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关系及其他

语文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关系及其他

作者:石小玲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2年第12期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选修课的实施是高中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具有选择性与差异性的教育。二者在教学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本文就中学语文必修课和选修课司马迁文选的教学,以文选所体现出的生死观为结点,浅议如何教授必修课和选修课及把二者与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相结合,从而发挥必修课和选修课应有的作用。

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是人教版课程标准试验教材的两个部分,是高中语文教材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作为高中语文的必修和选修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就要把二者放在不同的地位,充分认识二者的设置目的和不同功能,教师据此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现从以下两个方面作简要阐述:

先说说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关系

必修课和选修课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的两种类型,它们在教学上的联系和区别,《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有阐述: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方面获得发展——即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同时《新课标》还指出,“学生通过必修课程的学习,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言的能力,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选修课也应该体现基础性……”。显然,二者在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方面有着共性。“重基础、重均衡”是必修课教学的特点,“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有选择、促个性”是选修课教学的特点。

选修课程与必修课在“课”的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都是语文课程内容专门化的排列,其根本还是语文内容,必须用学习语文的方法来完成学习过程。因此,凡是必修课常见常用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都适用于选修课,教学仍要遵循,不能抛弃已有的成功的教学方法而去创造一套新的教学方法来与之相配合。

当然,又因为“选修课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选修课存在着内容侧重点与培养目标等的不同,因而选修课也有着必修课不同的设计思路与教学思路。由此可见,必修课和选修课在教学目标上,两者相互衔接,共同提高;在教学内容上,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在教学形式上,两者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但二者又有区别,必修课体现课程的基础性、均衡性,而选修课则更多地体现选择性。前者是学生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保证,体现了学生发展的共性的一面;后者则旨在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使学生获得个性的发展。因而,必修课具体,针对性强;选修课重拓展,探

究性强。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探索真正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下面结合实际教学浅谈必修课和选修课中司马迁文选的教学区别。

再说说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教法

我校高中语文教材使用的是人教版的,尽管人教版语文必修和选修课教材的课程模块设计和课程内容安排的主次、课程设计和教材编写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对司马迁文选的编排上还是比较科学合理的:一是在初中语文已学司马迁文选——《陈涉世家》《李广》(两文均为节选)的基础上,选录了《鸿门宴》(必修1)、《廉颇蔺相如列传》(必修4),有利于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学习;二是在选修教材中录入司马迁的《项羽之死》(《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三是读本中选录了《魏公子列传》(读本4)、《报任安书》(读本5)要求学生自读、自学,这是对“必修课”延伸。

必修、选修教材中司马迁文选及读本中《魏公子列传》的共性是传记类体裁,它们与《报任安书》(读本5)这篇作品有什么内在联系呢?静言思之,它们共同地体现了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所表达出的生死观,前者是具体而生动的“范例”,后者是“纲”,在课程功能上是对前者的拓展、提升。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处理司马迁文选教学呢?

由于“必修课程要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对必修课的教学要抓学生的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基本能力的培养,要注重落实每一个细节,这不仅仅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也是其它学科乃至学生认识人生、认识社会等方面的基础。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着力于达到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达到增强其文言语感的目的等。所以在教《鸿门宴》《项羽之死》(均选自《项羽本纪》)和《廉颇蔺相如列传》时,各课的教学设计中都要注重文言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虚词(意义和用法)、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的识记和理解,让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了解传记文章的叙事方法、塑造人物的方法以及传主的形象。此外还应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向学生传授文言文阅读、理解的方法和技巧,以逐步提高其自主学习文言的能力。但是要注意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点的传授和积累,也要通过各个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拓展、延伸、探究。如在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时,可组织学生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四,理解作者评传的含义,并讨论蔺相如“勇”的真正内涵,这就为以后学习选修五中的《报任安书》,进而理解司马迁的生死观作了铺垫。

选修课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选修课中也要始终结合教育的终极目标来实施,即选修课在教学上要与必修课的内容和方法相联系,兼顾二者衔接性和综合性以及语文能力、素养的一致性;在制定目标时要着眼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在教法的选择上要更为灵活和自主,选修课的选择性的特点要充分发挥。如在教授《报任安书》(节选)时,这是一篇抒情浓郁的书信,兼具叙事和议论,是司马迁虽遭遇一生坎坷却卓然于世的真实写照,是作者思想、人生观、价值观的直接体现,是其生死观的直接剖白,也是解读司马迁和《史记》的切入点:他对生死的看法具体体现在对《史记》人物的评价中。教学时一则遵循文言文的教学规律,重视文言基础的夯实,让学生读懂课文。二则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从本文内容

语文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关系及其他

作者:石小玲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2年第12期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选修课的实施是高中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具有选择性与差异性的教育。二者在教学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本文就中学语文必修课和选修课司马迁文选的教学,以文选所体现出的生死观为结点,浅议如何教授必修课和选修课及把二者与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相结合,从而发挥必修课和选修课应有的作用。

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是人教版课程标准试验教材的两个部分,是高中语文教材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作为高中语文的必修和选修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就要把二者放在不同的地位,充分认识二者的设置目的和不同功能,教师据此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现从以下两个方面作简要阐述:

先说说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关系

必修课和选修课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的两种类型,它们在教学上的联系和区别,《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有阐述: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方面获得发展——即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同时《新课标》还指出,“学生通过必修课程的学习,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言的能力,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选修课也应该体现基础性……”。显然,二者在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方面有着共性。“重基础、重均衡”是必修课教学的特点,“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有选择、促个性”是选修课教学的特点。

选修课程与必修课在“课”的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都是语文课程内容专门化的排列,其根本还是语文内容,必须用学习语文的方法来完成学习过程。因此,凡是必修课常见常用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都适用于选修课,教学仍要遵循,不能抛弃已有的成功的教学方法而去创造一套新的教学方法来与之相配合。

当然,又因为“选修课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选修课存在着内容侧重点与培养目标等的不同,因而选修课也有着必修课不同的设计思路与教学思路。由此可见,必修课和选修课在教学目标上,两者相互衔接,共同提高;在教学内容上,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在教学形式上,两者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但二者又有区别,必修课体现课程的基础性、均衡性,而选修课则更多地体现选择性。前者是学生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保证,体现了学生发展的共性的一面;后者则旨在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使学生获得个性的发展。因而,必修课具体,针对性强;选修课重拓展,探

究性强。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探索真正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下面结合实际教学浅谈必修课和选修课中司马迁文选的教学区别。

再说说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教法

我校高中语文教材使用的是人教版的,尽管人教版语文必修和选修课教材的课程模块设计和课程内容安排的主次、课程设计和教材编写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对司马迁文选的编排上还是比较科学合理的:一是在初中语文已学司马迁文选——《陈涉世家》《李广》(两文均为节选)的基础上,选录了《鸿门宴》(必修1)、《廉颇蔺相如列传》(必修4),有利于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学习;二是在选修教材中录入司马迁的《项羽之死》(《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三是读本中选录了《魏公子列传》(读本4)、《报任安书》(读本5)要求学生自读、自学,这是对“必修课”延伸。

必修、选修教材中司马迁文选及读本中《魏公子列传》的共性是传记类体裁,它们与《报任安书》(读本5)这篇作品有什么内在联系呢?静言思之,它们共同地体现了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所表达出的生死观,前者是具体而生动的“范例”,后者是“纲”,在课程功能上是对前者的拓展、提升。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处理司马迁文选教学呢?

由于“必修课程要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对必修课的教学要抓学生的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基本能力的培养,要注重落实每一个细节,这不仅仅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也是其它学科乃至学生认识人生、认识社会等方面的基础。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着力于达到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达到增强其文言语感的目的等。所以在教《鸿门宴》《项羽之死》(均选自《项羽本纪》)和《廉颇蔺相如列传》时,各课的教学设计中都要注重文言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虚词(意义和用法)、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的识记和理解,让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了解传记文章的叙事方法、塑造人物的方法以及传主的形象。此外还应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向学生传授文言文阅读、理解的方法和技巧,以逐步提高其自主学习文言的能力。但是要注意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点的传授和积累,也要通过各个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拓展、延伸、探究。如在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时,可组织学生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四,理解作者评传的含义,并讨论蔺相如“勇”的真正内涵,这就为以后学习选修五中的《报任安书》,进而理解司马迁的生死观作了铺垫。

选修课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选修课中也要始终结合教育的终极目标来实施,即选修课在教学上要与必修课的内容和方法相联系,兼顾二者衔接性和综合性以及语文能力、素养的一致性;在制定目标时要着眼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在教法的选择上要更为灵活和自主,选修课的选择性的特点要充分发挥。如在教授《报任安书》(节选)时,这是一篇抒情浓郁的书信,兼具叙事和议论,是司马迁虽遭遇一生坎坷却卓然于世的真实写照,是作者思想、人生观、价值观的直接体现,是其生死观的直接剖白,也是解读司马迁和《史记》的切入点:他对生死的看法具体体现在对《史记》人物的评价中。教学时一则遵循文言文的教学规律,重视文言基础的夯实,让学生读懂课文。二则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从本文内容


相关文章

  • 高中语文新课标
  • 高中语文新课标 第一部分 前言 新世纪的高中语文课程面临着新的要求,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课程的内容和结构:要在追求高中教育共同价值的同时,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要使全体高中学生都获得必须具有的语文素养,同时帮助学生在 ...查看


  • 浅论如何上好高中语文选修教材
  • [摘要]分析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及内容,知道上什么:分析选修教材与必修教材的关系,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知道时间怎么安排:分析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明确老师指导和以学生自学为主相结合的教学过程,知道怎么上:分析评价机制,巩固所学内 ...查看


  •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2
  •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诗歌与散文 1.对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有浓厚的兴趣,乐于拓宽文学欣赏的眼界,丰富自己的内心感情世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 ...查看


  •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 前言 新世纪的高中语文课程面临着新的要求,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课程的内容和结构:要在追求高中教育共同价值的同时,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要使全体高中学生都获得必须具有的语文素养,同时帮助学 ...查看


  • 教好语文选修课的浅见_--冯为民
  • 教好语文选修课的浅见 冯为民 虽然很多人对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同质化充满了担忧,但作为一个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语文教师而言还得有信心,上好选修课,上出选修课应有的大气与细腻来,是语文人应有的情怀,办法总比困难多.首先是开发好选修教材,我曾经写过一 ...查看


  • 高中语文课标教材(必修)的编写和思考
  • 作者:隆林 语文建设 2006年07期 2003年4月,教育部制订的高中新课标公布,新一轮高中语文教材改革的大幕拉开了.依据高中新课标的精神,语文出版社编写.出版了一套高中语文课标教材.在几年的编写实践中,我们做了一些尝试,思考了一些问题. ...查看


  •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1
  •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社会的发展对我国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适应时代的需要,调整课程的内容和目标,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 ...查看


  • 高中语文教材简析
  • 高中语文教材简析(以人教版教材为例) 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介绍 ( 一 ) 指导思想 1. 在义务教育语文学习的基础上 , 进一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发挥语文课在育人上的独特优势 , 使学生具有适应未来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语文 ...查看


  •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 一.关于高中语文课程的基础研究 1.研究本学科的发展,吸收有关语文课程的性质.任务.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新思想,吸收相关学科的新研究成果. 2.分析我国高中语文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探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