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的“红色情结”
爷爷的子弹
爷爷出生于解放前的一个小山村,一方依山傍水、与世无争的土地。他打过抗日战争,自封“抗日英雄”,也有份参与解放战争,自称毛泽东的“粉丝”(当然,这个词是跟我学的),因此总是不厌其烦地向我反复讲述他辉煌的战功和非凡的人生。战争、饥荒、混乱、国共、抗日、军阀是他的时代的标签。但在爷爷的口中,故事往往精彩绝伦,引人入胜,诱惑着我妄图穿越时代去一睹为快。战争,不仅给了爷爷在孙辈面前炫耀的资本,也留下了终身遗憾:在一次战斗中,爷爷不幸挂彩,腿上落下残疾。解放后,脱下“英雄圣衣”的爷爷回到故乡,依然回归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一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生活方式,与凡夫俗子一样娶妻生子,繁衍生息。他也会时常唠叨一些有的没的,诸如没有他们“解放前”,就没有我们“80后”云云。剧情往往就是如此俗套。爷爷的战功是否彪炳千古,人生是否灼灼其华,我不得而知,但他心中的那一腔热血绝对不是矫情的电视剧中那些平
庸的人物能够比肩的。他总会提起四渡赤水的奇计、巧渡金沙江的智慧、强渡大渡河的霸气、飞夺泸定桥的勇气;他总会提起“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气势如虹;他总会提起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那句略带乡音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带给人的震撼。于他,一切仿佛如昨。
如今,爷爷已带着他辉煌的历史归于尘土。应老人的要求,我们将那枚曾经伤他至深的子弹和一面曾伴他战士生涯、千疮百孔的党旗同时下葬。他说,要带着人生最重要的两个伙伴去另一个世界。
父亲的老茧
每当父亲牵着我的时候,我都会觉得他的手特别硌人。长大了,有人告诉我,那玩意儿叫老茧,是勤劳的人特有的标志。
父亲是一所农村小学的老师,教授语文。他在教室里头上课时,我就在教室门外的草地上与石头玩、与蚯蚓斗。下课后回到家里,父亲便忙前忙后,除了要张罗饭菜对付我,还得照顾体弱多病的母亲。有时因为辅导学生回家晚了,父亲还会继续坐在昏暗的灯光下备课。
虽然忙碌,但他总是笑眯眯的,仿佛生活是如此的顺其自然,毫无波折。
小时候,很多事情都不明其旨,只知道跟在大人的屁股后面一蹦一跳。父亲时常会和他的同事一起去某一个老师家里“做客”,我也尾随他们的背影而至。他们一会儿闲聊家常,一会儿提出问题,并写在一个油纸封面的记事本上。临走时,主人千万要留我们吃饭,父亲和他的同事头也不回地径直往外赶。等到上大学要入党时,我才最终明白原来父亲是学校党支部书记,原来那是在考察“入党积极分子”。每次我打电话向父亲汇报入党情况时,他都会高标准、严要求地教导我。
父亲就是这样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他时常喃喃自语:“他人的错不是绝对的,自己的对不是必然的。”他的勤奋和严谨正是镰刀和铁锤留下的红色印记,在他的世界里永不褪色。
“80后”的理想
我是不折不扣的“80后”。我的世界并非只有红色,而是多样性和多元化并存,“红色”似乎是我遥不可及的传说而已。然而,时代的脉搏无时无刻不穿梭于我的身
体与灵魂: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2001年申奥成功,2003年力抗“SARS”,2005年抗日胜利六十周年,2008年众志成城抗震救灾,2010年世博迎接四海宾客,2011年未完待续。我以最切身的触觉直接地体验着中国乃至世界发生的变化。变化的,不仅仅是亮眼的经济成就、宜人的城市面貌、惊艳的文化影响力,更是理想价值从“和平”到“和谐”的层层递进,更是人民情怀从“存异”到“大同”的逐渐演化。红色早已超越其原本意义,而成为时代最鲜明、最具主导性的精神指标。
梁启超有言:“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如今的我,已然走上工作岗位,面对的都是最朴实、最可爱的群众,做着的都是最基础、最平凡的事情,秉持着“少年中国”的精神内核,虽则平凡,但依然怀揣理想,坚持信念,骨子流淌着三代人薪火相传的红色情结,这情结便是镰刀与铁锤联姻的产物:党旗。
三代人的“红色情结”
爷爷的子弹
爷爷出生于解放前的一个小山村,一方依山傍水、与世无争的土地。他打过抗日战争,自封“抗日英雄”,也有份参与解放战争,自称毛泽东的“粉丝”(当然,这个词是跟我学的),因此总是不厌其烦地向我反复讲述他辉煌的战功和非凡的人生。战争、饥荒、混乱、国共、抗日、军阀是他的时代的标签。但在爷爷的口中,故事往往精彩绝伦,引人入胜,诱惑着我妄图穿越时代去一睹为快。战争,不仅给了爷爷在孙辈面前炫耀的资本,也留下了终身遗憾:在一次战斗中,爷爷不幸挂彩,腿上落下残疾。解放后,脱下“英雄圣衣”的爷爷回到故乡,依然回归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一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生活方式,与凡夫俗子一样娶妻生子,繁衍生息。他也会时常唠叨一些有的没的,诸如没有他们“解放前”,就没有我们“80后”云云。剧情往往就是如此俗套。爷爷的战功是否彪炳千古,人生是否灼灼其华,我不得而知,但他心中的那一腔热血绝对不是矫情的电视剧中那些平
庸的人物能够比肩的。他总会提起四渡赤水的奇计、巧渡金沙江的智慧、强渡大渡河的霸气、飞夺泸定桥的勇气;他总会提起“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气势如虹;他总会提起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那句略带乡音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带给人的震撼。于他,一切仿佛如昨。
如今,爷爷已带着他辉煌的历史归于尘土。应老人的要求,我们将那枚曾经伤他至深的子弹和一面曾伴他战士生涯、千疮百孔的党旗同时下葬。他说,要带着人生最重要的两个伙伴去另一个世界。
父亲的老茧
每当父亲牵着我的时候,我都会觉得他的手特别硌人。长大了,有人告诉我,那玩意儿叫老茧,是勤劳的人特有的标志。
父亲是一所农村小学的老师,教授语文。他在教室里头上课时,我就在教室门外的草地上与石头玩、与蚯蚓斗。下课后回到家里,父亲便忙前忙后,除了要张罗饭菜对付我,还得照顾体弱多病的母亲。有时因为辅导学生回家晚了,父亲还会继续坐在昏暗的灯光下备课。
虽然忙碌,但他总是笑眯眯的,仿佛生活是如此的顺其自然,毫无波折。
小时候,很多事情都不明其旨,只知道跟在大人的屁股后面一蹦一跳。父亲时常会和他的同事一起去某一个老师家里“做客”,我也尾随他们的背影而至。他们一会儿闲聊家常,一会儿提出问题,并写在一个油纸封面的记事本上。临走时,主人千万要留我们吃饭,父亲和他的同事头也不回地径直往外赶。等到上大学要入党时,我才最终明白原来父亲是学校党支部书记,原来那是在考察“入党积极分子”。每次我打电话向父亲汇报入党情况时,他都会高标准、严要求地教导我。
父亲就是这样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他时常喃喃自语:“他人的错不是绝对的,自己的对不是必然的。”他的勤奋和严谨正是镰刀和铁锤留下的红色印记,在他的世界里永不褪色。
“80后”的理想
我是不折不扣的“80后”。我的世界并非只有红色,而是多样性和多元化并存,“红色”似乎是我遥不可及的传说而已。然而,时代的脉搏无时无刻不穿梭于我的身
体与灵魂: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2001年申奥成功,2003年力抗“SARS”,2005年抗日胜利六十周年,2008年众志成城抗震救灾,2010年世博迎接四海宾客,2011年未完待续。我以最切身的触觉直接地体验着中国乃至世界发生的变化。变化的,不仅仅是亮眼的经济成就、宜人的城市面貌、惊艳的文化影响力,更是理想价值从“和平”到“和谐”的层层递进,更是人民情怀从“存异”到“大同”的逐渐演化。红色早已超越其原本意义,而成为时代最鲜明、最具主导性的精神指标。
梁启超有言:“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如今的我,已然走上工作岗位,面对的都是最朴实、最可爱的群众,做着的都是最基础、最平凡的事情,秉持着“少年中国”的精神内核,虽则平凡,但依然怀揣理想,坚持信念,骨子流淌着三代人薪火相传的红色情结,这情结便是镰刀与铁锤联姻的产物:党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