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上多次战役,为何多以弱胜强? 中国历史上,长江流域战争频繁,著名的有赤壁之战,夷陵之战,淝水之战和采石之战。还有晋灭东吴之战,隋灭陈之战,宋灭南唐之战,朱陈鄱阳湖之战,解放战争渡江战役等等。
相比,赤壁之战,夷陵之战,淝水之战和采石之战被提及率高很多。
首先,说说,这四大战役的相同点。
一,都是从北往南要渡江作战的一方尝到了败绩。 当然,夷陵之战应该说是从长江中上游往下攻击遭到失败,但四川的位置相比东吴也是靠北。
二,都是非常强势或相对强势的一方遭到了败绩。 其中赤壁,淝水和采石都创造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
三,进攻方的主将曹操,刘备,苻坚,完颜亮都比较有才能,
当然,相比,完颜亮比前面三个,会差好几个档次。防守方的主将周瑜,陆逊,谢玄,虞允文都可以称为儒将,套用三国演义的一句话:守江口书生拜大将。
四,进攻方主将先前大都取得连胜态势,踌躇满志,除了完颜亮。
曹操在赤壁之战前,袭卷北方,南克荆州,战无不胜,
攻无不克,来到赤壁,信心满满,一把火烧了回去;刘备在夷陵大战之前,收荆南四郡,占据公安江陵,举兵入蜀,夺得益州,和曹操争战汉中,斩夏侯渊,取得汉中战役最后胜利,来到夷陵,信心满满,一把火烧了回去;苻坚在淝水之战前,重用王猛,攻灭前燕,前凉,代国,横扫长江以北,来到淝水,信心满满,一句话就全军溃散,败回北方。
五,进攻方主将大都不听劝谏,执意挑动战争。
贾诩曾劝曹操要安抚百姓,不要轻易过江东,曹操不听; 赵云曾劝刘备国贼是曹丕,先和曹丕打,再和东吴打,刘备不听;
王猛在死前,充当了事前诸葛亮一职,力劝苻坚先不要打东晋的主意,先对付鲜卑和羌虏这些仇敌,处理好国内的民族矛盾,苻坚不听。
六,苻坚和刘备有几个相似,两个人都是臂垂过膝的异人,
我翻了一下资料,史书上臂垂过膝的竟然还有好几个,而且都取得了不小的功绩;不过大耳朵的,好像就刘备一个人。看来如果再遇见一个目顾其耳的人,一定刘备转世了。两个人都励精图治,当然,刘备是从草根起家,和苻坚的豪族士家不能比,但是,两个人都分别重用了两个当世奇人,刘备用了诸葛亮,事业开始飞黄腾达,苻坚用了王猛,最终统一北方。
据说苻坚还自比自己和王猛的关系就如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王猛去世时,苻坚是悲恸欲绝,追谥王猛武侯。
不过,苻坚有一个怪癖,应该是一个双性恋者,这下,苻坚在我心目中的地位直线下降。
说到这,其实好像都没有完颜亮什么事,我之所以选采石之战,除了也是以弱胜强,除了也是在长江流域外,实在是舍不得抗金名将虞允文,在那么困难的情况下,能把一群士气低落,人心惶惶,零落散涣的队伍团结起来,一举击溃金军。
而且,虞允文在这之前根本没有带兵打战的经验,相比周瑜,陆逊,谢玄,虞允文的临场发挥能力,临阵统兵能力,更是可圈可点。
但这四大战役也有几个不同点,
第一个进攻方主将的结局不太相同,
赤壁之战后,曹操败回北方,虽然此生统一全国的梦想破灭,但总算还有战胜马超,平定宋建,张鲁,争斗孙权等等战绩,对内也能将反对势力扼杀于萌芽中;
夷陵之战后,刘备败回白帝城,也显示了一代人杰的宽广胸襟,不但不牵怒任何人,而且在病危之时,还举国托孤于诸葛亮;
苻坚败回北方后,立刻陷入内乱中,慕容垂,姚苌这些异族纷纷给苻坚的伤口上撒盐,充当痛打落水狗的角色,最
终让苻坚永世不得翻身;
完颜亮在采石之败后,变本加厉,恐吓将领,最终被弑杀而死。
第二个防守方主将的结局也稍有不同。
周瑜在赤壁之战后,因为伤病,英年早逝,毕生宏图大志,实现未半而亡;
陆逊在夷陵之战后,成为东吴中流砥柱,多次指挥东吴和曹魏的交战,后因卷入立嗣纷争,为孙权责骂,忧愤而死,幸亏他有一个很争气的儿子,陆抗;
谢玄在淝水之战后,北伐中原,因病而死,他创立的精锐北府军,名将辈出,刘牢之,刘裕,檀道济,大家耳熟能详,最终寄奴刘裕掌控北府军,以此为军事支柱,实现了代晋立宋的目标。
虞允文在采石之战后,虽然勤于奔忙,主要是筹划,实质的战功就没有了,日子过的应该还是比较充实滋润的。
最终我们发现,年龄最小的周瑜,知名度和在历史上的地位,竟然超过了另外三人。按我理解,淝水之战东晋方面的困难度是要超过赤壁之战的。最终我只能归结到一个原因,四个人虽然都是帅哥,但是周瑜最帅,而且周瑜的夫人小乔,又是选美小姐,金童玉女,正符合了市井小民的美好憧憬,因此,周瑜的故事就一直流传开来。
我们知道,有一句名言,北人不习水战,所以,这四场
由北向南发起的战役,由于长江天险的存在,同时使进攻方遭到了挫败。
表面上,仿佛是这样的,然而,如果我们将晋灭吴之战,隋灭陈之战,宋灭唐之战引入分析,就可以发现,北人不习水战,并不是铁的定律。
我倒认为,司马光评价苻坚的一生,可以为这四场战役发动方之所以失败做一个精辟的总结:
魏文侯问李克:吴之所以亡?
对曰:数战数胜。
文侯曰:数战数胜,国之福也,何故亡?
对曰:数战则民疲,数胜则主骄,以骄主御疲民,未有不亡者也。
想曹操横扫北方,多么的踌躇满志,南下荆州,势如破竹,威震四海,曹操根本没有将小一辈的孙权放在眼里。然而,诸葛亮就能一语道破天机,说曹操是强弩之末,其势不能穿鲁缟。结果赤壁之战,应验了骄主御疲民,未有不亡者也的名言。
苻坚横扫北方,志满意得,人家玩弄姐妹,他玩弄姐弟,又起百万大军,号称投鞭断流,也是没有把东晋放在眼中。然而,王猛在临死前却能准确预见,劝苻坚不可图灭东晋,而应该集中精力,先把慕容垂,姚苌这些鲜卑及羌族余孽解决掉,以保证内部安定团结。结果苻坚不听,兵败东晋,自
己死在慕容垂,姚苌之手,不但应验了王猛的遗言,同时应验了骄主御疲民,未有不亡者也的名言。
所以,我们说,不习水战,好像是客观因素,然而,骄兵必败,却是主观因素。是客观因素主宰着战局,还是主观因素斡旋着方向?
我以为,主观因素应该更多些,特别是当进攻方是非常强势或相对强势时,更不可骄傲自满,大意轻敌,否则,失败正在微笑着频频招手。
例证太多了,彭城之战,汉军置酒高会,被项羽3万破50万,刘邦差点没命;
昆阳之战,王邑王寻轻视刘秀,被光武斩入中军,1万破40万,新莽彻底倒台;
官渡之战,袁绍大意,失了乌巢,满盘皆输;
荆州之战,关羽大意,失了江陵,身首异处。
从长江流域的四大战役,我们初步推断出,北人不习水战的论调,可以休矣;毛主席教导我们:戒骄戒躁,永远保持谦虚进取的精神。浓缩才是精华,毛主席用他一生的戎马生涯,为我们提炼出这一句流传百世的名言。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戒骄戒躁!
长江上多次战役,为何多以弱胜强? 中国历史上,长江流域战争频繁,著名的有赤壁之战,夷陵之战,淝水之战和采石之战。还有晋灭东吴之战,隋灭陈之战,宋灭南唐之战,朱陈鄱阳湖之战,解放战争渡江战役等等。
相比,赤壁之战,夷陵之战,淝水之战和采石之战被提及率高很多。
首先,说说,这四大战役的相同点。
一,都是从北往南要渡江作战的一方尝到了败绩。 当然,夷陵之战应该说是从长江中上游往下攻击遭到失败,但四川的位置相比东吴也是靠北。
二,都是非常强势或相对强势的一方遭到了败绩。 其中赤壁,淝水和采石都创造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
三,进攻方的主将曹操,刘备,苻坚,完颜亮都比较有才能,
当然,相比,完颜亮比前面三个,会差好几个档次。防守方的主将周瑜,陆逊,谢玄,虞允文都可以称为儒将,套用三国演义的一句话:守江口书生拜大将。
四,进攻方主将先前大都取得连胜态势,踌躇满志,除了完颜亮。
曹操在赤壁之战前,袭卷北方,南克荆州,战无不胜,
攻无不克,来到赤壁,信心满满,一把火烧了回去;刘备在夷陵大战之前,收荆南四郡,占据公安江陵,举兵入蜀,夺得益州,和曹操争战汉中,斩夏侯渊,取得汉中战役最后胜利,来到夷陵,信心满满,一把火烧了回去;苻坚在淝水之战前,重用王猛,攻灭前燕,前凉,代国,横扫长江以北,来到淝水,信心满满,一句话就全军溃散,败回北方。
五,进攻方主将大都不听劝谏,执意挑动战争。
贾诩曾劝曹操要安抚百姓,不要轻易过江东,曹操不听; 赵云曾劝刘备国贼是曹丕,先和曹丕打,再和东吴打,刘备不听;
王猛在死前,充当了事前诸葛亮一职,力劝苻坚先不要打东晋的主意,先对付鲜卑和羌虏这些仇敌,处理好国内的民族矛盾,苻坚不听。
六,苻坚和刘备有几个相似,两个人都是臂垂过膝的异人,
我翻了一下资料,史书上臂垂过膝的竟然还有好几个,而且都取得了不小的功绩;不过大耳朵的,好像就刘备一个人。看来如果再遇见一个目顾其耳的人,一定刘备转世了。两个人都励精图治,当然,刘备是从草根起家,和苻坚的豪族士家不能比,但是,两个人都分别重用了两个当世奇人,刘备用了诸葛亮,事业开始飞黄腾达,苻坚用了王猛,最终统一北方。
据说苻坚还自比自己和王猛的关系就如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王猛去世时,苻坚是悲恸欲绝,追谥王猛武侯。
不过,苻坚有一个怪癖,应该是一个双性恋者,这下,苻坚在我心目中的地位直线下降。
说到这,其实好像都没有完颜亮什么事,我之所以选采石之战,除了也是以弱胜强,除了也是在长江流域外,实在是舍不得抗金名将虞允文,在那么困难的情况下,能把一群士气低落,人心惶惶,零落散涣的队伍团结起来,一举击溃金军。
而且,虞允文在这之前根本没有带兵打战的经验,相比周瑜,陆逊,谢玄,虞允文的临场发挥能力,临阵统兵能力,更是可圈可点。
但这四大战役也有几个不同点,
第一个进攻方主将的结局不太相同,
赤壁之战后,曹操败回北方,虽然此生统一全国的梦想破灭,但总算还有战胜马超,平定宋建,张鲁,争斗孙权等等战绩,对内也能将反对势力扼杀于萌芽中;
夷陵之战后,刘备败回白帝城,也显示了一代人杰的宽广胸襟,不但不牵怒任何人,而且在病危之时,还举国托孤于诸葛亮;
苻坚败回北方后,立刻陷入内乱中,慕容垂,姚苌这些异族纷纷给苻坚的伤口上撒盐,充当痛打落水狗的角色,最
终让苻坚永世不得翻身;
完颜亮在采石之败后,变本加厉,恐吓将领,最终被弑杀而死。
第二个防守方主将的结局也稍有不同。
周瑜在赤壁之战后,因为伤病,英年早逝,毕生宏图大志,实现未半而亡;
陆逊在夷陵之战后,成为东吴中流砥柱,多次指挥东吴和曹魏的交战,后因卷入立嗣纷争,为孙权责骂,忧愤而死,幸亏他有一个很争气的儿子,陆抗;
谢玄在淝水之战后,北伐中原,因病而死,他创立的精锐北府军,名将辈出,刘牢之,刘裕,檀道济,大家耳熟能详,最终寄奴刘裕掌控北府军,以此为军事支柱,实现了代晋立宋的目标。
虞允文在采石之战后,虽然勤于奔忙,主要是筹划,实质的战功就没有了,日子过的应该还是比较充实滋润的。
最终我们发现,年龄最小的周瑜,知名度和在历史上的地位,竟然超过了另外三人。按我理解,淝水之战东晋方面的困难度是要超过赤壁之战的。最终我只能归结到一个原因,四个人虽然都是帅哥,但是周瑜最帅,而且周瑜的夫人小乔,又是选美小姐,金童玉女,正符合了市井小民的美好憧憬,因此,周瑜的故事就一直流传开来。
我们知道,有一句名言,北人不习水战,所以,这四场
由北向南发起的战役,由于长江天险的存在,同时使进攻方遭到了挫败。
表面上,仿佛是这样的,然而,如果我们将晋灭吴之战,隋灭陈之战,宋灭唐之战引入分析,就可以发现,北人不习水战,并不是铁的定律。
我倒认为,司马光评价苻坚的一生,可以为这四场战役发动方之所以失败做一个精辟的总结:
魏文侯问李克:吴之所以亡?
对曰:数战数胜。
文侯曰:数战数胜,国之福也,何故亡?
对曰:数战则民疲,数胜则主骄,以骄主御疲民,未有不亡者也。
想曹操横扫北方,多么的踌躇满志,南下荆州,势如破竹,威震四海,曹操根本没有将小一辈的孙权放在眼里。然而,诸葛亮就能一语道破天机,说曹操是强弩之末,其势不能穿鲁缟。结果赤壁之战,应验了骄主御疲民,未有不亡者也的名言。
苻坚横扫北方,志满意得,人家玩弄姐妹,他玩弄姐弟,又起百万大军,号称投鞭断流,也是没有把东晋放在眼中。然而,王猛在临死前却能准确预见,劝苻坚不可图灭东晋,而应该集中精力,先把慕容垂,姚苌这些鲜卑及羌族余孽解决掉,以保证内部安定团结。结果苻坚不听,兵败东晋,自
己死在慕容垂,姚苌之手,不但应验了王猛的遗言,同时应验了骄主御疲民,未有不亡者也的名言。
所以,我们说,不习水战,好像是客观因素,然而,骄兵必败,却是主观因素。是客观因素主宰着战局,还是主观因素斡旋着方向?
我以为,主观因素应该更多些,特别是当进攻方是非常强势或相对强势时,更不可骄傲自满,大意轻敌,否则,失败正在微笑着频频招手。
例证太多了,彭城之战,汉军置酒高会,被项羽3万破50万,刘邦差点没命;
昆阳之战,王邑王寻轻视刘秀,被光武斩入中军,1万破40万,新莽彻底倒台;
官渡之战,袁绍大意,失了乌巢,满盘皆输;
荆州之战,关羽大意,失了江陵,身首异处。
从长江流域的四大战役,我们初步推断出,北人不习水战的论调,可以休矣;毛主席教导我们:戒骄戒躁,永远保持谦虚进取的精神。浓缩才是精华,毛主席用他一生的戎马生涯,为我们提炼出这一句流传百世的名言。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戒骄戒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