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第二次转型的新动力

中国经济第二次转型的新动力(转型动力)

文/全国人大常委、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大学教授 辜胜阻 《 人民论坛 》()

如果把过去从低收入国向中等收入国的转变称为第一次转型,那么中国经济面临着第二次转型。在未来的10年乃至30年,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能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功实现由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的转变

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人均GDP突破了4000美元,成为典型的中等收入国家。中国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的转变得益于三大转变,即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从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的转变。如果把过去从低收入国向中等收入国的转变称为第一次转型,那么中国经济面临着第二次转型。在未来的5年、10年乃至30年,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能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功实现由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的转变。

中国经济第二次转型需要解决经济发展的五大失衡

一是高投资和低消费的失衡。2009年投资和消费之间的失衡达到了极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9年资本形成对GDP的贡献率为92.3%,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率为52.5%,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为-44.8%。

二是高工业化率和低城镇化率的失衡。城镇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进程,严重影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社科院发布研究表明,截至2009年,中国城镇化率为46.6%。但是在6亿城市人口中包含了2亿农民工,所以中国城市化率目前实际只有1/3。

三是高价“城式化”(生活方式)和低价工业化的失衡。城镇化可以分为有形的或物化的城镇化(Urbanization)和无形的或生活方式的城市化(Urbanism),后者可以称为“城式化”。 在两栖生存状态下,由于高额的房价、医疗费和子女教育费用等,城市生活方式或“城式化”的成本非常高,农民工在经济上处于弱势地位。另一方面,工业化表现为廉价劳动力支撑的低价工业化。

四是高能耗和低减排的失衡。有研究表明,过去20年中,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GDP的7%-20%。中国经济增长面临严重的“资源瓶颈”和“环境瓶颈”。

五是私人产品过剩和公共产品短缺的失衡。相对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我国公共产品短缺的问题非常突出。由于我国过去过多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造成资源配置失衡,挤占了稀缺的公共资源,使得社会急需的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足。

中国经济第二次转型需要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

一是制造业大国向消费大国的转变,实现国富向民富国强的转变。我们现在的经济总量超过日本,位居第二,但是我们的政府财力早就超过日本,制造业规模已经超过美国。如何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市场、制造业大国向消费大国的转变,从国富走向民富,这是下一个10年要考虑的重大问题。中国社会基本矛盾在过去是私人产品不能满足人们快速增长的生活必需品需求,而当前,这一矛盾体现为公共产品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解决这一矛盾亟需政府转型,由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

二是从要素驱动的高增长大国向创新驱动的可持续发展强国转变,从低端产业向中高端产业的转变,改变经济“大而不强,快而不优”的局面。长期以来我国过度依赖廉价劳动力,使得企业缺乏革新技术的动力,陷入低端产业的“比较优势陷阱”。未来中国要强化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发展绿色经济,实现低端产业向中高端产业的转变,在全球价值链上提升竞争力。

三是从商品输出大国向资本输出强国的转变。要坚持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积极转变外经贸增长方式,充分利用好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实现从商品输出大国向资本输出强国转变。

找准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源泉

中国经济成功实现第二次转型要找准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源泉,需要企业家阶层的强大,需要中产阶层的壮大,推动经济进入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的轨道,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从世界经济发展历史来看,一些发展中国家在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5000美元之后,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顿失,进入“中等收入陷阱”。2010年世界银行的行长佐利克到中国来曾经讲到:“目前摆脱中等收入陷阱是中国面临的一个新问题,要从中等收入过渡到高收入比从低收入过渡到中等收入更难。”中国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第二次转型

一要扩大居民消费,鼓励民间投资,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要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壮大中产阶层,提高居民消费能力。要通过拓展民间投资发展空间、构建扶持民间投资的财税支持体系、畅通民间投资融资渠道、健全民间投资服务体系等措施,激活民间投资,让民间投资接力政府公共投资。

二要实施积极的城镇化战略,使城镇化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引擎。有研究表明,如果在未来10年中国的城镇人口比重能上升到2/3,年均社会消费额可以从目前的10万亿元增加到20万亿元,年均20万亿元以上的投资规模可以维持20年。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可以成为引爆我国巨大潜在内需的引擎,实现经济发展与内需持续扩大的良性互动。

三要选择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源。当前,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公共基础设施业,努力在新的经济增长点上有所突破。同时,要坚持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

四要使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驱动力。要始终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要通过创新创业政策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热情,特别是企业家阶层的创新创业精神。

观点集萃

到农村去寻找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原局长李德水:在历史上每当紧要的关头,我们党都会把目光投向农村,农村成为中国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成为开启未来的一把钥匙。今天,我们要着力扩大内需,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同样需要到农村去寻找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我们的未来在希望的田野上。

鼓励微型企业促进经济转型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要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可以通过鼓励微型企业发展,扩大就业,带动消费。政府可以通过减免营业税的方式,降低微型企业的创业门槛,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上调最低工资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董明珠: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了国内需求,拉动了消费,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应有之义。同时,这一举措可以倒逼企业加快转型步伐、提高研发能力,不断上涨的福利水平都是靠自主创新化解掉的。

传统产业新型化是重点

全国政协委员、光明食品集团副总裁葛俊杰:传统产业在转变发展方式过程中,如何实现新型化是未来战略重点。“十二五”期间,传统产业转型是我们的基本面。我们必须要做到,既要高度重视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更要重视传统产业新型化。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如果把过去从低收入国向中等收入国的转变称为第一次转型,那么中国经济面临着第二次转型。在未来的10年乃至30年,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能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功实现由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的转变

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人均GDP突破了4000美元,成为典型的中等收入国家。中国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的转变得益于三大转变,即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从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的转变。如果把过去从低收入国向中等收入国的转变称为第一次转型,那么中国经济面临着第二次转型。在未来的5年、10年乃至30年,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能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功实现由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的转变。

中国经济第二次转型需要解决经济发展的五大失衡

一是高投资和低消费的失衡。2009年投资和消费之间的失衡达到了极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9年资本形成对GDP的贡献率为92.3%,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率为52.5%,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为-44.8%。

二是高工业化率和低城镇化率的失衡。城镇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进程,严重影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社科院发布研究表明,截至2009年,中国城镇化率为46.6%。但是在6亿城市人口中包含了2亿农民工,所以中国城市化率目前实际只有1/3。

三是高价“城式化”(生活方式)和低价工业化的失衡。城镇化可以分为有形的或物化的城镇化(Urbanization)和无形的或生活方式的城市化(Urbanism),后者可以称为“城式化”。 在两栖生存状态下,由于高额的房价、医疗费和子女教育费用等,城市生活方式或“城式化”的成本非常高,农民工在经济上处于弱势地位。另一方面,工业化表现为廉价劳动力支撑的低价工业化。

四是高能耗和低减排的失衡。有研究表明,过去20年中,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GDP的7%-20%。中国经济增长面临严重的“资源瓶颈”和“环境瓶颈”。

五是私人产品过剩和公共产品短缺的失衡。相对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我国公共产品短缺的问题非常突出。由于我国过去过多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造成资源配置失衡,挤占了稀缺的公共资源,使得社会急需的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足。

中国经济第二次转型需要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

一是制造业大国向消费大国的转变,实现国富向民富国强的转变。我们现在的经济总量超过日本,位居第二,但是我们的政府财力早就超过日本,制造业规模已经超过美国。如何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市场、制造业大国向消费大国的转变,从国富走向民富,这是下一个10年要考虑的重大问题。中国社会基本矛盾在过去是私人产品不能满足人们快速增长的生活必需品需求,而当前,这一矛盾体现为公共产品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解决这一矛盾亟需政府转型,由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

二是从要素驱动的高增长大国向创新驱动的可持续发展强国转变,从低端产业向中高端产业的转变,改变经济“大而不强,快而不优”的局面。长期以来我国过度依赖廉价劳动力,使得企业缺乏革新技术的动力,陷入低端产业的“比较优势陷阱”。未来中国要强化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发展绿色经济,实现低端产业向中高端产业的转变,在全球价值链上提升竞争力。

三是从商品输出大国向资本输出强国的转变。要坚持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积极转变外经贸增长方式,充分利用好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实现从商品输出大国向资本输出强国转变。

找准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源泉

中国经济成功实现第二次转型要找准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源泉,需要企业家阶层的强大,需要中产阶层的壮大,推动经济进入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的轨道,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从世界经济发展历史来看,一些发展中国家在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5000美元之后,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顿失,进入“中等收入陷阱”。2010年世界银行的行长佐利克到中国来曾经讲到:“目前摆脱中等收入陷阱是中国面临的一个新问题,要从中等收入过渡到高收入比从低收入过渡到中等收入更难。”中国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第二次转型

一要扩大居民消费,鼓励民间投资,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要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壮大中产阶层,提高居民消费能力。要通过拓展民间投资发展空间、构建扶持民间投资的财税支持体系、畅通民间投资融资渠道、健全民间投资服务体系等措施,激活民间投资,让民间投资接力政府公共投资。

二要实施积极的城镇化战略,使城镇化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引擎。有研究表明,如果在未来10年中国的城镇人口比重能上升到2/3,年均社会消费额可以从目前的10万亿元增加到20万亿元,年均20万亿元以上的投资规模可以维持20年。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可以成为引爆我国巨大潜在内需的引擎,实现经济发展与内需持续扩大的良性互动。

三要选择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源。当前,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公共基础设施业,努力在新的经济增长点上有所突破。同时,要坚持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

四要使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驱动力。要始终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要通过创新创业政策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热情,特别是企业家阶层的创新创业精神。

观点集萃

到农村去寻找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原局长李德水:在历史上每当紧要的关头,我们党都会把目光投向农村,农村成为中国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成为开启未来的一把钥匙。今天,我们要着力扩大内需,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同样需要到农村去寻找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我们的未来在希望的田野上。

鼓励微型企业促进经济转型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要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可以通过鼓励微型企业发展,扩大就业,带动消费。政府可以通过减免营业税的方式,降低微型企业的创业门槛,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上调最低工资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董明珠: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了国内需求,拉动了消费,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应有之义。同时,这一举措可以倒逼企业加快转型步伐、提高研发能力,不断上涨的福利水平都是靠自主创新化解掉的。

传统产业新型化是重点

全国政协委员、光明食品集团副总裁葛俊杰:传统产业在转变发展方式过程中,如何实现新型化是未来战略重点。“十二五”期间,传统产业转型是我们的基本面。我们必须要做到,既要高度重视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更要重视传统产业新型化。

中国经济第二次转型的新动力(转型动力)

文/全国人大常委、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大学教授 辜胜阻 《 人民论坛 》()

如果把过去从低收入国向中等收入国的转变称为第一次转型,那么中国经济面临着第二次转型。在未来的10年乃至30年,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能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功实现由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的转变

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人均GDP突破了4000美元,成为典型的中等收入国家。中国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的转变得益于三大转变,即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从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的转变。如果把过去从低收入国向中等收入国的转变称为第一次转型,那么中国经济面临着第二次转型。在未来的5年、10年乃至30年,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能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功实现由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的转变。

中国经济第二次转型需要解决经济发展的五大失衡

一是高投资和低消费的失衡。2009年投资和消费之间的失衡达到了极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9年资本形成对GDP的贡献率为92.3%,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率为52.5%,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为-44.8%。

二是高工业化率和低城镇化率的失衡。城镇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进程,严重影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社科院发布研究表明,截至2009年,中国城镇化率为46.6%。但是在6亿城市人口中包含了2亿农民工,所以中国城市化率目前实际只有1/3。

三是高价“城式化”(生活方式)和低价工业化的失衡。城镇化可以分为有形的或物化的城镇化(Urbanization)和无形的或生活方式的城市化(Urbanism),后者可以称为“城式化”。 在两栖生存状态下,由于高额的房价、医疗费和子女教育费用等,城市生活方式或“城式化”的成本非常高,农民工在经济上处于弱势地位。另一方面,工业化表现为廉价劳动力支撑的低价工业化。

四是高能耗和低减排的失衡。有研究表明,过去20年中,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GDP的7%-20%。中国经济增长面临严重的“资源瓶颈”和“环境瓶颈”。

五是私人产品过剩和公共产品短缺的失衡。相对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我国公共产品短缺的问题非常突出。由于我国过去过多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造成资源配置失衡,挤占了稀缺的公共资源,使得社会急需的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足。

中国经济第二次转型需要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

一是制造业大国向消费大国的转变,实现国富向民富国强的转变。我们现在的经济总量超过日本,位居第二,但是我们的政府财力早就超过日本,制造业规模已经超过美国。如何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市场、制造业大国向消费大国的转变,从国富走向民富,这是下一个10年要考虑的重大问题。中国社会基本矛盾在过去是私人产品不能满足人们快速增长的生活必需品需求,而当前,这一矛盾体现为公共产品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解决这一矛盾亟需政府转型,由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

二是从要素驱动的高增长大国向创新驱动的可持续发展强国转变,从低端产业向中高端产业的转变,改变经济“大而不强,快而不优”的局面。长期以来我国过度依赖廉价劳动力,使得企业缺乏革新技术的动力,陷入低端产业的“比较优势陷阱”。未来中国要强化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发展绿色经济,实现低端产业向中高端产业的转变,在全球价值链上提升竞争力。

三是从商品输出大国向资本输出强国的转变。要坚持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积极转变外经贸增长方式,充分利用好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实现从商品输出大国向资本输出强国转变。

找准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源泉

中国经济成功实现第二次转型要找准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源泉,需要企业家阶层的强大,需要中产阶层的壮大,推动经济进入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的轨道,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从世界经济发展历史来看,一些发展中国家在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5000美元之后,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顿失,进入“中等收入陷阱”。2010年世界银行的行长佐利克到中国来曾经讲到:“目前摆脱中等收入陷阱是中国面临的一个新问题,要从中等收入过渡到高收入比从低收入过渡到中等收入更难。”中国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第二次转型

一要扩大居民消费,鼓励民间投资,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要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壮大中产阶层,提高居民消费能力。要通过拓展民间投资发展空间、构建扶持民间投资的财税支持体系、畅通民间投资融资渠道、健全民间投资服务体系等措施,激活民间投资,让民间投资接力政府公共投资。

二要实施积极的城镇化战略,使城镇化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引擎。有研究表明,如果在未来10年中国的城镇人口比重能上升到2/3,年均社会消费额可以从目前的10万亿元增加到20万亿元,年均20万亿元以上的投资规模可以维持20年。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可以成为引爆我国巨大潜在内需的引擎,实现经济发展与内需持续扩大的良性互动。

三要选择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源。当前,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公共基础设施业,努力在新的经济增长点上有所突破。同时,要坚持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

四要使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驱动力。要始终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要通过创新创业政策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热情,特别是企业家阶层的创新创业精神。

观点集萃

到农村去寻找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原局长李德水:在历史上每当紧要的关头,我们党都会把目光投向农村,农村成为中国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成为开启未来的一把钥匙。今天,我们要着力扩大内需,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同样需要到农村去寻找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我们的未来在希望的田野上。

鼓励微型企业促进经济转型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要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可以通过鼓励微型企业发展,扩大就业,带动消费。政府可以通过减免营业税的方式,降低微型企业的创业门槛,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上调最低工资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董明珠: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了国内需求,拉动了消费,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应有之义。同时,这一举措可以倒逼企业加快转型步伐、提高研发能力,不断上涨的福利水平都是靠自主创新化解掉的。

传统产业新型化是重点

全国政协委员、光明食品集团副总裁葛俊杰:传统产业在转变发展方式过程中,如何实现新型化是未来战略重点。“十二五”期间,传统产业转型是我们的基本面。我们必须要做到,既要高度重视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更要重视传统产业新型化。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如果把过去从低收入国向中等收入国的转变称为第一次转型,那么中国经济面临着第二次转型。在未来的10年乃至30年,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能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功实现由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的转变

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人均GDP突破了4000美元,成为典型的中等收入国家。中国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的转变得益于三大转变,即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从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的转变。如果把过去从低收入国向中等收入国的转变称为第一次转型,那么中国经济面临着第二次转型。在未来的5年、10年乃至30年,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能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功实现由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的转变。

中国经济第二次转型需要解决经济发展的五大失衡

一是高投资和低消费的失衡。2009年投资和消费之间的失衡达到了极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9年资本形成对GDP的贡献率为92.3%,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率为52.5%,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为-44.8%。

二是高工业化率和低城镇化率的失衡。城镇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进程,严重影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社科院发布研究表明,截至2009年,中国城镇化率为46.6%。但是在6亿城市人口中包含了2亿农民工,所以中国城市化率目前实际只有1/3。

三是高价“城式化”(生活方式)和低价工业化的失衡。城镇化可以分为有形的或物化的城镇化(Urbanization)和无形的或生活方式的城市化(Urbanism),后者可以称为“城式化”。 在两栖生存状态下,由于高额的房价、医疗费和子女教育费用等,城市生活方式或“城式化”的成本非常高,农民工在经济上处于弱势地位。另一方面,工业化表现为廉价劳动力支撑的低价工业化。

四是高能耗和低减排的失衡。有研究表明,过去20年中,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GDP的7%-20%。中国经济增长面临严重的“资源瓶颈”和“环境瓶颈”。

五是私人产品过剩和公共产品短缺的失衡。相对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我国公共产品短缺的问题非常突出。由于我国过去过多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造成资源配置失衡,挤占了稀缺的公共资源,使得社会急需的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足。

中国经济第二次转型需要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

一是制造业大国向消费大国的转变,实现国富向民富国强的转变。我们现在的经济总量超过日本,位居第二,但是我们的政府财力早就超过日本,制造业规模已经超过美国。如何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市场、制造业大国向消费大国的转变,从国富走向民富,这是下一个10年要考虑的重大问题。中国社会基本矛盾在过去是私人产品不能满足人们快速增长的生活必需品需求,而当前,这一矛盾体现为公共产品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解决这一矛盾亟需政府转型,由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

二是从要素驱动的高增长大国向创新驱动的可持续发展强国转变,从低端产业向中高端产业的转变,改变经济“大而不强,快而不优”的局面。长期以来我国过度依赖廉价劳动力,使得企业缺乏革新技术的动力,陷入低端产业的“比较优势陷阱”。未来中国要强化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发展绿色经济,实现低端产业向中高端产业的转变,在全球价值链上提升竞争力。

三是从商品输出大国向资本输出强国的转变。要坚持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积极转变外经贸增长方式,充分利用好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实现从商品输出大国向资本输出强国转变。

找准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源泉

中国经济成功实现第二次转型要找准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源泉,需要企业家阶层的强大,需要中产阶层的壮大,推动经济进入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的轨道,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从世界经济发展历史来看,一些发展中国家在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5000美元之后,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顿失,进入“中等收入陷阱”。2010年世界银行的行长佐利克到中国来曾经讲到:“目前摆脱中等收入陷阱是中国面临的一个新问题,要从中等收入过渡到高收入比从低收入过渡到中等收入更难。”中国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第二次转型

一要扩大居民消费,鼓励民间投资,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要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壮大中产阶层,提高居民消费能力。要通过拓展民间投资发展空间、构建扶持民间投资的财税支持体系、畅通民间投资融资渠道、健全民间投资服务体系等措施,激活民间投资,让民间投资接力政府公共投资。

二要实施积极的城镇化战略,使城镇化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引擎。有研究表明,如果在未来10年中国的城镇人口比重能上升到2/3,年均社会消费额可以从目前的10万亿元增加到20万亿元,年均20万亿元以上的投资规模可以维持20年。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可以成为引爆我国巨大潜在内需的引擎,实现经济发展与内需持续扩大的良性互动。

三要选择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源。当前,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公共基础设施业,努力在新的经济增长点上有所突破。同时,要坚持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

四要使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驱动力。要始终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要通过创新创业政策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热情,特别是企业家阶层的创新创业精神。

观点集萃

到农村去寻找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原局长李德水:在历史上每当紧要的关头,我们党都会把目光投向农村,农村成为中国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成为开启未来的一把钥匙。今天,我们要着力扩大内需,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同样需要到农村去寻找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我们的未来在希望的田野上。

鼓励微型企业促进经济转型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要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可以通过鼓励微型企业发展,扩大就业,带动消费。政府可以通过减免营业税的方式,降低微型企业的创业门槛,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上调最低工资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董明珠: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了国内需求,拉动了消费,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应有之义。同时,这一举措可以倒逼企业加快转型步伐、提高研发能力,不断上涨的福利水平都是靠自主创新化解掉的。

传统产业新型化是重点

全国政协委员、光明食品集团副总裁葛俊杰:传统产业在转变发展方式过程中,如何实现新型化是未来战略重点。“十二五”期间,传统产业转型是我们的基本面。我们必须要做到,既要高度重视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更要重视传统产业新型化。


相关文章

  • 鄂尔多斯转型发展的动员令
  • 鄂尔多斯转型发展的动员令 白玉刚书记在市委三届五次全委会上的重要讲话,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和自治区党委九届十一次全委会议精神与鄂尔多斯市情创造性结合的成果,思路清晰.符合实际,目标明确.任务具体,重点突出.措施得力,是新常态下推 ...查看


  • 转型中国:悬崖边上的战役
  • 策划前言 中国经济能否在新的发展刻度上写下"优质"二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转型这场"悬崖边上战役"的成败.而在世界"寻找经济新动力"的当下,以去产能.新供给为核心的中国式转型,更显刻 ...查看


  • 农民工问题论文关于农民工的论文
  • 农民工问题论文关于农民工的论文 关于武汉"8+1城市圈 中的农民工转型问题的研究 城市圈"中的农民工转型问题的研究 关于武汉 城市圈 摘要:近些年,农民工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中一支 不可缺少的生力军.但是,也应 ...查看


  • 广义奥肯定律与中国奥肯关系
  • No. C2014005 2014- 7 广义奥肯定律与中国奥肯关系 --破解奥肯定律中国不适之谜 卢锋,刘晓光,姜志霄,张杰平 ① No. C2014005 2014年7月6日 摘 要:基于对中国宏观经济周期与劳动市场转型关系的经验观察, ...查看


  • 区域经济发展转型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耦合
  •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转型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二者在相互诉求与需要的内在动力作用下,产生有效结合与互动的耦合现象.其耦合发展需要建立促进二者转型互动发展的工作机制.引导发展机制.多元化投入机制,以及促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工作机制;需要建立产学研 ...查看


  • 两化深度融合加速新型工业化发展 稳中求进新动力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在全球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的背景下,德国提出了工业4.0,美国提出了工业互联网.在新一轮的经济博弈下,我国需要充分挖掘 ...查看


  • "十三五"主线是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 中国现在需要从要素投资驱动型增长转向创新驱动型增长,而创新驱动的增长主要不是靠投入量的增加,而是靠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正是编撰"十三五"规划之时.这也是中国经 ...查看


  • 经济转型 劳动密集型企业何去何从
  • 经济转型 劳动密集型企业何去何从 近期,富士康迁厂的消息不断传来.有报道称,富士康正准备将一部分苹果装置的生产从深圳转移到天津和河南,且相关员工招聘工作也已提前布局.富士康母公司鸿海集团发言人近日表示:"我们很快会在重庆拥有完整的 ...查看


  • 中国劳动资本关系变迁与经济转型
  • 中国"劳动-资本"关系变迁与经济转型 --权衡研究员在东方讲坛的讲演 权衡 2013-04-19 06:47:13 来源:文汇报 2013-04-15 中国经济过去取得的成就,来自于劳动和资本要素双赢发展的内在激励和动力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