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解:
1 社会的含义:
指以一定的人口为主体,在具体的生态环境条件中通过物质生产活动和交往而形成的渗透着特定文化成果的复杂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2社会地位的含义:
个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结构或群体中由特定的社会资源、权利、义务所决定的具体位置。 3 人的社会化含义:
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条件下,作为人类个体的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并不断适应社会生活发展的过程.其实质是人性及其本质的生成与丰富发展过程.
4 社会行动的含义:
不同层次的行动者在具体的社会时空环境系统中,按照一定的价值规范和角色惯习,运用一定的手段、资本和策略,针对一定目标,达成一定结果,从而满足某种需求的完整现实过程。
5 社会互动的含义:
社会交往行动。 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符号信息传播而形成的相互依赖性的
6 托马斯定理(情景定义规律):
如果人们把一种情景定义看作是真实的,那么它在结果上也就是真实的。
7 社会角色的含义:
为一定的社会文化所规定的、并由具体的社会地位所要求的特定的行为模式和行为期望。
8 社会群体含义:
群。 通过持续的相互交往形成的具有明确的成员关系和群体意识并进行共同行动的特殊人
9 社会组织含义:
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社会目标而自觉地有计划建立起来的分工合作的特殊社会群体. 10 社区:
是指以一定的人群为主体,在选择和改造过的物质生态环境基础上,通过生产生活交往和自我管理而形成的包含特定的共同文化、历史和心理的地域生活共同体。 11 社会体制的含义:
社会生活各领域中基于一定价值原则和社会需要而形成的社会制度体系及其具体组织运行系统.
12 迟发展效应:
由于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起步较晚,面临着以发达国家为主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制约,以及自身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的限制,形成包含二重效应的特殊复杂的社会发展过程。
13城市化的含义:
包括三种相互联系的复杂社会转型与发展过程。
1、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
2、农村转变为城市及城市不断扩大
3、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向农村扩散
其中,人口转移是基本标志;社区转型是物质基础;文化与生活方式转变是社会发展内容。 简述题
一、 单位制的特征及其成因
特征:1 条块分割式的行政管理体制
2 党政结合的组织领导体制
3 人、财、物 高度垄断的分配体制
4 功能齐全、自给自足的复合组织结构体制
形成原因: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军事组织历史影响
1党的领导体制
2军事组织的平均主义分配制度(供给制)
3军事组织的多功能制度
(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现实塑造
1 赶超型工业化战略的需要
2 国家对社会的管理需要
3 计划经济体制的组织基础
二、 城市的含义、特征和功能
(一)特征:1、人口聚集规模大,异质性强
2、生态环境完全人工化,相对独立
3、基本经济活动为非农产业,分工发达
4、社会组织复杂,家庭地位降低
5、社会要素规模性集聚,城市空间结构功能分化
6、文化生活丰富,生活方式多样化、开放化
(二)含义:
是建立在相对独立的人工生态环境基础上,通过非农产业活动而形成的、以空间环境的高度集约利用为根本特征、各种社会要素规模性聚集、文化发达的地域生活共同体。
(三)功能:
1、通过人口与社会要素的规模化聚集极大地推动社会分工发展。
2、通过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居民社会生活水平。
3、通过对乡村的广泛辐射作用,促进社会统一市场的形成,推动全
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4、通过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直接推动农村城市化进程。
三、小城镇的含义 、特点与类型
(一)特点:
1、常住人口规模在五万以下 2、产业结构具有城乡综合性
3、文化与生活方式具有城乡兼容性 4、生态环境具有城乡一体化性质
(二)含义:
指适度规模的人口在自然开放的生态环境基础上,通过城乡综合性生产活动而形成的、具有城乡兼容性的文化与生活方式的特殊地域生活共同体。
(四)小城镇的功能:
1. 小城镇是推动“乡村城市化”的桥梁
2. 小城镇是实现农村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载体
3. 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将给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提供广阔的容量
4. 小城镇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
5. 小城镇是区域经济的“增长点”
6.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一个标志
四、现代资本主义阶级结构的阶层化状况
(一)阶层化状况
1. 资本家退出直接生产管理过程, 经理阶层出现.
2. 以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为主的新中间阶层广泛出现.
3. 传统工人阶级数量减少, 规模下降.
4. 阶级内部差别加大, 阶级界限模糊.
5. 阶级斗争衰微, 阶级意识淡化, 中产阶级意识站主导地位.
6. 阶级结构呈阶层化、多元化、开放化发展趋势,阶级结构形态从金字塔型逐渐转化为橄榄型或菱形。
(二)阶层化原因
1. 科技革命和产业化的高度发展, 推动新中间阶层出现和传统工人数量减少.
2. 生产资料与资本的社会化, 使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 经理阶层产生.
3. 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和社会再分配制度的发展, 提高了工人阶级的经济安全与生活水平, 导致生活方式的中产阶级化.
4. 工人阶级斗争推动资本主义社会民主政治的扩大, 使工人斗争体制化, 阶级关系达到较高的制度性平等.
5. 中等教育的普及与高等教育的广泛发展, 增加了下层阶级向上流动趋势.
6. 社会流动的平等化与开放化, 促进了阶级内部进一步分化发展.
五、改革后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
(一) 阶层分化特点
1. 社会分层受经济体制改革开放政策驱动, 从体制外向体制内逐渐发展.
2. 社会分层过程是通过以地域流动带动职业流动, 以区域分化推动社会分化这一基本方式进行的. 导致区域社会差别大于层间差别.
3. 社会分层中轴从政治权利转向财富及多元维度.
4. 不同行业、部门、单位在社会分化过程中具有高度的不平衡性集团性分层特征。
5. 两大阶级急剧分化, 但尚未瓦解; 新阶层尚未定型, 社会分化仍在继续扩大加深.
6. 社会两极分化日趋严重, 出现了规模较大的城乡贫困层, 导致多方面社会问题.
(三) 我国阶层分化作用
1. 广泛提高了各阶级阶层的竞争积极性, 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发展.
2. 有效促进了社会流动, 推动我国社会阶级结构的开放和转型.
3. 有力推进了我国思想文化的开放发展.
4. 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民主法制建设.
六、现代化进程中的新权威政治
(1)含义:指既具有传统性又具有现代性取向的过渡性政治体制. 传统性特征:
a. 权力高度统一集中; b.一党优势制政治体制; c.强政府行政体制. 现代性特征:
a. 经济优先原则和市场经济导向; b. 专家治国原则; c. 政治稳定原则和强化法制.
(2)社会作用:
积极作用:
a. 实现政治社会稳定; b. 有效推动经济高速发展和现代化; c. 建立强大法制系统.
消极作用:
a. 政治腐败; b.市场经济系统的脆弱性; c.易于积累社会冲突.
(3)产生原因
a. 落后的经济基础和二元社会结构矛盾.
b. 巨大的社会外部生存竞争压力. c. 落后的集权政治的历史文化传统. d. 移植西方议会民主制的失败.
名解:
1 社会的含义:
指以一定的人口为主体,在具体的生态环境条件中通过物质生产活动和交往而形成的渗透着特定文化成果的复杂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2社会地位的含义:
个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结构或群体中由特定的社会资源、权利、义务所决定的具体位置。 3 人的社会化含义:
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条件下,作为人类个体的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并不断适应社会生活发展的过程.其实质是人性及其本质的生成与丰富发展过程.
4 社会行动的含义:
不同层次的行动者在具体的社会时空环境系统中,按照一定的价值规范和角色惯习,运用一定的手段、资本和策略,针对一定目标,达成一定结果,从而满足某种需求的完整现实过程。
5 社会互动的含义:
社会交往行动。 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符号信息传播而形成的相互依赖性的
6 托马斯定理(情景定义规律):
如果人们把一种情景定义看作是真实的,那么它在结果上也就是真实的。
7 社会角色的含义:
为一定的社会文化所规定的、并由具体的社会地位所要求的特定的行为模式和行为期望。
8 社会群体含义:
群。 通过持续的相互交往形成的具有明确的成员关系和群体意识并进行共同行动的特殊人
9 社会组织含义:
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社会目标而自觉地有计划建立起来的分工合作的特殊社会群体. 10 社区:
是指以一定的人群为主体,在选择和改造过的物质生态环境基础上,通过生产生活交往和自我管理而形成的包含特定的共同文化、历史和心理的地域生活共同体。 11 社会体制的含义:
社会生活各领域中基于一定价值原则和社会需要而形成的社会制度体系及其具体组织运行系统.
12 迟发展效应:
由于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起步较晚,面临着以发达国家为主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制约,以及自身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的限制,形成包含二重效应的特殊复杂的社会发展过程。
13城市化的含义:
包括三种相互联系的复杂社会转型与发展过程。
1、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
2、农村转变为城市及城市不断扩大
3、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向农村扩散
其中,人口转移是基本标志;社区转型是物质基础;文化与生活方式转变是社会发展内容。 简述题
一、 单位制的特征及其成因
特征:1 条块分割式的行政管理体制
2 党政结合的组织领导体制
3 人、财、物 高度垄断的分配体制
4 功能齐全、自给自足的复合组织结构体制
形成原因: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军事组织历史影响
1党的领导体制
2军事组织的平均主义分配制度(供给制)
3军事组织的多功能制度
(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现实塑造
1 赶超型工业化战略的需要
2 国家对社会的管理需要
3 计划经济体制的组织基础
二、 城市的含义、特征和功能
(一)特征:1、人口聚集规模大,异质性强
2、生态环境完全人工化,相对独立
3、基本经济活动为非农产业,分工发达
4、社会组织复杂,家庭地位降低
5、社会要素规模性集聚,城市空间结构功能分化
6、文化生活丰富,生活方式多样化、开放化
(二)含义:
是建立在相对独立的人工生态环境基础上,通过非农产业活动而形成的、以空间环境的高度集约利用为根本特征、各种社会要素规模性聚集、文化发达的地域生活共同体。
(三)功能:
1、通过人口与社会要素的规模化聚集极大地推动社会分工发展。
2、通过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居民社会生活水平。
3、通过对乡村的广泛辐射作用,促进社会统一市场的形成,推动全
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4、通过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直接推动农村城市化进程。
三、小城镇的含义 、特点与类型
(一)特点:
1、常住人口规模在五万以下 2、产业结构具有城乡综合性
3、文化与生活方式具有城乡兼容性 4、生态环境具有城乡一体化性质
(二)含义:
指适度规模的人口在自然开放的生态环境基础上,通过城乡综合性生产活动而形成的、具有城乡兼容性的文化与生活方式的特殊地域生活共同体。
(四)小城镇的功能:
1. 小城镇是推动“乡村城市化”的桥梁
2. 小城镇是实现农村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载体
3. 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将给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提供广阔的容量
4. 小城镇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
5. 小城镇是区域经济的“增长点”
6.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一个标志
四、现代资本主义阶级结构的阶层化状况
(一)阶层化状况
1. 资本家退出直接生产管理过程, 经理阶层出现.
2. 以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为主的新中间阶层广泛出现.
3. 传统工人阶级数量减少, 规模下降.
4. 阶级内部差别加大, 阶级界限模糊.
5. 阶级斗争衰微, 阶级意识淡化, 中产阶级意识站主导地位.
6. 阶级结构呈阶层化、多元化、开放化发展趋势,阶级结构形态从金字塔型逐渐转化为橄榄型或菱形。
(二)阶层化原因
1. 科技革命和产业化的高度发展, 推动新中间阶层出现和传统工人数量减少.
2. 生产资料与资本的社会化, 使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 经理阶层产生.
3. 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和社会再分配制度的发展, 提高了工人阶级的经济安全与生活水平, 导致生活方式的中产阶级化.
4. 工人阶级斗争推动资本主义社会民主政治的扩大, 使工人斗争体制化, 阶级关系达到较高的制度性平等.
5. 中等教育的普及与高等教育的广泛发展, 增加了下层阶级向上流动趋势.
6. 社会流动的平等化与开放化, 促进了阶级内部进一步分化发展.
五、改革后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
(一) 阶层分化特点
1. 社会分层受经济体制改革开放政策驱动, 从体制外向体制内逐渐发展.
2. 社会分层过程是通过以地域流动带动职业流动, 以区域分化推动社会分化这一基本方式进行的. 导致区域社会差别大于层间差别.
3. 社会分层中轴从政治权利转向财富及多元维度.
4. 不同行业、部门、单位在社会分化过程中具有高度的不平衡性集团性分层特征。
5. 两大阶级急剧分化, 但尚未瓦解; 新阶层尚未定型, 社会分化仍在继续扩大加深.
6. 社会两极分化日趋严重, 出现了规模较大的城乡贫困层, 导致多方面社会问题.
(三) 我国阶层分化作用
1. 广泛提高了各阶级阶层的竞争积极性, 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发展.
2. 有效促进了社会流动, 推动我国社会阶级结构的开放和转型.
3. 有力推进了我国思想文化的开放发展.
4. 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民主法制建设.
六、现代化进程中的新权威政治
(1)含义:指既具有传统性又具有现代性取向的过渡性政治体制. 传统性特征:
a. 权力高度统一集中; b.一党优势制政治体制; c.强政府行政体制. 现代性特征:
a. 经济优先原则和市场经济导向; b. 专家治国原则; c. 政治稳定原则和强化法制.
(2)社会作用:
积极作用:
a. 实现政治社会稳定; b. 有效推动经济高速发展和现代化; c. 建立强大法制系统.
消极作用:
a. 政治腐败; b.市场经济系统的脆弱性; c.易于积累社会冲突.
(3)产生原因
a. 落后的经济基础和二元社会结构矛盾.
b. 巨大的社会外部生存竞争压力. c. 落后的集权政治的历史文化传统. d. 移植西方议会民主制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