言中黔之虎那般的胆怯,而是毫不犹豫地一口就把小耗子吞了下去。
这并不是什么动画片,而是千万年来不断上演的猫抓老鼠的一种情景。这只小耗子有所不知,自己无谓的牺牲不过是在帮自己体内的一些小虫子的忙,帮它们完成生命的一个轮回。这些小虫子就是弓形虫。
传说中的“三尸虫”
弓形虫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传染率极高,人群中近四分之一的人终生携带。弓形虫寄生于细胞内,随血液流动,到达全身各部位,尤喜寄宿在大脑中,使人精神烦躁。
正因为这一点,现在中医把弓形虫视为我国古代医学典籍中提到的“三尸虫”。古代人出于迷信,认为一个人倘若神经不正常,那是因为头脑里钻进了一种“三尸虫”——在道教中,“三尸”代表人体内部的三种“恶欲”,即私欲、食欲和性欲——据说这种虫子能与鬼灵相通。但弓形虫是肉眼看不见的,古人也一定没亲眼见过,所以他们“三尸虫”的说法可谓歪打正着。不过总的来说,弓形虫的危害没有古人说的那么严重。它只会让我们变得烦躁,一般不会引起严重的神经疾病。
弓形虫的最大宿主其实不是人,而是猫,并通过猫屎传染到其他动物包括人身上。因为弓形虫对胎儿的危害极
大,所以孕妇经常被警告要远离猫窝。
弓形虫让老鼠胆大包天
那么前文提到的老鼠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弓形虫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需要在猫的肠道中度过。当通过猫的粪便传播到老鼠身上后,它就侵入到老鼠的大脑中,改变了老鼠的行为,使得它们变得鲁莽大胆、不计后果。这些老鼠会胆大到自己主动去惹猫生气。当它们自投猫嘴被猫吃掉以后,弓形虫就又回到了猫的肠道内。这样就完成了一个生命周期的循环。
但弓形虫是如何改变老鼠的行为的?这个谜直到最近才被解开。一位瑞典生物学家发现,弓形虫这种能扭曲人畜心理的本领,可能是它劫持了人畜体内的免疫细胞后产生的结果。
原来寄生虫侵入动物身体后,一般会被一种叫“树突状细胞”的免疫细胞所吞噬。但弓形虫是个例外,它不但不会被消化掉,反而能够藏身于树突状细胞体内,美滋滋地生活和繁衍。
科学家发现,弓形虫还能利用人畜体内的一系列基因,来加速合成一种重要的化学物质,它其实是一种神经传递物质,可以携带信号从大脑里一个神经元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并且之前科学家早已知道,这种物质具有减轻恐惧的作用,因此一只感染上弓形虫的老鼠就会不合时宜地大胆无畏起来。这样,它们自投猫嘴也就不奇怪了。
动物的免疫系统一般要对其大脑中发生的变化做出迅速的反应。当弓形虫使得老鼠大脑发生变化之后,老鼠的免疫系统做出的反应是让树突状细胞流动得更快。这样,弓形虫所藏身的树突状细胞就好比一辆辆机动车,把隐蔽其中的敌人更快、更远地运载到全身各处,老鼠命丧猫嘴也就指日可待了。
(选自《大科技·科学之谜》2014年1期)
1.本文的题目以问句的形式出现起什么作用?
2.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文章是怎样引出来的?
3.“它只会让我们变得烦躁,一般不会引起严重的神经疾病”中“一般”能不能删掉?为什么?
4.老鼠自投猫嘴的主要原因在于什么?为什么?
★5.(考点)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第27讲 说明文语言的品味
考点一: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说明文阅读考查的词语往往都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这些词语要么是关键信息点,要么是某一重要说明对象的简洁概括(如指代性词语、概念性词语),要么就是或承前或启后省略了相关阐释内容。这些词语往往已突破了其原来的意义限制,与具体语境结合而有了新的内涵。如何准确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呢?在熟知词语本身固有意义(即字典义)的基础上,一般有以下几种技巧:
(1)瞻前顾后法:联系上下文选择恰当的义项。
(2)比照辨析法:仔细比较,辨别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和同义词、近义词在语言运用中的差异。
(3)参考语境法:根据语境揣摩词语的语境义、比喻义、借代义等,分析词语派生或隐含的内容。
考点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1)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对于结构复杂的句子,可以用“抽取主干法”,抓住句子主干,理清那些修饰、限制等附加成分,进而理解其含意。
(2)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对于内涵较丰富的句子,应该依照“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上下语境,整体解析。
(3)与文章中心和结构密切相关的句子(如文眼句、中心句、过渡句等)。这种句子体现了文章的思路,有的画龙点睛,有的阐明要旨,有的承上启下。要理解这些句子的含义,既要注意它在段中篇中的位置,又要看清其来龙去脉。
考点三:理解说明文的准确性、科学性、生动形象性
主要题型及答题模式:
(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答题模式:准确科学/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激发了读者的兴趣。(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2)“××”词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答题模式:不可以,“××”词的意思是„„,所换词语的意思是„„,换了后意思有所改变,不符合实际/没原文形象生动。
(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答题模式:不能删去。如果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大约”“可能”“左右”等词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形象特点的词句并作简要分析。
答题模式:“××”句中的“××”词用得很准确/很形象,它表示的意思是„„。
(5)“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含有指代意义的词句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答题技巧: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2015·杭州)
你了解空气清新剂吗
(一)(2016·预测)
植物中的“酒徒”
欧阳军
①提起美酒,相信许多嗜酒者都会垂涎欲滴,而植物界的“酒徒”,或许你还不知道吧。
②在植物界,有些植物被酒诱惑而去“偷”尝其味,还有一些植物,“喝”酒居然上瘾,说它们是植物“酒徒”并不过分。
③在英国牛津大学莫德林学院里,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有趣的事:一桶波尔图葡萄酒贮存在地窖里,等到用时却发现,酒桶尚在,而桶内滴酒全无。是谁偷偷喝光了一桶美酒?查来查去,发现小偷竟是一株生长在地窖之上、几米之外的绿油油的常春藤。瞧!它的根须扎进酒桶里,似乎还意犹未尽。
④原来,这株长在院墙外的常春藤,嗅见酒香后,它的根便不辞辛劳地穿过院墙,又伸入地窖,最后扎进酒桶里,天长日久,一桶美酒居然被它“喝”个精光,难怪它通体碧绿、身强力壮呢!
⑤有些植物不光爱喝酒,而且喝酒还上了瘾,成了不折不扣的绿色“瘾君子”。在日本东京葛饰区的帝释天佛寺内,生长着一棵高约10米、树干周长1米的瑞龙松,据说这棵松树已有300多岁高龄。
⑥当地居民米山宗春一家三代视其为宝,每年春天为它修剪完毕后,一定要在松树的四周挖6个大洞,每个洞内灌入米酒10瓶,约10升。
⑦米山宗春说,他们已经这样做了10年,如果哪一年不灌酒,这棵树便垂头耷脑,生气全无。为了这棵瑞龙松能够生长旺盛,他们全家每年都让它过一回酒瘾。的确,花谚中早有“人喝啤酒发胖,花喝啤酒发壮„„啤酒含的营养多,浇花花繁叶更茂”“花喝啤酒,花期能长久”等说法。这是因为米酒、啤酒以及葡萄酒中含有糖、磷酸盐、氨基酸及其他营养物质,可以为大多数花卉的枝叶提供多种营养成分,难怪它们爱喝呢!
⑧但是,正如世间有爱喝酒的人也有不爱喝酒的人一样,植物界有酒徒,也有洁身自好、滴酒不沾者。巴西亚马孙河流域生长着一种草,叫测酒草,它对酒极为敏感,避之唯恐不及。喝过酒的人靠近它,即使口中存留的一点
酒味也会使它的叶子“深感厌恶”地卷起来。
(选自《经典阅读》2014年第3期)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2.(考点一)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天长日久,一桶美酒居然被它“喝”个精光,难怪它通体碧绿、身强力壮呢! .
3.第⑥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4.(考点三)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在日本东京葛饰区的帝释天佛寺内,生长着一棵高约10米、树干周长1米的瑞龙松,据说这棵松树已有300..
多岁高龄。
5.下面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常春藤因“喝”酒而通体碧绿、身强力壮。
B.日本的瑞龙松是植物界中不折不扣的“瘾君子”。
C.因为米酒、啤酒以及葡萄酒中含有糖、磷酸盐、氨基酸及其他营养物质,所以植物都爱“喝”酒。
D.“人喝啤酒发胖,花喝啤酒发壮”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6.(考点三)本文在说明语言上有何特点?试举例说明。
(二)(2016·原创)
维生素B12的是非
方舟子
①最近有媒体报道称,某种功能饮料标注维生素B12含量为7.60微克,是成人日适宜摄入量的3倍。有专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人体过量摄入维生素B12会产生毒副作用:有些人可能有过敏反应,甚至会出现过敏性休克。”
②但是根据美国医学科学院的报告,至今未发现过量摄入维生素B12会产生任何不良反应,所以没有设臵每日摄入量的上限。例如,在一次临床试验中,试验对象每天口服1000微克维生素B12,长达5年,也未发现有任何不良反应。国内文献偶尔有注射维生素B12制剂导致过敏的报道,但那是注射,不是口服,很可能是由于制剂里的杂质导致的。不太可能有人会对口服一种必需营养素过敏,否则是难以生存的。
③因此不用担心维生素B12会摄入过多,该担心的是维生素B12摄入不足。维生素B12在人体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红细胞形成、神经功能和DNA合成所必需的。如果缺乏维生素B12,人会感到虚弱、疲惫、没有食欲、便秘、体重减少,严重时患巨幼细胞贫血,大脑和神经系统出现严重的不可逆损伤,导致痴呆。只有动物性食物,例如肉、蛋、奶,才含有维生素B12,植物性食物里是没有的。某些植物性食物,例如螺旋藻,含有类似维生素B12的物质,但是不能被人体利用,被叫做伪维生素B12。食物中的维生素B12都和蛋白质结合在一起,人吃下去后,在胃里由胃酸和蛋白酶将维生素B12和蛋白质分离开,然后,分离的维生素B12与胃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结合在一起,在回肠末端被吸收进血液里。
④从维生素B12在食物中的分布及其吸收过程,可以知道容易缺乏维生素B12的有这么几类人。一类是素食者。他们不吃动物性食物,当然无从摄入维生素B12。所以严格的素食者必然是维生素B12缺乏症患者,素食是不健康的。不过,现在素食者可以通过服用维生素B12制剂,或通过吃添加了维生素B12的食品来补充维生素B12。
⑤一类是老人。50岁以上的老人大约有10~30%患有萎缩性胃炎,胃酸分泌不足,没法把食物中的维生素B12与蛋白质分离,也就没法吸收食物中的维生素B12。所以美国医学科学院建议,50岁以上的老人每天通过口服维生素制剂或维生素B12强化食品来补充维生素B12,因为维生素制剂或维生素B12强化食品里的维生素B12是分离的,老人即使患有萎缩性胃炎也可以吸收。这也可算是天然的东西未必比人造的东西好的一个例子。
⑥年轻人也有可能患维生素B12缺乏症。例如如果患有胃、肠方面的疾病,会影响到对食物中的维生素B12的
吸收,也需要通过口服维生素制剂或维生素B12强化食品来补充维生素B12。有的人患有一种叫作恶性贫血的自身免疫疾病,胃壁细胞遭到破坏,不能分泌与维生素B结合的糖蛋白,也就没法吸收维生素B,从而导致巨幼细胞贫血和神经系统损伤。这些人即使是口服维生素制剂也没法吸收维生素B12,只能是通过注射维生素B12来补充维生素B12。
⑦调查表明,维生素B12缺乏症其实相当普遍,在一般人群中受影响的比例在1.5%到15%之间,许多人为何会患维生素B12缺乏症,原因不明。在这种情况下,补充维生素B12制剂,或用维生素B12强化食品,就显得很重要。以“专家”的身份妖魔化维生素B强化食品,信口开河夸大维生素B摄入过量的害处,是很不负责任的。
1.下列表述和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虽然出现过注射维生素B12制剂导致过敏的病例,但这并不能证明口服也会导致过敏。
B.通过服用螺旋藻来补充人体所需维生素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C.50岁以上的老人之所以容易缺乏维生素B12,是因为他们中的不少人患有萎缩性胃炎,没法吸收食物中的维生素B12。
D.患有维生素B12缺乏症的年轻人,只能是通过注射维生素B12来补充维生素B12。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③段的内容。
★3.(考点一)“这也可算是天然的东西未必比人造的东西好的一个例子”一句中“这”所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4.文章第④~⑥段所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哪几种?运用这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5.(考点三)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国内文献偶尔有注射维生素B12制剂导致过敏的报道,但那是注射,不是口服,很可能是由于制剂里的杂质导..
致的。
★6.(考点二)文章结尾画线句子有何作用?
第28讲 说明文阅读之个性表达
一、主要题型:
1.阅读附加材料,获取信息谈感受。
2.对说明内容进行创新性的表述。
3.结合实际对某个问题谈认识。
4.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大胆的想象。
5.由文章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中相关的现象进行解释。
6.对问题等提出解决的方法,拟写警示性标语、建议、广告等。
二、答题技巧:
要对所给材料准确地把握,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答题。这类开放性试题虽然没有规定唯一的答案,但在答题时仍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不要脱离文本,要以准确理解文本含义为基础;②根据文本的表达去感悟理解,把握好作品的感情倾向;③要从原文意旨出发联系现实,视角独到,对待问题的看法要与原文的主旨相符;④表达的语言必须准确而流畅;⑤鼓励有独立的见解和创新意识、探究精神。
(2015·长沙)
话说长沙美食
(一)(2016·预测)
山体滑坡是如何发生的
佚名
阿富汗东北部巴达赫尚省2日发生山体滑坡,目前已造成200多人遇难。作为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山体滑坡是如何发生的?在灾难发生时,应该怎样逃离危险区域呢?
山体滑坡就是山体斜坡上某一部分岩土在重力作用下整体向斜坡下方移动的现象,俗称“走山”“地滑”等。 发生滑坡的原因,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就地理条件来说,坡度大于10度、小于45度、下陡中缓上陡以及上部呈环状的山体是容易产生滑坡的地形。作为产生滑坡物质基础的土体,结构松软、抵抗风化破坏能力较低、在水的作用下容易发生变化的岩土(如黄土等)一般发生滑坡的可能性较大。
从诱因上看,地震、降雨、冰雪融化以及河流对斜坡坡脚的冲刷和浸泡都是诱发滑坡的自然原因。如经常发生地震的地区,震动使山体变得破碎、松散;当出现暴雨和长时间降雨时,雨水在斜坡上渗入到土体或岩石缝隙中,岩石或土体的强度降低,从而导致滑坡的发生。
从人为因素上看,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如开挖坡脚、坡体上堆载、水路蓄泄水等都可能诱发滑坡。修建铁路、公路、依山建房时,如进行大力爆破、强行开挖,会使坡体下部失去支撑而发生滑坡。
山体滑坡发生前,一些异常现象可看作是灾难即将发生的预兆。如山坡上的树木和电线杆发生歪斜、房屋墙壁出现裂缝并不断扩大、坡脚处流出浑浊的泉水、门窗突然打不开、老鼠乱窜不进洞等,这些都是山体斜坡上的土体在向下运动的信号。
滑坡发生时,应迅速撤离到安全地点,不能选择滑坡的上坡或下坡作为避难场地。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应当注意保护好头部,并离原住所越远越好。滑坡停止后,不应立刻回家,因为滑坡会连续发生,要避免二次遇险。
要预防山体滑坡的发生,首先,应该做好地质灾害危险的评估工作,在选择建设场地时,充分重视斜坡的稳定性,尽量避免选择松散土石层较厚、岩层倾向与坡面一致的场地。其次,应该做好山体的加固防范,如修建截水沟和排水沟拦截斜坡上的流水等。此外,还应定期检查房屋及山坡地表的变化,如检查房屋墙壁是否存在裂缝和裂纹、斜坡上的树木以及电线杆等是否出现倾斜、房屋附近的路面是否发生变形等。
(选自《科技日报》2014年5月5日)
1.文章从阿富汗东北部巴达赫尚省2日发生的山体滑坡现象写起,有什么作用?
2.阅读全文,说说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说明山体滑坡这一现象的。
3.文中对山体滑坡的原因的说明,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简要分析第一段“阿富汗东北部巴达赫尚省2日发生山体滑坡,目前已造成200多人遇难”一句中“目前”一词的表达效果,再从文中找出具有同样表达效果的一例。
★5.(题型6)老王家住农村一斜坡之下,因为斜坡的土质松散,去年夏天,一场大雨过后,山体出现了裂痕,老王家房屋的墙壁也出现了裂缝。为了防止事态的发展,老王连忙买了点沙石,把房屋上的裂痕修补了一下,度过了一个夏季。阅读本文后,请结合文中介绍的有关知识,向老王做一下宣传说明。
(二)(2015·咸宁)航天技术减缓气候变化
第24讲 说明的对象及特征答案
变式训练
1.事理 拟态 2.相似性高
考点精练
(一)1.羊 比人们想象的更聪明 2.(1)羊病了会自我治疗 (2)羊会用声音表达感情 (3)羊还有非凡的嗅觉 3.示例:举例子,通过列举羊可以改变行为和走出迷宫的例子,真实具体地说明了羊能通过连猴子都经常会失败的心理测试,从而说明羊比人们想象中的更为聪明;作比较,将羊与猴子和其他大型灵长类、大型动物作比较,突出强调了羊能通过较难的心理测试,从而说明羊比人们想象的更为聪明。 4.(1)“至少”表限定,说明羊可识别不同面孔的数量在50种以上而不是恰好只有50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宠儿”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比喻的修辞),形象地说明羊因嗅觉灵敏和性格乖巧而被警方所钟爱,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5.示例:羊角以缠枝花草纹样为装饰,象征福气延绵不绝;羊身上配有牡丹、莲花等人们喜闻乐见的花卉,寓意四季平安、富贵有余;花边伴有祥云、水波纹等吉祥纹饰,水动则财来。(言之有理即可)
(二)1.这样写生动有趣,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文章的吸引力。 2.米树:树干粗壮,富含淀粉,生长较快,寿命不长。糖树:外形美丽,枝干高大,生产糖浆,寿命很长。 3.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给人直观而具体的印象,突出了米树叶子宽大的特点。 4.D
第25讲 说明的顺序和结构答案
变式训练
1.总分总式(或总分式) 2.逻辑顺序。作者先介绍什么是“仿生建筑”,然后进一步说明仿生建筑的类型,最后照应开头,收束全文,指出大自然启发着建筑师的设计灵感。
考点精练
(一)1.逻辑顺序;本文按照这种顺序依次说明了洋葱的杀菌作用,切开的洋葱为何变黑,洋葱不会主动吸收病毒等。由因到果,由表及里,条理清晰。 2.文章第①段由网上新闻自然地引出第②段要说明的内容,然后第③—⑨段从各个方面来说明“洋葱究竟能不能预防流感”,最后第⑩段对“洋葱能预防流感”的说法予以否认,所以本文是按照总(①②段)分(③-⑨段)总(⑩段)的形式来逐层说明的。 3.运用举例说明的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洋葱确有一定的杀菌抑菌作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1)“杀伤力”形容话语犀利,有分量。这里突出强调了这种说法很容易使那些不了解食品化学反应的人相信,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形象。(2)“几乎”是差不多的意思,说明蔬菜水果和薯类加工品大都要面临酶促褐变,但并不是说全部要面临酶促褐变,说话留有余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5.C
(二)1.国家公祭鼎 由总到分 2.以“楚大鼎”为原型等比例放大,鼎身和底座的重量具有特别寓意;鼎身纹饰加入多种文化元素;160字铭文记述历史、警示未来。 3.列数字,准确地说明了国家公祭鼎的高度、宽度及底座重量。 4.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逻辑顺序。先介绍国家公祭鼎的整体外形,然后再逐一介绍鼎颈、鼎足、鼎身、底座等。 5.示例一:从内容看,高度概括史实,表达了铭记历史、警示未来、维护和平、圆梦中华的坚强意志和决心。示例二:从表达形式看,采用“骈文”体来写,讲究对仗押韵,文章主旨深刻,行文气势磅礴。
第26讲 说明的方法及作用答案
变式训练
1.打比方。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九侯山的山石姿态万千、情态各异,使读者对其特征有更直观的了解。 2.举例子、列数字。具体说明了九侯山上还散落着众多的摩崖石刻,具有说服力。
考点精练
(一)1.①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②使我们的思维“碎片化”,不足以锻炼耐心。③人类的大脑结构也被改变了,大脑形成神经道路的方式也改变了。④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的能力越来越弱,出现了多动症等现代疾病。 2.持久地 徜徉 3.画线部分用了: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三种说明方法。作比较。将“使用智能触屏手机的人”和“使用普通按键手机的人”进行比较,突出强调了用触屏手机的人大脑皮层中拇指控制相关区域活跃度更高这一大脑结构改变特点。 4.(1)“耐心杀手”一词,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了数字阅读“不足以锻炼耐心”的弊端。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2)“不断”一词表限制,在句中是说在智能手机屏幕上敲打的动作对塑造人大脑的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周密性。 4.B
(二)1.交代了全文说明的主要内容,同时引发读者思考,激发阅读兴趣。 2.老鼠体内的弓形虫,是以讲述猫捉老鼠这样的故事镜头引出话题的。 3.不能删掉,因为“一般”是说大部分情况,并没有排除特殊情况。如果删掉了,说法太绝对,与现实不符。用上“一般”,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4.弓形虫,因为弓形虫一生的大部分时间要在猫的肠道中度过。当猫的粪便传播到老鼠身上后,它就侵入到老鼠大脑中,使老鼠变得鲁莽大胆、不计后果。当它们自投猫嘴被猫吃掉以后,弓形虫就又回到了猫的肠道内,完成了一个生命周期的循环。 5.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弓形虫所藏身的树突状细胞能将弓形虫运载到老鼠全身各处的现实。
第27讲 说明文语言的品味答案
变式训练
1.“竟”是“竟然”的意思,表示电热器烘烤空气清新剂导致起火令人出乎预料,从而引起读者的注意。 2.对某种馨香气体的挥发性溶剂产生精神依赖的人,身体需要每天重复吸入,最终会导致慢性中毒。 3.(1)“可能”表推测,从可能性程度上加以限制,指出许多气雾剂和喷雾剂原液发生爆炸有可能性,但不绝对。措辞极有分寸,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研究发现”表示以下结论是有科学依据的,不是作者主观臆断而来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考点精练
(一)1.植物中的“酒徒”——爱喝酒的植物。 2.“喝”在这里是“吸收”的意思,是指常青藤的根须扎进酒桶“吸收”了美酒,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3.列数字;运用数字具体鲜明地说明了瑞龙松已经成为植物界中不折不扣的“瘾君子”。 4.不能。因为“据说”一词有猜测、揣摩的意思,这棵树的实际年龄因为无从知道,所以作者只是揣测着估计树的年龄,所以保留这个词语,更加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5.C 6.生动形象。例如:通篇运用拟人的手法来介绍;而且用词精准,生动形象,如“长在院墙外的常春藤,嗅见酒香后,它的根便不辞辛劳地穿过院墙,.
又伸入地窖,最后扎进酒桶里,天长日久,一桶美酒居然被它‘喝’个精光,难怪它通体碧绿、身强力壮呢!”
(二)1.D 2.我们不用担心维生素B12会摄入过多,而应该担心维生素B12摄入不足。 3.患有萎缩性胃炎,胃酸分泌不足,没法吸收食物中的维生素B12的老人每天通过口服维生素制剂或维生素B12强化食品来补充维生素B12。
4.分类别、列数字、举例子;运用这些说明方法清晰明确地说明了缺乏维生素B12的人群及其预防方法。 5.不能,因为“可能”一词有揣测、不确定的意思,至于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注射维生素B12制剂导致过敏,目前还没有科学的论断,所以“可能”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不能去掉。 6.照应开头专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说的话,更进一步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起到总结全文的作用。
第28讲 说明文阅读之个性表达答案
变式训练
1.示例:同学们,到了长沙,不能不谈到饮食,因为这里的饮食习俗让人大开眼界。长沙人爱喝茶,但不同地方、不同季节喝的是不同的茶;长沙人爱吃苦的东西由来已久,为什么喜欢吃“苦”,为了身体健康;长沙人喜欢吃腌制品;长沙人有特定的“饮食语言”。在接下来的行程中大家慢慢感受吧! 2.示例:通过举行茶博会等活动,吸引世界关注的目光,弘扬茶文化。 3.示例:谁的生活会一帆风顺?不吃点苦头的人生岂能称为完美人生?不是吃苦不够,我们是“吃”苦思甜,甜甜蜜蜜创造更美生活!
考点精练
(一)1.以鲜活的事例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增强了文章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从什么是山体滑坡、山体滑坡发生的原因、发生前的预兆以及如何应对和预防山体滑坡这一现象来加以说明的。 3.分类别、举例子;条理清楚而又具体真实地说明了造成山体滑坡的原因,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目前”从时间上加以限制,说明对遇难人数的统计,仅限于当前。说话留有余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示例:“结构松软、抵抗风化破坏能力较低、在水的作用下容易发生变化的岩土(如黄土等)一般发生滑坡的可能性较大。”一句中的“一般”。 5.示例:老王你好!去年夏天,你家后坡出现的裂痕和房屋墙壁的裂缝,是山体滑坡的征兆。修补房屋的裂缝,仅仅是权宜之计,解决不了实质问题。为防止发生意外,建议你尽快搬离斜坡,找一个安全的地带加盖新房。
(二)1.主要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作用:具体详细地说明了航天技术有助于改善环境和节能减排的新产品和新服务有哪些。 2.不能。因为“预计”表示一种猜测、估计,去掉就将未然变成已然,与文意不符。 3.A 4.示例:为了减缓气候的变化,人类要改变当前某些生产生活方式,切实实行节能减排。
(二)说明文阅读
说明文在近几年全国各地的语文中考试卷中所占的比例也逐年增大,其难度也在逐年提高。从各地的中考题看,出题角度更侧重于对能力的考查,相应的文体知识已被淡化了,且在选材与命题中呈现以下趋势:
1.阅读材料以课外为主,注重选文的科学价值。选文视野开阔,材料以生态环境、前沿科学、社会热点问题、民俗风情、传统文化为主,注重时代性、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近几年,前沿科学、社会热点问题的比例不断加大。
2.以考查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和说明方法为主,并关注领会作品所体现出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主要考点有:(1)判断说明的对象,正确体会被说明对象的特征;(2)了解说明顺序,正确划分文章结构;(3)辨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4)理解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整体感知文章(文段、文句)的内容(含义),并品析重点词句的作用;(5)创新性试题和鉴赏类题目,主要形式有:课内外知识的迁移、学科知识间的渗透与运用、知识阅读后的感悟与创新、社会热点问题的思索与个人见解、品析鉴赏与自主探究等。
3.题型上仍以简答题为主,但选择题的比例在逐渐扩大,有的省市甚至全部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有的省市还出现了判断题。
第24讲 说明的对象及特征
考点一:说明文的分类
(1)事物说明文:介绍事物形体特征的说明文。
(2)事理说明文:介绍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规律等科学知识的说明文。
考点二:明确说明对象
(1)首先,要区分说明文的类型。事物说明文中事物本身就是说明对象,对象往往可以从题目中找出来。事理说明文中的说明对象不能只看题目,只有通读全文,在整体感知文章大概内容的基础上,经思考分析后才能明确文章的说明对象。事理说明文的对象往往就是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
(2)其次,抓住文章中心句及关键性词语。值得注意的是,整篇文章有整篇文章的说明对象,局部段落有局部段落的说明对象,千万不要把局部的说明对象当作整篇文章的说明对象。
考点三: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和概括说明的内容
(1)找中心句:事物的特征或说明的内容一般有概括性的中心句。文章的中心句一般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如果是段落的中心句则出现在段落的开篇或结尾。
(2)概括、提炼、归纳。有时文中没有明显交代事物的特征,有时交代的特征只是表面而非本质的,就需要用概括、提炼的方法来归纳事物的特征。
(2015·安徽)
拟态——神奇的自然礼物
康乐
①当你在森林小径散步时,可能会看到一片不起眼的枯叶,但你的脚还没有踏上去,“枯叶”却突然飞起,瞬间变成一只闪耀着墨蓝色光泽的美丽蝴蝶。它翩然飞去,很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原来是罕见的枯叶蝶。 ②你或许还会看到一只虎甲在路上迅速跳动,细看却觉蹊跷——“虎甲”竟然长着超长的触角!原来这是一种①②螽斯的若虫,它模拟虎甲的体色、外形和跳跃行为,以防被猎食。直至完成最后一次蜕皮,它就会成为一只巨大的螽斯,前翅宽阔,脉络清晰,像一片树叶。
③这就是大自然里奇妙的拟态!
④拟态,表现为一种生物与另一种生物或周围自然界物体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很高,简直难以分辨,可以保护其中某一物种或两个物种。这种相似性可表现在外形、颜色、气味、鸣声和行为等方面。拟态非常神奇,也很常见,在动物、植物和真菌界都存在,也吸引了很多科技工作者探究其原因和机制。
⑤已有的科学研究认为,一方面,大自然的“进化接力赛”促进了不同物种之间互惠互利的协同进化,导致了
拟态;另一方面,为了适应相似的选择压力而导致的平行进化也会促进拟态的发生。研究者推测导致拟态的生物机制可能是这样的:第一步是与调节形态变化有关的修饰基因发生突变;第二步是具更小表型影响的基因受到了选择,导致相似性程度增加。事实上,亲缘关系很近的动物并不都采用拟态的对策适应环境。相似的基因组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大的表型变异和分化?更多物种的拟态及其机制仍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探索。
⑥拟态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大自然的馈赠,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神奇、复杂和美丽,使自然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多样和有序。拟态的美学特征也经常让我们深感意外,同时也让我们领悟到它存在的道理,从而激发我们的好奇心。
(选自《大自然》总第183期,有删改)
【注】 ①螽(zhōng)斯:一种昆虫。②若虫:蝗虫等不完全变态的昆虫,在卵孵化之后,翅膀还没有长成期间,外形跟成虫相似,但较小,生殖器官发育不全,这个阶段的昆虫叫作若虫。
1.阅读①—④段,用文中的词语填空。(考点三)
枯叶蝶和螽斯都有外形和________两个方面的拟态,而螽斯的拟态还表现在________方面。
2.从第④段看,拟态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考点三)
3.从全文看,拟态有什么作用?(考点三)
【思路点拨】 第1题考查内容概括与思路梳理。根据第④段的介绍,我们知道拟态在动物、植物和真菌界都存在,表现在外形、颜色、气味、鸣声和行为等方面。回头看①段,介绍了枯叶蝶外形和颜色方面的特点;第②段介绍螽斯的若虫,模拟虎甲的体色、外形和跳跃行为。通过综合分析不难看出,在拟态行为上,螽斯比枯叶蝶更为高级,不仅表现在外形和体色方面,还表现在行为上。
第2题考查说明对象的特征。本文说明的对象是“拟态”,第④段对“拟态”作了充分的介绍。该段共三句话,前两句的关键词是“相似性”。第三句介绍“拟态”“也很常见,在动物、植物和真菌界都存在”,关键词是“常见”。
第3题考查提取筛选内容信息的能力。统观全文,大体按照:引出说明对象(拟态)——分析成因——介绍作用的思路进行说明。文章最后一段介绍拟态的作用,主要从美化自然、稳定生态系统、激发人们的好奇心三个方面入手。此外,选文第④段中“可以保护其中某一物种或两个物种”一句提到拟态在保护物种方面的作用,不能忽视。解答此题,要紧扣“从全文看”这一题目要求,把要点找全。
【参考答案】 1.颜色(或“体色”);行为
2.相似性;普遍性(或“常见”)(意思对即可)
3.可以保护其中某一物种或两个物种;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神奇、复杂和美丽,使自然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多样和有序;拟态的美学特征让我们领悟到它存在的道理,从而激发我们的好奇心。(意思对即可
)
1.(考点一、二)本文是一篇______说明文,说明对象是______。
2.(考点三)第①段和第②段侧重写了拟态__________的特点。
(一)(2016·原创)
羊年说羊(节选)
余夫
①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中,羊与人相伴,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岁月。远古时期,羊曾是人们狩猎的对象。后来,人们发现羊性情温顺、繁殖能力较强,就将其驯养。一般人都认为羊是愚蠢的动物,但事实并非如此。现在有充足的证据表明,羊比人们想象中的要聪明得多,甚至可以说是相当精明。
②羊病了会自我治疗。科学家发现,如果所吃食物让它们感觉不舒服,出现便秘和胃灼痛,羊就会挑选其他一些可以通便或帮助止痛的食物。也就是说,它们能正确地认出并吃下那些能治病的食物。
③羊有着难以臵信的记忆力,能辨认和记住面孔,包括它们同类的面孔和人的面孔,甚至能区分人高兴和愤怒的表情。科学家为羊搭建了一个带有两个门的羊棚,每个门后面各放一个食料槽,这两个门唯一的区别就是上面挂有不同的照片:第一个门上挂着面带微笑的人像或颇感惬意的羊的像;在第二个门上则挂着面带怒容的人像或受惊的羊的像。然后,他们便往羊棚里赶羊。结果发现,绝大多数羊都喜欢进第一个门。科学家发现羊至少可以识别....50,并记住一两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它们知道与愤怒的面孔相比,高兴的面孔是什么样的。而且,..种不同的面孔.......
羊更喜欢人微笑温和的面容,而讨厌发怒、受惊时的表情。
④羊会用声音表达感情,雌羊能辨别它们每只羔羊的声音。这说明,在人听来都是一样的咩咩声,其含义可能是各不相同的。不仅如此,羊的发声特征虽然受到遗传限制,但也可以随着后天环境的变化而形成属于某一个小群体的“口音”。英国科学家在一些羊生下来一周时记录了它们的叫声,随后将这些羊放到不同羊群中喂养,在它们长大一些后再记录它们的叫声。有趣的是,虽然有亲缘关系的羊最初的叫声都很相似,但随着它们在不同的羊群中成长,它们的叫声特征逐渐与所在羊群中其他羊的叫声趋同。也就是说,它们已经慢慢习得了这个小群体的“口音”。这说明,群体生活可以影响羊的发声系统。
⑤羊还能通过连猴子都经常会失败的心理测试。英国科学家在羊的面前依次放臵成对的不同颜色的桶,每次有一个桶中盛有食物。然后,他们将食物从一个桶中移入另一个桶中,同时还改变桶的颜色,最后改变桶的形状。但羊不仅认出了不同的颜色组合,并根据颜色组合的不同改变行为,它们还会根据桶的形状的变化改变行为。科学家说,一般只有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能做出这类反应,其他大型动物要做到是很困难的。澳大利亚科学家将一群羊放进复杂的迷宫中进行试验,发现它们不仅能够找到走出迷宫的方法,而且走的次数越多,走出迷宫就越容易。
⑥此外,羊还有非凡的嗅觉。以色列警方已经据此训练出全球第一只专门闻炸弹的“反恐山羊”,其嗅觉灵敏度甚至超过了警犬。这只山羊名叫拉洛莎,是一只两岁的母羊。它对各种炸药的气味非常敏感,与警犬相比,性格乖巧的羊看上去无疑要友善得多。很明显,羊正日渐成为警方的宠儿。 .
(选自《百科知识》2015年第1期,有删改)
★1.(考点一、二)本文说明的对象是______,本文介绍了它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特征。
★2.(考点三)羊的聪明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呢?结合文章第②—⑥段的内容,请你完成下列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羊有难以置信的记忆力→(2)__________________→羊能通过连猴子都经常失败的心理测试→(3)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⑤段使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你指出其中一种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4.请你从说明文语言的角度,分析文章第③段和第⑥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科学家发现羊至少可以识别50种不同的面孔。
(2)羊正日渐成为警方的宠儿。
5.2015年1月5日,羊年生肖邮票《乙未年》开始全国发行(见右图)。该邮票以绵羊作为造型基础,蕴含着吉祥祝福之意。请你认真观察图示,用简洁、平实的语言说出该邮票两个方面的美好寓意。
(二)(2015·鄂州)
米树香香,糖树甜甜
乔娟
①食品安全问题让人们越来越怀念在真实泥土里生发出的无污染绿色蔬菜,在日月精华里慢慢长成的农家猪。当注水米、抛光米、含铬含铅米充斥市场,连吃碗米饭都成了奢望时,人就会变得越来越爱幻想:如果有那么一种树,来自自然来自山,不喂饲料不喂药,不结苹果不结梨,结出大米白又白。你会认为我在异想天开吗?且慢嘲笑,在地球的某一角,真有这样一种天然纯生专结大米的树。在马来半岛、印尼诸岛和巴布亚新几内亚这些风光旖旎的岛屿上,生长着一种棕榈科植物,它并无美丽的身姿,开花也不好看,但超务实、超有爱:专门向人提供赖以生存的口粮——大米。不用费心想什么绕口的名字,就叫它米树好啦。
②米树终年常绿,10年就可长到20米,舒展开的叶子比双人伞还要大,足足有6米。当然,与宽叶相配的是它那直径足有8米的粗壮树干。长这么粗并不是单纯肥胖,人家粗,粗得务实,是专为大肚能容而生的。那胖胖的树干里含有丰富的淀粉,这种淀粉就是当地土著居民最重要的食物来源——西谷大米。你会问,明明是淀粉,怎么变成大米了呢?是这样:土著人把米树砍倒后,将树干锯成均匀的一段段,再把每个段落劈成两半儿,用竹制斧头把段落内的淀粉刮出来,放在水桶里用劲儿搅拌,待淀粉沉到桶底,撇去最上面的水,把沉淀好的淀粉晾干,就变成了洁白均匀晶莹剔透的颗粒物——西谷大米。用它做成的米饭,清香可口,软糯滑爽。
③大米好吃却不易得。米树20年的寿命注定了它的不平凡。它和我国南方的竹子一样,一生只开一次花,且开花即
死。它死后,不管活着时体内存有几百公斤淀粉,都会在死后消失得无影无踪,只留下一段干瘪空虚的树干兀自挺立。所以在当地,米树开花是让人心慌的事,一定要抢在时间前面,抢在米树开花前收集淀粉。只要把握得好,一棵米树足足可以得到400斤西谷大米,很高产。
④有米树就应该有糖树,香香甜甜相伴永远。大自然超级给力!加拿大真有糖树。叫槭树,又叫糖槭树,是加拿大的标志和国花,堪称国宝,所以加拿大又叫“槭树之国”,加拿大的国旗、国徽图案上都有槭树叶子。这种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树不仅外形美丽,还超有“内涵”,它为人们送来甜蜜。每到春天,工人们就在高达40米,寿命500年的糖槭树树干上打孔,孔内插上管子,这样,白色的树汁就会慢慢流到桶内。用这种树液熬制出来的糖浆,色泽亮黄,香甜如蜜。它的主要成分是蔗糖、葡萄糖和果糖,营养价值非常高,可以加工成枫糖,并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业。
⑤我国独具慧眼,早在1958年,庐山种植园就引进了糖槭树,继而在湖北、辽宁、北京、南京、长沙等地引种成功。如果有朝一日再引进米树,吃着树上结出的大米,喝着树上流的蜜水,我们的生活就更完美了!
(选自《知识窗》2014年第7期)
1.文章第①段用生动的文字,从食品安全问题写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考点三)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出米树或糖树的三个突出特点。
3.文章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考点三)下列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A.米树终年常绿,有10年的寿命,可长到20米高,舒展开的叶子可达6米宽,树干直径可达8米粗。
B.在马来半岛、印尼诸岛和巴布亚新几内亚这些风光旖旎的岛屿上生长的米树,每一棵都给人们提供足足400斤的西谷大米。
C.米树一生只开一次花,且开花即死,所以在当地,一定要抢在米树开花时收集淀粉。
D.用“槭树之国”加拿大的槭树树液熬制出来的糖浆,营养价值非常高,可以加工成枫糖,并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业。
第25讲 说明的顺序和结构
考点一:说明顺序
1.说明顺序的种类
(1)时间顺序:以时间的推移说明事物的变化过程。即以时间的先后安排说明的内容,介绍事物的发生、发展、演变、事物的制作过程以及步骤的一种说明顺序,主要特征是用一些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2)空间顺序:按被说明对象的空间存在形式,或自上而下,或由前而后,或从外到内,或由一中心点向四面扩散进行说明的一种顺序。如介绍建筑物的文章。
(3)逻辑顺序:按照事物内部的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规律进行说明的一种顺序。常见的逻辑顺序有:由现象到本质、由特点到用途、由原因到结果、由整体到部分、由主要到次要、由概括到具体、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由分析到综合。
2.如何确定说明顺序?
(1)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事物还是事理。一般事物说明文采用空间或时间顺序,事理说明文采用的是逻辑顺序。
(2)把握语言的标志。空间顺序有“东”“西”“南”“北”“上”“下”“左”“右”等方位词作标志语;时间顺序有表时间的发展、事物各个阶段的标志语;而逻辑顺序有“首先”“其次”“为什么”“原来”“因此”等标志语。
(3)分清主次,综合归纳。一篇说明文可以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的,一定要分清主要的是哪种顺序。
考点二:说明文的结构
1.说明文结构的种类
(1)递进式:各层之间的关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
(2)连贯式:按照事物发展过程安排层次,各层次之间前后互相承接。
(3)并列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并列的。
(4)总分式(总分式、总分总式、分总式)。
2.如何分析说明文的结构层次?
(1)整篇文章的结构划分。说明文的结构层次跟说明顺序密切相关。如果文章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说明的,那么其结构层次就可以按照时间的变换来划分;如果是按照逻辑顺序来说明的,其结构层次则为“总分”式。
(2)每一自然段的层次划分。一般来说,说明文一个语段说明的中心往往是很明显的,其语句间的关系常常是中心句与支撑句的关系,一定要弄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注意“大层次”与“小层次”之间的关系。
(2015·聊城)
会呼吸的建筑
(一)(2016·原创)
洋葱能预防流感吗?
阮光锋
①最近,多地相继发现H7N9禽流感病例,让人们对流感的担忧又多了一些。网上有传闻称,一个医生在一次流感爆发中发现,有一家人将洋葱放在房间里而全家人幸免感染。医生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洋葱表面有流感病毒,所以他认为洋葱可以吸收流感病毒。还有人建议把洋葱的两头切掉,插在叉子上,然后把叉子放在花瓶里,晚上放在患者身旁,第二天洋葱变黑了,就证明洋葱吸收并杀死了流感病毒。
②然而,洋葱可以预防流感的传闻有科学依据吗?洋葱真的能杀死病毒吗?
③洋葱是生活中的常见蔬菜,而且的确有一定的杀菌抑菌作用。早在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就发现洋葱具有一定的杀菌效果。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洋葱中的含硫化合物具有抑制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活性的作用。除了硫化物以外,洋葱还含有一些抗真菌蛋白和多肽类物质。洋葱的提取物对一些霉菌、真菌等有一定的抑菌活性。另外,洋葱中的某些槲皮素氧化物对幽门螺杆菌和一些金黄色葡萄球菌也表现出一定的抗菌活性。
④由于洋葱有杀菌抑菌作用,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人们又从洋葱中提取出精油,作为药物使用,用来治疗和控制传染病。但是,临床上并没有用洋葱预防、治疗流感的研究。另外,流感病毒是一种病毒,并不是真菌和细菌,现在也并没有洋葱能杀死病毒的相关证据。
⑤网络上的流言提到,如果把洋葱两头切掉放到第二天其切面会变黑,便说明洋葱吸收并杀死了流感病毒。这个说法看上去非常有说服力,对于不了解食品化学反应的人来说也非常有“杀伤力”。其实,切掉洋葱两头久放会变黑,并不是因为切面吸收了流感病毒或者病菌,而是一种最常见的食品化学反应——酶促褐变。
⑥果蔬、薯类中天然存在一类“酚氧化酶”,同时也富含具有抗氧化作用的“多酚类物质”。这两样东西如果碰到一起,再加上氧气,就会发生酶促褐变反应,结果是从无色状态变成有颜色的物质,而且随着氧化,颜色从红变褐,从褐变黑。很多食材都会发生酶促褐变,凡是蔬菜水果和薯类加工品,几乎不可避免要面临酶促褐变。
⑦其实,食物并不会主动吸收病毒或者细菌。相反,食物并不希望细菌侵袭,因为细菌侵袭会加快食物腐败。比如,长期放臵的食物,如果被腐败菌、霉菌等侵袭,就会腐败、发霉,加速食物的变质。
⑧不过,有些食物因为富含营养物质,会比较有利于一些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所以更容易吸引细菌等微生物。比如馒头发霉,就是因为能量物质丰富、水分丰富,有利于霉菌生长,才会发霉。但这也是有前提的:就是食物所在的环境里有霉菌。如果你将馒头放在无菌环境里,馒头也是不可能发霉的。
⑨网络流言中的医生在洋葱表面观察到了流感病毒,只能说明这个房间里存在流感病毒,并不是它吸收了病毒。洋葱表面是否会有流感病毒,还是要看你周围的环境是否有流感病毒,如果没有,根本就不会看到流感病毒。
⑩所以,别相信房间里放个洋葱能防流感的传闻,预防H7N9禽流感还是要加强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少接触活禽,吃禽肉尽量烹调至熟透。如果你放个洋葱在房间里,它的结果只能是干枯变质,而将切开的洋葱放在房间里,味道可能并不好,还可能让你泪流不止。
(节选自《百科知识》2014年第6期)
★1.(考点一)文章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简要概括作者是怎样按照这种顺序进行说明的。
★2.(考点二)结合文章,说说本文是按照怎样的结构来进行说明的。
3.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4.结合语境,简要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这个说法看上去非常有说服力,对于不了解食品化学反应的人来说也非常有“杀伤力”。 ...
(2)凡是蔬菜水果和薯类加工品,几乎不可避免要面临酶促褐变。 ..
5.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洋葱有杀菌抑菌的作用,但不能杀死病毒。
B.把洋葱两头切开放到第二天其切面会变黑,是因为酶促褐变。
C.富含营养物质的食物容易发霉,是因为这些食物本身容易产生霉毒。
D.在房间里放个洋葱对预防流感不起任何作用。
(二)(2016·原创)
国家公祭鼎揭秘
①2014年12月13日上午10时,国家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和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85岁的夏淑琴以及13岁的大屠杀遇难者后代阮泽宇一同走上公祭台,为国家公祭鼎揭幕。随着幕布降下,一尊高1650mm、重2014公斤的三足圆形铜鼎呈现眼前。
②“国家公祭鼎”采用“三足两耳”的器型,以在安徽寿县出土的东周时期用来祭祀的礼器、最大的圆鼎“楚大鼎”(又称“铸客大鼎”)为原型,按等比例放大铸造。
③“国家公祭鼎”高1650mm,鼎上外口径1266mm,内口径1156mm,鼎耳高498mm,鼎足高915mm,底座为高450mm,长宽各2000mm的黑金沙石,铭刻有“国家公祭鼎”五个篆体鎏金大字。铜质的鼎身和铜质的底座重2014公斤,石质的底座重1213公斤,象征2014年12月13日,举行首次国家公祭。
④南京艺术学院院长邬烈炎率领的团队参与了“国家公祭鼎”的器型、鼎身和底座纹饰设计,邬烈炎向新京报记者介绍说,“国家公祭鼎”的放大比例考虑到了纪念仪式现场的环境,还需做到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现有纪念碑、和平大钟、灾难墙等其他纪念物相协调。
⑤“国家公祭鼎”鼎颈部纹饰为传统雷纹,鼎足上端采用犀角纹,足下端为象腿足形,两足在前,一足在后,圆睛张目,粗犷有力,象征中华民族在历史记忆中觉醒,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
⑥“鼎身和底座纹饰集合了南京的市花梅花,以及象征和平与重生的橄榄枝,云纹,古城墙纹等多种元素。”邬烈炎介绍说,南京艺术学院共组织了十余名设计学院教师,组成“国家公祭鼎”设计小组,历时三个多月,才最终确定了“国家公祭鼎”鼎身和底座的纹饰。
⑦“国家公祭鼎”的底座,由东南大学建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建筑技术科学系主任张宏率领的团队设计制作。铜质底座铸有南京标志建筑城墙图案,象征首次国家公祭在古城南京举办。
⑧“国家公祭鼎”由中国金陵古艺术研究所采取传统青铜铸造工艺制作。“从7月份接到铸造任务到参与设计方案修改再到最终浇铸成功,前前后后有近半年的时间。”金陵古艺术研究所所长王丰陵向新京报记者介绍说,鼎上的纹饰、文字都由手工雕刻完成。国家公祭鼎设计方案定稿后,金陵古艺术研究所又用了一周的时间来铸造,于11月27日最终完成了公祭鼎的设计和铸造工作。
⑨据了解,“国家公祭鼎”正面铸有160字的铭文,魏碑简体字,邬烈炎介绍这一方面是青铜鼎的传统,另一方面也考虑到魏碑简体字较容易辨认。铭文由中宣部、江苏省委宣传部、南京市委宣传部组织古文研究专家撰写,经中央办公厅修改,报中央领导审定。铭文描述了南京大屠杀给中华民族造成的巨大灾难,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愤怒和强烈谴责之情,对遇难同胞表示痛悼、祭奠之意。记述了南京大屠杀激发全民抗战,中国人民最终取得胜利的历程,表达了铭记历史、警示未来,维护和平、圆梦中华的坚强意志和决心。考虑到祭器是古鼎,历史文化积淀深厚,铭文采用“骈文”体来写,讲究对仗押韵,立意内涵深刻、行文气势磅礴,与国家公祭鼎浑然一体,体现历史和文化的厚重感,增强了公祭的感染力、震撼力、历史传导力。
⑩鼎后侧左右两边铸有记事,共287个汉字,楷体简体字。详细记载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设立“国家公祭日”和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举办首次国家公祭的事实。
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铭文
泱泱华夏,赫赫文明。仁风远播,大化周行。洎及近代,积弱积贫。九原板荡,百载陆沉。侵华日寇,毁吾南京。劫掠黎庶,屠戮苍生。卅万亡灵,饮恨江城。日月惨淡,寰宇震惊。兽行暴虐,旷世未闻。同胞何辜,国难正殷。哀兵奋起,金戈鼍鼓。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乙酉既捷,家国维新。昭昭前事,惕惕后人。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1.(考点二)这篇说明文以____________为说明对象,采用__________的结构方式进行说明。
2.本文题目为“国家公祭鼎揭秘”,作者在文中向读者揭了哪些秘?
3.第③段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4.(考点一)本文介绍国家公祭鼎主要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请简要分析。
5.文末是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鼎铭文,请仔细阅读,从内容、表述以及语言等任选一角度说说这段铭文具有什么特点。
第26讲 说明的方法及作用
温情提示:(1)说明方法的判断:可根据说明方法各自的特点或标志来判断。
(2)概括不同说明方法的作用: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进行分析,并注意此说明方法重点说明了事物怎样的特点。
(2015·漳州)
丹诏名胜九侯山
(一)(2015·重庆B卷)
数字时代,我们的大脑被改变了
晓 辉
(二)(2016·预测)
老鼠为何自投猫嘴?
贝莫停
老猫睡着了。一只小耗子蹦蹦跳跳地来到它嘴边,拉拉它的长须。老猫睁开眼睛,简直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幕。不过,它并没有表现出寓言中黔之虎那般的胆怯,而是毫不犹豫地一口就把小耗子吞了下去。
这并不是什么动画片,而是千万年来不断上演的猫抓老鼠的一种情景。这只小耗子有所不知,自己无谓的牺牲不过是在帮自己体内的一些小虫子的忙,帮它们完成生命的一个轮回。这些小虫子就是弓形虫。
传说中的“三尸虫”
弓形虫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传染率极高,人群中近四分之一的人终生携带。弓形虫寄生于细胞内,随血液流动,到达全身各部位,尤喜寄宿在大脑中,使人精神烦躁。
正因为这一点,现在中医把弓形虫视为我国古代医学典籍中提到的“三尸虫”。古代人出于迷信,认为一个人倘若神经不正常,那是因为头脑里钻进了一种“三尸虫”——在道教中,“三尸”代表人体内部的三种“恶欲”,即私欲、食欲和性欲——据说这种虫子能与鬼灵相通。但弓形虫是肉眼看不见的,古人也一定没亲眼见过,所以他们“三尸虫”的说法可谓歪打正着。不过总的来说,弓形虫的危害没有古人说的那么严重。它只会让我们变得烦躁,一般不会引起严重的神经疾病。
弓形虫的最大宿主其实不是人,而是猫,并通过猫屎传染到其他动物包括人身上。因为弓形虫对胎儿的危害极
大,所以孕妇经常被警告要远离猫窝。
弓形虫让老鼠胆大包天
那么前文提到的老鼠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弓形虫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需要在猫的肠道中度过。当通过猫的粪便传播到老鼠身上后,它就侵入到老鼠的大脑中,改变了老鼠的行为,使得它们变得鲁莽大胆、不计后果。这些老鼠会胆大到自己主动去惹猫生气。当它们自投猫嘴被猫吃掉以后,弓形虫就又回到了猫的肠道内。这样就完成了一个生命周期的循环。
但弓形虫是如何改变老鼠的行为的?这个谜直到最近才被解开。一位瑞典生物学家发现,弓形虫这种能扭曲人畜心理的本领,可能是它劫持了人畜体内的免疫细胞后产生的结果。
原来寄生虫侵入动物身体后,一般会被一种叫“树突状细胞”的免疫细胞所吞噬。但弓形虫是个例外,它不但不会被消化掉,反而能够藏身于树突状细胞体内,美滋滋地生活和繁衍。
科学家发现,弓形虫还能利用人畜体内的一系列基因,来加速合成一种重要的化学物质,它其实是一种神经传递物质,可以携带信号从大脑里一个神经元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并且之前科学家早已知道,这种物质具有减轻恐惧的作用,因此一只感染上弓形虫的老鼠就会不合时宜地大胆无畏起来。这样,它们自投猫嘴也就不奇怪了。
动物的免疫系统一般要对其大脑中发生的变化做出迅速的反应。当弓形虫使得老鼠大脑发生变化之后,老鼠的免疫系统做出的反应是让树突状细胞流动得更快。这样,弓形虫所藏身的树突状细胞就好比一辆辆机动车,把隐蔽其中的敌人更快、更远地运载到全身各处,老鼠命丧猫嘴也就指日可待了。
(选自《大科技·科学之谜》2014年1期)
1.本文的题目以问句的形式出现起什么作用?
2.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文章是怎样引出来的?
3.“它只会让我们变得烦躁,一般不会引起严重的神经疾病”中“一般”能不能删掉?为什么?
4.老鼠自投猫嘴的主要原因在于什么?为什么?
★5.(考点)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第27讲 说明文语言的品味
考点一: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说明文阅读考查的词语往往都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这些词语要么是关键信息点,要么是某一重要说明对象的简洁概括(如指代性词语、概念性词语),要么就是或承前或启后省略了相关阐释内容。这些词语往往已突破了其原来的意义限制,与具体语境结合而有了新的内涵。如何准确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呢?在熟知词语本身固有意义(即字典义)的基础上,一般有以下几种技巧:
(1)瞻前顾后法:联系上下文选择恰当的义项。
(2)比照辨析法:仔细比较,辨别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和同义词、近义词在语言运用中的差异。
(3)参考语境法:根据语境揣摩词语的语境义、比喻义、借代义等,分析词语派生或隐含的内容。
考点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1)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对于结构复杂的句子,可以用“抽取主干法”,抓住句子主干,理清那些修饰、限制等附加成分,进而理解其含意。
(2)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对于内涵较丰富的句子,应该依照“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上下语境,整体解析。
(3)与文章中心和结构密切相关的句子(如文眼句、中心句、过渡句等)。这种句子体现了文章的思路,有的画龙点睛,有的阐明要旨,有的承上启下。要理解这些句子的含义,既要注意它在段中篇中的位置,又要看清其来龙去脉。
考点三:理解说明文的准确性、科学性、生动形象性
主要题型及答题模式:
(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答题模式:准确科学/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激发了读者的兴趣。(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2)“××”词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答题模式:不可以,“××”词的意思是„„,所换词语的意思是„„,换了后意思有所改变,不符合实际/没原文形象生动。
(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答题模式:不能删去。如果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大约”“可能”“左右”等词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形象特点的词句并作简要分析。
答题模式:“××”句中的“××”词用得很准确/很形象,它表示的意思是„„。
(5)“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含有指代意义的词句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答题技巧: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2015·杭州)
你了解空气清新剂吗
(一)(2016·预测)
植物中的“酒徒”
欧阳军
①提起美酒,相信许多嗜酒者都会垂涎欲滴,而植物界的“酒徒”,或许你还不知道吧。
②在植物界,有些植物被酒诱惑而去“偷”尝其味,还有一些植物,“喝”酒居然上瘾,说它们是植物“酒徒”并不过分。
③在英国牛津大学莫德林学院里,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有趣的事:一桶波尔图葡萄酒贮存在地窖里,等到用时却发现,酒桶尚在,而桶内滴酒全无。是谁偷偷喝光了一桶美酒?查来查去,发现小偷竟是一株生长在地窖之上、几米之外的绿油油的常春藤。瞧!它的根须扎进酒桶里,似乎还意犹未尽。
④原来,这株长在院墙外的常春藤,嗅见酒香后,它的根便不辞辛劳地穿过院墙,又伸入地窖,最后扎进酒桶里,天长日久,一桶美酒居然被它“喝”个精光,难怪它通体碧绿、身强力壮呢!
⑤有些植物不光爱喝酒,而且喝酒还上了瘾,成了不折不扣的绿色“瘾君子”。在日本东京葛饰区的帝释天佛寺内,生长着一棵高约10米、树干周长1米的瑞龙松,据说这棵松树已有300多岁高龄。
⑥当地居民米山宗春一家三代视其为宝,每年春天为它修剪完毕后,一定要在松树的四周挖6个大洞,每个洞内灌入米酒10瓶,约10升。
⑦米山宗春说,他们已经这样做了10年,如果哪一年不灌酒,这棵树便垂头耷脑,生气全无。为了这棵瑞龙松能够生长旺盛,他们全家每年都让它过一回酒瘾。的确,花谚中早有“人喝啤酒发胖,花喝啤酒发壮„„啤酒含的营养多,浇花花繁叶更茂”“花喝啤酒,花期能长久”等说法。这是因为米酒、啤酒以及葡萄酒中含有糖、磷酸盐、氨基酸及其他营养物质,可以为大多数花卉的枝叶提供多种营养成分,难怪它们爱喝呢!
⑧但是,正如世间有爱喝酒的人也有不爱喝酒的人一样,植物界有酒徒,也有洁身自好、滴酒不沾者。巴西亚马孙河流域生长着一种草,叫测酒草,它对酒极为敏感,避之唯恐不及。喝过酒的人靠近它,即使口中存留的一点
酒味也会使它的叶子“深感厌恶”地卷起来。
(选自《经典阅读》2014年第3期)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2.(考点一)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天长日久,一桶美酒居然被它“喝”个精光,难怪它通体碧绿、身强力壮呢! .
3.第⑥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4.(考点三)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在日本东京葛饰区的帝释天佛寺内,生长着一棵高约10米、树干周长1米的瑞龙松,据说这棵松树已有300..
多岁高龄。
5.下面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常春藤因“喝”酒而通体碧绿、身强力壮。
B.日本的瑞龙松是植物界中不折不扣的“瘾君子”。
C.因为米酒、啤酒以及葡萄酒中含有糖、磷酸盐、氨基酸及其他营养物质,所以植物都爱“喝”酒。
D.“人喝啤酒发胖,花喝啤酒发壮”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6.(考点三)本文在说明语言上有何特点?试举例说明。
(二)(2016·原创)
维生素B12的是非
方舟子
①最近有媒体报道称,某种功能饮料标注维生素B12含量为7.60微克,是成人日适宜摄入量的3倍。有专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人体过量摄入维生素B12会产生毒副作用:有些人可能有过敏反应,甚至会出现过敏性休克。”
②但是根据美国医学科学院的报告,至今未发现过量摄入维生素B12会产生任何不良反应,所以没有设臵每日摄入量的上限。例如,在一次临床试验中,试验对象每天口服1000微克维生素B12,长达5年,也未发现有任何不良反应。国内文献偶尔有注射维生素B12制剂导致过敏的报道,但那是注射,不是口服,很可能是由于制剂里的杂质导致的。不太可能有人会对口服一种必需营养素过敏,否则是难以生存的。
③因此不用担心维生素B12会摄入过多,该担心的是维生素B12摄入不足。维生素B12在人体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红细胞形成、神经功能和DNA合成所必需的。如果缺乏维生素B12,人会感到虚弱、疲惫、没有食欲、便秘、体重减少,严重时患巨幼细胞贫血,大脑和神经系统出现严重的不可逆损伤,导致痴呆。只有动物性食物,例如肉、蛋、奶,才含有维生素B12,植物性食物里是没有的。某些植物性食物,例如螺旋藻,含有类似维生素B12的物质,但是不能被人体利用,被叫做伪维生素B12。食物中的维生素B12都和蛋白质结合在一起,人吃下去后,在胃里由胃酸和蛋白酶将维生素B12和蛋白质分离开,然后,分离的维生素B12与胃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结合在一起,在回肠末端被吸收进血液里。
④从维生素B12在食物中的分布及其吸收过程,可以知道容易缺乏维生素B12的有这么几类人。一类是素食者。他们不吃动物性食物,当然无从摄入维生素B12。所以严格的素食者必然是维生素B12缺乏症患者,素食是不健康的。不过,现在素食者可以通过服用维生素B12制剂,或通过吃添加了维生素B12的食品来补充维生素B12。
⑤一类是老人。50岁以上的老人大约有10~30%患有萎缩性胃炎,胃酸分泌不足,没法把食物中的维生素B12与蛋白质分离,也就没法吸收食物中的维生素B12。所以美国医学科学院建议,50岁以上的老人每天通过口服维生素制剂或维生素B12强化食品来补充维生素B12,因为维生素制剂或维生素B12强化食品里的维生素B12是分离的,老人即使患有萎缩性胃炎也可以吸收。这也可算是天然的东西未必比人造的东西好的一个例子。
⑥年轻人也有可能患维生素B12缺乏症。例如如果患有胃、肠方面的疾病,会影响到对食物中的维生素B12的
吸收,也需要通过口服维生素制剂或维生素B12强化食品来补充维生素B12。有的人患有一种叫作恶性贫血的自身免疫疾病,胃壁细胞遭到破坏,不能分泌与维生素B结合的糖蛋白,也就没法吸收维生素B,从而导致巨幼细胞贫血和神经系统损伤。这些人即使是口服维生素制剂也没法吸收维生素B12,只能是通过注射维生素B12来补充维生素B12。
⑦调查表明,维生素B12缺乏症其实相当普遍,在一般人群中受影响的比例在1.5%到15%之间,许多人为何会患维生素B12缺乏症,原因不明。在这种情况下,补充维生素B12制剂,或用维生素B12强化食品,就显得很重要。以“专家”的身份妖魔化维生素B强化食品,信口开河夸大维生素B摄入过量的害处,是很不负责任的。
1.下列表述和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虽然出现过注射维生素B12制剂导致过敏的病例,但这并不能证明口服也会导致过敏。
B.通过服用螺旋藻来补充人体所需维生素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C.50岁以上的老人之所以容易缺乏维生素B12,是因为他们中的不少人患有萎缩性胃炎,没法吸收食物中的维生素B12。
D.患有维生素B12缺乏症的年轻人,只能是通过注射维生素B12来补充维生素B12。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③段的内容。
★3.(考点一)“这也可算是天然的东西未必比人造的东西好的一个例子”一句中“这”所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4.文章第④~⑥段所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哪几种?运用这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5.(考点三)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国内文献偶尔有注射维生素B12制剂导致过敏的报道,但那是注射,不是口服,很可能是由于制剂里的杂质导..
致的。
★6.(考点二)文章结尾画线句子有何作用?
第28讲 说明文阅读之个性表达
一、主要题型:
1.阅读附加材料,获取信息谈感受。
2.对说明内容进行创新性的表述。
3.结合实际对某个问题谈认识。
4.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大胆的想象。
5.由文章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中相关的现象进行解释。
6.对问题等提出解决的方法,拟写警示性标语、建议、广告等。
二、答题技巧:
要对所给材料准确地把握,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答题。这类开放性试题虽然没有规定唯一的答案,但在答题时仍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不要脱离文本,要以准确理解文本含义为基础;②根据文本的表达去感悟理解,把握好作品的感情倾向;③要从原文意旨出发联系现实,视角独到,对待问题的看法要与原文的主旨相符;④表达的语言必须准确而流畅;⑤鼓励有独立的见解和创新意识、探究精神。
(2015·长沙)
话说长沙美食
(一)(2016·预测)
山体滑坡是如何发生的
佚名
阿富汗东北部巴达赫尚省2日发生山体滑坡,目前已造成200多人遇难。作为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山体滑坡是如何发生的?在灾难发生时,应该怎样逃离危险区域呢?
山体滑坡就是山体斜坡上某一部分岩土在重力作用下整体向斜坡下方移动的现象,俗称“走山”“地滑”等。 发生滑坡的原因,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就地理条件来说,坡度大于10度、小于45度、下陡中缓上陡以及上部呈环状的山体是容易产生滑坡的地形。作为产生滑坡物质基础的土体,结构松软、抵抗风化破坏能力较低、在水的作用下容易发生变化的岩土(如黄土等)一般发生滑坡的可能性较大。
从诱因上看,地震、降雨、冰雪融化以及河流对斜坡坡脚的冲刷和浸泡都是诱发滑坡的自然原因。如经常发生地震的地区,震动使山体变得破碎、松散;当出现暴雨和长时间降雨时,雨水在斜坡上渗入到土体或岩石缝隙中,岩石或土体的强度降低,从而导致滑坡的发生。
从人为因素上看,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如开挖坡脚、坡体上堆载、水路蓄泄水等都可能诱发滑坡。修建铁路、公路、依山建房时,如进行大力爆破、强行开挖,会使坡体下部失去支撑而发生滑坡。
山体滑坡发生前,一些异常现象可看作是灾难即将发生的预兆。如山坡上的树木和电线杆发生歪斜、房屋墙壁出现裂缝并不断扩大、坡脚处流出浑浊的泉水、门窗突然打不开、老鼠乱窜不进洞等,这些都是山体斜坡上的土体在向下运动的信号。
滑坡发生时,应迅速撤离到安全地点,不能选择滑坡的上坡或下坡作为避难场地。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应当注意保护好头部,并离原住所越远越好。滑坡停止后,不应立刻回家,因为滑坡会连续发生,要避免二次遇险。
要预防山体滑坡的发生,首先,应该做好地质灾害危险的评估工作,在选择建设场地时,充分重视斜坡的稳定性,尽量避免选择松散土石层较厚、岩层倾向与坡面一致的场地。其次,应该做好山体的加固防范,如修建截水沟和排水沟拦截斜坡上的流水等。此外,还应定期检查房屋及山坡地表的变化,如检查房屋墙壁是否存在裂缝和裂纹、斜坡上的树木以及电线杆等是否出现倾斜、房屋附近的路面是否发生变形等。
(选自《科技日报》2014年5月5日)
1.文章从阿富汗东北部巴达赫尚省2日发生的山体滑坡现象写起,有什么作用?
2.阅读全文,说说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说明山体滑坡这一现象的。
3.文中对山体滑坡的原因的说明,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简要分析第一段“阿富汗东北部巴达赫尚省2日发生山体滑坡,目前已造成200多人遇难”一句中“目前”一词的表达效果,再从文中找出具有同样表达效果的一例。
★5.(题型6)老王家住农村一斜坡之下,因为斜坡的土质松散,去年夏天,一场大雨过后,山体出现了裂痕,老王家房屋的墙壁也出现了裂缝。为了防止事态的发展,老王连忙买了点沙石,把房屋上的裂痕修补了一下,度过了一个夏季。阅读本文后,请结合文中介绍的有关知识,向老王做一下宣传说明。
(二)(2015·咸宁)航天技术减缓气候变化
第24讲 说明的对象及特征答案
变式训练
1.事理 拟态 2.相似性高
考点精练
(一)1.羊 比人们想象的更聪明 2.(1)羊病了会自我治疗 (2)羊会用声音表达感情 (3)羊还有非凡的嗅觉 3.示例:举例子,通过列举羊可以改变行为和走出迷宫的例子,真实具体地说明了羊能通过连猴子都经常会失败的心理测试,从而说明羊比人们想象中的更为聪明;作比较,将羊与猴子和其他大型灵长类、大型动物作比较,突出强调了羊能通过较难的心理测试,从而说明羊比人们想象的更为聪明。 4.(1)“至少”表限定,说明羊可识别不同面孔的数量在50种以上而不是恰好只有50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宠儿”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比喻的修辞),形象地说明羊因嗅觉灵敏和性格乖巧而被警方所钟爱,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5.示例:羊角以缠枝花草纹样为装饰,象征福气延绵不绝;羊身上配有牡丹、莲花等人们喜闻乐见的花卉,寓意四季平安、富贵有余;花边伴有祥云、水波纹等吉祥纹饰,水动则财来。(言之有理即可)
(二)1.这样写生动有趣,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文章的吸引力。 2.米树:树干粗壮,富含淀粉,生长较快,寿命不长。糖树:外形美丽,枝干高大,生产糖浆,寿命很长。 3.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给人直观而具体的印象,突出了米树叶子宽大的特点。 4.D
第25讲 说明的顺序和结构答案
变式训练
1.总分总式(或总分式) 2.逻辑顺序。作者先介绍什么是“仿生建筑”,然后进一步说明仿生建筑的类型,最后照应开头,收束全文,指出大自然启发着建筑师的设计灵感。
考点精练
(一)1.逻辑顺序;本文按照这种顺序依次说明了洋葱的杀菌作用,切开的洋葱为何变黑,洋葱不会主动吸收病毒等。由因到果,由表及里,条理清晰。 2.文章第①段由网上新闻自然地引出第②段要说明的内容,然后第③—⑨段从各个方面来说明“洋葱究竟能不能预防流感”,最后第⑩段对“洋葱能预防流感”的说法予以否认,所以本文是按照总(①②段)分(③-⑨段)总(⑩段)的形式来逐层说明的。 3.运用举例说明的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洋葱确有一定的杀菌抑菌作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1)“杀伤力”形容话语犀利,有分量。这里突出强调了这种说法很容易使那些不了解食品化学反应的人相信,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形象。(2)“几乎”是差不多的意思,说明蔬菜水果和薯类加工品大都要面临酶促褐变,但并不是说全部要面临酶促褐变,说话留有余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5.C
(二)1.国家公祭鼎 由总到分 2.以“楚大鼎”为原型等比例放大,鼎身和底座的重量具有特别寓意;鼎身纹饰加入多种文化元素;160字铭文记述历史、警示未来。 3.列数字,准确地说明了国家公祭鼎的高度、宽度及底座重量。 4.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逻辑顺序。先介绍国家公祭鼎的整体外形,然后再逐一介绍鼎颈、鼎足、鼎身、底座等。 5.示例一:从内容看,高度概括史实,表达了铭记历史、警示未来、维护和平、圆梦中华的坚强意志和决心。示例二:从表达形式看,采用“骈文”体来写,讲究对仗押韵,文章主旨深刻,行文气势磅礴。
第26讲 说明的方法及作用答案
变式训练
1.打比方。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九侯山的山石姿态万千、情态各异,使读者对其特征有更直观的了解。 2.举例子、列数字。具体说明了九侯山上还散落着众多的摩崖石刻,具有说服力。
考点精练
(一)1.①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②使我们的思维“碎片化”,不足以锻炼耐心。③人类的大脑结构也被改变了,大脑形成神经道路的方式也改变了。④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的能力越来越弱,出现了多动症等现代疾病。 2.持久地 徜徉 3.画线部分用了: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三种说明方法。作比较。将“使用智能触屏手机的人”和“使用普通按键手机的人”进行比较,突出强调了用触屏手机的人大脑皮层中拇指控制相关区域活跃度更高这一大脑结构改变特点。 4.(1)“耐心杀手”一词,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了数字阅读“不足以锻炼耐心”的弊端。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2)“不断”一词表限制,在句中是说在智能手机屏幕上敲打的动作对塑造人大脑的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周密性。 4.B
(二)1.交代了全文说明的主要内容,同时引发读者思考,激发阅读兴趣。 2.老鼠体内的弓形虫,是以讲述猫捉老鼠这样的故事镜头引出话题的。 3.不能删掉,因为“一般”是说大部分情况,并没有排除特殊情况。如果删掉了,说法太绝对,与现实不符。用上“一般”,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4.弓形虫,因为弓形虫一生的大部分时间要在猫的肠道中度过。当猫的粪便传播到老鼠身上后,它就侵入到老鼠大脑中,使老鼠变得鲁莽大胆、不计后果。当它们自投猫嘴被猫吃掉以后,弓形虫就又回到了猫的肠道内,完成了一个生命周期的循环。 5.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弓形虫所藏身的树突状细胞能将弓形虫运载到老鼠全身各处的现实。
第27讲 说明文语言的品味答案
变式训练
1.“竟”是“竟然”的意思,表示电热器烘烤空气清新剂导致起火令人出乎预料,从而引起读者的注意。 2.对某种馨香气体的挥发性溶剂产生精神依赖的人,身体需要每天重复吸入,最终会导致慢性中毒。 3.(1)“可能”表推测,从可能性程度上加以限制,指出许多气雾剂和喷雾剂原液发生爆炸有可能性,但不绝对。措辞极有分寸,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研究发现”表示以下结论是有科学依据的,不是作者主观臆断而来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考点精练
(一)1.植物中的“酒徒”——爱喝酒的植物。 2.“喝”在这里是“吸收”的意思,是指常青藤的根须扎进酒桶“吸收”了美酒,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3.列数字;运用数字具体鲜明地说明了瑞龙松已经成为植物界中不折不扣的“瘾君子”。 4.不能。因为“据说”一词有猜测、揣摩的意思,这棵树的实际年龄因为无从知道,所以作者只是揣测着估计树的年龄,所以保留这个词语,更加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5.C 6.生动形象。例如:通篇运用拟人的手法来介绍;而且用词精准,生动形象,如“长在院墙外的常春藤,嗅见酒香后,它的根便不辞辛劳地穿过院墙,.
又伸入地窖,最后扎进酒桶里,天长日久,一桶美酒居然被它‘喝’个精光,难怪它通体碧绿、身强力壮呢!”
(二)1.D 2.我们不用担心维生素B12会摄入过多,而应该担心维生素B12摄入不足。 3.患有萎缩性胃炎,胃酸分泌不足,没法吸收食物中的维生素B12的老人每天通过口服维生素制剂或维生素B12强化食品来补充维生素B12。
4.分类别、列数字、举例子;运用这些说明方法清晰明确地说明了缺乏维生素B12的人群及其预防方法。 5.不能,因为“可能”一词有揣测、不确定的意思,至于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注射维生素B12制剂导致过敏,目前还没有科学的论断,所以“可能”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不能去掉。 6.照应开头专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说的话,更进一步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起到总结全文的作用。
第28讲 说明文阅读之个性表达答案
变式训练
1.示例:同学们,到了长沙,不能不谈到饮食,因为这里的饮食习俗让人大开眼界。长沙人爱喝茶,但不同地方、不同季节喝的是不同的茶;长沙人爱吃苦的东西由来已久,为什么喜欢吃“苦”,为了身体健康;长沙人喜欢吃腌制品;长沙人有特定的“饮食语言”。在接下来的行程中大家慢慢感受吧! 2.示例:通过举行茶博会等活动,吸引世界关注的目光,弘扬茶文化。 3.示例:谁的生活会一帆风顺?不吃点苦头的人生岂能称为完美人生?不是吃苦不够,我们是“吃”苦思甜,甜甜蜜蜜创造更美生活!
考点精练
(一)1.以鲜活的事例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增强了文章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从什么是山体滑坡、山体滑坡发生的原因、发生前的预兆以及如何应对和预防山体滑坡这一现象来加以说明的。 3.分类别、举例子;条理清楚而又具体真实地说明了造成山体滑坡的原因,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目前”从时间上加以限制,说明对遇难人数的统计,仅限于当前。说话留有余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示例:“结构松软、抵抗风化破坏能力较低、在水的作用下容易发生变化的岩土(如黄土等)一般发生滑坡的可能性较大。”一句中的“一般”。 5.示例:老王你好!去年夏天,你家后坡出现的裂痕和房屋墙壁的裂缝,是山体滑坡的征兆。修补房屋的裂缝,仅仅是权宜之计,解决不了实质问题。为防止发生意外,建议你尽快搬离斜坡,找一个安全的地带加盖新房。
(二)1.主要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作用:具体详细地说明了航天技术有助于改善环境和节能减排的新产品和新服务有哪些。 2.不能。因为“预计”表示一种猜测、估计,去掉就将未然变成已然,与文意不符。 3.A 4.示例:为了减缓气候的变化,人类要改变当前某些生产生活方式,切实实行节能减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