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闻一多诗歌的爱国主义精神
字数:6375
目 录
一、闻一多诗歌爱国主义精神的来源:
1、中国的旧式教育和西式教育影响了他的思想;
2、闻一多所处时代使他产生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 爱国主义精神在其诗歌作品中的体现:
1、早期诗歌作品流露出诗人童年的纯白心灵,初绽青春理想,歌颂祖国、思恋祖国;
2、诗歌从侧面折射出反帝反种族歧视的爱国主义思想;
3、对军阀统治下祖国混战黑暗现实的失望和对祖国新生的信念。
内 容 摘 要(294)
闻一多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从他的
行事作风、诗歌方面都反映出他是一个同情劳苦大众、
不畏强权、敢于与反动势力决裂、抗争的爱国诗人。他被朱自清誉为“五四”时期“唯一的爱国诗人”。后闻一多又用自己的生命谱就了一首最伟大的爱国诗。这都使我想探究一下闻一多诗歌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怎么产生的?又是如何在其作品中体现出来的?
闻一多爱国主义精神的来源:
中国的旧式教育和西式教育影响了他的思想;闻一多所处时代使他产生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在诗歌中的体现:
早期诗歌作品歌颂祖国、思恋祖国;诗歌中折射出反帝反种族歧视的爱国主义思想;诗歌体现了对军阀统治下,祖国混战黑暗现实的失望和对祖国新生的信念。
关键词:闻一多 爱国主义精神 诗歌 爱 恨 希望
论闻一多诗歌的爱国主义精神
众说周知闻一多是一位学高八斗,博古通今的大诗人,而且其诗
歌以独具特色闻名于世。虽然说闻一多的诗歌并不多,但是每一首诗歌都感情深厚、艺术精美。其诗歌在内容上具有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表现深沉、真挚的爱国主义精神特点。在他的每一首诗作中,他都能从爱国爱民的真情出发,表现出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之情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之情。在他的诗作中,自始自终都贯穿着爱国主义精神,因而爱国主义精神就成为他诗作的基本基调。从其诗歌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同情劳苦大众、不畏强权、敢于和反动势力决裂、斗争的爱国诗人。他的诗大多数具有浓烈、真挚的爱国主义精神,所以能被朱自清称誉为“五四”时期“唯一的爱国诗人”。 后来闻一多用自己的生命谱就了一首最伟大的诗。因此,闻一多被誉为我国杰出的现代爱国诗人是当之无愧的。这都使我从内心深处崇敬起这位最了不起的爱国诗人。崇敬之时我不禁想探究一下闻一多诗歌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怎样产生的?又是如何在其作品中体现出来的?下面就其简要地论述一下。
一、闻一多诗歌爱国主义精神的来源:
1、中国的旧式教育和西式教育影响了他的思想。
闻一多,他出生在一个典型的乡绅之家,当时乡绅的子弟们接受的都是旧式教育,闻一多也不例外。在他成长的那个时代,能代表中国社会主流文化气质的就是那些乡绅之家。闻一多虽然接受的是旧式教育,但已非传统意义上的旧式教育,因而闻一多身上有着旧时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同情劳苦大众。其原因就是虽然那些出身乡绅之家的知识分子,但对于底层贫民却总是有一种悲天悯人的同情,他
们在面对贫民的时候,也总是有一种负罪感,好像自己已有的一切都是不应该的。尽管他们的出身和底层人民是对立的,但我们也不能用阶级的观点来否定他们,而应给与高度的肯定。由此看来闻一多有着同情劳苦大众的情怀就很自然了。这一思想的形成使闻一多选择了献身精神和反对专制的人生道路。
另外,闻一多在清华接受了十年的西式教育。西式教育中最大的特点是向学生灌输西方的民主、自由以及所谓人人平等的权利和开放的政治观点。这使闻一多萌生了民主思想,并逐渐趋于成熟。当他看到中国专制独裁的统治,他比任何人反对的态度都强烈,感慨也最深。这一点可以从他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各种演讲活动中看出,而且他曾因为思想偏激在大学期间留级一年。清华最初是用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办起来的,创办于1911年3月,1912年称为清华学校。当时许多能进清华学习的达官贵人和豪门望族的子弟,都对美国充满了感恩戴德之情;而闻一多却不以为然,认为:列强瓜分中国的本质是一样的,只不过美国把瓜分来的赔款的一小部分用在给中国办学上来,目的比其他列强更阴险。美国在华办学的目的是为美国培养忠实的走狗,从而从精神、文化方面来奴役中国人。这使得他看清了美国的丑恶嘴脸。闻一多也曾在美国留学,但他对美国的印象并不很好。在美留学期间,他看到了在美华人所遭受的一切苦难,对他们充满了无限同情,同时使他看清了美国的真面目。可见,闻一多是一个有着非常强烈的民族情感的人。另外,清华校园文化有这样几个特点: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出版自由。正因为接受这样的文化熏陶,闻一多思想进步乃至后
来思想变得激进也不为怪了。另外,闻一多性格中有着偏激的因素,有时为了一点小事,他都会大发雷霆。也正因为他的性格特征才使得他敢于和反动势力斗争,最后牺牲生命。这些都表明闻一多思想有着根深蒂固的爱国主义精神。
2、闻一多所处时代使他产生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当时,闻一多所生活的年代是一个外有列强瓜分中国,内有军阀混战的年代。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后来的日本侵占中国领土,烧杀抢掠就更不用提了;面对外族的入侵已是任人宰割了,但当政的国民党不想办法反抗日本侵略者,反而对内发动“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共军事斗争,这些都使闻一多更加反感蒋介石的独裁统治,思想也更激进。后来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又发动内战,使得他更加爱国和同情劳苦大众。
可知闻一多浓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来源何处。以他的性格特征又势必将其折射到诗歌作品中。那这一思想又是怎样在他的诗歌作品中反映出来的呢?下面就此展开简要的论述。
二、爱国主义精神在其诗歌作品中的体现:
1、早期诗歌作品流露出诗人童年的纯白心灵,初绽青春理想,歌颂祖国、思恋祖国。
1922年,在清华学校读了10年才毕业的闻一多,开始了他在美国的留学生活。身处异国,他的笔下流泻出浓烈的思乡念国之情。在《太阳吟》中,他呼唤“太阳啊——神速的金鸟——太阳!让我骑着你每日绕行地球一周,也便能天天望见一次家乡!”《太阳吟》向太阳
倾诉衷肠,表达了海外游子对祖国深厚的爱。他以“四千年的华胄底名花”——秋菊起兴,赞美“庄严灿烂的祖国”,讴歌“我如花的祖国”、“我祖国底花”(《秋菊》);在《孤雁》中,他以流落失群的孤雁自比,从内心深处发出“不如归去”的感叹,向往着“归来偃卧在霜染的芦林里,那里有校猎的西风,将绒毛似的芦花,铺就了你的床褥,来温暖起你的甜梦” 。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与心境之下,闻一多所热爱的“祖国”是他理想化的、纯净化的。这样才能使他“出淤泥而不染”,保持着东方式的“高洁”。在美国所看到的一切都使他益增远离故土的凄清孤独之情。在诗人的心中,他眷念的“家”与“国”应是紧紧相连,不可分割的,“家”不仅仅是指自己的妻儿老小那个小“家”,而是指我们伟大的祖国——那个大家。他作品中所抒发的也不是一般游子思乡的小“我”之情,而是思国的大“我”之情。在某种程度上,闻一多的这种感情,能准确地代表了所有身在异国心念故土游子的共同心态。
2、诗歌从侧面折射出反帝反种族歧视的爱国主义思想。
在美国留学期间,闻一多曾目击帝国主义的腐败、丑恶,忍受着帝国主义对中国及中国人的歧视,因而,他在一些作品中抨击了“金元帝国”(美国)的罪恶,捍卫了民族尊严,抒写了华工的劳碌和遭受的凌辱,呐喊出对民族压迫的沉痛抗议。在《孤雁》中字字句句都洋溢着对“喝醉了弱者的鲜血”的“苍鹰的领土”难以抑制的愤怒之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有着相当清晰的见解。在美国期间,闻一多亲眼目睹了以洗衣为业的华侨所遭受的待遇,这给了他极大的刺
激。在这种心境下,他写下了《洗衣歌》。《洗衣歌》正是从这一角度表现了他对帝国主义“文明”的鄙视。在平易的诉说中,饱和着他对同胞的深厚同情与尊敬,从而体现了闻一多的爱国主义精神。此外,1925年7月,他发表的爱国组诗《七子之歌》也以被帝国主义列强侵占的我国土地之口,控诉了帝国主义的罪行,抒发对祖国的热爱。在这组诗中闻一多把当年被帝国主义列强侵占的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七块土地,比喻为祖国母亲的七个儿子,以离家之子的口吻纷纷强烈要求回到祖国母亲的怀胞。但因他将民族历史、传统文化视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因此,作品中缺乏了对历史、文化的批判意识、弱化了民族主义的力度;但另一方面,这一观念又使他对民族领土被瓜分、失去完整性的看法,跟他同时代的许多知识分子相比要独特与深切得多。从《七子之歌》、《长城下之哀歌》等诗作中,我们能体味出其独特与深切之处——内心的巨大悲痛与情感的微妙变化。在《七子之歌》中以“七子”的口吻抒写“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之哀,其目的就是励国人之志。“七子”口吻在这里显得是极为重要,全诗的意义主要是由它而生成,“七子”的倾诉既表现了诗人对历史所作的一种不同于西方殖民者和国内封建统治者的叙述,又体现了殖民地(被列强刮分的中国领土)人民要求由自己表述自己,而不是由他人(特别是殖民者)代替自己说话的愿望,从中我们不难感受到诗人对殖民地人民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愤恨之情。现就《七子之歌》中《台湾》、《澳门》来加以阐述。
诗句“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水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台湾》)。这首诗,作者把台湾拟人化,赋予人的口气,强烈要求当政的国民党政府要履行反抗外来侵略、收复领土之职责。可看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收复台湾的强烈愿望,也表达了作者一腔豪迈的爱国热情。诗中“郑氏”指曾收复台湾、让国人扬眉吐气的郑成功,“精忠”则指精忠报国、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岳飞。可见闻一多希望当时的中国能够多多出现像郑成功、岳飞那样能收复领土、令侵略者闻风丧胆的人。从中,使我感受到他是多么的爱国,对中国又是寄于多大的希寄。“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掠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那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啊母亲,我要回来,母亲母亲。”(《七子之歌——澳门》)诗中反复强调回来,可见自从澳门被清政府割让给葡萄牙后,他多么地渴望能早日回归祖国。诗人以“土地”之口,抒发了爱国、思国之情。即使这组诗在今天读来,也依然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使人产生强烈的爱国之情。《醒呀》则大声疾呼:“请扯破了梦魇的网罗。神州给虎豹、豺狼糟蹋了。”在这悲愤之中,诗人以唤醒“威武的雄狮”为己任,具有催人醒悟、激人奋起的感召力。如果说诗人不具有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那他又怎能写出这样极具激情的诗句,可见诗句也反映出了诗人的心声。
3、对军阀统治下祖国混战黑暗现实的失望和对祖国新生的信念。 闻一多在回国以后,以《死水》为代表的一些直面中国现实的作品,一方面为满目疮痍的故国大地、为深重苦难的人民唱出了悲哀之歌声;一方面也表现出自己希望其破灭的深深痛楚。
1928年出版的《死水》是他在回国后面对“死水”般的旧中国社会现实发出的诅咒和抗议,是他从梦幻回到现实之后的痛苦心声。《死水》的内容:“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云霞。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跨得上几分鲜明。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在这首诗中,诗人主要抒发其留美回国后因目睹种种现实惨状而引起的悲愤之心情。在强烈的诅咒、憎恶噩梦般的现实下, “死水”剧烈涌动着炽烈的爱国之情即爱憎之情。诗人在国外时,激情地歌唱着“如花的祖国”(《忆菊》),可是现实给与他的却只是荒凉与破败,混乱与杀戮,使他经受着莫大的痛苦。《死水》正是在这种心境下写成的。诗中所描摹的那“一沟绝望的死水”,是满目疮痍、腐败破落的旧中国的象征,它蕴含着对造成这一局面的帝国主义势力和封建军阀的揭露和斥责。该诗表达了作者希望丑恶的旧事物早日灭亡的强烈愿望。正如朱自清所指出:“这不是‘恶之花’的赞颂,而是索性让‘丑恶’
早些恶贯满盈,‘绝望’里才有希望”(《闻一多全集·朱序》)。我们读过《死水》后,都会觉得其中埋藏的是一座即将喷浆吐焰的火山,诗人的爱国主义激情如火一般喷发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说,诗人越是用美的辞藻,就越是显示出其丑陋无比。另外:“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从全诗的写作倾向及前几节的反语手法来看,表现的都是诗人的积极态度,也就是借反语彻底否定死水的丑恶及其我们的前途。这样以来作品就自然而然地把作者如火山爆发般的爱国主义激情蕴藏在其中了。
紧接着诗人啼泪泣血地呼号着:“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呕出一颗心来,——你在我心里!”(《发现》)另一方面,他又对自己心爱的祖国怀着总有“铁树开花”一日的信念,这就是一直潜埋在诗人心底的“一句话”,——“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晴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他还用形象的画面、生动的语言,真实地描绘了军阀混战所造成生灵涂炭的凄惨景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挣扎在生死线上的悲苦生活,鲜明地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憎和人道主义的情怀,《荒村》、《罪过》、《飞毛腿》、《天安门》等都是如此。代表作《死水》对社会现实的丑恶、腐朽,更是暴露得十分透彻,态度也十分决绝。诗篇把北洋军阀政府专制统治下令人窒息的时代气氛以象征的手法给予真实的表现,在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和“不如让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这些诗行中,跳动着诗人忧心如焚的爱国心。诗人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揭露了反动政府的黑暗,看到了水深火热之中黎民的惨状;更在于他没有要把自己置身在“象牙之塔”中,一味地吟诵“个人的休戚”,他的心始终与人民声息相通。诗篇《静夜》则集中地表现诗人的“世界还有更辽阔的边境”,在充塞着“浑圆的和平”的“神秘的静夜”中,诗人把歌声“变成了诅咒”——“静夜!我不能,不能受你的贿赂。谁稀罕你这墙内尺方的和平!”袒露出诗人虽身在书斋之中,却能心连广宇,可让读者体会到闻一多关心祖国前途、人民命运的崇高思想境界。
综上所述,闻一多不仅是一位诗人、学者,更是一位英勇无畏的战士。然而这位勇敢的民族战士在1946年却被国民党反动派暗杀了,我不禁地为他惋惜起来,为中国失去一名如此爱国的诗人而伤心——中国失去了无法估量的精神财富,因为在当时,他是国人与反动势力及侵略者作斗争的精神支柱。正如毛泽东曾高度评价他那样:“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从而“表现了我们的英雄气慨”,诗人的这种高贵品质,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正因如此,闻一多的诗歌作品中充溢着浓烈、真挚的爱国主义情感。
总之,闻一多的诗歌把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闻一多不愧是一个“艺术的忠臣”,他能够从“诗境”步入到“尘境”,以致被国民党反动派暗杀,他用自己宝贵的生命为自己谱就了一首最伟
大的诗。他不愧为中国杰出的现代爱国诗人。今天的我们更应该向他学习,学习他那真挚、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努力使自己对祖国的情感越浓烈、越真挚,为我们的祖国日益强大,永不受欺辱而作出努力。
参考书目:
吴宏聪、范伯群《中国现代文学史》武汉大学出
版社 2000年3月第2版
吴宏聪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9月第2版
谢 泳 《血色闻一多》 同心出版社 2005年3月第1版
论闻一多诗歌的爱国主义精神
字数:6375
目 录
一、闻一多诗歌爱国主义精神的来源:
1、中国的旧式教育和西式教育影响了他的思想;
2、闻一多所处时代使他产生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 爱国主义精神在其诗歌作品中的体现:
1、早期诗歌作品流露出诗人童年的纯白心灵,初绽青春理想,歌颂祖国、思恋祖国;
2、诗歌从侧面折射出反帝反种族歧视的爱国主义思想;
3、对军阀统治下祖国混战黑暗现实的失望和对祖国新生的信念。
内 容 摘 要(294)
闻一多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从他的
行事作风、诗歌方面都反映出他是一个同情劳苦大众、
不畏强权、敢于与反动势力决裂、抗争的爱国诗人。他被朱自清誉为“五四”时期“唯一的爱国诗人”。后闻一多又用自己的生命谱就了一首最伟大的爱国诗。这都使我想探究一下闻一多诗歌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怎么产生的?又是如何在其作品中体现出来的?
闻一多爱国主义精神的来源:
中国的旧式教育和西式教育影响了他的思想;闻一多所处时代使他产生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在诗歌中的体现:
早期诗歌作品歌颂祖国、思恋祖国;诗歌中折射出反帝反种族歧视的爱国主义思想;诗歌体现了对军阀统治下,祖国混战黑暗现实的失望和对祖国新生的信念。
关键词:闻一多 爱国主义精神 诗歌 爱 恨 希望
论闻一多诗歌的爱国主义精神
众说周知闻一多是一位学高八斗,博古通今的大诗人,而且其诗
歌以独具特色闻名于世。虽然说闻一多的诗歌并不多,但是每一首诗歌都感情深厚、艺术精美。其诗歌在内容上具有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表现深沉、真挚的爱国主义精神特点。在他的每一首诗作中,他都能从爱国爱民的真情出发,表现出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之情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之情。在他的诗作中,自始自终都贯穿着爱国主义精神,因而爱国主义精神就成为他诗作的基本基调。从其诗歌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同情劳苦大众、不畏强权、敢于和反动势力决裂、斗争的爱国诗人。他的诗大多数具有浓烈、真挚的爱国主义精神,所以能被朱自清称誉为“五四”时期“唯一的爱国诗人”。 后来闻一多用自己的生命谱就了一首最伟大的诗。因此,闻一多被誉为我国杰出的现代爱国诗人是当之无愧的。这都使我从内心深处崇敬起这位最了不起的爱国诗人。崇敬之时我不禁想探究一下闻一多诗歌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怎样产生的?又是如何在其作品中体现出来的?下面就其简要地论述一下。
一、闻一多诗歌爱国主义精神的来源:
1、中国的旧式教育和西式教育影响了他的思想。
闻一多,他出生在一个典型的乡绅之家,当时乡绅的子弟们接受的都是旧式教育,闻一多也不例外。在他成长的那个时代,能代表中国社会主流文化气质的就是那些乡绅之家。闻一多虽然接受的是旧式教育,但已非传统意义上的旧式教育,因而闻一多身上有着旧时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同情劳苦大众。其原因就是虽然那些出身乡绅之家的知识分子,但对于底层贫民却总是有一种悲天悯人的同情,他
们在面对贫民的时候,也总是有一种负罪感,好像自己已有的一切都是不应该的。尽管他们的出身和底层人民是对立的,但我们也不能用阶级的观点来否定他们,而应给与高度的肯定。由此看来闻一多有着同情劳苦大众的情怀就很自然了。这一思想的形成使闻一多选择了献身精神和反对专制的人生道路。
另外,闻一多在清华接受了十年的西式教育。西式教育中最大的特点是向学生灌输西方的民主、自由以及所谓人人平等的权利和开放的政治观点。这使闻一多萌生了民主思想,并逐渐趋于成熟。当他看到中国专制独裁的统治,他比任何人反对的态度都强烈,感慨也最深。这一点可以从他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各种演讲活动中看出,而且他曾因为思想偏激在大学期间留级一年。清华最初是用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办起来的,创办于1911年3月,1912年称为清华学校。当时许多能进清华学习的达官贵人和豪门望族的子弟,都对美国充满了感恩戴德之情;而闻一多却不以为然,认为:列强瓜分中国的本质是一样的,只不过美国把瓜分来的赔款的一小部分用在给中国办学上来,目的比其他列强更阴险。美国在华办学的目的是为美国培养忠实的走狗,从而从精神、文化方面来奴役中国人。这使得他看清了美国的丑恶嘴脸。闻一多也曾在美国留学,但他对美国的印象并不很好。在美留学期间,他看到了在美华人所遭受的一切苦难,对他们充满了无限同情,同时使他看清了美国的真面目。可见,闻一多是一个有着非常强烈的民族情感的人。另外,清华校园文化有这样几个特点: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出版自由。正因为接受这样的文化熏陶,闻一多思想进步乃至后
来思想变得激进也不为怪了。另外,闻一多性格中有着偏激的因素,有时为了一点小事,他都会大发雷霆。也正因为他的性格特征才使得他敢于和反动势力斗争,最后牺牲生命。这些都表明闻一多思想有着根深蒂固的爱国主义精神。
2、闻一多所处时代使他产生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当时,闻一多所生活的年代是一个外有列强瓜分中国,内有军阀混战的年代。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后来的日本侵占中国领土,烧杀抢掠就更不用提了;面对外族的入侵已是任人宰割了,但当政的国民党不想办法反抗日本侵略者,反而对内发动“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共军事斗争,这些都使闻一多更加反感蒋介石的独裁统治,思想也更激进。后来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又发动内战,使得他更加爱国和同情劳苦大众。
可知闻一多浓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来源何处。以他的性格特征又势必将其折射到诗歌作品中。那这一思想又是怎样在他的诗歌作品中反映出来的呢?下面就此展开简要的论述。
二、爱国主义精神在其诗歌作品中的体现:
1、早期诗歌作品流露出诗人童年的纯白心灵,初绽青春理想,歌颂祖国、思恋祖国。
1922年,在清华学校读了10年才毕业的闻一多,开始了他在美国的留学生活。身处异国,他的笔下流泻出浓烈的思乡念国之情。在《太阳吟》中,他呼唤“太阳啊——神速的金鸟——太阳!让我骑着你每日绕行地球一周,也便能天天望见一次家乡!”《太阳吟》向太阳
倾诉衷肠,表达了海外游子对祖国深厚的爱。他以“四千年的华胄底名花”——秋菊起兴,赞美“庄严灿烂的祖国”,讴歌“我如花的祖国”、“我祖国底花”(《秋菊》);在《孤雁》中,他以流落失群的孤雁自比,从内心深处发出“不如归去”的感叹,向往着“归来偃卧在霜染的芦林里,那里有校猎的西风,将绒毛似的芦花,铺就了你的床褥,来温暖起你的甜梦” 。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与心境之下,闻一多所热爱的“祖国”是他理想化的、纯净化的。这样才能使他“出淤泥而不染”,保持着东方式的“高洁”。在美国所看到的一切都使他益增远离故土的凄清孤独之情。在诗人的心中,他眷念的“家”与“国”应是紧紧相连,不可分割的,“家”不仅仅是指自己的妻儿老小那个小“家”,而是指我们伟大的祖国——那个大家。他作品中所抒发的也不是一般游子思乡的小“我”之情,而是思国的大“我”之情。在某种程度上,闻一多的这种感情,能准确地代表了所有身在异国心念故土游子的共同心态。
2、诗歌从侧面折射出反帝反种族歧视的爱国主义思想。
在美国留学期间,闻一多曾目击帝国主义的腐败、丑恶,忍受着帝国主义对中国及中国人的歧视,因而,他在一些作品中抨击了“金元帝国”(美国)的罪恶,捍卫了民族尊严,抒写了华工的劳碌和遭受的凌辱,呐喊出对民族压迫的沉痛抗议。在《孤雁》中字字句句都洋溢着对“喝醉了弱者的鲜血”的“苍鹰的领土”难以抑制的愤怒之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有着相当清晰的见解。在美国期间,闻一多亲眼目睹了以洗衣为业的华侨所遭受的待遇,这给了他极大的刺
激。在这种心境下,他写下了《洗衣歌》。《洗衣歌》正是从这一角度表现了他对帝国主义“文明”的鄙视。在平易的诉说中,饱和着他对同胞的深厚同情与尊敬,从而体现了闻一多的爱国主义精神。此外,1925年7月,他发表的爱国组诗《七子之歌》也以被帝国主义列强侵占的我国土地之口,控诉了帝国主义的罪行,抒发对祖国的热爱。在这组诗中闻一多把当年被帝国主义列强侵占的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七块土地,比喻为祖国母亲的七个儿子,以离家之子的口吻纷纷强烈要求回到祖国母亲的怀胞。但因他将民族历史、传统文化视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因此,作品中缺乏了对历史、文化的批判意识、弱化了民族主义的力度;但另一方面,这一观念又使他对民族领土被瓜分、失去完整性的看法,跟他同时代的许多知识分子相比要独特与深切得多。从《七子之歌》、《长城下之哀歌》等诗作中,我们能体味出其独特与深切之处——内心的巨大悲痛与情感的微妙变化。在《七子之歌》中以“七子”的口吻抒写“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之哀,其目的就是励国人之志。“七子”口吻在这里显得是极为重要,全诗的意义主要是由它而生成,“七子”的倾诉既表现了诗人对历史所作的一种不同于西方殖民者和国内封建统治者的叙述,又体现了殖民地(被列强刮分的中国领土)人民要求由自己表述自己,而不是由他人(特别是殖民者)代替自己说话的愿望,从中我们不难感受到诗人对殖民地人民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愤恨之情。现就《七子之歌》中《台湾》、《澳门》来加以阐述。
诗句“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水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台湾》)。这首诗,作者把台湾拟人化,赋予人的口气,强烈要求当政的国民党政府要履行反抗外来侵略、收复领土之职责。可看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收复台湾的强烈愿望,也表达了作者一腔豪迈的爱国热情。诗中“郑氏”指曾收复台湾、让国人扬眉吐气的郑成功,“精忠”则指精忠报国、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岳飞。可见闻一多希望当时的中国能够多多出现像郑成功、岳飞那样能收复领土、令侵略者闻风丧胆的人。从中,使我感受到他是多么的爱国,对中国又是寄于多大的希寄。“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掠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那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啊母亲,我要回来,母亲母亲。”(《七子之歌——澳门》)诗中反复强调回来,可见自从澳门被清政府割让给葡萄牙后,他多么地渴望能早日回归祖国。诗人以“土地”之口,抒发了爱国、思国之情。即使这组诗在今天读来,也依然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使人产生强烈的爱国之情。《醒呀》则大声疾呼:“请扯破了梦魇的网罗。神州给虎豹、豺狼糟蹋了。”在这悲愤之中,诗人以唤醒“威武的雄狮”为己任,具有催人醒悟、激人奋起的感召力。如果说诗人不具有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那他又怎能写出这样极具激情的诗句,可见诗句也反映出了诗人的心声。
3、对军阀统治下祖国混战黑暗现实的失望和对祖国新生的信念。 闻一多在回国以后,以《死水》为代表的一些直面中国现实的作品,一方面为满目疮痍的故国大地、为深重苦难的人民唱出了悲哀之歌声;一方面也表现出自己希望其破灭的深深痛楚。
1928年出版的《死水》是他在回国后面对“死水”般的旧中国社会现实发出的诅咒和抗议,是他从梦幻回到现实之后的痛苦心声。《死水》的内容:“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云霞。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跨得上几分鲜明。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在这首诗中,诗人主要抒发其留美回国后因目睹种种现实惨状而引起的悲愤之心情。在强烈的诅咒、憎恶噩梦般的现实下, “死水”剧烈涌动着炽烈的爱国之情即爱憎之情。诗人在国外时,激情地歌唱着“如花的祖国”(《忆菊》),可是现实给与他的却只是荒凉与破败,混乱与杀戮,使他经受着莫大的痛苦。《死水》正是在这种心境下写成的。诗中所描摹的那“一沟绝望的死水”,是满目疮痍、腐败破落的旧中国的象征,它蕴含着对造成这一局面的帝国主义势力和封建军阀的揭露和斥责。该诗表达了作者希望丑恶的旧事物早日灭亡的强烈愿望。正如朱自清所指出:“这不是‘恶之花’的赞颂,而是索性让‘丑恶’
早些恶贯满盈,‘绝望’里才有希望”(《闻一多全集·朱序》)。我们读过《死水》后,都会觉得其中埋藏的是一座即将喷浆吐焰的火山,诗人的爱国主义激情如火一般喷发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说,诗人越是用美的辞藻,就越是显示出其丑陋无比。另外:“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从全诗的写作倾向及前几节的反语手法来看,表现的都是诗人的积极态度,也就是借反语彻底否定死水的丑恶及其我们的前途。这样以来作品就自然而然地把作者如火山爆发般的爱国主义激情蕴藏在其中了。
紧接着诗人啼泪泣血地呼号着:“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呕出一颗心来,——你在我心里!”(《发现》)另一方面,他又对自己心爱的祖国怀着总有“铁树开花”一日的信念,这就是一直潜埋在诗人心底的“一句话”,——“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晴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他还用形象的画面、生动的语言,真实地描绘了军阀混战所造成生灵涂炭的凄惨景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挣扎在生死线上的悲苦生活,鲜明地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憎和人道主义的情怀,《荒村》、《罪过》、《飞毛腿》、《天安门》等都是如此。代表作《死水》对社会现实的丑恶、腐朽,更是暴露得十分透彻,态度也十分决绝。诗篇把北洋军阀政府专制统治下令人窒息的时代气氛以象征的手法给予真实的表现,在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和“不如让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这些诗行中,跳动着诗人忧心如焚的爱国心。诗人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揭露了反动政府的黑暗,看到了水深火热之中黎民的惨状;更在于他没有要把自己置身在“象牙之塔”中,一味地吟诵“个人的休戚”,他的心始终与人民声息相通。诗篇《静夜》则集中地表现诗人的“世界还有更辽阔的边境”,在充塞着“浑圆的和平”的“神秘的静夜”中,诗人把歌声“变成了诅咒”——“静夜!我不能,不能受你的贿赂。谁稀罕你这墙内尺方的和平!”袒露出诗人虽身在书斋之中,却能心连广宇,可让读者体会到闻一多关心祖国前途、人民命运的崇高思想境界。
综上所述,闻一多不仅是一位诗人、学者,更是一位英勇无畏的战士。然而这位勇敢的民族战士在1946年却被国民党反动派暗杀了,我不禁地为他惋惜起来,为中国失去一名如此爱国的诗人而伤心——中国失去了无法估量的精神财富,因为在当时,他是国人与反动势力及侵略者作斗争的精神支柱。正如毛泽东曾高度评价他那样:“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从而“表现了我们的英雄气慨”,诗人的这种高贵品质,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正因如此,闻一多的诗歌作品中充溢着浓烈、真挚的爱国主义情感。
总之,闻一多的诗歌把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闻一多不愧是一个“艺术的忠臣”,他能够从“诗境”步入到“尘境”,以致被国民党反动派暗杀,他用自己宝贵的生命为自己谱就了一首最伟
大的诗。他不愧为中国杰出的现代爱国诗人。今天的我们更应该向他学习,学习他那真挚、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努力使自己对祖国的情感越浓烈、越真挚,为我们的祖国日益强大,永不受欺辱而作出努力。
参考书目:
吴宏聪、范伯群《中国现代文学史》武汉大学出
版社 2000年3月第2版
吴宏聪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9月第2版
谢 泳 《血色闻一多》 同心出版社 2005年3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