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及策略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交往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表现在人际交往中。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的交往,群体或组织与公众的交往,都集中地体现着心理上的交流,而人际关系就是建立在心理接触基础上的社会关系。所以,在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中,心理障碍产生的影响更大。

1、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

交往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借助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系统,进行沟通、理解产生行为的过程。交往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般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进行信息的沟通,即借助于一定的符号系统,双方交流思想、情感观点、知识、经验、消息等。其次,是社会知觉与归因的层次。社会知觉是对人的知觉,它包括对他人动机、情感、意向、性格等的认识;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对他人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的认识;对自身的认识。归因则是通过知觉人的言语举止而对其内部心理活动以及产生这种心理活动原因的一种推断。这种推断带有一种感情色彩,形成对交往对象的初步印象,如喜欢、同情或是不喜欢、厌恶等。在此基础上,便达到了交往的最高层次,即形成互动或是拒绝互动,通俗地说,就是交往双方的相互作用,即交往双方的所作所为都在对方心理及行为上得到了共鸣。如交往的结果是相互厌恶,则不能形成互动,甚至会形成冲突。

交往过程能否顺利进行以及交往的结果如何,常常影响人际关系的状况。心理学研究表明,上述交往过程的三个层次出现偏差或障碍,都会影响人际关系。

(1)信息沟通过程中的障碍。信息沟通过程中的障碍主要是交往双方的文化背景、社会环境、人格等方面的因素影响。具体来说,就是由于双方文化程度上的差异、风俗习惯的不同、社会经验的不同以及出于某种需要、动机而产生的对交往对方发生的信息产生误解、曲解、断章取义、难消化、偏见。交往双方在人格特征上的差异,亦能造成沟通障碍。

(2)社会知觉,归因过程的障碍。在社会知觉、归因层次上出现的障碍,常见的有第一印象,刻板印象、晕轮效应等。

第一印象,是指在人际交往中,第一次给人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以后要改变这种印象往往不太容易。这种现象显然是不利于人际关系的交往。因为我们认识并了解一个人,不可能只通过一次或两次交往就完成的,而第一印象又容易限制我们对人的进一步了解。

刻板印象,是在人际交往中,对一类人进行简单的概括或分类所形成的不正确印象。它使人在无形中戴上了深有偏见色彩的有色眼镜。有些种族岐视就有这方面的心理根源。 刻板印象在符合客观事实或交往对象时,有助于认识人、理解人,有助于交往;如果这种印象不符合客观事实或认知对象具有特殊性时,就会对他人造成错误的判断,从而影响良好的人际关系。

晕轮效应,也叫光环现象。“晕轮”原意指月亮周围的光环,比喻高尚的东西更高尚,丑陋的东西更丑陋。“晕轮”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的作用便被叫作“晕轮效应”。在人际交往中,某人身上所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特性掩盖了真相,从而给社会知觉和归因造成障碍。晕轮效应掩盖了人的本来面貌,容易产生对人的盲目崇拜或全盘否定,从而影响人际关系。

(3)互动层次的障碍。在互动层次上,容易出现的心理障碍主要是自我意识障碍。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存在、自己与他人和周围事物的关系以及对自己行为诸方面的意识。这种意识是通过思维起作用的一种领悟,即主体对有关自己诸方面的领悟。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自我意识是通过与他人的交往而获得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利提出了“镜中之我”的理论。“镜中之我”就是指人是通过观察别人和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自我意识,完成自我评价的。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之间出现差距,可能是因为自我认识不准(或高估或低估)造成的,也可能是由于怕别人取笑而有意高估或低估造成的。

自我意识障碍是人际关系的一大心理障碍。要克服这种障碍,从社会来讲,就要加强对下一代人的培养和教育。家庭、学校及教育机构都要重视培养下一代人的正确的自我意识。

此外,人格特征、自私与猜疑、嫉妒与羞怯等心理,都会影响人际交往的效果。

2、人际交往的心理策略

(1)角色协议。人际交往建筑于心理学的“自我状态”。即每个人在心理上都有三种自我状态:父母的自我状态,成人的自我状态和儿童的自我状态。父母的自我状态是指父母对其子女的态度及行为而言,常表现为以权威与优越感为标志的统治、责骂和其他专制作风。儿童的自我状态是泛指一切像孩子们的态度与行为,常表现为好奇、冲动、情绪化等。成人的自我状态的特征是注意对事实根据和理智的分析,表现为能站在客观的立场上面对实际,能冷静的脚踏实地、合乎逻辑地分析情况。在这三种状态中,每一种状态都可能对人有暂时的或长期的支配作用,并使人产生相应的感觉与行为方式。

角色认识的顺利进行也有赖于对交往角色的认知。即对某人在社会上所扮演的角色身份的认知与判断及对有关角色行为的社会标准的认知。每个人对自己所担任的角色行为标准的认知,决定了他在社会上的行为。如师生关系、上下级关系等,在一般人心目中都有固定方式,一旦角色确定,便在客观上决定了交往方式,不懂得这一原则,将不会掌握好人际交往的尺度。

(2)心理相容。如果两个人之间存在着心理相容,那么,一个人的态度与行为就很容易引起他人的肯定的反应,如果处于高度的心理不相容状态,对方的态度与行为则容易被否定。

为了达到心理相容,在人际交往中就应尽可能做到:

①肯定对方。人类普遍存在自尊的需要,只有在自尊心高度满足的情况下,他才会产生最大程度的愉悦,才会对人际交往中对对方的态度、观点易于接受。

②真诚热情。人际交往中,若对方感到了你的真诚与热情,显然会得到对方肯定的评价。所以,在交往中,不但需要充沛的热情,同时又坦诚言明自身的利益,显得真诚而又合情合理。

③了解群体规范及对方的人格。人际交往中应注意了解对方的群体规范,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规范,对其成员的影响是不同的。同一规范会使得同一群体中的成员接受大致相同的教育,获得大致相同的知识,遵循同一的要求,因而对某一类问题会产生较为一致的认识。

(3)正确归因。我们几乎每天都要对别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和推理,以此对别人和自己的行为进行解释的预测。但是,由于人的认知的局限性以及种种主观因素的干扰作用,人们在进行这种归因时,经常会发生错误。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交往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表现在人际交往中。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的交往,群体或组织与公众的交往,都集中地体现着心理上的交流,而人际关系就是建立在心理接触基础上的社会关系。所以,在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中,心理障碍产生的影响更大。

1、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

交往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借助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系统,进行沟通、理解产生行为的过程。交往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般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进行信息的沟通,即借助于一定的符号系统,双方交流思想、情感观点、知识、经验、消息等。其次,是社会知觉与归因的层次。社会知觉是对人的知觉,它包括对他人动机、情感、意向、性格等的认识;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对他人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的认识;对自身的认识。归因则是通过知觉人的言语举止而对其内部心理活动以及产生这种心理活动原因的一种推断。这种推断带有一种感情色彩,形成对交往对象的初步印象,如喜欢、同情或是不喜欢、厌恶等。在此基础上,便达到了交往的最高层次,即形成互动或是拒绝互动,通俗地说,就是交往双方的相互作用,即交往双方的所作所为都在对方心理及行为上得到了共鸣。如交往的结果是相互厌恶,则不能形成互动,甚至会形成冲突。

交往过程能否顺利进行以及交往的结果如何,常常影响人际关系的状况。心理学研究表明,上述交往过程的三个层次出现偏差或障碍,都会影响人际关系。

(1)信息沟通过程中的障碍。信息沟通过程中的障碍主要是交往双方的文化背景、社会环境、人格等方面的因素影响。具体来说,就是由于双方文化程度上的差异、风俗习惯的不同、社会经验的不同以及出于某种需要、动机而产生的对交往对方发生的信息产生误解、曲解、断章取义、难消化、偏见。交往双方在人格特征上的差异,亦能造成沟通障碍。

(2)社会知觉,归因过程的障碍。在社会知觉、归因层次上出现的障碍,常见的有第一印象,刻板印象、晕轮效应等。

第一印象,是指在人际交往中,第一次给人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以后要改变这种印象往往不太容易。这种现象显然是不利于人际关系的交往。因为我们认识并了解一个人,不可能只通过一次或两次交往就完成的,而第一印象又容易限制我们对人的进一步了解。

刻板印象,是在人际交往中,对一类人进行简单的概括或分类所形成的不正确印象。它使人在无形中戴上了深有偏见色彩的有色眼镜。有些种族岐视就有这方面的心理根源。 刻板印象在符合客观事实或交往对象时,有助于认识人、理解人,有助于交往;如果这种印象不符合客观事实或认知对象具有特殊性时,就会对他人造成错误的判断,从而影响良好的人际关系。

晕轮效应,也叫光环现象。“晕轮”原意指月亮周围的光环,比喻高尚的东西更高尚,丑陋的东西更丑陋。“晕轮”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的作用便被叫作“晕轮效应”。在人际交往中,某人身上所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特性掩盖了真相,从而给社会知觉和归因造成障碍。晕轮效应掩盖了人的本来面貌,容易产生对人的盲目崇拜或全盘否定,从而影响人际关系。

(3)互动层次的障碍。在互动层次上,容易出现的心理障碍主要是自我意识障碍。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存在、自己与他人和周围事物的关系以及对自己行为诸方面的意识。这种意识是通过思维起作用的一种领悟,即主体对有关自己诸方面的领悟。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自我意识是通过与他人的交往而获得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利提出了“镜中之我”的理论。“镜中之我”就是指人是通过观察别人和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自我意识,完成自我评价的。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之间出现差距,可能是因为自我认识不准(或高估或低估)造成的,也可能是由于怕别人取笑而有意高估或低估造成的。

自我意识障碍是人际关系的一大心理障碍。要克服这种障碍,从社会来讲,就要加强对下一代人的培养和教育。家庭、学校及教育机构都要重视培养下一代人的正确的自我意识。

此外,人格特征、自私与猜疑、嫉妒与羞怯等心理,都会影响人际交往的效果。

2、人际交往的心理策略

(1)角色协议。人际交往建筑于心理学的“自我状态”。即每个人在心理上都有三种自我状态:父母的自我状态,成人的自我状态和儿童的自我状态。父母的自我状态是指父母对其子女的态度及行为而言,常表现为以权威与优越感为标志的统治、责骂和其他专制作风。儿童的自我状态是泛指一切像孩子们的态度与行为,常表现为好奇、冲动、情绪化等。成人的自我状态的特征是注意对事实根据和理智的分析,表现为能站在客观的立场上面对实际,能冷静的脚踏实地、合乎逻辑地分析情况。在这三种状态中,每一种状态都可能对人有暂时的或长期的支配作用,并使人产生相应的感觉与行为方式。

角色认识的顺利进行也有赖于对交往角色的认知。即对某人在社会上所扮演的角色身份的认知与判断及对有关角色行为的社会标准的认知。每个人对自己所担任的角色行为标准的认知,决定了他在社会上的行为。如师生关系、上下级关系等,在一般人心目中都有固定方式,一旦角色确定,便在客观上决定了交往方式,不懂得这一原则,将不会掌握好人际交往的尺度。

(2)心理相容。如果两个人之间存在着心理相容,那么,一个人的态度与行为就很容易引起他人的肯定的反应,如果处于高度的心理不相容状态,对方的态度与行为则容易被否定。

为了达到心理相容,在人际交往中就应尽可能做到:

①肯定对方。人类普遍存在自尊的需要,只有在自尊心高度满足的情况下,他才会产生最大程度的愉悦,才会对人际交往中对对方的态度、观点易于接受。

②真诚热情。人际交往中,若对方感到了你的真诚与热情,显然会得到对方肯定的评价。所以,在交往中,不但需要充沛的热情,同时又坦诚言明自身的利益,显得真诚而又合情合理。

③了解群体规范及对方的人格。人际交往中应注意了解对方的群体规范,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规范,对其成员的影响是不同的。同一规范会使得同一群体中的成员接受大致相同的教育,获得大致相同的知识,遵循同一的要求,因而对某一类问题会产生较为一致的认识。

(3)正确归因。我们几乎每天都要对别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和推理,以此对别人和自己的行为进行解释的预测。但是,由于人的认知的局限性以及种种主观因素的干扰作用,人们在进行这种归因时,经常会发生错误。


相关文章

  • 心理学的诡计 人际交往中的心理策略
  • 心理学的诡计 人际交往中的心理策略 作者:成果编著 出版日期:2010 页数:260 内容提要 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因为常常被一些社交难题所困扰,导致我们的人际交往总是不那么顺畅,有时甚至影响到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其实症结就在于你 ...查看


  •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常见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常见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学 院 经济贸易系 专 业 电子商务 学 号 1109071059 姓 名 李宏伟 指导教师 李 娜 日 期 2014年 11 月 摘要 人际交往是当代大学生社会 ...查看


  • 大学生情感问题的辅导策略
  • 大学生情感问题的辅导策略 陈智 [摘 要] 本文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情感问题,结合当代大学生情感发展的特征,深入探讨了对大学生实施情感教育的策略与技巧,从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观,塑造积极的人格形象,养成健康的心理,正确面对个人的情感问题. ...查看


  • 大学生心理素质
  • 大学生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2012-4-7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适应社会. 生存和发展自我的资本, 而大学生又是社会中一个具有相对优势的群体, 所以他们不仅应具备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而且还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良 ...查看


  • 2014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考试笔记---心理学概论
  • ● 心理学概论 个体心理系统:分为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 4 个方面 心理动力包括动 机.需要.兴趣.世界观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意志过程.认知过程包括感觉. 知觉.记忆.思维.言语等.情绪即人在认识客观世界时 ...查看


  • 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表现和策略研究
  • [摘 要] 由于家庭和社会的影响,部分中学生存在人际交往障碍,这种障碍会给学生的发展带来一系列负面的影响.本文研究了中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表现,提出克服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方法.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 中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表现:克 ...查看


  • 幼儿社会交往心理障碍的指导策略
  • 幼儿社会交往心理障碍的指导策略 江北求知幼儿园 竺广翔 [摘要]:幼儿期的交往对幼儿的成长极为重要.然而,今天的独生子女在教育背景. 家庭环境和个体差异的条件制约下,我们的孩子随之出现了自卑.胆怯.攻击性行为等的心理障碍,并由心理障碍而引发 ...查看


  • 教育心理学试题库含答案
  • 教育心理学试题库含答案 一.选择 1. 1903年,在美国出版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是(1.1)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A] 2. 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的著名心理学家是( ...查看


  • 运动生理学笔记
  • 心理学学习笔记 义上说,行为还包括机体的生理现象. 人的行为是受其内隐心理活动支配的.人行为的复杂性是由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引起的.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的行为系统观察和分析,可以探讨人的心理活动的原因. 认知过程:感知.记忆.思维.想像等. 心理过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