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中华刺绣业界,苏、蜀、湘、粤四大名绣平分天下,鼎足而立已千年。
直到21世纪初,美女史磊于重庆万州独创“三峡绣”一派,誓要冲出西南,问鼎中原……
“砖王”转身变绣娘
万州白岩路,三峡绣手工艺品有限公司。
数十名绣娘埋首纺织机前,跳跃的针脚拖出七彩丝线,在绢帛上勾勒霞光流云、渔舟唱晚……
38岁的老板史磊,穿一身锦绣旗袍,穿梭在满目锦绣之中。
21世纪头十年,这位美丽的东北女子,在万州完成了一次行业转身。
2004年深冬,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在万州创业的史磊,携夫带子回家过年。她为家人准备了新年礼物――一位万州姐妹制作的鞋垫。
瞧那鞋垫,紫色丝帛为底面,各色丝线交织其间,绣出莲花盛放、鸳鸯戏水,美不胜收!
“这绣功活灵活现,真是一件艺术品!”哥哥一边感叹,一边将鞋垫装进玻璃镜框,挂上墙慢慢欣赏。
“这针法,挑、转、入、起,世上罕见!”姐姐也惊喜不已。她见识过蜀、湘、粤、苏各派名绣风范,但如此独特工艺,还是头一遭!
众人的赞叹,让史磊找到了“金矿”。
六年前,她和丈夫南下万州,开起一家地砖厂,已占领万州大半市场。正欲拓展疆土的女“砖王”,决定将万州刺绣作为新的创业方向。
返回万州,史磊立即展开调研――原来,这种刺绣工艺土名“挑脚”,在当地已流传千年。虽非名门出身,但其针法独特,画面浑然天成,堪称绣中佳品。
这让史磊看到了商机。
2005年,万州巴乡村手工艺品有限公司成立,专营万州传统刺绣鞋垫。
从此,“砖王”转身变绣娘。
文化助阵托起“三峡绣”
2006年,万州三峡学院美术系办公室,三峡文化专家陈和莲眺望窗外。
远处,一玲珑倩影,翩翩而来。
“陈教授!”史磊跨进办公室,“我有一事请教!”
一场“密谋”开始了……
此时,承载三峡文化元素的“巴乡村”,年销量突破七万双,并荣获重庆市旅游新产品二等奖。
初战告捷,史磊有了更高追求。
“我想召集当地姐妹,以刺绣为载体,打造三峡文化产品!”
“你在做一件非凡之事!”陈和莲闻言跃起,“你正在抢救濒临失传的三峡文化遗产!”
那一刻,商人和学者心灵相通。
同年,中国刺绣业界,一个新门派赫然崛起――“三峡绣”!
史磊提出这个新概念后,干脆将公司更名为三峡绣手工艺品有限公司,开始由单一鞋垫产品转向多种刺绣工艺品。
陈和莲是她的坚强依靠。这位从1979年就开始关注三峡传统技艺的学者,带领美术系600多名师生,将三峡众多自然文化元素转化成为刺绣设计,支持史磊向市场进军。
“夔门雄姿”、“西山钟楼”、“青龙瀑布”……三峡生态人文符号,跃然于锦绣绢帛之上,迅速形成以卷轴、框裱、真丝、绣花鞋、挑花鞋垫等为主力的系列文化产品。
随后五年,史磊率领众绣娘,一路远征。
“娘子军”的“锦绣人生”
晚春,万州区分水镇培文村。
赖洪兰靠在床头,手捏针线,绣着一朵“出水芙蓉”。
自从1996年下身瘫痪以来,这是她得到的唯一工作。
一年前,她儿子说,城里一家刺绣公司在招人。残疾人,也要。
赖洪兰报了名。
史磊派来技术员,教会了赖洪兰刺绣。很快,她挣到十年来的第一笔钱――四双鞋垫的工钱,一共200元。
“三峡绣”远征开始时,史磊决定和姐妹们并肩作战。
三峡绣公司有员工约300人,其中一半为当地待业农妇和失业女工。通过妇联,史磊将招工网络深入到街道村社,向贫困妇女敞开大门。史磊还调派技术人员,对入选绣娘进行培训。
数以千计的万州姐妹,聚集到“三峡绣”大旗之下。
2008年,全球经济形势吃紧,众多刺绣品牌竞相降价,以低价拓展市场。
“三峡绣”却始终分文不降。“公司里大多是残疾、失业姐妹,降价会影响她们的收入。”史磊这样解释。
眼见老板如此仗义,众姐妹感动不已。绣娘们合力抱团,共度时艰,不仅战胜了市场困局,还乘机提升了产品等次。
今天,“三峡绣”已行销全国,并远销新加坡、马来西亚、法国、英国等地;三峡绣公司已经带动近3000名当地妇女就业,帮助城乡困难女性增收数百万元,培养刺绣能工巧匠数百人。
“我会继续推广‘三峡绣’品牌。”抚今追昔望明天,史磊雄心万丈,“随着‘三峡绣’日益壮大,那些下岗失业的姐妹们,将拥有一个持久稳定的就业平台!”
话说中华刺绣业界,苏、蜀、湘、粤四大名绣平分天下,鼎足而立已千年。
直到21世纪初,美女史磊于重庆万州独创“三峡绣”一派,誓要冲出西南,问鼎中原……
“砖王”转身变绣娘
万州白岩路,三峡绣手工艺品有限公司。
数十名绣娘埋首纺织机前,跳跃的针脚拖出七彩丝线,在绢帛上勾勒霞光流云、渔舟唱晚……
38岁的老板史磊,穿一身锦绣旗袍,穿梭在满目锦绣之中。
21世纪头十年,这位美丽的东北女子,在万州完成了一次行业转身。
2004年深冬,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在万州创业的史磊,携夫带子回家过年。她为家人准备了新年礼物――一位万州姐妹制作的鞋垫。
瞧那鞋垫,紫色丝帛为底面,各色丝线交织其间,绣出莲花盛放、鸳鸯戏水,美不胜收!
“这绣功活灵活现,真是一件艺术品!”哥哥一边感叹,一边将鞋垫装进玻璃镜框,挂上墙慢慢欣赏。
“这针法,挑、转、入、起,世上罕见!”姐姐也惊喜不已。她见识过蜀、湘、粤、苏各派名绣风范,但如此独特工艺,还是头一遭!
众人的赞叹,让史磊找到了“金矿”。
六年前,她和丈夫南下万州,开起一家地砖厂,已占领万州大半市场。正欲拓展疆土的女“砖王”,决定将万州刺绣作为新的创业方向。
返回万州,史磊立即展开调研――原来,这种刺绣工艺土名“挑脚”,在当地已流传千年。虽非名门出身,但其针法独特,画面浑然天成,堪称绣中佳品。
这让史磊看到了商机。
2005年,万州巴乡村手工艺品有限公司成立,专营万州传统刺绣鞋垫。
从此,“砖王”转身变绣娘。
文化助阵托起“三峡绣”
2006年,万州三峡学院美术系办公室,三峡文化专家陈和莲眺望窗外。
远处,一玲珑倩影,翩翩而来。
“陈教授!”史磊跨进办公室,“我有一事请教!”
一场“密谋”开始了……
此时,承载三峡文化元素的“巴乡村”,年销量突破七万双,并荣获重庆市旅游新产品二等奖。
初战告捷,史磊有了更高追求。
“我想召集当地姐妹,以刺绣为载体,打造三峡文化产品!”
“你在做一件非凡之事!”陈和莲闻言跃起,“你正在抢救濒临失传的三峡文化遗产!”
那一刻,商人和学者心灵相通。
同年,中国刺绣业界,一个新门派赫然崛起――“三峡绣”!
史磊提出这个新概念后,干脆将公司更名为三峡绣手工艺品有限公司,开始由单一鞋垫产品转向多种刺绣工艺品。
陈和莲是她的坚强依靠。这位从1979年就开始关注三峡传统技艺的学者,带领美术系600多名师生,将三峡众多自然文化元素转化成为刺绣设计,支持史磊向市场进军。
“夔门雄姿”、“西山钟楼”、“青龙瀑布”……三峡生态人文符号,跃然于锦绣绢帛之上,迅速形成以卷轴、框裱、真丝、绣花鞋、挑花鞋垫等为主力的系列文化产品。
随后五年,史磊率领众绣娘,一路远征。
“娘子军”的“锦绣人生”
晚春,万州区分水镇培文村。
赖洪兰靠在床头,手捏针线,绣着一朵“出水芙蓉”。
自从1996年下身瘫痪以来,这是她得到的唯一工作。
一年前,她儿子说,城里一家刺绣公司在招人。残疾人,也要。
赖洪兰报了名。
史磊派来技术员,教会了赖洪兰刺绣。很快,她挣到十年来的第一笔钱――四双鞋垫的工钱,一共200元。
“三峡绣”远征开始时,史磊决定和姐妹们并肩作战。
三峡绣公司有员工约300人,其中一半为当地待业农妇和失业女工。通过妇联,史磊将招工网络深入到街道村社,向贫困妇女敞开大门。史磊还调派技术人员,对入选绣娘进行培训。
数以千计的万州姐妹,聚集到“三峡绣”大旗之下。
2008年,全球经济形势吃紧,众多刺绣品牌竞相降价,以低价拓展市场。
“三峡绣”却始终分文不降。“公司里大多是残疾、失业姐妹,降价会影响她们的收入。”史磊这样解释。
眼见老板如此仗义,众姐妹感动不已。绣娘们合力抱团,共度时艰,不仅战胜了市场困局,还乘机提升了产品等次。
今天,“三峡绣”已行销全国,并远销新加坡、马来西亚、法国、英国等地;三峡绣公司已经带动近3000名当地妇女就业,帮助城乡困难女性增收数百万元,培养刺绣能工巧匠数百人。
“我会继续推广‘三峡绣’品牌。”抚今追昔望明天,史磊雄心万丈,“随着‘三峡绣’日益壮大,那些下岗失业的姐妹们,将拥有一个持久稳定的就业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