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课程理念激活信息技术课堂
收藏 | 分类: | 查看: 32 | 评论(0)
2009日年3月23~25日,市教研室在井冈山学校举行了“吉安市首届信息技术教师教学技能比赛,本次比赛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组进行,共有42位选手参加。活动先按说课、备课二个环节打分,二项总分前七名的选手再参加上课比赛,最后确定一、二、三等奖。23日上午,全体选手抽题然后封闭进行备课,下午进行第人十分钟的说课,晚上评委再对选手的教案进行评审。24日,三个组开始上课比赛,25日上午,进行会议总结表彰,会议结束。我有幸作为评委参加本次活动,具体参加高中组评委工作,并担任高中组评委组长。本次活动,评委没有受到任何外界因素的影响,确保活动的公平、公正。
下面想从几个方面来谈谈对这次活动的感受,感受完全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不对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从新课程理念看本次活动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这次活动中,高中组十五位选手的教案、说课中,都关注支了这个核心理念,都有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的思考与行为,活动中展现的分层教学、探究讨论式教学就是具体的表现,这说明新课程培训已经有了一定的效果,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已经被大家认同、认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在信息技术应用实践中,把握技术文化要素,体验信息文化,提升信息素养,这即是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的,也是信息技术教学与计算机教学的区别所在。这次活动中,欣喜的看到,绝大多数老师已经成功的摆脱了计算机教学的影子,步入了正常的信息技术教学轨道。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五点基本理念,对照这五个基本理念,来分析一下我们活动中的“得”与“失”。
基本理念之一就是与时俱进,把信息素养培养放在首位,提出了“提升作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的教学目标。前面已经谈到,从本次活动的备课、说课、上课中,欣喜的看到了绝对大多数老师成功的步入了信息技术教学轨道,把信息素养的培养放到了教学的首要位置。教学的重点也能从关注技术转向关注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中,好多老师还非常巧妙的把信息表达交流与教学评价相结合,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适度的表达的交流评价内容。
非常高兴的是,我们的教师对信息素养的认识非常到位,活动之余,在与老师交流中,也影响并修正了我对信息素养的认识。
由于目前我国对信息素养的定义不一,一般都包含了一个人对信息的基本认知、自身信息需求的判断、获取、组织、分析和利用信息的知识和技能、支撑信息行为的道德伦理、价值观等内容。以前,我非常认可的信息素养的概念是:信息素养,就是从技术层面上来说,掌握了使用信息技术的技术;从感情层面上来说,有使用信息技术的愿望。本次活动之后,我在前面的基础上加了第三个层面上有理解,那就是:从法律层面上来说,有在法律范畴内进行网络活动的意识与保护自身信息安全的意识。
基本理念之二就是努力创造条件营造好的信息环境,为学生打造终身教育平台。教学竞赛中,大家都刻意的追求很好的信息的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井冈山学校为活动准备了三种有效的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一是“多生一机一幕”的多媒体教学,特别适合讲授型的信息技术教学;二是“一生一机”的网络教学环境,特别适合上机实践的信息技术教学;三是“一生一机一幕”的网络多媒体教学环境,特别适合于如“跟我学”之类的讲练结合的信息技术教学。参赛选手也特别注意到了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与教学的关系,在教学实施中考虑到了一种新颖的递交作业的方法-----通过电子信箱向老师递交作业。
很多老师在教学中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思想,让学生在模仿、合作、探究中掌握新知,在软件使用教学中不面面俱到,没有把什么都讲完讲清楚,做“说明书”式的教学,而是采用“精讲勤练合作探究”的方法,给学生留下合作探究的空间,找软件的同性的东西,培训探究、创新的意识与自学的意识,让学生在练习中探究,在探究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在快乐中体验创新的魅力,在快乐中增强积极主动适应新技术的自信心,为孩子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基本理念之三就是关注全体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并且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为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实施留下弹性空间。本次课改的口号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次活动中,针对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非零起点”的特点,为了照顾到农村来的孩子能顺利的跟班学习,都在教学中实施了分层教学、小老师、小助教等等确保“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学措施,也客观的“认可差异”“鼓励个性发展”,实施分层作业,即要让有能力的学生多吃一点,又不要让基础差的学生“消化不良”。
基本理念之四就是强调问题解决,倡导实践创新,把信息技术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活动中,七位进入到了“上课”环节的选手,都在“实践”这一环节上做得很好,也都重点关注了“创新”这个环节。而在“把信息技术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这个环节上,说课与教案中都有很好的体现,但在实际教学实施过程中,却又忽视了,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来。特别是在讲“计算机智能处理”时,感觉到讲课时有点舍近求远,没有把智能处理实例拉到学生身边或学生的生活中,而是把它从生活中推开了,让信息智能处理变得“深不可测”“远不可及”。在这个问题上,有二位老师有极好的表现。一是吉安一中的付老师,她所选择的例子,创设的情景离学生最近。她执教的是“动画信息加工”,她用动画游戏(黄金矿工)引入动画概念,用《喜洋洋与灰太狼》《NBA篮球绝杀一点八秒》两个片段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观察、思考、探究,结果学生自己找到了动画与视频的区别,又用另一个动画片段说清楚了“二维动画”“三维动画”。她所列举的例子,都是学生热衷议论的话题,所以就很快的打动了学生,深深的扣住了学生心弦,自然学生也就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师生互动自然也就顺畅了,课堂也就能活跃了,教学也就能贯穿下去了。井冈山学校的蒋老师,借助胡总书记大年三十与井冈山人民过年这件学生自豪的事,让学生谈信息的发布,学生由于自豪,特别有交流发布的愿望,把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了,也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基本理念之五就是注重交流与合作,鼓励信息技术教师创造有特色的教学,共同构筑健康的信息文化。两天的教学研究活动,我感到“交流与合作”是做得最理想的,老师们不但注重了交流与合作,在教学中“交流与合作”活动密度相对也比较大、比较活、比较实,效果也非常好,满足了正处于“后青春期”的高中学生渴望交流合作的愿望,使传统的孤立学习转变为新型的共同学习。
当然,本次活动也存在一些问题,也值得大家深思。
一是关于说课问题。说课说什么?怎样说?我觉得说课就要说我准备“怎样做?和”为什么要这样做?前者告诉大家你准备怎样教?后者告诉大家你准备怎样教?这样做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说具体一点,说课就是要说教材、说学生、说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媒体(资源)、说教学策略、说教学过程、说教学环境。在这里面,重点是说教学策略与教学过程,“为什么要这样做”就要在说教学策略与教学过程中体现,所以这个环节要说详细,要让评委知道你准备怎样上这节课。
本次说课中,都没有重点说教学策略和教学过程,不知道是时间分配上出了问题,还是大家认为本来就应该这样。
另外,说课也基本上没有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只有井冈山学校张老师、吉安四中王老师说到了“教学设计意图”。但在查看教案时,我意外的发现90%以上的老师在教案中有“教学设计意图”,不知是什么原因在说课时不说这一点。
我个人认为,说课有课前说课和课后说课两种,这两种说课的区别就是课后说课一定要说“课后反思”或“教学反思”。我们这次活动,应该是课前说课,所以不应该有“课后反思”,但实际上,90%以上的选手都写了课后反思,课都没有上,就有反思,奇怪。反过来说,课前就知道有这此不足,为什么不去修正它?
我个人还认为,信息技术说课应该说教学环境,教学在什么环境中实施,应该考虑清楚也应该说清楚。
二是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什么是教学设计?国内学者认为:“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说简单一点,“教学设计,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什么(课程、内容等)和怎么教(组织、方法、传媒的使用等)进行设计。”
教学设计与教案有联系也有区别,从内容上来区分,教案是原来我们老师备课结果的体现,从这个角度来讲,教案大致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备学生部分,教材部分,教法部分.教学设计则不同,他首先是把教育、教学本身作为整体系统来考察,运用系统方法来设计、开发、运行、管理,即把教学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设计、实施和评价,使之成为具有最优功能的系统。教学系统设计综合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将运用系统方法的设计过程模式化,提供一种实施教学系统设计的可操作的程序与技术。在教学系统的设计过程中,通过系统分析技术(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形成制定、选择策略的基础;通过解决问题的策略优化技术(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媒体的选择等)以及评价调控技术(试验、形成性评价、修正、终结性评价等)使解决与人有关的复杂教学问题的最优方案逐步形成,并在实施中取得最好的效果。从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学系统设计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原比教案范围要广,目光的着眼点可能会在整个学段的知识体系,或者整个单元,再到某节课。另外从定义中我们也会得到这样一个结论,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设计技术将使我们从感性的教案设计走向更加理性的技术应用,掌握教学设计的技术将是我们成批量培养优秀教师的一个途径。
从定义上看也是有分别的,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而创设教与学系统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包含以下特征
(1)教学系统设计的研究对象是不同层次的学与教的系统,这一系统中包括了促进学生学习的内容、条件、资源、方法、活动等。创设教与学系统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习者达到预期的目标。
(2)教学系统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研究、探索教与学系统各个要素之间及要素与整体之间的本质联系,并在设计中综合考虑和协调他们的关系,使各要素有机结合起来以完成教学系统的功能。
(3)教学系统设计的目的是将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等基础理论系统地应用于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形成经过验证,能实现预期功能的教与学系统。
二者无论是从定义,从内容,还是从结构形式上都有所区别,侧重点有所不同,有的学者曾认为二者属于不同的话语体系,笔者也访谈过一些教师,在这些教师普遍存在这样的困惑,老师们也往往认为现在的教学设计就是原来的教案,只不过是换了个名字而已,而研究者认识的教学设计与教案,无论是内容与外在形式都有差别,不能混为一谈。
个人认为,教学设计本身就有明确的规范要求,教学设计与教案是不相同的,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教案应该是教学设计中的教学过程设计。
在活动中,我们好多老师写的是教学设计,实质上就是教案。
三、关于教学目标
普通高中今生技术课程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具体包括下面三个方面:知识与技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本次活动,教学目标的表述有三大类:一类表述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还有一类表述为“知识目标、能力(或技能)目标、情感目标”;还有一类就是单一的“知识目标”。
在教案中,我们发现了有些老师教学目标定位错误,表述混乱,有些老师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中出现了“体验、感受”等文字,应该是不正确的。
学习目标应该对应一定的行为动词(详见附件),也可以称之为关键词。
教学目标
对应的行为动词(关键词)
知识与技能
理解、了解、概念、特征、熟练、独立、模仿、迁移
过程与方法
经历、发现、归纳、确定、评价、选择
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悟、感受、激发、体验
四、关于教学中老师的语言
教学中,大多数教师语言规范,能使用普通话教学。但也有些老师语言不规范,提出的问题学生无法回答。
行为动词说明
《标准》中部分行为动词界定*
类型
水平
各水平的含义
所用的行为动词
知
识 技 能 目 标 动 词
知
识
了解
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
了解、知道、描述、说出、举例说明、列举、表述、识别、比较、简述、对比
认识
位于“了解”与“理解”之间
认识
理解
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
阐述、解释、估计、理解、计算、说明、判断、分析、区分
应用
在新的情境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则;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联系等
评估、使用、验证、运用、掌握
技
能
独立操作
独立完成操作;进行调整或改进;尝试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
测量、测定、操作、会、能、制作、设计
体验性要求的目标动词
经历
从事相关活动,建立感性认识等
观察、收集、调查、交流、讨论、阅读、尝试、实验、学习、探究、预测、考虑、经历、体验、参加、参观、查阅
反应
在经历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做出相应反应等
体会、关注、注意、关心、乐于、敢于、勇于、发展、保持
领悟
具有稳定态度、一致行为和个性化的价值观念等
形成、养成、具有、领略、体会、思考
* 《标准》中有的行为动词前加有“初步”、“大致”、“简单”等词,其对应的水平比原行为动词的水平低。
用新课程理念激活信息技术课堂
收藏 | 分类: | 查看: 32 | 评论(0)
2009日年3月23~25日,市教研室在井冈山学校举行了“吉安市首届信息技术教师教学技能比赛,本次比赛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组进行,共有42位选手参加。活动先按说课、备课二个环节打分,二项总分前七名的选手再参加上课比赛,最后确定一、二、三等奖。23日上午,全体选手抽题然后封闭进行备课,下午进行第人十分钟的说课,晚上评委再对选手的教案进行评审。24日,三个组开始上课比赛,25日上午,进行会议总结表彰,会议结束。我有幸作为评委参加本次活动,具体参加高中组评委工作,并担任高中组评委组长。本次活动,评委没有受到任何外界因素的影响,确保活动的公平、公正。
下面想从几个方面来谈谈对这次活动的感受,感受完全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不对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从新课程理念看本次活动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这次活动中,高中组十五位选手的教案、说课中,都关注支了这个核心理念,都有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的思考与行为,活动中展现的分层教学、探究讨论式教学就是具体的表现,这说明新课程培训已经有了一定的效果,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已经被大家认同、认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在信息技术应用实践中,把握技术文化要素,体验信息文化,提升信息素养,这即是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的,也是信息技术教学与计算机教学的区别所在。这次活动中,欣喜的看到,绝大多数老师已经成功的摆脱了计算机教学的影子,步入了正常的信息技术教学轨道。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五点基本理念,对照这五个基本理念,来分析一下我们活动中的“得”与“失”。
基本理念之一就是与时俱进,把信息素养培养放在首位,提出了“提升作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的教学目标。前面已经谈到,从本次活动的备课、说课、上课中,欣喜的看到了绝对大多数老师成功的步入了信息技术教学轨道,把信息素养的培养放到了教学的首要位置。教学的重点也能从关注技术转向关注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中,好多老师还非常巧妙的把信息表达交流与教学评价相结合,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适度的表达的交流评价内容。
非常高兴的是,我们的教师对信息素养的认识非常到位,活动之余,在与老师交流中,也影响并修正了我对信息素养的认识。
由于目前我国对信息素养的定义不一,一般都包含了一个人对信息的基本认知、自身信息需求的判断、获取、组织、分析和利用信息的知识和技能、支撑信息行为的道德伦理、价值观等内容。以前,我非常认可的信息素养的概念是:信息素养,就是从技术层面上来说,掌握了使用信息技术的技术;从感情层面上来说,有使用信息技术的愿望。本次活动之后,我在前面的基础上加了第三个层面上有理解,那就是:从法律层面上来说,有在法律范畴内进行网络活动的意识与保护自身信息安全的意识。
基本理念之二就是努力创造条件营造好的信息环境,为学生打造终身教育平台。教学竞赛中,大家都刻意的追求很好的信息的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井冈山学校为活动准备了三种有效的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一是“多生一机一幕”的多媒体教学,特别适合讲授型的信息技术教学;二是“一生一机”的网络教学环境,特别适合上机实践的信息技术教学;三是“一生一机一幕”的网络多媒体教学环境,特别适合于如“跟我学”之类的讲练结合的信息技术教学。参赛选手也特别注意到了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与教学的关系,在教学实施中考虑到了一种新颖的递交作业的方法-----通过电子信箱向老师递交作业。
很多老师在教学中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思想,让学生在模仿、合作、探究中掌握新知,在软件使用教学中不面面俱到,没有把什么都讲完讲清楚,做“说明书”式的教学,而是采用“精讲勤练合作探究”的方法,给学生留下合作探究的空间,找软件的同性的东西,培训探究、创新的意识与自学的意识,让学生在练习中探究,在探究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在快乐中体验创新的魅力,在快乐中增强积极主动适应新技术的自信心,为孩子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基本理念之三就是关注全体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并且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为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实施留下弹性空间。本次课改的口号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次活动中,针对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非零起点”的特点,为了照顾到农村来的孩子能顺利的跟班学习,都在教学中实施了分层教学、小老师、小助教等等确保“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学措施,也客观的“认可差异”“鼓励个性发展”,实施分层作业,即要让有能力的学生多吃一点,又不要让基础差的学生“消化不良”。
基本理念之四就是强调问题解决,倡导实践创新,把信息技术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活动中,七位进入到了“上课”环节的选手,都在“实践”这一环节上做得很好,也都重点关注了“创新”这个环节。而在“把信息技术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这个环节上,说课与教案中都有很好的体现,但在实际教学实施过程中,却又忽视了,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来。特别是在讲“计算机智能处理”时,感觉到讲课时有点舍近求远,没有把智能处理实例拉到学生身边或学生的生活中,而是把它从生活中推开了,让信息智能处理变得“深不可测”“远不可及”。在这个问题上,有二位老师有极好的表现。一是吉安一中的付老师,她所选择的例子,创设的情景离学生最近。她执教的是“动画信息加工”,她用动画游戏(黄金矿工)引入动画概念,用《喜洋洋与灰太狼》《NBA篮球绝杀一点八秒》两个片段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观察、思考、探究,结果学生自己找到了动画与视频的区别,又用另一个动画片段说清楚了“二维动画”“三维动画”。她所列举的例子,都是学生热衷议论的话题,所以就很快的打动了学生,深深的扣住了学生心弦,自然学生也就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师生互动自然也就顺畅了,课堂也就能活跃了,教学也就能贯穿下去了。井冈山学校的蒋老师,借助胡总书记大年三十与井冈山人民过年这件学生自豪的事,让学生谈信息的发布,学生由于自豪,特别有交流发布的愿望,把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了,也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基本理念之五就是注重交流与合作,鼓励信息技术教师创造有特色的教学,共同构筑健康的信息文化。两天的教学研究活动,我感到“交流与合作”是做得最理想的,老师们不但注重了交流与合作,在教学中“交流与合作”活动密度相对也比较大、比较活、比较实,效果也非常好,满足了正处于“后青春期”的高中学生渴望交流合作的愿望,使传统的孤立学习转变为新型的共同学习。
当然,本次活动也存在一些问题,也值得大家深思。
一是关于说课问题。说课说什么?怎样说?我觉得说课就要说我准备“怎样做?和”为什么要这样做?前者告诉大家你准备怎样教?后者告诉大家你准备怎样教?这样做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说具体一点,说课就是要说教材、说学生、说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媒体(资源)、说教学策略、说教学过程、说教学环境。在这里面,重点是说教学策略与教学过程,“为什么要这样做”就要在说教学策略与教学过程中体现,所以这个环节要说详细,要让评委知道你准备怎样上这节课。
本次说课中,都没有重点说教学策略和教学过程,不知道是时间分配上出了问题,还是大家认为本来就应该这样。
另外,说课也基本上没有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只有井冈山学校张老师、吉安四中王老师说到了“教学设计意图”。但在查看教案时,我意外的发现90%以上的老师在教案中有“教学设计意图”,不知是什么原因在说课时不说这一点。
我个人认为,说课有课前说课和课后说课两种,这两种说课的区别就是课后说课一定要说“课后反思”或“教学反思”。我们这次活动,应该是课前说课,所以不应该有“课后反思”,但实际上,90%以上的选手都写了课后反思,课都没有上,就有反思,奇怪。反过来说,课前就知道有这此不足,为什么不去修正它?
我个人还认为,信息技术说课应该说教学环境,教学在什么环境中实施,应该考虑清楚也应该说清楚。
二是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什么是教学设计?国内学者认为:“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说简单一点,“教学设计,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什么(课程、内容等)和怎么教(组织、方法、传媒的使用等)进行设计。”
教学设计与教案有联系也有区别,从内容上来区分,教案是原来我们老师备课结果的体现,从这个角度来讲,教案大致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备学生部分,教材部分,教法部分.教学设计则不同,他首先是把教育、教学本身作为整体系统来考察,运用系统方法来设计、开发、运行、管理,即把教学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设计、实施和评价,使之成为具有最优功能的系统。教学系统设计综合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将运用系统方法的设计过程模式化,提供一种实施教学系统设计的可操作的程序与技术。在教学系统的设计过程中,通过系统分析技术(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形成制定、选择策略的基础;通过解决问题的策略优化技术(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媒体的选择等)以及评价调控技术(试验、形成性评价、修正、终结性评价等)使解决与人有关的复杂教学问题的最优方案逐步形成,并在实施中取得最好的效果。从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学系统设计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原比教案范围要广,目光的着眼点可能会在整个学段的知识体系,或者整个单元,再到某节课。另外从定义中我们也会得到这样一个结论,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设计技术将使我们从感性的教案设计走向更加理性的技术应用,掌握教学设计的技术将是我们成批量培养优秀教师的一个途径。
从定义上看也是有分别的,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而创设教与学系统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包含以下特征
(1)教学系统设计的研究对象是不同层次的学与教的系统,这一系统中包括了促进学生学习的内容、条件、资源、方法、活动等。创设教与学系统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习者达到预期的目标。
(2)教学系统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研究、探索教与学系统各个要素之间及要素与整体之间的本质联系,并在设计中综合考虑和协调他们的关系,使各要素有机结合起来以完成教学系统的功能。
(3)教学系统设计的目的是将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等基础理论系统地应用于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形成经过验证,能实现预期功能的教与学系统。
二者无论是从定义,从内容,还是从结构形式上都有所区别,侧重点有所不同,有的学者曾认为二者属于不同的话语体系,笔者也访谈过一些教师,在这些教师普遍存在这样的困惑,老师们也往往认为现在的教学设计就是原来的教案,只不过是换了个名字而已,而研究者认识的教学设计与教案,无论是内容与外在形式都有差别,不能混为一谈。
个人认为,教学设计本身就有明确的规范要求,教学设计与教案是不相同的,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教案应该是教学设计中的教学过程设计。
在活动中,我们好多老师写的是教学设计,实质上就是教案。
三、关于教学目标
普通高中今生技术课程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具体包括下面三个方面:知识与技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本次活动,教学目标的表述有三大类:一类表述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还有一类表述为“知识目标、能力(或技能)目标、情感目标”;还有一类就是单一的“知识目标”。
在教案中,我们发现了有些老师教学目标定位错误,表述混乱,有些老师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中出现了“体验、感受”等文字,应该是不正确的。
学习目标应该对应一定的行为动词(详见附件),也可以称之为关键词。
教学目标
对应的行为动词(关键词)
知识与技能
理解、了解、概念、特征、熟练、独立、模仿、迁移
过程与方法
经历、发现、归纳、确定、评价、选择
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悟、感受、激发、体验
四、关于教学中老师的语言
教学中,大多数教师语言规范,能使用普通话教学。但也有些老师语言不规范,提出的问题学生无法回答。
行为动词说明
《标准》中部分行为动词界定*
类型
水平
各水平的含义
所用的行为动词
知
识 技 能 目 标 动 词
知
识
了解
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
了解、知道、描述、说出、举例说明、列举、表述、识别、比较、简述、对比
认识
位于“了解”与“理解”之间
认识
理解
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
阐述、解释、估计、理解、计算、说明、判断、分析、区分
应用
在新的情境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则;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联系等
评估、使用、验证、运用、掌握
技
能
独立操作
独立完成操作;进行调整或改进;尝试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
测量、测定、操作、会、能、制作、设计
体验性要求的目标动词
经历
从事相关活动,建立感性认识等
观察、收集、调查、交流、讨论、阅读、尝试、实验、学习、探究、预测、考虑、经历、体验、参加、参观、查阅
反应
在经历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做出相应反应等
体会、关注、注意、关心、乐于、敢于、勇于、发展、保持
领悟
具有稳定态度、一致行为和个性化的价值观念等
形成、养成、具有、领略、体会、思考
* 《标准》中有的行为动词前加有“初步”、“大致”、“简单”等词,其对应的水平比原行为动词的水平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