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教案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出示一个有图案的物件,让学生在座位上观察,然后说出自己看到的是什么花纹。

2. 质疑:为什么同一个物体,几个同学观察到的结果不同呢?

3. 生答: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 是呀,同样的物体,同样一件事,从不同角度去看得出的结论是不一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一首这样的诗。板书:题西林壁

二. 学习古诗

1.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出示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

习这首诗。

2. 解诗题,知作者

(1) 读题。 (2)释题。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3)交流有关苏轼的资料。

3. 抓字眼,明诗意

(1)指名读,正音。

(2)齐读,纠正字音。

(3)泛读,讲读法。

a.同学们朗读的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可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

b.读古诗,在停顿处做上标记。

c.再读,注意停顿。

4.通过刚才的读,同学们读懂了什么?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提示,互相交流一下诗句的意思。出示自学提示,

5.汇报自学情况

(1) 读诗,同桌分诗句解释大意。

(2) 根据诗意板书:横看 岭 侧 峰

(3) 作者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到的庐山景色都各不相同,为什么庐山在诗人眼中会有这么多变化?(苏轼站在不同角度看到

的景物是不一样的)

(4) 那么庐山到底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播放庐山影像。庐山位于长江中游南岸江西省九江市南,中国第一

大淡水湖鄱阳湖滨,是座地垒式断块山。相传在周朝时有匡氏七兄弟上山修道,结庐为舍,由此而得名。自古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盛誉。 大山、大江、大湖浑然一体,险峻与柔丽相济,素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是中国名山之一,有雄奇挺秀的山峰,变幻莫测的云海,神奇多姿的流泉瀑布,文明悠久的历史古迹。 庐山区长约25公里,宽约20公里,最高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牯岭街1167米,巍巍的庐山,远看有如一山飞峙大江边,近看千峰携手紧相连,横看铁壁钢墙立湖岸,侧看擎天一柱耸云间,正如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 说说你看到庐山的感受,我们从不同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一样的,你能用我站在-----看到------说一句话吗?

6.多诵读,悟诗情。

(1)同学们对庐山充满了赞美,请试着读出你们的赞美之情。配乐读。

同学们看这首诗哪一部分,是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感受的?作者写这种感受是为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2) 用一句格言概括诗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就好像我们看这个杯子,从各个角度看到的都不一样,诗人

所站的位置不同,所以横看成岭侧成峰,身处庐山之中,自然看不清庐山真面目。所以我们要想客观的全面的认识事物,就要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出示诗蕴含的道理,指名读。

7.背诵古诗。

三.课后扩展

现在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大家注意听,想想故事中的人物在哪里?

出示《盲人摸象》

四,检查学习成果,总结

请大家对照学习任务检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如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是看他的优点呢,还是看他的缺点?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学习生活之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一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出示一个有图案的物件,让学生在座位上观察,然后说出自己看到的是什么花纹。

2. 质疑:为什么同一个物体,几个同学观察到的结果不同呢?

3. 生答: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 是呀,同样的物体,同样一件事,从不同角度去看得出的结论是不一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一首这样的诗。板书:题西林壁

二. 学习古诗

1.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出示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

习这首诗。

2. 解诗题,知作者

(1) 读题。 (2)释题。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3)交流有关苏轼的资料。

3. 抓字眼,明诗意

(1)指名读,正音。

(2)齐读,纠正字音。

(3)泛读,讲读法。

a.同学们朗读的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可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

b.读古诗,在停顿处做上标记。

c.再读,注意停顿。

4.通过刚才的读,同学们读懂了什么?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提示,互相交流一下诗句的意思。出示自学提示,

5.汇报自学情况

(1) 读诗,同桌分诗句解释大意。

(2) 根据诗意板书:横看 岭 侧 峰

(3) 作者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到的庐山景色都各不相同,为什么庐山在诗人眼中会有这么多变化?(苏轼站在不同角度看到

的景物是不一样的)

(4) 那么庐山到底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播放庐山影像。庐山位于长江中游南岸江西省九江市南,中国第一

大淡水湖鄱阳湖滨,是座地垒式断块山。相传在周朝时有匡氏七兄弟上山修道,结庐为舍,由此而得名。自古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盛誉。 大山、大江、大湖浑然一体,险峻与柔丽相济,素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是中国名山之一,有雄奇挺秀的山峰,变幻莫测的云海,神奇多姿的流泉瀑布,文明悠久的历史古迹。 庐山区长约25公里,宽约20公里,最高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牯岭街1167米,巍巍的庐山,远看有如一山飞峙大江边,近看千峰携手紧相连,横看铁壁钢墙立湖岸,侧看擎天一柱耸云间,正如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 说说你看到庐山的感受,我们从不同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一样的,你能用我站在-----看到------说一句话吗?

6.多诵读,悟诗情。

(1)同学们对庐山充满了赞美,请试着读出你们的赞美之情。配乐读。

同学们看这首诗哪一部分,是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感受的?作者写这种感受是为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2) 用一句格言概括诗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就好像我们看这个杯子,从各个角度看到的都不一样,诗人

所站的位置不同,所以横看成岭侧成峰,身处庐山之中,自然看不清庐山真面目。所以我们要想客观的全面的认识事物,就要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出示诗蕴含的道理,指名读。

7.背诵古诗。

三.课后扩展

现在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大家注意听,想想故事中的人物在哪里?

出示《盲人摸象》

四,检查学习成果,总结

请大家对照学习任务检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如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是看他的优点呢,还是看他的缺点?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学习生活之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一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


相关文章

  • 语文教案-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题西林壁)
  • 语文教案-古诗两首(望天门山 题西林壁) 1.学会本课1个生字 2.了解每首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意境,和诗人思想感情,激发对祖国山河喜爱之情. 3.背诵第一首诗<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诗中重点词语"断 ...查看


  • 语文教案-古诗两首(望天门山 题西林壁) 1
  • 1.学会本课1个生字 2.了解每首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意境,和诗人思想感情,激发对祖国山河喜爱之情. 3.背诵第一首诗<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诗中重点词语"断.开.流.回" 2.  体会诗 ...查看


  • 题西林壁教案1
  • <题西林壁> 1.引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如画.说说你都游览过哪些风景名胜?(生自主发言)景色秀美.山峦起伏的庐山,你游览过吗?(放映庐山录像)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样?今天,我们就随着北宋诗人苏轼一同到庐山一游.(板 ...查看


  •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5.古诗两首教案
  • 四年 课 题 授课时间 班 月 语文教案设计 课 型 日 主备人 总课时:第 精读 14 节 2-1 5.古诗两首 课 时 安 排 本教案使用人 1.有感情地朗诵古诗,会默写古诗. . 教学目标 3.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查看


  • 登飞来峰教案
  • 登飞来峰 王安石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反复吟咏,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过程与方法 把握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歌的意境,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了解诗 ...查看


  • 古诗词诵读汇报课教案
  • 我爱背诗词 春晖小学五(1)班经典古诗词诵读汇报课教学设计 导读词: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我们的祖先给我 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 从<诗经><楚 ...查看


  • 题西林壁课堂教学实录
  •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画面理解诗意. 2.有感情地诵读诗句,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 3.品味诗句的语言美,体验情感美,领略形象美. 4.感悟诗句的意境美,探求哲理美. 教学重点:有感情诵读古诗: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 教学难点:领悟古诗的哲 ...查看


  • 湘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题西林壁]
  • 湘教版语文五下:5.<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析: <题西林壁>这是苏轼游庐山时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诗的头两句写所见,概括叙述游览庐山的总体印象."横看成岭 ...查看


  • 最新长春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望庐山瀑布]优秀教案 (1)(精品)
  • <望庐山瀑布>教案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三个生字.理解生字在古诗中的意思. 3.理解古诗诗意,抓住重点字词想象古诗描绘的景象,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4.体会诗中比喻的恰当优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