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词人柳永研究的研究综述

摘要:北宋初期的著名词人柳永, 曾经为宋词的发展作出了一系列创造性的贡献, 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进入21 世纪以来的近十年柳永词研究呈现繁荣态势, 据笔者在中国知网检索, 仅研究论文就超过340 篇, 比整个20 世纪一百年间发表数量的总和还多。审视角度多样, 研究范围不断扩展, 许多问题的探讨不断深入, 笔者仅就所见, 对近十年来所讨论的主要问题综述如下。新世纪以来(2001——2009 年)柳永及词的研究在上世纪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挖掘,焦点主要集中在思想人格、艺术成就、社会文化意蕴、师承与影响及恋情词研究等方面,本文对这些研究成果做了详细的梳理。本文对近几年柳永及其词的研究做简要的回顾, 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柳永生平、思想性格、悲剧心态、悲剧成因研究;( 2) 柳永词研究;( 3) 柳永与其他作家及柳永词与其他文体比较研究;( 4) 柳永词的传播与接受及其在文学史上如何定位的研究。

关键词:

研究成就如下:

在宋代词坛上柳永是批评和研究的重点,在中国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的地位。20 世纪柳永研究硕果累累,共有444项研究成果。上世纪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平事迹考证、思想人格的探讨、艺术成就的论证等方面。在生平事迹的考证中基本问题已达成共识,但在细节方面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在思想人格的研究中向历史真实不断开掘和接近;在艺术成就上呈现出“百舸争流”的局面。另外,柳永及其词史地位的研究学界从比较研究、感性描述和定量分析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论证。上世纪柳永研究取得的巨大而可喜的成就,也给新世纪的柳永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启示。新世纪以来(2000 年——2009 年)有关柳永的研究成果据不完全统计413 个。柳永研究的重心有所转移,研究者在上世纪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挖掘,焦点主要集中在思想人格、艺术成就、社会文化意蕴、师承与影响及恋情词研究等方面。下面作详细叙述。

一、生平事迹考

上世纪有关柳永生平事迹做了大量的考证,新世纪以来有关这方面细节的探讨也颇有价值。如曾大兴《柳永宦迹游踪考述》根据柳永《乐章集》本身提供的一些重要线索, 参考宋元以来有关史乘、笔记、方志的记载, 对柳永在睦州、昌国、苏州、泗州、华阴、灵台、江夏、九嶷山和成都等九处的宦迹与游踪做了细致的考述。王辉斌《柳永生平订正》在前人研究基 础上,将柳永生年明确在987 年,登进士第的时间明确在1031年,柳永卒后由王安石之弟王安礼与陈朝请共同营葬。《镇江府志》对柳永仕宦履历的记载——泗州判官、著作郎、太长博士诸职——均非柳永生前所任,而所谓《宋故郎中柳公墓志》系伪作。

二、思想人格与精神面貌探讨

在上世纪末柳永研究从平面化转向了立体化的研究,这一时期继续沿着立体化的研究方向向前迈进,并且研究愈加的深入。如宓瑞新《论柳永的文化人格》中论述了柳永表现出来的积极意义无关价值重建,而是在自己悲苦不安的处境中对传统一元化仕宦价值的反思与追寻,对个体生命与充实的维护。他的创作,也使俗词在一种更高的层次上,以其本身所具备的各种素质吸引感应了同时、后代的词人,使他们在其影响下各随性情所近作出了新的个性化拓展。王金寿《关于柳永批评之批评》以柳永“羁旅行役”词为批评的主要对象, 通过对造成柳永评价落差的心理原因分析, 来管窥古代文化人格的心路历程, 来反思作家作品批评中有关道德现象的问题。该文对柳永批评有失偏颇之处予以矫正,很具有启示意义。《柳永评价“热点”“盲点”透视》中对柳永的人品提出了新的观点,他认为柳永的人品既不卑鄙, 也不高尚, 他是世俗中人、性情中人。他又提出了词品与人品的关系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杨建跃《从柳永词看中国传统文学的世俗化倾向》中提出柳永是封建社会第一个以市民意识对抗封

建伦理道德的传统文人。霍建波《从柳词看柳永的浪子行迹和科第情结》认为柳永人格结构的独特性集中表现为对世俗享乐的向往和热衷及对功名某种程度的漠视和厌倦,但追求功名仍是他人格结构的主体。《柳永的悲剧性人生原因新探》, 造成柳永的悲剧性人生的原因除了所谓的个人人品及文品的原因之外,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 就是北宋初期“重北轻南”的用人观。

《儒家思想与市民意识之冲突——试论柳永思想及其悲剧命运》儒家思想与市民意识的激烈冲突陪伴其一生, 其命运也被涂上了一层浓重的悲剧性色彩。赵建刚《柳永词中的悲剧情结》柳永的一生的悲剧色彩主要来自于正统文人理想与蹭蹬功名的矛盾反差,也来自崇尚儒雅文化却身为俗文化代表的尴尬处境。这种悲剧感在他的蔑视功名利禄、反映羁旅行役、表现俗艳闺情几类词中多有反映,形成挥之不去的悲剧情结。李淑静《从思想意识和审美意向的角度看柳永词的世俗化倾向》他的词在思想内容方面有鲜明的市民意识,在风格上以俚俗为主要特征,在形式体制上以长调慢词为主。从思想意识和审美意向的角度看,柳词出现了“以俗为美”的鲜明特征。

三、柳永词艺术成就及文学史意义的研究

对柳永词的声律美进行了更多的关注与深入的探索。论述柳永词词调仄声字三声中的去上、上去和去声字的用法,而重点在去上。指出《乐章集》去声多用于空际转身、转折跌宕。上去入三仄声字巧妙组合形成抑扬的节奏,增加了声律的和谐美,加强了意境的艺术性。同类作品还有田玉琪《柳永用调究竟有多少》。张承凤、李文莉《柳永词律议》。催海正、刘 培《论柳永词作与宋初赋风的内在联系》。李静《柳永词的视野和视角论略》认为词体在由唐而宋的衍生、蜕变并逐渐成熟的过程中,柳永完成了一次质的飞升。这种飞升不惟体现在 柳词在传统的小令之外另外开辟了一片广阔的天空,于作品的容量上推衍、发展了慢词,而且体现于柳词在观照视野、审美视角等方面的创变上。如果说词是在晚唐五代词人那里 完成了词的文人化第一次大的蜕变,那么在柳永这里则实现了词体的基本定型。邓乔彬《唐宋词乐的发展变化与柳永苏轼词》认为柳永词的用调充分体现了唐五代词乐在北宋初期的延续,柳词的声情体貌,均源自“花间”,与教坊俗乐紧密结合,既倚声“善为歌辞”,又能“填腔”制撰新曲,“变旧声作新声”,使之传播极广,接受甚众。

张涤云《论柳永现象》“柳永现象”的出现标志着词的发展进入了慢词长调繁盛的时代,标志着中国文学进入了通俗文学与传统雅文学分庭抗礼的时代,也标志着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大为壮大、职业文人开始出现的新时代。柳词为宋词的声色大开建立了最初的规范。同类作品又如徐定辉《论柳永对词境的开拓》认为开拓词境是柳永在词的创作上的重要贡献。柳永冲破了晚唐五代词多写男女情爱与闺阁园庭的狭小范围,把词笔投向关塞山河、通都大邑、历史兴亡之中,这就使其词呈现出高远深邃、雄阔浑厚的境界,为宋词的声色大开建立了最初的规范。花志红《柳永在宋金元时期的影响》本文从柳永词的影响,词人柳永的传闻,以及小说戏剧中的柳永故事来探讨柳永在宋金元时期的影响。廖泓泉《论柳永词的美学特质》柳永词作的美学特质主要表现在结构、意境、以赋为词这三个方面。郑艳霞《情以景幽——论柳永词中的景物描写》柳永因他的词作能巧妙运用景物描写, 合理布局, 创造优美意境, 表现深沉流美之致。柳词中的景物描写不仅营造了富于美感的环境氛围, 并且使词的境界深隽, 耐人寻味。

四、柳词文化心理研究

新世纪以来对柳词的社会文化研究愈来愈受到重视。曾大兴《柳永都市风情的历史价值与民俗价值》中提出都市风情词是柳词的一个重要的题材类型, 所歌之功与所颂之德是有历史依据和认识价值的。这类作品对北宋东京等大都市的繁华景象与节令风物的描写, 更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图景与民俗内容。邓建、谌华《柳永词之社会文化学分析》从社会文化学的角度提出,柳永词是宋初复杂社会文化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是宋初特定社会文化生活的载

体。它不仅仅是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而且是一部宋初社会文化启示录。曲向红《柳永词的市井趣味及文化冲突》认为柳永是宋代词坛的特殊人物,作为深受儒家文化涵养的文人,却表现出浓重的市井色彩。兰芳《论柳永词之文化变革》从词文化的角度论述了柳永词的新变化。内容上的开拓, 引起抒情主人公、写作角度的变化; 形式上盛用长调慢词; 结构上的线型结构, 表现为时空关系上的一次性转换或无转换。同类作品还有《都市风情入词来——论柳永都市词》、徐金季《论柳永词的都市风情》、霍然《论宋代都市文化与悲剧词人柳永》、仝菊芳《永恒的市井与儒堂——从柳永词看中国的文化冲突》、李云《解析柳永词中的“衾枕现象”》。

五、师承与比较研究

王昊《苏柳词关系论》考察了苏词之于柳词的细部关系及其词史意义。认为早期苏词与柳永俗词大有渊源;词艺成熟__期的苏轼一方面蝉蜕于柳而颇以柳永俗词为病,明确显示出与之对峙的姿态。另一方面又对柳永词中表现“诗人之旨”的雅词以表而出之的态度和策略由对峙而超越之;苏、柳对峙已孕育着北宋词坛上词宗清真的嬗递之迹。韩珊珊《论柳永词对苏轼的启示和影响》认为柳永的词作曾经启发和影响了苏轼的词创作,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赋式的铺叙范式、鲜明的主体意识、通俗性的题材、明白如话的语言和雄浑博大的气象。房日晰《欧阳修柳永之艳词比较》认为欧阳修的艳词多写下层官吏与妓女之情,柳永的艳词多写落魄文人的狎妓;柳用长调笔法,铺叙延展,欧用小令笔法,遣貌取神;柳以平面叙述,突出人物心态,欧以立体描写,突出人物声情;欧追求雅正,柳不免卑俗;他们都向民歌学习,使其走向艺术生命的旺盛。欧的艳词得到后代文人的曲意辩护,柳的艳词受到种种不应有的责难。《柳永周邦彦姜夔三家词的比较》柳永、周邦彦和姜夔的词是宋代婉约词中最有影响的三大家, 而三家词的不同则正好体现了宋代婉约词的发展轨迹。但三家词皆为“言情”所束, 故均有局限。杨茜《张先与柳永“情爱词”之比较》文章主要将北宋著名词人张先、柳永的情爱词作出比较。贾先奎《论晏殊与柳永的圣寿词》从圣寿词这一角度, 比较了晏殊和柳永二人在表现内容方面的异同, 分析了他们各自的特点和艺术风格, 客观地评价了它们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并且从写作动机方面探讨了二人圣寿词的情感倾向和目的, 从而对这一历来较少为人所注意的圣寿词作了一次简要的重新的审视。

四、柳永词的传播与接受及其成就研究

进入21 世纪以来, 学者们对柳永词的传播与接受方面的研究很有热度, 尤其是近几年, 相关的文章非常多。陈岳芬北宋时期柳永词的传播与接受 指出柳永词在北宋的广为传播, 有赖于新的传播环境的形成和传播者群体的出现。由于柳词本身具有雅俗不同的特质, 使得柳词的传播效果与文学接受发生了密切的互动关系并产生深刻影响。柳永词作中体现的通俗性与娱乐性与商品经济及传播形态有着直接的关系[ 42] 。邓建在从词集的编辑与流传看柳永词的传播 中通过考察柳永词集的编辑与流传情况, 勾勒与描摹柳永词传播的总体轮廓与宏观史况。柳永词的传播在整体上升的趋势之中, 又呈现出宋之始兴、元之滞涩、明之复苏、清之繁盛的阶段性特点[ 43] 。在论金、元二代柳永词的传播与接受 [ 44] 以及论柳永词在明代的传播与接受 [ 45] 两篇文章中分别论述了金、元二代, 柳永词通过选本的传播由彰显归于消歇, 士人对柳永词的接受也呈现出潜隐状态。此期士人对柳永词的接受则更多表现为深层理解与心理认同; 柳永词在明代迅速的复苏, 其词史地位亦得到大幅提升。柳永词的接受显、隐双线并行, 不但其绮语真情得到众多士人的推崇, 其内在的平民化、通俗化艺术趣味与审美追求亦得到深度认同与广泛接受。邓建的这三篇文章对柳永词在各个朝代的传播与接受做了深刻的阐述, 并且分别根据各个时代的不同特点具体分析, 论述问题入木三分,

发人深省, 有理有据。柳永是北宋词史上里程碑似的人物, 对后世文人的创作产生了莫大的影响, 因此对其艺术成就的研究一直是千百年来不变的主题。进入21 世纪以来更是热度不减, 此类文章有: 郭红欣从剑拔弩张到归诸和平∃ ∃ ∃ 柳永后世批评辨正 、廖泓泉! 公却学柳七作词∀ ∃ ∃ ∃ 简论柳永词的影响 、曾大兴柳永的文学贡献及其成功之秘 、白志忠柳永在题材和形式上的贡献 、张涤云论柳永现象的产生背景及历史意义 、方然论柳永的艺术追求及其对词文学的贡献 、付兰柳永对宋词的贡献 等。郭红欣文讲到了对柳永的争议, 主要是围绕其曾有的! 浪子∀身份展开的。大抵因为论者的立场不同, 后世出现了两种剑拔弩张式的或横加贬抑或褒扬失度的评论和看法。但如果拂去政治的浮尘, 较为平和地侧重以文学的眼光去看待柳永、权衡柳词, 得出的结论就会比较地趋于公允。廖泓泉对柳永在词学中的地位进行了简明扼要的分析。曾大兴从内容、形式上探讨了柳永词的魅力所在, 以及能够流传下来的原因, 并从时代环境、个人遭遇、个性心理等方面, 深入地分析和揭示了柳永在文学上获得重大成功的几个主要原因。张涤云文认为柳永在中国词曲发展史上的地位可用! 三个第一∀来概括: ! 他是我国词史上第一位专业词人, 第一位大量创作慢词的词人, 第一位开创俚俗词派的代表词人。∀方然、付兰两人都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柳永对宋词的贡献。

研究成果的结尾:此外, 除了这四个方面以外, 近几年也出现了一些对柳词进行综合性的、全面研究的文章, 比如, 王辉斌《柳永词艺术成就新论》、姜明 《漂泊的身世与超越的情怀——柳永其人其词》、殷小琴《论柳永词作》的特色 , 亦各有体会, 此不再累述。对柳词的品赏, 基本集中在“老三篇”(《望海潮》、《雨霖铃》、《八声甘州》) 上。此类文章非常之多, 如李慧芳《“杨柳岸, 晓风残月”的文化解析》、韦珠、赵同宇《晓风欺弱柳, 残月隐悲凉——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 解读、单华《情景交融的绝唱——柳永(雨霖铃)的情境设置赏析、泠风《秋雨潇潇归思难收——读柳永的(八声甘州)、郭桂萍《名章隽语咏太平——柳永赏析》等等, 这充分证明了名篇佳作具有长盛不衰的魅力, 引起后人强烈的共鸣, 并随着时代变化呈现出异样的光彩。

以后存在的空间以及研究成果的评价:以上对近几年关于柳永及其词的研究论文作了回顾。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柳词研究仍然是学界柳永研究的核心。另外, 近几年柳永与其他作家的比较、柳词的传播与接受、柳永的历史定位也很受重视。有的研究者能够从文化学、音乐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的角度研究柳词, 视角独特。有的论文涉及到柳词与其他文体之间的关系等新领域的探讨, 值得进一步拓展、深入。当然, 柳词研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一些研究论文只是人云亦云, 步人后尘。有的变相地重复前人, 千人一面; 有的粗制滥造, 以致出现不少低水平的、浮光掠影式的、缺少新意的论文; 有的仅限于感性认识, 缺乏理论深度, 很难上升到“ 学

理”层面。柳永研究中文献资料建设需要加强, 柳永作为宋代词坛著名词人, 柳词的编年没能顺利开展, 不能不说是宋代文学研究的一大遗憾。如何运用新方法, 开创古代“大家”研究的新领域, 都值得学界探讨。

以上对近十年来关于柳永及其词的研究成果作了简要回顾。总的看, 也有不少文章仍在重复学界已基本取得共识的某些老、旧问题, 没有提出有价值的新命题。这当然有实际困难, 如柳永研究中文献资料建设需要加强, 柳词的编年没能顺利开展。笔者认为, 不论是从柳永慢词特征、雅与俗、语言意境及声律、传播与接受、艺术成就及其贡献等方面做研究, 还是从柳永其人、其同代的词人、词中所涉及到的人物及社会形态等方面研究, 我们都应当明白艺术的真理不完全依赖于诗人的创作过程, 其产生应当是在文本与接受者所经历的不同境遇“照面”而提出新问题时。柳永其人其作生动体现了北宋的都市生活, 也为我们今天处于改革开放时期的文学研究者的不同解释, 提供了多种可能。近十年的柳永研究, 证实了这一解释学原理。总之, 解释的历史性要求我们, 不仅要把握柳永其人其作形成的历史环境和条件, 也要把握我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和条件, 这样才会不断提出新问题来!

参考文献:

邓建,刘尊明.柳永研究百年述评.宋代文学年鉴(2001-2002年)武汉出版社2002 年10 月版,第166-174 页.

广州大学学报,2003 年第6 期.

南昌大学学报,2004 年第5 期.

山西师大学报,2002 年第2 期.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年03 期.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 年第3 期.

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 年02 期.

安康师专学报,2006 年第6 期.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年06 期.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7 年15 卷1 期.

时代文学·上半月,2008 年第8 期.

邱世友.柳永词的声律美,文学遗产.2002 年04 期.

北京大学学报,2003 年40 卷6 期.

东南大学学报,2007 年7 月第9 卷第4 期.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 年3 卷4 期.

西昌学院学报,2006 年9 月第18 期.

甘肃社会科学,2008 年第1 期.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 年06 期.

暨南大学,2003 年第4 期.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 年第1 期.

文艺研究,2005 年10 期.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 年25 期.

中国文学研究,2002 年1 期.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 年第4 期.

南昌大学学报,2003 年34 卷2 期.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7 年第3 期.

井冈山学院学报.2007 年第9 期(哲学社会科学).

[ 42] 陈岳芬. 北宋时期柳永词的传播与接受[ J] . 暨南学报, 2006( 3) .

[ 43] 邓建. 从词集的编辑与流传看柳永词的传播[ J] . 江南大学学报, 2005( 5) .

[ 44] 邓建. 论金、元二代柳永词的传播与接受[ J] . 渤海大学学报, 2006( 1) .

[ 45] 邓建. 论柳永词在明代的传播与接受[ J] . 江南大学学报, 2005( 10) .

摘要:北宋初期的著名词人柳永, 曾经为宋词的发展作出了一系列创造性的贡献, 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进入21 世纪以来的近十年柳永词研究呈现繁荣态势, 据笔者在中国知网检索, 仅研究论文就超过340 篇, 比整个20 世纪一百年间发表数量的总和还多。审视角度多样, 研究范围不断扩展, 许多问题的探讨不断深入, 笔者仅就所见, 对近十年来所讨论的主要问题综述如下。新世纪以来(2001——2009 年)柳永及词的研究在上世纪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挖掘,焦点主要集中在思想人格、艺术成就、社会文化意蕴、师承与影响及恋情词研究等方面,本文对这些研究成果做了详细的梳理。本文对近几年柳永及其词的研究做简要的回顾, 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柳永生平、思想性格、悲剧心态、悲剧成因研究;( 2) 柳永词研究;( 3) 柳永与其他作家及柳永词与其他文体比较研究;( 4) 柳永词的传播与接受及其在文学史上如何定位的研究。

关键词:

研究成就如下:

在宋代词坛上柳永是批评和研究的重点,在中国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的地位。20 世纪柳永研究硕果累累,共有444项研究成果。上世纪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平事迹考证、思想人格的探讨、艺术成就的论证等方面。在生平事迹的考证中基本问题已达成共识,但在细节方面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在思想人格的研究中向历史真实不断开掘和接近;在艺术成就上呈现出“百舸争流”的局面。另外,柳永及其词史地位的研究学界从比较研究、感性描述和定量分析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论证。上世纪柳永研究取得的巨大而可喜的成就,也给新世纪的柳永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启示。新世纪以来(2000 年——2009 年)有关柳永的研究成果据不完全统计413 个。柳永研究的重心有所转移,研究者在上世纪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挖掘,焦点主要集中在思想人格、艺术成就、社会文化意蕴、师承与影响及恋情词研究等方面。下面作详细叙述。

一、生平事迹考

上世纪有关柳永生平事迹做了大量的考证,新世纪以来有关这方面细节的探讨也颇有价值。如曾大兴《柳永宦迹游踪考述》根据柳永《乐章集》本身提供的一些重要线索, 参考宋元以来有关史乘、笔记、方志的记载, 对柳永在睦州、昌国、苏州、泗州、华阴、灵台、江夏、九嶷山和成都等九处的宦迹与游踪做了细致的考述。王辉斌《柳永生平订正》在前人研究基 础上,将柳永生年明确在987 年,登进士第的时间明确在1031年,柳永卒后由王安石之弟王安礼与陈朝请共同营葬。《镇江府志》对柳永仕宦履历的记载——泗州判官、著作郎、太长博士诸职——均非柳永生前所任,而所谓《宋故郎中柳公墓志》系伪作。

二、思想人格与精神面貌探讨

在上世纪末柳永研究从平面化转向了立体化的研究,这一时期继续沿着立体化的研究方向向前迈进,并且研究愈加的深入。如宓瑞新《论柳永的文化人格》中论述了柳永表现出来的积极意义无关价值重建,而是在自己悲苦不安的处境中对传统一元化仕宦价值的反思与追寻,对个体生命与充实的维护。他的创作,也使俗词在一种更高的层次上,以其本身所具备的各种素质吸引感应了同时、后代的词人,使他们在其影响下各随性情所近作出了新的个性化拓展。王金寿《关于柳永批评之批评》以柳永“羁旅行役”词为批评的主要对象, 通过对造成柳永评价落差的心理原因分析, 来管窥古代文化人格的心路历程, 来反思作家作品批评中有关道德现象的问题。该文对柳永批评有失偏颇之处予以矫正,很具有启示意义。《柳永评价“热点”“盲点”透视》中对柳永的人品提出了新的观点,他认为柳永的人品既不卑鄙, 也不高尚, 他是世俗中人、性情中人。他又提出了词品与人品的关系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杨建跃《从柳永词看中国传统文学的世俗化倾向》中提出柳永是封建社会第一个以市民意识对抗封

建伦理道德的传统文人。霍建波《从柳词看柳永的浪子行迹和科第情结》认为柳永人格结构的独特性集中表现为对世俗享乐的向往和热衷及对功名某种程度的漠视和厌倦,但追求功名仍是他人格结构的主体。《柳永的悲剧性人生原因新探》, 造成柳永的悲剧性人生的原因除了所谓的个人人品及文品的原因之外,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 就是北宋初期“重北轻南”的用人观。

《儒家思想与市民意识之冲突——试论柳永思想及其悲剧命运》儒家思想与市民意识的激烈冲突陪伴其一生, 其命运也被涂上了一层浓重的悲剧性色彩。赵建刚《柳永词中的悲剧情结》柳永的一生的悲剧色彩主要来自于正统文人理想与蹭蹬功名的矛盾反差,也来自崇尚儒雅文化却身为俗文化代表的尴尬处境。这种悲剧感在他的蔑视功名利禄、反映羁旅行役、表现俗艳闺情几类词中多有反映,形成挥之不去的悲剧情结。李淑静《从思想意识和审美意向的角度看柳永词的世俗化倾向》他的词在思想内容方面有鲜明的市民意识,在风格上以俚俗为主要特征,在形式体制上以长调慢词为主。从思想意识和审美意向的角度看,柳词出现了“以俗为美”的鲜明特征。

三、柳永词艺术成就及文学史意义的研究

对柳永词的声律美进行了更多的关注与深入的探索。论述柳永词词调仄声字三声中的去上、上去和去声字的用法,而重点在去上。指出《乐章集》去声多用于空际转身、转折跌宕。上去入三仄声字巧妙组合形成抑扬的节奏,增加了声律的和谐美,加强了意境的艺术性。同类作品还有田玉琪《柳永用调究竟有多少》。张承凤、李文莉《柳永词律议》。催海正、刘 培《论柳永词作与宋初赋风的内在联系》。李静《柳永词的视野和视角论略》认为词体在由唐而宋的衍生、蜕变并逐渐成熟的过程中,柳永完成了一次质的飞升。这种飞升不惟体现在 柳词在传统的小令之外另外开辟了一片广阔的天空,于作品的容量上推衍、发展了慢词,而且体现于柳词在观照视野、审美视角等方面的创变上。如果说词是在晚唐五代词人那里 完成了词的文人化第一次大的蜕变,那么在柳永这里则实现了词体的基本定型。邓乔彬《唐宋词乐的发展变化与柳永苏轼词》认为柳永词的用调充分体现了唐五代词乐在北宋初期的延续,柳词的声情体貌,均源自“花间”,与教坊俗乐紧密结合,既倚声“善为歌辞”,又能“填腔”制撰新曲,“变旧声作新声”,使之传播极广,接受甚众。

张涤云《论柳永现象》“柳永现象”的出现标志着词的发展进入了慢词长调繁盛的时代,标志着中国文学进入了通俗文学与传统雅文学分庭抗礼的时代,也标志着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大为壮大、职业文人开始出现的新时代。柳词为宋词的声色大开建立了最初的规范。同类作品又如徐定辉《论柳永对词境的开拓》认为开拓词境是柳永在词的创作上的重要贡献。柳永冲破了晚唐五代词多写男女情爱与闺阁园庭的狭小范围,把词笔投向关塞山河、通都大邑、历史兴亡之中,这就使其词呈现出高远深邃、雄阔浑厚的境界,为宋词的声色大开建立了最初的规范。花志红《柳永在宋金元时期的影响》本文从柳永词的影响,词人柳永的传闻,以及小说戏剧中的柳永故事来探讨柳永在宋金元时期的影响。廖泓泉《论柳永词的美学特质》柳永词作的美学特质主要表现在结构、意境、以赋为词这三个方面。郑艳霞《情以景幽——论柳永词中的景物描写》柳永因他的词作能巧妙运用景物描写, 合理布局, 创造优美意境, 表现深沉流美之致。柳词中的景物描写不仅营造了富于美感的环境氛围, 并且使词的境界深隽, 耐人寻味。

四、柳词文化心理研究

新世纪以来对柳词的社会文化研究愈来愈受到重视。曾大兴《柳永都市风情的历史价值与民俗价值》中提出都市风情词是柳词的一个重要的题材类型, 所歌之功与所颂之德是有历史依据和认识价值的。这类作品对北宋东京等大都市的繁华景象与节令风物的描写, 更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图景与民俗内容。邓建、谌华《柳永词之社会文化学分析》从社会文化学的角度提出,柳永词是宋初复杂社会文化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是宋初特定社会文化生活的载

体。它不仅仅是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而且是一部宋初社会文化启示录。曲向红《柳永词的市井趣味及文化冲突》认为柳永是宋代词坛的特殊人物,作为深受儒家文化涵养的文人,却表现出浓重的市井色彩。兰芳《论柳永词之文化变革》从词文化的角度论述了柳永词的新变化。内容上的开拓, 引起抒情主人公、写作角度的变化; 形式上盛用长调慢词; 结构上的线型结构, 表现为时空关系上的一次性转换或无转换。同类作品还有《都市风情入词来——论柳永都市词》、徐金季《论柳永词的都市风情》、霍然《论宋代都市文化与悲剧词人柳永》、仝菊芳《永恒的市井与儒堂——从柳永词看中国的文化冲突》、李云《解析柳永词中的“衾枕现象”》。

五、师承与比较研究

王昊《苏柳词关系论》考察了苏词之于柳词的细部关系及其词史意义。认为早期苏词与柳永俗词大有渊源;词艺成熟__期的苏轼一方面蝉蜕于柳而颇以柳永俗词为病,明确显示出与之对峙的姿态。另一方面又对柳永词中表现“诗人之旨”的雅词以表而出之的态度和策略由对峙而超越之;苏、柳对峙已孕育着北宋词坛上词宗清真的嬗递之迹。韩珊珊《论柳永词对苏轼的启示和影响》认为柳永的词作曾经启发和影响了苏轼的词创作,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赋式的铺叙范式、鲜明的主体意识、通俗性的题材、明白如话的语言和雄浑博大的气象。房日晰《欧阳修柳永之艳词比较》认为欧阳修的艳词多写下层官吏与妓女之情,柳永的艳词多写落魄文人的狎妓;柳用长调笔法,铺叙延展,欧用小令笔法,遣貌取神;柳以平面叙述,突出人物心态,欧以立体描写,突出人物声情;欧追求雅正,柳不免卑俗;他们都向民歌学习,使其走向艺术生命的旺盛。欧的艳词得到后代文人的曲意辩护,柳的艳词受到种种不应有的责难。《柳永周邦彦姜夔三家词的比较》柳永、周邦彦和姜夔的词是宋代婉约词中最有影响的三大家, 而三家词的不同则正好体现了宋代婉约词的发展轨迹。但三家词皆为“言情”所束, 故均有局限。杨茜《张先与柳永“情爱词”之比较》文章主要将北宋著名词人张先、柳永的情爱词作出比较。贾先奎《论晏殊与柳永的圣寿词》从圣寿词这一角度, 比较了晏殊和柳永二人在表现内容方面的异同, 分析了他们各自的特点和艺术风格, 客观地评价了它们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并且从写作动机方面探讨了二人圣寿词的情感倾向和目的, 从而对这一历来较少为人所注意的圣寿词作了一次简要的重新的审视。

四、柳永词的传播与接受及其成就研究

进入21 世纪以来, 学者们对柳永词的传播与接受方面的研究很有热度, 尤其是近几年, 相关的文章非常多。陈岳芬北宋时期柳永词的传播与接受 指出柳永词在北宋的广为传播, 有赖于新的传播环境的形成和传播者群体的出现。由于柳词本身具有雅俗不同的特质, 使得柳词的传播效果与文学接受发生了密切的互动关系并产生深刻影响。柳永词作中体现的通俗性与娱乐性与商品经济及传播形态有着直接的关系[ 42] 。邓建在从词集的编辑与流传看柳永词的传播 中通过考察柳永词集的编辑与流传情况, 勾勒与描摹柳永词传播的总体轮廓与宏观史况。柳永词的传播在整体上升的趋势之中, 又呈现出宋之始兴、元之滞涩、明之复苏、清之繁盛的阶段性特点[ 43] 。在论金、元二代柳永词的传播与接受 [ 44] 以及论柳永词在明代的传播与接受 [ 45] 两篇文章中分别论述了金、元二代, 柳永词通过选本的传播由彰显归于消歇, 士人对柳永词的接受也呈现出潜隐状态。此期士人对柳永词的接受则更多表现为深层理解与心理认同; 柳永词在明代迅速的复苏, 其词史地位亦得到大幅提升。柳永词的接受显、隐双线并行, 不但其绮语真情得到众多士人的推崇, 其内在的平民化、通俗化艺术趣味与审美追求亦得到深度认同与广泛接受。邓建的这三篇文章对柳永词在各个朝代的传播与接受做了深刻的阐述, 并且分别根据各个时代的不同特点具体分析, 论述问题入木三分,

发人深省, 有理有据。柳永是北宋词史上里程碑似的人物, 对后世文人的创作产生了莫大的影响, 因此对其艺术成就的研究一直是千百年来不变的主题。进入21 世纪以来更是热度不减, 此类文章有: 郭红欣从剑拔弩张到归诸和平∃ ∃ ∃ 柳永后世批评辨正 、廖泓泉! 公却学柳七作词∀ ∃ ∃ ∃ 简论柳永词的影响 、曾大兴柳永的文学贡献及其成功之秘 、白志忠柳永在题材和形式上的贡献 、张涤云论柳永现象的产生背景及历史意义 、方然论柳永的艺术追求及其对词文学的贡献 、付兰柳永对宋词的贡献 等。郭红欣文讲到了对柳永的争议, 主要是围绕其曾有的! 浪子∀身份展开的。大抵因为论者的立场不同, 后世出现了两种剑拔弩张式的或横加贬抑或褒扬失度的评论和看法。但如果拂去政治的浮尘, 较为平和地侧重以文学的眼光去看待柳永、权衡柳词, 得出的结论就会比较地趋于公允。廖泓泉对柳永在词学中的地位进行了简明扼要的分析。曾大兴从内容、形式上探讨了柳永词的魅力所在, 以及能够流传下来的原因, 并从时代环境、个人遭遇、个性心理等方面, 深入地分析和揭示了柳永在文学上获得重大成功的几个主要原因。张涤云文认为柳永在中国词曲发展史上的地位可用! 三个第一∀来概括: ! 他是我国词史上第一位专业词人, 第一位大量创作慢词的词人, 第一位开创俚俗词派的代表词人。∀方然、付兰两人都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柳永对宋词的贡献。

研究成果的结尾:此外, 除了这四个方面以外, 近几年也出现了一些对柳词进行综合性的、全面研究的文章, 比如, 王辉斌《柳永词艺术成就新论》、姜明 《漂泊的身世与超越的情怀——柳永其人其词》、殷小琴《论柳永词作》的特色 , 亦各有体会, 此不再累述。对柳词的品赏, 基本集中在“老三篇”(《望海潮》、《雨霖铃》、《八声甘州》) 上。此类文章非常之多, 如李慧芳《“杨柳岸, 晓风残月”的文化解析》、韦珠、赵同宇《晓风欺弱柳, 残月隐悲凉——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 解读、单华《情景交融的绝唱——柳永(雨霖铃)的情境设置赏析、泠风《秋雨潇潇归思难收——读柳永的(八声甘州)、郭桂萍《名章隽语咏太平——柳永赏析》等等, 这充分证明了名篇佳作具有长盛不衰的魅力, 引起后人强烈的共鸣, 并随着时代变化呈现出异样的光彩。

以后存在的空间以及研究成果的评价:以上对近几年关于柳永及其词的研究论文作了回顾。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柳词研究仍然是学界柳永研究的核心。另外, 近几年柳永与其他作家的比较、柳词的传播与接受、柳永的历史定位也很受重视。有的研究者能够从文化学、音乐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的角度研究柳词, 视角独特。有的论文涉及到柳词与其他文体之间的关系等新领域的探讨, 值得进一步拓展、深入。当然, 柳词研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一些研究论文只是人云亦云, 步人后尘。有的变相地重复前人, 千人一面; 有的粗制滥造, 以致出现不少低水平的、浮光掠影式的、缺少新意的论文; 有的仅限于感性认识, 缺乏理论深度, 很难上升到“ 学

理”层面。柳永研究中文献资料建设需要加强, 柳永作为宋代词坛著名词人, 柳词的编年没能顺利开展, 不能不说是宋代文学研究的一大遗憾。如何运用新方法, 开创古代“大家”研究的新领域, 都值得学界探讨。

以上对近十年来关于柳永及其词的研究成果作了简要回顾。总的看, 也有不少文章仍在重复学界已基本取得共识的某些老、旧问题, 没有提出有价值的新命题。这当然有实际困难, 如柳永研究中文献资料建设需要加强, 柳词的编年没能顺利开展。笔者认为, 不论是从柳永慢词特征、雅与俗、语言意境及声律、传播与接受、艺术成就及其贡献等方面做研究, 还是从柳永其人、其同代的词人、词中所涉及到的人物及社会形态等方面研究, 我们都应当明白艺术的真理不完全依赖于诗人的创作过程, 其产生应当是在文本与接受者所经历的不同境遇“照面”而提出新问题时。柳永其人其作生动体现了北宋的都市生活, 也为我们今天处于改革开放时期的文学研究者的不同解释, 提供了多种可能。近十年的柳永研究, 证实了这一解释学原理。总之, 解释的历史性要求我们, 不仅要把握柳永其人其作形成的历史环境和条件, 也要把握我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和条件, 这样才会不断提出新问题来!

参考文献:

邓建,刘尊明.柳永研究百年述评.宋代文学年鉴(2001-2002年)武汉出版社2002 年10 月版,第166-174 页.

广州大学学报,2003 年第6 期.

南昌大学学报,2004 年第5 期.

山西师大学报,2002 年第2 期.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年03 期.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 年第3 期.

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 年02 期.

安康师专学报,2006 年第6 期.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年06 期.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7 年15 卷1 期.

时代文学·上半月,2008 年第8 期.

邱世友.柳永词的声律美,文学遗产.2002 年04 期.

北京大学学报,2003 年40 卷6 期.

东南大学学报,2007 年7 月第9 卷第4 期.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 年3 卷4 期.

西昌学院学报,2006 年9 月第18 期.

甘肃社会科学,2008 年第1 期.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 年06 期.

暨南大学,2003 年第4 期.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 年第1 期.

文艺研究,2005 年10 期.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 年25 期.

中国文学研究,2002 年1 期.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 年第4 期.

南昌大学学报,2003 年34 卷2 期.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7 年第3 期.

井冈山学院学报.2007 年第9 期(哲学社会科学).

[ 42] 陈岳芬. 北宋时期柳永词的传播与接受[ J] . 暨南学报, 2006( 3) .

[ 43] 邓建. 从词集的编辑与流传看柳永词的传播[ J] . 江南大学学报, 2005( 5) .

[ 44] 邓建. 论金、元二代柳永词的传播与接受[ J] . 渤海大学学报, 2006( 1) .

[ 45] 邓建. 论柳永词在明代的传播与接受[ J] . 江南大学学报, 2005( 10) .


相关文章

  • 苏轼词风研究综述_关茂
  • 第17卷第4期2015年8月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anggang Polyteechnic VOL.17.No.4Aug.2015 苏轼词风研究综述 关 茂 (西藏大学 文学院,西藏 拉萨 850000) 摘 要: ...查看


  • 对柳永歌妓词的解谈
  • 第19卷第8期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V01.19.No.82004年8月 JournalofIJeshanTeachersCollege Aug.2004 对柙永歌蚊两的解谈 曹翠 (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广西桂林541004) 摘要:本文着重论 ...查看


  • 试析妓女对宋词创作的影响
  • 试析妓女对宋词创作的影响 朱春海 (六盘水师范学院 中文系:贵州 六盘水 553001) 摘 要: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属于自己的主流文学.汉有汉赋,唐有唐诗,宋有宋词,元有元曲,明清有小说.宋代,是属于词的时代,是词创作的黄金时代.隋唐五代 ...查看


  • 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_柳永词_雨霖铃_赏析
  • 第5卷 第1期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 Vo . 5No . 1 2009年3月 Journal of Sou t heast Gu i zhou Vocati onalC ollege ofTechnol ogy f or ...查看


  • [望海潮]公开课导学案和课件
  • 柳永<望海潮>导学案 授课:雷小梅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词的基础知识. 2.感受作者笔下的杭州的魅力. 3.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4.学习本词中作者展现杭州魅力的艺术手法(了解点染.铺排的手法). 教学重点: 1.感受作者 ...查看


  • 品柳永[望海潮]2
  • 品柳永<望海潮> 中文0916 蔡昭昭 2009511098 杭州,以烟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闻名,引无数风流才子趋之若鹜.关于杭州,白居易曾道"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而苏轼亦叹"欲把西湖 ...查看


  • 垓下之战项羽率楚军曾激烈反击(1-3) 1
  • 出仕不成落风尘,烟花柳巷误终身 -------------浅谈柳永的反正统思想 瓦市第六高级中学 谷翠良 历史悠悠,思接千载,在我国古代文学长河中,群星荟萃,英豪云集,柳永无疑是其中一位璀璨的明星.柳永是我国北宋词坛上一位杰出的词作家,他的 ...查看


  • 有井水处皆歌柳词--浅析柳永词市民化语言
  • 有井水处皆歌柳词 --浅析柳永词市民化语言 陈 琴 [摘要]市民化的语言是柳词的一大特色,柳永词通俗流利--将俚俗语言入词,极 富音乐性一具有与"曲"一样的"本色".而且柳永吸取了民间文学的营养,在其 ...查看


  • 精校WORD版古典诗词鉴赏:柳永[戚氏·晚秋天]赏析
  • 古典诗词鉴赏:柳永<戚氏·晚秋天>赏析 戚氏·晚秋天 柳永 晚秋天,一霎微雨洒庭轩.槛菊萧疏,井梧零乱,惹残烟.凄然,望江关,飞云黯淡夕阳间.当时宋玉悲感,向此临水与登山.远道迢递,行人凄楚,倦听陇水潺湲.正蝉吟败叶,蛩响衰草,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