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实践 勇于探索 稳步推进我校高中新课程
—四川省华蓥中学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汇报
2010年秋季四川省全面启动高中新课程改革,我校被省教育厅确定为首批52所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样本学校之一。从2010年秋季开始,我校高中起始年级全面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面对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学校从2009年初就开始着手准备,积极实践,做了大量工作,也面临诸多问题。 一、所作的工作。
(一)唱响“三字经”,强化思想引领
学校党委带领党政一班人,用近十年的时间,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提炼,形成了合规律、重实用的独具特色的办学指导思想——华中“三字经”。
1. “三用”的评价理念:用做说话,用事说话,用成绩说话。反对坐而论道,反对纸上谈兵,反对纯粹的评头品足;支持做事的、实干的、有成绩的,促进大家崇尚实干,崇尚实绩。
2. “三让”的发展理念:让优质在过程中积累,让美誉在优质中孕育,让学校在美誉中发展。反对美梦论,反对空想论,反对纯粹的结果论;重视实践,重视过程和积累在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促进大家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干好工作。
3. “三去”的管理理念:身体站出去,眼光放出去,行为施出去。反对高高在上,反对不深入实际,反对只想不做;要求干部站在人群中去,看到群众做什么,听到群众讲什么,然后有所行动,扬先策后,助优抑劣,树立干部的求实形象,促进管理的务实化进程。
4. “三勇”的用人理念:勇于发现,勇于培养,勇于使用。反对孤芳自赏,反对嫉贤妒能,反对压制人才;帮助干部常存勇于发现人才的思才之心,常存勇于培养人才的育才之心,常存勇于使用人才的用才之心,促进广大干部既成伯乐想发现的千里马,又成发现千里马的伯乐。
5. “三超”的育人理念:倡导超越,支持超越,承认超越。反对压抑,反对禁锢,反对保守;鼓励发展,支持发展,认可发展,努力营造你追我赶的人才成长氛围,促进人才辈出。
6. “三事”的为人理念:个人有本事,工作做好事,交往会处事。反对平庸,反对误事,反对交恶;引导广大教职工争做才人,争做能人,争做善人,促进教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7. “三有”的教育理念:有台可登,有才可展,有规可守。反对只教书不育人,反对只考试不重能;坚持人人有才、人人可成才的教育理念,多方位、多侧面筑台,让人人有机登台,让人人有机展才,让人人在活动中守规。 (二)抓组织领导,强化制度引领。
2010年1月,学校成立了以校长吴六国同志为组长,副校长胡博为副组长的高中课改领导小组。起草制定了《学校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规划》、《学校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计划》、《华蓥中学自学互帮导学法考核办法》等方案和实施细则。规划和计划明确了我校新课程改革初步目标,即用三年时间,构建起以学生为本的富有时代精神和学校特色的高中新课程体系,实现我校素质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充分发挥省级样本学校的带头示范作用。
为强力推进课改,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增强学生实践体验,提高学生素质,学校还相继出台了《华蓥中学校本研究实施意见》、《华蓥中学名师管理办法》、《华蓥中学学生社会实践管理办法》《华蓥中学阳光长跑考核方案》等规章制度,为高中新课改保驾护航。 (三)抓硬件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学校通过向教师借资等方式多方筹措资金,耗资800多万元,完成了运动场改造、供水供电系统改建、校园绿化等工程,添置了部分教育教学设施。 (四)抓师资培训,推进课堂改革。
1、不惜成本,外出学习。在学校办学经费紧缺的情况下,两年来,共派出30余人次先后到北京、海南、江苏、深圳等地学习教改先进经验。派出60余人次在省内各地观摩学习。
2、领导示范,学习研讲。校长吴六国同志利用暑假,费时半月,率先研读了3000多页的《解读高中新课程》(上中下)专著,并整理出100多页的读书笔记,撰写了《关于高中新课程的哲学思考》,对全校教师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系统辅导。该文在四川省中学校长联谊会上作主题发言,文章获得极高评价,并被评为一等奖的第一名。
3、校本研讨,落实推进。学校利用校会、教研会,由外出参观学习的领导或骨干教师开展专题培训,并将参观学习的视频资料和学习课件材料放入校园网。学校还组织人力、物力将《解读高中新课程》(上中下)专著翻印发放到每一位高中教师手中。编写校本教材
《德语问答188》供师生学习。学校主动积极开展课改课题研究。本学期初,教科室制订了详细的课题研究计划,给每一个教研组都下达了课题研究任务,各教研组自行申报研究课题,学校统一管理和考核,实行课题结题评价奖励办法,强力推进校本研究。课题研究以课改为主线,以校本培训、校本研究为载体,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目的,促使教师研究新课改、理解新课改,实行新课改。
学校通过强力推进名师工程、强化“自学互帮导学法”督导检查、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学生阳光长跑等实践新课改理念。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办学资源紧缺,物质保障不到位
学校资金不足,上级投入不够,硬件设施、技术设备远远不能满足新课程改革需要。 1、学校基础设施严重不足,难以满足新课程要求。
(1)生均用地偏少。学校现占地172亩,除去近30亩家属宿舍用地和后山无法使用的坡地,实际用地仅为142亩,生均占地14m 2,生均用地和活动离配备要求还差很多。学校现有教职工346人,在校学生6839人,共97个教学班(初中34,高中63),班均71人,属大班教学,也不符合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为50人/班)。
(2)办公用房与教室严重不足。学校现有教室118间,只能基本满足96个班的教学和教师办公用房。推行新课改,一是要消除大班额,按平均50人的班额计算,至少需增加36间教学教室。二是要推行走班制,开设选修课,开设实践课,至少需要增加50间各类教学用房。
(3)功能性用房奇缺。根据新课程标准,每个年级平均有16个班的学校,属超大型学校,最低功能用房配置为:
要完成以上硬件建设,我们初步估算,投资将超过3000万元。加上必要的装修和必添的设施设备,投入将突破3800万元。而这个庞大的资金缺口是学校现有力量根本无法解决的。
2、设施设备陈旧。
学校的主要设施设备是2002年创建省示范高中时按当时的学生人数和最低标准配置的,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蓥城初中的整体并入,教学设备资源已严重不足,又经过多年的使用,大多相当陈旧破损,本就早该淘汰,但因无资金只好尽量维修续用。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仪器、实验仪器、演示器材、教学用具、图书资料等严重缺乏。现在要开大量的选修课,需求将成倍增加,更是捉襟见肘。眼下急需解决的就有:
3、收入未增,入不敷出。
2002年以来,学校先后扩建了高中教学楼、学生公寓,重建了初中部厕所,添制了部分教学及实验仪器设备,自行筹集投入了大量资金。截至目前,学校欠扩建工程贷款(华
蓥市农业银行)1900万元,利息420万元,各项工程及设备购置款320万元。2010年开始因学校向教职工借款回购学生公寓每年需支付借款本金及利息(本金69万,利息69万,共计138万),学校新增供水管道(22万元)及维修费用大幅增加,又形成财务赤字160万元。今年,如果政府还不能全额承担200余名高中教师的绩效工资,学校财政赤字还将增多。这不仅严重影响了高中教师工作的积极性,甚至还将影响到学校的安定团结与稳定。 长期以来,我校教师的收入与全省其他地区相比一直处于较低水平,我们十分担心,今年若学校高中教师的绩效工资得不到兑现,优秀高中教师大量流失的状况将再次出现(2003——2007年间,学校公流失优秀教师近40人)。 (二)师资结构性短缺矛盾突出
1、专任教师不足。我校现有专任教师305人,其中高中207人,初中98人,师生比为1∶23(国家标准为1∶13—16),教师工作量普遍偏重,这主要是由于政府对学校人事管理政策中,只对学校配备专任教师的编制,而不考虑教辅人员及管理人员的编制造成的。对于一所近7000学生的学校,学校的管理与教辅工作均由专任教师兼任,显然已不适应当前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需要。长期以来,各地为解决高中教师紧张和经费问题,均采用大班额教学,我校也不例外,现行高中教学班的平均班额就达73.6人/班,这明显难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而要消除大班额,学校将为此增加40个教学班,需新增加教师近130人。
2、新增学科教师严重不足。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特点就是调整课程结构,高一新增生物,高二新增通用技术、综合实践课以及大量的选修课,这些新增科目均需专业人才,有的可以通过高校招聘解决,有的高校也无专业对口人才(如通用技术),只有通过自行培养解决,这无疑也增加了新课程实施的难度。
(三)研究性学习和学科选修课程的开设面临诸多困难
一是受师资短缺、教育资源匮乏和办学条件的限制,学校还不具备开足研究性学习及相关学科选修课的条件。更不具备学生选修要求的走班教学。二是必修教材的压力(内容大量增加而学时大量减少)和上级相关文件要求的专项教育工作动辄进课堂的规定(国防、安全、人口、卫生、德育、劳技等等),也让学校挤不出时间开全各个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及选修课。
(四)学习评价和学分认定工作有待规范
学分管理本是有益的探索,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促进教育教学观念的变化等,但学分管理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是与高考的矛盾,高考导向削弱了学分管理的导向和制约功能;二是学分管理的实施还受到校舍、设施、师资等办学条件的制约;三是如果学校课程设置过于庞杂,在实际操作中也一定有不少困难。这些问题如不解决,容易使学分管理的实施误入繁琐哲学和形式主义的歧途。 (五)教师评价体系改革滞后
新课程对教师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工作要求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对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更高,教师除了搞好学科教学,还要担任学生的成长导师,要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等活动,承担校本课程开发以及学生学业评价、综合素质评定等工作,其工作任务和工作量大大增加。由于高中新课程改革目前仅实施一年,学校是新、旧课程同时并存,因而管理制度也是新、旧并行,易导致新的管理制度边缘化甚至停留在纸上而陷入空转。加上教师评价体系、绩效考核体系、职称评审改革没有及时跟进,高中教师的绩效工资还未得到落实,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一线教师推进课程改革的积极性。 (六)教师教学面临的困惑
1、考试评价滞后,组织教学方向不明确
我省高中新课程考试评价体系特别是高考方案还未出台,考纲也未出台,给教学带来许多困惑。
2、农村中学很难得到高校科研支持,教师缺乏系统培训,搞改革更多时候有“瞎子摸象”之感。
三、下阶段工作思路和措施
1、增强责任意识,加强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管理。学校将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人才培养的高度认识理解高中课改,继续认真深入地学习贯彻新课程实验的一系列理念、文件精神,在精读、研读课改文件,吃透精神的基础上,将在如何发展学生个性、体现学校办学特色上下足功夫,大力协调利用好学校各方面的资源,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解决好高中新课程实验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
2、继续强化课改的理论学习和业务知识培训。新课程要求教师、学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自主学习,而这正是学校、班级管理研究的头等课题。所以课改领导小组成员和
学校领导要带头学习《纲要》、《方案》和省、市有关配套文件,学习新课程标准、新教材。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使教师在业务上不断提高进步。
3、关注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课程标准既与未来的高考大纲紧密联系,又与现实中每一堂课的教学质量密切相关。课程标准的弹性与模糊性是它突出的特征之一,从而决定了在实施过程中,只能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去实现。对课程标准的这一特征和实施要求,我们始终强调必须增强认识,积极抓住高中课程改革的契机,以课改促教改,强力推进自学互帮,以效率抓效益。
4、重视学校管理制度尤其是教师评价考核制度的改革与重建。学校管理制度的重建涵盖面广,影响大。必须与新课程实施、教学改革同步推进。它不仅要切实为教师的改革实践探索保驾护航,同时还要不断接受实践的严格检验。
5、积极筹措资金,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特别是市委市府的支持,努力解决资金不足、师资力量紧缺、场所设施不足、仪器设备缺乏等突出困难,为新课程的有效实施与顺利推进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努力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加快建立新课程资源共享平台,为优化新课程教学、提高新课程教学质量提供资源支持。
我校的高中新课程实验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仍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对照兄弟学校仍有不小的差距,实现高中课改工作目标,任重道远。今后,我们还将继续解放思想,脚踏实地按照上级要求,按时优质高效地做好课改的各项新工作,继续完善相关制度文件,为使高中新课改在我校积极稳妥地推进和顺利实施,为使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实现跨越式发展而不断努力!
积极实践 勇于探索 稳步推进我校高中新课程
—四川省华蓥中学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汇报
2010年秋季四川省全面启动高中新课程改革,我校被省教育厅确定为首批52所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样本学校之一。从2010年秋季开始,我校高中起始年级全面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面对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学校从2009年初就开始着手准备,积极实践,做了大量工作,也面临诸多问题。 一、所作的工作。
(一)唱响“三字经”,强化思想引领
学校党委带领党政一班人,用近十年的时间,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提炼,形成了合规律、重实用的独具特色的办学指导思想——华中“三字经”。
1. “三用”的评价理念:用做说话,用事说话,用成绩说话。反对坐而论道,反对纸上谈兵,反对纯粹的评头品足;支持做事的、实干的、有成绩的,促进大家崇尚实干,崇尚实绩。
2. “三让”的发展理念:让优质在过程中积累,让美誉在优质中孕育,让学校在美誉中发展。反对美梦论,反对空想论,反对纯粹的结果论;重视实践,重视过程和积累在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促进大家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干好工作。
3. “三去”的管理理念:身体站出去,眼光放出去,行为施出去。反对高高在上,反对不深入实际,反对只想不做;要求干部站在人群中去,看到群众做什么,听到群众讲什么,然后有所行动,扬先策后,助优抑劣,树立干部的求实形象,促进管理的务实化进程。
4. “三勇”的用人理念:勇于发现,勇于培养,勇于使用。反对孤芳自赏,反对嫉贤妒能,反对压制人才;帮助干部常存勇于发现人才的思才之心,常存勇于培养人才的育才之心,常存勇于使用人才的用才之心,促进广大干部既成伯乐想发现的千里马,又成发现千里马的伯乐。
5. “三超”的育人理念:倡导超越,支持超越,承认超越。反对压抑,反对禁锢,反对保守;鼓励发展,支持发展,认可发展,努力营造你追我赶的人才成长氛围,促进人才辈出。
6. “三事”的为人理念:个人有本事,工作做好事,交往会处事。反对平庸,反对误事,反对交恶;引导广大教职工争做才人,争做能人,争做善人,促进教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7. “三有”的教育理念:有台可登,有才可展,有规可守。反对只教书不育人,反对只考试不重能;坚持人人有才、人人可成才的教育理念,多方位、多侧面筑台,让人人有机登台,让人人有机展才,让人人在活动中守规。 (二)抓组织领导,强化制度引领。
2010年1月,学校成立了以校长吴六国同志为组长,副校长胡博为副组长的高中课改领导小组。起草制定了《学校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规划》、《学校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计划》、《华蓥中学自学互帮导学法考核办法》等方案和实施细则。规划和计划明确了我校新课程改革初步目标,即用三年时间,构建起以学生为本的富有时代精神和学校特色的高中新课程体系,实现我校素质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充分发挥省级样本学校的带头示范作用。
为强力推进课改,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增强学生实践体验,提高学生素质,学校还相继出台了《华蓥中学校本研究实施意见》、《华蓥中学名师管理办法》、《华蓥中学学生社会实践管理办法》《华蓥中学阳光长跑考核方案》等规章制度,为高中新课改保驾护航。 (三)抓硬件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学校通过向教师借资等方式多方筹措资金,耗资800多万元,完成了运动场改造、供水供电系统改建、校园绿化等工程,添置了部分教育教学设施。 (四)抓师资培训,推进课堂改革。
1、不惜成本,外出学习。在学校办学经费紧缺的情况下,两年来,共派出30余人次先后到北京、海南、江苏、深圳等地学习教改先进经验。派出60余人次在省内各地观摩学习。
2、领导示范,学习研讲。校长吴六国同志利用暑假,费时半月,率先研读了3000多页的《解读高中新课程》(上中下)专著,并整理出100多页的读书笔记,撰写了《关于高中新课程的哲学思考》,对全校教师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系统辅导。该文在四川省中学校长联谊会上作主题发言,文章获得极高评价,并被评为一等奖的第一名。
3、校本研讨,落实推进。学校利用校会、教研会,由外出参观学习的领导或骨干教师开展专题培训,并将参观学习的视频资料和学习课件材料放入校园网。学校还组织人力、物力将《解读高中新课程》(上中下)专著翻印发放到每一位高中教师手中。编写校本教材
《德语问答188》供师生学习。学校主动积极开展课改课题研究。本学期初,教科室制订了详细的课题研究计划,给每一个教研组都下达了课题研究任务,各教研组自行申报研究课题,学校统一管理和考核,实行课题结题评价奖励办法,强力推进校本研究。课题研究以课改为主线,以校本培训、校本研究为载体,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目的,促使教师研究新课改、理解新课改,实行新课改。
学校通过强力推进名师工程、强化“自学互帮导学法”督导检查、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学生阳光长跑等实践新课改理念。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办学资源紧缺,物质保障不到位
学校资金不足,上级投入不够,硬件设施、技术设备远远不能满足新课程改革需要。 1、学校基础设施严重不足,难以满足新课程要求。
(1)生均用地偏少。学校现占地172亩,除去近30亩家属宿舍用地和后山无法使用的坡地,实际用地仅为142亩,生均占地14m 2,生均用地和活动离配备要求还差很多。学校现有教职工346人,在校学生6839人,共97个教学班(初中34,高中63),班均71人,属大班教学,也不符合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为50人/班)。
(2)办公用房与教室严重不足。学校现有教室118间,只能基本满足96个班的教学和教师办公用房。推行新课改,一是要消除大班额,按平均50人的班额计算,至少需增加36间教学教室。二是要推行走班制,开设选修课,开设实践课,至少需要增加50间各类教学用房。
(3)功能性用房奇缺。根据新课程标准,每个年级平均有16个班的学校,属超大型学校,最低功能用房配置为:
要完成以上硬件建设,我们初步估算,投资将超过3000万元。加上必要的装修和必添的设施设备,投入将突破3800万元。而这个庞大的资金缺口是学校现有力量根本无法解决的。
2、设施设备陈旧。
学校的主要设施设备是2002年创建省示范高中时按当时的学生人数和最低标准配置的,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蓥城初中的整体并入,教学设备资源已严重不足,又经过多年的使用,大多相当陈旧破损,本就早该淘汰,但因无资金只好尽量维修续用。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仪器、实验仪器、演示器材、教学用具、图书资料等严重缺乏。现在要开大量的选修课,需求将成倍增加,更是捉襟见肘。眼下急需解决的就有:
3、收入未增,入不敷出。
2002年以来,学校先后扩建了高中教学楼、学生公寓,重建了初中部厕所,添制了部分教学及实验仪器设备,自行筹集投入了大量资金。截至目前,学校欠扩建工程贷款(华
蓥市农业银行)1900万元,利息420万元,各项工程及设备购置款320万元。2010年开始因学校向教职工借款回购学生公寓每年需支付借款本金及利息(本金69万,利息69万,共计138万),学校新增供水管道(22万元)及维修费用大幅增加,又形成财务赤字160万元。今年,如果政府还不能全额承担200余名高中教师的绩效工资,学校财政赤字还将增多。这不仅严重影响了高中教师工作的积极性,甚至还将影响到学校的安定团结与稳定。 长期以来,我校教师的收入与全省其他地区相比一直处于较低水平,我们十分担心,今年若学校高中教师的绩效工资得不到兑现,优秀高中教师大量流失的状况将再次出现(2003——2007年间,学校公流失优秀教师近40人)。 (二)师资结构性短缺矛盾突出
1、专任教师不足。我校现有专任教师305人,其中高中207人,初中98人,师生比为1∶23(国家标准为1∶13—16),教师工作量普遍偏重,这主要是由于政府对学校人事管理政策中,只对学校配备专任教师的编制,而不考虑教辅人员及管理人员的编制造成的。对于一所近7000学生的学校,学校的管理与教辅工作均由专任教师兼任,显然已不适应当前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需要。长期以来,各地为解决高中教师紧张和经费问题,均采用大班额教学,我校也不例外,现行高中教学班的平均班额就达73.6人/班,这明显难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而要消除大班额,学校将为此增加40个教学班,需新增加教师近130人。
2、新增学科教师严重不足。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特点就是调整课程结构,高一新增生物,高二新增通用技术、综合实践课以及大量的选修课,这些新增科目均需专业人才,有的可以通过高校招聘解决,有的高校也无专业对口人才(如通用技术),只有通过自行培养解决,这无疑也增加了新课程实施的难度。
(三)研究性学习和学科选修课程的开设面临诸多困难
一是受师资短缺、教育资源匮乏和办学条件的限制,学校还不具备开足研究性学习及相关学科选修课的条件。更不具备学生选修要求的走班教学。二是必修教材的压力(内容大量增加而学时大量减少)和上级相关文件要求的专项教育工作动辄进课堂的规定(国防、安全、人口、卫生、德育、劳技等等),也让学校挤不出时间开全各个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及选修课。
(四)学习评价和学分认定工作有待规范
学分管理本是有益的探索,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促进教育教学观念的变化等,但学分管理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是与高考的矛盾,高考导向削弱了学分管理的导向和制约功能;二是学分管理的实施还受到校舍、设施、师资等办学条件的制约;三是如果学校课程设置过于庞杂,在实际操作中也一定有不少困难。这些问题如不解决,容易使学分管理的实施误入繁琐哲学和形式主义的歧途。 (五)教师评价体系改革滞后
新课程对教师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工作要求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对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更高,教师除了搞好学科教学,还要担任学生的成长导师,要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等活动,承担校本课程开发以及学生学业评价、综合素质评定等工作,其工作任务和工作量大大增加。由于高中新课程改革目前仅实施一年,学校是新、旧课程同时并存,因而管理制度也是新、旧并行,易导致新的管理制度边缘化甚至停留在纸上而陷入空转。加上教师评价体系、绩效考核体系、职称评审改革没有及时跟进,高中教师的绩效工资还未得到落实,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一线教师推进课程改革的积极性。 (六)教师教学面临的困惑
1、考试评价滞后,组织教学方向不明确
我省高中新课程考试评价体系特别是高考方案还未出台,考纲也未出台,给教学带来许多困惑。
2、农村中学很难得到高校科研支持,教师缺乏系统培训,搞改革更多时候有“瞎子摸象”之感。
三、下阶段工作思路和措施
1、增强责任意识,加强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管理。学校将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人才培养的高度认识理解高中课改,继续认真深入地学习贯彻新课程实验的一系列理念、文件精神,在精读、研读课改文件,吃透精神的基础上,将在如何发展学生个性、体现学校办学特色上下足功夫,大力协调利用好学校各方面的资源,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解决好高中新课程实验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
2、继续强化课改的理论学习和业务知识培训。新课程要求教师、学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自主学习,而这正是学校、班级管理研究的头等课题。所以课改领导小组成员和
学校领导要带头学习《纲要》、《方案》和省、市有关配套文件,学习新课程标准、新教材。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使教师在业务上不断提高进步。
3、关注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课程标准既与未来的高考大纲紧密联系,又与现实中每一堂课的教学质量密切相关。课程标准的弹性与模糊性是它突出的特征之一,从而决定了在实施过程中,只能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去实现。对课程标准的这一特征和实施要求,我们始终强调必须增强认识,积极抓住高中课程改革的契机,以课改促教改,强力推进自学互帮,以效率抓效益。
4、重视学校管理制度尤其是教师评价考核制度的改革与重建。学校管理制度的重建涵盖面广,影响大。必须与新课程实施、教学改革同步推进。它不仅要切实为教师的改革实践探索保驾护航,同时还要不断接受实践的严格检验。
5、积极筹措资金,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特别是市委市府的支持,努力解决资金不足、师资力量紧缺、场所设施不足、仪器设备缺乏等突出困难,为新课程的有效实施与顺利推进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努力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加快建立新课程资源共享平台,为优化新课程教学、提高新课程教学质量提供资源支持。
我校的高中新课程实验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仍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对照兄弟学校仍有不小的差距,实现高中课改工作目标,任重道远。今后,我们还将继续解放思想,脚踏实地按照上级要求,按时优质高效地做好课改的各项新工作,继续完善相关制度文件,为使高中新课改在我校积极稳妥地推进和顺利实施,为使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实现跨越式发展而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