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一篇游记《颐和园》,(板书课题,注意“颐”的笔顺)这可是我们要学习的第一篇游记。大家通过预习,对颐和园有了什么样的印象?(师根据回答板书:美、大、说也说不尽。)
2.简介:颐和园可出名啦!它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文化价值最高的皇家园林博物馆。 1998年,颐和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想去颐和园看看吗?那我们这节课就一起走进颐和园。
二、出示学习目标:
1. 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4、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我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初读课文,排除生字)
1、学生放声朗读课文。
2、学生轮读课文,纠正读音上的错误,教师在黑板的最右侧板书学生易读错的词语。
3、集体纠正,齐读所板书的词语。
(注意“横槛”、“画舫”、“佛香阁”、“远眺”、“堤岸”、“掩映”、“葱郁” 、“神清气爽”、 “金碧辉煌”的读音)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二读课文,理解词语)
1、学生默读课文,根据课后的生字,在文章中划出词语。
2、同桌合作理解词语。
3、指生读词语,全班交流不懂的词语。
五、第三次“先学后教”(三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1、学生自由练读。
2、同桌赛读,要求流利。
3、出示自学指导(一)
默读全文,思考作者都描写了颐和园的哪几个地方?
4、生交流板书
1 颐和园 2.万寿山 (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
3.昆明湖
5、出示自学指导(二)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是按照怎样的游览路线来写的?画出有关的句子。 交流:
(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2)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3)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点。
(4)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屏幕出示四句话,轻声读这四句话,请留意这些加点的表示动作的词。(引导学生关注句子中表示动作的“进了、绕过、走完、登上、下来”等词语的用法,从中渗透游记的写作方法。
六、第四次“先学后教”(品读课文,感受颐和园的美丽)
1.出示自学指导(三)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的哪个自然段写到长廊啦? 长廊给你留下的最后的印象是什么?
交流:
(1)长廊的长:你通过哪些句子体会出来的?
①一眼望不到头
②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作者这是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长廊很长的?作者由两组数字具体的说明,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它的长。谁能把这种长的感觉说出来?谁愿意再试试?
(2).长廊的美:你通过哪些句子体会出来的?
①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②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
老师感觉你读的还不够美,谁还能读的更美一些,让人一听就神清气爽。
2.展开联想
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假如你就置身在长廊之中,微风人左边的昆明湖上徐徐吹来,景随步移,那几千幅各不相同的画就展现在你的眼前,你有什么感觉呢?
那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3.这么美丽的长廊,你想把它永远留在你的记忆中吗,老师给你一些小提示,看看,谁能最先把这么美丽的长廊记下来。(填空背诵第二段)
七、第四次“先学后教”(学会生字和词语)
1、学生先学,观察字的大小、结构。将组词整理在生字旁边。
2、交流对生字的了解。
3、迅速记忆生字,进行默写。后进生进行板演。
4、共评纠错。
八、当堂练习
1、齐读本课词语。
2、当堂抄写,或用其中的词语造句。
《颐和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一篇游记《颐和园》,(板书课题,注意“颐”的笔顺)这可是我们要学习的第一篇游记。大家通过预习,对颐和园有了什么样的印象?(师根据回答板书:美、大、说也说不尽。)
2.简介:颐和园可出名啦!它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文化价值最高的皇家园林博物馆。 1998年,颐和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想去颐和园看看吗?那我们这节课就一起走进颐和园。
二、出示学习目标:
1. 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4、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我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初读课文,排除生字)
1、学生放声朗读课文。
2、学生轮读课文,纠正读音上的错误,教师在黑板的最右侧板书学生易读错的词语。
3、集体纠正,齐读所板书的词语。
(注意“横槛”、“画舫”、“佛香阁”、“远眺”、“堤岸”、“掩映”、“葱郁” 、“神清气爽”、 “金碧辉煌”的读音)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二读课文,理解词语)
1、学生默读课文,根据课后的生字,在文章中划出词语。
2、同桌合作理解词语。
3、指生读词语,全班交流不懂的词语。
五、第三次“先学后教”(三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1、学生自由练读。
2、同桌赛读,要求流利。
3、出示自学指导(一)
默读全文,思考作者都描写了颐和园的哪几个地方?
4、生交流板书
1 颐和园 2.万寿山 (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
3.昆明湖
5、出示自学指导(二)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是按照怎样的游览路线来写的?画出有关的句子。 交流:
(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2)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3)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点。
(4)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屏幕出示四句话,轻声读这四句话,请留意这些加点的表示动作的词。(引导学生关注句子中表示动作的“进了、绕过、走完、登上、下来”等词语的用法,从中渗透游记的写作方法。
六、第四次“先学后教”(品读课文,感受颐和园的美丽)
1.出示自学指导(三)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的哪个自然段写到长廊啦? 长廊给你留下的最后的印象是什么?
交流:
(1)长廊的长:你通过哪些句子体会出来的?
①一眼望不到头
②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作者这是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长廊很长的?作者由两组数字具体的说明,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它的长。谁能把这种长的感觉说出来?谁愿意再试试?
(2).长廊的美:你通过哪些句子体会出来的?
①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②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
老师感觉你读的还不够美,谁还能读的更美一些,让人一听就神清气爽。
2.展开联想
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假如你就置身在长廊之中,微风人左边的昆明湖上徐徐吹来,景随步移,那几千幅各不相同的画就展现在你的眼前,你有什么感觉呢?
那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3.这么美丽的长廊,你想把它永远留在你的记忆中吗,老师给你一些小提示,看看,谁能最先把这么美丽的长廊记下来。(填空背诵第二段)
七、第四次“先学后教”(学会生字和词语)
1、学生先学,观察字的大小、结构。将组词整理在生字旁边。
2、交流对生字的了解。
3、迅速记忆生字,进行默写。后进生进行板演。
4、共评纠错。
八、当堂练习
1、齐读本课词语。
2、当堂抄写,或用其中的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