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之我见
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这就是我们熟悉的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梁启超先生作为中国近代思想界的先驱和时代“弄潮儿”用他那报纸文字式的“新民体”传播文明思想于国民,凭靠“梁启超式”的输入及“笔锋常带感情”的觉世之文以启蒙和改造国民,对世人具有深刻的觉醒影响。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光绪举人等。汉族,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近代中国的 思想启蒙者,深度参与了中国从旧社会向现代社会变革的伟大社会活动家,民初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教授之一、著名新闻报刊活动家。他的文章富有独特的历史视角,令人深思,启蒙思想。 1895年,中日甲午战败,遂随其师康有为并各省1300名举人联名上书,此即著名的清末“公车上书”。从此开始了他鼓吹变法,高倡改革的政治活动。1896年,任上海《时务报》主笔,发表《变法通议》、《西学书目表》等,为传播变法思想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当时知名的风云人物。1897年11月,赴长沙任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教学中积极宣传变法思想,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包括影响后世深远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1898年,回京参加“百日维新”。7月,受光绪帝召见,奉命进呈所著《变法通议》,赏六品衔,负责办理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同年9月,政变发生,梁启超逃亡日本,一度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有过接触。在日期间,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鼓吹改良,反对革命。同时也大量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在当时的知识分中影响很大。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企图使革命派与清政府妥协。民国初年支持袁世凯,并承袁意,将民主党与共和党、统一党合并,改建进步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夺政治权力。1913年,进步党“人
才内阁”成立,梁启超出任司法总长。1915年底,袁世凯称帝的之心日益暴露,梁启超反对袁氏称帝,与蔡锷策划武力反袁。护国战争在云南爆发。1916年,梁启超赴两广地区参加反袁斗争。袁世凯死后,梁启超出任段祺瑞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兼盐务总署督办。1917年9月,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11月,段内阁被迫下台,梁启超也随之辞职,从此退出政坛。1918年底,梁启超赴欧,了解到西方社会的许多问题和弊端。回国之后即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1922年起在清华学校兼课,1925年应聘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梁启超的一生总是这样的人惊羡。
我们先说说他的变法思想。《变法通议》是维新派领袖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前夕撰写的政论文章,主要内容是论证社会变则存,不变则亡;只有改良现行的腐朽官官僚体制和科举取士制度,兴办新式学校培养变法人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制度的弊端,维护清朝的政治统治。是近代中国最为系统全面的向国民宣扬主张的著作,它从理论上深入阐述了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及其保种、保国、保教的作用,成为晚清政坛上名声最大的宣传著作,是维新变法时期宣传改良思想的最高旗帜,其在《时务报》上连载,使《时务报》在众多报刊中脱颖而出,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维新派刊物,梁启超本人也因此得到了“舆论之骄子,天纵之天豪”的美誉。
在中国近代史上,梁启超是个比较重要的人物。他不仅是一个资产阶级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和学者,而且是一个杰出的爱国主义者。他将自己的毕生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他一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便以爱国思想为其整个政治思想和全部社会活动的出发点和核心内容,以毕生精力来寻求救中国于危难之际的办法;爱国思想也是推动他向西方学习,变更旧法的动力。
梁启超对西方法治学说的学习、宣传、传播,并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研究上,而特别注重理论的运用,“欲以探求我国民腐败堕落之根源,而以他国所以发达进步者比较之,使国民知受命所在,以自警厉自策进。”这就是说,要在理论研究的指导下,联系中国落后的现状,与西方进步发达国家作比较研究,找出中国落后的根源所在以及医治的良方。通过中西对比研究,进一步指出:西方国家之所以发达富强,中国之所以落后贫弱,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是否重视法制,是否真正做到依法治国。中国自秦汉以来,“种族日繁,而法律日简,不足以资
约束。事理日变,而法律一成不易,守之无可守,因相率视法律如无物”,终于使法律“荡然”无存。此与相反,“泰西自希腊罗马”以来,“治法家之学者,继轨并作,赓续不衰”。特别是欧美各国近“百年以来,斯义益畅,乃至以十数布衣,主持天下之是非,使数十百暴主,戢戢受绳墨,不敢恣所欲,而举国君民上下,权限划然,部寺省署,议事办事,章程日讲日密,使世界渐进于文明大国之域。”
近代,中国饱受帝国主义列强的蹂躏,反帝救国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在此社会背景下,梁启超吸收东西方民族思想理论,逐渐形成其民族思想体系。在此过程中,随着对西方“民族”概念认识的深入,梁启超形成了自身对“民族”概念的系统看法,同时逐步厘清了“民族”与“种族”、“国家”、“国民”等概念的区别,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这些概念使用上的混乱。文论中,“中国民族”、“中华民族”的具体使用,折射出梁启超对国内民族的看法。即,在强调合全国各民族组建民族国家一致反帝的同时,他承认国内各少数民族是中国民族,而且认为他们已同化于汉族。虽然梁启超力求公平对待汉族与少数民族,但由于各方面的局限,他并不能给少数民族以真正的公平。在看待中外民族时,梁启超以文明程度发展之高低,将世界民族划分为优、劣两大族,而且认为优势民族侵略劣势民族是自然之理,但又强调民族自强,主张劣势民族向优势民族学习。虽然,梁启超在某种程度上以新的眼光看待国内外民族、民族问题等,但就其整个民族思想体系而言,它并没有完全摆脱中国传统民族思想观念的影响,这是局限所制。梁启超民族思想不但内容丰富,而且特色鲜明,具有时代性、系统性、变易性和大汉族色彩。尽管梁启超民族思想存在不足,但对近代中国政治和中国早期民族学还是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梁启超的族思想如此的前卫,看当代国际局势,虽说和平发展已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我们依然没有安全感,暴力事件,恐怖主义在一点一点的让我们的世界开始不那么完整,乌克兰国家的分裂,藏独分子的袭击让我们的民族主义开始动摇。想想现代青年现在真的不应该再追求什么个人享乐了,我们更多的应该是关心我们的民族,关心我们的社会,多读读梁启超吧。比如他的《新民说》。
穿越一个世纪的历史沧桑,重新阅读梁启超的《新民说》,我有一个异常强烈的感觉,《新民说》可以说是中国启蒙思想的处女地,是充满原始气象的混沌
之作。惟其混沌,气象和格局之大,后来者无人可比。《新民说》内中洋溢着各种思想的紧张:破坏主义与保守主义,权利与义务、功利与义理、知识与德性、民权与国权、君子与公民、共和主义与自由主义、法律共同体与道德共同体„„现代中国各种各样对立的思潮,都可以从梁启超那里寻找到最初的源头,五四的思想家们在接受了梁启超的思想启蒙之后,各自循着其思想中的一条路径,走向偏锋,最终发生不可调和之分化。
令人惊讶的是,从梁启超思想出发的各种分道扬镳的思潮,比如民主主义与威权主义、政治爱国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破坏主义与保守主义等等,在梁启超那里,却得到了某种调和。在后人看来是如此水火不相容的对立冲突,在《新民说》里面,却获得了一种奇妙的张力。
有人这样评价梁启超:“综其一生,悉于国耻世变中度过,蒿目忧心,不能自已。故自少壮以迄于病死,始终以救国新民之责自任。享年虽仅五十有七,而其生活则云变波折,与清末民初之时局相响应。梁启超以“善变”闻名于世。从戊戌年的变法开始,到庚子勤王,再到创办《新民丛报》,宣传“新民”思想,为开启民智鼓与呼。辛亥革命后,他回国参与政治,两次讨伐复辟,再造共和。他继承了晚清思想中儒家经世致用的传统,并将这一传统转变成新的人格和社会理想,在不断的“变”里,其宗旨和目的始终不变,“其方法虽变,然其所以爱国者未尝变也。
一直觉得梁启超作为一个中国近代史的一个伟大标志而存在,他是打通中国近代各类关键性人物的关系,因此读懂梁启超,就能读懂近代中国。
梁启超之我见
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这就是我们熟悉的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梁启超先生作为中国近代思想界的先驱和时代“弄潮儿”用他那报纸文字式的“新民体”传播文明思想于国民,凭靠“梁启超式”的输入及“笔锋常带感情”的觉世之文以启蒙和改造国民,对世人具有深刻的觉醒影响。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光绪举人等。汉族,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近代中国的 思想启蒙者,深度参与了中国从旧社会向现代社会变革的伟大社会活动家,民初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教授之一、著名新闻报刊活动家。他的文章富有独特的历史视角,令人深思,启蒙思想。 1895年,中日甲午战败,遂随其师康有为并各省1300名举人联名上书,此即著名的清末“公车上书”。从此开始了他鼓吹变法,高倡改革的政治活动。1896年,任上海《时务报》主笔,发表《变法通议》、《西学书目表》等,为传播变法思想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当时知名的风云人物。1897年11月,赴长沙任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教学中积极宣传变法思想,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包括影响后世深远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1898年,回京参加“百日维新”。7月,受光绪帝召见,奉命进呈所著《变法通议》,赏六品衔,负责办理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同年9月,政变发生,梁启超逃亡日本,一度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有过接触。在日期间,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鼓吹改良,反对革命。同时也大量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在当时的知识分中影响很大。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企图使革命派与清政府妥协。民国初年支持袁世凯,并承袁意,将民主党与共和党、统一党合并,改建进步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夺政治权力。1913年,进步党“人
才内阁”成立,梁启超出任司法总长。1915年底,袁世凯称帝的之心日益暴露,梁启超反对袁氏称帝,与蔡锷策划武力反袁。护国战争在云南爆发。1916年,梁启超赴两广地区参加反袁斗争。袁世凯死后,梁启超出任段祺瑞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兼盐务总署督办。1917年9月,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11月,段内阁被迫下台,梁启超也随之辞职,从此退出政坛。1918年底,梁启超赴欧,了解到西方社会的许多问题和弊端。回国之后即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1922年起在清华学校兼课,1925年应聘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梁启超的一生总是这样的人惊羡。
我们先说说他的变法思想。《变法通议》是维新派领袖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前夕撰写的政论文章,主要内容是论证社会变则存,不变则亡;只有改良现行的腐朽官官僚体制和科举取士制度,兴办新式学校培养变法人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制度的弊端,维护清朝的政治统治。是近代中国最为系统全面的向国民宣扬主张的著作,它从理论上深入阐述了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及其保种、保国、保教的作用,成为晚清政坛上名声最大的宣传著作,是维新变法时期宣传改良思想的最高旗帜,其在《时务报》上连载,使《时务报》在众多报刊中脱颖而出,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维新派刊物,梁启超本人也因此得到了“舆论之骄子,天纵之天豪”的美誉。
在中国近代史上,梁启超是个比较重要的人物。他不仅是一个资产阶级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和学者,而且是一个杰出的爱国主义者。他将自己的毕生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他一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便以爱国思想为其整个政治思想和全部社会活动的出发点和核心内容,以毕生精力来寻求救中国于危难之际的办法;爱国思想也是推动他向西方学习,变更旧法的动力。
梁启超对西方法治学说的学习、宣传、传播,并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研究上,而特别注重理论的运用,“欲以探求我国民腐败堕落之根源,而以他国所以发达进步者比较之,使国民知受命所在,以自警厉自策进。”这就是说,要在理论研究的指导下,联系中国落后的现状,与西方进步发达国家作比较研究,找出中国落后的根源所在以及医治的良方。通过中西对比研究,进一步指出:西方国家之所以发达富强,中国之所以落后贫弱,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是否重视法制,是否真正做到依法治国。中国自秦汉以来,“种族日繁,而法律日简,不足以资
约束。事理日变,而法律一成不易,守之无可守,因相率视法律如无物”,终于使法律“荡然”无存。此与相反,“泰西自希腊罗马”以来,“治法家之学者,继轨并作,赓续不衰”。特别是欧美各国近“百年以来,斯义益畅,乃至以十数布衣,主持天下之是非,使数十百暴主,戢戢受绳墨,不敢恣所欲,而举国君民上下,权限划然,部寺省署,议事办事,章程日讲日密,使世界渐进于文明大国之域。”
近代,中国饱受帝国主义列强的蹂躏,反帝救国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在此社会背景下,梁启超吸收东西方民族思想理论,逐渐形成其民族思想体系。在此过程中,随着对西方“民族”概念认识的深入,梁启超形成了自身对“民族”概念的系统看法,同时逐步厘清了“民族”与“种族”、“国家”、“国民”等概念的区别,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这些概念使用上的混乱。文论中,“中国民族”、“中华民族”的具体使用,折射出梁启超对国内民族的看法。即,在强调合全国各民族组建民族国家一致反帝的同时,他承认国内各少数民族是中国民族,而且认为他们已同化于汉族。虽然梁启超力求公平对待汉族与少数民族,但由于各方面的局限,他并不能给少数民族以真正的公平。在看待中外民族时,梁启超以文明程度发展之高低,将世界民族划分为优、劣两大族,而且认为优势民族侵略劣势民族是自然之理,但又强调民族自强,主张劣势民族向优势民族学习。虽然,梁启超在某种程度上以新的眼光看待国内外民族、民族问题等,但就其整个民族思想体系而言,它并没有完全摆脱中国传统民族思想观念的影响,这是局限所制。梁启超民族思想不但内容丰富,而且特色鲜明,具有时代性、系统性、变易性和大汉族色彩。尽管梁启超民族思想存在不足,但对近代中国政治和中国早期民族学还是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梁启超的族思想如此的前卫,看当代国际局势,虽说和平发展已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我们依然没有安全感,暴力事件,恐怖主义在一点一点的让我们的世界开始不那么完整,乌克兰国家的分裂,藏独分子的袭击让我们的民族主义开始动摇。想想现代青年现在真的不应该再追求什么个人享乐了,我们更多的应该是关心我们的民族,关心我们的社会,多读读梁启超吧。比如他的《新民说》。
穿越一个世纪的历史沧桑,重新阅读梁启超的《新民说》,我有一个异常强烈的感觉,《新民说》可以说是中国启蒙思想的处女地,是充满原始气象的混沌
之作。惟其混沌,气象和格局之大,后来者无人可比。《新民说》内中洋溢着各种思想的紧张:破坏主义与保守主义,权利与义务、功利与义理、知识与德性、民权与国权、君子与公民、共和主义与自由主义、法律共同体与道德共同体„„现代中国各种各样对立的思潮,都可以从梁启超那里寻找到最初的源头,五四的思想家们在接受了梁启超的思想启蒙之后,各自循着其思想中的一条路径,走向偏锋,最终发生不可调和之分化。
令人惊讶的是,从梁启超思想出发的各种分道扬镳的思潮,比如民主主义与威权主义、政治爱国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破坏主义与保守主义等等,在梁启超那里,却得到了某种调和。在后人看来是如此水火不相容的对立冲突,在《新民说》里面,却获得了一种奇妙的张力。
有人这样评价梁启超:“综其一生,悉于国耻世变中度过,蒿目忧心,不能自已。故自少壮以迄于病死,始终以救国新民之责自任。享年虽仅五十有七,而其生活则云变波折,与清末民初之时局相响应。梁启超以“善变”闻名于世。从戊戌年的变法开始,到庚子勤王,再到创办《新民丛报》,宣传“新民”思想,为开启民智鼓与呼。辛亥革命后,他回国参与政治,两次讨伐复辟,再造共和。他继承了晚清思想中儒家经世致用的传统,并将这一传统转变成新的人格和社会理想,在不断的“变”里,其宗旨和目的始终不变,“其方法虽变,然其所以爱国者未尝变也。
一直觉得梁启超作为一个中国近代史的一个伟大标志而存在,他是打通中国近代各类关键性人物的关系,因此读懂梁启超,就能读懂近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