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少数民族的民居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下面以几个少数民族为例简单地谈一 谈少数民居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一、 达斡尔族   在建造房屋时,达斡尔人首先选择依山傍水之地,与同族人相邻,以便形成屯落。达斡尔族的村庄大都依山傍水,风景十分秀丽。房舍院落修建的十分整齐。给人一种大方粗犷的印象   达斡尔族民居最有特色的是西侧或东侧的仓房。最早的是垛木仓房,现在看到的大多是柞木杖子里外抹草泥的仓房。仓底被垫起半米左右,以隔潮通风。里面有隔栏,能存放几种原粮,隔栏和仓底用麻丝和黄泥抹严。仓房前墙缩回房檐半米多,高出地面的仓底就成了晒台,可放马具、农具,夏天晒干菜,既避风又防雨。与仓房连在一起的是敞开的棚子,用以停放马车和杂物。如今,大都停放四轮拖拉机了达斡尔族的传统住房多以松木或桦木栋梁为房架,土坯或土垡为墙,里外抹几道黄泥,顶苫房草,二间、三间、五间不等。二间房以西屋为卧室,东屋为厨房;三间或五间的以中间一间为厨房,两边的为居室。房子一般都坐北朝南,注重采光,窗户多是达斡尔族房屋的一大特点。居室的南、北、西三面或南、东、北三面建有相连的三铺大炕,俗称“蔓子炕”。蔓子炕保暖性能好,是达斡尔人冬季不可缺少的取暖设施。   达斡尔人还十分注重室内光线的充足和通风效果;为使室内通风好;空气新鲜,又亮堂,除南面设三扇窗户外,西面还设两扇窗户,房门两侧还各开一扇。往往是房子只有两间,窗户却有七扇;房子三间者,窗户可多达十三扇。达斡尔人运用这种多窗结构方法,来扩大采光透气面积,是绝无仅有的先进经验。因此,西窗宅舍亮堂堂是达斡尔族居住的显著特点。   达斡尔族的房舍优点很多,干燥、暖和、宽敞、光亮。房里的一切,都是那么新颖,明亮,四周墙壁用白土刷得雪白耀眼。   二、 维吾尔族   吐鲁番地区炎热高温,干旱少雨,独有的自然气候条件, 当地维吾尔人的民居颇具特色。位于新疆地区的维吾尔同胞,创造出了特色的“阿以旺”,就是一夯土夯筑成平顶房屋,并以多个单元组合成院落的形式,这种夯土建筑冬暖夏凉,很好的抵御新疆地区白衣庵的酷热和晚间的严寒,也是维吾尔同胞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总结出的十分有效的建筑形式。阿以阿以旺在维吾尔语中有“夏室”的意思,是一种新疆属大陆性气候,气温变化剧烈,昼夜温差很大,素有“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说法。再加有七个民族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是我国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最多的地方。所以,这里的建筑必然会受到当地文化的深刻影响,形成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维族的传统民居以土坯建筑为主,多为带有地下室的单层或双层拱式平顶,农家还用土胚块砌成晾制葡萄干的镂空花墙的晾房。住宅一般分前后院,后院是饲养牲畜和积肥的场地,前院为生活起居的主要空间,院中引进渠水,栽植葡萄和杏等果木,葡萄架既可蔽日纳凉,又可为市场提供丰盛的鲜葡萄和葡萄干,从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院内有用土块砌成的拱式小梯通至屋顶,梯下可存物,空间很紧凑。   三、藏族   区非常碉房是中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以及内蒙部分地区常见的居住建筑形式。当地并无专名,外地人因其用土或石砌筑,形似碉堡,故称碉房。碉房一般为2~3层。底层养牲畜,楼上住人。过游牧生活的蒙、藏等民族的住房还有“毡帐”,这是一种便于装卸运输的可移动的帐篷。   四、傣族   干 傣家竹楼的造型属干栏式建筑,它的房顶呈“人”字型,西双版纳地区属热带雨林气候,降雨量大,“人”字型房顶易于排水,不会造成积水的情况出现。一般傣家竹楼为上下两层的高脚楼房,高脚是为了防止地面的潮气,竹楼底层一般不住人,是饲养家禽的地方。在潮湿炎热的南方,既防潮又通风,还可以御蛇、虫和野兽的侵害。   五、蒙古族   四222蒙古包是内蒙古地区典型的帐幕式住宅,以毡包最多见。内蒙古温带草原的牧民,由于游牧生活的需要,故乡以易于拆卸迁徙的毡包为住所。传统上蒙古族牧民逐水草而居,每年大的迁徙有4次,有“春洼、夏岗、秋平、冬阳”之说,因此,蒙古包是草原地区流动放牧的产物   总之,在中国西南的少数民族,尤其是西南的苗,瑶,侗,傣族等等,由于气候炎热湿润,所以该地区少数民族的住宅多以穿斗式木结构房屋为主,这样在夏季时不易挡住凉爽的穿堂风,由于我国西南地区普遍湿润多雨,故少数民族兄弟还经常将住宅架高,用以抵御地上的潮湿地气。   在西北地区,回族同胞由于信仰伊斯兰教,所以建筑多模仿伊斯兰教的模式,穹顶成为当地建筑的显著特色,当然,普通回族民居多用黄土夯筑而成,通常也做成平顶样式,这与当地少雨水,且位于黄土高原的气候特征也是相适应的,另外黄土高原上的汉族同胞也因地制宜的发展出了“窑洞”式住宅。   综上所述,各个少数民族民居的特点都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无论是气候,还是地形都影响着民居的形式、风格。及在使用上发挥着不同的功能。我国是一个气候复杂、地形多种多样的国家,这就决定了建筑的不同特色。。。。由于维吾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下面以几个少数民族为例简单地谈一 谈少数民居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一、 达斡尔族   在建造房屋时,达斡尔人首先选择依山傍水之地,与同族人相邻,以便形成屯落。达斡尔族的村庄大都依山傍水,风景十分秀丽。房舍院落修建的十分整齐。给人一种大方粗犷的印象   达斡尔族民居最有特色的是西侧或东侧的仓房。最早的是垛木仓房,现在看到的大多是柞木杖子里外抹草泥的仓房。仓底被垫起半米左右,以隔潮通风。里面有隔栏,能存放几种原粮,隔栏和仓底用麻丝和黄泥抹严。仓房前墙缩回房檐半米多,高出地面的仓底就成了晒台,可放马具、农具,夏天晒干菜,既避风又防雨。与仓房连在一起的是敞开的棚子,用以停放马车和杂物。如今,大都停放四轮拖拉机了达斡尔族的传统住房多以松木或桦木栋梁为房架,土坯或土垡为墙,里外抹几道黄泥,顶苫房草,二间、三间、五间不等。二间房以西屋为卧室,东屋为厨房;三间或五间的以中间一间为厨房,两边的为居室。房子一般都坐北朝南,注重采光,窗户多是达斡尔族房屋的一大特点。居室的南、北、西三面或南、东、北三面建有相连的三铺大炕,俗称“蔓子炕”。蔓子炕保暖性能好,是达斡尔人冬季不可缺少的取暖设施。   达斡尔人还十分注重室内光线的充足和通风效果;为使室内通风好;空气新鲜,又亮堂,除南面设三扇窗户外,西面还设两扇窗户,房门两侧还各开一扇。往往是房子只有两间,窗户却有七扇;房子三间者,窗户可多达十三扇。达斡尔人运用这种多窗结构方法,来扩大采光透气面积,是绝无仅有的先进经验。因此,西窗宅舍亮堂堂是达斡尔族居住的显著特点。   达斡尔族的房舍优点很多,干燥、暖和、宽敞、光亮。房里的一切,都是那么新颖,明亮,四周墙壁用白土刷得雪白耀眼。   二、 维吾尔族   吐鲁番地区炎热高温,干旱少雨,独有的自然气候条件, 当地维吾尔人的民居颇具特色。位于新疆地区的维吾尔同胞,创造出了特色的“阿以旺”,就是一夯土夯筑成平顶房屋,并以多个单元组合成院落的形式,这种夯土建筑冬暖夏凉,很好的抵御新疆地区白衣庵的酷热和晚间的严寒,也是维吾尔同胞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总结出的十分有效的建筑形式。阿以阿以旺在维吾尔语中有“夏室”的意思,是一种新疆属大陆性气候,气温变化剧烈,昼夜温差很大,素有“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说法。再加有七个民族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是我国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最多的地方。所以,这里的建筑必然会受到当地文化的深刻影响,形成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维族的传统民居以土坯建筑为主,多为带有地下室的单层或双层拱式平顶,农家还用土胚块砌成晾制葡萄干的镂空花墙的晾房。住宅一般分前后院,后院是饲养牲畜和积肥的场地,前院为生活起居的主要空间,院中引进渠水,栽植葡萄和杏等果木,葡萄架既可蔽日纳凉,又可为市场提供丰盛的鲜葡萄和葡萄干,从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院内有用土块砌成的拱式小梯通至屋顶,梯下可存物,空间很紧凑。   三、藏族   区非常碉房是中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以及内蒙部分地区常见的居住建筑形式。当地并无专名,外地人因其用土或石砌筑,形似碉堡,故称碉房。碉房一般为2~3层。底层养牲畜,楼上住人。过游牧生活的蒙、藏等民族的住房还有“毡帐”,这是一种便于装卸运输的可移动的帐篷。   四、傣族   干 傣家竹楼的造型属干栏式建筑,它的房顶呈“人”字型,西双版纳地区属热带雨林气候,降雨量大,“人”字型房顶易于排水,不会造成积水的情况出现。一般傣家竹楼为上下两层的高脚楼房,高脚是为了防止地面的潮气,竹楼底层一般不住人,是饲养家禽的地方。在潮湿炎热的南方,既防潮又通风,还可以御蛇、虫和野兽的侵害。   五、蒙古族   四222蒙古包是内蒙古地区典型的帐幕式住宅,以毡包最多见。内蒙古温带草原的牧民,由于游牧生活的需要,故乡以易于拆卸迁徙的毡包为住所。传统上蒙古族牧民逐水草而居,每年大的迁徙有4次,有“春洼、夏岗、秋平、冬阳”之说,因此,蒙古包是草原地区流动放牧的产物   总之,在中国西南的少数民族,尤其是西南的苗,瑶,侗,傣族等等,由于气候炎热湿润,所以该地区少数民族的住宅多以穿斗式木结构房屋为主,这样在夏季时不易挡住凉爽的穿堂风,由于我国西南地区普遍湿润多雨,故少数民族兄弟还经常将住宅架高,用以抵御地上的潮湿地气。   在西北地区,回族同胞由于信仰伊斯兰教,所以建筑多模仿伊斯兰教的模式,穹顶成为当地建筑的显著特色,当然,普通回族民居多用黄土夯筑而成,通常也做成平顶样式,这与当地少雨水,且位于黄土高原的气候特征也是相适应的,另外黄土高原上的汉族同胞也因地制宜的发展出了“窑洞”式住宅。   综上所述,各个少数民族民居的特点都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无论是气候,还是地形都影响着民居的形式、风格。及在使用上发挥着不同的功能。我国是一个气候复杂、地形多种多样的国家,这就决定了建筑的不同特色。。。。由于维吾


相关文章

  • 浅析地理环境对陕北民居形成的影响
  • 浅析地理环境对陕北民居形成的影响 [摘要]:地理环境对人们的衣食住行都有重要的影响,在人类社会的早期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窑洞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居住建筑形态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本文主要从自然条件和历史人文因素浅析窑洞形成的机理和正在发生的改 ...查看


  • 浅析满族民居与北京四合院空间布局特点之比较
  • 2009年96期(总第169期)安徽建筑 浅析满族民居与北京四合院空间布局特点之比较 ComparisonandContrastofManchuDwellingHouseandBeijingQuadrangleinSpatialDistri ...查看


  • 浅析大理白族民居建筑形式与装饰
  • 浅析大理白族民居建筑形式与装饰 作者:樊秘宇 来源:<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年第15期 [摘要]大理白族自治州是白族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云南最早的文化发祥地之一.这里有着独具特色的白族民居建筑群,是研究大理白族民居文化艺术的 ...查看


  • 滇西南同地域佤族与傣族的民居比较研究
  • 滇西南同地域佤族与傣族的民居比较研究 作者:杨茜 翟辉 来源:<价值工程>2014年第18期 摘要: 云南各族经过长期的迁徙后,形成了交错杂居的分布格局,民族民居在"地区性"与"民族性"共 ...查看


  • 浅析山东民居的多样性及其文化特色
  • 第33卷第1期 Vol.33No.12012 青岛理工大学学报JournalofQindaoTechnoloicalUniversit ggy 浅析山东民居的多样性及其文化特色 陈磊刚,李 莹 ()菏泽市规划局,菏泽274002 摘 要:山 ...查看


  • 白族民居建筑浅析
  • 白族民居建筑浅析 [摘 要] 在白族的建筑艺术中,白族民居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通常情况下,这些白族民居都是就地取材,充分运用石材,进行基础的打造和墙壁的堆砌.本文从建筑布局形式和特点的角度对鹤庆白族民居建筑的建筑艺术进行了阐述,同时针对其不足 ...查看


  • 侗族聚落空间形态演变的生态因素及其影响_范俊芳
  • DOI:10.13331/j.cnki.jhau(ss).2011.01.003 第 12 卷第 1 期 2011 年 2 月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查看


  • 201230150506黄淑贞浅析广府民居
  • <建筑美学与岭南文化> 调 研 报 告 (2013 -2014学年第一学期) 题目:浅析广府民居 学生:黄淑贞 浅析广府民居 ---骑楼.陈家祠.西关大屋 作者:黄淑贞 摘要:广府民居通常符合通风与阴凉的要求是岭南建筑的共同特点 ...查看


  • 浅析山西民居木雕图案的特点
  • 浅析山西民居木雕图案的特点 [摘要] 山西民居木雕图案的造型不拘一格,具有复杂多变.丰富多样的构成形式,给人以规模宏大.气势壮观.装饰精致.构思巧妙的艺术美感.本文对山西民居木雕图案的特点进行归纳分析,阐述山西民居木雕图案的形式美. [关键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