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底沟文化鱼纹彩陶论

庙底沟文化鱼纹彩陶论-3

  (2011-01-03 09:52:06)

转载▼

标签: 彩陶

考古

庙底沟文化

分类: 彩陶艺术

三、鱼纹图案的拆解与简化

半坡和庙底沟文化彩陶都以鱼纹为重要题材,鱼纹表现的方式多种多样,典型鱼纹一般都是有头有尾,另有一些鱼纹则出现了许多变化。这里要围绕鱼纹的演变展开讨论,将鱼纹的变化重点分为头部、尾部和眼部几部分进行观察。

鱼纹中见到一些特别的情形,就是鱼身与鱼头的分离,有的鱼纹没有头部,有的鱼纹则不绘鱼身,鱼纹图案被拆解开来。在陶工的笔下,彩陶上的无头之鱼与无体之鱼也许各自会有一些特别的意义,但它们也一定还是表示着鱼的含义,是用鱼的某一部位代表整体的鱼。这样的变化最早出现在半坡文化时期,是鱼纹拆解的开始。

在半坡文化彩陶中,常常见到的是全形的鱼纹,也发现有无体的鱼纹。在西安半坡遗址发现过几例无体鱼纹,其中有的被认为是正视的鱼头,还有一例为双头鱼纹,向左和向右的两个鱼头连在一起,没有鱼尾[1]。这一例纹饰也可名为连体鱼头纹,是非常少见的鱼纹构图。山西芮城东庄村也发现一例无体鱼纹彩陶[2],它是在一件盆形器上绘成,为二方连续构图的鱼头纹,左右鱼头相对,中间有圆点组成的隔断。鱼头张嘴瞠目,自腮以后没有绘出,鱼头就像是从完整的鱼身上切下来的一样(图3-1),在其他地点的鱼纹彩陶上见到过这样构图的鱼头。

图3-1山西芮城东庄村半坡文化无体鱼纹彩陶

彩陶绘无体鱼纹的用意,也许并无特别的考虑,只是绘法更简单,只用鱼头来表示鱼,对于史前画工来说,应当是一个很好的创意。这样的创意也可能并不仅仅只是限于以鱼头表示全鱼形,它会启示画工作出更多更大胆的选择,比如绘出鱼尾也可以代表鱼形,同样也许绘出鱼眼甚至是鱼唇,都可用于表示全形的鱼。仅从艺术的角度来说,这样的拆解表现方法是非同小可的,它将图案装饰艺术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大量简练精致的纹饰也就在这样的启示下被非常有序地创作出来。

在庙底沟文化彩陶上,还没有见到明确的无体鱼纹,不过相关的更简略的表现鱼形的纹饰却更加丰富,不少纹饰都可以纳入到鱼纹系统中来。

彩陶上还有无头鱼纹。彩陶上的无头鱼纹,鱼身与鱼头的分离,在半坡文化晚期和庙底沟文化彩陶纹饰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特别现象。彩陶上有的鱼纹没有头部,有的鱼纹在鱼身前绘着一些特别的图形。在西安半坡遗址的彩陶上最先发现过一些无头的鱼纹,而且多见双体无头鱼纹,身尾都在,鱼头好似被齐刷刷地斩去。这种无头鱼纹彩陶,在庙底沟文化中也有一些发现,原本应当有的鱼头失踪了,但在鱼头的位置出现了新的图形,它们取代了鱼头。这样的一些图形虽然出现在鱼头的位置,但明眼看来却并不是鱼头,不过这类图形后来又独立成纹,不再与鱼身共存,为研究鱼纹的变化指示出一条隐蔽的线索。

见到半坡文化的鱼纹彩陶后, 石兴邦先生试图揭示鱼纹变化规律,在编写《西安半坡》发掘报告时[3],他注意到了鱼纹简化发展的趋势,认为鱼头与鱼体有分别演变的现象,揭示这样的一个发展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将一些特别的几何形纹饰与象生形的鱼纹联系起来观察,这一方法为后来的一些研究者所效仿。

鱼目的拆解,是鱼纹变化的主要方式之一。从半坡与庙底沟文化的发现看,彩陶鱼纹上鱼眼的形状,有空圆圈形,有圈中点睛形,也有偏目形,最常见的还是圆目。仅以甘肃秦安大地湾的发现而言,彩陶鱼纹的鱼眼有圆目,也有偏目,偏目鱼眼数量似乎更多。有的偏目只绘出半个眼珠,个别的甚至绘成半闭着的样子。又在陕西临潼姜寨的彩陶上发现,在第三期文化(半坡文化晚期)中,彩陶鱼眼中的圆圈眼与偏目眼共存,而且还有两种鱼眼出现在同一件彩陶上的例证,有一件彩陶钵上就绘有不同鱼眼的鱼纹。

临潼姜寨半坡晚期彩陶上见到的偏目鱼眼彩陶并不是个别现象,在好几件彩陶瓶上都绘着偏目鱼纹。由于这几件彩陶瓶上的鱼纹绘得比较特别,鱼身曲回,鱼体变形很大,所以不大容易辨认。其中有的鱼身隐没,仅绘出一只鱼眼来,纹饰更为简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类鱼眼的外轮廓都绘成方框形,眼睛也略呈方形,作了明显的变形处理(图3-2)。本来是圆形的眼睛,结果变幻成了方形,可见史前画工在图形处理方面有一定的艺术原则。

图3-2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彩陶圆目与偏目鱼纹

彩陶上大量见到的那些圆形中带点的纹样,它们有可能代表的正是鱼眼,应当是鱼纹的另一种简略的形式。事实上在临潼姜寨遗址,就见到一些以眼睛为主要题材的彩陶,眼形有圆目,也有偏目,相信这中间有的就是鱼目。甘肃出土一件彩陶盆,腹面绘正视的鱼头纹,圆圆的双眼之间,是阔大的嘴。这带点的圆圈形应当就是鱼眼,这样的图形表示的就是鱼纹。值得注意的是两只鱼眼下面的双瓣纹,还有双瓣纹之间的圆盘形纹,它们也都是鱼纹的象征(图3-3,上)。在甘肃张家川的一件彩陶上,见到了明确的偏目鱼纹(图3-3,下),这样的鱼目是独立存在的,它所代表的当然就是偏目的鱼[4]。这些彩陶的年代介于半坡文化和庙底沟文化之间,那后来庙底沟文化彩陶中一些类似的圆圈与圆点构图,有可能真的与鱼目有联系,是鱼纹的一种最简略的形式。

图3-3甘肃出土彩陶上的圆目纹和扁目纹

简体鱼纹,是鱼纹演变的另一个结果。虽然鱼纹的几何化过程在研究者的眼中并不完全相同,但简体鱼纹却是可以看作是这种几何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的,在这一点上大概不会有什么明显分歧。用典型鱼纹作观照,简体鱼纹将鱼头省略成了一个圆点,保留下来的只是剪刀式的鱼尾,鱼身完全不见了。简体鱼纹的鱼尾变化倒还不是很大,与典型鱼纹并没有太大不同。但是如果独立观察,会觉得简体鱼纹的鱼尾变化也非常大,鱼尾不仅绘得很长,分叉也很大,就像是两片柳叶。好在典型鱼纹上也有这样的鱼尾,我们可以很有把握地将它认定为鱼纹,而且在同一遗址两种鱼纹都见到过,辨认并不是很困难(图3-4)。

图3-4典型鱼纹与简体鱼纹共存举例

从图案构图的角度来说,简体鱼纹是在借鱼尾表示鱼的全形。如果没有典型鱼纹作观照,我们要将如此简化的图形认定为鱼纹会是很牵强的事。事实上,这类简体鱼纹在20世纪20年代晋南地区的发掘和40年代关中地区的调查中就已经发现,只不过当时并没有辨认出来。

彩陶上简体鱼纹出现的最早时代,可能是在半坡文化晚期,发现的数量也极少,只有一二例。也是因为发现太少,所以现有的资料也让我们有些怀疑它的可靠性。如果这一二例忽略不计,那简体鱼纹可以说是专属庙底沟文化彩陶的。

庙底沟文化彩陶的简体鱼纹与典型鱼纹具有共存关系,它们的时代并无明显距离。在有的遗址,见到两类鱼纹共存的例证。推测简体鱼纹是由典型鱼纹演变而成,是鱼纹的最简化形式。简体鱼纹简化到只存鱼尾,鱼尾拉伸得很长,作了明显夸张处理。

虽然由典型鱼纹到简体鱼纹的演变脉络可以推测出来,但要寻找到两类鱼纹之间的中间形态,这个过程似乎并不那么容易,这是证明这种演变发生过的坚实证据。由简体鱼纹的变化,可以寻找到一些渐变迹象,将典型鱼纹和简体鱼纹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两者在形态上的距离并不小。我们怀疑两者之间一定有具备过渡特征的鱼纹形态。一般简体鱼纹的鱼尾,比典型鱼纹鱼尾的分叉比较明显,但从个别例证看分叉也有不很明显的,这是表明两者之间具有密切联系的关键点。再进一步观察,会发现多数简体鱼纹的鱼尾呈反剪形,象是反装的两片剪刀,上下都有一条单线勾勒,一直延伸到与圆点形的鱼头连接,这是标准的简体鱼纹样式。但还有更明显变形的简体鱼纹,鱼尾已经不再是那种剪刀样式,更像是飘扬的两片树叶,上下勾勒的线条也省略了(图3-5)。

图3-5彩陶典型鱼纹到简体鱼纹的演变

在临潼姜寨遗址,见到典型鱼纹与简体鱼纹共存一器的例证。在一件小型尖底器上绘有并列的两类鱼纹,左为简体鱼纹,右为典型鱼纹。有意思的是,两类鱼纹作绘作跳跃状,不过其中的简体鱼纹比一般的简体鱼纹要复杂一些,而典型鱼纹又比一般的典型鱼纹更简略一些。这主要的区别在于简体鱼纹的头部并不是常见的一个圆点,而是在圆圈中绘一圆点;典型鱼纹鱼体完全省略,只是鱼头与鱼尾结合在一起(图3-6)。

图3-6临潼姜寨遗址出土典型鱼纹与简体鱼纹共存彩陶

姜寨遗址这件器物的年代,正好是在半坡文化晚期,在庙底沟文化之前。根据姜寨的这个发现,我们可以绘出两种过渡形态的鱼纹(图3-7),由典型鱼纹向简体鱼纹演变的中间形态有了,演变的完整图式也就有了。

鱼纹构图的变化多端,在彩陶上有许多线索可寻,而变化最大的当然还是在鱼纹的头部。鱼纹的头形,眼睛和嘴形,都有许多变化,变化后的图形完全几何化之后,又被作为新纹饰元素进行重新组合,与原有的本体纹饰有了明显不同,呈现出全新的面貌。

图3-7典型鱼纹向简体鱼纹演变的中间形态

从半坡文化彩陶的完形鱼纹头部,可以看到一个弯角状的飞白形状,它表示的是鱼张开的嘴。半坡鱼纹嘴形有一些变化,其中有一种为黑白对比式,也是弯角状,但绘成一黑一白的样子,形成鲜明的对比。不仅鱼纹的眼可以拆解单独为纹,鱼唇轮廓也是彩陶表现的一个重要主题,也可以拆解作为纹饰元素使用。

将这类鱼纹中的嘴唇纹饰提取出来,仔细观察一番之后,我们会有更多的发现。首先我们会发现,那典型的人面鱼纹的阴阳头,也许启发了当初画工的灵感,类似的鱼唇样式似乎是借用了这个构图,两相比较,非常接近(图3-8,a)。鱼唇纹提取出来后,又被作为新的元素,重新构成另外的纹饰,最典型的是取用这种元素再作一次对称构图,有时还是以斜对称的方式出现,表现手法相当灵活(图3-8,b)。有时鱼唇纹会与其他纹饰组合,以更加复杂的形式出现(图3-8,c); 有时又只用这一种纹饰构图,绘出简单的二方连续图案(图3-8,d)。

图3-8彩陶鱼纹唇部的变形与元素提取

彩陶鱼纹唇部的变形与元素提取,大大丰富了庙底沟文化彩陶的艺术表现力。在许多彩陶盆的腹部和唇面上,都见到了这样特别的鱼唇纹,也常常都是明显的黑白对称形式。这种对称,有时又以类似倒影的形式出现,有一种特别的韵味。不过当观察这类标本到一定数量时,会发现当我们的视线只落在地纹上时,这鱼唇纹其实是两种元素的组合,一是弧形边的叶片,一是一端齐一端尖的弯角。这样的组合,在秦安大地湾遗址的那件人形彩陶陶瓶上也能见到,人形满绘的纹饰,主要就是圆盘形纹与鱼唇形纹,都是变体鱼纹头部见到过的元素。这样看来,这件彩陶瓶对于史前人而言,就是一件图案已经几何化的鱼纹瓶(图3-9)。

图3-9甘肃秦安大地湾半坡文化彩陶中的西阴纹因素

鱼唇轮廓上的弯角状图形,我们并不陌生,它就是所谓的“西阴纹”。在半坡文化中,由独立的弯角状元素作二方连续图案的彩陶并不多见,但到庙底沟文化时期,这种被学者称为西阴纹的纹饰传播的范围就相当大了,构图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增加了一些修饰(图3-10)。

图3-10半坡文化与庙底沟文化彩陶中的西阴纹比较

我们在大地湾遗址半坡文化彩陶中发现了不少西阴纹因素,但它在多数情况下并没有单独出现,更多地保留有鱼唇纹的构图。庙底沟文化彩陶中的西阴纹就不同了,它更多的时候是独立成纹,组成二方连续纹饰,当然也会增加一些将要的附加纹饰,构图也有诸多变化。庙底沟文化彩陶典型的西阴纹主要有两式,一式是纯粹的二方连续构图,没有任何附加元素,另一式增加了隔断,隔断的变化很多(图3-11)。

图3-11庙底沟文化彩陶典型西阴纹

对于具有弯角形状的西阴纹,它的来历真的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经过这样的观察之后,我们觉得西阴纹就是由鱼唇轮廓变化而来。从另一个角度看,它又可能与人面鱼纹有关,是由人面头形取舍的一个结果。对于“西阴纹”的研究,过去基本没有什么结论,现在看来,它最有可能是鱼嘴图形的局部轮廓,它就是鱼形嘴部的一个象征。西阴纹脱离鱼纹本体以后,是以反复循环的二方连续构图出现,它已经完全没有了鱼纹的特征,成了一种非常简练的符号。

我们注意到,变形的鱼唇其实是由叶片与弯角形两个图形元素构成,而且都是用地纹方式绘出。弯角形成为流行的西阴纹的同时,叶片纹也没有被舍弃,它最终演变成了花瓣纹。花瓣纹的完形是四瓣式花瓣纹,它在半坡文化中已经完成了构形过程,到庙底沟时期成了广泛流行的另一种重要纹饰(图3-12)。

图3-12秦安大地湾遗址彩陶中花瓣纹的演变

鱼唇图形中叶片与弯角两相分离,新造出两大纹饰系统,即花瓣纹与西阴纹系统。这样的分解与重组,是彩陶重要的构图规则。

不论西阴纹还是花瓣纹,与鱼纹本体都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它们都可以看作是鱼纹的简化符号。在庙底沟人的眼里,这两种纹饰应当是被当作鱼纹接受的。如果这个推论成立,那我们对彩陶的理解可能又向前迈出了很重要的一步,这也同时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彩陶上许多的几何纹饰,都有必要重新认识,它们可能包含着相当隐晦的象征意义。

[1]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半坡》,文物出版社,1963年。

[2]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山西芮城东庄村和西王村遗址的发报》,《考古学报》1973年1期。

[3]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西安半坡》,185页。文物出版社,1963年。

[4] 郎树德、贾建威:《彩陶》,图19。敦煌文艺出版社,2004年。

分享:

0

  喜欢

0

  赠金笔

阅读(193)┊ 评论 (0)┊ 收藏(0) ┊转载(4) ┊ 喜欢▼ ┊打印┊举报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前一篇:庙底沟文化鱼纹彩陶论-2

后一篇:庙底沟文化鱼纹彩陶论-4

评论 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

[发评论]

做第一个评论者吧!

  抢沙发>>

发评论

登录名: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记住登录状态

  分享到微博

  评论并转载此博文

验证码: 请点击后输入验证码 收听验证码

  

发评论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后一篇 >

庙底沟文化鱼纹彩陶论-3

  (2011-01-03 09:52:06)

转载▼

标签: 彩陶

考古

庙底沟文化

分类: 彩陶艺术

三、鱼纹图案的拆解与简化

半坡和庙底沟文化彩陶都以鱼纹为重要题材,鱼纹表现的方式多种多样,典型鱼纹一般都是有头有尾,另有一些鱼纹则出现了许多变化。这里要围绕鱼纹的演变展开讨论,将鱼纹的变化重点分为头部、尾部和眼部几部分进行观察。

鱼纹中见到一些特别的情形,就是鱼身与鱼头的分离,有的鱼纹没有头部,有的鱼纹则不绘鱼身,鱼纹图案被拆解开来。在陶工的笔下,彩陶上的无头之鱼与无体之鱼也许各自会有一些特别的意义,但它们也一定还是表示着鱼的含义,是用鱼的某一部位代表整体的鱼。这样的变化最早出现在半坡文化时期,是鱼纹拆解的开始。

在半坡文化彩陶中,常常见到的是全形的鱼纹,也发现有无体的鱼纹。在西安半坡遗址发现过几例无体鱼纹,其中有的被认为是正视的鱼头,还有一例为双头鱼纹,向左和向右的两个鱼头连在一起,没有鱼尾[1]。这一例纹饰也可名为连体鱼头纹,是非常少见的鱼纹构图。山西芮城东庄村也发现一例无体鱼纹彩陶[2],它是在一件盆形器上绘成,为二方连续构图的鱼头纹,左右鱼头相对,中间有圆点组成的隔断。鱼头张嘴瞠目,自腮以后没有绘出,鱼头就像是从完整的鱼身上切下来的一样(图3-1),在其他地点的鱼纹彩陶上见到过这样构图的鱼头。

图3-1山西芮城东庄村半坡文化无体鱼纹彩陶

彩陶绘无体鱼纹的用意,也许并无特别的考虑,只是绘法更简单,只用鱼头来表示鱼,对于史前画工来说,应当是一个很好的创意。这样的创意也可能并不仅仅只是限于以鱼头表示全鱼形,它会启示画工作出更多更大胆的选择,比如绘出鱼尾也可以代表鱼形,同样也许绘出鱼眼甚至是鱼唇,都可用于表示全形的鱼。仅从艺术的角度来说,这样的拆解表现方法是非同小可的,它将图案装饰艺术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大量简练精致的纹饰也就在这样的启示下被非常有序地创作出来。

在庙底沟文化彩陶上,还没有见到明确的无体鱼纹,不过相关的更简略的表现鱼形的纹饰却更加丰富,不少纹饰都可以纳入到鱼纹系统中来。

彩陶上还有无头鱼纹。彩陶上的无头鱼纹,鱼身与鱼头的分离,在半坡文化晚期和庙底沟文化彩陶纹饰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特别现象。彩陶上有的鱼纹没有头部,有的鱼纹在鱼身前绘着一些特别的图形。在西安半坡遗址的彩陶上最先发现过一些无头的鱼纹,而且多见双体无头鱼纹,身尾都在,鱼头好似被齐刷刷地斩去。这种无头鱼纹彩陶,在庙底沟文化中也有一些发现,原本应当有的鱼头失踪了,但在鱼头的位置出现了新的图形,它们取代了鱼头。这样的一些图形虽然出现在鱼头的位置,但明眼看来却并不是鱼头,不过这类图形后来又独立成纹,不再与鱼身共存,为研究鱼纹的变化指示出一条隐蔽的线索。

见到半坡文化的鱼纹彩陶后, 石兴邦先生试图揭示鱼纹变化规律,在编写《西安半坡》发掘报告时[3],他注意到了鱼纹简化发展的趋势,认为鱼头与鱼体有分别演变的现象,揭示这样的一个发展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将一些特别的几何形纹饰与象生形的鱼纹联系起来观察,这一方法为后来的一些研究者所效仿。

鱼目的拆解,是鱼纹变化的主要方式之一。从半坡与庙底沟文化的发现看,彩陶鱼纹上鱼眼的形状,有空圆圈形,有圈中点睛形,也有偏目形,最常见的还是圆目。仅以甘肃秦安大地湾的发现而言,彩陶鱼纹的鱼眼有圆目,也有偏目,偏目鱼眼数量似乎更多。有的偏目只绘出半个眼珠,个别的甚至绘成半闭着的样子。又在陕西临潼姜寨的彩陶上发现,在第三期文化(半坡文化晚期)中,彩陶鱼眼中的圆圈眼与偏目眼共存,而且还有两种鱼眼出现在同一件彩陶上的例证,有一件彩陶钵上就绘有不同鱼眼的鱼纹。

临潼姜寨半坡晚期彩陶上见到的偏目鱼眼彩陶并不是个别现象,在好几件彩陶瓶上都绘着偏目鱼纹。由于这几件彩陶瓶上的鱼纹绘得比较特别,鱼身曲回,鱼体变形很大,所以不大容易辨认。其中有的鱼身隐没,仅绘出一只鱼眼来,纹饰更为简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类鱼眼的外轮廓都绘成方框形,眼睛也略呈方形,作了明显的变形处理(图3-2)。本来是圆形的眼睛,结果变幻成了方形,可见史前画工在图形处理方面有一定的艺术原则。

图3-2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彩陶圆目与偏目鱼纹

彩陶上大量见到的那些圆形中带点的纹样,它们有可能代表的正是鱼眼,应当是鱼纹的另一种简略的形式。事实上在临潼姜寨遗址,就见到一些以眼睛为主要题材的彩陶,眼形有圆目,也有偏目,相信这中间有的就是鱼目。甘肃出土一件彩陶盆,腹面绘正视的鱼头纹,圆圆的双眼之间,是阔大的嘴。这带点的圆圈形应当就是鱼眼,这样的图形表示的就是鱼纹。值得注意的是两只鱼眼下面的双瓣纹,还有双瓣纹之间的圆盘形纹,它们也都是鱼纹的象征(图3-3,上)。在甘肃张家川的一件彩陶上,见到了明确的偏目鱼纹(图3-3,下),这样的鱼目是独立存在的,它所代表的当然就是偏目的鱼[4]。这些彩陶的年代介于半坡文化和庙底沟文化之间,那后来庙底沟文化彩陶中一些类似的圆圈与圆点构图,有可能真的与鱼目有联系,是鱼纹的一种最简略的形式。

图3-3甘肃出土彩陶上的圆目纹和扁目纹

简体鱼纹,是鱼纹演变的另一个结果。虽然鱼纹的几何化过程在研究者的眼中并不完全相同,但简体鱼纹却是可以看作是这种几何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的,在这一点上大概不会有什么明显分歧。用典型鱼纹作观照,简体鱼纹将鱼头省略成了一个圆点,保留下来的只是剪刀式的鱼尾,鱼身完全不见了。简体鱼纹的鱼尾变化倒还不是很大,与典型鱼纹并没有太大不同。但是如果独立观察,会觉得简体鱼纹的鱼尾变化也非常大,鱼尾不仅绘得很长,分叉也很大,就像是两片柳叶。好在典型鱼纹上也有这样的鱼尾,我们可以很有把握地将它认定为鱼纹,而且在同一遗址两种鱼纹都见到过,辨认并不是很困难(图3-4)。

图3-4典型鱼纹与简体鱼纹共存举例

从图案构图的角度来说,简体鱼纹是在借鱼尾表示鱼的全形。如果没有典型鱼纹作观照,我们要将如此简化的图形认定为鱼纹会是很牵强的事。事实上,这类简体鱼纹在20世纪20年代晋南地区的发掘和40年代关中地区的调查中就已经发现,只不过当时并没有辨认出来。

彩陶上简体鱼纹出现的最早时代,可能是在半坡文化晚期,发现的数量也极少,只有一二例。也是因为发现太少,所以现有的资料也让我们有些怀疑它的可靠性。如果这一二例忽略不计,那简体鱼纹可以说是专属庙底沟文化彩陶的。

庙底沟文化彩陶的简体鱼纹与典型鱼纹具有共存关系,它们的时代并无明显距离。在有的遗址,见到两类鱼纹共存的例证。推测简体鱼纹是由典型鱼纹演变而成,是鱼纹的最简化形式。简体鱼纹简化到只存鱼尾,鱼尾拉伸得很长,作了明显夸张处理。

虽然由典型鱼纹到简体鱼纹的演变脉络可以推测出来,但要寻找到两类鱼纹之间的中间形态,这个过程似乎并不那么容易,这是证明这种演变发生过的坚实证据。由简体鱼纹的变化,可以寻找到一些渐变迹象,将典型鱼纹和简体鱼纹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两者在形态上的距离并不小。我们怀疑两者之间一定有具备过渡特征的鱼纹形态。一般简体鱼纹的鱼尾,比典型鱼纹鱼尾的分叉比较明显,但从个别例证看分叉也有不很明显的,这是表明两者之间具有密切联系的关键点。再进一步观察,会发现多数简体鱼纹的鱼尾呈反剪形,象是反装的两片剪刀,上下都有一条单线勾勒,一直延伸到与圆点形的鱼头连接,这是标准的简体鱼纹样式。但还有更明显变形的简体鱼纹,鱼尾已经不再是那种剪刀样式,更像是飘扬的两片树叶,上下勾勒的线条也省略了(图3-5)。

图3-5彩陶典型鱼纹到简体鱼纹的演变

在临潼姜寨遗址,见到典型鱼纹与简体鱼纹共存一器的例证。在一件小型尖底器上绘有并列的两类鱼纹,左为简体鱼纹,右为典型鱼纹。有意思的是,两类鱼纹作绘作跳跃状,不过其中的简体鱼纹比一般的简体鱼纹要复杂一些,而典型鱼纹又比一般的典型鱼纹更简略一些。这主要的区别在于简体鱼纹的头部并不是常见的一个圆点,而是在圆圈中绘一圆点;典型鱼纹鱼体完全省略,只是鱼头与鱼尾结合在一起(图3-6)。

图3-6临潼姜寨遗址出土典型鱼纹与简体鱼纹共存彩陶

姜寨遗址这件器物的年代,正好是在半坡文化晚期,在庙底沟文化之前。根据姜寨的这个发现,我们可以绘出两种过渡形态的鱼纹(图3-7),由典型鱼纹向简体鱼纹演变的中间形态有了,演变的完整图式也就有了。

鱼纹构图的变化多端,在彩陶上有许多线索可寻,而变化最大的当然还是在鱼纹的头部。鱼纹的头形,眼睛和嘴形,都有许多变化,变化后的图形完全几何化之后,又被作为新纹饰元素进行重新组合,与原有的本体纹饰有了明显不同,呈现出全新的面貌。

图3-7典型鱼纹向简体鱼纹演变的中间形态

从半坡文化彩陶的完形鱼纹头部,可以看到一个弯角状的飞白形状,它表示的是鱼张开的嘴。半坡鱼纹嘴形有一些变化,其中有一种为黑白对比式,也是弯角状,但绘成一黑一白的样子,形成鲜明的对比。不仅鱼纹的眼可以拆解单独为纹,鱼唇轮廓也是彩陶表现的一个重要主题,也可以拆解作为纹饰元素使用。

将这类鱼纹中的嘴唇纹饰提取出来,仔细观察一番之后,我们会有更多的发现。首先我们会发现,那典型的人面鱼纹的阴阳头,也许启发了当初画工的灵感,类似的鱼唇样式似乎是借用了这个构图,两相比较,非常接近(图3-8,a)。鱼唇纹提取出来后,又被作为新的元素,重新构成另外的纹饰,最典型的是取用这种元素再作一次对称构图,有时还是以斜对称的方式出现,表现手法相当灵活(图3-8,b)。有时鱼唇纹会与其他纹饰组合,以更加复杂的形式出现(图3-8,c); 有时又只用这一种纹饰构图,绘出简单的二方连续图案(图3-8,d)。

图3-8彩陶鱼纹唇部的变形与元素提取

彩陶鱼纹唇部的变形与元素提取,大大丰富了庙底沟文化彩陶的艺术表现力。在许多彩陶盆的腹部和唇面上,都见到了这样特别的鱼唇纹,也常常都是明显的黑白对称形式。这种对称,有时又以类似倒影的形式出现,有一种特别的韵味。不过当观察这类标本到一定数量时,会发现当我们的视线只落在地纹上时,这鱼唇纹其实是两种元素的组合,一是弧形边的叶片,一是一端齐一端尖的弯角。这样的组合,在秦安大地湾遗址的那件人形彩陶陶瓶上也能见到,人形满绘的纹饰,主要就是圆盘形纹与鱼唇形纹,都是变体鱼纹头部见到过的元素。这样看来,这件彩陶瓶对于史前人而言,就是一件图案已经几何化的鱼纹瓶(图3-9)。

图3-9甘肃秦安大地湾半坡文化彩陶中的西阴纹因素

鱼唇轮廓上的弯角状图形,我们并不陌生,它就是所谓的“西阴纹”。在半坡文化中,由独立的弯角状元素作二方连续图案的彩陶并不多见,但到庙底沟文化时期,这种被学者称为西阴纹的纹饰传播的范围就相当大了,构图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增加了一些修饰(图3-10)。

图3-10半坡文化与庙底沟文化彩陶中的西阴纹比较

我们在大地湾遗址半坡文化彩陶中发现了不少西阴纹因素,但它在多数情况下并没有单独出现,更多地保留有鱼唇纹的构图。庙底沟文化彩陶中的西阴纹就不同了,它更多的时候是独立成纹,组成二方连续纹饰,当然也会增加一些将要的附加纹饰,构图也有诸多变化。庙底沟文化彩陶典型的西阴纹主要有两式,一式是纯粹的二方连续构图,没有任何附加元素,另一式增加了隔断,隔断的变化很多(图3-11)。

图3-11庙底沟文化彩陶典型西阴纹

对于具有弯角形状的西阴纹,它的来历真的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经过这样的观察之后,我们觉得西阴纹就是由鱼唇轮廓变化而来。从另一个角度看,它又可能与人面鱼纹有关,是由人面头形取舍的一个结果。对于“西阴纹”的研究,过去基本没有什么结论,现在看来,它最有可能是鱼嘴图形的局部轮廓,它就是鱼形嘴部的一个象征。西阴纹脱离鱼纹本体以后,是以反复循环的二方连续构图出现,它已经完全没有了鱼纹的特征,成了一种非常简练的符号。

我们注意到,变形的鱼唇其实是由叶片与弯角形两个图形元素构成,而且都是用地纹方式绘出。弯角形成为流行的西阴纹的同时,叶片纹也没有被舍弃,它最终演变成了花瓣纹。花瓣纹的完形是四瓣式花瓣纹,它在半坡文化中已经完成了构形过程,到庙底沟时期成了广泛流行的另一种重要纹饰(图3-12)。

图3-12秦安大地湾遗址彩陶中花瓣纹的演变

鱼唇图形中叶片与弯角两相分离,新造出两大纹饰系统,即花瓣纹与西阴纹系统。这样的分解与重组,是彩陶重要的构图规则。

不论西阴纹还是花瓣纹,与鱼纹本体都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它们都可以看作是鱼纹的简化符号。在庙底沟人的眼里,这两种纹饰应当是被当作鱼纹接受的。如果这个推论成立,那我们对彩陶的理解可能又向前迈出了很重要的一步,这也同时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彩陶上许多的几何纹饰,都有必要重新认识,它们可能包含着相当隐晦的象征意义。

[1]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半坡》,文物出版社,1963年。

[2]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山西芮城东庄村和西王村遗址的发报》,《考古学报》1973年1期。

[3]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西安半坡》,185页。文物出版社,1963年。

[4] 郎树德、贾建威:《彩陶》,图19。敦煌文艺出版社,2004年。

分享:

0

  喜欢

0

  赠金笔

阅读(193)┊ 评论 (0)┊ 收藏(0) ┊转载(4) ┊ 喜欢▼ ┊打印┊举报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前一篇:庙底沟文化鱼纹彩陶论-2

后一篇:庙底沟文化鱼纹彩陶论-4

评论 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

[发评论]

做第一个评论者吧!

  抢沙发>>

发评论

登录名: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记住登录状态

  分享到微博

  评论并转载此博文

验证码: 请点击后输入验证码 收听验证码

  

发评论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后一篇 >


相关文章

  • [陶器]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04
  • 20566053 拍摄时间:2010-07-17 舞蹈人彩陶盆,马家窑类型,青海省同德县宗日遗址出土,青海省博物馆藏. 20566020 拍摄时间:2010-07-17 十字网纹内彩盆,马家窑文化早期马厂类型,民和县出土,青海博物馆藏. 2 ...查看


  • 第二讲 甘肃彩陶文化
  • 第二讲 甘肃彩陶文化 在瑞典考古学家安特发现马家窑文化遗址80周年之际,甘肃省正式挂牌成立了甘肃省彩陶会和兰州市马家窑文化研究会.省市领导都参加了揭牌仪式,瑞典专家也专程发来贺电,表示愿与甘肃省有关专家共同探究人类的远古文化. 彩陶是中国古 ...查看


  • 甘肃彩陶:起源.传承与象征(1)
  • 提要: 甘肃是马家窑文化彩陶的主要分布区域,甘肃史前彩陶有完整的起源与发展序列.起源于距今7000年以前的甘肃彩陶,经过半坡和庙底沟文化时期的提升发展,到马家窑文化时期进入繁荣发展阶段.自仰韶文化晚期即石岭下类型开始,彩陶体现出一定的地域特 ...查看


  • 马家窑彩陶
  • 马家窑彩陶 中国的彩陶艺术历史悠久,早在八千年前就有彩色陶器.从那时以后,我国的彩陶在持续的工艺改进中得到进一步发展,西部边远地区一直延续到东汉时期.中国彩陶从兴起.繁荣到萧条,经历了约四千年之久的历史,形成了一部完整有序的彩陶制做工艺发展 ...查看


  • 甘肃省博物馆 马家窑类型彩陶
  • 甘肃省博物馆 马家窑 旋纹彩陶罐 马家窑又称马家窑期或马家窑类型,距今5000-4650年.彩陶器型丰富多样,仍以盆.钵.壶.瓶为主,但扩展到罐.豆.瓮等器类,甚至在少量的夹砂陶上也饰彩,多为橙黄陶.施以浓墨式的黑彩,有时辅以少量白彩,形成 ...查看


  • 从彩陶精品看马家窑文化彩陶的演进历程
  • <传承>2008年第11期 从彩陶精品看马家窑文化彩陶的演进历程 曹鸿杰 (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甘肃兰州730030) 半山.马厂三个相互承袭的文化类型.马家窑[摘要]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的晚期文化,主要包括马家 ...查看


  • [陶瓷]神秘的中国彩陶(一):发现之旅
  • 有博友垂询彩陶的问题,本博也是初涉,而且寡闻,不敢擅作答复.于是,想起搜罗相关研究资料,以供自己和同好博友学习探讨.今天,从CCTV10[探索·发现]的"神秘的中国彩陶"开始吧.前面有视频链接,有兴趣的可以直接点去.文字 ...查看


  • 马家窑文化
  • 学号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兰州城市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浅析马家窑的文化与彩陶 学 院 名 称: 专 业 名 称: 学 生 姓 名: 指 导 教 师 : 教授 二○一四年五月十六日 目录 第一章 ...查看


  • 论仰韶彩陶文化的艺术特征
  • 艺术设计概论论文 题目:浅析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艺术特征 课程:艺术设计概论 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学号:13078406 姓名:郑欣 2014年8月 一.摘要: 仰韶文化是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仰韶文化最明显特征就是其出土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