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设备购置论证及运行效益评价
为加强医疗设备管理,提高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避免损失和浪费,医院在医疗设备采购前应加强设备购置论证,对设备投资项目风险和不确定性等方面进行评估;同时加强对设备购置后的运行效益进行评价,从而对医院今后设备的引进、合理调配设备提供依据。 医疗设备、购置论证、效益评价
一、 对医疗设备进行投资可行性论证及运行效益分析的意义 随着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了不断提高医疗服务内容和水平,许多大中型综合性医院竞相大量引进中、高档医疗设备,致使一些设备投资具有明显的盲目性,造成医疗资源的严重浪费。医疗设备一般都具有资金投入量大、资金周转周期长、运行成本高、更新换代快等特点,那么对设备运行效益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如何做好医疗设备的投资论证和决策分析,以及设备投入使用后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分析,避免投资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医疗设备使用效益、降低设备运行成本,是亟需医院领导和设备主管部门重视的问题。
(一) 医疗设备配置现状
医院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该院单台价值在10万元以上的医疗设备总台数为60台,资产总值为28467000元,占全院医疗设备总价值的70%。其中,单机价值在100万元以上的设
备有7台,资产总值12090000元;单机价值在50万元~100万元之间的设备有5台,资产总值3625000元;单台价值在10万元~50万元之间的设备有48台,资产总值10488900元。
(二) 目前医院设备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设备购置缺乏科学论证,采购方式随意
医院为了加强自身的竞争力,扩大发展规模,只注重设备的先进性,对其实用性关注不够,在缺乏市场调查和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相互攀比,盲目购置,造成高投入无回报或高投入低回报的现象时有发生。其次,大多数医院设备购置由使用科室直接申请院长,经院长批复后,由器械科直接购买,期间也不进行任何调研工作,这样购置的随意性,不仅加大了设备购置风险,也不能防止暗箱操作。
2、存在重投资、轻管理的问题
长期以来,医院领导对医疗设备管理存在着思想认识不到位,只关心对设备的投入,不关心其经济效益;只关心其先进性,不关心其实用性。其次,没有建立严格的医疗设备购置、报废、毁损等资产处置制度,或者制定有相关制度却不严格执行,致使医疗设备账实不符。
3、部分资产利用率低下,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医院为改善就医条件及提高诊断的准确性,都不断地添置、更新医用设备,如果盲目地扩大医疗设备投资,必然会导致一些医疗设备利用率低下,造成很大数额的资源浪费。
(三) 加强医疗设备管理的措施
1、转变观念,树立资产管理意识
医院应像重视业务管理一样重视资产管理,通过不断制定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加大宣传力度,强调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树立全员资产管理意识,从而形成人人重视固定资产管理,人人参与固定资产管理的局面。
2、实行资产投资责任制,改变对投资效果无考核的状况
首先要加强资产购置前的可行性论证工作,购买设备时,实行谁申请、谁论证,谁使用、谁负责的制度;其次对购置后资产进行跟踪效益分析,随时掌握设备运行状况,以明确需改进的地方,从而提高设备效率。
3、开展院际合作,使设备经营多元化、社会化
各医院之间应通过自由选择与其他医院进行资源共亨,大力开展合作,使设备经营社会化、专业化,这样既可提高医院的专业化水平,又可降低医院的成本。
二、医疗设备购置前的可行性论证
鉴于医院医疗设备数量繁多,如果对所有设备进行购置论证显然无现实可操作性,据某医院设备购置制度规定,医院只对单价在10万元以上的医疗设备采购进行可行性论证分析。
(一) 医疗设备购置可行性论证的步骤
(1)申购科室向医院设备科提出申请。(2)设备科就所申购设备进行全面的市场调查,以判断有无购置该设备的必要。
(3)经医院设备管理委员会研究决定是否同意购买该设备。
(4)若同意购买,则由设备科要约相关的生产厂家或销售企业积极来院投标。
(6)由申购科室主要负责人立下责任状,设备购置后由设备科负责对该设备进行跟踪效益分析。
(二) 医疗设备购置行性论证分析的主要内容有:
(1)申请购置大型医疗设备的主要依据。
(2)申购设备的技术优势和目前使用现状及发展前景。
(3)申购设备在医疗、教学、科研及新项目开展工作中的具体作用。
(4)申购设备预计使用情况,包括:估计使用年限、开机率、计划检治人次、预计运转能力等。
(5)成本效益分析,包括:收费标准(以省物价部门规定为准)、预计年收入、预计年支出(物耗、人力、水电等)、预计年收益率、预计投资回收期等。
(6)设备配套条件:耗材供应能否保证;有无排污放射等需要特殊设置等问题。
(7)科室人员配备情况,包括操作人员的上岗资质,是否需要参加操作培训等。
(8)资金成本。
三、医疗设备运行效益评价体系
(一) 社会效益评价指标
无论是公立医院还是民营医院,都不能片面地强调其经营的经济效益,应在为广大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的同时,实现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医疗设备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代表公共利益,主要反映在该设备为社会大众提供检查、治疗等医疗服务的数量。
(二) 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及评价标准
1、设备累计回本额
设备累计回本额=设备累计年净收入+设备累计折旧额。当设备累计回本额>设备投资成本,则表示设备成本已全部收回。设备成本收回所用时间越短则表示设备效益越好。一般来讲,设备能在折旧年限内收回投资成本就表示该设备经济效益不错。
2、设备投资收益率
投资收益率=[(医疗设备收入-设备支出)/该医疗设备投资总额]×100%[2]。其中,医疗设备支出包括设备消耗耗费、维修保养费、管理操作人员工资、设备折旧费及水电费、筹资利息支出等。
投资收益率越高,表明设备经济效益越好。具体评价标准可参考表1:
3、设备投资回收期
投资回收期是根据收回医疗设备投资成本所需要的时间进行经济效益分析。计算公式为:投资回收期=医疗设备投资总额/该医疗设备年净收入。公式中, 医疗设备年净收入是指该医疗设备全年业务收入扣除一切相关费用(包含折旧费) 后的净值。
投资回收期越短,经济效益越好,否则效益越差。当投资收益率为负
值时,不再计算投资回收期,直接按照评估标准的差级评判。评价标准具体见表2:
4、保本业务量
保本业务量是根据管理会计中的量本利分析法原理,通过将设备实际业务量与保本业务量进行比较来评价设备经济效益的分析。计算公式为:保本业务量×平均收费标准=医疗设备固定支出+保本业务量×设备变动支出。设备实际工作量超过保本业务量越多,表明设备经济效益越好,否则,效益越差。
四、综合效益评价
这是医疗设备效益评价的系统方法,具有全面、准确的特点。在运用综合效益评价时,应根据分析目的和管理要求,筛选出能够全面反映医疗运营状况和成本效益的指标。同时要注意与原始数据口径的统一;结合医院自身的管理需要,参照历史数据确定各指标的标准值;并根据各指标的重要性和医疗设备的管理需要,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数,从而得出设备的综合效益进行效益评价。
综上所述,医院应该建立医疗设备投资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 后评价系统,从而指导医疗设备的科学投资,改善经营管理。这样,在为病人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的同时,医院的整体效益也会得到提高,促使医院发展壮大。
医疗设备购置论证及运行效益评价
为加强医疗设备管理,提高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避免损失和浪费,医院在医疗设备采购前应加强设备购置论证,对设备投资项目风险和不确定性等方面进行评估;同时加强对设备购置后的运行效益进行评价,从而对医院今后设备的引进、合理调配设备提供依据。 医疗设备、购置论证、效益评价
一、 对医疗设备进行投资可行性论证及运行效益分析的意义 随着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了不断提高医疗服务内容和水平,许多大中型综合性医院竞相大量引进中、高档医疗设备,致使一些设备投资具有明显的盲目性,造成医疗资源的严重浪费。医疗设备一般都具有资金投入量大、资金周转周期长、运行成本高、更新换代快等特点,那么对设备运行效益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如何做好医疗设备的投资论证和决策分析,以及设备投入使用后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分析,避免投资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医疗设备使用效益、降低设备运行成本,是亟需医院领导和设备主管部门重视的问题。
(一) 医疗设备配置现状
医院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该院单台价值在10万元以上的医疗设备总台数为60台,资产总值为28467000元,占全院医疗设备总价值的70%。其中,单机价值在100万元以上的设
备有7台,资产总值12090000元;单机价值在50万元~100万元之间的设备有5台,资产总值3625000元;单台价值在10万元~50万元之间的设备有48台,资产总值10488900元。
(二) 目前医院设备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设备购置缺乏科学论证,采购方式随意
医院为了加强自身的竞争力,扩大发展规模,只注重设备的先进性,对其实用性关注不够,在缺乏市场调查和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相互攀比,盲目购置,造成高投入无回报或高投入低回报的现象时有发生。其次,大多数医院设备购置由使用科室直接申请院长,经院长批复后,由器械科直接购买,期间也不进行任何调研工作,这样购置的随意性,不仅加大了设备购置风险,也不能防止暗箱操作。
2、存在重投资、轻管理的问题
长期以来,医院领导对医疗设备管理存在着思想认识不到位,只关心对设备的投入,不关心其经济效益;只关心其先进性,不关心其实用性。其次,没有建立严格的医疗设备购置、报废、毁损等资产处置制度,或者制定有相关制度却不严格执行,致使医疗设备账实不符。
3、部分资产利用率低下,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医院为改善就医条件及提高诊断的准确性,都不断地添置、更新医用设备,如果盲目地扩大医疗设备投资,必然会导致一些医疗设备利用率低下,造成很大数额的资源浪费。
(三) 加强医疗设备管理的措施
1、转变观念,树立资产管理意识
医院应像重视业务管理一样重视资产管理,通过不断制定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加大宣传力度,强调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树立全员资产管理意识,从而形成人人重视固定资产管理,人人参与固定资产管理的局面。
2、实行资产投资责任制,改变对投资效果无考核的状况
首先要加强资产购置前的可行性论证工作,购买设备时,实行谁申请、谁论证,谁使用、谁负责的制度;其次对购置后资产进行跟踪效益分析,随时掌握设备运行状况,以明确需改进的地方,从而提高设备效率。
3、开展院际合作,使设备经营多元化、社会化
各医院之间应通过自由选择与其他医院进行资源共亨,大力开展合作,使设备经营社会化、专业化,这样既可提高医院的专业化水平,又可降低医院的成本。
二、医疗设备购置前的可行性论证
鉴于医院医疗设备数量繁多,如果对所有设备进行购置论证显然无现实可操作性,据某医院设备购置制度规定,医院只对单价在10万元以上的医疗设备采购进行可行性论证分析。
(一) 医疗设备购置可行性论证的步骤
(1)申购科室向医院设备科提出申请。(2)设备科就所申购设备进行全面的市场调查,以判断有无购置该设备的必要。
(3)经医院设备管理委员会研究决定是否同意购买该设备。
(4)若同意购买,则由设备科要约相关的生产厂家或销售企业积极来院投标。
(6)由申购科室主要负责人立下责任状,设备购置后由设备科负责对该设备进行跟踪效益分析。
(二) 医疗设备购置行性论证分析的主要内容有:
(1)申请购置大型医疗设备的主要依据。
(2)申购设备的技术优势和目前使用现状及发展前景。
(3)申购设备在医疗、教学、科研及新项目开展工作中的具体作用。
(4)申购设备预计使用情况,包括:估计使用年限、开机率、计划检治人次、预计运转能力等。
(5)成本效益分析,包括:收费标准(以省物价部门规定为准)、预计年收入、预计年支出(物耗、人力、水电等)、预计年收益率、预计投资回收期等。
(6)设备配套条件:耗材供应能否保证;有无排污放射等需要特殊设置等问题。
(7)科室人员配备情况,包括操作人员的上岗资质,是否需要参加操作培训等。
(8)资金成本。
三、医疗设备运行效益评价体系
(一) 社会效益评价指标
无论是公立医院还是民营医院,都不能片面地强调其经营的经济效益,应在为广大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的同时,实现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医疗设备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代表公共利益,主要反映在该设备为社会大众提供检查、治疗等医疗服务的数量。
(二) 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及评价标准
1、设备累计回本额
设备累计回本额=设备累计年净收入+设备累计折旧额。当设备累计回本额>设备投资成本,则表示设备成本已全部收回。设备成本收回所用时间越短则表示设备效益越好。一般来讲,设备能在折旧年限内收回投资成本就表示该设备经济效益不错。
2、设备投资收益率
投资收益率=[(医疗设备收入-设备支出)/该医疗设备投资总额]×100%[2]。其中,医疗设备支出包括设备消耗耗费、维修保养费、管理操作人员工资、设备折旧费及水电费、筹资利息支出等。
投资收益率越高,表明设备经济效益越好。具体评价标准可参考表1:
3、设备投资回收期
投资回收期是根据收回医疗设备投资成本所需要的时间进行经济效益分析。计算公式为:投资回收期=医疗设备投资总额/该医疗设备年净收入。公式中, 医疗设备年净收入是指该医疗设备全年业务收入扣除一切相关费用(包含折旧费) 后的净值。
投资回收期越短,经济效益越好,否则效益越差。当投资收益率为负
值时,不再计算投资回收期,直接按照评估标准的差级评判。评价标准具体见表2:
4、保本业务量
保本业务量是根据管理会计中的量本利分析法原理,通过将设备实际业务量与保本业务量进行比较来评价设备经济效益的分析。计算公式为:保本业务量×平均收费标准=医疗设备固定支出+保本业务量×设备变动支出。设备实际工作量超过保本业务量越多,表明设备经济效益越好,否则,效益越差。
四、综合效益评价
这是医疗设备效益评价的系统方法,具有全面、准确的特点。在运用综合效益评价时,应根据分析目的和管理要求,筛选出能够全面反映医疗运营状况和成本效益的指标。同时要注意与原始数据口径的统一;结合医院自身的管理需要,参照历史数据确定各指标的标准值;并根据各指标的重要性和医疗设备的管理需要,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数,从而得出设备的综合效益进行效益评价。
综上所述,医院应该建立医疗设备投资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 后评价系统,从而指导医疗设备的科学投资,改善经营管理。这样,在为病人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的同时,医院的整体效益也会得到提高,促使医院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