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硕士案例分析经典五例

学校管理案例分析经典五例

【案例1】嘱托

根据常规,离任的领导总以为有责任给新上任的领导留点什么,嘱托?希望?

声誉很高的沈校长刚好年满六十,尽管身体还硬朗,雄心也未灭。但是,退休规定不留情面,只等新领导班子确定下来后,他就要退下来了。他留恋学校工作,决心站好最后一班岗,给后任领导留下更好的基础,让他们去做出更好的成就。可是这点心愿,现在却变得难以实现。例如,学校数学教研组缺一个能干的教研组长,上半年已研究决定调入某校一位骨干教师。当时因对方坚持不放,只好搁了下来。现在对方愿意放了,老校长催着管人事的副校长办理。可是这个由老校长一手培养提拔,平时言听计从的副校长,表面答应着,就是不办理,老是找各种借口拖着。这个副校长聪明得很,对老校长客气,是感激知遇提拔之恩;拖着不办,决不是决策上的错误,而是要等新校长上任后,听听新的领导口气再定。“不然的话,新校长认为在他赴任之前,我们有意安排好自己的人马。那时,老校长是退了,可我还得留下来呀!”当老校长从侧面了解到副校长的“内心独自”后,心中一股悲凉之情油然而起。老校长自责自己为什么到“快下台”的时候,才识别出这位副校长是一个不以事业为重的人。

经过思虑,老校长决定给接任者留下这么一句嘱托:用人决不能看其听话不听话,用起来顺手不顺手,关键要看其以事业为重还是以个人利益为重。

【评点】

这个案例反映了“人才难得亦难知”的道理。要用人就要知人;要知人,就要以贤知贤,以能知能。校长的用人和选人的标准先得彻底改变。老校长留下的嘱托:“用人决不能看其听话不听话,用起来顺手不顺手”,值得校长们深思。

用人,要注重两个用人的原则:

第一,德才兼备。我国通俗说法叫又红又专。主张德才兼备,并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专利。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任何时代都既讲德又讲才。早在汉代,王充就指出“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王充《论衡·别通篇》)。而且也早有人主张德才统一,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资治通鉴》卷一)。这话和我们现在说的“专是本领,红是方向,是统帅”的精神是一致的。学校角色的德,就是坚定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和优良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专,就是精通业务,具有有关的知识和技能。懂得和掌握教育规律,具有现代教育思想,能创造性地完成教育任务。

第二,公正合理。要按条件取人,通过一定手续选人。坚持必要的考核,走群众路线。杜绝不正之风,不搞任人唯亲。一些学校领导喜欢选任和自己有这样那样关系的人,其实有关系并不一定有好处,“远亲杂交”才有利于多种信息交

流,择优发展。当然,“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确实是按条件选任的,则也不必过多拘泥于关系的亲疏。总之,要按工作需要和角色特点合理选任。

用人,要注意克服两种不良的心理。

第一,任人唯驯。任人使用都以自己的标准为根据,只重用听话的,善于体察并贯彻领导意图的。业务过硬的教师爱提点不同的意见,校长就调其去管图书;公正的会计敢于坚持原则,校长就弄其去敲钟打铃;能力虽平平,但却能顺着领导意思去干,又能替领导办点私事,其得到的是重用、提升。只要奴才,不要人才。这样用人,学校只有走下坡路。

第二,论人唯心。不深入实际,不和教职工打成一片,凡事听汇报,而且只喜欢听顺耳的汇报。不进行调查研究,只根据主观印象论人。考核评定主要的根据是一些领导平时浮光掠影的观感和对得失利害的权衡。从主观好恶出发,好的绝对好,差的绝对差,一言定人终身。多年实践证明,往往坏事就坏在那些平时喜欢说奉承话的人身上。在学校里,对那些爱向在任领导表示过分亲热,领导一离任就骂街的人,要严格考查其工作绩效,此类人要慎用。

【案例2】

应管与不应管

李校长是市教育学会的理事长,又是区政协委员。他经常参加校外社交活动,不可能每天都在校,但学校工作搞得井然有序。

在校时,他经常到办公室同教师谈这谈那,也不拘形式地与学生接触,问这问那。交流中,难免会遇到许多具体的要求。例如,物理教研组长提出,实验器材不足,要求学校解决;一个班主任反映,学生课外作业负担过重,望学校采取措施;会计谈到学校基建中的矛盾,请求仲裁。对这些,李校长总是说:“我知道了,这个问题副校长在管,你去问他,让他决定。”“我同教务处谈谈,让他们处理。”“我给总务主任说一下,让他解决。”

一次教职工大会上,李校长念了一份给他的条子:“你是校长,为什么遇到问题不表态,是权不在手,还是处理不了?”念完条子,李校长先感谢写条子的老师对他的关心,然后明确表示:“我是有职有权的。学校里重大事情的决定,都是由我主持作出的,这就是权嘛!至于执行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和细节的处理,领导成员有明确分工。因此,我不能随意表态。”李校长的解释,一些教职工仍不赞同,他们认为,领导成员多,应是校长说了算。若两位领导对一个问题表态不同,应该听校长的。由于有这样一些议论,李校长不在校时,个别领导成员把一些能处理的事也搁了下来。

面对这些情况,李校长除了在领导班子统一认识外,又在教职工中通过各种方式,谈了他的看法:校长负责制,不是按校长个人的意志办事。不按章办事,

校长说的也不能算数。有的事无章可循,特别是有关改革的事,更不能由校长一人决定。学校中大大小小的事,都由校长决定,都要通过校长,这不叫有职有权,而是个人专权。集体决定的事,校长随意变更,或者对那些有人分管的事,校长出面表态处理,不但不能调动每个人的积极主动性,发挥才干,而且会养成一些同志的依赖性。

李校长的看法得到领导成员的赞同,但有的教职工还向他提出问题:“这样说,校长不是‘无为而治’了吗?”他回答说:“校长应该为他所应管,而不为他所不应管。样样抓在自己手中,看似权力大,实质是放掉了大权。不把权授给分管的领导,自己成为光杆司令,那才会真正的失权。”

【评点】

国人思维的特点之一是一而二,二而一。具体阐述为事物发展是阴阳的相互交合,不断变化。事物是一个对称的、和谐的、矛盾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是动态的、辩证的、随时都会转化的。这种阴阳交合,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是彼此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以此引入到学校管理,则表现为,为官,以不能为能。管理,要识大体弃细务。正如案例中李校长所说的:“校长应该为他所应管,而不为他所不应管。”应管与不应管,是管理上的对应与统一,是阴阳的交合。校长善于“应管与不应管”,才是一个会管的高明校长。

在学校管理中,以权力集散为变量的领导方式有三类:一是集权式,即将权力定位于领导个人。二是放权式,即将权力定位于群体每个成员。三是民主式,即将权力定位于群体,实行多数裁决原则。

集权式的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突出一把手的中心地位。表现为下属诸事躬亲,否则无效。其长处是组织严整,指挥统一,行动一致,效率显著。其弊端是容易束缚同级副手或下级的手脚,造成下属被动依赖,压抑下属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容易造成上下级的不睦和对立。

放权式的特征是全权悉数下授,一把手虽仍有干预权,但藏而不用。这种方式虽有利于某些事业心强、成就欲高、富有创造性的下级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创造性。但这种方式使用不当,易出现组织涣散,各自为政,自行其事等弊病。

民主式的特征是大权独揽,小权分散。表现为一把手握有重大问题的处置权。其余权力则按职责范围分授他人,但保留协调权、指导权、干预权和最后否决权。其好处是集中了集权式和放权式之长而避其之短。

集权式和放权式,属于校长不善于“应管与不应管”的表现。民主式,属于校长善于“应管与不应管”的表现。显而易见,案例中的李校长的管理方式应属于民主式。

案例三: “课外辅导先进教师”靠拖堂科学吗?

【案例】下午放学的铃声早在40分钟前就响过了,工作不知疲倦的李老师依旧在教室里有滋有味地跟全班学生讲课,就因为长期如此,她连续三年被学校评为“课外辅导先进教师”。请结合教育学与教育管理学相关知识对此现象加以评价。

就一般意义讲,拖堂指的是在规定的课堂教学时间结束时仍不终止教学活动而挤占学生课余休息时间的现象。它是教师教学行为系统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影响着学生对教师及学习内容的情感态度。

一、拖堂带来的主要危害

1. 不利于学生民主意识和民主作风的形成

课堂上不仅教学内容要引起学生认知水平的变化,教师教学行为 、教学方式本身也作为学生的认知对象不可避免地对学生产生影响。 若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拖堂,不仅会引发学生的负面情绪,同时也“身体力行”地教会学生自我中心、专制蛮横等不民主作风的逐渐养成,最终将学生引向自我欲望膨胀、民主意识匮乏的边缘。

2. 不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教师拖堂侵占学生休息时间,影响学生课后或课间日常琐事的解决,影响学生对下堂课的准备,增加教学内容加重学生心理负荷,导致学生心理上对课间或课后自由支配时间的预期与单边强加的“受控”形成心理反差,显然会激起学生的不清情绪,长此下去,会导致课堂心理气氛日趋紧张,师生心理距离拉大,学生厌学敌视心理增强,心理压力加大,学习兴趣衰减,压抑焦躁不安,随老师拖堂次数的增多,越发加重着这种负性心理,最终导致学生不健康心理的积成。

3.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保持与学习质量的提高

教师如若在教学过程中不及时克服拖堂现象,势必降低学生对教师的认同度, 学生会对教师产生一种排斥心理,必将降低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影响其学习效率与质量的提高。

二、拖堂行为主要成因剖析

1. 课前准备不充分

备好课是教师上好课、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前提条件。如果课前未深入钻研课程标准与教材, 在教材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难免有失偏颇,并且也很难将教材内容熟练地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样很难保证课堂教学严谨有序、高效运作,不可避免出现教学时间分配上的不合理,影响重点与非重点、主要与次要教学环节的有效把握,导致平均使用力量和本末倒置,浪费有效的教学时间

2、课堂偶发事件的驾驭能力不强

面对偶发事件,有的教师由于驾驭能力不高,不能很好地处理好或绕开它,师生间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偶发事件上,影响了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导致教学时间的浪费和教学进度的减慢,而教学计划的执行与实现的愿望又促使教师不得不拖延教学时间来弥补课堂上遗留下来的教学任务。

3、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大

为了让课堂生动有趣,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就要结合一些具体的事例或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但是如果对采用的事例与教学内容关联性不大,教育性不强,或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缺乏严格考究,那么就将事与愿违,导致在规定时间内不能完成教学任务。

4、教师不良个性倾向在教学中的反映

不同的教师在课堂上会体现出不同的教学风格,有的教师由于受生活环境及工作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着不健全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在课堂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体现出相应的个性化的倾向性,诸如行动迟缓、做事拖拉疲塌、事事力求面面俱到不分轻重缓急或性子急遇事不冷静,不能放手让学生主动求知,常常让学生处于被支配控制的状态。

引发教师拖堂行为产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责任心不强、业务素质不高、个性品质不健全等因素都可能是其产生的诱因。不同的教师产生拖堂的原因不完全相同,有的可能是某一方面的因素,有的可能是两个或多个方面的因素所致,但不管是基于何种因素导致拖堂,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对课堂教育管理不善,不能很好地把握课堂教学时间、处理课堂突发事件,这是拖堂等不规范教学行为产生的根源所在。

三、不断提升职业素质 自觉远离拖堂行为

为了向45分钟要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每一位教师都应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系统,提高自己对课堂教育管理的技能,彻底消灭拖堂及其一些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行为。 做为一名教师,要投身到“学习、研究、服务”实践领域中去,那么在提升自身职业素质的同时,其教育观念、教学思想也一定会得到更新,在课堂主渠道的教学实践中也一定会运筹帷幄,拖堂及其他一些低效的教学行为也一定会大大减少;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有所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定会事半功倍。

案例四、 “后进生”的教育艺术

一、案例内容:

我是一名初中班主任教师。以前教过一个学生,名叫xx ,这个孩子脾气暴躁,经常与同学打架斗殴,做作业时动作很慢,思想很不集中,回家作业经常不做,即使做了,也做不完整,书写相当潦草„„每天不是科任老师就是学生向我告状。于是,我找他谈话,希望他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学习为重,按时完成作业,知错就改,争取进步,争取做一个他人喜欢、父母喜欢、老师喜欢的好孩子。他开始是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后来口头上答应了。可他又一如既往,毫无

长进,真是“承认错误,坚决不改”。此时我的心都快冷了,算了吧,或许他是根“不可雕的朽木”。但又觉得身为班主任,不能因一点困难就退缩,不能因一个后进生无法转化而影响整个班集体,必须面对现实!我内心一横:不转化你,誓不罢休。

有一次在课堂上,见不爱学习的xx 很难得地高高举起了小手,我立刻请他作答,当时他可能是有些紧张,在回答时结结巴巴的,结果班上另一个同学田佳岩当场笑出声来。我还没来得及作出反应,只听xx 气势汹汹地冲田佳岩吼道:“笑什么笑!”田佳岩顿时止住了笑,可xx 并未就此罢休,他立刻“气炸了”,把手中的课本往地上一摔,径直走向教室门口,甩门而出。见此情景,全班同学都愣住了。当时我迅速做出判断,首先要保证学生们正常上课,其次为了确保xx 的安全,要立刻把xx 找回来。于是我立即追出门外,叫住xx 并告诉他现在是上课时间,如果因为他的缘故而耽误了其他同学的学习,会使本就不融洽的同学关系更增加一层隔膜。也许是担心成为全班同学的“公敌”,xx 默默地跟着我回到了教室。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xx 虽然人在课堂,却始终没有冷静下来,一会儿踢桌子,一会儿撕练习本。为了保证其他学生的正常学习,我引导其他学生继续集中精神上课,对xx 采取了冷处理的方式。

下课了,我发现xx 仍然没有“消气”,因此先把田佳岩找来,对他进行了批评教育,田佳岩也表示已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愿意向xx 道歉。又过了几节课,当我发现xx 已逐渐冷静下来后,便将他找来谈话。他一进办公室便低着个头看地板,像是在找什么东西似的——我知道他已经做好被批评的准备,而且打算一如既往地“虚心接受,屡教不改”。于是我决定换一种方式:我拉住xx 的双手,告诉他老师遇到类似的情况是会和他一样不高兴、很生气,对xx 刚才的生气表示理解。听到我这样说,xx 的眼神“亮”了起来,他抬起头注视我,一脸委屈地向我吐着苦水:“田佳岩太气人了呀??????”这时我知道,我已经取得xx 对我的一份信任,拉近我们的距离。于是,我认真地做起了“倾听者”,耐心地听xx 把话说完,并时不时地点头表示赞同。接着,我以“知心人”的身份与xx 一同分析课堂上的做法,让xx 知道他生气时的甩门而出、踢课桌、撕本子等行为对自己、对教学用品都没有好处,这样的生气并不“合算”,同时告诉他“合算”的、我喜欢的做法是:让老师批评田佳岩,自己可以生气但不做伤害自己身体、破坏教学用品的行为。见xx 听得很认真,并认同我的分析,我再以老师的身份告诉他对于他发脾气的做法我不喜欢,学校的校规也不允许,同时告诉xx 我相信今后如果再遇到类似的情况xx 一定会采取“合算”的我喜欢的方式来处理问题,xx 真诚地点着头,以向我保证着。然后,回归事件本身,在谈话中鼓励xx 宽容、大度,原谅田佳岩的错误,并适时让田佳岩当面道歉,使xx 的宽容落实在行动上。在化解了xx 与田佳岩的矛盾后,我在班中进行了教育,表扬xx 的举手发言、热爱学习以及宽容大度、虚心改正,也表扬田佳岩的知错就改、真诚道歉,使全班同学都受到教育的同时见证“后进生”xx的进步、期待他的下一个进步。

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自身的性格特点、学校教育不够完善等原因,使xx 成为了“后进生”。有鉴于此,我认为可以从对xx 本人的引导、加强学校与家庭的配合、对全班学生的引导三方面着手,对其进行引导,加以帮助。同时,对于“后进生”的转变需要老师花更多的心思寻找出路,找准方法。

在本事件中,我冷静思考,迅速反应,在保证课堂教学的前提下,以冷处理的方式给予xx 冷静下来的时间,然后另寻时机与他进行谈心交流。对于此事,

尽管我很生气,并知道该事件对班级学生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但为了更好地使xx 转变问题行为,我安奈自身情绪,以温和的口吻、亲切的话语、换位思考的方式换取xx 对我的信任、排除xx 对老师的对立情绪。同时,给予充分的时间、付出真心的情感,在谈话中让xx 认识自身行为的不正确、了解正确的做法,并调动xx 的情绪来原谅田佳岩、并保证下不为例。之后,我再对班级学生进行引导,一方面让学生对xx 与田佳岩各自错误行为引以为戒,一方面见证两位同学的用于认错与知错就改。放学后,我也及时与xx 家长联系,由于家庭教育对xx 的问题行为也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放学后,我与xx 的家长反馈了事情的经过,在反馈的过程中,我放下老师的身份,不以“告状”的口吻而以朋友的角度表示自己对xx 的担忧,消除家长对我的警戒心理。在博取家长对我处理该事件的方法的认同后,我努力争取xx 的家长也就此事对xx 稍加教育,博取家长对我工作的支持,争取家校教育的配合,促使xx 的转变。使对xx 的教育与转变更有成效。

二、案例解析

1、培养信心是基础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教师应该相信后进生同样具有良好的本质,并相信通过自己的爱心与坚持,“后进生”终究能够得到转变。有了“信心”才能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后进生”,并努力寻求恰当的方式教育学生,帮助其渐渐转变。在引导教育“后进生”的过程中,教师一定会遇到“碰壁”的情况,但我们不能失去信心,不要放弃转变“后进生”的信念,事实已经证实:信心是基础,信心不会枉费。

2、师生关爱是秘诀

“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在班级教育中“后进生”其实是“弱势群体”,他们需要教师更多的关爱。关心他们,多交流思想,做他们的知心好友;宽容地面对每一次“问题行为”的反复,用真心感化学生的心灵。当“后进生”出现“问题行为”的时候,多采用换位思考、“心灵感应”,给予一份理解、一份同情。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的过程便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心灵交融。这样老师才会产生热爱之情。在转化后进生工作中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耐心与家长是关键

在对“后进生”的教育中,我们要坚定信念,给予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无论是对“后进生”,还是对班级学生、对家长,耐心,能换来学生对我们的信任,耐心,能把事件妥善地解决,耐心,能让每一次的教育作用发挥到最大化。我还经常与家长联系,相互交流在家里、学校的表现。转变“后进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目标。鲁迅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教育是植根于爱的。”爱是教育的源泉,教师的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对学生的热爱、理解、尊重,是教育成功必不可少的条件。对“后进生”更要讲究爱的情感、爱的行为和爱的艺术。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爱他们的喜怒哀乐。有时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信任的鼓励,都能赢得问题学生的爱戴和信赖,会使他们的潜能发挥出来。在这漫长的教育之路上,我们始终能满怀信心、爱心、耐心,抓住每个教育契机,认真、努力、妥善地把握它,“后进生”的一定不只是梦想! 【案例五、网络成瘾的教育艺术】

一. 案例过程:

我是一个初中学校班主任。本周是我值周,10月26日晚,我和宿管老师一起查寝室,发现八年级一班钟××不在,在校园里找,没找到,向学生询问,也没结果,于是我向他家里去了电话。第二天早上6点,保安打来电话说:“钟××翻围墙回校了,我急忙到了学校,把钟××带回教务处,经过我耐心细致的开导,他说了:“自己整晚上都在网巴,15元钱一晚上,自己在里面玩了一晚上的QQ 车,本学期去了三次。”他也认识到去网吧是错误的,影响了自己的学习。

二. 案例解析:

中学生上网成瘾可能每个学校都很常见,可能造成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形成原因有:网络本身所固有的诱惑(网络的交互性,超链接性,虚拟性) ,外部环境因素只是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必要条件,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人格特点以及部分中学生所固有的心理障碍才是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充分条件。

1.在网络世界中心理得到满足

(1)心理成就感:许多中学生由于在学习、交往中遇到了挫折,产生挫败感。为了逃避现实,他们通过网络发泄心中的不满,而在网络中找到自信,获得成就感。

(2)替代作用:网络世界不受现实社会规范制约,中学生将压抑很长时间的本我欲望,宣泄到网络世界中,这样的替代作用可从在线世界中充斥着暴力与斗争与许多论坛的火爆言论或是聊天室的网络性爱中看见。

(3)幻想与认同作用:因为在自己的生活中遇到不如意的事而无法解决,便使自己置身于另一个充满幻想的虚拟世界中以逃避面对现实时所产生的压力,或是将自己依附在自己创造的虚拟角色来逃避真实生活中的角色。

2.好奇心:中学生的自我约束力不够完善、好奇心强,难免会受到外界新鲜事物的吸引和影响。对于令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就很容易沉浸其中。另外还存在部分青少年由于缺乏工作、学习与生活目标。进入网络世界以摆脱无聊感。 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证实及时强化会导致重复行为由于上述原因当他们在网络的虚拟空间里获得快乐和满足并由于缺乏外在的监督,同时由于中学生认知能力的局限性缺乏对网络成瘾的危害的认知识,缺乏内在的自省。如此多次重复网络行为,就成为了网络俘虏。

中学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但也是人生一个最为脆弱和危险的时期。进入青春期,中学生的心理和身体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学生时期作为个体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不同文化的冲击,学业压力的增大,人际关系的震荡,使他们面临更大的困惑和挑战。中学生身体发身剧烈的变化,但是心理的发展成熟相对滞后于生理的发展,他们追求自我实现寻求自我认同,但是由于现实的种种条件的制约,使他们的成就感无法在现实中得到满足;他们渴望独立,渴望交往,渴望友谊,但是现实条件的制约,自身自制力弱的现实,使得他们的各种渴望、需要得不到满足,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经常去关心爱护他们,当他们的知已,当他们的朋友,即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学校管理案例分析经典五例

【案例1】嘱托

根据常规,离任的领导总以为有责任给新上任的领导留点什么,嘱托?希望?

声誉很高的沈校长刚好年满六十,尽管身体还硬朗,雄心也未灭。但是,退休规定不留情面,只等新领导班子确定下来后,他就要退下来了。他留恋学校工作,决心站好最后一班岗,给后任领导留下更好的基础,让他们去做出更好的成就。可是这点心愿,现在却变得难以实现。例如,学校数学教研组缺一个能干的教研组长,上半年已研究决定调入某校一位骨干教师。当时因对方坚持不放,只好搁了下来。现在对方愿意放了,老校长催着管人事的副校长办理。可是这个由老校长一手培养提拔,平时言听计从的副校长,表面答应着,就是不办理,老是找各种借口拖着。这个副校长聪明得很,对老校长客气,是感激知遇提拔之恩;拖着不办,决不是决策上的错误,而是要等新校长上任后,听听新的领导口气再定。“不然的话,新校长认为在他赴任之前,我们有意安排好自己的人马。那时,老校长是退了,可我还得留下来呀!”当老校长从侧面了解到副校长的“内心独自”后,心中一股悲凉之情油然而起。老校长自责自己为什么到“快下台”的时候,才识别出这位副校长是一个不以事业为重的人。

经过思虑,老校长决定给接任者留下这么一句嘱托:用人决不能看其听话不听话,用起来顺手不顺手,关键要看其以事业为重还是以个人利益为重。

【评点】

这个案例反映了“人才难得亦难知”的道理。要用人就要知人;要知人,就要以贤知贤,以能知能。校长的用人和选人的标准先得彻底改变。老校长留下的嘱托:“用人决不能看其听话不听话,用起来顺手不顺手”,值得校长们深思。

用人,要注重两个用人的原则:

第一,德才兼备。我国通俗说法叫又红又专。主张德才兼备,并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专利。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任何时代都既讲德又讲才。早在汉代,王充就指出“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王充《论衡·别通篇》)。而且也早有人主张德才统一,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资治通鉴》卷一)。这话和我们现在说的“专是本领,红是方向,是统帅”的精神是一致的。学校角色的德,就是坚定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和优良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专,就是精通业务,具有有关的知识和技能。懂得和掌握教育规律,具有现代教育思想,能创造性地完成教育任务。

第二,公正合理。要按条件取人,通过一定手续选人。坚持必要的考核,走群众路线。杜绝不正之风,不搞任人唯亲。一些学校领导喜欢选任和自己有这样那样关系的人,其实有关系并不一定有好处,“远亲杂交”才有利于多种信息交

流,择优发展。当然,“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确实是按条件选任的,则也不必过多拘泥于关系的亲疏。总之,要按工作需要和角色特点合理选任。

用人,要注意克服两种不良的心理。

第一,任人唯驯。任人使用都以自己的标准为根据,只重用听话的,善于体察并贯彻领导意图的。业务过硬的教师爱提点不同的意见,校长就调其去管图书;公正的会计敢于坚持原则,校长就弄其去敲钟打铃;能力虽平平,但却能顺着领导意思去干,又能替领导办点私事,其得到的是重用、提升。只要奴才,不要人才。这样用人,学校只有走下坡路。

第二,论人唯心。不深入实际,不和教职工打成一片,凡事听汇报,而且只喜欢听顺耳的汇报。不进行调查研究,只根据主观印象论人。考核评定主要的根据是一些领导平时浮光掠影的观感和对得失利害的权衡。从主观好恶出发,好的绝对好,差的绝对差,一言定人终身。多年实践证明,往往坏事就坏在那些平时喜欢说奉承话的人身上。在学校里,对那些爱向在任领导表示过分亲热,领导一离任就骂街的人,要严格考查其工作绩效,此类人要慎用。

【案例2】

应管与不应管

李校长是市教育学会的理事长,又是区政协委员。他经常参加校外社交活动,不可能每天都在校,但学校工作搞得井然有序。

在校时,他经常到办公室同教师谈这谈那,也不拘形式地与学生接触,问这问那。交流中,难免会遇到许多具体的要求。例如,物理教研组长提出,实验器材不足,要求学校解决;一个班主任反映,学生课外作业负担过重,望学校采取措施;会计谈到学校基建中的矛盾,请求仲裁。对这些,李校长总是说:“我知道了,这个问题副校长在管,你去问他,让他决定。”“我同教务处谈谈,让他们处理。”“我给总务主任说一下,让他解决。”

一次教职工大会上,李校长念了一份给他的条子:“你是校长,为什么遇到问题不表态,是权不在手,还是处理不了?”念完条子,李校长先感谢写条子的老师对他的关心,然后明确表示:“我是有职有权的。学校里重大事情的决定,都是由我主持作出的,这就是权嘛!至于执行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和细节的处理,领导成员有明确分工。因此,我不能随意表态。”李校长的解释,一些教职工仍不赞同,他们认为,领导成员多,应是校长说了算。若两位领导对一个问题表态不同,应该听校长的。由于有这样一些议论,李校长不在校时,个别领导成员把一些能处理的事也搁了下来。

面对这些情况,李校长除了在领导班子统一认识外,又在教职工中通过各种方式,谈了他的看法:校长负责制,不是按校长个人的意志办事。不按章办事,

校长说的也不能算数。有的事无章可循,特别是有关改革的事,更不能由校长一人决定。学校中大大小小的事,都由校长决定,都要通过校长,这不叫有职有权,而是个人专权。集体决定的事,校长随意变更,或者对那些有人分管的事,校长出面表态处理,不但不能调动每个人的积极主动性,发挥才干,而且会养成一些同志的依赖性。

李校长的看法得到领导成员的赞同,但有的教职工还向他提出问题:“这样说,校长不是‘无为而治’了吗?”他回答说:“校长应该为他所应管,而不为他所不应管。样样抓在自己手中,看似权力大,实质是放掉了大权。不把权授给分管的领导,自己成为光杆司令,那才会真正的失权。”

【评点】

国人思维的特点之一是一而二,二而一。具体阐述为事物发展是阴阳的相互交合,不断变化。事物是一个对称的、和谐的、矛盾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是动态的、辩证的、随时都会转化的。这种阴阳交合,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是彼此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以此引入到学校管理,则表现为,为官,以不能为能。管理,要识大体弃细务。正如案例中李校长所说的:“校长应该为他所应管,而不为他所不应管。”应管与不应管,是管理上的对应与统一,是阴阳的交合。校长善于“应管与不应管”,才是一个会管的高明校长。

在学校管理中,以权力集散为变量的领导方式有三类:一是集权式,即将权力定位于领导个人。二是放权式,即将权力定位于群体每个成员。三是民主式,即将权力定位于群体,实行多数裁决原则。

集权式的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突出一把手的中心地位。表现为下属诸事躬亲,否则无效。其长处是组织严整,指挥统一,行动一致,效率显著。其弊端是容易束缚同级副手或下级的手脚,造成下属被动依赖,压抑下属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容易造成上下级的不睦和对立。

放权式的特征是全权悉数下授,一把手虽仍有干预权,但藏而不用。这种方式虽有利于某些事业心强、成就欲高、富有创造性的下级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创造性。但这种方式使用不当,易出现组织涣散,各自为政,自行其事等弊病。

民主式的特征是大权独揽,小权分散。表现为一把手握有重大问题的处置权。其余权力则按职责范围分授他人,但保留协调权、指导权、干预权和最后否决权。其好处是集中了集权式和放权式之长而避其之短。

集权式和放权式,属于校长不善于“应管与不应管”的表现。民主式,属于校长善于“应管与不应管”的表现。显而易见,案例中的李校长的管理方式应属于民主式。

案例三: “课外辅导先进教师”靠拖堂科学吗?

【案例】下午放学的铃声早在40分钟前就响过了,工作不知疲倦的李老师依旧在教室里有滋有味地跟全班学生讲课,就因为长期如此,她连续三年被学校评为“课外辅导先进教师”。请结合教育学与教育管理学相关知识对此现象加以评价。

就一般意义讲,拖堂指的是在规定的课堂教学时间结束时仍不终止教学活动而挤占学生课余休息时间的现象。它是教师教学行为系统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影响着学生对教师及学习内容的情感态度。

一、拖堂带来的主要危害

1. 不利于学生民主意识和民主作风的形成

课堂上不仅教学内容要引起学生认知水平的变化,教师教学行为 、教学方式本身也作为学生的认知对象不可避免地对学生产生影响。 若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拖堂,不仅会引发学生的负面情绪,同时也“身体力行”地教会学生自我中心、专制蛮横等不民主作风的逐渐养成,最终将学生引向自我欲望膨胀、民主意识匮乏的边缘。

2. 不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教师拖堂侵占学生休息时间,影响学生课后或课间日常琐事的解决,影响学生对下堂课的准备,增加教学内容加重学生心理负荷,导致学生心理上对课间或课后自由支配时间的预期与单边强加的“受控”形成心理反差,显然会激起学生的不清情绪,长此下去,会导致课堂心理气氛日趋紧张,师生心理距离拉大,学生厌学敌视心理增强,心理压力加大,学习兴趣衰减,压抑焦躁不安,随老师拖堂次数的增多,越发加重着这种负性心理,最终导致学生不健康心理的积成。

3.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保持与学习质量的提高

教师如若在教学过程中不及时克服拖堂现象,势必降低学生对教师的认同度, 学生会对教师产生一种排斥心理,必将降低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影响其学习效率与质量的提高。

二、拖堂行为主要成因剖析

1. 课前准备不充分

备好课是教师上好课、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前提条件。如果课前未深入钻研课程标准与教材, 在教材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难免有失偏颇,并且也很难将教材内容熟练地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样很难保证课堂教学严谨有序、高效运作,不可避免出现教学时间分配上的不合理,影响重点与非重点、主要与次要教学环节的有效把握,导致平均使用力量和本末倒置,浪费有效的教学时间

2、课堂偶发事件的驾驭能力不强

面对偶发事件,有的教师由于驾驭能力不高,不能很好地处理好或绕开它,师生间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偶发事件上,影响了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导致教学时间的浪费和教学进度的减慢,而教学计划的执行与实现的愿望又促使教师不得不拖延教学时间来弥补课堂上遗留下来的教学任务。

3、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大

为了让课堂生动有趣,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就要结合一些具体的事例或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但是如果对采用的事例与教学内容关联性不大,教育性不强,或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缺乏严格考究,那么就将事与愿违,导致在规定时间内不能完成教学任务。

4、教师不良个性倾向在教学中的反映

不同的教师在课堂上会体现出不同的教学风格,有的教师由于受生活环境及工作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着不健全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在课堂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体现出相应的个性化的倾向性,诸如行动迟缓、做事拖拉疲塌、事事力求面面俱到不分轻重缓急或性子急遇事不冷静,不能放手让学生主动求知,常常让学生处于被支配控制的状态。

引发教师拖堂行为产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责任心不强、业务素质不高、个性品质不健全等因素都可能是其产生的诱因。不同的教师产生拖堂的原因不完全相同,有的可能是某一方面的因素,有的可能是两个或多个方面的因素所致,但不管是基于何种因素导致拖堂,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对课堂教育管理不善,不能很好地把握课堂教学时间、处理课堂突发事件,这是拖堂等不规范教学行为产生的根源所在。

三、不断提升职业素质 自觉远离拖堂行为

为了向45分钟要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每一位教师都应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系统,提高自己对课堂教育管理的技能,彻底消灭拖堂及其一些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行为。 做为一名教师,要投身到“学习、研究、服务”实践领域中去,那么在提升自身职业素质的同时,其教育观念、教学思想也一定会得到更新,在课堂主渠道的教学实践中也一定会运筹帷幄,拖堂及其他一些低效的教学行为也一定会大大减少;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有所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定会事半功倍。

案例四、 “后进生”的教育艺术

一、案例内容:

我是一名初中班主任教师。以前教过一个学生,名叫xx ,这个孩子脾气暴躁,经常与同学打架斗殴,做作业时动作很慢,思想很不集中,回家作业经常不做,即使做了,也做不完整,书写相当潦草„„每天不是科任老师就是学生向我告状。于是,我找他谈话,希望他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学习为重,按时完成作业,知错就改,争取进步,争取做一个他人喜欢、父母喜欢、老师喜欢的好孩子。他开始是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后来口头上答应了。可他又一如既往,毫无

长进,真是“承认错误,坚决不改”。此时我的心都快冷了,算了吧,或许他是根“不可雕的朽木”。但又觉得身为班主任,不能因一点困难就退缩,不能因一个后进生无法转化而影响整个班集体,必须面对现实!我内心一横:不转化你,誓不罢休。

有一次在课堂上,见不爱学习的xx 很难得地高高举起了小手,我立刻请他作答,当时他可能是有些紧张,在回答时结结巴巴的,结果班上另一个同学田佳岩当场笑出声来。我还没来得及作出反应,只听xx 气势汹汹地冲田佳岩吼道:“笑什么笑!”田佳岩顿时止住了笑,可xx 并未就此罢休,他立刻“气炸了”,把手中的课本往地上一摔,径直走向教室门口,甩门而出。见此情景,全班同学都愣住了。当时我迅速做出判断,首先要保证学生们正常上课,其次为了确保xx 的安全,要立刻把xx 找回来。于是我立即追出门外,叫住xx 并告诉他现在是上课时间,如果因为他的缘故而耽误了其他同学的学习,会使本就不融洽的同学关系更增加一层隔膜。也许是担心成为全班同学的“公敌”,xx 默默地跟着我回到了教室。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xx 虽然人在课堂,却始终没有冷静下来,一会儿踢桌子,一会儿撕练习本。为了保证其他学生的正常学习,我引导其他学生继续集中精神上课,对xx 采取了冷处理的方式。

下课了,我发现xx 仍然没有“消气”,因此先把田佳岩找来,对他进行了批评教育,田佳岩也表示已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愿意向xx 道歉。又过了几节课,当我发现xx 已逐渐冷静下来后,便将他找来谈话。他一进办公室便低着个头看地板,像是在找什么东西似的——我知道他已经做好被批评的准备,而且打算一如既往地“虚心接受,屡教不改”。于是我决定换一种方式:我拉住xx 的双手,告诉他老师遇到类似的情况是会和他一样不高兴、很生气,对xx 刚才的生气表示理解。听到我这样说,xx 的眼神“亮”了起来,他抬起头注视我,一脸委屈地向我吐着苦水:“田佳岩太气人了呀??????”这时我知道,我已经取得xx 对我的一份信任,拉近我们的距离。于是,我认真地做起了“倾听者”,耐心地听xx 把话说完,并时不时地点头表示赞同。接着,我以“知心人”的身份与xx 一同分析课堂上的做法,让xx 知道他生气时的甩门而出、踢课桌、撕本子等行为对自己、对教学用品都没有好处,这样的生气并不“合算”,同时告诉他“合算”的、我喜欢的做法是:让老师批评田佳岩,自己可以生气但不做伤害自己身体、破坏教学用品的行为。见xx 听得很认真,并认同我的分析,我再以老师的身份告诉他对于他发脾气的做法我不喜欢,学校的校规也不允许,同时告诉xx 我相信今后如果再遇到类似的情况xx 一定会采取“合算”的我喜欢的方式来处理问题,xx 真诚地点着头,以向我保证着。然后,回归事件本身,在谈话中鼓励xx 宽容、大度,原谅田佳岩的错误,并适时让田佳岩当面道歉,使xx 的宽容落实在行动上。在化解了xx 与田佳岩的矛盾后,我在班中进行了教育,表扬xx 的举手发言、热爱学习以及宽容大度、虚心改正,也表扬田佳岩的知错就改、真诚道歉,使全班同学都受到教育的同时见证“后进生”xx的进步、期待他的下一个进步。

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自身的性格特点、学校教育不够完善等原因,使xx 成为了“后进生”。有鉴于此,我认为可以从对xx 本人的引导、加强学校与家庭的配合、对全班学生的引导三方面着手,对其进行引导,加以帮助。同时,对于“后进生”的转变需要老师花更多的心思寻找出路,找准方法。

在本事件中,我冷静思考,迅速反应,在保证课堂教学的前提下,以冷处理的方式给予xx 冷静下来的时间,然后另寻时机与他进行谈心交流。对于此事,

尽管我很生气,并知道该事件对班级学生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但为了更好地使xx 转变问题行为,我安奈自身情绪,以温和的口吻、亲切的话语、换位思考的方式换取xx 对我的信任、排除xx 对老师的对立情绪。同时,给予充分的时间、付出真心的情感,在谈话中让xx 认识自身行为的不正确、了解正确的做法,并调动xx 的情绪来原谅田佳岩、并保证下不为例。之后,我再对班级学生进行引导,一方面让学生对xx 与田佳岩各自错误行为引以为戒,一方面见证两位同学的用于认错与知错就改。放学后,我也及时与xx 家长联系,由于家庭教育对xx 的问题行为也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放学后,我与xx 的家长反馈了事情的经过,在反馈的过程中,我放下老师的身份,不以“告状”的口吻而以朋友的角度表示自己对xx 的担忧,消除家长对我的警戒心理。在博取家长对我处理该事件的方法的认同后,我努力争取xx 的家长也就此事对xx 稍加教育,博取家长对我工作的支持,争取家校教育的配合,促使xx 的转变。使对xx 的教育与转变更有成效。

二、案例解析

1、培养信心是基础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教师应该相信后进生同样具有良好的本质,并相信通过自己的爱心与坚持,“后进生”终究能够得到转变。有了“信心”才能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后进生”,并努力寻求恰当的方式教育学生,帮助其渐渐转变。在引导教育“后进生”的过程中,教师一定会遇到“碰壁”的情况,但我们不能失去信心,不要放弃转变“后进生”的信念,事实已经证实:信心是基础,信心不会枉费。

2、师生关爱是秘诀

“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在班级教育中“后进生”其实是“弱势群体”,他们需要教师更多的关爱。关心他们,多交流思想,做他们的知心好友;宽容地面对每一次“问题行为”的反复,用真心感化学生的心灵。当“后进生”出现“问题行为”的时候,多采用换位思考、“心灵感应”,给予一份理解、一份同情。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的过程便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心灵交融。这样老师才会产生热爱之情。在转化后进生工作中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耐心与家长是关键

在对“后进生”的教育中,我们要坚定信念,给予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无论是对“后进生”,还是对班级学生、对家长,耐心,能换来学生对我们的信任,耐心,能把事件妥善地解决,耐心,能让每一次的教育作用发挥到最大化。我还经常与家长联系,相互交流在家里、学校的表现。转变“后进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目标。鲁迅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教育是植根于爱的。”爱是教育的源泉,教师的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对学生的热爱、理解、尊重,是教育成功必不可少的条件。对“后进生”更要讲究爱的情感、爱的行为和爱的艺术。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爱他们的喜怒哀乐。有时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信任的鼓励,都能赢得问题学生的爱戴和信赖,会使他们的潜能发挥出来。在这漫长的教育之路上,我们始终能满怀信心、爱心、耐心,抓住每个教育契机,认真、努力、妥善地把握它,“后进生”的一定不只是梦想! 【案例五、网络成瘾的教育艺术】

一. 案例过程:

我是一个初中学校班主任。本周是我值周,10月26日晚,我和宿管老师一起查寝室,发现八年级一班钟××不在,在校园里找,没找到,向学生询问,也没结果,于是我向他家里去了电话。第二天早上6点,保安打来电话说:“钟××翻围墙回校了,我急忙到了学校,把钟××带回教务处,经过我耐心细致的开导,他说了:“自己整晚上都在网巴,15元钱一晚上,自己在里面玩了一晚上的QQ 车,本学期去了三次。”他也认识到去网吧是错误的,影响了自己的学习。

二. 案例解析:

中学生上网成瘾可能每个学校都很常见,可能造成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形成原因有:网络本身所固有的诱惑(网络的交互性,超链接性,虚拟性) ,外部环境因素只是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必要条件,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人格特点以及部分中学生所固有的心理障碍才是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充分条件。

1.在网络世界中心理得到满足

(1)心理成就感:许多中学生由于在学习、交往中遇到了挫折,产生挫败感。为了逃避现实,他们通过网络发泄心中的不满,而在网络中找到自信,获得成就感。

(2)替代作用:网络世界不受现实社会规范制约,中学生将压抑很长时间的本我欲望,宣泄到网络世界中,这样的替代作用可从在线世界中充斥着暴力与斗争与许多论坛的火爆言论或是聊天室的网络性爱中看见。

(3)幻想与认同作用:因为在自己的生活中遇到不如意的事而无法解决,便使自己置身于另一个充满幻想的虚拟世界中以逃避面对现实时所产生的压力,或是将自己依附在自己创造的虚拟角色来逃避真实生活中的角色。

2.好奇心:中学生的自我约束力不够完善、好奇心强,难免会受到外界新鲜事物的吸引和影响。对于令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就很容易沉浸其中。另外还存在部分青少年由于缺乏工作、学习与生活目标。进入网络世界以摆脱无聊感。 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证实及时强化会导致重复行为由于上述原因当他们在网络的虚拟空间里获得快乐和满足并由于缺乏外在的监督,同时由于中学生认知能力的局限性缺乏对网络成瘾的危害的认知识,缺乏内在的自省。如此多次重复网络行为,就成为了网络俘虏。

中学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但也是人生一个最为脆弱和危险的时期。进入青春期,中学生的心理和身体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学生时期作为个体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不同文化的冲击,学业压力的增大,人际关系的震荡,使他们面临更大的困惑和挑战。中学生身体发身剧烈的变化,但是心理的发展成熟相对滞后于生理的发展,他们追求自我实现寻求自我认同,但是由于现实的种种条件的制约,使他们的成就感无法在现实中得到满足;他们渴望独立,渴望交往,渴望友谊,但是现实条件的制约,自身自制力弱的现实,使得他们的各种渴望、需要得不到满足,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经常去关心爱护他们,当他们的知已,当他们的朋友,即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相关文章

  • 浅谈中学生经典阅读的现状及分析
  • 浅谈中学生经典阅读的现状及分析 唐玲 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第六中学 处在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承担着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和高超阅读技能的任务,是人类文化文明传承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一.中学生阅读经典的现状 这里所说的经 ...查看


  • [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的研究]
  •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有关概念界定 1.经典,即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 2.国学经典指那些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智慧结晶的古书.像古代 ...查看


  • 在经典诵读中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
  • <在经典诵读中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课题计划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市场经济大潮和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冲击,教育的功利性越来越突出,片面强调知识教育,忽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 ...查看


  • 经典测验理论和项目反应理论的区别与联系_李夏妍
  • 2008年03月 第14卷 第2期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Jour na lo f I nnerM ongo li a U niversity for N ati o na lities M ar . 2008V o. l 14 No . 2经典 ...查看


  • 小学阶段中华经典诵读教育价值研究
  • 青少年中华经典诵读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几年来的教育改革,让更多的人开始深层次的对教育进行了思考.偏重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缺乏文化的熏陶与人格的培养,是中国文化的传承出现了断层,是国民素质下降心胸不广.涵养不深,是一代少年儿童成了挣分的机器.家 ...查看


  • 吟诵经典浸润心灵提高素养
  • [摘要]本研究报告阐述了课题研究的背景.选题的意义和价值.理论依据.基本思路和方法.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以及下一步的努力方向.其中主要成果包括研究如何编写和如何使用<中华古代经典诵读>:编写<中华古代经典诵读 ...查看


  • 国学活动主题班会及情况分析
  • 国学社团活动进展情况分析 肖 平 一.指导思想: 在校内全面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不断深化学校文化建设内涵,促进师生共同成长:有利于推动构建"书香校园"的进程,引领和促进师生回归传统文化.建 ...查看


  •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古诗文诵读研究(定稿)
  • 高 等 教 育 自 学 考 试 毕 业 论 文 论文题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古诗文诵读研究 作者姓名: 马 艳 霞 专 业: 汉 语 言 文 学 主考学校:_ 兰 州 大 学_____ 准考证号: [1**********]4 指导教师姓 ...查看


  • [精品资料]房地产项目市场调研报告格式Word模板5p
  • 经典资料,WORD 文档,可编辑修改,欢迎下载交流. 经典资料,WORD 文档,可编辑修改,欢迎下载交流. 经典资料,WORD 文档,可编辑修改,欢迎下载交流. 下面是某企业房地产项目市场调研报告大纲,供读者参考. 文案 ××公司××房地产 ...查看


  • [推荐父母阅读书单]
  • [推荐父母阅读书单].txt等待太久得来的东西多半已经不是当初自己想要的了.一层秋雨一阵凉,一瓣落花一脉香,一样流年自难忘,一把闲愁无处藏.幸福生活九字经:有希望,有事干,有人爱.女人和女人做朋友,要之以绿叶的姿态,同时也要暗藏红花的心机.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