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第一部分:东南大学本科教学基本情况…………………………….. 2
学校概况………………………………………………………………………………2 师资队伍………………………………………………………………………………3 基础设施………………………………………………………………………………3 经费投入………………………………………………………………………………4 学生概况………………………………………………………………………………5 招生、转专业与就业…………………………………………………………………..5 教学条件………………………………………………………………………………8
第二部分:本科教学改革与建设……………………………………….10
卓越人才培养………………………………………………………………………..10 国际化办学…………………………………………………………………………..13 研究型教学体系构建………………………………………………………………..15 专业建设与综合改革………………………………………………………………..17
第三部分:质量保障与效益…………………………………………….19
质量保障建设………………………………………………………………………..19 学生培养质量………………………………………………………………………..21
第四部分:特色发展与改进…………………………………………….25
特色:致力构建基于全体学生参与、贯穿育人全程的研究型教学体系…………..25 未来发展……………………………………………………………………………..26
东南大学2013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建设国内外知名高水平研究大学始终是东南大学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促进本科教育教学质量逐步提升始终是本科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中心点。2013年,东南大学面对人才培养“卓越化、国际化、研究型”的新要求,在建设卓越人才培养体系、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研究型教学体系构建、专业建设与综合改革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第一部分:东南大学本科教学基本情况
学校概况
东南大学是中央直管、教育部直属的 “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高等学府之一。全日制在校生29000余人,其中研究生13000余人。专任教师近2500人,其中正、副教授1800余人,两院院士1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
学校设有75个本科专业,2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3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5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5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专业实验室,1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在第三轮全国学科评估中,15个学科进入前20%,有12个学科进入全国前七位,有10个学科位列全国前五位,3个学科位列全国第一位。
东南大学是教育部、中国工程院联合实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试点的十所高校之一,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首批实施高校。学校坚持“重基础、重实践、重素质”的教学传统,努力开创人才培养“卓越化、国际化、研究型”的新境界,共有5个专业入选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5门课程入选国家级资源共享课程立项建设项目,7门课程获得国家级视频公开课荣誉称号,8个实验中心入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建设点,
38部教材获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52位教授当选新一届全国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作为第一获奖单位获得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五项;参与项目中,获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学校建有4个国家级基地、1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1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吴健雄学院依托学校的重点学科,精选优秀生源,汇集一流教师,采用分级导师制,是东南大学精英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验区”。
师资队伍
截至2013年底,全校教职工数总计5609人,其中正高级职称760人,副高级职称1433人,中级职称1795人,初级职称652人。博士生导师693名、硕士生导师985人。专职辅导员125人,心理咨询人员15人。专任教师2563人,外聘教师634人。专任教师中教授666人,副教授102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比例达71%(表1)。
表1 2013年度专任教师队伍年龄、职称、学缘结构表
(注:数据统计至2013年12月)
基础设施
学校占地面积3104156平方米,建有四牌楼、九龙湖、丁家桥等校区。生均教学行政用房22.66平方米,学生宿舍面积362038平方米,生均学生宿舍面积12.21平方米。常规性、设计性、讨论式、活动式等各类教室525间,总座位数46802个;多媒体(联网)教室495间,网络直播教室15间,约94%的教室安装了录像设备。
体育场馆面积为19.78万余平方米,生均面积为6.82平方米。室外生均面积为5.95平方米,室内生均面积为0.87平方米(表2)。
表2 我校主要体育场地设施情况一览
实验房屋总使用面积近16.44万平方米,设备固定资产总价值20.35余亿元,教学仪器设备资产值175723.04万元,较2012年增加1.168余亿元;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38314元(表3);2013年企事业单位捐赠了总值超过238万元的仪器设备。
表3 2013年度实验室条件总体情况
经费投入
本年度生均教学经费为2693.67元(表4),四项经费指本科生业务费、体育维持费、教学差旅费和教学仪器设备维修费);生均实习经费(含毕业设计)与2012年度持平、约为680元/人。2013年,学校先后投入2.5亿元左右建设各级各类实验室,其中教学实验室专项投入近3000万元。
表4 2013年度生均四项教学经费统计表(单位:万元)
学生概况
截止2013年8月底,本科生在校人数为16707人,硕士生10452人,博士生3413人,成人本科生4244人,外国留学生1622人(数据来源:东南大学2013/2014
学年初高等教育基层统计报表中重要数据)。全日制本科学生共获得奖助学金、助困
学金等合计2969.74万元,合计28162人次。
招生、转专业与就业
学校实施按院(系)或专业类招生、按专业分流的培养模式,41个专业(类)(合计75个本科专业)全部纳入当年招生计划。在全国3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合计招收本科生4219人(含港澳台学生55名,贫困地区专项计划50名等),总实际报到率为98.08%(表5),继续保持良好生源态势(表6)。2013年,经考核选拔,共有186名2012级优秀本科生转院(系)、专业。
表5 2013年本科专业招生人数与实际报到率
表6 2013年招生计划与录取情况
2013届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为98.52%,升学率与出国率合计47.48%。毕业半年后的非失业率为95.3%,比2012届(94.3%)高1.0个百分点,与全国“985”院校2013届(94.7%)基本持平[毕业半年后的非失业率数据来源:麦可思-东南大学社会需求与
培养质量报告(2014)]
表7 2013届各专业就业率情况
教学条件
1. 图书资源
2013年度订购中文图书80,347册,价值2,857,953.49元;外文图书3,922册,价值3,009,727.52元;订购中文期刊3,008份,价值270,731元;外文期刊793份,价值5,511,720元;订购和使用各类数据库104种,价值8,676,051元。与120家单位建立长期的交换关系,交换回馆期刊650种。累计拥有纸质馆藏总量385.7万册,馆藏文献涉及理工科、生物医学,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等众多学科,已形成电子信息、土木建筑、生物医学等学科的馆藏特色。2013年,全年读者入馆2,257,228人次。外借图书394,896册,全年电子资源下载量14,829,711篇次。
表8 生均图书分类统计(截至2013年底)
2. 网络信息系统
校园网已覆盖所有校区,主干带宽达10G。至2013年12月,校园网接入信息点数超过3万个,接入校园网的计算机超过5万台(含无线接入设备),工作时间校园网平均在线人数超过1.7万人。学校拥有约10万个互联网真实地址,已备案互联网注册域名1个,二级域名约150多个。集成在数字化校园平台的各重要校级应用系统(含教务系统、学工系统、学生网上评教系统、财务系统、一卡通系统、自动化办公系统、图书馆汇文书目检索系统等校务子系统,合计30多个),为提高育人水平、特别是本科教学质量,提供最便捷的技术、最充分的资源和最优质的服务。
3. 课程结构与总量
(1)课程数量与规模(表9,10)
表9 2013年经教务处排课的课程总量与结构一览表
表10 2013年度课程规模一览表
(2)选修课与实践类课程学分比例(表11,12)
表11 2013教学计划中选修课学分比及学时比
表12 2013教学计划中实践类学分比及学时比
4. 教授、副教授授课情况
2013年全校教授上课比例为96.70 %,副教授上课比例为98.34%(注:授课比例以教授、副教授承担本科生课程32及以上学时计算),平均每两门次课程就有一名教授(副教授)承担的课程(表13,14)。
表13 2013年度教授、副教授授课门次数占全校总课程门次数比例
表14 2013年度教授、副教授授课门数占全校总课程门数比例
第二部分:本科教学改革与建设
卓越人才培养
1. 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东南大学致力于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努力使学生具有远大的目标、坚定的信念、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宽广的国际视野、扎实的知识基础和优秀的创新能力,成为引领社会前进的时代精英与各行各业的领袖人才。
2. 构建培养体系: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不断深化“产学研、国际化、做中学”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强化以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着力与企业联合推动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基于实践等多种研究性学习。目前,已构建了本、硕、博三个层次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其中本科教育已有20个专业开展了卓越人才培养试点改革(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17个)。在校期间,学生在企业参加课程学习、实习、实践活动等的累计时间不能少于一年,学生修读由企业授课或校企联合授课课程(含实验、实践、毕业设计等)的总学分数不少于35学分,四年制学分规范为150学分,五年制规范为190学分。经过多年实践,形成了既有东南大学特色又满足卓越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发展要求的教育培养体系。
表15 卓越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体系
3.建立培养平台:吴健雄学院依托学校强大的工科优势,在全面实施“2+2+X”本硕连读的基础上,对高等理工实验班实行大工科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电类与机械动力类强化班实行因材施教强化培养模式,激发每位学生在不同领域的发展潜能。
吴健雄学院“工科宽口径、个性化”卓越人才培养模式
建筑学院:已初步形成一支由50余名校外建筑类专家、15名校内建筑类专家共同组成的校内、外企业师资队伍;开展了工程案例课程教学;12名学生赴上海现代集团、苏州设计研究院与企业导师共同完成为期16周的实际项目的设计以及毕业设计等。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针对国家在半导体战略行业要求及企业需求树立主动服务观念,依托中电55所、中兴通讯等国家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创新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卓越工程人才机制。交通学院:为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工程责任意识,在专业类研究型、案例型课程中,选择了交通规划、交通设计、交通仿真技术应用、运输系统规划与设计、道路工程管理与经济、道路桥梁案例分析等课程,邀请企业高水平专家16人次进行工程案例教学、开展研讨活动等。
经过多年建设,初步形成了(1)创新与工业界、实务单位联合培养机制;
(2)按照通用标准、行业标准、学校与专业标准修订人才培养、评价标准与课程大纲;(3)注重与国际标准接轨、与行业职业标准接轨,建立新的知识能力培养矩阵;(4)探索学校与实务单位培养双方案,明确基础教学、工程实践、问题式、案例式、专题式、项目设计、研究型教学改革等;(5)探索工程学士、硕士、博士三段统筹规划,分段培养,分授学位机制;(6)建设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吸收高水平工程科技人员与企业家参与教学,增加教师参加工程实践的经历。
中电55所基地实践活动
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网站
国内外工程专家开设案例课、 研讨课;开展项目实训、实习等
中兴通讯国家实践教育中心实践活动
另外,学校新增签约校外实习基地6个;102家企事业单位、实务公司的197名专家来我校举办讲座、开展案例教学、进行项目研究,开设(联合开设)和共建课程104门。
国际化办学
学校坚定不移地走国际化强校道路,积极与国际高水平大学合作,创造条件开展教师、学生、课程、教材、培养活动等各个层面的合作与交流。学校已与国际一流大学开展了“3+1”、“3+2”、“1+3”、“4+1”等多种联合培养模式;与荷兰飞利浦、美国波音、德国西门子、芬兰诺基亚、瑞典爱立信、日本三菱重工等多家世界著名跨国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与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合作建立联合研究生院和联合研究院;与法国雷恩第一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与美国田纳西大学和德克萨斯大学、白俄罗斯明斯克国立语言大学
合作建立孔子学院等(表16)。
开展了(1)联合办学、设立分校、开展各种国
际交流项目,(2)选派学生至跨国企业、公司实习、
实践,(3)邀请国外专家学者来校开设课程、举办演
讲、指导设计等,(4)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等建设工
作,共有900余名本科生至国外(境外)高水平大学、
著名企业进行交流交换学习、游学、竞赛,参加国际与国外著名公司签订合作协议 会议,开展实践、实习等。目前,在校留学生人数超过1600人,其中学历生数1200余人,占总人数的75%以上。2013年,168名本科生在交流学校学习的学分经学校认定并予以了转换,合计1859学分。
国际合作教学与联合培养模式
表16 2013年度开展联合培养、交流访学的国外(境外)高校一览表(合计59所)
建筑学、信息工程、给水排水工程、软件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化学、临
床医学7个全英文授课专业,以
“准确定位、注重内涵、突出优
势、强化特色”为原则,紧跟国
际形势,进一步明确专业培养目
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与
国际同类(相近)专业相当的课
程体系,在教师、学生、课程、
国外教授来我校授课
教材、培养活动等各个层面全面
推进国际化教育教学进程。2013年全校合计开设全英文授课课程167门、双语授课课程191门;邀请85名国外专家、学者,为本科生合计开设89门课程。
学校在(1)扩大留学生规模,扩展学生出国交流活动、游学、夏令营、竞赛、实习等;(2)拓展联合办学或联合办学专业,拓展联合授课与合作教学;(3)增设有关外语应用能力提升、人类文明与世界文明、国际关系、国际经济贸易、多元文化视角的艺术等方面的课程;(4)扩大外籍教师和有国际著名大学学习工作经历的教师数量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并形成了我校自己的特色。
研究型教学体系构建
自2011年起,学校在狠抓课程六个环节(备课、讲授、讨论、答疑、作业、考核)基本质量的同时,又投入专项经费推进研究型课程建设,积极引导教师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为宗旨,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做学研”相结合的研究型教学模式。把始于问题、基于实践、体现研究型教学的教学方式贯穿于学生培养全过程。要求每位学生修读15学分以上系列专题研讨课(含新生研讨课),进一步推进以启发式、互动式、探讨式、自主式为特征的研究型教学,突出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与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面向一年级学生,创建四种新生研讨课
为帮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从接受性学习转变为问题式学习、从不会自主学习到逐步学会自主探究,学校立项建设了80多门新生引导课程,提供教授和新生之间更多交流互动的机会,提供在合作环境下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机会,引导新生及早体验研究型学习方法和氛围,推动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探索和研究为基础的研究型教学模式。
新生研讨课,引导学生尽早开始自主研究学习,架设新生与教授间沟通互动的桥梁;
学科概论课,引导学生合理建构学科知识结构并初步了解学科前沿领域; 工程导论课,引导学生遴选工程领域实际问题开展自主研究;
新生引导性实验实践课,帮助学生尽早熟悉实验和实践研究环境。 新生研讨课案例:《工业系统认识实践》-搭建大工程理念认知平台
《工业系统认识实践》以“认知工业过程,激发工程兴趣,建立工程意识,奠定发展基础”为目的,采取系统的展板解说、模型和实物示范、视频展示、现场制造过程展示训练、机电综合拆装或搭建实践、虚拟仿真拓展、工业系统Seminar专题研讨等多形式、多手段、立体化的教学优化组合,向全体新生展示机电、材料、能源、化工等各工业领域工程实现的过程,了解相关领域的技术环节和非技术因素,帮助学生及早建立工程意识,完成初级的工程实践课题,为创新实践打下较好的基础。
教学过程示意图
新生普遍反映该课程对他们形成工程意识有很大帮助:
“之前总认为工业离我们学语言的很远,开设了这门课后,让我们对工业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也让我们意识到学语言的一样需要了解工业。”
“给我们印象和感触最深的莫过于工业实践模块了,我们参观了各种现代生产设备,高科技武装的机床让人称奇,生产出来的高精度产品更令人大开眼界。一上午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老师细致入微的讲解,同学们专心致志地聆听,待下课,我们依然沉浸在回味中。” “展板内容涉及面极广,使我们了解很多原本一
无所闻的知识。大家普遍觉得以展板的形式传授
知识的确有较好的效果。”
面向中高年级学生,开设系列专题研讨课和综合专题课
在低年级新生的探究兴趣得到激励、问题意识得到启迪、研学方法得到初步训练的基础上,学校进一步开出小班研讨课程、教授合作开设研讨课程、综合项目课、多科类综合课、工程项目讨论课等系列专题研讨课和综合专题课,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指导科学研究的程序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增进知识综合、方法整合的能力,以推进自主研学活动更加纵深地开展。
系列专题研讨课,围绕专业研究要素和基本环节,对学生开展科研基本方法的训练。
综合专题实践课,让学生面向实际专题,经历较为完整的综合研究系统训练,为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打好基础
系列专题研讨课案例:《传感器技术》-学习与研究一体化
《传感器技术》具有多学科交叉、工程型、应用性的显著特色。宋爱国教授课程教学团队先后将多项“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积极推进研究性教学,采用课前查阅资料、课堂专题研讨、课后专题设计的“1+1+1”的方式;教师结合科研成果开发出近百项综合性、设计型、创新性实验,并开放省部级相关重点实验室,吸收学生参与紧密联系课程教学的科研项目;组织了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学科竞赛;形成了研究性理论教学→创新性实验教学→开放性自主研学→高水平主题研学→科研型毕业设计的循序上升式的学习研究一体化学习模式。
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教学将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
“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敢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发挥个人智慧,通过课堂讨论等形式,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
“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放实验室,让学生直观了解传感器工作原理,可以自
己搭接转换电路;”
“结合课程教学内容,鼓励支持学生开展、申报并完成课外研学活动,指导学生参加各种竞赛,通过课内外结合,不仅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也锻炼了实际动手能力。”
专业建设与综合改革
我校5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3个专业获得省级重点专业立项建设项目和7个专业开展全英文授课专业,在2013年根据“十二五”期间学校专业建设规划,重点推进专业综合改革、强化内涵建设。
1. 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修订并完善2013年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了覆盖
人文艺术、社科经管、工程伦理、自然科学等宽广范围
内的通识教育基础核心课程;整合构建了大电类、大土
木类、交通类、人文类、经管类、医学类等8-10门左右
的大类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各专业重点建设6门左右的
专业主干课程;以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
整合课内和课外实践教学环节,形成了“通识教育相对完
善、专业教育特色鲜明”的2013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2. 积极推进专业综合改革:以临床医学获得国家第二批次的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为契机,学校组织校内外专家对已有的4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和省级重点专业开展了中期检查,内容涉及专业建设进展情况、阶段目标完成情况以及经费的使用和绩效等方面,从结果来看,各个专业都达到了预期建设目标。在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省重点专业(类)中期检查中,我校15个专业(类)获6个优秀、9个良好的优异成绩。启动了10个左右校级专业综合改革。通过对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专业发展重要环节的综合改革,探索切实有效的专业建设机制,形成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提升专业竞争的综合实力。2013年,城市规划专业通过住建部“专业教学质量中期督查”;土木工程专业以优异成绩通过住房与城乡建设部评估;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接受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得到认证专家一致好评,成为我校在中国加入《华盛顿协议》
之后首批接受工程教育认证
的专业。
3. 大力开展实验室信息化建设:在全校数字信息化系统平台基础上,对实验中心的实验教学软硬件系统进行资源整合、平台升级,实现国家级7个实验中心的教学资源综合管理。2013年学校在成功申报了机电综合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基础上,集中优势资源,投入100万经费,立项50个项目开展了校级虚拟仿真教学实验项目建设工作。与ANSYS公司成立的电机技术联合仿真实验室,为虚拟仿真课程、建模与仿真竞赛提供了场地,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学校投入近3000万元改造和建设各级各类教学实验室。2013年新增自动化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测控技术与仪器学科综合训练中心2个省级实践教育中心。开设实验课程540余门,总实验人时数为663万;开出2809个实验项目,总学时4.5万,其中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实验项目占2/3以上。
4. 继续深化优质课程资源建设:面对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积极开展MOOC等课程教学新模式的改革。2013年立项建设了中医养生与传统文化、大学国文、学术交流英语、病理与健康等8门MOOC课程,其中《中医养生与传统文化》已在“爱课网”上线运行;引进南京大学徐士进教授主讲的“认识地球”MOOC课程;立项建设了国家级资源共享课36门,其中《大学物理实验(工科)》等21门已经上线运行、国家级视频公开课14门,7门上线,6门已获称号。
《认识地球》MOOC课程—教学新模式
南京大学徐士进教授领衔的《认识地球》MOOC课程,在2013-2014-3学期引入东南
大学课堂,该课程采取网络
与线下共同授课方式,120
名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
课程内容的学习,徐士进教
授对选课学时在网上进行
学习指导、答疑和在线交流。
通过教学过程的交流互动,
教学过程的考核(学习时长、
平时测验以及结课考试),
整体学习进度与质量的监
控,随时随地随意地快乐学
习,以及大量的文字、图片、
动画、三维等富媒体教学资源,学生充分体会到突破时空限制、能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充满着吸引力的新的教学模式的魅力。
95%以上的学生完全能够适应该种教学模式;57.5%的学生认为该课程最棒的地方是“线上+面授”的混合教学,其后依次是微视频(45%)、网上测验(35%)和在线互动(25%);80.83%的同学表示喜欢这样的授课形式;92%以上的学生支持多多开设像《认识地球》这类通选课程的在线学习。23.33%学生的认为通过这样的授课形式所获得的学习收获大大大于传统的课堂教学的收获,65%的学生认为选修“认识地球”这门课程对学习能力的提高高于同类面授课程。
第三部分:质量保障与效益
质量保障建设
在长期办学实践过程中,学校严格执行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2013年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1. 以制度保障教学秩序的平稳运行:制订课程教学质量考核基本标准;出台课程负责人制度、院系负责人和课程负责人听课制度、督导听课机制、教师培训机制、学生评价与信息反馈机制等管理措施。坚持院系走访制度,共走访15个院(系),召开专项工作研讨交流会20余次(其中有十余场为专题学生座谈会和宣讲会,倾听同学意见)。坚持教务公开制度,“教务运行计划表”面向全校师生,公布每学期教学运行工作;通过“教务与学籍运行简报”总结各阶段工作;精心编排3200余门、7100余门次课表及3100门次、119264人次的考试;实现全学年2899门次、292927人次的平稳选课;1601名同学预警工作细致有效,退学及转入下一年级学生数较上年分别下降10.6%和27.6%;完成9647人各类毕业生学士学位资格审核及20460人次各类注册;办理(补办)各类证明(证书)2740份、成绩单及证书复印件盖章约54000份,完成12000人火车优惠卡充磁工作;完成各类推荐资格审核1565人;制作2013级学生证4219本、磁条约3700个;编制《新生学习指南》、《问题简答》、《办理流程小册》,各发放4219份;累计销售教材、讲义44.7万册,顺利完成退书及资费结算,实现了零库存。
2. 建成专业认证与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开展专业评估(认证),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学校积极支持专业接受所属行业或第三方开展的专业认证(评估)工作。专业评估采取院(系)申请与学校安排相结合方式进行,重点评估优势学科支撑
下的特色专业,以促其加强建设并发挥示范作用。对新专业,在具有第一届毕业生后两年内须接受专家评估。目前我校已有4个专业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4个专业通过教育部和住建部组织的专业评估,其中工程管理专业通过了英国皇家测量师学会(RICS)专业评估。
3. 开展专业、课程国家质量标准建设:在新一届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中,我校共有52位学术造诣高、教学管理经验丰富、组织协调能力强的教授当选,主任委员5名,其中专业主任委员3名。按照教育部要求,我校牵头的电气类、建筑学、生物医学工程类三个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都组织召开了全国性的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制定了相应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草案),拟定了下一阶段工作计划。
4. 开展课程检查与课程建设立项工作:通识选修课程作为通识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质量和实施效果对人才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东南大学关于设置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实施意见》,采取遴选立项、期满验收、定期复评、不断更新的方法进行通选课建设。学校组织专家对第一、二批已立项的课程展开了近一年的检查和评估,共有130门立项建设的通选课程通过结题验收,其中有21门“优秀”通过,11门通选课程撤销立项。适时,启动了第三批44门通选课程建设。
5. 建立健全教师教学培训机制: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秉承“研究、咨询、服务”的宗旨,在进一步深化我校“入职培训→助教培训→首开课培训→青年教师授课竞赛→骨干教师培养→教学名师培养”的“六层次”教师教学培养机制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教师教学发展研究,设计系统化、系列化的教师教学培养项目。2013年组织教师岗前培训256人、首次开课培训70人、160人次青年教师授课竞赛;组织各类听课指导超过3000
课时。开
展了
教
学
语言
与
声音艺术
美国里海大学新生研讨课培训
双语课教学培训
午餐会现场
教师上示范课
培训、教学表达技巧培训、双语课教学培训、研讨课教学培训、美国里海大学工程教育新生研讨课培训、微课竞赛等专项培训系列活动,合计1434人次;举办教学观摩与经验讲坛、午餐会、教学沙龙,合计750人次;出版《教育思想集》;建设并投入使用2套微格培训实验室,开展了基于云计算、面向大数据、实现数据智能汇聚的中心信息化建设工作。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体,重新设计完善了课堂教学质量评测体系。
学生培养质量
1. 通识教育基础课程优良率(表17)
表17 2013年通识教育基础课程优良率(注:80分及以上为“优良”)
2. 国家大学外语四、六级通过率(表18)
表18 2013年学生国家外语四、六级成绩统计表
3. 学生体质
2013年,九龙湖体育馆的建成,学校体育办学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学校将身体素质课课练作为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全面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加强大三大四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规定每周必须完成一次(45分钟)课外活动,同时给每个院系配备了各种运动器械,促进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通过一系列改革,学生体质有所提高(表19)。
表19 2013年学生体能测试情况统计表
4. 毕业设计(论文)(表20,21)
表20 2013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与指导教师情况统计表
表21 2013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成绩统计表
5.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
本科生SRTP立项达1554项,其中国家级115项、省级120项、校级774
项、院级391项、基于教师科研的SRTP 100项。学生共发表论文81篇(表22,23)。
表22 2013届毕业生自主研学分项目学分统计表
表23 东南大学第三届大学生学术报告会“十佳报告”
2013年,组织各类各级学科竞赛 72项,承办全国竞赛1项,承办省级地区竞赛1项。本科生获国际奖项131人次,获国家级奖项319人次,获省级地区级奖项379人次(表24)。
表24 2013年度本科生获国际、国家级学科竞赛奖一览表
举办第八届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展示会及2013年东南大学第三届大学生学术报告会,近本科生4000人次参加。共提交266篇论文(较去年增长70%),148篇入选优秀论文,90篇推荐参加大会报告,从中选出3篇优秀论文,3个优秀创新项目,1个优秀创业训练项目参加2013全国第六届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徐依斓同学获2013全国大学物理学术会议优秀论文奖,是9篇优秀论文中唯一由学生获得的。
第三届大学生学术报告会现场
6. 毕业率与学士学位授予率(表25)
表25 2013届学生一次毕业率与一次学位授予率统计表
7. 毕业生平均月收入注
我校2013届毕业半年后月收入为4984元,比本校2012届(4840元)高144元,比2011届(4408元)高576元,比2010届(3850元)高1134元。
注月收入:指工资、奖金、业绩提成、现金福利补贴等所有的月度现金收入。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是指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实际每月工作收入的平均值。数据来源:麦可思-东南大学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报告(2014)
8. 工作与专业的相关度
2013届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的相关度为75%,比全国“985”院校2013届(71%)高4个百分点[数据来源:麦可思-东南大学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报告(2014)]
9. 现状满意度
2013届毕业生的现状满意度为74%,比2012届(71%)高3个百分点,比本省“211”院校2013届(63%)高11个百分点[数据来源:麦可思-东南大学社会需求与培养
质量报告(2014)]。
第四部分:特色发展与改进
特色:致力构建基于全体师生参与、贯穿育人全程的研究型教学体系 “研究型”是东南大学新时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基本价值追求的新要求。
推进启发式、发现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支持以研究项目为载体的内容进入课堂,致力构建基于全体学生参与、贯穿育人全程的研究型教学体系。
1. 增设新生研讨课,改进学科概论
研究型教学体系
课,加强低年级学生与教师间的交流互
动,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明确学习目标,提升发展境界。
2. 要求每个专业开设若干门系列专题研讨课程,使每位学生在本科阶段修读研讨课的学分达15学分以上;针对大班讲授课程,鼓励将学科前沿、科技开发、工程实践与社会服务中的课题引入教学,增加小班讨论环节。
3. 完善大学生科研训练的结构层次与实现途径,确保每位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之前,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完成1次及以上较为系统的科研实践训练,切实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此外,研究型的教学还需在“做学研创”相结合的学生实践载体、文化素质实践载体和创新创业实践载体中得以体现。
4. 建立研究型教学所需的相应质量标准,探索科学可行的评价体系,重点应体现“研究问题、自主探究、讨论互动、批判改进”等过程环节中。
未来发展
2014年,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将聚焦以下工作:(1)进一步优化现代精英人才培养目标和育人理念:升华理念、细化目标、优化方案,创新模式,处理好精英与多样的关系。(2)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环节质量:优化整合课程体系结构,重组课程选择模块,细化课程教学环节,加快网络课程平台建设,大力提高课程数量与质量。(3)加快学生研究实践创新平台建设:深化细致管理、指导、帮助与评价,启动课题与毕业设计论文的查重工作。(4)开展开放、合作与联合培养平台建设,拓展国际视野与国际事务能力。(5)聚焦综合协同综合改革,寻求人才培养体制与教学聘任机制的突破:学生选拔、教师聘任、助教制度、导师制度等。
为打造一流的本科教育,努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学校始终坚持“培养目标精英性、教学活动研究性、价值追求创新性、培养活动实践性、培养模式开放性”,遵循“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协调发展、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协调发展、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协调发展、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协调发展”的育人理念,不断深化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个性化、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自主研学和网络助学”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
目 录
第一部分:东南大学本科教学基本情况…………………………….. 2
学校概况………………………………………………………………………………2 师资队伍………………………………………………………………………………3 基础设施………………………………………………………………………………3 经费投入………………………………………………………………………………4 学生概况………………………………………………………………………………5 招生、转专业与就业…………………………………………………………………..5 教学条件………………………………………………………………………………8
第二部分:本科教学改革与建设……………………………………….10
卓越人才培养………………………………………………………………………..10 国际化办学…………………………………………………………………………..13 研究型教学体系构建………………………………………………………………..15 专业建设与综合改革………………………………………………………………..17
第三部分:质量保障与效益…………………………………………….19
质量保障建设………………………………………………………………………..19 学生培养质量………………………………………………………………………..21
第四部分:特色发展与改进…………………………………………….25
特色:致力构建基于全体学生参与、贯穿育人全程的研究型教学体系…………..25 未来发展……………………………………………………………………………..26
东南大学2013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建设国内外知名高水平研究大学始终是东南大学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促进本科教育教学质量逐步提升始终是本科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中心点。2013年,东南大学面对人才培养“卓越化、国际化、研究型”的新要求,在建设卓越人才培养体系、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研究型教学体系构建、专业建设与综合改革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第一部分:东南大学本科教学基本情况
学校概况
东南大学是中央直管、教育部直属的 “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高等学府之一。全日制在校生29000余人,其中研究生13000余人。专任教师近2500人,其中正、副教授1800余人,两院院士1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
学校设有75个本科专业,2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3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5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5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专业实验室,1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在第三轮全国学科评估中,15个学科进入前20%,有12个学科进入全国前七位,有10个学科位列全国前五位,3个学科位列全国第一位。
东南大学是教育部、中国工程院联合实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试点的十所高校之一,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首批实施高校。学校坚持“重基础、重实践、重素质”的教学传统,努力开创人才培养“卓越化、国际化、研究型”的新境界,共有5个专业入选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5门课程入选国家级资源共享课程立项建设项目,7门课程获得国家级视频公开课荣誉称号,8个实验中心入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建设点,
38部教材获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52位教授当选新一届全国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作为第一获奖单位获得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五项;参与项目中,获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学校建有4个国家级基地、1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1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吴健雄学院依托学校的重点学科,精选优秀生源,汇集一流教师,采用分级导师制,是东南大学精英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验区”。
师资队伍
截至2013年底,全校教职工数总计5609人,其中正高级职称760人,副高级职称1433人,中级职称1795人,初级职称652人。博士生导师693名、硕士生导师985人。专职辅导员125人,心理咨询人员15人。专任教师2563人,外聘教师634人。专任教师中教授666人,副教授102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比例达71%(表1)。
表1 2013年度专任教师队伍年龄、职称、学缘结构表
(注:数据统计至2013年12月)
基础设施
学校占地面积3104156平方米,建有四牌楼、九龙湖、丁家桥等校区。生均教学行政用房22.66平方米,学生宿舍面积362038平方米,生均学生宿舍面积12.21平方米。常规性、设计性、讨论式、活动式等各类教室525间,总座位数46802个;多媒体(联网)教室495间,网络直播教室15间,约94%的教室安装了录像设备。
体育场馆面积为19.78万余平方米,生均面积为6.82平方米。室外生均面积为5.95平方米,室内生均面积为0.87平方米(表2)。
表2 我校主要体育场地设施情况一览
实验房屋总使用面积近16.44万平方米,设备固定资产总价值20.35余亿元,教学仪器设备资产值175723.04万元,较2012年增加1.168余亿元;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38314元(表3);2013年企事业单位捐赠了总值超过238万元的仪器设备。
表3 2013年度实验室条件总体情况
经费投入
本年度生均教学经费为2693.67元(表4),四项经费指本科生业务费、体育维持费、教学差旅费和教学仪器设备维修费);生均实习经费(含毕业设计)与2012年度持平、约为680元/人。2013年,学校先后投入2.5亿元左右建设各级各类实验室,其中教学实验室专项投入近3000万元。
表4 2013年度生均四项教学经费统计表(单位:万元)
学生概况
截止2013年8月底,本科生在校人数为16707人,硕士生10452人,博士生3413人,成人本科生4244人,外国留学生1622人(数据来源:东南大学2013/2014
学年初高等教育基层统计报表中重要数据)。全日制本科学生共获得奖助学金、助困
学金等合计2969.74万元,合计28162人次。
招生、转专业与就业
学校实施按院(系)或专业类招生、按专业分流的培养模式,41个专业(类)(合计75个本科专业)全部纳入当年招生计划。在全国3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合计招收本科生4219人(含港澳台学生55名,贫困地区专项计划50名等),总实际报到率为98.08%(表5),继续保持良好生源态势(表6)。2013年,经考核选拔,共有186名2012级优秀本科生转院(系)、专业。
表5 2013年本科专业招生人数与实际报到率
表6 2013年招生计划与录取情况
2013届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为98.52%,升学率与出国率合计47.48%。毕业半年后的非失业率为95.3%,比2012届(94.3%)高1.0个百分点,与全国“985”院校2013届(94.7%)基本持平[毕业半年后的非失业率数据来源:麦可思-东南大学社会需求与
培养质量报告(2014)]
表7 2013届各专业就业率情况
教学条件
1. 图书资源
2013年度订购中文图书80,347册,价值2,857,953.49元;外文图书3,922册,价值3,009,727.52元;订购中文期刊3,008份,价值270,731元;外文期刊793份,价值5,511,720元;订购和使用各类数据库104种,价值8,676,051元。与120家单位建立长期的交换关系,交换回馆期刊650种。累计拥有纸质馆藏总量385.7万册,馆藏文献涉及理工科、生物医学,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等众多学科,已形成电子信息、土木建筑、生物医学等学科的馆藏特色。2013年,全年读者入馆2,257,228人次。外借图书394,896册,全年电子资源下载量14,829,711篇次。
表8 生均图书分类统计(截至2013年底)
2. 网络信息系统
校园网已覆盖所有校区,主干带宽达10G。至2013年12月,校园网接入信息点数超过3万个,接入校园网的计算机超过5万台(含无线接入设备),工作时间校园网平均在线人数超过1.7万人。学校拥有约10万个互联网真实地址,已备案互联网注册域名1个,二级域名约150多个。集成在数字化校园平台的各重要校级应用系统(含教务系统、学工系统、学生网上评教系统、财务系统、一卡通系统、自动化办公系统、图书馆汇文书目检索系统等校务子系统,合计30多个),为提高育人水平、特别是本科教学质量,提供最便捷的技术、最充分的资源和最优质的服务。
3. 课程结构与总量
(1)课程数量与规模(表9,10)
表9 2013年经教务处排课的课程总量与结构一览表
表10 2013年度课程规模一览表
(2)选修课与实践类课程学分比例(表11,12)
表11 2013教学计划中选修课学分比及学时比
表12 2013教学计划中实践类学分比及学时比
4. 教授、副教授授课情况
2013年全校教授上课比例为96.70 %,副教授上课比例为98.34%(注:授课比例以教授、副教授承担本科生课程32及以上学时计算),平均每两门次课程就有一名教授(副教授)承担的课程(表13,14)。
表13 2013年度教授、副教授授课门次数占全校总课程门次数比例
表14 2013年度教授、副教授授课门数占全校总课程门数比例
第二部分:本科教学改革与建设
卓越人才培养
1. 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东南大学致力于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努力使学生具有远大的目标、坚定的信念、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宽广的国际视野、扎实的知识基础和优秀的创新能力,成为引领社会前进的时代精英与各行各业的领袖人才。
2. 构建培养体系: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不断深化“产学研、国际化、做中学”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强化以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着力与企业联合推动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基于实践等多种研究性学习。目前,已构建了本、硕、博三个层次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其中本科教育已有20个专业开展了卓越人才培养试点改革(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17个)。在校期间,学生在企业参加课程学习、实习、实践活动等的累计时间不能少于一年,学生修读由企业授课或校企联合授课课程(含实验、实践、毕业设计等)的总学分数不少于35学分,四年制学分规范为150学分,五年制规范为190学分。经过多年实践,形成了既有东南大学特色又满足卓越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发展要求的教育培养体系。
表15 卓越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体系
3.建立培养平台:吴健雄学院依托学校强大的工科优势,在全面实施“2+2+X”本硕连读的基础上,对高等理工实验班实行大工科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电类与机械动力类强化班实行因材施教强化培养模式,激发每位学生在不同领域的发展潜能。
吴健雄学院“工科宽口径、个性化”卓越人才培养模式
建筑学院:已初步形成一支由50余名校外建筑类专家、15名校内建筑类专家共同组成的校内、外企业师资队伍;开展了工程案例课程教学;12名学生赴上海现代集团、苏州设计研究院与企业导师共同完成为期16周的实际项目的设计以及毕业设计等。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针对国家在半导体战略行业要求及企业需求树立主动服务观念,依托中电55所、中兴通讯等国家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创新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卓越工程人才机制。交通学院:为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工程责任意识,在专业类研究型、案例型课程中,选择了交通规划、交通设计、交通仿真技术应用、运输系统规划与设计、道路工程管理与经济、道路桥梁案例分析等课程,邀请企业高水平专家16人次进行工程案例教学、开展研讨活动等。
经过多年建设,初步形成了(1)创新与工业界、实务单位联合培养机制;
(2)按照通用标准、行业标准、学校与专业标准修订人才培养、评价标准与课程大纲;(3)注重与国际标准接轨、与行业职业标准接轨,建立新的知识能力培养矩阵;(4)探索学校与实务单位培养双方案,明确基础教学、工程实践、问题式、案例式、专题式、项目设计、研究型教学改革等;(5)探索工程学士、硕士、博士三段统筹规划,分段培养,分授学位机制;(6)建设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吸收高水平工程科技人员与企业家参与教学,增加教师参加工程实践的经历。
中电55所基地实践活动
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网站
国内外工程专家开设案例课、 研讨课;开展项目实训、实习等
中兴通讯国家实践教育中心实践活动
另外,学校新增签约校外实习基地6个;102家企事业单位、实务公司的197名专家来我校举办讲座、开展案例教学、进行项目研究,开设(联合开设)和共建课程104门。
国际化办学
学校坚定不移地走国际化强校道路,积极与国际高水平大学合作,创造条件开展教师、学生、课程、教材、培养活动等各个层面的合作与交流。学校已与国际一流大学开展了“3+1”、“3+2”、“1+3”、“4+1”等多种联合培养模式;与荷兰飞利浦、美国波音、德国西门子、芬兰诺基亚、瑞典爱立信、日本三菱重工等多家世界著名跨国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与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合作建立联合研究生院和联合研究院;与法国雷恩第一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与美国田纳西大学和德克萨斯大学、白俄罗斯明斯克国立语言大学
合作建立孔子学院等(表16)。
开展了(1)联合办学、设立分校、开展各种国
际交流项目,(2)选派学生至跨国企业、公司实习、
实践,(3)邀请国外专家学者来校开设课程、举办演
讲、指导设计等,(4)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等建设工
作,共有900余名本科生至国外(境外)高水平大学、
著名企业进行交流交换学习、游学、竞赛,参加国际与国外著名公司签订合作协议 会议,开展实践、实习等。目前,在校留学生人数超过1600人,其中学历生数1200余人,占总人数的75%以上。2013年,168名本科生在交流学校学习的学分经学校认定并予以了转换,合计1859学分。
国际合作教学与联合培养模式
表16 2013年度开展联合培养、交流访学的国外(境外)高校一览表(合计59所)
建筑学、信息工程、给水排水工程、软件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化学、临
床医学7个全英文授课专业,以
“准确定位、注重内涵、突出优
势、强化特色”为原则,紧跟国
际形势,进一步明确专业培养目
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与
国际同类(相近)专业相当的课
程体系,在教师、学生、课程、
国外教授来我校授课
教材、培养活动等各个层面全面
推进国际化教育教学进程。2013年全校合计开设全英文授课课程167门、双语授课课程191门;邀请85名国外专家、学者,为本科生合计开设89门课程。
学校在(1)扩大留学生规模,扩展学生出国交流活动、游学、夏令营、竞赛、实习等;(2)拓展联合办学或联合办学专业,拓展联合授课与合作教学;(3)增设有关外语应用能力提升、人类文明与世界文明、国际关系、国际经济贸易、多元文化视角的艺术等方面的课程;(4)扩大外籍教师和有国际著名大学学习工作经历的教师数量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并形成了我校自己的特色。
研究型教学体系构建
自2011年起,学校在狠抓课程六个环节(备课、讲授、讨论、答疑、作业、考核)基本质量的同时,又投入专项经费推进研究型课程建设,积极引导教师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为宗旨,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做学研”相结合的研究型教学模式。把始于问题、基于实践、体现研究型教学的教学方式贯穿于学生培养全过程。要求每位学生修读15学分以上系列专题研讨课(含新生研讨课),进一步推进以启发式、互动式、探讨式、自主式为特征的研究型教学,突出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与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面向一年级学生,创建四种新生研讨课
为帮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从接受性学习转变为问题式学习、从不会自主学习到逐步学会自主探究,学校立项建设了80多门新生引导课程,提供教授和新生之间更多交流互动的机会,提供在合作环境下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机会,引导新生及早体验研究型学习方法和氛围,推动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探索和研究为基础的研究型教学模式。
新生研讨课,引导学生尽早开始自主研究学习,架设新生与教授间沟通互动的桥梁;
学科概论课,引导学生合理建构学科知识结构并初步了解学科前沿领域; 工程导论课,引导学生遴选工程领域实际问题开展自主研究;
新生引导性实验实践课,帮助学生尽早熟悉实验和实践研究环境。 新生研讨课案例:《工业系统认识实践》-搭建大工程理念认知平台
《工业系统认识实践》以“认知工业过程,激发工程兴趣,建立工程意识,奠定发展基础”为目的,采取系统的展板解说、模型和实物示范、视频展示、现场制造过程展示训练、机电综合拆装或搭建实践、虚拟仿真拓展、工业系统Seminar专题研讨等多形式、多手段、立体化的教学优化组合,向全体新生展示机电、材料、能源、化工等各工业领域工程实现的过程,了解相关领域的技术环节和非技术因素,帮助学生及早建立工程意识,完成初级的工程实践课题,为创新实践打下较好的基础。
教学过程示意图
新生普遍反映该课程对他们形成工程意识有很大帮助:
“之前总认为工业离我们学语言的很远,开设了这门课后,让我们对工业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也让我们意识到学语言的一样需要了解工业。”
“给我们印象和感触最深的莫过于工业实践模块了,我们参观了各种现代生产设备,高科技武装的机床让人称奇,生产出来的高精度产品更令人大开眼界。一上午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老师细致入微的讲解,同学们专心致志地聆听,待下课,我们依然沉浸在回味中。” “展板内容涉及面极广,使我们了解很多原本一
无所闻的知识。大家普遍觉得以展板的形式传授
知识的确有较好的效果。”
面向中高年级学生,开设系列专题研讨课和综合专题课
在低年级新生的探究兴趣得到激励、问题意识得到启迪、研学方法得到初步训练的基础上,学校进一步开出小班研讨课程、教授合作开设研讨课程、综合项目课、多科类综合课、工程项目讨论课等系列专题研讨课和综合专题课,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指导科学研究的程序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增进知识综合、方法整合的能力,以推进自主研学活动更加纵深地开展。
系列专题研讨课,围绕专业研究要素和基本环节,对学生开展科研基本方法的训练。
综合专题实践课,让学生面向实际专题,经历较为完整的综合研究系统训练,为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打好基础
系列专题研讨课案例:《传感器技术》-学习与研究一体化
《传感器技术》具有多学科交叉、工程型、应用性的显著特色。宋爱国教授课程教学团队先后将多项“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积极推进研究性教学,采用课前查阅资料、课堂专题研讨、课后专题设计的“1+1+1”的方式;教师结合科研成果开发出近百项综合性、设计型、创新性实验,并开放省部级相关重点实验室,吸收学生参与紧密联系课程教学的科研项目;组织了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学科竞赛;形成了研究性理论教学→创新性实验教学→开放性自主研学→高水平主题研学→科研型毕业设计的循序上升式的学习研究一体化学习模式。
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教学将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
“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敢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发挥个人智慧,通过课堂讨论等形式,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
“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放实验室,让学生直观了解传感器工作原理,可以自
己搭接转换电路;”
“结合课程教学内容,鼓励支持学生开展、申报并完成课外研学活动,指导学生参加各种竞赛,通过课内外结合,不仅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也锻炼了实际动手能力。”
专业建设与综合改革
我校5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3个专业获得省级重点专业立项建设项目和7个专业开展全英文授课专业,在2013年根据“十二五”期间学校专业建设规划,重点推进专业综合改革、强化内涵建设。
1. 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修订并完善2013年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了覆盖
人文艺术、社科经管、工程伦理、自然科学等宽广范围
内的通识教育基础核心课程;整合构建了大电类、大土
木类、交通类、人文类、经管类、医学类等8-10门左右
的大类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各专业重点建设6门左右的
专业主干课程;以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
整合课内和课外实践教学环节,形成了“通识教育相对完
善、专业教育特色鲜明”的2013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2. 积极推进专业综合改革:以临床医学获得国家第二批次的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为契机,学校组织校内外专家对已有的4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和省级重点专业开展了中期检查,内容涉及专业建设进展情况、阶段目标完成情况以及经费的使用和绩效等方面,从结果来看,各个专业都达到了预期建设目标。在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省重点专业(类)中期检查中,我校15个专业(类)获6个优秀、9个良好的优异成绩。启动了10个左右校级专业综合改革。通过对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专业发展重要环节的综合改革,探索切实有效的专业建设机制,形成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提升专业竞争的综合实力。2013年,城市规划专业通过住建部“专业教学质量中期督查”;土木工程专业以优异成绩通过住房与城乡建设部评估;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接受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得到认证专家一致好评,成为我校在中国加入《华盛顿协议》
之后首批接受工程教育认证
的专业。
3. 大力开展实验室信息化建设:在全校数字信息化系统平台基础上,对实验中心的实验教学软硬件系统进行资源整合、平台升级,实现国家级7个实验中心的教学资源综合管理。2013年学校在成功申报了机电综合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基础上,集中优势资源,投入100万经费,立项50个项目开展了校级虚拟仿真教学实验项目建设工作。与ANSYS公司成立的电机技术联合仿真实验室,为虚拟仿真课程、建模与仿真竞赛提供了场地,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学校投入近3000万元改造和建设各级各类教学实验室。2013年新增自动化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测控技术与仪器学科综合训练中心2个省级实践教育中心。开设实验课程540余门,总实验人时数为663万;开出2809个实验项目,总学时4.5万,其中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实验项目占2/3以上。
4. 继续深化优质课程资源建设:面对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积极开展MOOC等课程教学新模式的改革。2013年立项建设了中医养生与传统文化、大学国文、学术交流英语、病理与健康等8门MOOC课程,其中《中医养生与传统文化》已在“爱课网”上线运行;引进南京大学徐士进教授主讲的“认识地球”MOOC课程;立项建设了国家级资源共享课36门,其中《大学物理实验(工科)》等21门已经上线运行、国家级视频公开课14门,7门上线,6门已获称号。
《认识地球》MOOC课程—教学新模式
南京大学徐士进教授领衔的《认识地球》MOOC课程,在2013-2014-3学期引入东南
大学课堂,该课程采取网络
与线下共同授课方式,120
名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
课程内容的学习,徐士进教
授对选课学时在网上进行
学习指导、答疑和在线交流。
通过教学过程的交流互动,
教学过程的考核(学习时长、
平时测验以及结课考试),
整体学习进度与质量的监
控,随时随地随意地快乐学
习,以及大量的文字、图片、
动画、三维等富媒体教学资源,学生充分体会到突破时空限制、能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充满着吸引力的新的教学模式的魅力。
95%以上的学生完全能够适应该种教学模式;57.5%的学生认为该课程最棒的地方是“线上+面授”的混合教学,其后依次是微视频(45%)、网上测验(35%)和在线互动(25%);80.83%的同学表示喜欢这样的授课形式;92%以上的学生支持多多开设像《认识地球》这类通选课程的在线学习。23.33%学生的认为通过这样的授课形式所获得的学习收获大大大于传统的课堂教学的收获,65%的学生认为选修“认识地球”这门课程对学习能力的提高高于同类面授课程。
第三部分:质量保障与效益
质量保障建设
在长期办学实践过程中,学校严格执行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2013年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1. 以制度保障教学秩序的平稳运行:制订课程教学质量考核基本标准;出台课程负责人制度、院系负责人和课程负责人听课制度、督导听课机制、教师培训机制、学生评价与信息反馈机制等管理措施。坚持院系走访制度,共走访15个院(系),召开专项工作研讨交流会20余次(其中有十余场为专题学生座谈会和宣讲会,倾听同学意见)。坚持教务公开制度,“教务运行计划表”面向全校师生,公布每学期教学运行工作;通过“教务与学籍运行简报”总结各阶段工作;精心编排3200余门、7100余门次课表及3100门次、119264人次的考试;实现全学年2899门次、292927人次的平稳选课;1601名同学预警工作细致有效,退学及转入下一年级学生数较上年分别下降10.6%和27.6%;完成9647人各类毕业生学士学位资格审核及20460人次各类注册;办理(补办)各类证明(证书)2740份、成绩单及证书复印件盖章约54000份,完成12000人火车优惠卡充磁工作;完成各类推荐资格审核1565人;制作2013级学生证4219本、磁条约3700个;编制《新生学习指南》、《问题简答》、《办理流程小册》,各发放4219份;累计销售教材、讲义44.7万册,顺利完成退书及资费结算,实现了零库存。
2. 建成专业认证与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开展专业评估(认证),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学校积极支持专业接受所属行业或第三方开展的专业认证(评估)工作。专业评估采取院(系)申请与学校安排相结合方式进行,重点评估优势学科支撑
下的特色专业,以促其加强建设并发挥示范作用。对新专业,在具有第一届毕业生后两年内须接受专家评估。目前我校已有4个专业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4个专业通过教育部和住建部组织的专业评估,其中工程管理专业通过了英国皇家测量师学会(RICS)专业评估。
3. 开展专业、课程国家质量标准建设:在新一届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中,我校共有52位学术造诣高、教学管理经验丰富、组织协调能力强的教授当选,主任委员5名,其中专业主任委员3名。按照教育部要求,我校牵头的电气类、建筑学、生物医学工程类三个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都组织召开了全国性的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制定了相应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草案),拟定了下一阶段工作计划。
4. 开展课程检查与课程建设立项工作:通识选修课程作为通识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质量和实施效果对人才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东南大学关于设置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实施意见》,采取遴选立项、期满验收、定期复评、不断更新的方法进行通选课建设。学校组织专家对第一、二批已立项的课程展开了近一年的检查和评估,共有130门立项建设的通选课程通过结题验收,其中有21门“优秀”通过,11门通选课程撤销立项。适时,启动了第三批44门通选课程建设。
5. 建立健全教师教学培训机制: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秉承“研究、咨询、服务”的宗旨,在进一步深化我校“入职培训→助教培训→首开课培训→青年教师授课竞赛→骨干教师培养→教学名师培养”的“六层次”教师教学培养机制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教师教学发展研究,设计系统化、系列化的教师教学培养项目。2013年组织教师岗前培训256人、首次开课培训70人、160人次青年教师授课竞赛;组织各类听课指导超过3000
课时。开
展了
教
学
语言
与
声音艺术
美国里海大学新生研讨课培训
双语课教学培训
午餐会现场
教师上示范课
培训、教学表达技巧培训、双语课教学培训、研讨课教学培训、美国里海大学工程教育新生研讨课培训、微课竞赛等专项培训系列活动,合计1434人次;举办教学观摩与经验讲坛、午餐会、教学沙龙,合计750人次;出版《教育思想集》;建设并投入使用2套微格培训实验室,开展了基于云计算、面向大数据、实现数据智能汇聚的中心信息化建设工作。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体,重新设计完善了课堂教学质量评测体系。
学生培养质量
1. 通识教育基础课程优良率(表17)
表17 2013年通识教育基础课程优良率(注:80分及以上为“优良”)
2. 国家大学外语四、六级通过率(表18)
表18 2013年学生国家外语四、六级成绩统计表
3. 学生体质
2013年,九龙湖体育馆的建成,学校体育办学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学校将身体素质课课练作为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全面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加强大三大四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规定每周必须完成一次(45分钟)课外活动,同时给每个院系配备了各种运动器械,促进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通过一系列改革,学生体质有所提高(表19)。
表19 2013年学生体能测试情况统计表
4. 毕业设计(论文)(表20,21)
表20 2013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与指导教师情况统计表
表21 2013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成绩统计表
5.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
本科生SRTP立项达1554项,其中国家级115项、省级120项、校级774
项、院级391项、基于教师科研的SRTP 100项。学生共发表论文81篇(表22,23)。
表22 2013届毕业生自主研学分项目学分统计表
表23 东南大学第三届大学生学术报告会“十佳报告”
2013年,组织各类各级学科竞赛 72项,承办全国竞赛1项,承办省级地区竞赛1项。本科生获国际奖项131人次,获国家级奖项319人次,获省级地区级奖项379人次(表24)。
表24 2013年度本科生获国际、国家级学科竞赛奖一览表
举办第八届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展示会及2013年东南大学第三届大学生学术报告会,近本科生4000人次参加。共提交266篇论文(较去年增长70%),148篇入选优秀论文,90篇推荐参加大会报告,从中选出3篇优秀论文,3个优秀创新项目,1个优秀创业训练项目参加2013全国第六届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徐依斓同学获2013全国大学物理学术会议优秀论文奖,是9篇优秀论文中唯一由学生获得的。
第三届大学生学术报告会现场
6. 毕业率与学士学位授予率(表25)
表25 2013届学生一次毕业率与一次学位授予率统计表
7. 毕业生平均月收入注
我校2013届毕业半年后月收入为4984元,比本校2012届(4840元)高144元,比2011届(4408元)高576元,比2010届(3850元)高1134元。
注月收入:指工资、奖金、业绩提成、现金福利补贴等所有的月度现金收入。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是指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实际每月工作收入的平均值。数据来源:麦可思-东南大学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报告(2014)
8. 工作与专业的相关度
2013届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的相关度为75%,比全国“985”院校2013届(71%)高4个百分点[数据来源:麦可思-东南大学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报告(2014)]
9. 现状满意度
2013届毕业生的现状满意度为74%,比2012届(71%)高3个百分点,比本省“211”院校2013届(63%)高11个百分点[数据来源:麦可思-东南大学社会需求与培养
质量报告(2014)]。
第四部分:特色发展与改进
特色:致力构建基于全体师生参与、贯穿育人全程的研究型教学体系 “研究型”是东南大学新时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基本价值追求的新要求。
推进启发式、发现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支持以研究项目为载体的内容进入课堂,致力构建基于全体学生参与、贯穿育人全程的研究型教学体系。
1. 增设新生研讨课,改进学科概论
研究型教学体系
课,加强低年级学生与教师间的交流互
动,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明确学习目标,提升发展境界。
2. 要求每个专业开设若干门系列专题研讨课程,使每位学生在本科阶段修读研讨课的学分达15学分以上;针对大班讲授课程,鼓励将学科前沿、科技开发、工程实践与社会服务中的课题引入教学,增加小班讨论环节。
3. 完善大学生科研训练的结构层次与实现途径,确保每位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之前,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完成1次及以上较为系统的科研实践训练,切实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此外,研究型的教学还需在“做学研创”相结合的学生实践载体、文化素质实践载体和创新创业实践载体中得以体现。
4. 建立研究型教学所需的相应质量标准,探索科学可行的评价体系,重点应体现“研究问题、自主探究、讨论互动、批判改进”等过程环节中。
未来发展
2014年,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将聚焦以下工作:(1)进一步优化现代精英人才培养目标和育人理念:升华理念、细化目标、优化方案,创新模式,处理好精英与多样的关系。(2)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环节质量:优化整合课程体系结构,重组课程选择模块,细化课程教学环节,加快网络课程平台建设,大力提高课程数量与质量。(3)加快学生研究实践创新平台建设:深化细致管理、指导、帮助与评价,启动课题与毕业设计论文的查重工作。(4)开展开放、合作与联合培养平台建设,拓展国际视野与国际事务能力。(5)聚焦综合协同综合改革,寻求人才培养体制与教学聘任机制的突破:学生选拔、教师聘任、助教制度、导师制度等。
为打造一流的本科教育,努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学校始终坚持“培养目标精英性、教学活动研究性、价值追求创新性、培养活动实践性、培养模式开放性”,遵循“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协调发展、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协调发展、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协调发展、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协调发展”的育人理念,不断深化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个性化、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自主研学和网络助学”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