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青铜器

浅谈中国青铜器

青铜器是指以青铜为基本原料加工而制成的器皿、用器等。青铜,古称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它化学元素(锡、镍、铅、磷等)的合金,其铜锈呈青绿色,因而得名。史学上所称的“青铜时代”是指大量使用青铜工具及青铜礼器的时期。保守的估计,这一时期主要从夏商周直至秦汉,时间跨度约为两千年左右,这也是青铜器从发展、成熟乃至鼎盛的辉煌期。由于青铜器以其独特的器形、精美的纹饰、典雅的铭文向人们揭示了先秦时期的铸造工艺,文化水平和历史源流,因此被史学家们称为“一部活生生的史书”。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青铜器中堪称艺术价值最高。代表着中国在先秦时期高超的技术与文化。

发展历史

商代早期青铜器具有独特的造型。鼎、鬲等食器三足。必有一足与一耳成垂直线,在视觉上有不平衡感。商代早期青铜器纹饰主体已是兽面纹,以粗犷的勾曲回旋的线条构成,全是变形纹样,除兽目圆大,以为象征外,其余条纹并不具体表现物象的各个部位,纹饰多平雕,个别主纹出现了浮雕,二里冈上层尊、罍等器肩上已有高浮雕的牺首装饰。商代中期接近早期的器形有爵、觚、斝等。爵尾虽然与早期相似,但流已放宽,出现的圆体爵是放所未见的。纹饰分为两类,一类是原来粗犷的线条变得较细而密集,第二类是出现了用繁密的雷纹和排列整齐的羽状纹构成的兽面纹。商代晚期如以武丁后期起计,至帝辛可能接近二百年或不足二百年,在这样长的时期内,按照具体情形, 又可区别为前后两个阶段。商代晚期前段:本期新出现的器类有方彝、觯、觥等。方形器大为发展,几乎所有的酒器都为方形。纹饰方面,动物形象比较具体,有的甚至有写实感,主体花纹和地纹明显区分,地纹常为细雷纹,与主体花纹构成强烈对比。主体花纹多采用浮雕手法,风格有浑圆、峻锐两种。铭文多为一二字,为器物所有者的族徽。商代晚期后段:器类方面,无肩尊和扁体卣是新出的典型器,始见马衔等车马器。多沿用商代晚期前端的器类。这一期纹饰最为发达,艺术装饰水平达到高峰,以动物和神怪为主体的兽面纹空前发展。纹饰不仅仅施在器身,有些视线不及的底部

也装饰花纹。

主要种类

鼎是青铜器的最重要器种之一,是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三代及秦汉延续两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一般来说鼎有三足的圆鼎和四足的方鼎两类,又可分有盖的和无盖的两种。鼎有很小的,也有极大的,小的不足四寸,而鼎中之王应为1939年殷墟武官村吴家柏树坟园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长110厘米,重875公斤,形制非常雄伟,不但在中国,在世界考古上也是最大的青铜器。有一种成组的鼎,形制由大到小,成为一列,称为列鼎,列鼎的数目在周朝时是代表着不同的身份等级的。列鼎通常为单数。据文献及考古发现九鼎应为诸侯之制,七、五鼎为卿大夫,三、一鼎为士级。但天子之制为十二鼎,是双数,但至今未见周天子之陵墓,故这个记载是否正确还有待证实。当然列鼎中的九鼎并非代表中央政权的九鼎。

在中国古代有“无酒不成礼”之说,故酒是祭神享祖、礼仪交往、宴宾会客等活动的必备之物,盛酒的青铜器具也就自然成为礼器了。商代酒器最简单的组合是一爵一觚,用以斟饮。爵这种酒器的命名,是由于它的造型像一只雀鸟,前面有流,好象雀啄,后面有尾,腹下还有细长的足,而古代“爵”与“雀”同音通用,故而名之。爵、角、斝均为饮器,但形制有区别。角无柱,尾和流均呈三角形的尖端。斝的容量一般较大,有两柱而没有流和尾。商末周初,出现觯,与爵组合一起,觥也是一种饮器,其形制有盖、有流、有鋬,下有方座或四足。至于作为饮器的杯、樽出现在战国中期,至汉而盛行。

青铜食具也是礼器,因为用什么样的青铜器皿盛煮食物可以代表不同的等级。真正意义的食器有簋、簠、敦、豆等,簋是食器中最常见的一种,是盛黍稷等食物用的容器。其形制分为有盖、无盖、有耳、无耳之别。商代晚期,西周、春秋时期较为流行。周代的簋,圈足以下多附有方座,这是由于古代人席地而坐,食器附座,便于取食。簋有器形很大的,如周历王簋,高59厘米,重60公斤。簋与

鼎相配,为偶数,如八簋、六簋、四簋,二簋可代表不同的贵族等级。春秋中期后,出现了敦这种食器,渐次流行。春秋时代的敦圆体加盖,到战国时代,敦演变成盖器同形,全体呈卵圆形,俗称“西瓜鼎”。盨簋,敦同簋一样,呈偶数组合。

青铜制乐器的种类较多,最早的莫过于距今四千年前后的铜铃。其他如铙、钟、鎛、鼓、錞,于商代后期才流行起来。饶,流行于商代晚期,它的口朝下,上面有长甬,甬端置立于木制的器座上,演奏时,用木锤敲击器口的中间部位。饶可分两种,一种是独立的,器形较大,有的重达150余公斤;另一种有五、三件大小不一,代表不同音阶的饶构成编饶。饶被倒置过来,悬挂起来演奏,以得到更为清澈的音响,这就是钟。编钟的件数逐渐增多,能奏出复杂的乐曲。甬钟在悬挂起来时,是前后倾斜的。而鎛是一种平口的钟形乐器,是用环形的钮悬挂的,挂起来时,位置垂直,和甬钟不同。铜鼓在中原一带罕见,西南地区的大量铜鼓,是秦汉以后的,但地域色彩极浓。

发展历程

中国青铜器文化的发展分为三大阶段,即形成时期、鼎盛时期和转变时期。 形成时期:距今4800-4000年,相当于尧舜禹传说时代。古文献上纪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时代遗址里,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青铜器制品。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乐器也主要用在宗庙祭祀活动中。转变时期一般指战国末年至秦汉末年这一时期。传统的礼仪制度已彻底瓦解,铁制品已广泛使用。到了东汉末年,陶瓷器得到较大发展,把日用青铜器皿进一步从生活中排挤出去。

浅谈中国青铜器

青铜器是指以青铜为基本原料加工而制成的器皿、用器等。青铜,古称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它化学元素(锡、镍、铅、磷等)的合金,其铜锈呈青绿色,因而得名。史学上所称的“青铜时代”是指大量使用青铜工具及青铜礼器的时期。保守的估计,这一时期主要从夏商周直至秦汉,时间跨度约为两千年左右,这也是青铜器从发展、成熟乃至鼎盛的辉煌期。由于青铜器以其独特的器形、精美的纹饰、典雅的铭文向人们揭示了先秦时期的铸造工艺,文化水平和历史源流,因此被史学家们称为“一部活生生的史书”。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青铜器中堪称艺术价值最高。代表着中国在先秦时期高超的技术与文化。

发展历史

商代早期青铜器具有独特的造型。鼎、鬲等食器三足。必有一足与一耳成垂直线,在视觉上有不平衡感。商代早期青铜器纹饰主体已是兽面纹,以粗犷的勾曲回旋的线条构成,全是变形纹样,除兽目圆大,以为象征外,其余条纹并不具体表现物象的各个部位,纹饰多平雕,个别主纹出现了浮雕,二里冈上层尊、罍等器肩上已有高浮雕的牺首装饰。商代中期接近早期的器形有爵、觚、斝等。爵尾虽然与早期相似,但流已放宽,出现的圆体爵是放所未见的。纹饰分为两类,一类是原来粗犷的线条变得较细而密集,第二类是出现了用繁密的雷纹和排列整齐的羽状纹构成的兽面纹。商代晚期如以武丁后期起计,至帝辛可能接近二百年或不足二百年,在这样长的时期内,按照具体情形, 又可区别为前后两个阶段。商代晚期前段:本期新出现的器类有方彝、觯、觥等。方形器大为发展,几乎所有的酒器都为方形。纹饰方面,动物形象比较具体,有的甚至有写实感,主体花纹和地纹明显区分,地纹常为细雷纹,与主体花纹构成强烈对比。主体花纹多采用浮雕手法,风格有浑圆、峻锐两种。铭文多为一二字,为器物所有者的族徽。商代晚期后段:器类方面,无肩尊和扁体卣是新出的典型器,始见马衔等车马器。多沿用商代晚期前端的器类。这一期纹饰最为发达,艺术装饰水平达到高峰,以动物和神怪为主体的兽面纹空前发展。纹饰不仅仅施在器身,有些视线不及的底部

也装饰花纹。

主要种类

鼎是青铜器的最重要器种之一,是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三代及秦汉延续两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一般来说鼎有三足的圆鼎和四足的方鼎两类,又可分有盖的和无盖的两种。鼎有很小的,也有极大的,小的不足四寸,而鼎中之王应为1939年殷墟武官村吴家柏树坟园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长110厘米,重875公斤,形制非常雄伟,不但在中国,在世界考古上也是最大的青铜器。有一种成组的鼎,形制由大到小,成为一列,称为列鼎,列鼎的数目在周朝时是代表着不同的身份等级的。列鼎通常为单数。据文献及考古发现九鼎应为诸侯之制,七、五鼎为卿大夫,三、一鼎为士级。但天子之制为十二鼎,是双数,但至今未见周天子之陵墓,故这个记载是否正确还有待证实。当然列鼎中的九鼎并非代表中央政权的九鼎。

在中国古代有“无酒不成礼”之说,故酒是祭神享祖、礼仪交往、宴宾会客等活动的必备之物,盛酒的青铜器具也就自然成为礼器了。商代酒器最简单的组合是一爵一觚,用以斟饮。爵这种酒器的命名,是由于它的造型像一只雀鸟,前面有流,好象雀啄,后面有尾,腹下还有细长的足,而古代“爵”与“雀”同音通用,故而名之。爵、角、斝均为饮器,但形制有区别。角无柱,尾和流均呈三角形的尖端。斝的容量一般较大,有两柱而没有流和尾。商末周初,出现觯,与爵组合一起,觥也是一种饮器,其形制有盖、有流、有鋬,下有方座或四足。至于作为饮器的杯、樽出现在战国中期,至汉而盛行。

青铜食具也是礼器,因为用什么样的青铜器皿盛煮食物可以代表不同的等级。真正意义的食器有簋、簠、敦、豆等,簋是食器中最常见的一种,是盛黍稷等食物用的容器。其形制分为有盖、无盖、有耳、无耳之别。商代晚期,西周、春秋时期较为流行。周代的簋,圈足以下多附有方座,这是由于古代人席地而坐,食器附座,便于取食。簋有器形很大的,如周历王簋,高59厘米,重60公斤。簋与

鼎相配,为偶数,如八簋、六簋、四簋,二簋可代表不同的贵族等级。春秋中期后,出现了敦这种食器,渐次流行。春秋时代的敦圆体加盖,到战国时代,敦演变成盖器同形,全体呈卵圆形,俗称“西瓜鼎”。盨簋,敦同簋一样,呈偶数组合。

青铜制乐器的种类较多,最早的莫过于距今四千年前后的铜铃。其他如铙、钟、鎛、鼓、錞,于商代后期才流行起来。饶,流行于商代晚期,它的口朝下,上面有长甬,甬端置立于木制的器座上,演奏时,用木锤敲击器口的中间部位。饶可分两种,一种是独立的,器形较大,有的重达150余公斤;另一种有五、三件大小不一,代表不同音阶的饶构成编饶。饶被倒置过来,悬挂起来演奏,以得到更为清澈的音响,这就是钟。编钟的件数逐渐增多,能奏出复杂的乐曲。甬钟在悬挂起来时,是前后倾斜的。而鎛是一种平口的钟形乐器,是用环形的钮悬挂的,挂起来时,位置垂直,和甬钟不同。铜鼓在中原一带罕见,西南地区的大量铜鼓,是秦汉以后的,但地域色彩极浓。

发展历程

中国青铜器文化的发展分为三大阶段,即形成时期、鼎盛时期和转变时期。 形成时期:距今4800-4000年,相当于尧舜禹传说时代。古文献上纪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时代遗址里,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青铜器制品。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乐器也主要用在宗庙祭祀活动中。转变时期一般指战国末年至秦汉末年这一时期。传统的礼仪制度已彻底瓦解,铁制品已广泛使用。到了东汉末年,陶瓷器得到较大发展,把日用青铜器皿进一步从生活中排挤出去。


相关文章

  • 青铜器的研究及其展望
  • 青铜器的研究心得及其展望 一, 对青铜初识 首先我们先回顾一下青铜器研究的历史.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青铜器的历史,就和中国古代玉器的历史一样源远流长,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最重要的因素,而且在全世界也是颇负盛名.研究得知,前些年在国外开过一个国际 ...查看


  • 青铜器鉴赏
  • 中国青铜器的学习心得体会 青铜是人类历史上一项伟大发明,青铜是人类历史上一项伟大发明,它是红铜和锡.铅的合金,也是金属治铸史上最早的合金.青铜器就是由青铜制成的各种器具,诞生于人类文明的青铜时代. 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约5000年到6000年 ...查看


  • 中国早期青铜器的起源与传播
  • 中国早期青铜器的起源与传播 刘学堂 (新疆师范大学新疆少数民族现代化研究中心,新疆 乌鲁木齐830054) * Abstract :Although bronze pieces of the Neolithic Age have been ...查看


  • 我眼中的青铜以及青铜文化
  • 我眼中的青铜以及青铜文化 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不得不说的是青铜文化在其中也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并且,中国的青铜文化在世界史上也是独树一帜的,形成了凝聚力和辐射力量最为强大的青铜文明.总的来说,中国的青铜文化不仅是中国文化 ...查看


  • 关于杜廼松的介绍
  • 关于杜廼松的介绍 杜廼松,男,1937年生,北京市人.著名学者,青铜器与金文鉴定大家.1962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后,供职于故宫博物院至今.主要从事古代青铜器.古文字和商周秦汉考古的学术理论研究与文物鉴定等工作. 1简介 杜廼松,男 ...查看


  • 浅谈中国青铜器时代
  • 浅谈中国青铜器时代 青铜是人类历史上一项伟大发明,它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青铜是红铜和锡或铅按一定比例熔铸而成的合金,以铜为主,也是金属治铸史上最早的合金.青铜器以其雄浑古朴的造型.绚丽精美的纹饰,弥漫着远古的气息,给人以深沉 ...查看


  • 试论中国古代青铜器鉴定
  • 学 术 论 坛 试论中国古代青铜器鉴定 黄剑 (甘肃省文物商店 兰州 730050) 摘 要:中国古代青铜器主要是指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这个时期的青铜器因为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并且许多的青铜器上刻有铭文,是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料.而青铜器的 ...查看


  • 中国青铜器文化脉络
  • 夏朝. 中国使用铜的历史年代久远.大约在六.七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并开始使用铜.1973年陕西临潼姜寨遗址曾出土一件半圆型残铜片,经鉴定为黄铜.1975年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约公元前3000左右)出土一件青铜刀,这是目前在中国发 ...查看


  • 对中国青铜器金银纪念币项目的回顾与反思(一)之市场表现回顾
  • 2014年8月初,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2015年贵金属纪念币的发行计划,原计划要发行十组的青铜器项目并没有如期出现在计划列表里,发行三组后便戛然而止.据中国金币总公司人士说是暂缓发行,暂缓原因虽碍于颜面未明说,但却是众所周知的,那就是该项目并 ...查看


  • 九件国宝级青铜器回归?单霁翔:中国将追索流失文物[人民网]
  • 九件国宝级青铜器回归 单霁翔:中国将追索流失文物 在路上360doc 2009年11月24日08:12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资料图:11月23日,范季融·胡盈莹捐赠文物交接仪式在北京举行.美籍华人收藏家范季融胡盈莹夫妇向中国捐赠9件国 ...查看


热门内容