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将实施教育扶贫工程
撰写时间:2013-09-12 来源:人民日报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日前转发的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扶贫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安部、农业部《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的意见》,我国将在《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所确定的连片特困扶贫攻坚地区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到2020年使片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根据《意见》,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加大对教育扶贫工程的投入,省级人民政府加强各项教育经费统筹,经费安排向扶贫开发任务较重的地区倾斜。
为了更好地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将组织大中城市和东部地区学校的专家学者、优秀教师、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和志愿者到片区学校服务。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东部地区人才到片区从教,特别是对片区高校引进人才要予以倾斜支持。
泥砖房问题凸显 改造困境待突破
撰写时间:2013-09-10 来源:南方日报
提要:在此次极端降雨考验中,农村泥砖房的问题越发凸显。根据民政部门统计,全省倒塌房屋2.62万间,其中全倒户大部分是泥砖房,因灾造成人员伤亡的也主要是由于泥砖房坍塌。
在此次极端降雨考验中,农村泥砖房的问题越发凸显。根据民政部门统计,全省倒塌房屋2.62万间,其中全倒户大部分是泥砖房,因灾造成人员伤亡的也主要是由于泥砖房坍塌。
“要下决心用几年时间解决农村泥砖房问题”,省委书记胡春华在视察灾情时强调,“改善贫困群众生活条件,提高山区农村防洪抗灾能力”。省长朱小丹在全省救灾复产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抓紧制定和实施加快泥砖房改造方案。
南方日报记者经过多方探访发现,当前泥砖房改造事关全省八分之一的农户民生问题,资金、建设等方面存在一定困境,亟待创新思路突破解决。
倒塌房屋90%以上是泥砖房
就在刚刚过去的洪灾中,韶关翁源县翁城镇倒塌了5间房屋。尽管让翁城镇镇长朱启养很心痛,但比起以往,他还是稍微舒了一口气。
翁城镇位于韶关南面,地势低洼,极易遭受洪涝灾害。在3年前的“5·6”洪灾中,全镇倒塌房屋729间,全倒户123户。特别是该镇富陂村委会的第六村小组,全倒户数量占到了富陂村委会全倒户总数65户的一半以上,由于村民绝大多数姓曾,洪水一来房子就被浸,该村甚至被人笑称“水浸曾”。
2011年开始,富陂六村获批了省“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农房改造”项目。随着规划为42户的新村建设,村里已彻底告别泥砖房。在今年的“5·6”和“8·17”两次洪灾中,该村再无一间房屋倒塌。又有人笑称“坚强曾”。
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全省因洪水导致的房屋倒塌,有90%以 上的都是泥砖房。像韶关翁源县这样,通过农房改造明显增强了村民抗灾能力、减少损失的例子,广东省内还有很多。据河源市东源县相关负责人透露,在这轮洪涝 灾害中,经过农房改造那些新建的房子,一户都没有倒塌。“在百年一遇的大洪水面前,证明我们农房改造的效果还是很好。”
广东省三防办相关负责人也告诉记者,泥砖房改造可能平时看来只是一个扶贫济困的项目,但其对于防灾减灾的意义也非常重要。广东每年 正面登录的台风不少,又是降雨高发地带,常常由此引发洪涝灾害。一旦灾害来临,房屋这一块是最关键的地方,“这是保护老百姓生命财产安全最后一道屏障。”
这一轮的洪灾中,全省房屋倒塌2.62万间,主要都是泥砖房,泥砖房的改造已处于攻坚阶段,显得犹为迫切。
改造规模受限制,推进工作陷困境
在广东,第一轮泥砖房改造始于2003年“十项民生工程”之一的农村安居工程。在历届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重视下,农房改造工作不断推进提升。
据综合有关县(市)统计资料显示,有人居住的泥砖(茅草、土坯)房数量为约占农村总户数的20%以上——因此,泥砖房问题关系到全省八分之一的农户民生问题。2011年,广东省扶贫“双到”工作启动,第二轮农村危房改造工程随之开展。根据计划2011年-2015年,全省目标解决54.15万户的农村泥砖房改造。截至目前,还有30万户左右有待改造。
小小泥砖房,却是农户生存的一片天,因此解决起来,并非易事。
记者通过多方探访发现,困难主要集中在资金问题。一方面,农房改造省级拨款对农户进行资金支持,要求市县两级要从当地财政给予专项配套,每户不低于5000元,市县两级补助资金可由各有关县(市、区)在确保完成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建设任务的前提下,统筹用于有关村庄公共设施和村容村貌整治建设。但由于需要进行改造的大多是贫困地区,地方财政压力较大,客观上造成部分县市实施进度相对滞后。
为了督促地方,扶贫办将农房改造任务列入市县扶贫的重要考核指标,“每年改造量完不成的话要进行问责。”因此大部分市县经过努力,还是能够统筹出资金,保障任务按时完成。
但这种做法带来一个副作用,鉴于此种压力,个别地方在上报时任务量就往往不敢报多。或者上报的一些都是比较能容易完成任务“有家 底”的农户。对于最贫
困最需要“兜底”保障的农户就有可能被镇村选择性上报,因此导致农房改造的规模和实际质量就受到限制,推进部门工作陷入两难境地。
另一方面,即便拿到2万元的补贴,要农民筹齐剩下70%左右的建房资金也绝非易事。根据目前市价,农房改造毛坯房成本价大约为每平方米800-1000元,按80平方米计算,建起一套房需要6-8万元。省政府在2013年加大扶持力度后,每户拨款1.5万元,大概占建房成本的30%。也就是说,进行农房改造农民需要自己出资5-6万元。
资金汇集有限,只是杯水车薪
于此,资金来源的三个渠道有两个都比较困难,似乎就只能靠省里多投入钱来解决。“省财政每年的预算有限,不可能在这一个项目上无限投入。”但单靠扶贫办的力量,似乎又有些单薄。
记者了解到,扶贫部门尝试过向中央争取相关专项资金,也获得了一些支持。在省里,除了目前财政预算投入的54.15亿元,去年8月,广东省向中央争取到了7亿多的农村危房改造资金。今年省里面加大扶持力度,从两年前省里面的补助1万元提升为1.5万元,其中有一部分就来自于统筹中央拨款。
记者曾在江西省瑞金市采访发现,由于财力有限,当地的危旧土坯房改造一直进展举步维艰。但去年,《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计划出台,作为原中央苏区的瑞金市借此机会通过农业、建设等多个系统向中央争取。瑞金市危旧土坯房改造指标从过去的8869户猛增至3万户。
在韶关市始兴县,开始尝试在泥砖房改造中引入金融扶持资金。始兴县与大众村镇银行一起探索创新信贷产品,该银行率先与马市镇涝洲水村丰山组签订担保合作协议,一次给予该村66万元的授信额度,并与村民之间签订贷款联保协议,提升无抵押贷款的资金额度。
事实上,省一级扶贫部门也考虑过向社会想办法,借助社会资金支持,特别是借助扶贫“双到”帮扶单位帮扶资金,就拿出了一部分来加大特困户比如“低保”“五保”的补助力度以及用于“两不具备户”搬迁。
扶贫部门和有关的驻村帮扶单位就通过发动社会和乡贤,统筹各类资金去帮扶他们,加快他们农房改造的进度。特别是发动社会各界,涌现了一批诸如碧桂园参与帮扶的英德市树山村、广州市黄埔区对口帮扶的丰顺县梅溪村等等农村住房改造的示范点。
但对于广东庞大的泥砖房改造需求来说,这些都只是杯水车薪。
跨部门组合、调动社会力量
泥砖房改造需新思维
?记者手记
广东一直以来也在政策上争取中央支持,事实上,住建、国土等中央部门也有不少的涉及农村住房改造相关配套政策和资金,但一直以来我省农房建设由省扶贫办负责。这导致一方面广东在向上的资金筹措上减少了来源,另一方面,各方已有的资源也不能汇集到泥砖房改造这个篮子里来。
各部门之间联动,形成合力,应该是解决泥砖房改造困境的第一步。放开思路,运用市场机制向社会寻求资源,应该是解决问题的第二步。
过去,扶贫部门通过发动扶贫“双到”帮扶单位驻村扶贫,并借助省扶贫基金会这样的社会机构募集了一部分资金。这样的来源单一,且无 法长效保障。在广东这样一个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省份,完全可以借助农村金融产品、信贷模式探索等更为市场化的手段,帮助我们用更为高效有序的方式凑集、利 用资金。
解决泥砖房改造的资金之困,甚至可以考虑借助城市住房保障体系的思路,除专项资金外,尝试建立一些更为灵活和弹性的补贴形式和手 段,比如,各级政府能否每年筹拨一定量资金,专门成立“农村泥砖房改造专项基金”,参照住房保障基金的方法,更有弹性和农民自主性的收集资金、统筹管理、 最后惠于农民。同时,在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上也更有弹性,不定死任务。
从更深远的角度看,泥砖房改造并不是抵御灾害和解决贫困的权益之计,它是一个长远工程。或许我省可以在农房改造工作上形成跨部门的协调机制,发动社会各界更大支持,探索更多利民惠民的政策。
甚至,大胆设想,它的尝试,可为广东对于中国农村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的投石问路,成为我省“三个定位、两个率先”战略部署下的农村建设“点睛”之笔。
农村泥砖房整治已箭在弦上
撰写时间:2013-09-24 来源:南方报网—南方日报
紫金一户农家花了十几万元装修的泥砖房,一场洪水轻易将其泡垮了。
水灾半个月后,紫金一户村民家的泥砖房墙壁突然倒塌,好在没伤到人。
编者按
“尤特”刚走,“天兔”接着来袭。据省民政厅报告,截至9月23日8时,强台风“天兔”造成全省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7100余间。泥砖房的安全问题再次凸显。 今年以来,罕见暴雨频频袭粤,洪灾中全倒户大部分是泥砖房,人员伤亡也有不少是因泥砖房坍塌所致。
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胡春华强调,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摸清情况,下决心用几年时间解决农村泥砖房问题,改善贫困群众生活条件,提高山区农村防洪抗灾能力。
全面整治农村泥砖房,已提上省委、省政府议事日程。经过十多年的改造,我省目前泥砖房的真实情况如何?都是哪些人住在泥砖房里?泥砖房为啥难拆掉?泥砖房改造又面临哪些困难和阻力?
为让全社会都来关心关注泥砖房,为全面整治泥砖房建言献策,推动全省农村泥砖房改造,南方日报和南方农村报记者兵分数路,深入粤东、西、北及珠三角的村庄,近距离调查了解,推出《广东农村泥砖房调查》,今天推出首篇,敬请关注。 70岁老人唐明章,倒在坍塌的泥砖房下。
几十年来,洪水曾经多次侵袭,这些泥砖房都一一挺过。但它们与这位老人一样,没有熬过今年5月15日的大水。
这夜,大水冲垮的泥砖房,还将同村另一位老人杨亚力埋了。
悲剧发生在从化良口镇仙溪村兰芳经济社。距离广州市区不远的从化,至今还有约1/6农民居住在潮湿、危险的泥砖房中。
珠三角尚且如此,粤东西北的情形更让人担忧。每次狂风暴雨,泥砖房住户都在战战兢兢中度过,但房倒人亡的悲剧还是时有发生。
农村泥砖房整治,已经箭在弦上。
比例小 数量大
目前农村有150万-160万户有人居住的泥砖房,在农村总户数中不会超过20%。但因绝对数量较大,平均以一户5间便有900万间,在分布上也有局部集中的特点 解决泥砖房问题,一直牵动省委、省政府的心。那么,目前广东农村还有多少泥砖房?
省扶贫办曾于2007年对14个欠发达地级市和恩平市泥砖(茅草)房进行过摸查。经初步统计,当时有泥砖房(茅草房)344.5万户,其中有人居住的为225.6万户。
其实早在2003年8月,省委、省政府即发出《关于实施〈十项民心工程〉的通知》,首项即为农村安居工程建设:从2004年起至2010年,分 期分批对全省农村15万户危房进行改造。而到2007年底,全省14个地级市86个县(市、区)(含恩平市)完成农村危房改造任务15.038万户,受惠 农民72.2万人。
从2011年开始,扶贫“双到”工作启动,省扶贫办牵头进行第二轮农村危房改造。截至今年8月,消灭了29.3万户泥砖房。再算上近些年来,各 地政府、农户自身以及其他途径的改造,“目前约有150万-160万户有人居住的泥砖房。”省扶贫办业务处副调研员陈植奎估计。
省市等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让农村泥砖房比例不断下降,在农村总户数中不会超过20%。例如,五华龙村镇塘湖村委会主任钟宣宗介绍,全村共600余户人中,只有90多户是泥砖房,比例为15%。
不过,比例虽然小,但因绝对数量比较大。平均以一户5间计算,160万户便是900万间,并且泥砖房分布出现局部集中的特点。
从化的案例可以说明这一点。9月4日,从化市泥砖房改造办公室副主任梁耀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从化全市有1.4万多户泥砖房,良口、吕田、鳌头三镇是最为集中的地区。
据吕田镇国土所长刘巨辉介绍,吕田全镇约有9000户农民,只有三成左右住楼房,六七成都是泥砖房。从化良口镇仙溪村主任唐海平说,该村有人居 住的泥砖房数量占到全村房屋总量的2/3强。记者在距离吕田镇区周边的水埔村、联丰村等地看到,零星的楼房点缀在大片的泥砖房中,不少村庄更是纯泥砖房。
而在雷州市东里镇沙节村,不少村民依然居住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搭起的茅草房中。沙节村党支部副书记陈有见告诉记者,全村有500多户人家、2758人,目前仍有80多户茅草房亟待改造。
据雷州市扶贫办统计,2011年雷州市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为19534户,其中大部分困难户依然居住在茅草房中。近年来,经过艰苦改造,雷州市目前仍有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8444户。
规划差 隐患大
一怕水,二怕火。而偏偏广东就是雨水台风较多,这让泥砖房每次都饱受风吹雨打考验。老人也常常说起曾经“一把火烧了一片屋”的悲壮场景
泥砖房大多有一定历史。省扶贫办在2007年的统计显示,房龄在20年以上的泥砖房占了将近七成,而且布局基本没有规划。“分田到户后,农民认为土地就是自己的,在里面乱建。”陈植奎说。
陈旧的泥砖房,农具堆放在家门口,狭窄的泥土村道上散落着生活垃圾„„这是部分农村常见的景象。尤其是在偏远山区,泥砖房坐落分散。
乳源县一六镇高元村的泥砖房建设便是一例。走进高元村,一排排泥砖房展现在眼前,前几排的大多空置,有些已经坍塌。村民后来新建的泥砖房便向村后推移。 即便是现在,新建房屋有规划的也很少。南雄市住建局副局长黄长江说,南雄市有200多个行政村,2446个自然村。截至目前,自然村有规划的207个,仅占8.16%,规划普及率非常低。
泥砖房有种种不便和隐患。五华龙村镇村民毛学义列出一些:泥砖房里不能设置卫生间;屋顶逢雨必漏水;老鼠四处打洞;每到雨季安全就是大问题„„
努力了一辈子,一家7口人仍住在茅草房,雷州市龙门镇王家村73岁的冯景玉有点不甘心。“什么都没有,住在这里不方便,台风来时很担心。”
在冯老这一代人的记忆里,除了冬暖夏凉外,茅草房更多是潜在的危险。“最怕台风刮,掀翻屋顶不说,还会房屋倒塌。”而偏偏广东就是雨水台风较多,这使得泥砖房在每次风吹雨打中都饱受考验。
“现在,泥砖房很多用来堆放柴火,火灾隐患也大。”陈植奎说,“一怕水,二怕火。”雷州老人也常常说起“一把火烧了一片屋”的悲壮场景。
在英德市大湾镇,据不完全统计,在今年8月中旬的水灾中共倒塌农房2200多间,基本上均为泥砖房,其中全倒户达98户,近万名村民的居住情况受到影响。 在今年“5·15”水灾时,从化仙溪村委会有90%以上的泥砖房在当晚的洪水中受损,160间泥砖房直接倒塌,641间泥砖房被洪水浸泡,老人唐明章和杨亚力也因此丢了命。
在河源市紫金县,今年“8·16”水灾全倒户有1119户,大部分也是泥砖房。 根据民政部门统计,在8月极端降雨考验中,全省倒塌房屋2.62万间,其中全倒户大部分是泥砖房,因灾造成人员伤亡的也主要是由于泥砖房坍塌。
住户穷 改造难
泥砖房住户中相对收入较低的农户和贫困户、低保户等占了50%。以建80平方米楼房花费8万元计算,省里补贴1.5万元、市县配套0.5万元,剩下的6万元对相当多农户来说也非易事
泥砖房有过曾经的辉煌。五华龙村镇里,村民毛学义81岁的母亲说起当年建房的情景,“30年前能建起那么漂亮的泥砖房,在村里是很自豪的。”
老人家介绍,当时建房要先去山上砍木材作为建房材料。再去田地里挖土,用牛或人工把泥和水后踩均匀,再将泥放进方形木槽成型,然后在太阳下晒干。待泥砖晒干成型后,就能砌墙建房了。
时至今日,老人家还记得,新房建成后,很多亲朋好友都会来家里坐坐,带点糕点糖果,以示庆祝。
时过境迁。如今谁还住泥砖房,就会被人看低。“村里住泥砖房的都是穷人,娶老婆都难。”毛学义告诉记者,自己兄弟4人,两个哥哥“倒插门”,“媒人介绍对象,一看家里的房子,门都不愿进了。”
记者走访也发现,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大部分有一定经济基础的村民,积极响应泥砖房改造政策,而不少贫困家庭,只能对政策望而兴叹。
雷州市农业局副局长、扶贫办主任李王告诉记者,目前雷州仍有8000多户茅草房有待改造,其中约有40%的家庭没有改造能力,大部分是单亲家庭、五保户、残疾人、大病致贫等家庭。
“以建80平方米楼房花费8万元计算,省里补贴1.5万元、市县配套0.5万元,剩下6万元要自己出。”陈植奎说,这对相当多农户来说并非易事。
省扶贫办副调研员陈植奎也提出,泥砖房住户中,相对收入较低的农户和贫困户、低保户等就占了50%。对此,省委、省政府推出村安居工程建设时,就把贫困户、低收入家庭等困难家庭,率先列为改造对象。
相对于改造来说,更为棘手的是群众的观念问题。紫金苏区镇小北村温远强家的泥砖房在8月的洪水中倒塌了一部分,但他坚决不拆。他说,叔叔一家在家乡就只剩祖屋这点念想,逢年过节都会回来看看,要是连祖屋都没了,就像没了根,这不好。
投入大 考财力
据估算,若以省财政每户补贴2万元计算,全面消灭有人居住的农村泥砖房,需要300亿元左右的资金,“第二轮扶贫50多亿元投入,财政已经感觉很吃力。” “不彻底消灭泥砖房,说不过去。”陈植奎从事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十余年,对此深有感悟。他认为,广东经济总量排名全国第一,但还有那么多农民居住在破烂不堪的屋子里,让人无法接受。
话虽如此,若真要彻底消灭泥砖房,却不容易。
最关键的问题在于资金。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下,各级党政部门千方百计,不断加大财政投入,调动社会资金,提高补助标准。如省财政曾采取预拨等方式,不断提 高财政拨付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从过去一年拨3000万元,至目前年拨付款达到10亿元。其中,2005年拨付1.4亿元,2006年拨付1.54亿 元,2007年拨付1.925亿元。2011-2015年,全省财政直接专项投入将达81.23亿元,其中省级财政54.15亿元,市县财政27.08亿 元。
3000元、5000元、15000元„„同时农户获得的补助标准也在不断提高。尤其是2012年以来,广东明确提出要在五年内完成54.15万户低收入住房困难户的住房改建和30万“两不具备”群众的搬迁安置任务,省各级财政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户至少1.5万元。
但即便如此,在数量庞大的泥砖房面前,有限的财力依然难以在短时间内彻底解决泥砖房的问题。
陈植奎估算,若以省财政每户补贴2万元计算,全面消灭有人居住的农村泥砖房,需要300亿左右的资金,这将极大地考验财政压力,“第二轮扶贫50多亿元投入,财政已经感觉很吃力。”
记者在调查中也发现,各地财政配套资金均存在压力。“泥砖房改造每户省里补助1万元,地方财政配套5000元,其中,湛江市财政配套2500元 每户,雷州市财政每户配套2500元。”雷州市农业局局长、扶贫办主任李王告诉记者,因此,雷州市的财政压力非常大,2012年仅仅配套了80多万元, “如果去年泥砖房改造全部配套,需要930多万元。”
陈植奎建议,能否将改造时间拉长一点,比如说五年或者十年,这样分摊到每一年的资金就不会太多。此外,可以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力量,“政府出一部分,社会捐助一部分,农民自己出一部分。”
此前,改造泥砖房的有几路人马—省扶贫办是主力,此外国有林场、农场也对管辖范围的泥砖房进行了改造;地方政府也对水库移民等群体的泥砖房进行 了整治。“建议成立改造泥砖房办公室,设在省扶贫办也好,别的单位也好,进行综合协调,将这几股力量拧成绳,才能毕其功于一役。”
陈植奎认为,未来若要高水平拆旧建新,就涉及规划、国土、农业等部门,一定要成立协调机构,才能更快地告别泥砖房,让全省农户住上舒心的楼房。 策论
凝聚合力 打好攻坚战
农村泥砖房的改造一直备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经过全省干群十几年的艰苦努力,一大批危及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危房被消灭,农村泥砖房比例不断降低。 然而,严峻的事实也摆在公众面前,由于广东地域分布广,村庄散落分布,现存泥砖房的数量依然较大,每当风来雨来,泥砖房倒塌,破财伤人的事件时有发生。全面解决泥砖房问题已经刻不容缓,消灭泥砖房进入攻坚阶段。
解决泥砖房问题,需要发挥十多年来探索的经验,也有充分把握时下的现实。经过十多年改造,已经拥有一定经济基础的群众,积极响应政策,改建房 屋。如今,恰恰是那些较穷苦的单亲、残疾人等家庭,因为无法筹集资金,而无法享受到好政策。如何引导这部分人群发展生产,脱贫致富,具备解决泥砖房的能 力,是必须攻坚的课题。
当然,也应该看到,新楼房建好后,并非所有群众都离开了泥砖房。受传统观念和民间风俗等影响,不少群众,尤其是跟泥砖房一起成长的那代老人,依然留守祖屋。因此,如何疏导群众离开泥砖房,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也是群众工作的一场考验。
全面整治泥砖房,有土地的掣肘,也有指标的限制,而最大的难点在于资金,尤其是欠发达地区,财政配套压力大,短时间解决泥砖房问题所面临的压力更大。不过,透过农房建设的管理机制,可以发现泥砖房的管理还有提升的空间。
事实上,农房建设涉及规划、住建、国土等部门,但广东农房建设主要由扶贫办负责,尽管各级扶贫办通过扶贫开发“双到”、扶贫济困日等活动,充分 调动社会资源,解决泥砖房改建的资金难题。但不可否认,这种资金筹措渠道依然比较单一,甚至在与各部门协调建房问题时,都存在难题。因此,如何建立科学的 协调机制,形成合力,充分将政府资源、民间资源和市场资源调动起来,参与到泥砖房的改造,十分关键。
政策好,落实好才好。广大泥砖房住户作为政策的落实对象,在充分反映诉求的同时,更应趁着良好机遇,发挥泥砖房改造的主体作用,积极发展生产,勤劳致富,改变传统观念,不等不靠,更不能有依赖的思想。
唯有干群凝聚形成合力,才能打好泥砖房改造这场攻坚战。
改造之困:最缺资金和用地指标
撰写时间:2013-09-27 来源:南方日报
部分农户无力自筹资金,各级财政压力很大,种种现实难题亟待破解
据介绍,至今仍有不少农民一家人住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的茅草房内。如今
改建新房,孩子又分家立业,用地量自然大增。
雷州市东里镇土头村,村民陈妃强家的茅草房被台风刮倒。
从2003年起,广东启动农房改造。10多年来,虽然很多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每逢水灾等自然灾害,各地泥砖房倒塌的现状依然刺痛公众的神经。 泥砖房为何改不掉?甚至感觉越改越多?
部分群众拿不出钱改造,指标分配不足,各级财政压力大,土地指标紧张„„南方日报记者调查发现,压在泥砖房改造身上的各种现实困境亟待破解。 无力享受的
补贴政策
“泥砖房改造遇到的问题,第一就是农民的贫困问题。”广东省扶贫办副调研员陈植奎认为,如果不贫困,群众早就改造了泥砖房,因此,如何解决贫困,如何提高补助力度,是攻坚泥砖房改造必须克服的难题。
如果不是台风“尤特”让自家成了全倒户,59岁的陈妃强尚不知何时才能远离茅草房。9月11日下午,雷州市东里镇土头村西坡仔村小组,看着重盖的红砖房,陈妃强此前的凝重终于有所消散。
“台风来时,后面的泥墙突然倒塌了,我马上拉老人出来,家人也马上撤离,刚跑出大门,房子就倒了„„”他用一口带着浓重雷州口音的普通话,心有余悸地向记者描述台风吹倒茅草房的情形。
已无容身之地的陈妃强,迫不得已要建房。但家中积蓄只有1万元,就算陈妃强四处借钱,还是不够。“简单建个房子,光人工费就差不多2万,全部下来起码要8万元。”无奈之余,当地政府人员给他带来喜讯——全倒户可以获得较高补贴。 陈妃强是不幸的,但却又是幸运的。不少群众谈起泥砖房改造,赞许政策之余,仍显无奈。
东里镇沙节村委会九斗村小组近海,留守村庄的村民趁海水退潮时,靠捡贝壳挣点钱。“每次可以挣几十元,月收入约1000元左右。”和妻子留在村里照顾小孩的年轻人郑小葵告诉记者,他们一家住在上世纪60年代盖的茅草房,“弟弟在外打工,回来没地方住,都不敢带女朋友回家。”
“家人年年讨论建房,可是没用,拿不出钱啊。”郑小葵说,2004年父母养虾亏了,还欠了钱,如今他们都在外打工,“要过日子,更要还债。”
不少泥砖房家庭,父母均希望通过孩子外出打工挣钱改造房屋。但不少孩子月收入在3000元左右,自己还要成家,根本攒不够钱。
尽管广东在农房改造政策中,突出将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优先纳入改造范畴,但在实际执行中,这部分人自家却拿不出足够资金。而基层为了完成改造任务,往往上报有能力改造的农户。
“五保户有10多户,老人有10多户,想建房却建不起房的有50多户。”沙节村委会副书记陈有见说。
东里镇委副书记陈乃学说,像郑小葵一样的困难户,全镇约有100户,“给了指标也无法改造,拿不出5万元压根不敢动工。”尽管有些困难户也在发展生产,但与不断上涨的成本相比,简直杯水车薪。
梅州市五华县扶贫开发局副局长吉瑞旖算了一笔账:各种建筑材料和报批费用都在涨,特别是人工费,技术工从每天50元涨到100多元,而杂工也从每天30元涨到70元,建一座80平方米的住房,需要8万元左右。
雷州市农业局副局长、扶贫办主任李王告诉记者,目前,雷州仍有8000多户茅草房有待改造,其中,大约有40%的家庭没有改造能力,大部分是单亲家庭、五保户、残疾人、大病致贫等家庭。
不够分配的
补贴指标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在实际改造过程中,需要改造的房屋数目往往大于计划指标。有的原本是一户低收入家庭,但孩子分家后就变成了多户,却都符合审批标准。政策落实到真正需要的群众身上,扶贫办仍需不断完善监督和审批程序。
“你们是不是来验收(茅草屋改造工程)的?”9月11日,记者刚到雷州市东里镇沙节村委会,便有村民走上前来询问。
村民们告诉记者,他们是在去年或今年将自己的茅草屋改造成平房的,但由于政府每年分配到村里的泥砖房改造指标有限,不少急于改建的村民只能先借钱建房,再等待指标,等政府验收后,再领取补助。“我们盼望着政府早点来验收,以便领取补贴来还债。”
今年5月,已经有一定积蓄的村民李京,决定对茅草房进行改造,建一栋2层楼房。如今,房子即将完工,高兴之余,他感觉有点压力,因为家里向亲戚朋友借了近6万元,而泥砖房改造的补助指标比较紧张,村里一直无法定下来。“如果能有(茅草屋改造)指标,也可为我减轻债务压力。”李京的妻子说。
在沙节村,与李京家相似的村民还有不少。“今年只有14个指标,但茅草房改造的有30多户。”陈有见说,每当分配指标时,村干部也感到困扰。
陈乃学无奈地说,虽然村民有意愿改造,但指标有限,政府又不可能让他等到有指标才改造,因此只能鼓励他们先改好,等有了指标再调给他们。
据陈乃学透露,泥砖房改建指标分配到2015年,但每年的指标都比较少,大约是200户,“我们镇大约有1万户,以前有泥砖房住户约5000户,现在差不多还有1000户泥砖房没办法解决。”
茅草房一直在改造,为何一直难以彻底解决?甚至每隔一段时间,政府所报的茅草房数量也在浮动?对此,李王告诉记者,2010年前,雷州主要将改建的重点放在贫困户上,“贫困户以外的茅草房,我们就没有统计。”李王说,如一个村有100座茅草房,其中有60个不是贫困户,政府就没有把他们纳入改造指标范围。此后,广东调整贫困标准,列入改造范围的茅草房数量也在增加。
李王坦言,每年的指标由雷州向上级汇报,“如一个村有100户需要改造,不可能报100户,最终只能上报四成左右。”李王说,有些茅草房住户上报了,但村民拿不出钱改建,因此,指标可以先调整给有钱建房的村民。为了利用好有限的指标,他们在调研时,会考虑茅草房住户是否有改建能力。
而在河源紫金,从2010年起,每个村的低收入家庭都被录入统计库,扶贫办根据村民的实际情况,错开安排改建指标,如今年没有经济条件改造的,可安排到明年或后年进行。
“压力山大”的
各级财政
陈植奎建议,在目前的财力范围内,能否将改造时间拉长一点,比如五年或者十年,如此分摊到每一年的资金就不会太多。此外,可以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力量,“政府出一部分,社会捐助一部分,农民自己出一部分。”
事实上,无论是泥砖房住户的贫困难题,还是政府遇到的指标分配之困,都共同折射出制约泥砖房改建最关键的问题——资金!
2011年,为了减轻农户的负担,广东专门出台了《关于推进我省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建设工作的意见》,规定省财政按每户1万元的标准安排补助资金,扶持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建设或改造住房。同时要求市县两级财政合计按每户不低于5000元的标准安排地方专项补助资金。
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各地均反馈地方财政配套困难,配套资金筹集难。“湛江市财政配套2500元/户,雷州市财政每户配套2500元。”李王告诉记者,雷州市的财政压力非常大,2012年,仅仅配套了80多万元,“如果去年泥砖房改造全部配套,需要930多万元。”李王坦言,雷州难以按照省里的要求配套齐。
而在梅州,市财政安排给每户的补贴是1000元,剩下4000元则需要由县财政来配套。但丰顺县和五华县均坦言,配套资金难以按要求到位。
甚至,对于县一级主管部门来说,用于泥砖房改造的工作经费也是一笔不小的负担。丰顺县扶贫开发局局长郭春山说,平均一年用于统计、调查以及录入泥砖房档案的工作经费就要约60万元左右。
五华县扶贫开发局曾建议,取消山区市、县配套资金。“山区市、县财政都比较困难,每户改造对象配套5000元,筹集资金难度大,压力大。”
不少地方希望通过省财政来解决问题,但问题在于,省财政的压力依然不小。 实际上,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下,各级部门不断加大力度,调动社会资金,提高补助标准。如省财政曾采取预拨等方式,不断提高财政拨付农村危
房改造补助资金,从过去一年拨3000万元,至目前年拨付款达到10亿元。每户改造户获得的各级财政补助标准也从过去的3000元逐渐提高到现在的15000元。 2011年,广东明确提出要在5年内完成54.15万户低收入住房困难户的住房改建和30万“两不具备”群众的搬迁安置任务。据此估算,2011-2015年,省财政直接专项投入将达54.15亿元,市县财政27.08亿元。
但即便如此,在数量庞大的泥砖房面前,有限的财力依然是杯水车薪。
陈植奎认为,第二轮扶贫50多亿元投入,财政已感觉很吃力。若以省财政每户补贴2万元的标准计算,全面消灭有人居住的农村泥砖房,需要300亿元左右的资金,这将极大地考验全省各级财政。
极其吃紧的
用地指标
“对于异地改建的,能否先建,房子建好后,再将原来的房子或村庄推掉,转变为农用地,两个地方置换?”李王表示,该如何克服泥砖房用地难题,也需要国土部门一起协调研究,寻找解决方法。
9月13日,雷州市龙门镇王家村,轻轻推开一座茅草房的门,在阴暗的角落里,73岁的冯景玉静静地躺在木板床上。
两个月前,为了抵御台风,冯景玉特别给屋顶盖上铁皮,但却突发意外,他不小心从约3米高的屋顶摔下,大腿骨头不幸摔断。“可能要终身残废了。”他伤心地说。
在王家村委会王家村小组,类似的茅草房并不少。村小组组长冯明韩告诉记者,该村总共有150多户村民,其中居住在茅草房的仍有59户。为此,在政府的协调和规划下,该村曾计划整村搬迁,地点选在距离原村庄不到1公里的大内坑湾,占地面积60亩。2010年,整村搬迁项目开始启动,该村从出租林地的收入中挤出26万元平整土地。
但花了重金整平的土地,至今却仍荒芜。8月13日下午,站在荒草萋萋的平地上,冯明韩和同村的几位村民一脸忧伤,“我们还是贫困村,早知道当时就不出那么多钱搞了。”
整村搬迁梦为何破碎?不管村民还是政府,均提到了泥砖房改造的一个掣肘——土地!
“整村搬迁改造的选址使用的是林地,国土部门称很难转为建设用地,不能审批。”冯明韩向记者透露,针对该村茅草房改造遇到的困难,各级政府部门都高度重视,省有关领导还专门到现场调研开会,但均没能解决土地的难题。
龙门镇常务副镇长黄明说:“拿不到指标,土地性质就改变不了。”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为了解决泥砖房改造的用地难题,扶贫部门和国土部门曾联合发文,要求优先安排用地指标给泥砖房改造的农户。尽管各级政府部门均不断调整用地指标,但由于泥砖房改造的数量多,用地指标依然吃紧。
“多少都有遇到土地的问题。”李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雷州是欠发达地区,每年分下来的建设用地指标吃紧。
五华县扶贫开发局副局长吉瑞旖则提出,泥砖房改造还面临农村宅基地分配的难题。因为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泥砖房在农村非常普遍,住的是一家人甚至一个家族。随着人口增多,孩子成家立业,建房用地量大增。
“兄弟分家立户,土地何来,这些虽是细节性问题,但也是普遍性难题。”吉瑞旖说,如今农村土地宅基地审批越来越严格,面临僧多粥少的局面,使得改造泥砖房困难重重。“推旧建新”在农村推广很难。
尤其是遇到整村迁建时,土地问题更为集中。以今年“5·15”水灾中遭受重创的广州市从化良口镇仙溪村为例,该村在灾后便被广州市列入全面改造范畴,从化市政府曾先后组织规划、国土、建设等多个部门数次调研、征询村民意见后形成规划方案。然而,原定9月全面动工,至今却未见任何进展。该村村主任唐海平告诉记者,除了方案需要重新调整外,仙溪村改造目前最大的障碍就是宅基地调整问题。 “现在定的标准是人均20平方米,以前宅基地少的家庭当然高兴,但宅基地多的家庭就不愿意了。”唐海平说,宅基地协调不好,改造就动不起来。
记者了解到,由于协调难等问题,从化全市今年安排集中改造的只有15个点380户,仅占今年改造总任务的11%。
陈植奎坦言,泥砖房改造工程,当遇到国土部门宅基地、建设部门的规划等问题时,扶贫部门在协调上也存在难度。
资金来源需多元化
各部门应形成合力
■策论
改造一户泥砖房不难,但当改造任务放大到百余万户时,工程就变得巨大而复杂。全面解决泥砖房问题,广东的任务还相当艰巨,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 泥砖房改造涉及千家万户,每户都可能有特殊性,改造所面临的具体困难也不同。不过,在细致分析困难的同时,也应系统地分析这些难题,理清系列难题的症结所在,完善泥砖房改造的机制,有针对性地解决关键性问题。
记者在走访期间发现,无论是泥砖房住户还是政府部门,都会提到各种困难。其实,有很多困难都 是因为“缺钱”而暴露出来。资金的支持必不可少,但资金的来源不能只依赖财政杠杆。完善泥砖房改造的融资机制,需要发挥扶贫济困的力量,更要建立渠道让各 方相关资金都可以流入泥砖房改造工程之中。
泥砖房的改造不是单一的工程,与各方面的政策相互交叉,涉及的管理部门多,需要沟通的事项错 综复杂。因此,与泥砖房改造相关的政策也应系统、有机地梳理结合,让政策释放力量。应建立各管理部门沟通合作机制,让规划、国土、农业、水利、交通、卫生 等部门形成合力,泥砖房改造的系列问题才可能高效解决。 执 笔:南方日报记者 汤凯锋
南方农村报记者 黄进
采写记者:刘 进 张学斌
李秀婷 汤凯锋 陈晨
实习生 梁锡山 曹菲
摄 影:汤凯锋
总策划:张东明
总指挥:胡 键
策划统筹:梅志清 陈 永
胡念飞 刘小骅
泥砖房住户做梦都想住进新砖房
撰写时间:2013-09-25 来源:南方日报(广州)
在5月洪灾中,广州从化仙溪村泥砖房倒塌160间。时隔100多天后,何锦娥仍能清楚地指出丈夫被压埋的位置。 走进世界过山瑶发源地的乳源县必背镇,崇山峻岭间,不时可见零星散落的瑶族村寨。趟过杨溪河,登上数百级阶梯,眼前便是甲田一村。一排白墙黑瓦的泥砖房中,瑶族大叔盘兴定就住在那里。
一个多月前的“8·16”水灾,洪水在盘家老屋上留下的“创伤”仍清晰可见。“那天的雨下得真大,房子后面两处滑坡,一处墙角被冲坏了,鸡鸭也被冲走了。”回忆这些,盘兴定仍心有余悸。
泥砖房是必背过山瑶的传统民居,“上百年来,瑶民都住着这样的房子。”其实,不仅在瑶寨,在粤东西北乃至广州,泥砖房的身影仍随处可寻。
到底还有多少人住着泥砖房?到底是什么人还住在泥砖房中?省扶贫办估计,全省至今依然在泥砖房中居住的农户有150余万户,约占全省1000余 万农户的15%。记者调查发现,至今仍住在泥砖房的主要有这样两类人:第一类是老人,他们或是孩子已建新房,但他(她)不愿意搬进新房,或是孩子外出打工 自己在家留守;第
二类是无能力改造者,主要包括五保户、低保户、残障人士、家里有重病号的困难家庭。
执笔:南方日报记者 刘进 李秀婷 南方农村报记者 王伟正 叶香玲
采写记者:刘进 张学斌 李秀婷 汤凯锋 陈晨 实习生:邱佳玲 杨燕芳 何瑶瑶 住在泥砖房 娶老婆都难
韶关乳源县一六镇高原村,全村50户人家都住在泥砖房中,没有一座红砖房。除了仍在有人住的,截至2007年底,全省无人居住泥砖房数量也高达118.9万户 8月16日,台风“尤特”袭来。24小时内,梅州五华县龙村镇降水量达283毫米。
暴雨之初,在泥砖房里住了30多年的塘湖村村民毛学义像往常一样,先爬上二楼隔层把存放的粮食盖了个严严实实,又指挥着家人拿脸盆、水桶去接屋顶漏下的雨水。
等完成既定防雨步骤后,看着8岁的大女儿和3岁的小女儿在屋里嬉闹,毛学义心里一阵莫名焦躁:这雨都下了一个小时了,该停了,再不停„„毛学义摇了摇头,不愿再往下想。
其实,他也不敢想。他知道,泥砖房最怕什么。就像自然界里动物有天敌一样,泥砖房最大的天敌就是雨水。
可是,不愿想、不敢想的情形最终还是发生了。
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毛家老屋,经历了30多年的风吹雨打后,终于难堪一夜雨水浸泡,“轰”的一声倒塌了。
对于住了半辈子的房屋,毛学义是有感情的。但在年轻人看来,泥砖房有着诸多不便:不能做厕所,生活起居不方便;屋顶逢雨必漏水;老鼠四处打洞;最大的问题是每到雨季,总是提心吊胆。
其实还有一个问题,毛学义支吾了很久:现在住泥砖房,被人瞧不起。“村里住泥砖房的都是穷人,娶老婆都难”,毛学义说,自己兄弟四个人,有两个哥哥都是倒插门(入赘),“媒人介绍对象,一看家里的房子,门都不愿进。”
毛学义的尴尬,在从化吕田镇联丰村大学生张群(化名)的身上则是另一种体验。
张群几乎很难让身边的同学相信,在他那个辖属省会广州的老家,全村至今仍没有一间红砖房。他那些住在泥砖房里的父老乡亲,直到今天,还不得不在每一场大雨将至时举家外迁。
其实张群不知道,在广东,住在泥砖房里的农户仍有很多,仅从化就有1/6左右的农民住在泥砖房里。
南方日报记者近日走访韶关、梅州、河源等地也都发现了类似的情况。在韶关乳源县一六镇高原村,全村50户人家都住在泥砖房中,全村没有一座红砖房。 除了这些仍承担着居住功能的泥砖(茅草)房,还有相当一部分的泥砖(茅草)房已经无人居住。据核查,截至2007年底全省无人居住的泥砖(茅草)房数量高达118.9万户。
无人居住的泥砖(茅草)房有多种情况:一是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户用空置的泥砖(茅草)房占据原宅基地而另选宅基地建新房,这部分约占40%;二是 举家搬迁,如老区、库区、石灰岩地区移民以及因生产生活环境恶劣等因素举家搬迁到城镇或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投亲靠友重新安家,旧宅空置作为祖业,这部分 约占30%;三是按照农村传统习俗,保留有纪念价值的祖传遗留房屋以及用于操办红白喜事的公用祠堂,这部分约占20%;四是将空置房用于堆放杂物及饲养牲 畜等其他用途,这部分约占10%。
亲手建的房 要了他的命
据民政部门最新统计,在今年8月的极端降雨中,全省倒塌房屋2.62万间,其中全倒户大部分是泥砖房,因灾伤亡的也主要是由于泥砖房坍塌
9月7日,紫金县龙窝镇甘塘村。昏黄的夜灯下,钟桂香老人正在准备一家人的晚饭,17岁的大孙子邓永胜在一边打着下手,他的3个弟弟妹妹在旁边盯着锅里升起的热气,不时吞咽着口水。
这是一间只剩三面墙壁的泥砖房,屋内两张长条桌、两张床,爷孙6人挤住在一起。这是一个典型的老人加留守儿童的组合。邓永胜的叔叔在深圳给人开车,两子一女留在老家,邓永胜则辍学在家。爷爷奶奶一边务农,一边照顾着4个孙子。 一个多月前,邓家还有大大小小6间泥砖房。
8月16日凌晨3时,一阵轰隆隆的闷响过后,其中5间垮塌,仅存的一间杂物房也少了一面墙壁,所有家当几乎全都埋在了废墟里。
相比而言,钟桂香、毛学义都算是幸运的。在他们家房子倒塌的3个多月前,从化市良口镇仙溪村兰芳经济社的唐明章和杨亚力老人便被埋在了倒塌的泥砖房里。
5月15日晚,是69岁的何锦娥老人终身难忘的日子。就在那晚,他的丈夫唐明章被倒塌的泥砖房砸中身亡。尽管事情已经过去了100多天,她仍能清楚地指出丈夫被压埋的位置。
暴雨是从当天晚饭后开始下起来的。何锦娥的家就在河边,看着屋外倾盆大雨,她一直不敢睡觉,当中还走出房门察看了3次并对躺在床上准备睡觉的丈夫说:“今晚一定发大水”。
到晚上9时,河水慢慢浸入屋内。9时45分许,水突然漫了上来。“没一会功夫就涨到胸前了。”何锦娥一边向丈夫大喊逃命,一边快速往外跑,“我身体好,跑得快。”
由于唐明章的腿有点问题,跑不快,早已停电的村庄也漆黑一片,何锦娥隐约听到在后面的丈夫让她回去拿电筒再跑,她回了一句“来不及了”,便再也没有听到丈夫的回音。
凌晨4时,何锦娥再次回到家附近,眼前的一切让她惊呆了—原本五排80多间泥砖房,七倒八歪的塌成了一片废墟。在房子的废墟下面,她找到了丈夫的遗体。 26年前,唐明章亲手建起的泥砖房,终结了他的生命。
同样在当晚,在离兰芳社百米之远的仙溪村新龙社,60多岁的杨亚力也被当晚的洪水夺去了生命。杨亚力育有6个子女,5个在外打工,只有大儿子唐广进住在村里。
去年,唐广进在老旧的泥砖房旁边建起了一栋崭新的楼房,但杨亚力觉得新楼房要用来娶孙媳妇用,不愿搬进去住,仍住在泥砖房中。
出事那天,向来习惯早睡的杨亚力晚饭后就上床睡觉了。21时30分许,唐广进突然听到老屋垮塌的声音,下来一看才发现一楼积水已经没到胸口。当他费力从废墟中找到母亲时,母亲已经没有了气息。
当晚,整个仙溪村有90%以上的泥砖房在洪水中受损,160间泥砖房直接倒塌。 而据民政部门最新统计,在今年8月的极端降雨中,全省倒塌房屋2.62万间,其中全倒户大部分是泥砖房,因灾伤亡的也主要是由于泥砖房坍塌。
梦想住新房 筹钱是道坎
关于农户改造泥砖房意愿的调查结果显示,全省农村农户愿意进行泥砖(茅草)房改造的比例为56.4%
在自然灾害面前,脆弱的泥砖房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一大危害,但不少人只能望房兴叹。
关于农户改造泥砖房的意愿调查的结果显示,全省农村农户愿意进行泥砖(茅草)房改造的比例为56.4%。不愿意改造的主要原因有部分祖传房屋保存较完好,另外有的家庭经济状况较差。
如今,又经过了6年的雨淋水泡,这些老房子更加衰老,农户改造的意愿也更加强烈。
9月13日,雷州市龙门镇王家村,轻轻推开一座泥砖房的门,阴暗的角落里,73岁的冯景玉静静地躺在木板床上,一台老旧的收音机,成了他过日子的最好“伙伴”。
努力了一辈子,一家7口人仍住在泥砖房里,冯景玉很不甘心。“一直盼望盖个楼房,但确实攒不出钱。”两个月前,为防止台风掀翻房子,他特意在屋顶上加盖上一层铁皮,但不小心从3米高的屋顶摔了下来,大腿骨折。
王家村总共有150多户村民,其中居住在泥砖房、茅草房里的仍有59户。 雷州市扶贫办有关工作人员表示,在雷州还住在茅草屋的主要有两类人,第一类是老人。这类人的小孩已建了新房,但他(她)由于各种原因不愿意搬进新房;第二类是无能力改造者,这类人主要包括五保户、低保户、残障人士、家里有大病号等困难家庭。其中,后者又居多数。
水灾后,失去了房子的何锦娥至今还住在村子的临时安置点里,毛学义一家四口则在民政部门发放的救灾帐篷里住了快一个月。“盖一栋80平方米的水泥房,现在毛坯价大概要7万多元,即使申请危房改造补贴,也盖不起来。”毛学义说。 “在梅州五华,按照农村人的习惯,只要赚了钱,第一件事就是要把村里房屋建得漂亮些。”塘湖村委会主任钟宣宗说,现在村子里还住在泥砖房的,都是比较贫穷的,多数是老人、残疾人、病患等负担较重的家庭。
“现在房子倒了,借钱也得把新房建起来。”钟桂香说。但全家最大的经济来源是两亩稻田。
望房兴叹的不仅是冯景玉、毛学义们。在从化吕田镇联丰村新屋社,在村外避雨数日才返回的村民们也说,“做梦都想早点住进新砖房。”
对话
省扶贫办业务处副调研员陈植奎:
泥砖房住户 困难户占半
南方日报:截至目前,全省还有多少农户居住在泥砖房里?
陈植奎:省扶贫办曾于2007年对14个欠发达地级市和恩平市泥砖(茅草)房进行过摸查。经统计,截至2007年底,全省14个地级市和恩平市 有泥砖(茅草)房共344.5万户,占全省农村总户数的34.4%,其中有人居住的泥砖(茅草)房为225.6万户,占65.5%;无人居住的泥砖(茅 草)房为118.9万户,占34.5%。在有
人居住的泥砖(茅草)房中,泥砖房为217.8万户,茅草房为7.8万户,分别占96.5%和3.5%。
现在究竟还有多少人住在泥砖房里?坦率地说,目前省里还没有掌握准确的数据,可能还要再去摸查。但根据之前全省核查的结果以及目前改造计划的进程推算出一个大概的数目,我估计起码还有150万-160万户。
南方日报:这个数字在全省农村民居中占多大比例?
陈植奎:全省农户数有1000余万户,这个在15%左右,目前超过八成农户已住上了新房。
南方日报:这些泥砖房在全省是如何分布的?
陈植奎:根据我们2007年的核查,韶关、梅州、清远、河源、肇庆、云浮6市泥砖房数量较多,其中最多的是韶关,其次是梅州。值得注意的是,全省现存7.8万户茅草房,近八成集中在湛江市。
南方日报:那现在还住在泥砖房的都是什么人呢?
陈植奎:主要有以下三种人:第一是从事农业生产、住在农村的,这部分占三四成。据先前统计,泥砖房住户中,相对收入较低的农户和贫困户、低保户 等就占了50%。第二是家里的几兄弟去外面打工,留下老人孩子在家里。这部分占的比重也比较大,也占到三四成。第三是儿孙都已经在城镇买房购房,但老人不 愿意跟儿子住,独自留在农村里生活。这部分人有改造能力,约占二成。
策论
改造方案应灵活制定
广东泥砖房改造迄今已历时10年,其间50多万农户通过改造惠政告别了泥砖房。但面对150多万户仍住在泥砖房中的农民,毫无疑问,泥砖房改造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也十分紧迫。
与庞大的待改数据相比,真正的困难也许还隐藏在深处。随着改造工作的不断推进,改造所面临的诸如农户改造能力、生活习惯等主客观现实将成为一大掣肘。当政策的阳光已经普照,如何让有需要的人真正能享受到实惠和温暖,无疑是当改造走向攻坚阶段后亟需破解的首要难题。
从我们采访到的情况看,困难人群也正是泥砖房攻坚战的主要症结。他们不是没有建房意愿,而是确实拿不出建房的钱。泥砖房改造一直是以补助的思路来推进,但对于这些人群,他们很难享受这种惠政,而他们恰恰是最需要得到救助的人。
在此次水灾后,乳源县提出来要在三年内全部完成危房改造。韶关市乳源县一六镇镇委书记秦正京表示,要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完成这样的目标,基层只能看菜吃饭。“确实困难的就做一层的砖瓦房,先改善一下。”
在对一六镇高原村整村改造时,也遇到了这样的情况。高原村规划整村推进建起风格统一的楼房群,186平方米的一栋楼房,村民自建至少要16万元 左右,即便当地各级政府有补贴,农户自己还得掏8万元,但少有人家能支付得起。为此,当地采取了折中灵活的支付措施,农户可以跟施工队沟通分批或延缓交 钱,或者去银行贷款。
昨天,一位读者在看完本报首篇泥砖房调查报道后发来建议,农村可通过融资筹资结合来解决建房资金难题。“公务员因有公积金可贷款供房,农民也应该可以用未来的钱建房。”
困难是普遍的,但方法可以多种多样。正如省委书记胡春华所言,解决泥砖房问题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摸清情况、下定决心。显然,解决泥砖房问 题,既要乘势而上,更要因地、因时、因人制宜。只有摸清人群、地域特点,找到症结所在,继而灵活地制定改造方案,才能让每一个鳏寡孤独者圆上自己的安居 梦。
泥砖房改造是灾后复建重要命题
撰写时间:2013-09-25 来源:南方日报(广州) “尤特”刚走,“天兔”迅猛来袭。截至24日17时,强台风“天兔”造成全省倒塌房屋14794间,严重损坏房屋32879间。“天兔”过境之 后,全省迅速投入恢复生产生活工作秩序之中,各类抢险抢修队伍迅速开展救灾复建工作。但是,作为在灾害中保护老百姓生命财产安全的最后一道屏障,农村住房 安全问题再次凸显,尤其泥砖房的改造更显得迫切。
今年以来,罕见暴雨频频袭粤,灾难中全倒户大部分是泥砖房,人员伤亡也有不少是因泥砖房坍塌所致,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重大威胁。 “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民以居为乐,居者有其房”,这是千百年来人类共同的社会理想。居者有其屋,指的不只是城市里的廉租房与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 住房体系,更是广袤农村风雨来袭时村民的安身立命之所,足以遮风避雨的坚固住房。显然,广东农村大量泥砖房的存在与民生保障的主旨有些不符。泥砖房改造工 程,在平时看来可能只是一个扶贫济困的项目,但一旦暴风雨袭来,其对于防灾减灾、保障生命安全的意义格外重要。当下受灾地区致力于灾后复建工作,泥砖房改 造便是其中不能忽视与回避的重要命题。只有从最根本的基础保障做起,从民生工程的基本初衷出发,才能确保下一次的风雨来袭之际,百姓不会再因居所不牢而惶 惶不安。 胡春华书记在此前视察灾情时便强调,要下决心用几年时间解决农村泥砖房问题,改善贫困群众生活条件,提高山区农村防洪抗灾能力。在广东,第一轮 泥砖房改造始于2003年“十项民生工程”之一的农村安居工程。2011年,广东省扶贫“双
到”工作启动,第二轮农村危房改造工程随之开展。根据计 划,2011-2015年,全省目标解决54.15万户的农村泥砖房改造。截至目前,还有30万户左右有待改造。一间泥砖房的改造并不困难,但当危房数量 以数十万计算时,便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广东农村危房改造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全面解决农村住房安全问题,任务还相当艰巨。资金的支持显然必不 可少,尤其是欠发达地区,财政配套压力大,短时间解决泥砖房问题所面临的压力更大。但是,如果不能改变把泥砖房改造仅归结于扶贫济困这单一维度来筹措资金 的做法,将不利于抗灾救灾、灾后复建这一更深层次问题的解决。拓宽资金来源,让各方已有的资源都能汇集到泥砖房改造这个篮子里来,充分利用已有的金融杠 杆,才能保证灾后复建工作顺利推进,才能把工作都做到点子上。其次,应把危房改造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各部门之间应形成合力,提前规划,统一建设,农 业、水利、交通、卫生等部门应加强协调,争取在危房改造时,把贫困地区存在的行路难、饮水难、看病难等问题一并考虑解决,做好供水、卫生院、道路等配套设 施建设,在规划建新房时,应多考虑当地农户的生活习惯。只有清晰认识到泥砖房改造对于扶贫济困以及提高防洪抗灾能力的重要意义,统筹协作,才能为灾后复建 提供源源不尽的动力。
2012年,中央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实施范围,广东全部县(市、区)列入试点范围,要求加快完成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工作,以改善农村困难群众 生活条件,推动农村基本住房安全保障制度建设。对于我省而言,每每在台风肆虐的季节,这样的保障需求便愈发明显。但是,作为保障机制,却不能因台风来袭而 紧张、因台风离去而松懈。从很大程度上说,泥砖房改造关乎我省农村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必须常抓不懈。
我国将实施教育扶贫工程
撰写时间:2013-09-12 来源:人民日报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日前转发的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扶贫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安部、农业部《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的意见》,我国将在《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所确定的连片特困扶贫攻坚地区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到2020年使片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根据《意见》,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加大对教育扶贫工程的投入,省级人民政府加强各项教育经费统筹,经费安排向扶贫开发任务较重的地区倾斜。
为了更好地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将组织大中城市和东部地区学校的专家学者、优秀教师、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和志愿者到片区学校服务。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东部地区人才到片区从教,特别是对片区高校引进人才要予以倾斜支持。
泥砖房问题凸显 改造困境待突破
撰写时间:2013-09-10 来源:南方日报
提要:在此次极端降雨考验中,农村泥砖房的问题越发凸显。根据民政部门统计,全省倒塌房屋2.62万间,其中全倒户大部分是泥砖房,因灾造成人员伤亡的也主要是由于泥砖房坍塌。
在此次极端降雨考验中,农村泥砖房的问题越发凸显。根据民政部门统计,全省倒塌房屋2.62万间,其中全倒户大部分是泥砖房,因灾造成人员伤亡的也主要是由于泥砖房坍塌。
“要下决心用几年时间解决农村泥砖房问题”,省委书记胡春华在视察灾情时强调,“改善贫困群众生活条件,提高山区农村防洪抗灾能力”。省长朱小丹在全省救灾复产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抓紧制定和实施加快泥砖房改造方案。
南方日报记者经过多方探访发现,当前泥砖房改造事关全省八分之一的农户民生问题,资金、建设等方面存在一定困境,亟待创新思路突破解决。
倒塌房屋90%以上是泥砖房
就在刚刚过去的洪灾中,韶关翁源县翁城镇倒塌了5间房屋。尽管让翁城镇镇长朱启养很心痛,但比起以往,他还是稍微舒了一口气。
翁城镇位于韶关南面,地势低洼,极易遭受洪涝灾害。在3年前的“5·6”洪灾中,全镇倒塌房屋729间,全倒户123户。特别是该镇富陂村委会的第六村小组,全倒户数量占到了富陂村委会全倒户总数65户的一半以上,由于村民绝大多数姓曾,洪水一来房子就被浸,该村甚至被人笑称“水浸曾”。
2011年开始,富陂六村获批了省“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农房改造”项目。随着规划为42户的新村建设,村里已彻底告别泥砖房。在今年的“5·6”和“8·17”两次洪灾中,该村再无一间房屋倒塌。又有人笑称“坚强曾”。
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全省因洪水导致的房屋倒塌,有90%以 上的都是泥砖房。像韶关翁源县这样,通过农房改造明显增强了村民抗灾能力、减少损失的例子,广东省内还有很多。据河源市东源县相关负责人透露,在这轮洪涝 灾害中,经过农房改造那些新建的房子,一户都没有倒塌。“在百年一遇的大洪水面前,证明我们农房改造的效果还是很好。”
广东省三防办相关负责人也告诉记者,泥砖房改造可能平时看来只是一个扶贫济困的项目,但其对于防灾减灾的意义也非常重要。广东每年 正面登录的台风不少,又是降雨高发地带,常常由此引发洪涝灾害。一旦灾害来临,房屋这一块是最关键的地方,“这是保护老百姓生命财产安全最后一道屏障。”
这一轮的洪灾中,全省房屋倒塌2.62万间,主要都是泥砖房,泥砖房的改造已处于攻坚阶段,显得犹为迫切。
改造规模受限制,推进工作陷困境
在广东,第一轮泥砖房改造始于2003年“十项民生工程”之一的农村安居工程。在历届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重视下,农房改造工作不断推进提升。
据综合有关县(市)统计资料显示,有人居住的泥砖(茅草、土坯)房数量为约占农村总户数的20%以上——因此,泥砖房问题关系到全省八分之一的农户民生问题。2011年,广东省扶贫“双到”工作启动,第二轮农村危房改造工程随之开展。根据计划2011年-2015年,全省目标解决54.15万户的农村泥砖房改造。截至目前,还有30万户左右有待改造。
小小泥砖房,却是农户生存的一片天,因此解决起来,并非易事。
记者通过多方探访发现,困难主要集中在资金问题。一方面,农房改造省级拨款对农户进行资金支持,要求市县两级要从当地财政给予专项配套,每户不低于5000元,市县两级补助资金可由各有关县(市、区)在确保完成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建设任务的前提下,统筹用于有关村庄公共设施和村容村貌整治建设。但由于需要进行改造的大多是贫困地区,地方财政压力较大,客观上造成部分县市实施进度相对滞后。
为了督促地方,扶贫办将农房改造任务列入市县扶贫的重要考核指标,“每年改造量完不成的话要进行问责。”因此大部分市县经过努力,还是能够统筹出资金,保障任务按时完成。
但这种做法带来一个副作用,鉴于此种压力,个别地方在上报时任务量就往往不敢报多。或者上报的一些都是比较能容易完成任务“有家 底”的农户。对于最贫
困最需要“兜底”保障的农户就有可能被镇村选择性上报,因此导致农房改造的规模和实际质量就受到限制,推进部门工作陷入两难境地。
另一方面,即便拿到2万元的补贴,要农民筹齐剩下70%左右的建房资金也绝非易事。根据目前市价,农房改造毛坯房成本价大约为每平方米800-1000元,按80平方米计算,建起一套房需要6-8万元。省政府在2013年加大扶持力度后,每户拨款1.5万元,大概占建房成本的30%。也就是说,进行农房改造农民需要自己出资5-6万元。
资金汇集有限,只是杯水车薪
于此,资金来源的三个渠道有两个都比较困难,似乎就只能靠省里多投入钱来解决。“省财政每年的预算有限,不可能在这一个项目上无限投入。”但单靠扶贫办的力量,似乎又有些单薄。
记者了解到,扶贫部门尝试过向中央争取相关专项资金,也获得了一些支持。在省里,除了目前财政预算投入的54.15亿元,去年8月,广东省向中央争取到了7亿多的农村危房改造资金。今年省里面加大扶持力度,从两年前省里面的补助1万元提升为1.5万元,其中有一部分就来自于统筹中央拨款。
记者曾在江西省瑞金市采访发现,由于财力有限,当地的危旧土坯房改造一直进展举步维艰。但去年,《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计划出台,作为原中央苏区的瑞金市借此机会通过农业、建设等多个系统向中央争取。瑞金市危旧土坯房改造指标从过去的8869户猛增至3万户。
在韶关市始兴县,开始尝试在泥砖房改造中引入金融扶持资金。始兴县与大众村镇银行一起探索创新信贷产品,该银行率先与马市镇涝洲水村丰山组签订担保合作协议,一次给予该村66万元的授信额度,并与村民之间签订贷款联保协议,提升无抵押贷款的资金额度。
事实上,省一级扶贫部门也考虑过向社会想办法,借助社会资金支持,特别是借助扶贫“双到”帮扶单位帮扶资金,就拿出了一部分来加大特困户比如“低保”“五保”的补助力度以及用于“两不具备户”搬迁。
扶贫部门和有关的驻村帮扶单位就通过发动社会和乡贤,统筹各类资金去帮扶他们,加快他们农房改造的进度。特别是发动社会各界,涌现了一批诸如碧桂园参与帮扶的英德市树山村、广州市黄埔区对口帮扶的丰顺县梅溪村等等农村住房改造的示范点。
但对于广东庞大的泥砖房改造需求来说,这些都只是杯水车薪。
跨部门组合、调动社会力量
泥砖房改造需新思维
?记者手记
广东一直以来也在政策上争取中央支持,事实上,住建、国土等中央部门也有不少的涉及农村住房改造相关配套政策和资金,但一直以来我省农房建设由省扶贫办负责。这导致一方面广东在向上的资金筹措上减少了来源,另一方面,各方已有的资源也不能汇集到泥砖房改造这个篮子里来。
各部门之间联动,形成合力,应该是解决泥砖房改造困境的第一步。放开思路,运用市场机制向社会寻求资源,应该是解决问题的第二步。
过去,扶贫部门通过发动扶贫“双到”帮扶单位驻村扶贫,并借助省扶贫基金会这样的社会机构募集了一部分资金。这样的来源单一,且无 法长效保障。在广东这样一个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省份,完全可以借助农村金融产品、信贷模式探索等更为市场化的手段,帮助我们用更为高效有序的方式凑集、利 用资金。
解决泥砖房改造的资金之困,甚至可以考虑借助城市住房保障体系的思路,除专项资金外,尝试建立一些更为灵活和弹性的补贴形式和手 段,比如,各级政府能否每年筹拨一定量资金,专门成立“农村泥砖房改造专项基金”,参照住房保障基金的方法,更有弹性和农民自主性的收集资金、统筹管理、 最后惠于农民。同时,在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上也更有弹性,不定死任务。
从更深远的角度看,泥砖房改造并不是抵御灾害和解决贫困的权益之计,它是一个长远工程。或许我省可以在农房改造工作上形成跨部门的协调机制,发动社会各界更大支持,探索更多利民惠民的政策。
甚至,大胆设想,它的尝试,可为广东对于中国农村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的投石问路,成为我省“三个定位、两个率先”战略部署下的农村建设“点睛”之笔。
农村泥砖房整治已箭在弦上
撰写时间:2013-09-24 来源:南方报网—南方日报
紫金一户农家花了十几万元装修的泥砖房,一场洪水轻易将其泡垮了。
水灾半个月后,紫金一户村民家的泥砖房墙壁突然倒塌,好在没伤到人。
编者按
“尤特”刚走,“天兔”接着来袭。据省民政厅报告,截至9月23日8时,强台风“天兔”造成全省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7100余间。泥砖房的安全问题再次凸显。 今年以来,罕见暴雨频频袭粤,洪灾中全倒户大部分是泥砖房,人员伤亡也有不少是因泥砖房坍塌所致。
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胡春华强调,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摸清情况,下决心用几年时间解决农村泥砖房问题,改善贫困群众生活条件,提高山区农村防洪抗灾能力。
全面整治农村泥砖房,已提上省委、省政府议事日程。经过十多年的改造,我省目前泥砖房的真实情况如何?都是哪些人住在泥砖房里?泥砖房为啥难拆掉?泥砖房改造又面临哪些困难和阻力?
为让全社会都来关心关注泥砖房,为全面整治泥砖房建言献策,推动全省农村泥砖房改造,南方日报和南方农村报记者兵分数路,深入粤东、西、北及珠三角的村庄,近距离调查了解,推出《广东农村泥砖房调查》,今天推出首篇,敬请关注。 70岁老人唐明章,倒在坍塌的泥砖房下。
几十年来,洪水曾经多次侵袭,这些泥砖房都一一挺过。但它们与这位老人一样,没有熬过今年5月15日的大水。
这夜,大水冲垮的泥砖房,还将同村另一位老人杨亚力埋了。
悲剧发生在从化良口镇仙溪村兰芳经济社。距离广州市区不远的从化,至今还有约1/6农民居住在潮湿、危险的泥砖房中。
珠三角尚且如此,粤东西北的情形更让人担忧。每次狂风暴雨,泥砖房住户都在战战兢兢中度过,但房倒人亡的悲剧还是时有发生。
农村泥砖房整治,已经箭在弦上。
比例小 数量大
目前农村有150万-160万户有人居住的泥砖房,在农村总户数中不会超过20%。但因绝对数量较大,平均以一户5间便有900万间,在分布上也有局部集中的特点 解决泥砖房问题,一直牵动省委、省政府的心。那么,目前广东农村还有多少泥砖房?
省扶贫办曾于2007年对14个欠发达地级市和恩平市泥砖(茅草)房进行过摸查。经初步统计,当时有泥砖房(茅草房)344.5万户,其中有人居住的为225.6万户。
其实早在2003年8月,省委、省政府即发出《关于实施〈十项民心工程〉的通知》,首项即为农村安居工程建设:从2004年起至2010年,分 期分批对全省农村15万户危房进行改造。而到2007年底,全省14个地级市86个县(市、区)(含恩平市)完成农村危房改造任务15.038万户,受惠 农民72.2万人。
从2011年开始,扶贫“双到”工作启动,省扶贫办牵头进行第二轮农村危房改造。截至今年8月,消灭了29.3万户泥砖房。再算上近些年来,各 地政府、农户自身以及其他途径的改造,“目前约有150万-160万户有人居住的泥砖房。”省扶贫办业务处副调研员陈植奎估计。
省市等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让农村泥砖房比例不断下降,在农村总户数中不会超过20%。例如,五华龙村镇塘湖村委会主任钟宣宗介绍,全村共600余户人中,只有90多户是泥砖房,比例为15%。
不过,比例虽然小,但因绝对数量比较大。平均以一户5间计算,160万户便是900万间,并且泥砖房分布出现局部集中的特点。
从化的案例可以说明这一点。9月4日,从化市泥砖房改造办公室副主任梁耀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从化全市有1.4万多户泥砖房,良口、吕田、鳌头三镇是最为集中的地区。
据吕田镇国土所长刘巨辉介绍,吕田全镇约有9000户农民,只有三成左右住楼房,六七成都是泥砖房。从化良口镇仙溪村主任唐海平说,该村有人居 住的泥砖房数量占到全村房屋总量的2/3强。记者在距离吕田镇区周边的水埔村、联丰村等地看到,零星的楼房点缀在大片的泥砖房中,不少村庄更是纯泥砖房。
而在雷州市东里镇沙节村,不少村民依然居住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搭起的茅草房中。沙节村党支部副书记陈有见告诉记者,全村有500多户人家、2758人,目前仍有80多户茅草房亟待改造。
据雷州市扶贫办统计,2011年雷州市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为19534户,其中大部分困难户依然居住在茅草房中。近年来,经过艰苦改造,雷州市目前仍有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8444户。
规划差 隐患大
一怕水,二怕火。而偏偏广东就是雨水台风较多,这让泥砖房每次都饱受风吹雨打考验。老人也常常说起曾经“一把火烧了一片屋”的悲壮场景
泥砖房大多有一定历史。省扶贫办在2007年的统计显示,房龄在20年以上的泥砖房占了将近七成,而且布局基本没有规划。“分田到户后,农民认为土地就是自己的,在里面乱建。”陈植奎说。
陈旧的泥砖房,农具堆放在家门口,狭窄的泥土村道上散落着生活垃圾„„这是部分农村常见的景象。尤其是在偏远山区,泥砖房坐落分散。
乳源县一六镇高元村的泥砖房建设便是一例。走进高元村,一排排泥砖房展现在眼前,前几排的大多空置,有些已经坍塌。村民后来新建的泥砖房便向村后推移。 即便是现在,新建房屋有规划的也很少。南雄市住建局副局长黄长江说,南雄市有200多个行政村,2446个自然村。截至目前,自然村有规划的207个,仅占8.16%,规划普及率非常低。
泥砖房有种种不便和隐患。五华龙村镇村民毛学义列出一些:泥砖房里不能设置卫生间;屋顶逢雨必漏水;老鼠四处打洞;每到雨季安全就是大问题„„
努力了一辈子,一家7口人仍住在茅草房,雷州市龙门镇王家村73岁的冯景玉有点不甘心。“什么都没有,住在这里不方便,台风来时很担心。”
在冯老这一代人的记忆里,除了冬暖夏凉外,茅草房更多是潜在的危险。“最怕台风刮,掀翻屋顶不说,还会房屋倒塌。”而偏偏广东就是雨水台风较多,这使得泥砖房在每次风吹雨打中都饱受考验。
“现在,泥砖房很多用来堆放柴火,火灾隐患也大。”陈植奎说,“一怕水,二怕火。”雷州老人也常常说起“一把火烧了一片屋”的悲壮场景。
在英德市大湾镇,据不完全统计,在今年8月中旬的水灾中共倒塌农房2200多间,基本上均为泥砖房,其中全倒户达98户,近万名村民的居住情况受到影响。 在今年“5·15”水灾时,从化仙溪村委会有90%以上的泥砖房在当晚的洪水中受损,160间泥砖房直接倒塌,641间泥砖房被洪水浸泡,老人唐明章和杨亚力也因此丢了命。
在河源市紫金县,今年“8·16”水灾全倒户有1119户,大部分也是泥砖房。 根据民政部门统计,在8月极端降雨考验中,全省倒塌房屋2.62万间,其中全倒户大部分是泥砖房,因灾造成人员伤亡的也主要是由于泥砖房坍塌。
住户穷 改造难
泥砖房住户中相对收入较低的农户和贫困户、低保户等占了50%。以建80平方米楼房花费8万元计算,省里补贴1.5万元、市县配套0.5万元,剩下的6万元对相当多农户来说也非易事
泥砖房有过曾经的辉煌。五华龙村镇里,村民毛学义81岁的母亲说起当年建房的情景,“30年前能建起那么漂亮的泥砖房,在村里是很自豪的。”
老人家介绍,当时建房要先去山上砍木材作为建房材料。再去田地里挖土,用牛或人工把泥和水后踩均匀,再将泥放进方形木槽成型,然后在太阳下晒干。待泥砖晒干成型后,就能砌墙建房了。
时至今日,老人家还记得,新房建成后,很多亲朋好友都会来家里坐坐,带点糕点糖果,以示庆祝。
时过境迁。如今谁还住泥砖房,就会被人看低。“村里住泥砖房的都是穷人,娶老婆都难。”毛学义告诉记者,自己兄弟4人,两个哥哥“倒插门”,“媒人介绍对象,一看家里的房子,门都不愿进了。”
记者走访也发现,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大部分有一定经济基础的村民,积极响应泥砖房改造政策,而不少贫困家庭,只能对政策望而兴叹。
雷州市农业局副局长、扶贫办主任李王告诉记者,目前雷州仍有8000多户茅草房有待改造,其中约有40%的家庭没有改造能力,大部分是单亲家庭、五保户、残疾人、大病致贫等家庭。
“以建80平方米楼房花费8万元计算,省里补贴1.5万元、市县配套0.5万元,剩下6万元要自己出。”陈植奎说,这对相当多农户来说并非易事。
省扶贫办副调研员陈植奎也提出,泥砖房住户中,相对收入较低的农户和贫困户、低保户等就占了50%。对此,省委、省政府推出村安居工程建设时,就把贫困户、低收入家庭等困难家庭,率先列为改造对象。
相对于改造来说,更为棘手的是群众的观念问题。紫金苏区镇小北村温远强家的泥砖房在8月的洪水中倒塌了一部分,但他坚决不拆。他说,叔叔一家在家乡就只剩祖屋这点念想,逢年过节都会回来看看,要是连祖屋都没了,就像没了根,这不好。
投入大 考财力
据估算,若以省财政每户补贴2万元计算,全面消灭有人居住的农村泥砖房,需要300亿元左右的资金,“第二轮扶贫50多亿元投入,财政已经感觉很吃力。” “不彻底消灭泥砖房,说不过去。”陈植奎从事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十余年,对此深有感悟。他认为,广东经济总量排名全国第一,但还有那么多农民居住在破烂不堪的屋子里,让人无法接受。
话虽如此,若真要彻底消灭泥砖房,却不容易。
最关键的问题在于资金。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下,各级党政部门千方百计,不断加大财政投入,调动社会资金,提高补助标准。如省财政曾采取预拨等方式,不断提 高财政拨付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从过去一年拨3000万元,至目前年拨付款达到10亿元。其中,2005年拨付1.4亿元,2006年拨付1.54亿 元,2007年拨付1.925亿元。2011-2015年,全省财政直接专项投入将达81.23亿元,其中省级财政54.15亿元,市县财政27.08亿 元。
3000元、5000元、15000元„„同时农户获得的补助标准也在不断提高。尤其是2012年以来,广东明确提出要在五年内完成54.15万户低收入住房困难户的住房改建和30万“两不具备”群众的搬迁安置任务,省各级财政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户至少1.5万元。
但即便如此,在数量庞大的泥砖房面前,有限的财力依然难以在短时间内彻底解决泥砖房的问题。
陈植奎估算,若以省财政每户补贴2万元计算,全面消灭有人居住的农村泥砖房,需要300亿左右的资金,这将极大地考验财政压力,“第二轮扶贫50多亿元投入,财政已经感觉很吃力。”
记者在调查中也发现,各地财政配套资金均存在压力。“泥砖房改造每户省里补助1万元,地方财政配套5000元,其中,湛江市财政配套2500元 每户,雷州市财政每户配套2500元。”雷州市农业局局长、扶贫办主任李王告诉记者,因此,雷州市的财政压力非常大,2012年仅仅配套了80多万元, “如果去年泥砖房改造全部配套,需要930多万元。”
陈植奎建议,能否将改造时间拉长一点,比如说五年或者十年,这样分摊到每一年的资金就不会太多。此外,可以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力量,“政府出一部分,社会捐助一部分,农民自己出一部分。”
此前,改造泥砖房的有几路人马—省扶贫办是主力,此外国有林场、农场也对管辖范围的泥砖房进行了改造;地方政府也对水库移民等群体的泥砖房进行 了整治。“建议成立改造泥砖房办公室,设在省扶贫办也好,别的单位也好,进行综合协调,将这几股力量拧成绳,才能毕其功于一役。”
陈植奎认为,未来若要高水平拆旧建新,就涉及规划、国土、农业等部门,一定要成立协调机构,才能更快地告别泥砖房,让全省农户住上舒心的楼房。 策论
凝聚合力 打好攻坚战
农村泥砖房的改造一直备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经过全省干群十几年的艰苦努力,一大批危及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危房被消灭,农村泥砖房比例不断降低。 然而,严峻的事实也摆在公众面前,由于广东地域分布广,村庄散落分布,现存泥砖房的数量依然较大,每当风来雨来,泥砖房倒塌,破财伤人的事件时有发生。全面解决泥砖房问题已经刻不容缓,消灭泥砖房进入攻坚阶段。
解决泥砖房问题,需要发挥十多年来探索的经验,也有充分把握时下的现实。经过十多年改造,已经拥有一定经济基础的群众,积极响应政策,改建房 屋。如今,恰恰是那些较穷苦的单亲、残疾人等家庭,因为无法筹集资金,而无法享受到好政策。如何引导这部分人群发展生产,脱贫致富,具备解决泥砖房的能 力,是必须攻坚的课题。
当然,也应该看到,新楼房建好后,并非所有群众都离开了泥砖房。受传统观念和民间风俗等影响,不少群众,尤其是跟泥砖房一起成长的那代老人,依然留守祖屋。因此,如何疏导群众离开泥砖房,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也是群众工作的一场考验。
全面整治泥砖房,有土地的掣肘,也有指标的限制,而最大的难点在于资金,尤其是欠发达地区,财政配套压力大,短时间解决泥砖房问题所面临的压力更大。不过,透过农房建设的管理机制,可以发现泥砖房的管理还有提升的空间。
事实上,农房建设涉及规划、住建、国土等部门,但广东农房建设主要由扶贫办负责,尽管各级扶贫办通过扶贫开发“双到”、扶贫济困日等活动,充分 调动社会资源,解决泥砖房改建的资金难题。但不可否认,这种资金筹措渠道依然比较单一,甚至在与各部门协调建房问题时,都存在难题。因此,如何建立科学的 协调机制,形成合力,充分将政府资源、民间资源和市场资源调动起来,参与到泥砖房的改造,十分关键。
政策好,落实好才好。广大泥砖房住户作为政策的落实对象,在充分反映诉求的同时,更应趁着良好机遇,发挥泥砖房改造的主体作用,积极发展生产,勤劳致富,改变传统观念,不等不靠,更不能有依赖的思想。
唯有干群凝聚形成合力,才能打好泥砖房改造这场攻坚战。
改造之困:最缺资金和用地指标
撰写时间:2013-09-27 来源:南方日报
部分农户无力自筹资金,各级财政压力很大,种种现实难题亟待破解
据介绍,至今仍有不少农民一家人住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的茅草房内。如今
改建新房,孩子又分家立业,用地量自然大增。
雷州市东里镇土头村,村民陈妃强家的茅草房被台风刮倒。
从2003年起,广东启动农房改造。10多年来,虽然很多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每逢水灾等自然灾害,各地泥砖房倒塌的现状依然刺痛公众的神经。 泥砖房为何改不掉?甚至感觉越改越多?
部分群众拿不出钱改造,指标分配不足,各级财政压力大,土地指标紧张„„南方日报记者调查发现,压在泥砖房改造身上的各种现实困境亟待破解。 无力享受的
补贴政策
“泥砖房改造遇到的问题,第一就是农民的贫困问题。”广东省扶贫办副调研员陈植奎认为,如果不贫困,群众早就改造了泥砖房,因此,如何解决贫困,如何提高补助力度,是攻坚泥砖房改造必须克服的难题。
如果不是台风“尤特”让自家成了全倒户,59岁的陈妃强尚不知何时才能远离茅草房。9月11日下午,雷州市东里镇土头村西坡仔村小组,看着重盖的红砖房,陈妃强此前的凝重终于有所消散。
“台风来时,后面的泥墙突然倒塌了,我马上拉老人出来,家人也马上撤离,刚跑出大门,房子就倒了„„”他用一口带着浓重雷州口音的普通话,心有余悸地向记者描述台风吹倒茅草房的情形。
已无容身之地的陈妃强,迫不得已要建房。但家中积蓄只有1万元,就算陈妃强四处借钱,还是不够。“简单建个房子,光人工费就差不多2万,全部下来起码要8万元。”无奈之余,当地政府人员给他带来喜讯——全倒户可以获得较高补贴。 陈妃强是不幸的,但却又是幸运的。不少群众谈起泥砖房改造,赞许政策之余,仍显无奈。
东里镇沙节村委会九斗村小组近海,留守村庄的村民趁海水退潮时,靠捡贝壳挣点钱。“每次可以挣几十元,月收入约1000元左右。”和妻子留在村里照顾小孩的年轻人郑小葵告诉记者,他们一家住在上世纪60年代盖的茅草房,“弟弟在外打工,回来没地方住,都不敢带女朋友回家。”
“家人年年讨论建房,可是没用,拿不出钱啊。”郑小葵说,2004年父母养虾亏了,还欠了钱,如今他们都在外打工,“要过日子,更要还债。”
不少泥砖房家庭,父母均希望通过孩子外出打工挣钱改造房屋。但不少孩子月收入在3000元左右,自己还要成家,根本攒不够钱。
尽管广东在农房改造政策中,突出将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优先纳入改造范畴,但在实际执行中,这部分人自家却拿不出足够资金。而基层为了完成改造任务,往往上报有能力改造的农户。
“五保户有10多户,老人有10多户,想建房却建不起房的有50多户。”沙节村委会副书记陈有见说。
东里镇委副书记陈乃学说,像郑小葵一样的困难户,全镇约有100户,“给了指标也无法改造,拿不出5万元压根不敢动工。”尽管有些困难户也在发展生产,但与不断上涨的成本相比,简直杯水车薪。
梅州市五华县扶贫开发局副局长吉瑞旖算了一笔账:各种建筑材料和报批费用都在涨,特别是人工费,技术工从每天50元涨到100多元,而杂工也从每天30元涨到70元,建一座80平方米的住房,需要8万元左右。
雷州市农业局副局长、扶贫办主任李王告诉记者,目前,雷州仍有8000多户茅草房有待改造,其中,大约有40%的家庭没有改造能力,大部分是单亲家庭、五保户、残疾人、大病致贫等家庭。
不够分配的
补贴指标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在实际改造过程中,需要改造的房屋数目往往大于计划指标。有的原本是一户低收入家庭,但孩子分家后就变成了多户,却都符合审批标准。政策落实到真正需要的群众身上,扶贫办仍需不断完善监督和审批程序。
“你们是不是来验收(茅草屋改造工程)的?”9月11日,记者刚到雷州市东里镇沙节村委会,便有村民走上前来询问。
村民们告诉记者,他们是在去年或今年将自己的茅草屋改造成平房的,但由于政府每年分配到村里的泥砖房改造指标有限,不少急于改建的村民只能先借钱建房,再等待指标,等政府验收后,再领取补助。“我们盼望着政府早点来验收,以便领取补贴来还债。”
今年5月,已经有一定积蓄的村民李京,决定对茅草房进行改造,建一栋2层楼房。如今,房子即将完工,高兴之余,他感觉有点压力,因为家里向亲戚朋友借了近6万元,而泥砖房改造的补助指标比较紧张,村里一直无法定下来。“如果能有(茅草屋改造)指标,也可为我减轻债务压力。”李京的妻子说。
在沙节村,与李京家相似的村民还有不少。“今年只有14个指标,但茅草房改造的有30多户。”陈有见说,每当分配指标时,村干部也感到困扰。
陈乃学无奈地说,虽然村民有意愿改造,但指标有限,政府又不可能让他等到有指标才改造,因此只能鼓励他们先改好,等有了指标再调给他们。
据陈乃学透露,泥砖房改建指标分配到2015年,但每年的指标都比较少,大约是200户,“我们镇大约有1万户,以前有泥砖房住户约5000户,现在差不多还有1000户泥砖房没办法解决。”
茅草房一直在改造,为何一直难以彻底解决?甚至每隔一段时间,政府所报的茅草房数量也在浮动?对此,李王告诉记者,2010年前,雷州主要将改建的重点放在贫困户上,“贫困户以外的茅草房,我们就没有统计。”李王说,如一个村有100座茅草房,其中有60个不是贫困户,政府就没有把他们纳入改造指标范围。此后,广东调整贫困标准,列入改造范围的茅草房数量也在增加。
李王坦言,每年的指标由雷州向上级汇报,“如一个村有100户需要改造,不可能报100户,最终只能上报四成左右。”李王说,有些茅草房住户上报了,但村民拿不出钱改建,因此,指标可以先调整给有钱建房的村民。为了利用好有限的指标,他们在调研时,会考虑茅草房住户是否有改建能力。
而在河源紫金,从2010年起,每个村的低收入家庭都被录入统计库,扶贫办根据村民的实际情况,错开安排改建指标,如今年没有经济条件改造的,可安排到明年或后年进行。
“压力山大”的
各级财政
陈植奎建议,在目前的财力范围内,能否将改造时间拉长一点,比如五年或者十年,如此分摊到每一年的资金就不会太多。此外,可以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力量,“政府出一部分,社会捐助一部分,农民自己出一部分。”
事实上,无论是泥砖房住户的贫困难题,还是政府遇到的指标分配之困,都共同折射出制约泥砖房改建最关键的问题——资金!
2011年,为了减轻农户的负担,广东专门出台了《关于推进我省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建设工作的意见》,规定省财政按每户1万元的标准安排补助资金,扶持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建设或改造住房。同时要求市县两级财政合计按每户不低于5000元的标准安排地方专项补助资金。
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各地均反馈地方财政配套困难,配套资金筹集难。“湛江市财政配套2500元/户,雷州市财政每户配套2500元。”李王告诉记者,雷州市的财政压力非常大,2012年,仅仅配套了80多万元,“如果去年泥砖房改造全部配套,需要930多万元。”李王坦言,雷州难以按照省里的要求配套齐。
而在梅州,市财政安排给每户的补贴是1000元,剩下4000元则需要由县财政来配套。但丰顺县和五华县均坦言,配套资金难以按要求到位。
甚至,对于县一级主管部门来说,用于泥砖房改造的工作经费也是一笔不小的负担。丰顺县扶贫开发局局长郭春山说,平均一年用于统计、调查以及录入泥砖房档案的工作经费就要约60万元左右。
五华县扶贫开发局曾建议,取消山区市、县配套资金。“山区市、县财政都比较困难,每户改造对象配套5000元,筹集资金难度大,压力大。”
不少地方希望通过省财政来解决问题,但问题在于,省财政的压力依然不小。 实际上,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下,各级部门不断加大力度,调动社会资金,提高补助标准。如省财政曾采取预拨等方式,不断提高财政拨付农村危
房改造补助资金,从过去一年拨3000万元,至目前年拨付款达到10亿元。每户改造户获得的各级财政补助标准也从过去的3000元逐渐提高到现在的15000元。 2011年,广东明确提出要在5年内完成54.15万户低收入住房困难户的住房改建和30万“两不具备”群众的搬迁安置任务。据此估算,2011-2015年,省财政直接专项投入将达54.15亿元,市县财政27.08亿元。
但即便如此,在数量庞大的泥砖房面前,有限的财力依然是杯水车薪。
陈植奎认为,第二轮扶贫50多亿元投入,财政已感觉很吃力。若以省财政每户补贴2万元的标准计算,全面消灭有人居住的农村泥砖房,需要300亿元左右的资金,这将极大地考验全省各级财政。
极其吃紧的
用地指标
“对于异地改建的,能否先建,房子建好后,再将原来的房子或村庄推掉,转变为农用地,两个地方置换?”李王表示,该如何克服泥砖房用地难题,也需要国土部门一起协调研究,寻找解决方法。
9月13日,雷州市龙门镇王家村,轻轻推开一座茅草房的门,在阴暗的角落里,73岁的冯景玉静静地躺在木板床上。
两个月前,为了抵御台风,冯景玉特别给屋顶盖上铁皮,但却突发意外,他不小心从约3米高的屋顶摔下,大腿骨头不幸摔断。“可能要终身残废了。”他伤心地说。
在王家村委会王家村小组,类似的茅草房并不少。村小组组长冯明韩告诉记者,该村总共有150多户村民,其中居住在茅草房的仍有59户。为此,在政府的协调和规划下,该村曾计划整村搬迁,地点选在距离原村庄不到1公里的大内坑湾,占地面积60亩。2010年,整村搬迁项目开始启动,该村从出租林地的收入中挤出26万元平整土地。
但花了重金整平的土地,至今却仍荒芜。8月13日下午,站在荒草萋萋的平地上,冯明韩和同村的几位村民一脸忧伤,“我们还是贫困村,早知道当时就不出那么多钱搞了。”
整村搬迁梦为何破碎?不管村民还是政府,均提到了泥砖房改造的一个掣肘——土地!
“整村搬迁改造的选址使用的是林地,国土部门称很难转为建设用地,不能审批。”冯明韩向记者透露,针对该村茅草房改造遇到的困难,各级政府部门都高度重视,省有关领导还专门到现场调研开会,但均没能解决土地的难题。
龙门镇常务副镇长黄明说:“拿不到指标,土地性质就改变不了。”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为了解决泥砖房改造的用地难题,扶贫部门和国土部门曾联合发文,要求优先安排用地指标给泥砖房改造的农户。尽管各级政府部门均不断调整用地指标,但由于泥砖房改造的数量多,用地指标依然吃紧。
“多少都有遇到土地的问题。”李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雷州是欠发达地区,每年分下来的建设用地指标吃紧。
五华县扶贫开发局副局长吉瑞旖则提出,泥砖房改造还面临农村宅基地分配的难题。因为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泥砖房在农村非常普遍,住的是一家人甚至一个家族。随着人口增多,孩子成家立业,建房用地量大增。
“兄弟分家立户,土地何来,这些虽是细节性问题,但也是普遍性难题。”吉瑞旖说,如今农村土地宅基地审批越来越严格,面临僧多粥少的局面,使得改造泥砖房困难重重。“推旧建新”在农村推广很难。
尤其是遇到整村迁建时,土地问题更为集中。以今年“5·15”水灾中遭受重创的广州市从化良口镇仙溪村为例,该村在灾后便被广州市列入全面改造范畴,从化市政府曾先后组织规划、国土、建设等多个部门数次调研、征询村民意见后形成规划方案。然而,原定9月全面动工,至今却未见任何进展。该村村主任唐海平告诉记者,除了方案需要重新调整外,仙溪村改造目前最大的障碍就是宅基地调整问题。 “现在定的标准是人均20平方米,以前宅基地少的家庭当然高兴,但宅基地多的家庭就不愿意了。”唐海平说,宅基地协调不好,改造就动不起来。
记者了解到,由于协调难等问题,从化全市今年安排集中改造的只有15个点380户,仅占今年改造总任务的11%。
陈植奎坦言,泥砖房改造工程,当遇到国土部门宅基地、建设部门的规划等问题时,扶贫部门在协调上也存在难度。
资金来源需多元化
各部门应形成合力
■策论
改造一户泥砖房不难,但当改造任务放大到百余万户时,工程就变得巨大而复杂。全面解决泥砖房问题,广东的任务还相当艰巨,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 泥砖房改造涉及千家万户,每户都可能有特殊性,改造所面临的具体困难也不同。不过,在细致分析困难的同时,也应系统地分析这些难题,理清系列难题的症结所在,完善泥砖房改造的机制,有针对性地解决关键性问题。
记者在走访期间发现,无论是泥砖房住户还是政府部门,都会提到各种困难。其实,有很多困难都 是因为“缺钱”而暴露出来。资金的支持必不可少,但资金的来源不能只依赖财政杠杆。完善泥砖房改造的融资机制,需要发挥扶贫济困的力量,更要建立渠道让各 方相关资金都可以流入泥砖房改造工程之中。
泥砖房的改造不是单一的工程,与各方面的政策相互交叉,涉及的管理部门多,需要沟通的事项错 综复杂。因此,与泥砖房改造相关的政策也应系统、有机地梳理结合,让政策释放力量。应建立各管理部门沟通合作机制,让规划、国土、农业、水利、交通、卫生 等部门形成合力,泥砖房改造的系列问题才可能高效解决。 执 笔:南方日报记者 汤凯锋
南方农村报记者 黄进
采写记者:刘 进 张学斌
李秀婷 汤凯锋 陈晨
实习生 梁锡山 曹菲
摄 影:汤凯锋
总策划:张东明
总指挥:胡 键
策划统筹:梅志清 陈 永
胡念飞 刘小骅
泥砖房住户做梦都想住进新砖房
撰写时间:2013-09-25 来源:南方日报(广州)
在5月洪灾中,广州从化仙溪村泥砖房倒塌160间。时隔100多天后,何锦娥仍能清楚地指出丈夫被压埋的位置。 走进世界过山瑶发源地的乳源县必背镇,崇山峻岭间,不时可见零星散落的瑶族村寨。趟过杨溪河,登上数百级阶梯,眼前便是甲田一村。一排白墙黑瓦的泥砖房中,瑶族大叔盘兴定就住在那里。
一个多月前的“8·16”水灾,洪水在盘家老屋上留下的“创伤”仍清晰可见。“那天的雨下得真大,房子后面两处滑坡,一处墙角被冲坏了,鸡鸭也被冲走了。”回忆这些,盘兴定仍心有余悸。
泥砖房是必背过山瑶的传统民居,“上百年来,瑶民都住着这样的房子。”其实,不仅在瑶寨,在粤东西北乃至广州,泥砖房的身影仍随处可寻。
到底还有多少人住着泥砖房?到底是什么人还住在泥砖房中?省扶贫办估计,全省至今依然在泥砖房中居住的农户有150余万户,约占全省1000余 万农户的15%。记者调查发现,至今仍住在泥砖房的主要有这样两类人:第一类是老人,他们或是孩子已建新房,但他(她)不愿意搬进新房,或是孩子外出打工 自己在家留守;第
二类是无能力改造者,主要包括五保户、低保户、残障人士、家里有重病号的困难家庭。
执笔:南方日报记者 刘进 李秀婷 南方农村报记者 王伟正 叶香玲
采写记者:刘进 张学斌 李秀婷 汤凯锋 陈晨 实习生:邱佳玲 杨燕芳 何瑶瑶 住在泥砖房 娶老婆都难
韶关乳源县一六镇高原村,全村50户人家都住在泥砖房中,没有一座红砖房。除了仍在有人住的,截至2007年底,全省无人居住泥砖房数量也高达118.9万户 8月16日,台风“尤特”袭来。24小时内,梅州五华县龙村镇降水量达283毫米。
暴雨之初,在泥砖房里住了30多年的塘湖村村民毛学义像往常一样,先爬上二楼隔层把存放的粮食盖了个严严实实,又指挥着家人拿脸盆、水桶去接屋顶漏下的雨水。
等完成既定防雨步骤后,看着8岁的大女儿和3岁的小女儿在屋里嬉闹,毛学义心里一阵莫名焦躁:这雨都下了一个小时了,该停了,再不停„„毛学义摇了摇头,不愿再往下想。
其实,他也不敢想。他知道,泥砖房最怕什么。就像自然界里动物有天敌一样,泥砖房最大的天敌就是雨水。
可是,不愿想、不敢想的情形最终还是发生了。
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毛家老屋,经历了30多年的风吹雨打后,终于难堪一夜雨水浸泡,“轰”的一声倒塌了。
对于住了半辈子的房屋,毛学义是有感情的。但在年轻人看来,泥砖房有着诸多不便:不能做厕所,生活起居不方便;屋顶逢雨必漏水;老鼠四处打洞;最大的问题是每到雨季,总是提心吊胆。
其实还有一个问题,毛学义支吾了很久:现在住泥砖房,被人瞧不起。“村里住泥砖房的都是穷人,娶老婆都难”,毛学义说,自己兄弟四个人,有两个哥哥都是倒插门(入赘),“媒人介绍对象,一看家里的房子,门都不愿进。”
毛学义的尴尬,在从化吕田镇联丰村大学生张群(化名)的身上则是另一种体验。
张群几乎很难让身边的同学相信,在他那个辖属省会广州的老家,全村至今仍没有一间红砖房。他那些住在泥砖房里的父老乡亲,直到今天,还不得不在每一场大雨将至时举家外迁。
其实张群不知道,在广东,住在泥砖房里的农户仍有很多,仅从化就有1/6左右的农民住在泥砖房里。
南方日报记者近日走访韶关、梅州、河源等地也都发现了类似的情况。在韶关乳源县一六镇高原村,全村50户人家都住在泥砖房中,全村没有一座红砖房。 除了这些仍承担着居住功能的泥砖(茅草)房,还有相当一部分的泥砖(茅草)房已经无人居住。据核查,截至2007年底全省无人居住的泥砖(茅草)房数量高达118.9万户。
无人居住的泥砖(茅草)房有多种情况:一是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户用空置的泥砖(茅草)房占据原宅基地而另选宅基地建新房,这部分约占40%;二是 举家搬迁,如老区、库区、石灰岩地区移民以及因生产生活环境恶劣等因素举家搬迁到城镇或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投亲靠友重新安家,旧宅空置作为祖业,这部分 约占30%;三是按照农村传统习俗,保留有纪念价值的祖传遗留房屋以及用于操办红白喜事的公用祠堂,这部分约占20%;四是将空置房用于堆放杂物及饲养牲 畜等其他用途,这部分约占10%。
亲手建的房 要了他的命
据民政部门最新统计,在今年8月的极端降雨中,全省倒塌房屋2.62万间,其中全倒户大部分是泥砖房,因灾伤亡的也主要是由于泥砖房坍塌
9月7日,紫金县龙窝镇甘塘村。昏黄的夜灯下,钟桂香老人正在准备一家人的晚饭,17岁的大孙子邓永胜在一边打着下手,他的3个弟弟妹妹在旁边盯着锅里升起的热气,不时吞咽着口水。
这是一间只剩三面墙壁的泥砖房,屋内两张长条桌、两张床,爷孙6人挤住在一起。这是一个典型的老人加留守儿童的组合。邓永胜的叔叔在深圳给人开车,两子一女留在老家,邓永胜则辍学在家。爷爷奶奶一边务农,一边照顾着4个孙子。 一个多月前,邓家还有大大小小6间泥砖房。
8月16日凌晨3时,一阵轰隆隆的闷响过后,其中5间垮塌,仅存的一间杂物房也少了一面墙壁,所有家当几乎全都埋在了废墟里。
相比而言,钟桂香、毛学义都算是幸运的。在他们家房子倒塌的3个多月前,从化市良口镇仙溪村兰芳经济社的唐明章和杨亚力老人便被埋在了倒塌的泥砖房里。
5月15日晚,是69岁的何锦娥老人终身难忘的日子。就在那晚,他的丈夫唐明章被倒塌的泥砖房砸中身亡。尽管事情已经过去了100多天,她仍能清楚地指出丈夫被压埋的位置。
暴雨是从当天晚饭后开始下起来的。何锦娥的家就在河边,看着屋外倾盆大雨,她一直不敢睡觉,当中还走出房门察看了3次并对躺在床上准备睡觉的丈夫说:“今晚一定发大水”。
到晚上9时,河水慢慢浸入屋内。9时45分许,水突然漫了上来。“没一会功夫就涨到胸前了。”何锦娥一边向丈夫大喊逃命,一边快速往外跑,“我身体好,跑得快。”
由于唐明章的腿有点问题,跑不快,早已停电的村庄也漆黑一片,何锦娥隐约听到在后面的丈夫让她回去拿电筒再跑,她回了一句“来不及了”,便再也没有听到丈夫的回音。
凌晨4时,何锦娥再次回到家附近,眼前的一切让她惊呆了—原本五排80多间泥砖房,七倒八歪的塌成了一片废墟。在房子的废墟下面,她找到了丈夫的遗体。 26年前,唐明章亲手建起的泥砖房,终结了他的生命。
同样在当晚,在离兰芳社百米之远的仙溪村新龙社,60多岁的杨亚力也被当晚的洪水夺去了生命。杨亚力育有6个子女,5个在外打工,只有大儿子唐广进住在村里。
去年,唐广进在老旧的泥砖房旁边建起了一栋崭新的楼房,但杨亚力觉得新楼房要用来娶孙媳妇用,不愿搬进去住,仍住在泥砖房中。
出事那天,向来习惯早睡的杨亚力晚饭后就上床睡觉了。21时30分许,唐广进突然听到老屋垮塌的声音,下来一看才发现一楼积水已经没到胸口。当他费力从废墟中找到母亲时,母亲已经没有了气息。
当晚,整个仙溪村有90%以上的泥砖房在洪水中受损,160间泥砖房直接倒塌。 而据民政部门最新统计,在今年8月的极端降雨中,全省倒塌房屋2.62万间,其中全倒户大部分是泥砖房,因灾伤亡的也主要是由于泥砖房坍塌。
梦想住新房 筹钱是道坎
关于农户改造泥砖房意愿的调查结果显示,全省农村农户愿意进行泥砖(茅草)房改造的比例为56.4%
在自然灾害面前,脆弱的泥砖房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一大危害,但不少人只能望房兴叹。
关于农户改造泥砖房的意愿调查的结果显示,全省农村农户愿意进行泥砖(茅草)房改造的比例为56.4%。不愿意改造的主要原因有部分祖传房屋保存较完好,另外有的家庭经济状况较差。
如今,又经过了6年的雨淋水泡,这些老房子更加衰老,农户改造的意愿也更加强烈。
9月13日,雷州市龙门镇王家村,轻轻推开一座泥砖房的门,阴暗的角落里,73岁的冯景玉静静地躺在木板床上,一台老旧的收音机,成了他过日子的最好“伙伴”。
努力了一辈子,一家7口人仍住在泥砖房里,冯景玉很不甘心。“一直盼望盖个楼房,但确实攒不出钱。”两个月前,为防止台风掀翻房子,他特意在屋顶上加盖上一层铁皮,但不小心从3米高的屋顶摔了下来,大腿骨折。
王家村总共有150多户村民,其中居住在泥砖房、茅草房里的仍有59户。 雷州市扶贫办有关工作人员表示,在雷州还住在茅草屋的主要有两类人,第一类是老人。这类人的小孩已建了新房,但他(她)由于各种原因不愿意搬进新房;第二类是无能力改造者,这类人主要包括五保户、低保户、残障人士、家里有大病号等困难家庭。其中,后者又居多数。
水灾后,失去了房子的何锦娥至今还住在村子的临时安置点里,毛学义一家四口则在民政部门发放的救灾帐篷里住了快一个月。“盖一栋80平方米的水泥房,现在毛坯价大概要7万多元,即使申请危房改造补贴,也盖不起来。”毛学义说。 “在梅州五华,按照农村人的习惯,只要赚了钱,第一件事就是要把村里房屋建得漂亮些。”塘湖村委会主任钟宣宗说,现在村子里还住在泥砖房的,都是比较贫穷的,多数是老人、残疾人、病患等负担较重的家庭。
“现在房子倒了,借钱也得把新房建起来。”钟桂香说。但全家最大的经济来源是两亩稻田。
望房兴叹的不仅是冯景玉、毛学义们。在从化吕田镇联丰村新屋社,在村外避雨数日才返回的村民们也说,“做梦都想早点住进新砖房。”
对话
省扶贫办业务处副调研员陈植奎:
泥砖房住户 困难户占半
南方日报:截至目前,全省还有多少农户居住在泥砖房里?
陈植奎:省扶贫办曾于2007年对14个欠发达地级市和恩平市泥砖(茅草)房进行过摸查。经统计,截至2007年底,全省14个地级市和恩平市 有泥砖(茅草)房共344.5万户,占全省农村总户数的34.4%,其中有人居住的泥砖(茅草)房为225.6万户,占65.5%;无人居住的泥砖(茅 草)房为118.9万户,占34.5%。在有
人居住的泥砖(茅草)房中,泥砖房为217.8万户,茅草房为7.8万户,分别占96.5%和3.5%。
现在究竟还有多少人住在泥砖房里?坦率地说,目前省里还没有掌握准确的数据,可能还要再去摸查。但根据之前全省核查的结果以及目前改造计划的进程推算出一个大概的数目,我估计起码还有150万-160万户。
南方日报:这个数字在全省农村民居中占多大比例?
陈植奎:全省农户数有1000余万户,这个在15%左右,目前超过八成农户已住上了新房。
南方日报:这些泥砖房在全省是如何分布的?
陈植奎:根据我们2007年的核查,韶关、梅州、清远、河源、肇庆、云浮6市泥砖房数量较多,其中最多的是韶关,其次是梅州。值得注意的是,全省现存7.8万户茅草房,近八成集中在湛江市。
南方日报:那现在还住在泥砖房的都是什么人呢?
陈植奎:主要有以下三种人:第一是从事农业生产、住在农村的,这部分占三四成。据先前统计,泥砖房住户中,相对收入较低的农户和贫困户、低保户 等就占了50%。第二是家里的几兄弟去外面打工,留下老人孩子在家里。这部分占的比重也比较大,也占到三四成。第三是儿孙都已经在城镇买房购房,但老人不 愿意跟儿子住,独自留在农村里生活。这部分人有改造能力,约占二成。
策论
改造方案应灵活制定
广东泥砖房改造迄今已历时10年,其间50多万农户通过改造惠政告别了泥砖房。但面对150多万户仍住在泥砖房中的农民,毫无疑问,泥砖房改造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也十分紧迫。
与庞大的待改数据相比,真正的困难也许还隐藏在深处。随着改造工作的不断推进,改造所面临的诸如农户改造能力、生活习惯等主客观现实将成为一大掣肘。当政策的阳光已经普照,如何让有需要的人真正能享受到实惠和温暖,无疑是当改造走向攻坚阶段后亟需破解的首要难题。
从我们采访到的情况看,困难人群也正是泥砖房攻坚战的主要症结。他们不是没有建房意愿,而是确实拿不出建房的钱。泥砖房改造一直是以补助的思路来推进,但对于这些人群,他们很难享受这种惠政,而他们恰恰是最需要得到救助的人。
在此次水灾后,乳源县提出来要在三年内全部完成危房改造。韶关市乳源县一六镇镇委书记秦正京表示,要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完成这样的目标,基层只能看菜吃饭。“确实困难的就做一层的砖瓦房,先改善一下。”
在对一六镇高原村整村改造时,也遇到了这样的情况。高原村规划整村推进建起风格统一的楼房群,186平方米的一栋楼房,村民自建至少要16万元 左右,即便当地各级政府有补贴,农户自己还得掏8万元,但少有人家能支付得起。为此,当地采取了折中灵活的支付措施,农户可以跟施工队沟通分批或延缓交 钱,或者去银行贷款。
昨天,一位读者在看完本报首篇泥砖房调查报道后发来建议,农村可通过融资筹资结合来解决建房资金难题。“公务员因有公积金可贷款供房,农民也应该可以用未来的钱建房。”
困难是普遍的,但方法可以多种多样。正如省委书记胡春华所言,解决泥砖房问题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摸清情况、下定决心。显然,解决泥砖房问 题,既要乘势而上,更要因地、因时、因人制宜。只有摸清人群、地域特点,找到症结所在,继而灵活地制定改造方案,才能让每一个鳏寡孤独者圆上自己的安居 梦。
泥砖房改造是灾后复建重要命题
撰写时间:2013-09-25 来源:南方日报(广州) “尤特”刚走,“天兔”迅猛来袭。截至24日17时,强台风“天兔”造成全省倒塌房屋14794间,严重损坏房屋32879间。“天兔”过境之 后,全省迅速投入恢复生产生活工作秩序之中,各类抢险抢修队伍迅速开展救灾复建工作。但是,作为在灾害中保护老百姓生命财产安全的最后一道屏障,农村住房 安全问题再次凸显,尤其泥砖房的改造更显得迫切。
今年以来,罕见暴雨频频袭粤,灾难中全倒户大部分是泥砖房,人员伤亡也有不少是因泥砖房坍塌所致,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重大威胁。 “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民以居为乐,居者有其房”,这是千百年来人类共同的社会理想。居者有其屋,指的不只是城市里的廉租房与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 住房体系,更是广袤农村风雨来袭时村民的安身立命之所,足以遮风避雨的坚固住房。显然,广东农村大量泥砖房的存在与民生保障的主旨有些不符。泥砖房改造工 程,在平时看来可能只是一个扶贫济困的项目,但一旦暴风雨袭来,其对于防灾减灾、保障生命安全的意义格外重要。当下受灾地区致力于灾后复建工作,泥砖房改 造便是其中不能忽视与回避的重要命题。只有从最根本的基础保障做起,从民生工程的基本初衷出发,才能确保下一次的风雨来袭之际,百姓不会再因居所不牢而惶 惶不安。 胡春华书记在此前视察灾情时便强调,要下决心用几年时间解决农村泥砖房问题,改善贫困群众生活条件,提高山区农村防洪抗灾能力。在广东,第一轮 泥砖房改造始于2003年“十项民生工程”之一的农村安居工程。2011年,广东省扶贫“双
到”工作启动,第二轮农村危房改造工程随之开展。根据计 划,2011-2015年,全省目标解决54.15万户的农村泥砖房改造。截至目前,还有30万户左右有待改造。一间泥砖房的改造并不困难,但当危房数量 以数十万计算时,便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广东农村危房改造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全面解决农村住房安全问题,任务还相当艰巨。资金的支持显然必不 可少,尤其是欠发达地区,财政配套压力大,短时间解决泥砖房问题所面临的压力更大。但是,如果不能改变把泥砖房改造仅归结于扶贫济困这单一维度来筹措资金 的做法,将不利于抗灾救灾、灾后复建这一更深层次问题的解决。拓宽资金来源,让各方已有的资源都能汇集到泥砖房改造这个篮子里来,充分利用已有的金融杠 杆,才能保证灾后复建工作顺利推进,才能把工作都做到点子上。其次,应把危房改造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各部门之间应形成合力,提前规划,统一建设,农 业、水利、交通、卫生等部门应加强协调,争取在危房改造时,把贫困地区存在的行路难、饮水难、看病难等问题一并考虑解决,做好供水、卫生院、道路等配套设 施建设,在规划建新房时,应多考虑当地农户的生活习惯。只有清晰认识到泥砖房改造对于扶贫济困以及提高防洪抗灾能力的重要意义,统筹协作,才能为灾后复建 提供源源不尽的动力。
2012年,中央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实施范围,广东全部县(市、区)列入试点范围,要求加快完成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工作,以改善农村困难群众 生活条件,推动农村基本住房安全保障制度建设。对于我省而言,每每在台风肆虐的季节,这样的保障需求便愈发明显。但是,作为保障机制,却不能因台风来袭而 紧张、因台风离去而松懈。从很大程度上说,泥砖房改造关乎我省农村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必须常抓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