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产业转移是发生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区域之间的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推―拉”理论是研究人口流动的基础理论,把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分为“推力”和“拉力”两个方面。本文从“推拉理论”视角出发,立足我国,主要分析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时我国主要“拉力”及新经济形势下,我国东部地区面临产业升级时,推动部分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推力”。同时,对推拉理论进行拓展,进一步分析拉力机制,丰富产业转移理论。
关键词: 推拉理论 产业转移 经济发展
1.理论背景介绍
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这种现象叫做产业转移。产业转移是发生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区域之间的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进行,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区域转移的现象。“推―拉”理论认为,人们的迁移活动是由迁出地的推力因素和迁入地的拉力因素共同发生作用,当事人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比较后做出抉择的结果。
产业转移有来自发达区域的“推力”和发展中区域的“拉力”,因此,本文从“推拉理论”视角出发,分析我国产业转移的推力和拉力,并对推拉理论进行拓展,进一步分析拉力机制,丰富产业转移理论,并针对性地提出建议。
2.从“推拉理论”看我国产业转移
2.1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国“拉力”突出。
随着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和信息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进行着新一轮的大调整。在发达国家进行国际产业转移的内在动力增强与中国对国际产业转移的吸引力增大的两方面共同作用下,国际产业向中国的转移明显加速,中国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
其中,我国承接产业转移的“拉力”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1.1改革开放政策。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持之以恒地深化改革开放政策,大规模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国利用外资连续10多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比如,家用电器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靠外资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信息产业增加值和出口中,外资企业销售收入不断增加。随着对外开放度的不断提高,中国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引进外资的规模日益增加,国际产业通过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外包、业务离岸化等途径向中国的转移明显加速,中国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成为全球制造业转移的最大受益国。
2.1.2劳动力成本低。
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类型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生产主要依靠大量劳动力,而对技术和设备的依赖程度低,其衡量标准是在生产成本中工资与设备折旧和研究开发支出相比所占比重较大,劳动力价格低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产业经营成本也相对较低,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廉价劳动力资源丰富。生产成本中劳动力成本低,成本的比较优势成为我国吸引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主要竞争力。
2.1.3市场广阔。
跨国公司看中中国巨大且成长性好的市场,中国高成长性的大市场对跨国公司的吸引力空前提高。我国在2001年底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我国市场更开放及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带来的巨大市场空间进一步扩大,我国对国际产业的吸引力促使我国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首选地之一。
2.1.4投资环境不断改善。
投资环境不断改善恰好满足了世界产业结构新一轮大调整、大转移的要求。中国对国际产业转移的承接一直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而向前推进的。良好的制度基础和优越的要素禀赋,使中国赶上了国际产业转移,并成为国际产业转移受益最大的国家,维持了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
2.2国内产业转移,我国东部地区“推力”日益明显。
我国疆域辽阔,区域间资源禀赋差异较大。东部沿海地区一直站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致使该地区成为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地区。但是,随着东部沿海地区持续高速发展,劳动力等要素的比较优势逐渐降低,而中西部地区则凭借其低廉的土地、劳动力成本、丰富的资源及巨大的市场需求潜力,正成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的理想承接地。
其中,我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推力”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2.1东部产业结构调整、传统产业转移是必然选择。
随着国际产业转移向新兴产业发展,为了适应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迫切需要实现产业升级,发展经济附加值更高的技术型产业。因此东部地区产业升级面临压力,东部地区目前将发展技术密集产业作为地区新一轮产业优化升级的选择。从国际背景看,东西部产业转移是中国应对国际经济竞争的战略需求。
2.2.2资源紧张,东部地区成本优势日渐消失。
资源问题是导致产业转移的直接原因。东部发达地区经过长期的经济高速发展,造成资源紧张,直接带来土地、劳动力、水、电等要素成本大幅度上升,沿海发达地区纷纷把工业或工业的加工环节向内地扩散,其本身则由工业生产中心转向工业调控中心。要素成本大幅度提升成为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陆中西部地区转移的主要动力。
2.2.3政策支持,中西部地区优势明显。
随着“鼓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继续推进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增加西部大开发投资”等政策,促进东西部产业转移,使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渐成气候。自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以来,在中央宏观政策的引导下,中西部地区的资金投入不断加大,突破了初期的粗放形态。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状况和投资环境日益改善,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空间配置更趋优化,中西部具备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中西部地区潜在和现实的庞大市场成为东部地区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投资与转移的重要驱动。
3.启示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国情的特殊性决定了我国迎接产业转移的紧迫性和困难性。30多年来,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速度加快,却出现了多方面问题,如急切引进资金或项目,忽略环保;在承接产业转移中,没有考虑到本地区实际,未能创出本地区特色等。
生产要素在区域间具有的比较优势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定区域在生产要素供给方面的相对优势会不断发生改变。我国于改革开放之初,吸引产业转移的“拉力”因素不断变化,如劳动力优势已经不明显。与此同时,国际国内产业竞争激烈,产业升级加速,产业转移亦是大势所趋。如何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实现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值得我们思考。
摘 要: 产业转移是发生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区域之间的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推―拉”理论是研究人口流动的基础理论,把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分为“推力”和“拉力”两个方面。本文从“推拉理论”视角出发,立足我国,主要分析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时我国主要“拉力”及新经济形势下,我国东部地区面临产业升级时,推动部分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推力”。同时,对推拉理论进行拓展,进一步分析拉力机制,丰富产业转移理论。
关键词: 推拉理论 产业转移 经济发展
1.理论背景介绍
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这种现象叫做产业转移。产业转移是发生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区域之间的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进行,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区域转移的现象。“推―拉”理论认为,人们的迁移活动是由迁出地的推力因素和迁入地的拉力因素共同发生作用,当事人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比较后做出抉择的结果。
产业转移有来自发达区域的“推力”和发展中区域的“拉力”,因此,本文从“推拉理论”视角出发,分析我国产业转移的推力和拉力,并对推拉理论进行拓展,进一步分析拉力机制,丰富产业转移理论,并针对性地提出建议。
2.从“推拉理论”看我国产业转移
2.1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国“拉力”突出。
随着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和信息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进行着新一轮的大调整。在发达国家进行国际产业转移的内在动力增强与中国对国际产业转移的吸引力增大的两方面共同作用下,国际产业向中国的转移明显加速,中国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
其中,我国承接产业转移的“拉力”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1.1改革开放政策。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持之以恒地深化改革开放政策,大规模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国利用外资连续10多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比如,家用电器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靠外资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信息产业增加值和出口中,外资企业销售收入不断增加。随着对外开放度的不断提高,中国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引进外资的规模日益增加,国际产业通过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外包、业务离岸化等途径向中国的转移明显加速,中国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成为全球制造业转移的最大受益国。
2.1.2劳动力成本低。
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类型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生产主要依靠大量劳动力,而对技术和设备的依赖程度低,其衡量标准是在生产成本中工资与设备折旧和研究开发支出相比所占比重较大,劳动力价格低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产业经营成本也相对较低,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廉价劳动力资源丰富。生产成本中劳动力成本低,成本的比较优势成为我国吸引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主要竞争力。
2.1.3市场广阔。
跨国公司看中中国巨大且成长性好的市场,中国高成长性的大市场对跨国公司的吸引力空前提高。我国在2001年底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我国市场更开放及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带来的巨大市场空间进一步扩大,我国对国际产业的吸引力促使我国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首选地之一。
2.1.4投资环境不断改善。
投资环境不断改善恰好满足了世界产业结构新一轮大调整、大转移的要求。中国对国际产业转移的承接一直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而向前推进的。良好的制度基础和优越的要素禀赋,使中国赶上了国际产业转移,并成为国际产业转移受益最大的国家,维持了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
2.2国内产业转移,我国东部地区“推力”日益明显。
我国疆域辽阔,区域间资源禀赋差异较大。东部沿海地区一直站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致使该地区成为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地区。但是,随着东部沿海地区持续高速发展,劳动力等要素的比较优势逐渐降低,而中西部地区则凭借其低廉的土地、劳动力成本、丰富的资源及巨大的市场需求潜力,正成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的理想承接地。
其中,我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推力”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2.1东部产业结构调整、传统产业转移是必然选择。
随着国际产业转移向新兴产业发展,为了适应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迫切需要实现产业升级,发展经济附加值更高的技术型产业。因此东部地区产业升级面临压力,东部地区目前将发展技术密集产业作为地区新一轮产业优化升级的选择。从国际背景看,东西部产业转移是中国应对国际经济竞争的战略需求。
2.2.2资源紧张,东部地区成本优势日渐消失。
资源问题是导致产业转移的直接原因。东部发达地区经过长期的经济高速发展,造成资源紧张,直接带来土地、劳动力、水、电等要素成本大幅度上升,沿海发达地区纷纷把工业或工业的加工环节向内地扩散,其本身则由工业生产中心转向工业调控中心。要素成本大幅度提升成为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陆中西部地区转移的主要动力。
2.2.3政策支持,中西部地区优势明显。
随着“鼓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继续推进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增加西部大开发投资”等政策,促进东西部产业转移,使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渐成气候。自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以来,在中央宏观政策的引导下,中西部地区的资金投入不断加大,突破了初期的粗放形态。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状况和投资环境日益改善,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空间配置更趋优化,中西部具备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中西部地区潜在和现实的庞大市场成为东部地区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投资与转移的重要驱动。
3.启示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国情的特殊性决定了我国迎接产业转移的紧迫性和困难性。30多年来,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速度加快,却出现了多方面问题,如急切引进资金或项目,忽略环保;在承接产业转移中,没有考虑到本地区实际,未能创出本地区特色等。
生产要素在区域间具有的比较优势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定区域在生产要素供给方面的相对优势会不断发生改变。我国于改革开放之初,吸引产业转移的“拉力”因素不断变化,如劳动力优势已经不明显。与此同时,国际国内产业竞争激烈,产业升级加速,产业转移亦是大势所趋。如何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实现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值得我们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