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出示一个有图案的物件,让学生在座位上观察,然后说出自己看到的是什么花纹。
2. 质疑:为什么同一个物体,几个同学观察到的结果不同呢?
3. 生答: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 是呀,同样的物体,同样一件事,从不同角度去看得出的结论是不一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一首这样的诗。板书:题西林壁
二. 学习古诗
1.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出示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
习这首诗。
2. 解诗题,知作者
(1) 读题。 (2)释题。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3)交流有关苏轼的资料。
3. 抓字眼,明诗意
(1)指名读,正音。
(2)齐读,纠正字音。
(3)泛读,讲读法。
a.同学们朗读的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可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
b.读古诗,在停顿处做上标记。
c.再读,注意停顿。
4.通过刚才的读,同学们读懂了什么?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提示,互相交流一下诗句的意思。出示自学提示,
5.汇报自学情况
(1) 读诗,同桌分诗句解释大意。
(2) 根据诗意板书:横看 岭 侧 峰
(3) 作者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到的庐山景色都各不相同,为什么庐山在诗人眼中会有这么多变化?(苏轼站在不同角度看到
的景物是不一样的)
(4) 那么庐山到底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播放庐山影像。庐山位于长江中游南岸江西省九江市南,中国第一
大淡水湖鄱阳湖滨,是座地垒式断块山。相传在周朝时有匡氏七兄弟上山修道,结庐为舍,由此而得名。自古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盛誉。 大山、大江、大湖浑然一体,险峻与柔丽相济,素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是中国名山之一,有雄奇挺秀的山峰,变幻莫测的云海,神奇多姿的流泉瀑布,文明悠久的历史古迹。 庐山区长约25公里,宽约20公里,最高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牯岭街1167米,巍巍的庐山,远看有如一山飞峙大江边,近看千峰携手紧相连,横看铁壁钢墙立湖岸,侧看擎天一柱耸云间,正如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 说说你看到庐山的感受,我们从不同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一样的,你能用我站在-----看到------说一句话吗?
6.多诵读,悟诗情。
(1)同学们对庐山充满了赞美,请试着读出你们的赞美之情。配乐读。
同学们看这首诗哪一部分,是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感受的?作者写这种感受是为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2) 用一句格言概括诗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就好像我们看这个杯子,从各个角度看到的都不一样,诗人
所站的位置不同,所以横看成岭侧成峰,身处庐山之中,自然看不清庐山真面目。所以我们要想客观的全面的认识事物,就要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出示诗蕴含的道理,指名读。
7.背诵古诗。
三.课后扩展
现在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大家注意听,想想故事中的人物在哪里?
出示《盲人摸象》
四,检查学习成果,总结
请大家对照学习任务检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如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是看他的优点呢,还是看他的缺点?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学习生活之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一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出示一个有图案的物件,让学生在座位上观察,然后说出自己看到的是什么花纹。
2. 质疑:为什么同一个物体,几个同学观察到的结果不同呢?
3. 生答: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 是呀,同样的物体,同样一件事,从不同角度去看得出的结论是不一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一首这样的诗。板书:题西林壁
二. 学习古诗
1.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出示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
习这首诗。
2. 解诗题,知作者
(1) 读题。 (2)释题。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3)交流有关苏轼的资料。
3. 抓字眼,明诗意
(1)指名读,正音。
(2)齐读,纠正字音。
(3)泛读,讲读法。
a.同学们朗读的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可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
b.读古诗,在停顿处做上标记。
c.再读,注意停顿。
4.通过刚才的读,同学们读懂了什么?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提示,互相交流一下诗句的意思。出示自学提示,
5.汇报自学情况
(1) 读诗,同桌分诗句解释大意。
(2) 根据诗意板书:横看 岭 侧 峰
(3) 作者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到的庐山景色都各不相同,为什么庐山在诗人眼中会有这么多变化?(苏轼站在不同角度看到
的景物是不一样的)
(4) 那么庐山到底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播放庐山影像。庐山位于长江中游南岸江西省九江市南,中国第一
大淡水湖鄱阳湖滨,是座地垒式断块山。相传在周朝时有匡氏七兄弟上山修道,结庐为舍,由此而得名。自古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盛誉。 大山、大江、大湖浑然一体,险峻与柔丽相济,素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是中国名山之一,有雄奇挺秀的山峰,变幻莫测的云海,神奇多姿的流泉瀑布,文明悠久的历史古迹。 庐山区长约25公里,宽约20公里,最高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牯岭街1167米,巍巍的庐山,远看有如一山飞峙大江边,近看千峰携手紧相连,横看铁壁钢墙立湖岸,侧看擎天一柱耸云间,正如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 说说你看到庐山的感受,我们从不同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一样的,你能用我站在-----看到------说一句话吗?
6.多诵读,悟诗情。
(1)同学们对庐山充满了赞美,请试着读出你们的赞美之情。配乐读。
同学们看这首诗哪一部分,是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感受的?作者写这种感受是为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2) 用一句格言概括诗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就好像我们看这个杯子,从各个角度看到的都不一样,诗人
所站的位置不同,所以横看成岭侧成峰,身处庐山之中,自然看不清庐山真面目。所以我们要想客观的全面的认识事物,就要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出示诗蕴含的道理,指名读。
7.背诵古诗。
三.课后扩展
现在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大家注意听,想想故事中的人物在哪里?
出示《盲人摸象》
四,检查学习成果,总结
请大家对照学习任务检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如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是看他的优点呢,还是看他的缺点?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学习生活之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一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