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漢語連詞研究
摘要:对于古代汉语连词的研究历来多从单本著作入手,详尽研究该本文献中有关连词的方方面面。本文将从连词的定义入手,探究它的来龙去脉、产生发展,接着再进行专书研究,从甲骨文中的连词开始,到《孟子》中的连词再到《史记》连词,为古代汉语连词研究展开一个新面貌。
人们在尚未接触语言学之前对连词的定义应该比较模糊。首先,它的属性很明确,即它是一种虚词。以周秉钧《古汉语纲要》为例,该书中对连词的定义为:连词是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也有连接词和词组)、分句与分句,以及句与句的词类。不管是在丰富词的类型方面还是充当句子的成分方面,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古代汉语还是现代汉语,连词所发挥的作用自不必赘述。古代汉语连词系统中除了少数几个连词与现代汉语全然不同,大部分的都是延续至今的。根据语言发展的规律,我们可以断言现代汉语连词不是突变的,而是渐变的,它是不断地从古至今发展过来的。研究连词,无论是古代汉语连词还是现代汉语连词,我们首先要弄清楚的就是它有怎样的发展演变,用发展的观点来研究,这样就更能理解在此阶段中出现的文献中的连词所要表达的意义,从而更有利于对文献的解读多方面解读。
关于汉语连词的产生和发展,语言学家已经发现连词早在殷商时代就已产生了。甲骨卜辞作为殷代王家档案,可以部分反映出当时语言的基本面貌。据研究,甲骨卜辞文已经初步具备一个包括连词在内的虚词系统, 其中连词有“及”、“于”、“以”、“若”、“则”等。其作用有的是连接词与词的,也有的是连接分句与分句的,比如说“及”、“于”是连接词与词的。从中古时期开始, 汉语的书面语和口头语逐渐分化, 书面语中的连词系统基本保持古代汉语的面貌, 延续使用至近代, 即文言的连词系统。口语中的连词不断发展演变, 历经中古、近代两大历史时期, 才形成了现代汉语的连词系统。晚唐代以后, 连词在中古汉语的基础上有进一步的变化发展, 主要表现在新旧形式继续交替, 双音节词剧增, 口语化趋势已经形成。现代汉语中使用的连词大多在这一时期就已经出现。清中叶至清末到民国初年这段时期是近代汉语演变到现代汉语的过渡时期, 连词的发展不仅表现为数量大量增加, 现代汉语中使用的连词也已全部出现, 同时还保留了一部分旧的形式。当然这个时期的连词与现代汉语也有不完全相同的地方, 这体现的是汉语过渡时期不稳定的特征。经过这个时期, 连词中这些不稳定的因素趋于消亡, 比如同义异形、文言词、紧缩形单音节词等现象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筛选同义异形的词,把晦涩冷僻的词淘汰出去,通俗常用的词则加以保留,此外,紧缩形单音节词和文言词大量摒弃,大大重用口语词和双音节词, 这样连词才呈现出了现有的面貌。这大致就是连词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不过因为研究方法、方式的不同,人们对于这一点又有着不同的见解。
关于连词分期,汉语中的连词和汉语其他的语法现象一样,从产生、发展到现代的形式,经历了一个很悠久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时期,连词的产生和发展的分期应该与汉语语法史的分期一致。王力先生提出的汉语语法史分期是:(一) 公元3世纪以前(五胡乱华以前) 为上古期。(3、4世纪为过渡阶段) ;(二) 公元4世纪到12世纪(南宋前半) 为中古期。(12、13世纪为过渡阶段) ;(三) 公元13世纪到19世纪为近代。(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为过渡阶
段) ;(四)20世纪(五四运动以后) 为现代。 吕叔湘先生却认为:“以晚唐五代为界,把汉语的历史分为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两个大的阶段是比较合适的。至于现代汉语, 那只是近代汉语内部的一个分期, 不能跟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鼎足三分”(吕叔湘1985) 。在此基础上他还补充道, “现代汉语只是近代汉语的一个阶段, 它的语法是近代汉语的语法, 它的常用词汇是近代汉语的常用词汇, 只是在这个基础上加以发展而已。”(《近代汉语读本·序》) 。我阅读了安徽大学中文系周刚先生写的一篇论文,他在参考了前贤的分期之后,根据连词本身的特点,把连词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分为了五个时期。我发现这五个分期恰到好处地总结了我想表达的重点即连词的产生和发展分为以下五个时期,它们分别是:(一) 上古时期(殷商——两汉) ;(二) 中古时期(魏晋——唐中叶) ;
(三) 近代时期(晚唐——清中叶) ;(四) 近代至现代过渡时期、(清中叶——清末、民国初年) ;(五) 现代时期(五四运动以后) 。
对于专书研究,王力先生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专书研究,就要从大量具体的材料中去归纳,从个别到一般。结论是在归纳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开头。„„凡是先立结论,然后去找例证,往往都靠不住。因为你往往是主观地找一些为你所用的例证,不为你所用就不要,那自然就错误了。归纳的重要也就证明充分占有材料的重要。因为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个别的东西越多,越能证明你的结论是可靠的。”连词在古汉语中的运用较为广泛,所以要研究古代汉语中的连词,我们必须在已有的文献、古籍中去发现。
前面已经提到在甲骨文中就已经有连词的存在,有学者通过参考张玉金的《甲骨文虚词词典》和赵诚的《甲骨文简明词典·虚词》, 并且依照姚孝遂的《殷虚甲骨刻辞类纂》中的辞例的用法进行了分析总结, 从而确定甲骨文连词为“眔(da )、又、以、及、于、并、乍、若”等。根据它们的意义, 我们将它们分为以下两类: 连接词与词的连词: 眔、又、以、及、于、并;连接分句的连词:乍、若。甲骨文连词的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连词基本相同, 例如, 能够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作句子的主语、谓语和宾语;能够连接联合关系的词语、词组和句子以及连接偏正关系的分句;在把词、词组或者分句组合在一起的时候, 只有连接作用, 没有修饰补充的作用:如果删去连词, 句子的基本意思不会受到影响, 同时, 连词在句子中也不受修饰。接着,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甲骨文连词的语法功能进行分析。首先,甲骨文连词连接的前后两项可以是名词、动词,也可以是数词。在甲骨卜辞中, 还有另外一个较为特殊的连词“又”, 主要用于连接整数和零数。其次,在甲骨卜辞中, 连词结构可以作多种句子成分, 如: 连词结构作句子的主语,这样的连词主要有“眔、又、及”三个;连词结构作谓语,这样的连词有“又、并”两个词;连词结构作宾语,这样的连词有“眔、以、又、于”四个词。此外, 连词结构还可以作兼语、时间状语以及同位语等。最后,甲骨文连词结构独自成一小句,连词及其所连接的成分组成连词结构, 在省略其前后成分的时候, 可以单独出现, 独立成一句或一大句。在甲骨卜辞中, 连词虽然已经出现, 但是其数量还很少, 用法也远远不及现代汉语连词的用法广泛。向熹也曾指出:“卜辞里还没有表示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让步等关系的连词。”但是,根据连词所连接的词语及其在句子中所起的作用, 我们又可以将甲骨文连词划分为并列连词和承接连词两类。所谓的并列连词, 就是指连接具有并列关系的词、词组或者分句的连词, 连词前后两项处于平等的地位。这样的连词有“眔”、“以”、“及“、“于”、“并”、“又”等六个。所谓的承接连词, 是指用来表示前后两个词、词组或者分句、段落之间的承接关系的词。这样的词, 在甲骨文中有“又”这个连词。甲骨文“又”可
以连接数词,在连接数词的时候,前后往往不尽相等,一般是前面为整数,后面为零数。甲骨文连词“又”还能连接三个数词, 意思与所连接的两个数词是相同的, 只是表达方式不同。在连接两个以上的数词时, 有时并不是每个词语前都用连词, 而有时又在每一项之前都用连词连接, 这种情况, 在后代文献中很少见到。在卜辞中, 无论“又”连接的是整数, 还是零数, 都可以直接带一个名词。连接数词的“又”不同于一般的连词, 所连接的数词由于前后数量的多少或者是零整的不同, 前后的位置不能互换, 否则就会影响句子的意思。甲骨卜辞中, 用来连接两个分句的连词很少, 只有“乍”和“若”两个连词, 都表示假设关系, 用于连接两个复句, 我们称之为假设连词。所谓的假设连词, 是指连词所连接的两个词语或句子, 前一个提出假设, 后一个为假设情况下所推测出的结果。这些都是甲骨文中的连词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看出,在甲骨文中, 连词多用来连接名词或者动词, 而连接句子、分句的很少, 没有发现连接句群的甲骨文连词。在体系上, 甲骨文连词系统还不完善。甲骨卜辞中没有出现复句连词以及表示转折的连词, 甲骨文连词系统中也还没有出现, 这也是连词体系在甲骨文阶段还没有充分发展的一个体现。甲骨文作为我国古老的文字,它以书面的形式,记录着当时的一些事情,极具历史价值,同时,它的文学价值也不容小觑。通过对甲骨文中的连词研究,我们看到了上古汉语中的连词及其用法,以上是甲骨文中连词的研究。
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汉语发展的重要阶段,产生了许多语论式著作。这些著作基本上反映了先秦时期口头语言的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先秦时书面语的特点。《孟子》即是这些著作中篇幅较长、较为成熟的代表作,是研究先秦语言重要的语言材料。我们先来概述一下《孟子》这本著作。它是中国战国时代孟子的言论汇编,体裁与《论语》大致相似,是先秦中期文学影响较大的文本,应该说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上古汉语的实际面貌,是汉语语法史研究中适于利用的宝贵材料。学者们采用专书语法研究的方法对这种典型的语料进行穷尽性的调查研究,发掘和归纳其中的语法特点和规律,从而为完成整个上古汉语语法研究、草拟更为完整详实的上古汉语语法史著作提供可靠而扎实的基础实证材料。《孟子》全文共使用字 1906 个,其中使用频率超过 100 次(含 100 次)的字有 66个,虚词有 33 个。在 33 个虚词中,可作连词有 20 个,超过一半还多。此外,就全书中的高频词来看,全文使用频率超过 200 次(含 200 次)的字有 27 个,其中虚词有 18 个,占一半以上。在 18 个虚词中,可作连词的有 12 个,又占一半以上。由此可见连词在《孟子》一书语法结构中的重要地位。首先,连接词(短语)与词(短语)的连词。根据连接对象的不同,过去有些陈旧的语法将连词直接划分为连接词和和连接短语两类,这是值得商榷的。因为有些连词连接的两部分分别是词与短语,这些连词既不能完全归到连接词的连词中,也不能完全归于连接短语的连词中。因此本文的研究中不采取这样的细分,而将短语归入词一类。不论是连接词与词,词与短语,短语与短语,均归入连接词与词的一类。《孟子》中出现的这部分连词有“而”、“及”、“且”、“如”、“斯”、“为”、“以”、“与”、“于”、“则”、“之”,共计 11 个,占单音连词数量的 56%。其次,就是连接句与句的连词。《孟子》中这部分单音连词有“而”、“故”、“则”、“抑”、“将”、“其”、“然”7 个,占《孟子》单音连词总数量的 40%。这部分连词可分为两类,一类连词可以连接两个分句,所连接的两部分内容构成复句,这类连词有
“而”、“故”、“则”;一类连词可以连接两个句子,所连接的两部分内容构成句群,这类连词有“抑”、“故”、“将”、“其”、“然”。然后,就是连接词(短语)与句或句与词(短语)的连词。《孟子》中这部分连词有“而”、“故”、“况”、“斯”、“以”、“因”、“则”,计 7 个。其用法灵活,是连词种类里数量最多的一组。这类连词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可以连接句和谓词性成分,一类可以连接句和体词性成分。连词所连接的成分之间的关系我们看作语义关系。根据连接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可以把《孟子》中的单音连词分为十类,即:并列连词、承接连词、因果连词、递进连词、转折连词、假设连词、选择连词、让步连词、目的连词、修饰连词。
1. 其中表并列的连词共有 6 个,即“而”、“及”、“且”、“为”、“与”、“于”。例句有“言近而旨远者,善言也。”、“时日害丧,予及女皆亡。”、“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得之为有财,古之人皆用之。”等。
2. 其中表承接的连词共有 3 个,即“而”、“以”、“则”。例句有“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 君子行法,以俟命而已矣”、“ 舜往于田,则吾既得命矣”等。
3. 其中因果连词有 7 个,包括“而”、“故”、“如”、“斯”、“以”、“因”、“则”。例句有“若民,苟无恒产,因无恒心”、“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等。
4. 其中递进连词有“而”、“况”、“且”、“以”4 个。例句有“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吾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况辱己以正天下者乎?”等。
5. 其中转折连词有“而”、“乃”、“然”、“若”、“以”、“则”,共计 6个。例句有“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皆古人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等。
6. 其中的假设连词有“而”、“苟”、“其”、“如”、“若”5个。例句有“而舜既为天子,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苟行王政,四海皆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齐楚虽大,何畏焉?”等。
7. 其中选择连词有“将”、“其”、“抑”、“则”。例句有“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等。《孟子》中让步连词有“虽”、“则”。例句有“民欲与之皆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等。
8. 其中目的连词有“而”、“以”。例句如下,“益烈山泽而焚之”、“ 求龙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等。
9. 其中修饰连词有“而”、“以”、“之”。例句如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 搂诸侯以伐诸侯者也”、等。
以上这些都是单音连词。《孟子》共出现单音连词 22 个,分别是“而”、“故”、“及”、“将”、“况”、“乃”、“其”、“且”、“然”、“如”、“若”、“斯”、“虽”、“为”、“以”、“抑”、“因”、“与”、“于”、“则”、“之”。当然,《孟子》当中也存在着大量的复音连词。《孟子》共出现复音连词 16 个,分别是“而后”、“(而)况(于)”、“况乎”、“然而”、“然后”、“然且”、“是以”、“以至”、“然则”、“乃若”、“若夫”、“是故”、“至于”、“苟为”、“今有”、“如使”。16 个复音连词中,
前 8 个处于对称连接结构中,包括“而后”(连接句句、句谓、谓谓、谓体)、“(而)况(于)”(连接句谓、句体)、“况乎”(连接句句),“然而”(连接句句、句谓),“然后”(连接句句、句谓、谓谓),“然且”(连接句谓、谓谓),“是以”(连接句句、句谓)、“以至”(连接体体);后 8 个处于非对称连接结构中,包括“然则”(连接句、谓), “乃若”(连接体)、“若夫”(连接谓、体)、“是故”(连接句)、“至于”(连接体)、“苟为”(连接谓)、“今有”(连接体)、“如使”(连接句)。(括号内是可以连接的对象。)16 个复音连词依“语义分析”分类,表承接的有“而后”、“然而”、“以至”,表递进的有“(而)况(于)”,表转折的有“况乎”、“然且”、“乃若”、“若夫”、“至于”,表条件的有“然而”,表因果的有“然后”、“是以”、“是故”,表让步的有“然则”,表假设的有“苟为”、“今有”、“如使”。和单音连词表示的语义关系相比,只有 7 种关系,少了表并列、选择、修饰的连词。以上就是简单地把《孟子》一书中出现的一些连词做了一下介绍。我们可以看出连词在《孟子》一书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间接表明连词在古代汉语中的举足轻重的位置。
如果想要对古代汉语中的连词进行全面的了解和研究的话,我们必须从不同的古籍、文献中去发现。《史记》是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鲁迅用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高度评价了它,这前后两句分别评价了《史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梁启超更是赞誉《史记》是“千古之绝作”,由此可见《史记》无论是在中国史学方面还是文学方面都作出了巨大贡献。下面我来具体阐述一下对《史记》的连词研究成果。从词项上来看,《史记》中共有连词 105 个,分为 12 类。这十二类连词大体上构成了《史记》的连词系统,现在我们一一来看一下。
1.并列连词。《史记》中共有并列连词 11 个,用例 936 个,连词分别为“而”、“与”、“之与”、“既”、“臮”、“暨”、“且”、“若”、“以”、“及”、“以及”。能连接词或者短语的连词共有 9个,分别为“而”、“与”、“之与”、“及”、“臮”、“暨”、“且”、“以及”、“以”。能连接句子的连词共有 6 个,分别为“既”、“而”、“及”、“且”、“以”、“若”。既能连接词和短语又能连接句子的连词有 4个,分别为“而”、“及”、“且”、“以”。双音节连词有“以及”、“之与”。
2.承接连词。《史记》共有承接连词12 个,分别是“而”、“则”、“然”、“然则”、“然后”、“焉”、“以”、“因”、“总之”、“今夫”、“后而”、“已而”,共有用例 1270 个。时间顺承连词有“而”、“已而”、“然后”、“以”、“则”、“因”、“后而”7 个,事理顺承连词有“而”、“以”、“则”、“因”、“然则”、“今夫”、“总之”、“然”、“焉”9 个。只有复音连词“总之”、“今夫”、“后而”、“已而”、“然则”、“然后”6 个,其余为单音节连词。
3.选择连词。《史记》中共有连词 8 个,分别是“则”、“与”、“与其”、“而”、“其”、“且”、“若”、“抑”,用例 36 个。任选择连词有“则”、“与”、“而”、“其”、“且”、“若”、“抑”6 个;单一选择连词 4 个,分别为“而”、“与其”、“则”、“其”。“与其”为双音节连词,其余为单音节连词。“与其”和“而”既能单独使用,也能与其他词连用,构成“与其„„不如„„”和 “非„„而„„”结构,其余都为单用连词。
4.数词连词。《史记》中仅有数量连词“有”,“有”通“又”,共有用例 35 个。这种连词大致上有两种情况,第一个是“有”后面跟有具体的数字,第二个就是“有”后面跟“余”字,表示数字的不确定。
5.偏正连词。《史记》中共有偏正连词 3 个,分别为“而”、“以”、“已”,共有用例 485 个。我们将偏正连词分为修饰连词和范围连词两大类,修饰连词只有连词“而”,共有用例 362 个;范围连词有“而”、“以”、“已”3 个,共有用例 123 个。
6.转折连词,。《史记》中共有转折连词 13 个,分别是“而”、“至”、“至于”、“至如”、“则”、“顾”、“及”、“乃”、“且”、“然”、“然而”、“若夫”,用例 512 个。轻转折连词有“而”、“顾”2 个,重转折连词有“而”、“然”、“然而”、“则”、“乃”5 个,他转连词有“而”、“及”、“若夫”、“至于”、“至”、“至如”、“且”、“若”8个。双音节连词有“至于”、“至如”、“然而”、“若夫”4 个,其余为单音节连词。
7.递进连词。《史记》中共有递进连词 8个,分别是“而”、“而况”、“犹”、“加”、“况”、“乃”、“且”、“且夫”,用例 163 个。只有“且夫”、“而况”为双音节连词,其余均为单音节连词,从运用形式上,只有“犹”既可以单独使用,又可以与“况”构成“犹„„况„„”结构,其余均为单用连词。根据语义关系,可将递进连词分为顺递连词和反逼递进连词。顺递连词也就是“前轻后重”,语义上以前分句为基础,后分句顺递推进,有连词“且”、“而”、“且夫”、“加”、“乃”5个。反逼递进连词也就是“前重后轻”,语义上以前分句为基点,相比之下后分句在语义上显得不值一提,有连词“况”、“犹”、“而况”3 个。
8.假设连词。《史记》中的假设连词有 15 个,分别是“必”、“诚”、“诚使”、“而”、“苟”、“果”、“即”、“借”、“籍”、“且”、“如”、“使”、“微”、“乡使”、“若”,用例 163 个,仅有“诚使”、“乡使”为双音节连词,根据提出假设语义的不同,将假设连词分为推测假设连词和反证假设连词两大类。推测假设连词指的是对过去、现在或将来的某一情况提出假设,然后推论出由此产生的结果,共有连词 14 个;反证假设连词指的是对现在或将来相反的事实情况提出假设,然后得到在这种相反情况下的结果,仅有连词“微”。
9.目的连词。《史记》中的目的连词分别为“将”、“而”、“且”、“以”4 个,用例 452 个。根据连词所表达的目的意义不同,可将其分为积极目的和消极目的两大类。积极目的连词有词 3 个,分别为“将”、“而”、“以”,消极目的连词有 1 个,为“且”。
10.让步连词。《史记》中共有让步连词 15 个,分别是“必”、“将”、“而”、“诚”、 “纵”、“自”、“则”、“犹”、“其”、“且”、“尚”、“虽”、“虽然”、“唯”、“惟”,用例 241 个。根据让步情况的真实性,将让步连词分为对已然事实的让步和对假设事实的让步两大类。已然事实让步指的是承认已经发生的事实,但是结果并不因此改变,共有连词 11 个,分别为“虽”、“虽然”、“犹”、“自”、“而”、“尚”、“且”、“必”、“将”、“则”、“其”;假设事实让步指的是让步是一种假设,结果也是在这种假设情况下产生的结果,共有连词 5 个,分别为“虽”、“纵”、“唯”、“惟”、“诚”。复音连词为“虽然”。“虽”和“犹”既能单独使用,又能构成“虽„„
犹„„”结构。
11.条件连词。《史记》中共有条件连词 3 个,分别为“必”、“诚”、“而”,共有用例 41 个。条件连词分为充分条件连词、必要条件连词和无条件连词。充分条件表示构成结果的条件虽然在句中提及,但是并不排除别的条件也能引起同样结果,有连词“而”;必要条件表示造成结果的条件是唯一的,有连词 3 个,分别为“而”、“必”、“诚”;无条件连词表示不管什么条件,结果都是一样的、不会发生改变,《史记》中无此类连词。
12.因果连词。《史记》中共有因果连词 12 个,分别是“而”、“则”、“有”、“盖”、“既”、“以”、“以此”、“是以”、“所以”、“以故”、“因”、“用”,用例 510 个。因果连词分为说明因果连词和推论因果连词,说明因果连词连接已经实现的因和果,根据连词出现的位置不同,分为因连词和果连词,因连词有“以”、“因”、“盖”、“用”、“有”、“而”6 个,果连词有“所以”、“则”、“而”、“以故”、“以此”、“用”、“以”8 个;推论因果连词指的是用已经实现的因推断还没有产生的果,有连词“既”。双音节连词有“以此”、“所以”、“以故”、“是以”,其余为单音节词。
这十二类连词,是构成《史记》连词系统的关键。当然,《史记》也有其连词特点, 前人对于《史记》的连词特点已经作过充分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包括连词音节上的特点,根据连接成分的特点,还有连词的兼类情况。在此不一一重述。以上,就是对《史记》中的连词的研究所做的一些简单的陈述。《史记》是出于上古的晚期时代,连词发展已经逐步初显规模,这为我们研究古代汉语中的连词,提供了研究的对象。但是《史记》的连词仍然是以单音节连词为主,双音节连词为辅的状态,并且关联连词数量很少。不过这并不影响少数关联连词和双音连词的产生为以后连词的发展所奠定的坚实基础。
连词概念的出现并不晚,早在中国汉语语法学始创时期就有“连字”一说。自《马氏文通》伊始, 汉语连词经过近百年的研究, 取得了丰富成果, 虽然仍然存在很多“悬案”有待后辈语言学家一一破解, 但是大部分连词的源流问题、语法化问题已经基本形成定论, 在此不赘述。对古代汉语中的连词研究的文章有很多,成果也颇为丰富,它们最终探讨的都是其中的连词系统以及连词的用法等。研究汉语中的连词,首先我们要知道连词是如何产生以及如何发展的。其次,通过何种渠道我们才能更加深入、更加多方面多角度地研究古代汉语连词?答案很明显,古代的书籍、文献应该是我们最好的选择,尤其是那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具有较高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书籍,它们最具代表性,因而由此得出的结论也最具说服性。综上所述,我对古代汉语中的连词研究主要就是借助《孟子》、《史记》这两部古籍展示的。本文的不足主要是由于篇幅有限,因此缺乏对其他具有代表性的古籍、文献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英哲, 卢卓群. 汉语连词发展过程中的若干特点[J].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
[2] 孙良明. 古代汉语语法变化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4.
[3] 王力. 汉语史稿(中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 王力. 汉语语法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5] 杨伯峻, 何乐士. 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
[6] 管燮初 《殷墟甲骨刻辞的语法研究》, 中国科学院,1953年
[7] 郭沫若主编《甲骨文合集》, 中华书局,1982年
[8] 向熹《简明汉语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
[9] 杨逢彬《殷墟甲骨刻辞词类研究》, 花城出版社,2003年
[10] 赵诚《甲骨文虚词探索》, 《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辑, 中华书局,1986年
[11] 杨伯峻.古汉语虚词[M].北京:中华书局.1981 年
[12] 崔立斌.《孟子》词类研究[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年
[13] 周文德.《孟子》数据库[M].成都:巴蜀书社.2002 年
[14] 郭锡良.古代汉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
[15] 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 年
[16] 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年.
[17] 安平秋、张大可、俞樟华《史记教程》,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 年
[18] 瞿林东《史记研究》,北京:北京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 年。
[19] 吴庆峰《史记虚词研究》,山东:齐鲁书社,2006 年
[20] 张大可《史记研究》,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 年。
[21] 周刚 连词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要略,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2] 李丽艳 甲骨文介词、连词研究,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23] 彭笠 《孟子》连词研究,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24] 孙东宁 《史记》连词研究——以纪世家书表为例,广西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12
古代漢語連詞研究
摘要:对于古代汉语连词的研究历来多从单本著作入手,详尽研究该本文献中有关连词的方方面面。本文将从连词的定义入手,探究它的来龙去脉、产生发展,接着再进行专书研究,从甲骨文中的连词开始,到《孟子》中的连词再到《史记》连词,为古代汉语连词研究展开一个新面貌。
人们在尚未接触语言学之前对连词的定义应该比较模糊。首先,它的属性很明确,即它是一种虚词。以周秉钧《古汉语纲要》为例,该书中对连词的定义为:连词是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也有连接词和词组)、分句与分句,以及句与句的词类。不管是在丰富词的类型方面还是充当句子的成分方面,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古代汉语还是现代汉语,连词所发挥的作用自不必赘述。古代汉语连词系统中除了少数几个连词与现代汉语全然不同,大部分的都是延续至今的。根据语言发展的规律,我们可以断言现代汉语连词不是突变的,而是渐变的,它是不断地从古至今发展过来的。研究连词,无论是古代汉语连词还是现代汉语连词,我们首先要弄清楚的就是它有怎样的发展演变,用发展的观点来研究,这样就更能理解在此阶段中出现的文献中的连词所要表达的意义,从而更有利于对文献的解读多方面解读。
关于汉语连词的产生和发展,语言学家已经发现连词早在殷商时代就已产生了。甲骨卜辞作为殷代王家档案,可以部分反映出当时语言的基本面貌。据研究,甲骨卜辞文已经初步具备一个包括连词在内的虚词系统, 其中连词有“及”、“于”、“以”、“若”、“则”等。其作用有的是连接词与词的,也有的是连接分句与分句的,比如说“及”、“于”是连接词与词的。从中古时期开始, 汉语的书面语和口头语逐渐分化, 书面语中的连词系统基本保持古代汉语的面貌, 延续使用至近代, 即文言的连词系统。口语中的连词不断发展演变, 历经中古、近代两大历史时期, 才形成了现代汉语的连词系统。晚唐代以后, 连词在中古汉语的基础上有进一步的变化发展, 主要表现在新旧形式继续交替, 双音节词剧增, 口语化趋势已经形成。现代汉语中使用的连词大多在这一时期就已经出现。清中叶至清末到民国初年这段时期是近代汉语演变到现代汉语的过渡时期, 连词的发展不仅表现为数量大量增加, 现代汉语中使用的连词也已全部出现, 同时还保留了一部分旧的形式。当然这个时期的连词与现代汉语也有不完全相同的地方, 这体现的是汉语过渡时期不稳定的特征。经过这个时期, 连词中这些不稳定的因素趋于消亡, 比如同义异形、文言词、紧缩形单音节词等现象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筛选同义异形的词,把晦涩冷僻的词淘汰出去,通俗常用的词则加以保留,此外,紧缩形单音节词和文言词大量摒弃,大大重用口语词和双音节词, 这样连词才呈现出了现有的面貌。这大致就是连词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不过因为研究方法、方式的不同,人们对于这一点又有着不同的见解。
关于连词分期,汉语中的连词和汉语其他的语法现象一样,从产生、发展到现代的形式,经历了一个很悠久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时期,连词的产生和发展的分期应该与汉语语法史的分期一致。王力先生提出的汉语语法史分期是:(一) 公元3世纪以前(五胡乱华以前) 为上古期。(3、4世纪为过渡阶段) ;(二) 公元4世纪到12世纪(南宋前半) 为中古期。(12、13世纪为过渡阶段) ;(三) 公元13世纪到19世纪为近代。(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为过渡阶
段) ;(四)20世纪(五四运动以后) 为现代。 吕叔湘先生却认为:“以晚唐五代为界,把汉语的历史分为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两个大的阶段是比较合适的。至于现代汉语, 那只是近代汉语内部的一个分期, 不能跟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鼎足三分”(吕叔湘1985) 。在此基础上他还补充道, “现代汉语只是近代汉语的一个阶段, 它的语法是近代汉语的语法, 它的常用词汇是近代汉语的常用词汇, 只是在这个基础上加以发展而已。”(《近代汉语读本·序》) 。我阅读了安徽大学中文系周刚先生写的一篇论文,他在参考了前贤的分期之后,根据连词本身的特点,把连词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分为了五个时期。我发现这五个分期恰到好处地总结了我想表达的重点即连词的产生和发展分为以下五个时期,它们分别是:(一) 上古时期(殷商——两汉) ;(二) 中古时期(魏晋——唐中叶) ;
(三) 近代时期(晚唐——清中叶) ;(四) 近代至现代过渡时期、(清中叶——清末、民国初年) ;(五) 现代时期(五四运动以后) 。
对于专书研究,王力先生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专书研究,就要从大量具体的材料中去归纳,从个别到一般。结论是在归纳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开头。„„凡是先立结论,然后去找例证,往往都靠不住。因为你往往是主观地找一些为你所用的例证,不为你所用就不要,那自然就错误了。归纳的重要也就证明充分占有材料的重要。因为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个别的东西越多,越能证明你的结论是可靠的。”连词在古汉语中的运用较为广泛,所以要研究古代汉语中的连词,我们必须在已有的文献、古籍中去发现。
前面已经提到在甲骨文中就已经有连词的存在,有学者通过参考张玉金的《甲骨文虚词词典》和赵诚的《甲骨文简明词典·虚词》, 并且依照姚孝遂的《殷虚甲骨刻辞类纂》中的辞例的用法进行了分析总结, 从而确定甲骨文连词为“眔(da )、又、以、及、于、并、乍、若”等。根据它们的意义, 我们将它们分为以下两类: 连接词与词的连词: 眔、又、以、及、于、并;连接分句的连词:乍、若。甲骨文连词的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连词基本相同, 例如, 能够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作句子的主语、谓语和宾语;能够连接联合关系的词语、词组和句子以及连接偏正关系的分句;在把词、词组或者分句组合在一起的时候, 只有连接作用, 没有修饰补充的作用:如果删去连词, 句子的基本意思不会受到影响, 同时, 连词在句子中也不受修饰。接着,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甲骨文连词的语法功能进行分析。首先,甲骨文连词连接的前后两项可以是名词、动词,也可以是数词。在甲骨卜辞中, 还有另外一个较为特殊的连词“又”, 主要用于连接整数和零数。其次,在甲骨卜辞中, 连词结构可以作多种句子成分, 如: 连词结构作句子的主语,这样的连词主要有“眔、又、及”三个;连词结构作谓语,这样的连词有“又、并”两个词;连词结构作宾语,这样的连词有“眔、以、又、于”四个词。此外, 连词结构还可以作兼语、时间状语以及同位语等。最后,甲骨文连词结构独自成一小句,连词及其所连接的成分组成连词结构, 在省略其前后成分的时候, 可以单独出现, 独立成一句或一大句。在甲骨卜辞中, 连词虽然已经出现, 但是其数量还很少, 用法也远远不及现代汉语连词的用法广泛。向熹也曾指出:“卜辞里还没有表示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让步等关系的连词。”但是,根据连词所连接的词语及其在句子中所起的作用, 我们又可以将甲骨文连词划分为并列连词和承接连词两类。所谓的并列连词, 就是指连接具有并列关系的词、词组或者分句的连词, 连词前后两项处于平等的地位。这样的连词有“眔”、“以”、“及“、“于”、“并”、“又”等六个。所谓的承接连词, 是指用来表示前后两个词、词组或者分句、段落之间的承接关系的词。这样的词, 在甲骨文中有“又”这个连词。甲骨文“又”可
以连接数词,在连接数词的时候,前后往往不尽相等,一般是前面为整数,后面为零数。甲骨文连词“又”还能连接三个数词, 意思与所连接的两个数词是相同的, 只是表达方式不同。在连接两个以上的数词时, 有时并不是每个词语前都用连词, 而有时又在每一项之前都用连词连接, 这种情况, 在后代文献中很少见到。在卜辞中, 无论“又”连接的是整数, 还是零数, 都可以直接带一个名词。连接数词的“又”不同于一般的连词, 所连接的数词由于前后数量的多少或者是零整的不同, 前后的位置不能互换, 否则就会影响句子的意思。甲骨卜辞中, 用来连接两个分句的连词很少, 只有“乍”和“若”两个连词, 都表示假设关系, 用于连接两个复句, 我们称之为假设连词。所谓的假设连词, 是指连词所连接的两个词语或句子, 前一个提出假设, 后一个为假设情况下所推测出的结果。这些都是甲骨文中的连词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看出,在甲骨文中, 连词多用来连接名词或者动词, 而连接句子、分句的很少, 没有发现连接句群的甲骨文连词。在体系上, 甲骨文连词系统还不完善。甲骨卜辞中没有出现复句连词以及表示转折的连词, 甲骨文连词系统中也还没有出现, 这也是连词体系在甲骨文阶段还没有充分发展的一个体现。甲骨文作为我国古老的文字,它以书面的形式,记录着当时的一些事情,极具历史价值,同时,它的文学价值也不容小觑。通过对甲骨文中的连词研究,我们看到了上古汉语中的连词及其用法,以上是甲骨文中连词的研究。
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汉语发展的重要阶段,产生了许多语论式著作。这些著作基本上反映了先秦时期口头语言的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先秦时书面语的特点。《孟子》即是这些著作中篇幅较长、较为成熟的代表作,是研究先秦语言重要的语言材料。我们先来概述一下《孟子》这本著作。它是中国战国时代孟子的言论汇编,体裁与《论语》大致相似,是先秦中期文学影响较大的文本,应该说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上古汉语的实际面貌,是汉语语法史研究中适于利用的宝贵材料。学者们采用专书语法研究的方法对这种典型的语料进行穷尽性的调查研究,发掘和归纳其中的语法特点和规律,从而为完成整个上古汉语语法研究、草拟更为完整详实的上古汉语语法史著作提供可靠而扎实的基础实证材料。《孟子》全文共使用字 1906 个,其中使用频率超过 100 次(含 100 次)的字有 66个,虚词有 33 个。在 33 个虚词中,可作连词有 20 个,超过一半还多。此外,就全书中的高频词来看,全文使用频率超过 200 次(含 200 次)的字有 27 个,其中虚词有 18 个,占一半以上。在 18 个虚词中,可作连词的有 12 个,又占一半以上。由此可见连词在《孟子》一书语法结构中的重要地位。首先,连接词(短语)与词(短语)的连词。根据连接对象的不同,过去有些陈旧的语法将连词直接划分为连接词和和连接短语两类,这是值得商榷的。因为有些连词连接的两部分分别是词与短语,这些连词既不能完全归到连接词的连词中,也不能完全归于连接短语的连词中。因此本文的研究中不采取这样的细分,而将短语归入词一类。不论是连接词与词,词与短语,短语与短语,均归入连接词与词的一类。《孟子》中出现的这部分连词有“而”、“及”、“且”、“如”、“斯”、“为”、“以”、“与”、“于”、“则”、“之”,共计 11 个,占单音连词数量的 56%。其次,就是连接句与句的连词。《孟子》中这部分单音连词有“而”、“故”、“则”、“抑”、“将”、“其”、“然”7 个,占《孟子》单音连词总数量的 40%。这部分连词可分为两类,一类连词可以连接两个分句,所连接的两部分内容构成复句,这类连词有
“而”、“故”、“则”;一类连词可以连接两个句子,所连接的两部分内容构成句群,这类连词有“抑”、“故”、“将”、“其”、“然”。然后,就是连接词(短语)与句或句与词(短语)的连词。《孟子》中这部分连词有“而”、“故”、“况”、“斯”、“以”、“因”、“则”,计 7 个。其用法灵活,是连词种类里数量最多的一组。这类连词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可以连接句和谓词性成分,一类可以连接句和体词性成分。连词所连接的成分之间的关系我们看作语义关系。根据连接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可以把《孟子》中的单音连词分为十类,即:并列连词、承接连词、因果连词、递进连词、转折连词、假设连词、选择连词、让步连词、目的连词、修饰连词。
1. 其中表并列的连词共有 6 个,即“而”、“及”、“且”、“为”、“与”、“于”。例句有“言近而旨远者,善言也。”、“时日害丧,予及女皆亡。”、“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得之为有财,古之人皆用之。”等。
2. 其中表承接的连词共有 3 个,即“而”、“以”、“则”。例句有“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 君子行法,以俟命而已矣”、“ 舜往于田,则吾既得命矣”等。
3. 其中因果连词有 7 个,包括“而”、“故”、“如”、“斯”、“以”、“因”、“则”。例句有“若民,苟无恒产,因无恒心”、“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等。
4. 其中递进连词有“而”、“况”、“且”、“以”4 个。例句有“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吾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况辱己以正天下者乎?”等。
5. 其中转折连词有“而”、“乃”、“然”、“若”、“以”、“则”,共计 6个。例句有“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皆古人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等。
6. 其中的假设连词有“而”、“苟”、“其”、“如”、“若”5个。例句有“而舜既为天子,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苟行王政,四海皆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齐楚虽大,何畏焉?”等。
7. 其中选择连词有“将”、“其”、“抑”、“则”。例句有“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等。《孟子》中让步连词有“虽”、“则”。例句有“民欲与之皆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等。
8. 其中目的连词有“而”、“以”。例句如下,“益烈山泽而焚之”、“ 求龙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等。
9. 其中修饰连词有“而”、“以”、“之”。例句如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 搂诸侯以伐诸侯者也”、等。
以上这些都是单音连词。《孟子》共出现单音连词 22 个,分别是“而”、“故”、“及”、“将”、“况”、“乃”、“其”、“且”、“然”、“如”、“若”、“斯”、“虽”、“为”、“以”、“抑”、“因”、“与”、“于”、“则”、“之”。当然,《孟子》当中也存在着大量的复音连词。《孟子》共出现复音连词 16 个,分别是“而后”、“(而)况(于)”、“况乎”、“然而”、“然后”、“然且”、“是以”、“以至”、“然则”、“乃若”、“若夫”、“是故”、“至于”、“苟为”、“今有”、“如使”。16 个复音连词中,
前 8 个处于对称连接结构中,包括“而后”(连接句句、句谓、谓谓、谓体)、“(而)况(于)”(连接句谓、句体)、“况乎”(连接句句),“然而”(连接句句、句谓),“然后”(连接句句、句谓、谓谓),“然且”(连接句谓、谓谓),“是以”(连接句句、句谓)、“以至”(连接体体);后 8 个处于非对称连接结构中,包括“然则”(连接句、谓), “乃若”(连接体)、“若夫”(连接谓、体)、“是故”(连接句)、“至于”(连接体)、“苟为”(连接谓)、“今有”(连接体)、“如使”(连接句)。(括号内是可以连接的对象。)16 个复音连词依“语义分析”分类,表承接的有“而后”、“然而”、“以至”,表递进的有“(而)况(于)”,表转折的有“况乎”、“然且”、“乃若”、“若夫”、“至于”,表条件的有“然而”,表因果的有“然后”、“是以”、“是故”,表让步的有“然则”,表假设的有“苟为”、“今有”、“如使”。和单音连词表示的语义关系相比,只有 7 种关系,少了表并列、选择、修饰的连词。以上就是简单地把《孟子》一书中出现的一些连词做了一下介绍。我们可以看出连词在《孟子》一书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间接表明连词在古代汉语中的举足轻重的位置。
如果想要对古代汉语中的连词进行全面的了解和研究的话,我们必须从不同的古籍、文献中去发现。《史记》是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鲁迅用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高度评价了它,这前后两句分别评价了《史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梁启超更是赞誉《史记》是“千古之绝作”,由此可见《史记》无论是在中国史学方面还是文学方面都作出了巨大贡献。下面我来具体阐述一下对《史记》的连词研究成果。从词项上来看,《史记》中共有连词 105 个,分为 12 类。这十二类连词大体上构成了《史记》的连词系统,现在我们一一来看一下。
1.并列连词。《史记》中共有并列连词 11 个,用例 936 个,连词分别为“而”、“与”、“之与”、“既”、“臮”、“暨”、“且”、“若”、“以”、“及”、“以及”。能连接词或者短语的连词共有 9个,分别为“而”、“与”、“之与”、“及”、“臮”、“暨”、“且”、“以及”、“以”。能连接句子的连词共有 6 个,分别为“既”、“而”、“及”、“且”、“以”、“若”。既能连接词和短语又能连接句子的连词有 4个,分别为“而”、“及”、“且”、“以”。双音节连词有“以及”、“之与”。
2.承接连词。《史记》共有承接连词12 个,分别是“而”、“则”、“然”、“然则”、“然后”、“焉”、“以”、“因”、“总之”、“今夫”、“后而”、“已而”,共有用例 1270 个。时间顺承连词有“而”、“已而”、“然后”、“以”、“则”、“因”、“后而”7 个,事理顺承连词有“而”、“以”、“则”、“因”、“然则”、“今夫”、“总之”、“然”、“焉”9 个。只有复音连词“总之”、“今夫”、“后而”、“已而”、“然则”、“然后”6 个,其余为单音节连词。
3.选择连词。《史记》中共有连词 8 个,分别是“则”、“与”、“与其”、“而”、“其”、“且”、“若”、“抑”,用例 36 个。任选择连词有“则”、“与”、“而”、“其”、“且”、“若”、“抑”6 个;单一选择连词 4 个,分别为“而”、“与其”、“则”、“其”。“与其”为双音节连词,其余为单音节连词。“与其”和“而”既能单独使用,也能与其他词连用,构成“与其„„不如„„”和 “非„„而„„”结构,其余都为单用连词。
4.数词连词。《史记》中仅有数量连词“有”,“有”通“又”,共有用例 35 个。这种连词大致上有两种情况,第一个是“有”后面跟有具体的数字,第二个就是“有”后面跟“余”字,表示数字的不确定。
5.偏正连词。《史记》中共有偏正连词 3 个,分别为“而”、“以”、“已”,共有用例 485 个。我们将偏正连词分为修饰连词和范围连词两大类,修饰连词只有连词“而”,共有用例 362 个;范围连词有“而”、“以”、“已”3 个,共有用例 123 个。
6.转折连词,。《史记》中共有转折连词 13 个,分别是“而”、“至”、“至于”、“至如”、“则”、“顾”、“及”、“乃”、“且”、“然”、“然而”、“若夫”,用例 512 个。轻转折连词有“而”、“顾”2 个,重转折连词有“而”、“然”、“然而”、“则”、“乃”5 个,他转连词有“而”、“及”、“若夫”、“至于”、“至”、“至如”、“且”、“若”8个。双音节连词有“至于”、“至如”、“然而”、“若夫”4 个,其余为单音节连词。
7.递进连词。《史记》中共有递进连词 8个,分别是“而”、“而况”、“犹”、“加”、“况”、“乃”、“且”、“且夫”,用例 163 个。只有“且夫”、“而况”为双音节连词,其余均为单音节连词,从运用形式上,只有“犹”既可以单独使用,又可以与“况”构成“犹„„况„„”结构,其余均为单用连词。根据语义关系,可将递进连词分为顺递连词和反逼递进连词。顺递连词也就是“前轻后重”,语义上以前分句为基础,后分句顺递推进,有连词“且”、“而”、“且夫”、“加”、“乃”5个。反逼递进连词也就是“前重后轻”,语义上以前分句为基点,相比之下后分句在语义上显得不值一提,有连词“况”、“犹”、“而况”3 个。
8.假设连词。《史记》中的假设连词有 15 个,分别是“必”、“诚”、“诚使”、“而”、“苟”、“果”、“即”、“借”、“籍”、“且”、“如”、“使”、“微”、“乡使”、“若”,用例 163 个,仅有“诚使”、“乡使”为双音节连词,根据提出假设语义的不同,将假设连词分为推测假设连词和反证假设连词两大类。推测假设连词指的是对过去、现在或将来的某一情况提出假设,然后推论出由此产生的结果,共有连词 14 个;反证假设连词指的是对现在或将来相反的事实情况提出假设,然后得到在这种相反情况下的结果,仅有连词“微”。
9.目的连词。《史记》中的目的连词分别为“将”、“而”、“且”、“以”4 个,用例 452 个。根据连词所表达的目的意义不同,可将其分为积极目的和消极目的两大类。积极目的连词有词 3 个,分别为“将”、“而”、“以”,消极目的连词有 1 个,为“且”。
10.让步连词。《史记》中共有让步连词 15 个,分别是“必”、“将”、“而”、“诚”、 “纵”、“自”、“则”、“犹”、“其”、“且”、“尚”、“虽”、“虽然”、“唯”、“惟”,用例 241 个。根据让步情况的真实性,将让步连词分为对已然事实的让步和对假设事实的让步两大类。已然事实让步指的是承认已经发生的事实,但是结果并不因此改变,共有连词 11 个,分别为“虽”、“虽然”、“犹”、“自”、“而”、“尚”、“且”、“必”、“将”、“则”、“其”;假设事实让步指的是让步是一种假设,结果也是在这种假设情况下产生的结果,共有连词 5 个,分别为“虽”、“纵”、“唯”、“惟”、“诚”。复音连词为“虽然”。“虽”和“犹”既能单独使用,又能构成“虽„„
犹„„”结构。
11.条件连词。《史记》中共有条件连词 3 个,分别为“必”、“诚”、“而”,共有用例 41 个。条件连词分为充分条件连词、必要条件连词和无条件连词。充分条件表示构成结果的条件虽然在句中提及,但是并不排除别的条件也能引起同样结果,有连词“而”;必要条件表示造成结果的条件是唯一的,有连词 3 个,分别为“而”、“必”、“诚”;无条件连词表示不管什么条件,结果都是一样的、不会发生改变,《史记》中无此类连词。
12.因果连词。《史记》中共有因果连词 12 个,分别是“而”、“则”、“有”、“盖”、“既”、“以”、“以此”、“是以”、“所以”、“以故”、“因”、“用”,用例 510 个。因果连词分为说明因果连词和推论因果连词,说明因果连词连接已经实现的因和果,根据连词出现的位置不同,分为因连词和果连词,因连词有“以”、“因”、“盖”、“用”、“有”、“而”6 个,果连词有“所以”、“则”、“而”、“以故”、“以此”、“用”、“以”8 个;推论因果连词指的是用已经实现的因推断还没有产生的果,有连词“既”。双音节连词有“以此”、“所以”、“以故”、“是以”,其余为单音节词。
这十二类连词,是构成《史记》连词系统的关键。当然,《史记》也有其连词特点, 前人对于《史记》的连词特点已经作过充分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包括连词音节上的特点,根据连接成分的特点,还有连词的兼类情况。在此不一一重述。以上,就是对《史记》中的连词的研究所做的一些简单的陈述。《史记》是出于上古的晚期时代,连词发展已经逐步初显规模,这为我们研究古代汉语中的连词,提供了研究的对象。但是《史记》的连词仍然是以单音节连词为主,双音节连词为辅的状态,并且关联连词数量很少。不过这并不影响少数关联连词和双音连词的产生为以后连词的发展所奠定的坚实基础。
连词概念的出现并不晚,早在中国汉语语法学始创时期就有“连字”一说。自《马氏文通》伊始, 汉语连词经过近百年的研究, 取得了丰富成果, 虽然仍然存在很多“悬案”有待后辈语言学家一一破解, 但是大部分连词的源流问题、语法化问题已经基本形成定论, 在此不赘述。对古代汉语中的连词研究的文章有很多,成果也颇为丰富,它们最终探讨的都是其中的连词系统以及连词的用法等。研究汉语中的连词,首先我们要知道连词是如何产生以及如何发展的。其次,通过何种渠道我们才能更加深入、更加多方面多角度地研究古代汉语连词?答案很明显,古代的书籍、文献应该是我们最好的选择,尤其是那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具有较高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书籍,它们最具代表性,因而由此得出的结论也最具说服性。综上所述,我对古代汉语中的连词研究主要就是借助《孟子》、《史记》这两部古籍展示的。本文的不足主要是由于篇幅有限,因此缺乏对其他具有代表性的古籍、文献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英哲, 卢卓群. 汉语连词发展过程中的若干特点[J].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
[2] 孙良明. 古代汉语语法变化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4.
[3] 王力. 汉语史稿(中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 王力. 汉语语法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5] 杨伯峻, 何乐士. 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
[6] 管燮初 《殷墟甲骨刻辞的语法研究》, 中国科学院,1953年
[7] 郭沫若主编《甲骨文合集》, 中华书局,1982年
[8] 向熹《简明汉语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
[9] 杨逢彬《殷墟甲骨刻辞词类研究》, 花城出版社,2003年
[10] 赵诚《甲骨文虚词探索》, 《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辑, 中华书局,1986年
[11] 杨伯峻.古汉语虚词[M].北京:中华书局.1981 年
[12] 崔立斌.《孟子》词类研究[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年
[13] 周文德.《孟子》数据库[M].成都:巴蜀书社.2002 年
[14] 郭锡良.古代汉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
[15] 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 年
[16] 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年.
[17] 安平秋、张大可、俞樟华《史记教程》,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 年
[18] 瞿林东《史记研究》,北京:北京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 年。
[19] 吴庆峰《史记虚词研究》,山东:齐鲁书社,2006 年
[20] 张大可《史记研究》,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 年。
[21] 周刚 连词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要略,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2] 李丽艳 甲骨文介词、连词研究,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23] 彭笠 《孟子》连词研究,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24] 孙东宁 《史记》连词研究——以纪世家书表为例,广西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