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论文题目 论涉黑犯罪相关问题
学生姓名 赵某某
学 号 041110136
指导教师 王某某
专 业 法 学
年 级 2004年秋
学 校 临海学院
提 纲(四号黑体居中)
1. 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定义与特征 „„„„„„„„„„„„„„„„„„ 2
2. 黑社会性质组织的表象和本质 „„„„„„„„„„„„„„„„„„ 4
2.1 外在表象:有严密的组织„„„„„„„„„„„„„„„„„„„ 5
2.2 内在目的:获取经济利益„„„„„„„„„„„„„„„„„„„ 6
2.3 核心本质:对社会的非法控制„„„„„„„„„„„„„„„„„ 7
3. 实务中认定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几个问题„„„„„„„„„„„„„„„ 8
3.1 关于黑社会性质组织的人数下限问题„„„„„„„„„„„„„„ 7
3.2 关于“称霸一方”问题„„„„„„„„„„„„„„„„„„„„ 8
3.3 关于“保护伞”问题„„„„„„„„„„„„„„„„„„„„„ 9
3.4 关于和恐怖活动组织的区分„„„„„„„„„„„„„„„„„„ 10
3.5 关于和普通犯罪集团的区分„„„„„„„„„„„„„„„„„„ 11
注释与参考文献„„„„„„„„„„„„„„„„„„„„„„„„„„ 12
(小四号宋体,行间距固定值20磅,标明页码)
摘要(小四号黑体):黑社会性质犯罪,既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一个严峻社会问题,也是各国法律所重视的一种犯罪现象。目前理论界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特征的界定往往停留在
司法或立法解释的层面,未及本质。而笔者认为:准确认定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关键在于确切把握该组织的外在表象和内在本质,在此理论基础上,笔者对司法实务中遇到的认定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时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组织目的 原动力 黑社会性质组织
(内容:小四号宋体,行间距固定值20磅)
目前理论界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特征的界定往往停留在司法或立法解释的层面,未及本质。而笔者认为:准确认定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关键在于确切把握该组织的外在表象和内在本质;在此理论基础上,笔者对司法实务中遇到的认定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时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探
讨。
1、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定义与特征(三号黑体居中)
界定黑社会性质组织,首先应对黑社会的内涵和外延进行必要的研究,以确定其含义。国内外对黑社会的定义一直缺乏一个统一概念,国际社会一般把有组(内容:小四号宋体,行间距固定值20磅)
2、黑社会性质组织的表象和本质
黑社会为外来语,即“under-world society”,直译为“地下社会”,是与正常社会相对立的,对社会进行非法控制的组织。黑社会组织, 是一种独立于正常社会、具有反社会的价值观念、
2.1 外在表象:有严密的组织(小三号黑体居左)
对组织内部的严密控制是黑社会性质组织区别于一般的犯罪组织最明显的表象。较之一般犯罪组织,黑社会性质组织①对组织内部的严密控制更具有层次性,拥有一套更完整的组织体系。
2.1.1黑社会性质犯罪的主观方面(四号黑体居左)
黑社会性质组织并非单纯为实施犯罪而存在,实施犯罪是以控制社会为目的,控制社会有时为了更好的实施犯罪服务
2.2 核心本质:对社会的非法控制
黑社会性质组织并非单纯为实施犯罪而存在,实施犯罪是以控制社会为目的,控制社会有时为了更好的实施犯罪服务,其犯罪行为表征为“反社会秩序性”、“暴力性”。①在实践中多表现为对一定行业、地域的控制,如对高度竞争性的建
注释及参考文献(三号黑体居中)
注释:(文章中注释要上标)
①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94条第1款的解释》:“1、形成较稳定的犯罪组织,人数较多,有明确的组织、领导者,骨干成员基本稳定。2、有组织地进行通过违法犯罪活动或者其他手段获得经济利益,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以支持该组织的活动。3、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手段,有组织地多次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为非作恶,欺压残害群众。4、通过实施违法犯罪活动,或者利用国家工作人员的包庇或者纵容,称霸一方,在一定区域或行业内,形成非法控制或者重大影响,严重破坏经济社会秩序。”
②陈兴良:《关于黑社会性质犯罪的理性思考》,载《法学》,2002年第8期,第15页。
参考文献:(小三号黑体居左)
[1] 康树华著:《比较犯罪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一版,
[2] 计永胜:《国际刑法学界关于有组织犯罪的最新研究动向》,载《中国法学》,1997年第4期。
[3] 康树华著:《犯罪学——过去·现在·未来》,群众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
[4] 郑列 孙龙:《略论当前中国的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载《犯罪研究》,2002年第3期。
[5] 陈兴良:《关于黑社会性质犯罪的理性思考》,载《法学》,2002年第8期。
[6] 赵秉志 于志刚:《论我国新刑法典对有组织犯罪的惩治》,载《商法研究》,1999年第1期。
[7] 王勇禄 林宁 刘艳华:《查办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有关问题探讨》,载《刑事司法指南》,2001第2辑,法律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五号宋体左靠齐)
法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论文题目 论涉黑犯罪相关问题
学生姓名 赵某某
学 号 041110136
指导教师 王某某
专 业 法 学
年 级 2004年秋
学 校 临海学院
提 纲(四号黑体居中)
1. 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定义与特征 „„„„„„„„„„„„„„„„„„ 2
2. 黑社会性质组织的表象和本质 „„„„„„„„„„„„„„„„„„ 4
2.1 外在表象:有严密的组织„„„„„„„„„„„„„„„„„„„ 5
2.2 内在目的:获取经济利益„„„„„„„„„„„„„„„„„„„ 6
2.3 核心本质:对社会的非法控制„„„„„„„„„„„„„„„„„ 7
3. 实务中认定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几个问题„„„„„„„„„„„„„„„ 8
3.1 关于黑社会性质组织的人数下限问题„„„„„„„„„„„„„„ 7
3.2 关于“称霸一方”问题„„„„„„„„„„„„„„„„„„„„ 8
3.3 关于“保护伞”问题„„„„„„„„„„„„„„„„„„„„„ 9
3.4 关于和恐怖活动组织的区分„„„„„„„„„„„„„„„„„„ 10
3.5 关于和普通犯罪集团的区分„„„„„„„„„„„„„„„„„„ 11
注释与参考文献„„„„„„„„„„„„„„„„„„„„„„„„„„ 12
(小四号宋体,行间距固定值20磅,标明页码)
摘要(小四号黑体):黑社会性质犯罪,既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一个严峻社会问题,也是各国法律所重视的一种犯罪现象。目前理论界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特征的界定往往停留在
司法或立法解释的层面,未及本质。而笔者认为:准确认定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关键在于确切把握该组织的外在表象和内在本质,在此理论基础上,笔者对司法实务中遇到的认定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时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组织目的 原动力 黑社会性质组织
(内容:小四号宋体,行间距固定值20磅)
目前理论界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特征的界定往往停留在司法或立法解释的层面,未及本质。而笔者认为:准确认定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关键在于确切把握该组织的外在表象和内在本质;在此理论基础上,笔者对司法实务中遇到的认定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时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探
讨。
1、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定义与特征(三号黑体居中)
界定黑社会性质组织,首先应对黑社会的内涵和外延进行必要的研究,以确定其含义。国内外对黑社会的定义一直缺乏一个统一概念,国际社会一般把有组(内容:小四号宋体,行间距固定值20磅)
2、黑社会性质组织的表象和本质
黑社会为外来语,即“under-world society”,直译为“地下社会”,是与正常社会相对立的,对社会进行非法控制的组织。黑社会组织, 是一种独立于正常社会、具有反社会的价值观念、
2.1 外在表象:有严密的组织(小三号黑体居左)
对组织内部的严密控制是黑社会性质组织区别于一般的犯罪组织最明显的表象。较之一般犯罪组织,黑社会性质组织①对组织内部的严密控制更具有层次性,拥有一套更完整的组织体系。
2.1.1黑社会性质犯罪的主观方面(四号黑体居左)
黑社会性质组织并非单纯为实施犯罪而存在,实施犯罪是以控制社会为目的,控制社会有时为了更好的实施犯罪服务
2.2 核心本质:对社会的非法控制
黑社会性质组织并非单纯为实施犯罪而存在,实施犯罪是以控制社会为目的,控制社会有时为了更好的实施犯罪服务,其犯罪行为表征为“反社会秩序性”、“暴力性”。①在实践中多表现为对一定行业、地域的控制,如对高度竞争性的建
注释及参考文献(三号黑体居中)
注释:(文章中注释要上标)
①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94条第1款的解释》:“1、形成较稳定的犯罪组织,人数较多,有明确的组织、领导者,骨干成员基本稳定。2、有组织地进行通过违法犯罪活动或者其他手段获得经济利益,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以支持该组织的活动。3、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手段,有组织地多次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为非作恶,欺压残害群众。4、通过实施违法犯罪活动,或者利用国家工作人员的包庇或者纵容,称霸一方,在一定区域或行业内,形成非法控制或者重大影响,严重破坏经济社会秩序。”
②陈兴良:《关于黑社会性质犯罪的理性思考》,载《法学》,2002年第8期,第15页。
参考文献:(小三号黑体居左)
[1] 康树华著:《比较犯罪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一版,
[2] 计永胜:《国际刑法学界关于有组织犯罪的最新研究动向》,载《中国法学》,1997年第4期。
[3] 康树华著:《犯罪学——过去·现在·未来》,群众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
[4] 郑列 孙龙:《略论当前中国的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载《犯罪研究》,2002年第3期。
[5] 陈兴良:《关于黑社会性质犯罪的理性思考》,载《法学》,2002年第8期。
[6] 赵秉志 于志刚:《论我国新刑法典对有组织犯罪的惩治》,载《商法研究》,1999年第1期。
[7] 王勇禄 林宁 刘艳华:《查办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有关问题探讨》,载《刑事司法指南》,2001第2辑,法律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五号宋体左靠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