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师范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小说研究》考查论文
关于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小说的研究
作 者 赵妍
系 (院) 工商管理学院
专 业 财务管理
年 级 2010级
学 号 101604063
主讲教师 杨永明
日 期2013年 11 月 成 绩
关于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小说的研究
摘要:几乎每部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其中都有知识分子的形象。中国当下的问题,向中国当代知识分子提出了新的历史要求,也为他们施展自己的才干提供了可能的广阔天地。当下的中国现实,要求知识分子应以“创新的智慧和实践的品格”投入其中。 关键词:当代;知识分子;小说;研究
一、知识分子的概念
知识分子是从事知识创新、文化产品创造和知识文化传播的一族。他们有理性,而且勇于在公共事务中运用理性。他们是社会的头脑,是科学文化的载体。 在现代,在民主制度下,知识分子代表着最先进的生产力,是舆论的主导,社会的喉舌。没有知识分子的智力活动,社会就处于无知的黑暗之中,没有知识分子的智力活动,社会就没有灵魂,没有知识分子的知识创新,社会生产力就停滞不前。
知识分子自然是知识水平较高的人。知识,是他们安身立命之本;知识,是他们谋求生计的基础;知识,也是他们为社会服务的手段。当然,知识水平有多高才算是知识分子,是随着社会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的。50年代的中国,高中文化水平也可以算上知识分子了,到90年代,至少大学文化以上才可以进入知识分子的行列。当然,学历不是划分知识分子的绝对标志,关键在其知识水平和知识创新能力。此外,行政官员队伍中的不少人也是有很高科学文化水平的,但作阶层分析时,一般不划入知识分子行列,只能说他们是知识分子出身。所以,知识分子应当是那些没有掌握行政权力的读书人。他们是“士”,不是“仕”。他们用专业知识为社会服务,不是用行政权力为社会服务。 当然,知识分子首先也必须是以某种知识技能为专业的人,他们是教师、新闻工作者、律师、艺术家、文学家、工程师、科学家。但是,如果一个有知识的人全部的兴趣始终局限于职业范围之内,那么他仍然没有具备“知识分子”的充足条件。知识分子除了献身专业以外,还必须具备一种关怀精神,关怀国家、社会以及世界上一切有关公共利害之事,而且这种关怀又必须超越个人私利之上的。
知识分子其所以能够承担“社会的良心”的职责,除了他们具有丰富的学识以外,还在于他们有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思想 。知识分子和掌握行政权力的官员从不同的角度来保证社会健康、推动社会前进。这里有一个前提条件:民主,即能够保证知识分子自由思考、自由发表见解的制度条件。而在专制条件下,这种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是很难生存的。他们或者屈从权力的意志,从而失去了知识分子的固有特征;或者沉默,不能发挥其批判作用;而不屈从、坚持发挥批判作用者,只能接受被消灭的命运。
知识分子不是一个独立的阶级,而是分属和依附不同的阶级。应当说,“社会良心”是知识分子这个群体的社会责任,是知识分子这个群体的高尚追求。然而就每一个体而言,不是人人都“志于道”、都能承担起“社会良心”的责任的。 在知识分子这个队伍中,明哲保身者有之,趋炎附势者有之,出卖灵魂者历代也大有其人。所以,“社会良心”是知识分子的最高境界,而不是划分知识分子的基本条件。
二、知识分子的基本特征
根据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知识分子是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恩格斯指出:知识分子是社会分工即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离的产物。由此得出,知识分子的基本特征就是“脑力劳动者”。当代社会学大师帕森斯从结构功能主义出发,揭示了知识分子产生的文化根源。按帕森斯的看法,知识分子的产生有赖于两个条件:一是文字的出现,一是
“哲学的突破”。所谓哲学的突破是指人对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宇宙世界有了一个概念化的掌握,即意识到人之自我与世界的关系。人不只是一个生物性的存在,他除了生物性的需求之外,还有心理性的需求,即对于生命意义的追求,对终极价值的追求,同宇宙世界接触的追求。因此,知识分子的功能主要是文化性的,他们所从事的是有关价值、观念、符号等文化性的活动,为社会建立一个文化性的意义系统
三、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
对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问题不能笼统地回答,因为知识分子本身是分层次的。这种层次视其学识水平、业务成果、专业职称级别而定。较高层次的知识分子在收入、声望、权力三方面,在社会上都处于相当高的地位。中等层次的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
四、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小说产生的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了最激荡的转型期由社会转型带来的时代的根本性变化,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物质生活,也改变着人们对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的理解和把握时代带来的种种变化,不但铸就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繁荣,也使当代文学的精神流向呈现出多元化、个人化的趋势由此,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对中国知识分子性格的塑造和身份的想象也出现多元化、多层次的创作趋势本文试图以社会转型期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作为论述对象,力求探索当代知识分子在不同情境中的生存境遇与精神困境,从而分析造成这些精神困境的历史根源、现实根源、人性根源,以及试图勾勒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和展望他们未来的精神走向。
五、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小说的研究
在这个世纪之交的多元时期,知识分子在这个社会中越来越无法找到自己的位置。然而在市场经济的无情冲击下,当他们那一套曾经叱诧天下的话语突然“失语”时,他们迷茫不已。于是一些知识分子痛苦又无奈的告别了自己的过去,开始丧失了价值关怀,醉入了感官文化。在这样一次“无声的改造”中,他们逃离神圣,摈弃价值。
知识分子不应当只是从道德和理想上评判现实生态应该不应该、合理不合理,结合当下国情,以创新智慧和实践品格寻求解决现实问题的途径并为此“少说话、多做事”地做一点扎扎实实的工作,在我看来,才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所应当致力的方向。只会富于同情心地体验底层,是多情的书生;老是忧心忡忡地评判现实这不合理,那不应该,是爱发牢骚的文人。
一个社会最大的危机是失去支撑它的精神结构。具有终极关怀的价值系统是将一个社会凝结为整体的黏结剂,它赋予个人行为收敛性,从而使社会保持稳定。一旦缺失这样的系统,无所遵循,唯以利为衡量价值的标准,社会就会失去凝聚力,群起争利却难以解决争利引发的社会紧张和冲突,尤其是一个人口与资源严重失调的社会,最终难免不因无止境的发散而解体。
从1949年开始,中国的知识分子以及中国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突然变成了失败者的角
色。这是知识分子始料未及的重大转折。知识分子一夜之间从启蒙者变成了被启蒙者,而原来的被启蒙者,比如农民,现在则变成了启蒙者。一直到“文革”结束,中国小说中的人物其实只有两类,他们形成了一个顽固的二元对立的格局:其中一元是农民和工人,他们可以被统称为大众,被认为是进步、无私、勤劳、朴实、欢乐的化身,充满着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集体主义精神;而另一元就是知识分子,他们被认为是落后、自私、虚荣、懒惰的化身,沉浸于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和腐化的情欲之中。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作家的小说,在表现知识分子和大众的关系的时候,与其说是在向大众致敬,不如说是在自我贬低,是以向大众致敬的方式贬低自己。
1985年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那一年开始,在中国小说中,知识分子与大众的关系得到了重新审视和调整。在莫言、王蒙、张贤亮、张承志、韩少功、刘震云等人笔下,大众的面孔不再千篇一律,而是形象各异。当大众身上的弱点被重新暴露的同时,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也开始被重新认识。但我们必须承认,直到今天,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他与中国历史的种种复杂纠葛,并没有在中国小说中得到真实和相对丰富的呈现。
中国的现实状况和写作境况都已经有了很大变化:一方面,因为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世俗化浪潮已经席卷中国,西方发达国家的所有经济和文化产品已经涌入中国的大街小巷;而另一方面,中国的社会政治结构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在意识形态领域,历史依然带着强大的惯性在向前滑行。与此相适应,一方面中国好像已经进入后现代时期,与国际社会充分接轨,而另一方面,中国社会的许多方面依然处于前现代时期。这是一种特殊的中国式的处境。无论是亚洲、非洲还是欧洲、美洲的作家,只要具有世界眼光,只要具有清醒的历史感,他都会认识到中国作家的那种“重”的痛苦,依然具有普遍意义。
除此之外,中国已经被深深地卷入了全球化和世俗化的浪潮之中,所以中国的知识分子还感受到另外一种痛苦,这种痛苦对中国人来说还比较新鲜。那就是在中国长达百年的乌托邦梦想破灭之后知识分子灵魂的空虚,由于现代技术对人的统治而带来的无力感,以及被压抑的欲望获得释放之后的困乏状态。这种新鲜的痛苦,如果借用米兰·昆德拉的说法,或许可以称为“无法承受之轻”。更多的时候,中国的知识分子,中国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就在这两种痛苦之间徘徊,并为此发出悲鸣。
对于“重”和“轻”的双重书写,对于“重”和“轻”的关系的繁复探究,有可能是中国小说的重要篇章。一个民族国家百年来的梦想和实践,中国知识分子百年来的成功和失败,也就在这“重”和“中国的知识分子,尤其是儒家,在我个人看来,从现代意义上
来说,都是公共知识分子而非知识分子。中国的文人学者思索和解决问题都是从规范层面。应当是什么,并不是描述事实上是什么。当然,也有人是以事物“是什么”为思索方向,但这些人没有构成主流。
我们一直在用西方的社会科学话语来解释中国的实践。中国的知识分子运用西方的理论知识非常纯熟,已陷入一种习惯甚至惰性中。西方的概念理论当中包含许多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东西,我的主张是在拿来时应去掉这些,留下的应是科学和科学的方法,用这个方法来重新观察我们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各方面实践经验,来重新把它概念化,理论化。
六、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小说的现状
中国知识分子的现状与特点:对自我的评价积极而有时代感;立足本职,爱岗敬业;价值取向多元化。竞争意识明显增强;仍然保持着忧国忧民的传统美德,政治态度日益温和理性;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未完全体现知识分子的价值。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分子队伍变化发展趋势:人数日益增加,终将成为社会主体;社会地位将极大地提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是极为重要的社会群体,与其他阶层相比,知识分子拥有较高的知识技能与较为丰富的信息来源,与国际社会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这些特点使他们在现代化过程中具有独特优势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历史与现实表明,知识分子的思想状态,是社会稳定与政治稳定的晴雨表,高;外部差距逐渐模糊,内部差距可能加大;思想将更加活跃。
安阳师范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小说研究》考查论文
关于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小说的研究
作 者 赵妍
系 (院) 工商管理学院
专 业 财务管理
年 级 2010级
学 号 101604063
主讲教师 杨永明
日 期2013年 11 月 成 绩
关于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小说的研究
摘要:几乎每部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其中都有知识分子的形象。中国当下的问题,向中国当代知识分子提出了新的历史要求,也为他们施展自己的才干提供了可能的广阔天地。当下的中国现实,要求知识分子应以“创新的智慧和实践的品格”投入其中。 关键词:当代;知识分子;小说;研究
一、知识分子的概念
知识分子是从事知识创新、文化产品创造和知识文化传播的一族。他们有理性,而且勇于在公共事务中运用理性。他们是社会的头脑,是科学文化的载体。 在现代,在民主制度下,知识分子代表着最先进的生产力,是舆论的主导,社会的喉舌。没有知识分子的智力活动,社会就处于无知的黑暗之中,没有知识分子的智力活动,社会就没有灵魂,没有知识分子的知识创新,社会生产力就停滞不前。
知识分子自然是知识水平较高的人。知识,是他们安身立命之本;知识,是他们谋求生计的基础;知识,也是他们为社会服务的手段。当然,知识水平有多高才算是知识分子,是随着社会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的。50年代的中国,高中文化水平也可以算上知识分子了,到90年代,至少大学文化以上才可以进入知识分子的行列。当然,学历不是划分知识分子的绝对标志,关键在其知识水平和知识创新能力。此外,行政官员队伍中的不少人也是有很高科学文化水平的,但作阶层分析时,一般不划入知识分子行列,只能说他们是知识分子出身。所以,知识分子应当是那些没有掌握行政权力的读书人。他们是“士”,不是“仕”。他们用专业知识为社会服务,不是用行政权力为社会服务。 当然,知识分子首先也必须是以某种知识技能为专业的人,他们是教师、新闻工作者、律师、艺术家、文学家、工程师、科学家。但是,如果一个有知识的人全部的兴趣始终局限于职业范围之内,那么他仍然没有具备“知识分子”的充足条件。知识分子除了献身专业以外,还必须具备一种关怀精神,关怀国家、社会以及世界上一切有关公共利害之事,而且这种关怀又必须超越个人私利之上的。
知识分子其所以能够承担“社会的良心”的职责,除了他们具有丰富的学识以外,还在于他们有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思想 。知识分子和掌握行政权力的官员从不同的角度来保证社会健康、推动社会前进。这里有一个前提条件:民主,即能够保证知识分子自由思考、自由发表见解的制度条件。而在专制条件下,这种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是很难生存的。他们或者屈从权力的意志,从而失去了知识分子的固有特征;或者沉默,不能发挥其批判作用;而不屈从、坚持发挥批判作用者,只能接受被消灭的命运。
知识分子不是一个独立的阶级,而是分属和依附不同的阶级。应当说,“社会良心”是知识分子这个群体的社会责任,是知识分子这个群体的高尚追求。然而就每一个体而言,不是人人都“志于道”、都能承担起“社会良心”的责任的。 在知识分子这个队伍中,明哲保身者有之,趋炎附势者有之,出卖灵魂者历代也大有其人。所以,“社会良心”是知识分子的最高境界,而不是划分知识分子的基本条件。
二、知识分子的基本特征
根据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知识分子是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恩格斯指出:知识分子是社会分工即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离的产物。由此得出,知识分子的基本特征就是“脑力劳动者”。当代社会学大师帕森斯从结构功能主义出发,揭示了知识分子产生的文化根源。按帕森斯的看法,知识分子的产生有赖于两个条件:一是文字的出现,一是
“哲学的突破”。所谓哲学的突破是指人对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宇宙世界有了一个概念化的掌握,即意识到人之自我与世界的关系。人不只是一个生物性的存在,他除了生物性的需求之外,还有心理性的需求,即对于生命意义的追求,对终极价值的追求,同宇宙世界接触的追求。因此,知识分子的功能主要是文化性的,他们所从事的是有关价值、观念、符号等文化性的活动,为社会建立一个文化性的意义系统
三、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
对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问题不能笼统地回答,因为知识分子本身是分层次的。这种层次视其学识水平、业务成果、专业职称级别而定。较高层次的知识分子在收入、声望、权力三方面,在社会上都处于相当高的地位。中等层次的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
四、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小说产生的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了最激荡的转型期由社会转型带来的时代的根本性变化,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物质生活,也改变着人们对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的理解和把握时代带来的种种变化,不但铸就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繁荣,也使当代文学的精神流向呈现出多元化、个人化的趋势由此,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对中国知识分子性格的塑造和身份的想象也出现多元化、多层次的创作趋势本文试图以社会转型期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作为论述对象,力求探索当代知识分子在不同情境中的生存境遇与精神困境,从而分析造成这些精神困境的历史根源、现实根源、人性根源,以及试图勾勒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和展望他们未来的精神走向。
五、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小说的研究
在这个世纪之交的多元时期,知识分子在这个社会中越来越无法找到自己的位置。然而在市场经济的无情冲击下,当他们那一套曾经叱诧天下的话语突然“失语”时,他们迷茫不已。于是一些知识分子痛苦又无奈的告别了自己的过去,开始丧失了价值关怀,醉入了感官文化。在这样一次“无声的改造”中,他们逃离神圣,摈弃价值。
知识分子不应当只是从道德和理想上评判现实生态应该不应该、合理不合理,结合当下国情,以创新智慧和实践品格寻求解决现实问题的途径并为此“少说话、多做事”地做一点扎扎实实的工作,在我看来,才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所应当致力的方向。只会富于同情心地体验底层,是多情的书生;老是忧心忡忡地评判现实这不合理,那不应该,是爱发牢骚的文人。
一个社会最大的危机是失去支撑它的精神结构。具有终极关怀的价值系统是将一个社会凝结为整体的黏结剂,它赋予个人行为收敛性,从而使社会保持稳定。一旦缺失这样的系统,无所遵循,唯以利为衡量价值的标准,社会就会失去凝聚力,群起争利却难以解决争利引发的社会紧张和冲突,尤其是一个人口与资源严重失调的社会,最终难免不因无止境的发散而解体。
从1949年开始,中国的知识分子以及中国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突然变成了失败者的角
色。这是知识分子始料未及的重大转折。知识分子一夜之间从启蒙者变成了被启蒙者,而原来的被启蒙者,比如农民,现在则变成了启蒙者。一直到“文革”结束,中国小说中的人物其实只有两类,他们形成了一个顽固的二元对立的格局:其中一元是农民和工人,他们可以被统称为大众,被认为是进步、无私、勤劳、朴实、欢乐的化身,充满着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集体主义精神;而另一元就是知识分子,他们被认为是落后、自私、虚荣、懒惰的化身,沉浸于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和腐化的情欲之中。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作家的小说,在表现知识分子和大众的关系的时候,与其说是在向大众致敬,不如说是在自我贬低,是以向大众致敬的方式贬低自己。
1985年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那一年开始,在中国小说中,知识分子与大众的关系得到了重新审视和调整。在莫言、王蒙、张贤亮、张承志、韩少功、刘震云等人笔下,大众的面孔不再千篇一律,而是形象各异。当大众身上的弱点被重新暴露的同时,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也开始被重新认识。但我们必须承认,直到今天,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他与中国历史的种种复杂纠葛,并没有在中国小说中得到真实和相对丰富的呈现。
中国的现实状况和写作境况都已经有了很大变化:一方面,因为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世俗化浪潮已经席卷中国,西方发达国家的所有经济和文化产品已经涌入中国的大街小巷;而另一方面,中国的社会政治结构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在意识形态领域,历史依然带着强大的惯性在向前滑行。与此相适应,一方面中国好像已经进入后现代时期,与国际社会充分接轨,而另一方面,中国社会的许多方面依然处于前现代时期。这是一种特殊的中国式的处境。无论是亚洲、非洲还是欧洲、美洲的作家,只要具有世界眼光,只要具有清醒的历史感,他都会认识到中国作家的那种“重”的痛苦,依然具有普遍意义。
除此之外,中国已经被深深地卷入了全球化和世俗化的浪潮之中,所以中国的知识分子还感受到另外一种痛苦,这种痛苦对中国人来说还比较新鲜。那就是在中国长达百年的乌托邦梦想破灭之后知识分子灵魂的空虚,由于现代技术对人的统治而带来的无力感,以及被压抑的欲望获得释放之后的困乏状态。这种新鲜的痛苦,如果借用米兰·昆德拉的说法,或许可以称为“无法承受之轻”。更多的时候,中国的知识分子,中国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就在这两种痛苦之间徘徊,并为此发出悲鸣。
对于“重”和“轻”的双重书写,对于“重”和“轻”的关系的繁复探究,有可能是中国小说的重要篇章。一个民族国家百年来的梦想和实践,中国知识分子百年来的成功和失败,也就在这“重”和“中国的知识分子,尤其是儒家,在我个人看来,从现代意义上
来说,都是公共知识分子而非知识分子。中国的文人学者思索和解决问题都是从规范层面。应当是什么,并不是描述事实上是什么。当然,也有人是以事物“是什么”为思索方向,但这些人没有构成主流。
我们一直在用西方的社会科学话语来解释中国的实践。中国的知识分子运用西方的理论知识非常纯熟,已陷入一种习惯甚至惰性中。西方的概念理论当中包含许多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东西,我的主张是在拿来时应去掉这些,留下的应是科学和科学的方法,用这个方法来重新观察我们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各方面实践经验,来重新把它概念化,理论化。
六、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小说的现状
中国知识分子的现状与特点:对自我的评价积极而有时代感;立足本职,爱岗敬业;价值取向多元化。竞争意识明显增强;仍然保持着忧国忧民的传统美德,政治态度日益温和理性;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未完全体现知识分子的价值。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分子队伍变化发展趋势:人数日益增加,终将成为社会主体;社会地位将极大地提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是极为重要的社会群体,与其他阶层相比,知识分子拥有较高的知识技能与较为丰富的信息来源,与国际社会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这些特点使他们在现代化过程中具有独特优势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历史与现实表明,知识分子的思想状态,是社会稳定与政治稳定的晴雨表,高;外部差距逐渐模糊,内部差距可能加大;思想将更加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