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中国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都处于顺差状态,但外贸出口仍面临严峻的考验。为了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和国内经济的健康发展,应该进一步完善外贸政策,加强宏观调控,实行有管理的自由贸易,并注重扩大进口和增加内需,同时努力培育中国的自有品牌。 [关键词]低价竞销;贸易磨擦;贸易自由化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7)05―0094-03 改革开放20多年来,随着中国产品出口额的不断攀升,目前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均处于顺差状态,虽然中国从不刻意追求贸易顺差,但由于顺差过大会引起国际收支失衡和贸易磨擦,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为此,应对中国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采取相关对策,以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的协调平衡发展。 一、目前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主要问题 1.低价竞销。长期的低价竞销行为将导致中国的贸易条件恶化,损害中国企业的应得利益。(1)低价竞销与政府政策有着必然的联系。中国现行的外贸政策强调出口创汇额,在评价地方政府的业绩时,也把对外贸易额的大小作为其中的一个评价标准,致使很多地方政府官员在任期内千方百计地促进出口,更多地关注出口创汇额,而对于本地区企业出口产品是否符合国家环境卫生标准,对本地区的长期经济发展是否有利则关心较少。同时,出口退税政策在一定时期内提升了中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优化了产业结构,但长期实行出口退税政策也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截至2003年底,中央财政拖欠的应退未退税款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另外,鼓励出口的政策也促成了“出口价格下降,进口价格上升”的趋势,使中国的对外贸易环境恶化。(2)由于大多数中小企业缺乏长远目光,只注重眼前利益,在争取国外订单时,出现了竞相压价恶性竞争的局面,使得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持续下降,恶化了贸易环境,使中国外贸出现了“贫困化增长”。从长期看,低价竞销会导致出口倾销的发生,引起其他国家对中国产品采取反倾销措施,给国内经济的发展带来危害。从国内企业的角度看,长期的低价竞销会严重削弱企业的应得利益,使企业无力进行新产品的开发和知识产权保护,不利于企业的产品升级,使企业长期处于贸易链的低端位置。 2.出口成本增加。国际上基础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上升态势,无形中压缩了中国企业的利润空间。近年来,石油价格屡创新高;铜价也上涨迅猛,2006年5月11日伦敦金属交易所创下3个月期铜价格8790美元,吨的高位,后虽维持在7600多美元/吨的价位,但仍比前一年价格高60%,国内铜价从当年年初的4万Yr_,/吨左右,迅速上涨至最高达8.3万元,吨,后来虽然有所回落,但仍在6.5万元/吨左右。2006年6月底,主要钢材品种平均价格为4217元/吨,比年初上涨13.51%。另外,国际铁矿石价格再次上涨19%,每吨钢材成本同比增加约100元人民币。基本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增加了生产成本,挤占了企业利润空间,对于钢材、铜等为原料的空调、冰箱、机具、汽车配件等机电产品的出口带来了巨大压力。 3.贸易摩擦。目前中国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外汇储备规模过高不仅导致了国内宏观经济失衡,同时贸易伙伴的长期逆差地位使也得各国纷纷拿起贸易保护的武器,以各种理由对中国产品进行限制,导致中国遭遇到的贸易保护案件逐年增加。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被反倾销最多的国家,每年约有400亿美元-500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受到影响。从西班牙火烧中国鞋到俄罗斯拉鞋事件,再到欧洲排斥中国家电、纺织品,此类事件连续不断。1979年以来共有37个国家和地区发起676起针对或涉及中国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特保措施等调查案件。2006年前11个月中国产品遭遇了83起贸易摩擦案件,比2005年增加了20%,其中60起为反倾销调查,而仅美国就对中国产品发起了13起337次调查,中国已经成为贸易摩擦的重灾区。 4.TBT突出。技术性贸易壁垒(TBT)是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遇到的又一突出问题。由于中国在科技发展方面起步比较晚,在一些先进技术上还未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同时中国的某些技术标准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在目前世界经济发展迟缓的情况下,许多国家为了保护本国市场,纷纷拿起TBT的武器,限制中国产品的输入。欧盟“双绿色”指令(主要针对电子电器产品)的全面实施,已经对中国部分出口产品产生重要影响,WEEE指令导致相关产品出口成本增加2%~3%,RoHS指令将使相关产品出口成本增加5%左右。日本的农产品肯定列表制度在2006年5月29日实施后,产品检测费用增加,检测程序更加繁琐,通关速度减慢(茶叶、水产品等出口较实施前通关时间延长8天-10天),此举将会对中国对日农产品出口产生不利影响。2007年欧盟将实施REACH法规(欧盟关于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法规),将使中国对欧盟石油化工产品的出口成本提高5%以上,并将影响到下游的纺织、轻工、家电等产品出口。 二、政策建议 1.实行有管理的贸易自由化,规范出口市场秩序。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国家之间应该实行自由贸易,各国应集中精力生产并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中国属于劳动力丰裕的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是中国一直以来外贸出口的优势。但在完全的贸易自由化的趋势下,只会使中国长期处于贸易产业链的低端地位。所以中国应对对外贸易进行适当保护,实行有管理的贸易自由化政策。一是要规范出口秩序,加大行业商会的管理力度,在经过市场调查的基础上,确定合理统一的出口价格,既可以保证出口商的利润,又可以改善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形象。二是要将市场的调节作用与宏观调控更好地结合起来。通过制定和执行较严格的技术、能耗、质量、环保、规模和安全标准,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在市场竞争中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三是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利用市场的力量推动竞争,实现优胜劣汰,因势利导,解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四是要通过政府投资和税收等手段,有效引导和调整贸易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行有管理的贸易自由化,不是单纯的贸易保护,不易引起很多的贸易争端,同时,也可以避免一些国家为减少贸易逆差而采取报复措施。 2.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出口商品结构。随着绿色产业和绿色产品的兴起和发展,中国应确立绿色产业发展战略,要加大绿色产品出口,大力开发环保成本低、质量优良、符合国际环境标准的绿色产品,使绿色产业随着环保技术、人们消费水平和消费层次的不断提高而蓬勃发展,同时限制和禁止以对自然资源“掠夺性”开发为代价的初级产品贸易。当前,应将环保产业作为支柱产业,优先发展,努力扩
大环保设备的出口。 3.从“出口创汇”向国际收支平衡转变。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贸易政策取向从“扩大出口创汇”转向“国际收支基本平衡”。这里所说的国际收支平衡,并不是说要限制出口,只是在发展出口的同时,鼓励进口,并且扩大国内的消费需求。因为中国的经济规模越大,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也会越高,只有更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才能更稳定地配置经济建设所需要的资源。(1)适度增加进口。其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在国家外汇储备充足、人民币汇率稳定的条件下,为保证外贸长期健康发展,推动国民经济良性循环而采取的一项措施。中国的进口应以国内稀缺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原材料和国外先进技术为主。(2)扩大国内的消费需求。由于中国的大多数消费者是生活在城镇的中低收入人员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人口,所以应该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特别是增加农村人口的有效需求。具体做法可以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努力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政府对社保的投入力度,还要加快垄断行业改革,规范垄断部门收入分配制度,采取有效措施缩小行业间收入分配差距。推动农村消费结构升级。中国70%的人口分布在农村地区,为扩大国内的消费需求,提高农民收入、刺激农民消费是必不可少的途径。政府要加大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医疗事业的投入力度,扩大农村广播电视覆盖面,为农民扩大消费创造条件。加强对农民外出就业的技能培训、信息引导和服务,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加大对农民工工资拖欠的处罚力度。合理确定对农民的征地补偿标准,做好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工作。完善农村商品流通体制,加快农村商业设施建设。只有农民的基本生活有保障,他们才会把富余的收入用在增加消费品的支出上。 4.继续实施以质取胜的战略。在中国的出口商品质量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我们应坚持不懈地实施以质取胜战略,积极推行国际标准、质量认证,努力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价值,实施名牌战略。名牌战略是以质取胜战略的高级阶段,是中国出口商品在完成质量和结构的优化后,进一步提高中国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最大限度地获取国际贸易利益重要举措。在推进以质取胜战略的过程中,中国曾实施了一系列带有战略性的举措,包括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建立和完善质量方面的立法;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行为;扶持优质产品出口,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积极推广采用国际标准;争创中国出口商品名牌;强化进出口产品的质量监督等,但仍需要进一步加强这一战略性的立法和执法。 总之,中国对外贸易中出现的问题为中国贸易政策的改革提出了课题。在现有的贸易体制下,如何既适应国际形势的发展,创造更好的国际贸易环境,又使中国的经济不受制于其他国家,这既是中国外贸实践中面临的问题,也是政策制定者亟需解决的问题。中国政府应为企业营造一个更加优越的发展环境,同时企业也应该利用现有资源发展自有品牌,以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关 华 责任校对:关 华
[摘要]目前,中国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都处于顺差状态,但外贸出口仍面临严峻的考验。为了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和国内经济的健康发展,应该进一步完善外贸政策,加强宏观调控,实行有管理的自由贸易,并注重扩大进口和增加内需,同时努力培育中国的自有品牌。 [关键词]低价竞销;贸易磨擦;贸易自由化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7)05―0094-03 改革开放20多年来,随着中国产品出口额的不断攀升,目前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均处于顺差状态,虽然中国从不刻意追求贸易顺差,但由于顺差过大会引起国际收支失衡和贸易磨擦,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为此,应对中国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采取相关对策,以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的协调平衡发展。 一、目前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主要问题 1.低价竞销。长期的低价竞销行为将导致中国的贸易条件恶化,损害中国企业的应得利益。(1)低价竞销与政府政策有着必然的联系。中国现行的外贸政策强调出口创汇额,在评价地方政府的业绩时,也把对外贸易额的大小作为其中的一个评价标准,致使很多地方政府官员在任期内千方百计地促进出口,更多地关注出口创汇额,而对于本地区企业出口产品是否符合国家环境卫生标准,对本地区的长期经济发展是否有利则关心较少。同时,出口退税政策在一定时期内提升了中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优化了产业结构,但长期实行出口退税政策也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截至2003年底,中央财政拖欠的应退未退税款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另外,鼓励出口的政策也促成了“出口价格下降,进口价格上升”的趋势,使中国的对外贸易环境恶化。(2)由于大多数中小企业缺乏长远目光,只注重眼前利益,在争取国外订单时,出现了竞相压价恶性竞争的局面,使得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持续下降,恶化了贸易环境,使中国外贸出现了“贫困化增长”。从长期看,低价竞销会导致出口倾销的发生,引起其他国家对中国产品采取反倾销措施,给国内经济的发展带来危害。从国内企业的角度看,长期的低价竞销会严重削弱企业的应得利益,使企业无力进行新产品的开发和知识产权保护,不利于企业的产品升级,使企业长期处于贸易链的低端位置。 2.出口成本增加。国际上基础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上升态势,无形中压缩了中国企业的利润空间。近年来,石油价格屡创新高;铜价也上涨迅猛,2006年5月11日伦敦金属交易所创下3个月期铜价格8790美元,吨的高位,后虽维持在7600多美元/吨的价位,但仍比前一年价格高60%,国内铜价从当年年初的4万Yr_,/吨左右,迅速上涨至最高达8.3万元,吨,后来虽然有所回落,但仍在6.5万元/吨左右。2006年6月底,主要钢材品种平均价格为4217元/吨,比年初上涨13.51%。另外,国际铁矿石价格再次上涨19%,每吨钢材成本同比增加约100元人民币。基本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增加了生产成本,挤占了企业利润空间,对于钢材、铜等为原料的空调、冰箱、机具、汽车配件等机电产品的出口带来了巨大压力。 3.贸易摩擦。目前中国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外汇储备规模过高不仅导致了国内宏观经济失衡,同时贸易伙伴的长期逆差地位使也得各国纷纷拿起贸易保护的武器,以各种理由对中国产品进行限制,导致中国遭遇到的贸易保护案件逐年增加。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被反倾销最多的国家,每年约有400亿美元-500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受到影响。从西班牙火烧中国鞋到俄罗斯拉鞋事件,再到欧洲排斥中国家电、纺织品,此类事件连续不断。1979年以来共有37个国家和地区发起676起针对或涉及中国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特保措施等调查案件。2006年前11个月中国产品遭遇了83起贸易摩擦案件,比2005年增加了20%,其中60起为反倾销调查,而仅美国就对中国产品发起了13起337次调查,中国已经成为贸易摩擦的重灾区。 4.TBT突出。技术性贸易壁垒(TBT)是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遇到的又一突出问题。由于中国在科技发展方面起步比较晚,在一些先进技术上还未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同时中国的某些技术标准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在目前世界经济发展迟缓的情况下,许多国家为了保护本国市场,纷纷拿起TBT的武器,限制中国产品的输入。欧盟“双绿色”指令(主要针对电子电器产品)的全面实施,已经对中国部分出口产品产生重要影响,WEEE指令导致相关产品出口成本增加2%~3%,RoHS指令将使相关产品出口成本增加5%左右。日本的农产品肯定列表制度在2006年5月29日实施后,产品检测费用增加,检测程序更加繁琐,通关速度减慢(茶叶、水产品等出口较实施前通关时间延长8天-10天),此举将会对中国对日农产品出口产生不利影响。2007年欧盟将实施REACH法规(欧盟关于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法规),将使中国对欧盟石油化工产品的出口成本提高5%以上,并将影响到下游的纺织、轻工、家电等产品出口。 二、政策建议 1.实行有管理的贸易自由化,规范出口市场秩序。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国家之间应该实行自由贸易,各国应集中精力生产并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中国属于劳动力丰裕的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是中国一直以来外贸出口的优势。但在完全的贸易自由化的趋势下,只会使中国长期处于贸易产业链的低端地位。所以中国应对对外贸易进行适当保护,实行有管理的贸易自由化政策。一是要规范出口秩序,加大行业商会的管理力度,在经过市场调查的基础上,确定合理统一的出口价格,既可以保证出口商的利润,又可以改善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形象。二是要将市场的调节作用与宏观调控更好地结合起来。通过制定和执行较严格的技术、能耗、质量、环保、规模和安全标准,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在市场竞争中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三是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利用市场的力量推动竞争,实现优胜劣汰,因势利导,解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四是要通过政府投资和税收等手段,有效引导和调整贸易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行有管理的贸易自由化,不是单纯的贸易保护,不易引起很多的贸易争端,同时,也可以避免一些国家为减少贸易逆差而采取报复措施。 2.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出口商品结构。随着绿色产业和绿色产品的兴起和发展,中国应确立绿色产业发展战略,要加大绿色产品出口,大力开发环保成本低、质量优良、符合国际环境标准的绿色产品,使绿色产业随着环保技术、人们消费水平和消费层次的不断提高而蓬勃发展,同时限制和禁止以对自然资源“掠夺性”开发为代价的初级产品贸易。当前,应将环保产业作为支柱产业,优先发展,努力扩
大环保设备的出口。 3.从“出口创汇”向国际收支平衡转变。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贸易政策取向从“扩大出口创汇”转向“国际收支基本平衡”。这里所说的国际收支平衡,并不是说要限制出口,只是在发展出口的同时,鼓励进口,并且扩大国内的消费需求。因为中国的经济规模越大,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也会越高,只有更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才能更稳定地配置经济建设所需要的资源。(1)适度增加进口。其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在国家外汇储备充足、人民币汇率稳定的条件下,为保证外贸长期健康发展,推动国民经济良性循环而采取的一项措施。中国的进口应以国内稀缺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原材料和国外先进技术为主。(2)扩大国内的消费需求。由于中国的大多数消费者是生活在城镇的中低收入人员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人口,所以应该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特别是增加农村人口的有效需求。具体做法可以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努力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政府对社保的投入力度,还要加快垄断行业改革,规范垄断部门收入分配制度,采取有效措施缩小行业间收入分配差距。推动农村消费结构升级。中国70%的人口分布在农村地区,为扩大国内的消费需求,提高农民收入、刺激农民消费是必不可少的途径。政府要加大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医疗事业的投入力度,扩大农村广播电视覆盖面,为农民扩大消费创造条件。加强对农民外出就业的技能培训、信息引导和服务,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加大对农民工工资拖欠的处罚力度。合理确定对农民的征地补偿标准,做好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工作。完善农村商品流通体制,加快农村商业设施建设。只有农民的基本生活有保障,他们才会把富余的收入用在增加消费品的支出上。 4.继续实施以质取胜的战略。在中国的出口商品质量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我们应坚持不懈地实施以质取胜战略,积极推行国际标准、质量认证,努力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价值,实施名牌战略。名牌战略是以质取胜战略的高级阶段,是中国出口商品在完成质量和结构的优化后,进一步提高中国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最大限度地获取国际贸易利益重要举措。在推进以质取胜战略的过程中,中国曾实施了一系列带有战略性的举措,包括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建立和完善质量方面的立法;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行为;扶持优质产品出口,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积极推广采用国际标准;争创中国出口商品名牌;强化进出口产品的质量监督等,但仍需要进一步加强这一战略性的立法和执法。 总之,中国对外贸易中出现的问题为中国贸易政策的改革提出了课题。在现有的贸易体制下,如何既适应国际形势的发展,创造更好的国际贸易环境,又使中国的经济不受制于其他国家,这既是中国外贸实践中面临的问题,也是政策制定者亟需解决的问题。中国政府应为企业营造一个更加优越的发展环境,同时企业也应该利用现有资源发展自有品牌,以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关 华 责任校对:关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