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1、如饮醇醪(周瑜):形容一个人气量广阔,起源于正史上周瑜对程普的谅解,形容周瑜心胸宽广。

2 髀肉复生(刘备):形容长期清闲,事业毫无成就。

3、后患无穷(刘备):指给将来留下的祸患无穷无尽。

4、如鱼得水(刘备与诸葛亮):比喻得到了与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非常合适的环境。

5、三顾茅庐(刘备与诸葛亮):形容求才若渴,后用来比喻多次专诚拜访。

6、初出茅庐(诸葛亮):形容刚出来做事,缺乏实际经验,比较幼稚。

7、虎踞龙盘(诸葛亮):形容南京地势的雄伟。

8、集思广益(诸葛亮):指集中众人的意见,扩大工作的效果。

9、鞠躬尽瘁(诸葛亮):形容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

10、空城计(诸葛亮):指一种作战方法。

11、望梅止渴(曹操):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

12、捉刀(曹操和手下的名将崔琰):指代人写文章。

13、才占八斗(曹植):形容学问高,文采好。

14、七步之才(曹植):形容才学高超,文思敏捷。

15、超群绝伦(关羽):形容高出众人之上,没有人能与其相比。

16、一身是胆(赵云):形容胆量极大。

17、顾曲周郎(吴国都督周瑜):指精通音乐戏曲的人

18、巢毁卵破(孔融的两个儿子):比喻国家或集体遭到不幸,其人民或成员当然不能幸免。

19、坚壁清野(曹操的谋士荀彧)指饿死、困死敌人的一种作战方法。

20、如嚼鸡肋(杨修)比喻很乏味。

21、老牛舐犊(杨修的父亲杨彪):比喻父母爱抚子女。

22、势如破竹(杜预):比喻军队一路连打胜仗,形势好比用刀劈竹竿一样的顺利。

23、车载斗量(吴国的中大夫赵咨):形容数量很多并不稀罕。

24、断头将军(巴郡太守严颜):形容壮士英勇不屈,宁死不降。

25、吴下阿蒙(吴国名将吕蒙):形容没有学识的粗人。

26、想当然(孔融):形容没有事实根据的主观臆断。

27、兵贵神速(魏国谋士郭嘉):指用兵贵在神奇而快速。

28、出言不逊(张郃):形容说话不客气,没有礼貌。

29、大器晚成(崔琰):形容卓越的人才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锻炼才能成器。

30、负重致远(人称“凤雏”的庞统,陆绩,顾邵):背着沉重的东西送到远方。

31、乐不思蜀(刘禅):比喻乐而忘本。

请写出一个源于《三国演》的成语, 并写出相应的人物及故事。

答:A 、锦囊妙计:孙权用公瑾之计,引刘备入东吴招亲,要挟刘备交还荆州。诸葛亮在他临行前交给赵云三个用锦做成的袋子,吩咐说:“内封三条神妙计策,到时依次打开行事。”赵云和刘备、孙乾率五百军士到南许,依锦囊妙计破了公瑾计策,娶了孙权之妹孙尚香逃回荆州。让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

B 、舌战群雄:曹操大军沿江结寨,准备并吞江东。东吴君臣惊疑忧惧,是和是战难以定夺。诸葛亮运用谋略,与东吴群臣纵论天下大事,巧舌辩驳,说服他们和孙权要与刘备联合抗曹。才有后来的赤壁之战。此成语原指与众多儒生谋士争辩,驳倒对方的议论,后指与很多人激烈争辩并驳倒对方。

C 、羽扇纶巾:诸葛亮积劳成疾,临终与众将诀别,并安排了军国大事。他死后虽秘不发丧,但司马懿见蜀兵后 退已知真相,故催军速追。突然五丈原上炮响旗飘,诸葛亮端坐四轮车出现,,他羽扇纶巾。魏军见诸葛亮尚在,弃甲逃命,溃不成军。两日后,司马懿方知车上是木人。此成语形容诸葛亮的装束,也形容谋士镇定自若的潇洒风度。

D 、初出茅庐:诸葛亮答应刘备出山,就亮设计在博望坡伏兵,以火攻使曹军惨败。后称初次出来做事为初出茅庐,或用以比喻刚步入社会,在工作和处事方面欠缺经验。

E 、乐不思蜀:蜀汉后主刘禅被司马氏俘虏,问之是否想家,说:此间乐,不思蜀。形容快乐过头,忘记了老家。

F 、锦囊妙计:孙权用公瑾之计,引刘备入东吴招亲,要挟刘备交还荆州。诸葛亮在他临行前交给赵云三个用锦做成的袋子,吩咐说:“内封三条神妙计策,到时依次打开行事。”赵云和刘备、孙乾率五百军士到南许,依锦囊妙计破了公瑾计策,娶了孙权之妹孙尚香逃回荆州。让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这成语是比喻及时解救危急的好办法。

G 、鼎足三分:赤壁一战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魏、蜀、五三方激烈斗争,最后却“权归司马”结束了三国纷争局面。所以,《三国演义》的结尾两句是:“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射是以鼎的三足比喻三方分立相持的局面。

二、《三国演义》歇后语、成语典故:

【歇后语】

关公赴会──单刀直入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

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后主降魏───不知羞耻

曹操败走华容道───不出所料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张飞绣花───粗中有细

诸葛亮的锦囊───神机妙算

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

蒋干盗书───上了大当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鲁肃宴请关云长───暗藏杀机

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

东吴招亲───弄假成真

关云长走麦城───大难临头

司马懿破八卦阵───不懂装懂

关羽赴宴───有胆有魄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关云长刮骨下棋───若无其事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刘备编草鞋───内行

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

周瑜打黄盖───两相情愿

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

庞统当知县──大材小用

看三国掉泪──替古人担忧

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曹操转胎──疑心重

张飞拆桥──有勇无谋

关公面前耍大刀──自不量力

孔明弹琴退仲达──临危不乱

1. 张飞的字:张飞字益德,不是翼德。

2. 桃园结义:刘关张没有结拜,只是情若兄弟。关羽年龄甚至比刘备还大。 3. 著名兵器:名兵器如双股剑、青龙偃月刀、丈八蛇矛、方天画戟、青釭剑等为虚构。

4. 张飞鞭督邮:是刘备干的,因督邮拒见刘备,刘备大怒下杖打督邮,并不是张飞所为。

5. 曹操献七星刀:同样也是虚构,演义中曹操借献刀刺杀董卓未遂,实是曹操认为董卓终必败,连夜潜逃回乡里。

6. 孙坚之死:由于只带几名随从追击敌军,中了黄祖伏兵,中流矢死于岘山。

7. 陶谦:陶谦为人与史实不符。

8. 关羽徐州诛车胄:也是刘备干的。

9. 土山约三事:虽然“土山约三事”,但是关羽也是因为刘备家眷的缘故投降。 10. 衣带血诏:确有此事,但是马腾是一个带有强盗性质的军阀,攻打李郭不过是私人恩怨。

11. 赤兔马:赤兔马在吕布战败后,不知去向。并没有成为关羽的坐骑。

12. 关羽诛文丑:文丑死于曹军乱军之中。可能是关羽、张辽或徐晃的士兵所杀。

13. 孙策之死:遭刺客暗算不治,刺客是前吴郡太守许贡的家奴与门客,并非于吉的妖术致死。

14. 过五关斩六将:虚构剧情,关羽离开曹操后,没有经过五关,而孔秀、孟坦、韩福、卞喜、王植和秦琪都不见史书记载。但是,不能否认中途没有阻拦。

15. 郭嘉遗计定辽东:虚构剧情,郭嘉暴毙而亡,年三十八,没留下任何计策,此计是曹操自己的计谋。

16. 关羽古城斩蔡阳:还是刘备干的,地点也并非古城。

17. 徐庶之智:徐庶在正史上记载不多。

18. 徐庶进曹营:曹操南征,徐庶跟随刘备南逃,乱军中徐母被俘,徐庶告别刘备进曹营,及后更当上魏国重臣。

19. 诸葛亮火烧博望坡:又是刘备干的,当时诸葛亮并未出山。

20. 诸葛亮火烧新野:历史上没有记载,为罗贯中杜撰。

21. 长坂坡赵云七进七出:历史上,赵云只是护送刘备家小撤退,没有记载七进七出此事。赵云当时名气还不大。

22. 糜夫人跳井:正史没有记载 。

23. 刘琮遇害:献出荆州后,被曹操任命为青州刺史,封列侯,并未被杀,后曹操为了表彰他的功绩,更迁为谏议大夫。

24. 吴国太:虚构出的一个人物,孙权之母。

25. 舌战群儒:只记载诸葛亮面见孙权,东吴主战派、主和派相争日盛。诸葛亮只是节使。

26. 周瑜智算蒋干:实蒋干赤壁之战之后游说周瑜不成。

27. 太史慈在207年就病逝,没有参加赤壁之战。

28. 诸葛亮智激周瑜:应该是周瑜智激孙权。

29. 草船借箭:赤壁之战时并无此事,孙权于濡须坞之战中才曾草船借箭。 30. 苦肉计:确有黄盖诈降,但苦肉计应无。

31. 阚泽:阚泽为东吴重臣,是受孙权尊重的人物,从未参与过军事行动。 32. 庞统献连环计:连环是曹操之决策,庞统未曾参与过赤壁之战。

33. 孔明求东风:纯属虚构,江东冬至时日,巧有东南风。

34. 赤壁之战:无论《魏书》还是《蜀书》都记载曹操是与刘备交战败退,孙权军确有参加此场战役,但难获全功。实为周瑜火攻在前,曹操烧船在后。

35. 周瑜:吴国名将,赤壁之战结束二年后病死于伐西蜀准备工作途中,与诸葛亮素未谋面。心胸开阔,并非狭窄。三气周瑜纯属虚构。

36. 华容道:刘备领兵追截兵败的曹操,但是去晚了,被曹操跑掉。

37. 南郡之争:没有发生,是周瑜死后鲁肃劝孙权将江陵借给刘备。借江陵(当时荆州被曹,孙,刘三人瓜分,孙权并没有“借荆州”),为了给曹操多一个强敌。

38. 关羽战黄忠:刘备征荆南,四郡守望风而降,黄忠便随长沙太守韩玄同降。

39. 孙刘联婚:孙夫人与刘备的婚事只是政治性联姻,不过在《烈女传》中确有描写她投江的记载。而且也不是周瑜出的主意,而是孙权自愿的。

40. 赔了夫人又折兵:孙权无采用周瑜之美人计。

41. 周瑜心胸狭窄:史书记载了周瑜恢廓理智、大度友善的作风。而与诸葛甚至未曾见面,何来嫉妒之说呢?

42. 三气周瑜:周瑜未出征西蜀前已去世。周瑜在伐蜀途中病死于巴丘。并非被诸葛亮的才智气死。

43. 三江口卧龙吊孝:吊周瑜是庞统,不是诸葛亮。

44. 周瑜与孔明:从赤壁之战结束到周瑜病逝的两年间,诸葛亮正在零陵一带。 45. 马超兴兵:正与史实相反,马超起兵在先,令到马腾遇害。

46张松献图:应为刘备询问张松蜀中的兵马粮钱等情况,于是张松绘制了地图给刘备。

47. 落凤坡:该为庞统进攻雒城时中箭死去。

48. 马超战张飞:是马超私自写信给刘备请求投降,并无小说中张飞和马超大战两百余回合不分胜负,后被诸葛亮招降一事。

49. 征汉中:征汉中时的总指挥是刘备,法正参谋。

50. 计夺天荡山:纯粹虚构。

51. 定军山:夏侯渊阵亡于刘备军夜袭,虽非黄忠阵斩,但是黄忠在这一战功劳很大。

52. 曹操杀杨修:杨修并非在曹操撤兵前夕被杀,实际上是曹操撤兵后才杀的,在正史中并无曹操杀杨修后与蜀军再战,并被魏延射掉门牙的事。

53五虎上将:刘备并没有封“五虎上将”,只封了前,左,右,后四大将,为关羽、张飞、马超、黄忠。五虎上将是因为三国志中把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的传记放在同一章。后世称为五虎上将。

54. 周仓、胡班:虚构人物,历史上没有记载。胡班可能指蜀汉将领吴班。 55. 关羽单刀

会:事实上是鲁肃在阵前邀请关羽讨论荆州的事情,双方并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

56. 刮骨疗伤:此时华佗于赤壁之战已经死了,是一般的军医操刀。

57. 水淹七军:时值秋天,大雨连绵,汉水暴涨,关羽运用天时、地利趁水势挟水军引兵大破名将于禁,擒斩庞德并率军急攻。

58. 关羽麦城拒降:未有记载,是被擒后拒降。

59. 玉泉显圣、追命吕蒙:玉泉显圣改编自唐代玉泉寺建寺故事,且吕蒙是病死。

60. 七十二疑冢:曹操葬在高陵。

61. 关平:关羽长子,不是义子,随羽临军,三国志里只出现两次名字。

62. 关兴:弱冠(近二十岁)就因才高任侍中、中监军,文武双全,深得诸葛亮器重。于夷陵之战后数年死去。

63. 张苞:虽称早夭,但有留下子嗣张遵。

64. 糜芳:未见逃回蜀营被凌迟处死情事,夷陵战后倒有随贺齐出征魏国蕲春地区的事情。

65. 阚泽推荐陆逊:陆逊在荆州原本就是吕蒙的副手,吕蒙去世之后,自然是陆逊接管东吴西线防务。

66. 夷陵之战:吴军五六万,蜀军五万,并非以少胜多,不过吴军确实士气较低。

67. 潘璋之死:潘璋在夷陵之战中为孙权立了战功,砍杀冯习等人,死于234年 68. 白帝托孤:刘备临终是托孤与诸葛亮和李严二人,但仍有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69. 八阵图:八阵图是诸葛亮所作的兵法图阵,不是神怪石阵、迷宫。

70. 七擒孟获:《三国志》上没有记载七擒孟获。但《汉晋春秋》及《华阳国志》中有说过“七擒七纵”,但具体过程没有记载,而鄂焕、祝融、孟优、木鹿大王等都是小说所创作。

71. 六出祁山:诸葛亮伐魏五次,而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出祁山,其中五次战绩分别为:第一次败于街亭,第二次配合东吴作战,攻城不下,但在撤退中斩杀大将王双(与演义基本相同),第三次攻取武都和阴平两郡成功,并击败郭槐,第四次大败司马懿,第五次司马懿不

敢出战,但是诸葛亮病死(此役蜀军将国境线向前推进了很多,而后姜维北伐又一次推进)。

72. 司马懿与诸葛亮:诸葛亮头三次北伐时,魏军并非司马懿统领而是曹真。 73. 失街亭:魏军总指挥为张郃,非司马懿。

74. 空城计:街亭战败后,魏军并未对蜀军进行追击。诸葛亮只是曾把西县的民众与粮草迁移而已。且当时魏军主将也非司马懿,真正空城计则是由魏将文聘,蜀将赵云用过的。

75. 气死曹真:曹真病死于洛阳。

76. 诸葛亮骂死王朗:王朗病死于228年,并未随军出战。

77. 火烧上方谷:诸葛亮大破魏军于卤城,司马懿仅以身还保营。《三国志》未提用何种战法大破魏军。陕西乡野传说与演义无大异;上方谷,一说葫芦谷,疑为卤城的浑称。

78. 死诸葛吓跑活仲达:确有此事,并非诸葛亮遗计,《汉晋春秋》的记载是:诸葛亮死后,蜀军秘不发丧悄然撤退,司马懿有所发觉,驱军追赶。两军相近时,蜀将姜维和长史杨仪命蜀军反旗鸣鼓做势佯攻,司马懿不敢逼近,只好退兵,蜀军入谷然后发丧。当时在各地就传开了“死诸葛吓走生仲达”的笑话。 79. 魏延反叛,被马岱诛杀:魏延与杨仪不和,在诸葛亮死后不服从调遣,相争失败后被杀。在诸葛亮生前魏延得到重用,亦无“逼成反骨”之说。

80. 九伐中原:事实上姜维北伐多达十一次,其中胜败均等。而八次北伐的过程大多属于虚构。

81. 地理大搬家:把太白山移到祁山的旁边,把陈仓移到街亭的南方,甚至把祁山移到褒斜道北面的斜谷旁,或是移到五丈原附近。

82.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刘、关、张三英战吕布;陶谦三让徐州;土屯山关公约三事;

荆州城公子三求计;诸葛亮智取三城亦可。

83. 天时胜:刘备汉室宗亲,操乃汉贼。曹军流行疾病。东南风起。

地利胜:南方多江湖,北军不善水战。

人和胜:曹操骄傲,心气浮躁。荆州新降,人心未附,士气低落。孙刘背水一战,决心很大。周瑜、诸葛亮等人计谋精妙,处处占先。

3.天时:曹丕篡汉,刘备汉室宗亲,不讨贼而攻吴,政治不利。当时天气干燥。 地利:刘备孤军深入,不谙地势。于森林茂盛处扎营,给陆逊可乘之机。

人和:刘备不听诸葛亮赵云之计,内部不和;枉自托大,小看陆逊;不听黄权劝告,一意深人。而孙权结盟曹丕,上下精诚团结。陆逊一时人杰。

【相关成语】

1、如饮醇醪(周瑜):形容一个人气量广阔,起源于正史上周瑜对程普的谅解,形容周瑜心胸宽广。

2 髀肉复生(刘备):形容长期清闲,事业毫无成就。

3、后患无穷(刘备):指给将来留下的祸患无穷无尽。

4、如鱼得水(刘备与诸葛亮):比喻得到了与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非常合适的环境。

5、三顾茅庐(刘备与诸葛亮):形容求才若渴,后用来比喻多次专诚拜访。

6、初出茅庐(诸葛亮):形容刚出来做事,缺乏实际经验,比较幼稚。

7、虎踞龙盘(诸葛亮):形容南京地势的雄伟。

8、集思广益(诸葛亮):指集中众人的意见,扩大工作的效果。

9、鞠躬尽瘁(诸葛亮):形容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

10、空城计(诸葛亮):指一种作战方法。

11、望梅止渴(曹操):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

12、捉刀(曹操和手下的名将崔琰):指代人写文章。

13、才占八斗(曹植):形容学问高,文采好。

14、七步之才(曹植):形容才学高超,文思敏捷。

15、超群绝伦(关羽):形容高出众人之上,没有人能与其相比。

16、一身是胆(赵云):形容胆量极大。

17、顾曲周郎(吴国都督周瑜):指精通音乐戏曲的人

18、巢毁卵破(孔融的两个儿子):比喻国家或集体遭到不幸,其人民或成员当然不能幸免。

19、坚壁清野(曹操的谋士荀彧)指饿死、困死敌人的一种作战方法。

20、如嚼鸡肋(杨修)比喻很乏味。

21、老牛舐犊(杨修的父亲杨彪):比喻父母爱抚子女。

22、势如破竹(杜预):比喻军队一路连打胜仗,形势好比用刀劈竹竿一样的顺利。

23、车载斗量(吴国的中大夫赵咨):形容数量很多并不稀罕。

24、断头将军(巴郡太守严颜):形容壮士英勇不屈,宁死不降。

25、吴下阿蒙(吴国名将吕蒙):形容没有学识的粗人。

26、想当然(孔融):形容没有事实根据的主观臆断。

27、兵贵神速(魏国谋士郭嘉):指用兵贵在神奇而快速。

28、出言不逊(张郃):形容说话不客气,没有礼貌。

29、大器晚成(崔琰):形容卓越的人才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锻炼才能成器。

30、负重致远(人称“凤雏”的庞统,陆绩,顾邵):背着沉重的东西送到远方。

31、乐不思蜀(刘禅):比喻乐而忘本。

请写出一个源于《三国演》的成语, 并写出相应的人物及故事。

答:A 、锦囊妙计:孙权用公瑾之计,引刘备入东吴招亲,要挟刘备交还荆州。诸葛亮在他临行前交给赵云三个用锦做成的袋子,吩咐说:“内封三条神妙计策,到时依次打开行事。”赵云和刘备、孙乾率五百军士到南许,依锦囊妙计破了公瑾计策,娶了孙权之妹孙尚香逃回荆州。让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

B 、舌战群雄:曹操大军沿江结寨,准备并吞江东。东吴君臣惊疑忧惧,是和是战难以定夺。诸葛亮运用谋略,与东吴群臣纵论天下大事,巧舌辩驳,说服他们和孙权要与刘备联合抗曹。才有后来的赤壁之战。此成语原指与众多儒生谋士争辩,驳倒对方的议论,后指与很多人激烈争辩并驳倒对方。

C 、羽扇纶巾:诸葛亮积劳成疾,临终与众将诀别,并安排了军国大事。他死后虽秘不发丧,但司马懿见蜀兵后 退已知真相,故催军速追。突然五丈原上炮响旗飘,诸葛亮端坐四轮车出现,,他羽扇纶巾。魏军见诸葛亮尚在,弃甲逃命,溃不成军。两日后,司马懿方知车上是木人。此成语形容诸葛亮的装束,也形容谋士镇定自若的潇洒风度。

D 、初出茅庐:诸葛亮答应刘备出山,就亮设计在博望坡伏兵,以火攻使曹军惨败。后称初次出来做事为初出茅庐,或用以比喻刚步入社会,在工作和处事方面欠缺经验。

E 、乐不思蜀:蜀汉后主刘禅被司马氏俘虏,问之是否想家,说:此间乐,不思蜀。形容快乐过头,忘记了老家。

F 、锦囊妙计:孙权用公瑾之计,引刘备入东吴招亲,要挟刘备交还荆州。诸葛亮在他临行前交给赵云三个用锦做成的袋子,吩咐说:“内封三条神妙计策,到时依次打开行事。”赵云和刘备、孙乾率五百军士到南许,依锦囊妙计破了公瑾计策,娶了孙权之妹孙尚香逃回荆州。让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这成语是比喻及时解救危急的好办法。

G 、鼎足三分:赤壁一战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魏、蜀、五三方激烈斗争,最后却“权归司马”结束了三国纷争局面。所以,《三国演义》的结尾两句是:“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射是以鼎的三足比喻三方分立相持的局面。

二、《三国演义》歇后语、成语典故:

【歇后语】

关公赴会──单刀直入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

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后主降魏───不知羞耻

曹操败走华容道───不出所料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张飞绣花───粗中有细

诸葛亮的锦囊───神机妙算

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

蒋干盗书───上了大当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鲁肃宴请关云长───暗藏杀机

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

东吴招亲───弄假成真

关云长走麦城───大难临头

司马懿破八卦阵───不懂装懂

关羽赴宴───有胆有魄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关云长刮骨下棋───若无其事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刘备编草鞋───内行

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

周瑜打黄盖───两相情愿

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

庞统当知县──大材小用

看三国掉泪──替古人担忧

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曹操转胎──疑心重

张飞拆桥──有勇无谋

关公面前耍大刀──自不量力

孔明弹琴退仲达──临危不乱

1. 张飞的字:张飞字益德,不是翼德。

2. 桃园结义:刘关张没有结拜,只是情若兄弟。关羽年龄甚至比刘备还大。 3. 著名兵器:名兵器如双股剑、青龙偃月刀、丈八蛇矛、方天画戟、青釭剑等为虚构。

4. 张飞鞭督邮:是刘备干的,因督邮拒见刘备,刘备大怒下杖打督邮,并不是张飞所为。

5. 曹操献七星刀:同样也是虚构,演义中曹操借献刀刺杀董卓未遂,实是曹操认为董卓终必败,连夜潜逃回乡里。

6. 孙坚之死:由于只带几名随从追击敌军,中了黄祖伏兵,中流矢死于岘山。

7. 陶谦:陶谦为人与史实不符。

8. 关羽徐州诛车胄:也是刘备干的。

9. 土山约三事:虽然“土山约三事”,但是关羽也是因为刘备家眷的缘故投降。 10. 衣带血诏:确有此事,但是马腾是一个带有强盗性质的军阀,攻打李郭不过是私人恩怨。

11. 赤兔马:赤兔马在吕布战败后,不知去向。并没有成为关羽的坐骑。

12. 关羽诛文丑:文丑死于曹军乱军之中。可能是关羽、张辽或徐晃的士兵所杀。

13. 孙策之死:遭刺客暗算不治,刺客是前吴郡太守许贡的家奴与门客,并非于吉的妖术致死。

14. 过五关斩六将:虚构剧情,关羽离开曹操后,没有经过五关,而孔秀、孟坦、韩福、卞喜、王植和秦琪都不见史书记载。但是,不能否认中途没有阻拦。

15. 郭嘉遗计定辽东:虚构剧情,郭嘉暴毙而亡,年三十八,没留下任何计策,此计是曹操自己的计谋。

16. 关羽古城斩蔡阳:还是刘备干的,地点也并非古城。

17. 徐庶之智:徐庶在正史上记载不多。

18. 徐庶进曹营:曹操南征,徐庶跟随刘备南逃,乱军中徐母被俘,徐庶告别刘备进曹营,及后更当上魏国重臣。

19. 诸葛亮火烧博望坡:又是刘备干的,当时诸葛亮并未出山。

20. 诸葛亮火烧新野:历史上没有记载,为罗贯中杜撰。

21. 长坂坡赵云七进七出:历史上,赵云只是护送刘备家小撤退,没有记载七进七出此事。赵云当时名气还不大。

22. 糜夫人跳井:正史没有记载 。

23. 刘琮遇害:献出荆州后,被曹操任命为青州刺史,封列侯,并未被杀,后曹操为了表彰他的功绩,更迁为谏议大夫。

24. 吴国太:虚构出的一个人物,孙权之母。

25. 舌战群儒:只记载诸葛亮面见孙权,东吴主战派、主和派相争日盛。诸葛亮只是节使。

26. 周瑜智算蒋干:实蒋干赤壁之战之后游说周瑜不成。

27. 太史慈在207年就病逝,没有参加赤壁之战。

28. 诸葛亮智激周瑜:应该是周瑜智激孙权。

29. 草船借箭:赤壁之战时并无此事,孙权于濡须坞之战中才曾草船借箭。 30. 苦肉计:确有黄盖诈降,但苦肉计应无。

31. 阚泽:阚泽为东吴重臣,是受孙权尊重的人物,从未参与过军事行动。 32. 庞统献连环计:连环是曹操之决策,庞统未曾参与过赤壁之战。

33. 孔明求东风:纯属虚构,江东冬至时日,巧有东南风。

34. 赤壁之战:无论《魏书》还是《蜀书》都记载曹操是与刘备交战败退,孙权军确有参加此场战役,但难获全功。实为周瑜火攻在前,曹操烧船在后。

35. 周瑜:吴国名将,赤壁之战结束二年后病死于伐西蜀准备工作途中,与诸葛亮素未谋面。心胸开阔,并非狭窄。三气周瑜纯属虚构。

36. 华容道:刘备领兵追截兵败的曹操,但是去晚了,被曹操跑掉。

37. 南郡之争:没有发生,是周瑜死后鲁肃劝孙权将江陵借给刘备。借江陵(当时荆州被曹,孙,刘三人瓜分,孙权并没有“借荆州”),为了给曹操多一个强敌。

38. 关羽战黄忠:刘备征荆南,四郡守望风而降,黄忠便随长沙太守韩玄同降。

39. 孙刘联婚:孙夫人与刘备的婚事只是政治性联姻,不过在《烈女传》中确有描写她投江的记载。而且也不是周瑜出的主意,而是孙权自愿的。

40. 赔了夫人又折兵:孙权无采用周瑜之美人计。

41. 周瑜心胸狭窄:史书记载了周瑜恢廓理智、大度友善的作风。而与诸葛甚至未曾见面,何来嫉妒之说呢?

42. 三气周瑜:周瑜未出征西蜀前已去世。周瑜在伐蜀途中病死于巴丘。并非被诸葛亮的才智气死。

43. 三江口卧龙吊孝:吊周瑜是庞统,不是诸葛亮。

44. 周瑜与孔明:从赤壁之战结束到周瑜病逝的两年间,诸葛亮正在零陵一带。 45. 马超兴兵:正与史实相反,马超起兵在先,令到马腾遇害。

46张松献图:应为刘备询问张松蜀中的兵马粮钱等情况,于是张松绘制了地图给刘备。

47. 落凤坡:该为庞统进攻雒城时中箭死去。

48. 马超战张飞:是马超私自写信给刘备请求投降,并无小说中张飞和马超大战两百余回合不分胜负,后被诸葛亮招降一事。

49. 征汉中:征汉中时的总指挥是刘备,法正参谋。

50. 计夺天荡山:纯粹虚构。

51. 定军山:夏侯渊阵亡于刘备军夜袭,虽非黄忠阵斩,但是黄忠在这一战功劳很大。

52. 曹操杀杨修:杨修并非在曹操撤兵前夕被杀,实际上是曹操撤兵后才杀的,在正史中并无曹操杀杨修后与蜀军再战,并被魏延射掉门牙的事。

53五虎上将:刘备并没有封“五虎上将”,只封了前,左,右,后四大将,为关羽、张飞、马超、黄忠。五虎上将是因为三国志中把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的传记放在同一章。后世称为五虎上将。

54. 周仓、胡班:虚构人物,历史上没有记载。胡班可能指蜀汉将领吴班。 55. 关羽单刀

会:事实上是鲁肃在阵前邀请关羽讨论荆州的事情,双方并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

56. 刮骨疗伤:此时华佗于赤壁之战已经死了,是一般的军医操刀。

57. 水淹七军:时值秋天,大雨连绵,汉水暴涨,关羽运用天时、地利趁水势挟水军引兵大破名将于禁,擒斩庞德并率军急攻。

58. 关羽麦城拒降:未有记载,是被擒后拒降。

59. 玉泉显圣、追命吕蒙:玉泉显圣改编自唐代玉泉寺建寺故事,且吕蒙是病死。

60. 七十二疑冢:曹操葬在高陵。

61. 关平:关羽长子,不是义子,随羽临军,三国志里只出现两次名字。

62. 关兴:弱冠(近二十岁)就因才高任侍中、中监军,文武双全,深得诸葛亮器重。于夷陵之战后数年死去。

63. 张苞:虽称早夭,但有留下子嗣张遵。

64. 糜芳:未见逃回蜀营被凌迟处死情事,夷陵战后倒有随贺齐出征魏国蕲春地区的事情。

65. 阚泽推荐陆逊:陆逊在荆州原本就是吕蒙的副手,吕蒙去世之后,自然是陆逊接管东吴西线防务。

66. 夷陵之战:吴军五六万,蜀军五万,并非以少胜多,不过吴军确实士气较低。

67. 潘璋之死:潘璋在夷陵之战中为孙权立了战功,砍杀冯习等人,死于234年 68. 白帝托孤:刘备临终是托孤与诸葛亮和李严二人,但仍有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69. 八阵图:八阵图是诸葛亮所作的兵法图阵,不是神怪石阵、迷宫。

70. 七擒孟获:《三国志》上没有记载七擒孟获。但《汉晋春秋》及《华阳国志》中有说过“七擒七纵”,但具体过程没有记载,而鄂焕、祝融、孟优、木鹿大王等都是小说所创作。

71. 六出祁山:诸葛亮伐魏五次,而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出祁山,其中五次战绩分别为:第一次败于街亭,第二次配合东吴作战,攻城不下,但在撤退中斩杀大将王双(与演义基本相同),第三次攻取武都和阴平两郡成功,并击败郭槐,第四次大败司马懿,第五次司马懿不

敢出战,但是诸葛亮病死(此役蜀军将国境线向前推进了很多,而后姜维北伐又一次推进)。

72. 司马懿与诸葛亮:诸葛亮头三次北伐时,魏军并非司马懿统领而是曹真。 73. 失街亭:魏军总指挥为张郃,非司马懿。

74. 空城计:街亭战败后,魏军并未对蜀军进行追击。诸葛亮只是曾把西县的民众与粮草迁移而已。且当时魏军主将也非司马懿,真正空城计则是由魏将文聘,蜀将赵云用过的。

75. 气死曹真:曹真病死于洛阳。

76. 诸葛亮骂死王朗:王朗病死于228年,并未随军出战。

77. 火烧上方谷:诸葛亮大破魏军于卤城,司马懿仅以身还保营。《三国志》未提用何种战法大破魏军。陕西乡野传说与演义无大异;上方谷,一说葫芦谷,疑为卤城的浑称。

78. 死诸葛吓跑活仲达:确有此事,并非诸葛亮遗计,《汉晋春秋》的记载是:诸葛亮死后,蜀军秘不发丧悄然撤退,司马懿有所发觉,驱军追赶。两军相近时,蜀将姜维和长史杨仪命蜀军反旗鸣鼓做势佯攻,司马懿不敢逼近,只好退兵,蜀军入谷然后发丧。当时在各地就传开了“死诸葛吓走生仲达”的笑话。 79. 魏延反叛,被马岱诛杀:魏延与杨仪不和,在诸葛亮死后不服从调遣,相争失败后被杀。在诸葛亮生前魏延得到重用,亦无“逼成反骨”之说。

80. 九伐中原:事实上姜维北伐多达十一次,其中胜败均等。而八次北伐的过程大多属于虚构。

81. 地理大搬家:把太白山移到祁山的旁边,把陈仓移到街亭的南方,甚至把祁山移到褒斜道北面的斜谷旁,或是移到五丈原附近。

82.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刘、关、张三英战吕布;陶谦三让徐州;土屯山关公约三事;

荆州城公子三求计;诸葛亮智取三城亦可。

83. 天时胜:刘备汉室宗亲,操乃汉贼。曹军流行疾病。东南风起。

地利胜:南方多江湖,北军不善水战。

人和胜:曹操骄傲,心气浮躁。荆州新降,人心未附,士气低落。孙刘背水一战,决心很大。周瑜、诸葛亮等人计谋精妙,处处占先。

3.天时:曹丕篡汉,刘备汉室宗亲,不讨贼而攻吴,政治不利。当时天气干燥。 地利:刘备孤军深入,不谙地势。于森林茂盛处扎营,给陆逊可乘之机。

人和:刘备不听诸葛亮赵云之计,内部不和;枉自托大,小看陆逊;不听黄权劝告,一意深人。而孙权结盟曹丕,上下精诚团结。陆逊一时人杰。


相关文章

  • 司法考试杨帆三国法讲座讲义
  • 一.2006年三国法分值比例及试题特点三国法分值共46分,其中国际公法14分,国际私法16分,国际经济法16分.分值比例分配以及试题难易程度与往年保持一致.预计2007年试题将维持该分值比例及特点.二.国际公法试题特点.典型例题.复习方法1 ...查看


  • 我读[三国演义]――[草船借箭]读后阅读实践教学设计
  • [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草船借箭>的阅读实践教学设计:一是设计理念.二是活动时间及安排.三是活动过程. [关键词]教学设计 <三国演义> <草船借箭> 一.设计理念 1.通过本次活动,进一步引导学生 ...查看


  • 第1课中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 第一学习主题 第1课 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3)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 ...查看


  • 名著导读[三国演义]导学案(高中语文必修五)
  • 宜昌市秭归县一中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 导学案 编制 : 姜昌轩 课前寄语:没有过错是一种假想,反思过错是一种成熟,改正过错是一种美德. "名著导读"<三国演义>导学案 教学设想:关于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查看


  • 中考文学名著阅读
  • 中考文学名著阅读 一.[考点分析] 文学名著是对学生阅读状态的一种考察,考试目标主要为了解新课程标准建议课外阅读的名著以及其他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常见考点有:1.了解作家作品知识.2.了解主要情节.典型事件.注意人物及性格.3.知识与作品相关 ...查看


  • 三国演义读书会主持词
  • <三国演义>读书交流会主持词 步骤 主持串场词 幻灯操作 /页 导语 约 5 分钟 男:又到了读书会的时间了,这不仅让我想到--中华文化灿若星河! 女:那,你能概括说一下吗? 男:好啊,那咱就抛砖引玉了: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 ...查看


  • 三国鼎立是怎样形成的
  • 三国鼎立是怎样形成的?????? 2011-12-17 11:47很爱很爱qq111 | 分类:历史话题 | 浏览2195次 分享到: 2011-12-17 11:58 天天爱答题,20元话费等你拿~ 提问者采纳 208年,曹操统一北方后, ...查看


  •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能力
  • 历史教学中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由于学生平时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的知识积累,已对历史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很愿意学习历史学科.加之有它自身的学习特点,很多历史事件 ...查看


  • 女儿并不太喜欢看古典名著
  • 中国上下五千年,我最喜欢三国时期,因为这是中国历史上人才辈出的鼎盛阶段.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我最喜欢他了,在<三国演义>中我最爱看的是<草船借箭>.故事情节是这样的:周瑜很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